范文网 合同范本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通用)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通用)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第一篇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但是他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用中锋来体现圆劲的笔势。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第一篇

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但是他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用中锋来体现圆劲的笔势。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发书法家的个性。如第一七行的“荼毒”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在颜体行书的转折处,或用提笔转锋至另一起笔,或外拓再下,或干脆圆转。大多不像虞、欧、褚等转折处都采用内擫方折。颜真卿变“折钗股”为“屋漏痕”,线条呈现毛涩遒劲之感,用笔圆润、厚实、徐疾顿挫。

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怀素与颜真卿谈论笔法时,颜真卿回答怀素的:“何如屋漏痕?”就表现了颜真卿对于笔法的深厚体会。“屋漏痕”强调了书法的中锋用笔,得中锋用笔才能得线条的力感、圆感以及最终的美感。《祭侄文稿》中起笔多藏锋逆入,下笔浑厚,至收笔处顺势而止,自然天成。行笔中锋如“屋漏痕”,富有立体感。点画之间连带呼应,富有节奏感。

此稿悲愤于胸,行笔起伏变化、酣畅淋漓,用笔“疾”、“涩”相参,起伏跌宕。行笔圆润、凝练。《祭侄文稿》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如第一三行的“凶威”二字,就带有取法篆籀的点画用笔,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

怀素《律公帖》云:“颜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颜真情曾问道与张旭,故笔法与张旭一脉相承,《祭侄文稿》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赋予立体感,乃中锋用笔所致。颜书“细筋入骨如秋鹰”的新意与圆笔中锋作书是分不开的。帖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的最好的领悟和展现。

同时,“屋漏痕”的运用使得帖中“使持节、称兵犯顺”等细如钢丝的笔画,写得遒劲连绵,无丝毫怯弱浮华之感;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文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在《祭侄文稿》书写时,颜真卿并非刻意用笔而是以释放其内心的情绪为主要目的。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这一切用笔上的成果不仅仅是因为颜真卿扎实的基本功所造成的,其感情的注入也是形成这一效果的组成部分,当时颜真卿完全沉浸在一种悲愤的感情之中,心中所想到的都是家族的不幸,以及对亲人的哀悼,下笔时完全没有顾及到怎样去运笔,这样也使其把平生所学,无意识的发挥出来,他对笔法的创新也在这种情况下流露出来。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第二篇

二、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由于内心备受煎熬,情绪促使其行笔时多做圆弧状,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显得开张。各部位间相互呼应,形态多变。与此并存的是又有一些字形收敛的字散落其间,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

三、多以平正取势,端庄大方,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祭侄文稿》中宽博大气,正气凛然。表现的是出自篆隶以平正取势的特点,感觉上有一股凛然正气,米芾《海岳名言》写到“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第三篇

一、《祭侄文稿》全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渴笔,以及多出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非常激动,无意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二、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虚实相间,连绵不断,如大河奔流,一气呵成,随感情宣泄而出,没有去在意断连的处理,这样使得作品看来更加自然生动。如第十三行,共十字,字字互不相连,独立成字,但是最后一行却是以狂草之法结束,字字相连一笔完成。

在《祭侄文稿》中,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润燥相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些都契合自然天成的结论,少了安排,一切都是书家自然心境的写照。

颜真卿行书创作要点总结 第四篇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顺乐、受命、覆天、承天”等两字之间的留白,虽然是格式上的需要却无意间调节了茂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运笔节奏加快,章法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情绪得以宣泄。这也正说明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

总之,《祭侄文稿》个性鲜明,形式独立,开历史之先河。清人王琐龄所说“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所以《祭侄稿》是由颜真卿当时悲愤的感情外露的杰作,是他心灵的写照,是当时哀愤至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巨作。在“心手两忘”的状态下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这也是颜真情真情流露,任情咨性将感情宣泄,“无意于书”的结果,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是颜真情深厚的书法基础作支撑的。

《祭侄文稿》能够世代流传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坦白率真,是以真情实感为动力来运用笔墨,激愤之下,不计巧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挥洒,这也不失为我们创作的典范。文章彰显忠义的凛然之气,书法尽显雄浑刚健之神韵,两者相互辉映,珠联璧合,不知倾倒多少书家。

来自: 杨关桥 > 《颜真卿》

零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颜真卿《祭侄文稿》临习指南

颜真卿《祭侄文稿》临习指南。《祭侄文稿》最震撼人心的是文稿中流露的情绪。而对于以颜体行书为宗法的学书者而言,《祭伯父文稿》《争...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祭侄稿》(又称《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书,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中写:“他的行草书中《祭侄文稿》,是他以极度...

书法用墨方法

五、墨变与笔法的关系墨从笔出,用笔对墨法的影响很大。清代绘画理论家沈宗骞曾提出:“一件作品传神的秘妙,没有什么神奇,不过能使墨用到好处。用墨的秘妙也没有什么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并且以助笔...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行书的用笔和用墨行书的用笔和用墨 行书用笔的特点。行书的起笔有用_逆势切入_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笔尖不着纸,称为_意逆_。而...

浅析《祭侄文稿》

鲁公此稿,及其在公元七六四年所写的《争座位稿》,在传统笔法中糅入篆籀笔意,变折钗股为屋漏痕,结体也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创立了与...

黄庭坚“胜过”苏轼之作,这字豁达开放,丝毫不逊于《祭侄文稿》

黄庭坚“胜过”苏轼之作,这字豁达开放,丝毫不逊于《祭侄文稿》在康有为眼中宋人书法以黄庭坚用笔最为变化莫测,因此他最喜欢黄庭坚,...

新年 | 愿您如行书

新年 | 愿您如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厘米,横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年,愿您如行书《寒食帖》用笔灵活自如笔法自...

杜思吾:《祭侄文稿》赏析

杜思吾:《祭侄文稿》赏析。方笔、圆笔、露锋、藏锋、提笔、按笔、挫笔、翻笔、顿笔、绞转笔法在此帖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帖开头强忍悲痛...

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特点

从“惟尔” 开始, 因要思考内容、蘸墨, 涂改、枯笔增多; 从“ 归” 字开始, 墨色变得浓润,“ 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 八个字墨色浓厚, 充...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