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大全)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大全)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一篇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原则;程序一、遵循原则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五个原则:一.居安思危,重在预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原则;程序

一、遵循原则

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五个原则:

一.居安思危,重在预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工作。

二.全面覆盖,减少危害。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学校可能发生的所有突发事件种类,要制定学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学校所在区域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应急预案。此外,预案应覆盖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环节,不仅针对学生,也要针对学生家长、教师、校外人员制定预案。

三.明确职责,协同应对。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调动所有部门的应对积极性,明确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互相配合协作,整体联动,以达到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目的。

四.灵活适用,重在实效。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新形势,也不断出现办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事件。只有认真总结每一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才能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效性。

五.加强演练,提高质量。预案演练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针对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真正达到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分为七个阶段

一.成立编制小组。在编制应急预案前,高职院校应梳理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别,根据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该小组要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编制小组的成员最好包括院校综合协调、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保证预案中各工作部门的职能明晰,促进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基本情况调查。(一)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名称、法定代表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行政隶属关系、师生人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学校的特殊状况、交通图、疏散路线图、应急设施平面布置图及其他情况说明。(二)突发事件的风险点排查。由高职院校各二级部门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风险隐患的设施设备、各种物资、教学用实验耗材、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情况、管理流程等进行逐一登记并详细说明风险点,汇总到预案编制小组,预案编制小组根据全校的情况进行增补说明。(三)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说明,包括所处区域的社区基本情况、环境治安情况、与所在区域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周边大中型单位、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

三.风险评价。根据梳理出来的突发事件风险点,进行易损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一)对突发事件本身的界定,结合突发事件的种类,对不同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诱发因素、带来危害的强度、可能持续的时间、发生的区域及关键点进行评估。(二)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方式进行界定,包括该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事件;事件对学校的作用范围等。(三)对突发事件的后果进行界定,包括可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如果增加投入以减少该类突发事件,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应急能力评估。评估包括硬件评估和软件评估,前者是指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学校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应急准备与应急绩效之间的差异与因果关系,对学校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财力投入、物资保障、场地设施等进行评估,确定上述资源是否能满足应急需要的效果。后者是指高职院校要充分做好师生的调研工作,了解师生对学校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掌握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应急意识、过往经验、应急处理技术水平、接受的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情况,查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应急预案编制。高职院校应具体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针对分析结果编制相对完整的预案,在预案中对应急机构的指挥协调、组成人员、岗位职责、应急设施设备、救急物资、救援行动的开展等方面做出预先的具体安排。

六.应急预案的评审、与更新。评审主要分为外部评审和内部评审。外部评审是由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预案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高职院校组织校内涉及部门、师生代表等进行评审。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签署,按规定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部门备案。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备案。

七.应急预案的实施。高职院校应由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零 前言

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加大,频率加快,涉及领域也在扩大。二零零四年,云南大学学生_事件; 二零零五年,武汉市高校共发生一二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有一零人死亡;二零零六年,郑州大学因毕业证引发的大规模学生骚乱;二零零七年,新疆司法警官学校的群体性斗殴事件;二零零八年,上海商学院发生火灾,造成四名女生不知所措,匆忙之下跳楼身亡。这些案例都充分表明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因而,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高校预警机制刻不容缓,各高校必须极力加强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高校应急处理能力的加强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关系重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一 相关概念界定

高校突发事件

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讲,突发事件主要特指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遇到的紧急情况,主要指突然发生的且造成严重后果和危害的重大事件。毋庸质疑,高校突发事件就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者与高校有联系的一系列的可能产生重大危害的事件。最常见的有校园安全突发性事网络及信息安全事件、考试泄密及违规事件等。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此种突发状况的行为过程,同时,它也包括预测和预防在内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应急管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很有效的避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巨大危害及影响,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程度,控制灾害的继续蔓延,确保把损失降到最少。应对突发性事件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无可厚非,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应对这些突发时间时,政府往往会采取一些超常态的管理措施,这种管理方式往往被称为非常态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态。

二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问题的剖析

当前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比较薄弱,应急管理水平相较其他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高校领导人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理念。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让人们过得很安逸,使得很多人都会缺乏防范危机的意识,从而引发上述事件的出现。近年来,高校突发性事件频频出现,由此看出,高校领导对于突发性事件管理方面的理念还比较滞后,危机意识薄弱,全程管理的理念没有普及,应急管理只当做次要内容来处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只把危机发生的干预处理当做重要内容。有些高校就突发性事件出台相关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有效的修改、完善和实施。

(二)缺乏危机意识教育和突发事件管理流程。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广,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而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却没有能有效地补充,因而不可避免的加重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管理疏忽和漏洞。同时,高校师生严重缺乏灾害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导致他们在灾害或者突发性事件来临的时候不知所措,引起一阵阵的群体恐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灾害教育机制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而且还都未建立标准的应急程序,使得对于突发事件的相关状况不为高校师生所熟知。我国高校在实际模拟演练方面极度缺乏,因而造成我国高校应急处理的极度落后。

(三)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处理综合性突发事件能力低下。我国各高校严重缺乏对各突发性事件的综合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处理工作小组设立不到位,学校的层次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突发性事件的感应能力差,危机状态下整体合作效率差,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容易错失良机,并且,危机过后并没有有效的吸取经验教训;临时协调小组并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危机处理过程困难重重。此外,高校没有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和专门的职能机构,在危机状态下各级人员间的整合能力与应急能力受到限制。

三 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思考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指导原则

(一)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该在上级领导统一指挥下进行,以确保我校应急的有序进行。就我校而言,成立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南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和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的领导下,争对本校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及时的反应机制。以确保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使得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协调及衔接,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对事件的统一领导,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各部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认真负责,确保部门安全稳定。

(三)预防为本,及时控制。预防是杜绝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好方法,我们要坚持预防为本,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坚持对症下药的进行预防,以免出现失控,导致突发事件的爆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争取把突发事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造成校园秩序失控和混乱。

(四)系统联动,群防群控。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各级领导应该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指挥和调控。同时,各方面主体也应该进行协调合作,以尽快解决灾害。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性、协调性的应急处理系统。

(五)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严格区分,以便能够使得一系列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依法处置,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保障,重在建设。保障也是进行应急处理的一个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从法律上、制度上、物质上等各方面全面加强保障措施。包括经费、人员部署等各个有可能影响应急工作的情况。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主要是争对预警对象以及预警范围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正常指标,从而获取预警信息,决定其是否要进发出危机警报的进行危机预报的最先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信息评估,分析危害的程度。这些对危机的决定至关重要,甚至起到关键性作用。

首先,制定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解决或者避免问题发生最好的方法,因而预警机制的建设最为重要。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来制定出自己的预警机制。制订出一份全面的应急预案要充分考虑到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背景、思想、人员、信息以及如何应对的措施等等。同时在进行应急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本校的实际情况、预案的科学性、出台后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等,以便师生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不慌张,能够有序的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解决应对。

其次,加强制定保障措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高校里面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处、保卫处、校医院等日常性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对于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这些组织能够良好的运行,必须对该机构的人员组成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好建成有专家力量的应急管理专家库,以便日常和紧急咨询。同时,在专业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机构的有效运行。由于这些机构是日常性的,因此,必须要保持有专人值班,以便何时何地都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做到把危险降到最低。例如:保卫处要加强巡逻、校医院做好各项医疗防卫治理措施、心理咨询处保证能对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做到有人咨询等。通过各机构的相互合作,那么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对转移或降低,从而增强校园的安全。

建立健全的应急控制机制

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案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进行应急处理工作。在应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必须要以人为本,确保人的安全,竭尽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危机处理的过程如下:

首先,及时救援。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各级领导必须及时赶到事发场所进行指挥协调,保证场所的稳定,稳定高效师生的情绪,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紧张和慌乱。同时,他们也要及时了解具体情况,然后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救援工作,以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有效的协调各种资源。一是协调好人员。除了与校内的人员进行协调外,也包括对校外线管人员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与此同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协调;二是协调好应急物资。应急物资对应急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及时的应急物资可以影响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确保应及时能够具有有效的物资供给。

再次,真实的信息公布。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高校突发事件极易传播,成为国内外关注得焦点。高校容易成为舆论的目标,出现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对于危机处理造成障碍,从而影响学校形象。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必须要授权宣传部门在第一时间高效、迅速、准确地在学校新闻以及网络上本校应急的一些措施及规定,以此来消除师生们的重大恐慌以及不知所措。当危机结束后,也要针对该事件进行总结以及对师生们进行心灵安慰,避免对其产生心理上的阴影,并及时杜绝各种对此事件的不良传言。

建立健全的应急恢复机制

恢复机制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即所谓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例如:建筑物的维修、受损资产的重置、事发现场的整顿、安全设施的管理、道路桥梁的修葺等等都属于有型的恢复。而无形的恢复则一般包括事后的心理恢复,主要争对灾害中受到惊吓、恐慌或留下严重阴影的人员,通过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以使他们恢复原貌,恢复到健康、良好的心态。

建立健全的应急反馈机制

突发事件过后,高校应根据此次事件的具体情况,尽心事件情况分析和原因分析,从而为以后预警机制提供宝贵的经验,完善和修复应急预案。当然,也要对该次事件中失职的人员进行调查和惩处,同时,也对该次事件中表现优秀,成绩显著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嘉许。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提高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国际、国内矛盾相互交织,高校正发生着各种深刻的变化,这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也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如何增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积极维护高校稳定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二零零七年颁布的《_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这一定义,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由大学生自身不当行为或其他某种内在偶发性因素导致的突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必须立即处理、对学生身心或学校造成影响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突发事件”即表明其具有“突发”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具体发生时间、影响等等,往往是难以预测的,而且演变十分迅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尽管发生事件有一定的契机,但是这个契机也是偶然因素居多的。如大学生因学业、感情等问题引发的自杀行为,宿舍火灾事故等。

(二)社会危害性严重。高校人员聚集、密度大,如稍有疏忽,突发事件就可能迅速发生。同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容易迅速聚集,客观上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比如某些政治事件、热点问题或学校管理缺失所引起的学生聚集、游行、示威等。

(三)成因、发展及影响复杂。高校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的高校在校生都在两至三万人之间,而且一所高校还有若干个校区,比较分散;高校更是知识密集型的地方,不但汇集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更掌握着国内外前沿高端科技。在此条件下,突发事件的成因、发展以及影响变得复杂起来,带有更大的隐蔽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如利用高科技犯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一、应急管理理念滞后,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我国高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普遍存在缺乏危机意识的问题,忽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多没有树立前期防范、中期处理和后期善后的一系列全程管理的理念,只是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中的一项普通任务,未从源头上加以重视,往往要到事件发生后,才寻求解决之道。

二、应急管理制度薄弱,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加以保障。二零零七年,《_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策略。但在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操作方面,存在着设计缺陷、内容薄弱、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法律来约束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严重影响突发事件处理力度。

三、应急管理体系协调力较差,应急管理能力不强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但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人员构成无法稳定、工作内容不能合理衔接,经验教训不能有效地传递;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各个机构间的通力协作,但现实情况却是临时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往往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的过程中,而难以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成功实施。

三、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夯实理论基础,逐渐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一)核心价值管理理念。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核心价值。高校突发事件违纪处理都应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为其核心价值,优先考虑,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突发时间危机处理中的体现。

(二)重在预防的“四早”理念。事前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心,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完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消除”。

二、健全组织体系,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公共治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由决策模块、实施模块、辅助模块组成。

(一)决策模块应由学校的主要党政领导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确认危机事件发生、判定危机成都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行动。

(二)实施模块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党政部门、学生组织以及各类服务组织和力量,主要职责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准确、全面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沟通交换处理意见,快速形成决策和工作不是,及时控制危机局面。

(三)辅助模块主要是指具有特别专业能力、特定资源和设备,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它们可以提供后勤保障及专业指导。[一]

三、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在矛盾初始积累阶段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是可以避免突发危机的。

(一)要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措施,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者的鉴别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处置能力。

(二) 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违法事件的曝光等相关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导向,达成共识,使学生理性看待事件,并对类似事件给予正确的评价。[二]

(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主要包括系统手机信息、排查危机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等。高校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则立即启动预案,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参考文献】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四篇

关键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突发事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首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更加复杂严峻,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自然灾害风险日趋频繁,各类事故灾难仍然可能高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更加复杂。[一]这是首都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作为首都的北京市面临的各种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北京地区现有普通高校八九所,其中中央部署高校三六所,市属高校三八所,民办高校一五所,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五八万人,研究生二一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尤为突出的是,首都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势必更加凸显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因此决定了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

自二零零三年“非典”以来,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与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完全适应。_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突发事件多发生在基层。经验表明,基层第一时间的处置方式对减少伤亡和损失最为关键。”作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对于实现“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涵义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在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中也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市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三款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领域,人口密度大,人群特殊(社会精英聚集地),成为风险高发、集中且复杂之场域。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中由于偶发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生活、教学和科研秩序,威胁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稳定,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应对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发生突然性、处置紧迫性、结果危害性和影响广泛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诱因多样性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一,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校园内外涉及师生员工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员工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其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包括高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高校重大安全交通事故,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学生食堂饭菜供应价格、供水、电、气、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其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师生员工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发生在高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高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H一N一流感、SARS。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气象(酷热、极冷)、海洋(台风)、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等。其五,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教育统一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以及在考试实施、评卷组织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六,网络和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利用校园网络有害信息,进行反动、色情、迷信、暴力等宣传活动;窃取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保密信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各种破坏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恢复并尽快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以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的策略应对过程。[二]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三]应急管理体系之于首都高校,主要是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首都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是相对于常态下的首都高校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简称“一案三制”)的总体。“一案三制”是四位一体,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总体来看,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四]

(一)高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主要作用是“防患于未然”,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化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为确定性的常规事件,转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五]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承担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北京市或区县政府应急部门、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内涵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中高校的相应内容,教育部或首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校内应急预案体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二)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即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六]从法律上来说,并不存在高校应急管理体制。但是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高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一部分包括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工作中,高校处于配合与协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级别较低的情况下,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于高校所在系统和高校自身内部,相对独立,由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于这种特殊性,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应当是外嵌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急、专项应急和重大活动应急管理体制,而内存于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的一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涵盖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时间段的应急管理全过程。[七]在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内部建立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等。其原则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实现与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四)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制是指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以及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八]在《_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北京市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统领下,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和救援相衔接的,由首都教育系统统一规范或延伸到首都高校内部的相关标准或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系。

此外,高校应急保障也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和应急技术等。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一)首都高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专项、保障和部门预案及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单位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万个。[九]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规章和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以北京市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以首都教育系统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在首都高校校内基本建立了以高校总体预案为核心,包括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重要场所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后,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新一轮的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发生在首都高校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的应对工作在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及其职责、办事机构及其职责、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及其职责等。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涉及校内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一般、较大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必要时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当事件超出教育系统处置能力范围、即将或已经发生对首都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后,从维护首都稳定大局出发,需及时提请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与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和应急工作体系相对接,高校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及其职责,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现场指挥部和相关工作小组,在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在《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了围绕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首都教育系统和高校正在总结自“非典”以来,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全面总结首都高校在“平安奥运”和“平安国庆”建设中预防与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经验,从单一的首都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向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着力探索建立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应急指挥协调、恢复重建等机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着手建立一整套贯穿于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标准。

(四)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带有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又包括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一般性的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既包括应急管理综合性法律法规,如《_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又包括大量应对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管理法制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首都高校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大量规章制度。首都高校的突发事件处置体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以及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等规章制度的应急管理法制日益完善。

(五)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明显加强。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包括保卫干部、保安队员、大学生治安服务队员、学生班级安全委员、公寓宿舍安全员、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责任人、“平安校园”兼职安全员等,具备一定应急管理知识、能力、水平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建立。应积极组织保卫干部等人员参与上级开展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职工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职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各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并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预案演练,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应急管理知识、能力与水平。首都高校还应在不断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深入开展科技创安深化工程的基础上,日益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大大提高综合防控水平,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实践证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是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也从建立时起就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并随之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向更高目标和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总体的大环境与首都高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小环境,以及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国家和首都对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首都高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首都高校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和应急管理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一)在应急预案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门适用于首都高校的应急预案仅有《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且仅适用于“因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及周边安全、改革和政策调整等问题引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对首都乃至全国政治社会稳定可能或者已造成重大影响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事件。”“发生在首都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启动相关的专项或部门应急预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首都高校系统尚缺乏社会安全(部分)、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未建立,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的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还有待全面建立。应急预案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现有首都高校尤其是各高校应急预案普遍存在上下一般粗、相互之间照搬照抄、定位不准、衔接不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零]

(二)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目前首都高校承担部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还是北京市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和北京市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相应工作机构,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还有常设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和安全保卫机构。既未成立专门的高校应急管理机构,也未在承担部分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中明确应急管理的全面工作。当前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上停留在突发事件处置层面,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职责未涉及应急管理的其他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以及各高校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及其相应的工作机构相对健全,但仍然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相距甚远。

(三)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北京市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首都高校除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环节有较健全的应对机制外,还未建立包括预测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后期处置、应急联动机制等内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存在现有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应急管理机制内容相关的比如矛盾与隐患排查、信息报送与信息收集、突发事件处置、与部分机关的联动等,但是从应急管理视角看,整体上各环节既不成系统,涉及的内容也很不全面,与真正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机制有较大差别。

(四)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作为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个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来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与国家和北京市应急管理法制对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当健全与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自身视角看,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当健全考试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使所有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作为主要规制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的《校园安全法》缺位,使得完善和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难有大的作为。

(五)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与首都高校保卫工作队伍一体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面临着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演练常态机制尚未建立,师生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亟待提高。首都高校校园周边及校内诸多安全隐患因素尚难以消除,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综合防控的设施设备尚需完善,首都高校校园应急避险工具、应急救援设备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各高校具体所在的区县的应急管理体系、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多个外部因素。当前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都的其他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决定性影响的应急管理理念、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技术创新等,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进程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从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看,仍然是由于首都高校在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应急管理理念上,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而非全面的应急管理概念之上,建立在过度依赖政府而非主动与政府和社会对接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分散应对而非综合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应急管理制度上,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动员应急占主导,制度应急被弱化,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长效机制缺失,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步履维艰。在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上,全面反映到应急指挥、预警监测、信息管理、事后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等系统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重要保障。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的首都高校,自主研发公共安全科技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域外国家(地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与各州教育部门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行动指南,是一个集合政府、社会团体、家庭以及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香港地区制定了《校园危机支援计划》,包括了危机预防措施、危机管理对策和应对计划。

(二)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德国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在负有政治责任的各级政府最高领导人的领导下,分成两个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危机处理的领导、组织与协调,属于行政决策层面。战术指挥中心通常由消防队担任总指挥,执行行政指挥中心的命令,负责灾难救援现场的领导与指挥,并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负责。两者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离。台湾建立了“中央”(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校园安全通报处理中心三级网络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各级校安中心是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

(三)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建立了五级威胁预警系统,并要求各学校依据该系统制定一套由危机缓解、预防和准备系统及校园环境审查、学生监控、心理干预、校园警察实时监控、警察培训体系、全民教育体系、危机回顾及预案等子系统构成的校园预警系统。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一一]日本建立了包括全民意识教育、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信息监控卫星定位、全民防灾体验及训练等二级子系统。

(四)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美国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应对法案和实战指南,如《校园安全法》《校园禁枪法》《校园、社会禁毒及安全法》《改善校园环境法案》《联邦应急计划》《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等。尤其是美国《校园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厘清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等在危机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追究高校所在地相关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因管理不力或失职造成校园突发事故或灾害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社区和学校主要承担校园危机“第一应对者”的角色,即在州和地方救援队伍没有到来之前积极开展营救、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的学校非常注重寻找和发掘学区、社区的安全资源。日本校园安全法律健全,除了《教育基本法》《学校保健法》,还有《学校安全法》。

(五)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美国教育部下发《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正式将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倡导的危机预防、缓解、应对以及恢复四阶段理论引入教育系统。美国安全学校联盟提供的“安全资源清单”包括校内、学区和社区三部分。美国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中的城镇议会、警察部门、消防部门、健康_门等,从而构建起一张校园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美国在危机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比如引入森林管理署开发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通过ICS可以统一各救援部门的组织架构、术语和程序运行,从而将学校和其他负责公共安全的部门、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二]德国实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助体系,消防队是德国专业化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不仅防火救火,同时承担救灾现场紧急救援的重任,担当灾害现场指挥角色,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灾害救援知识,以及在其他紧急情况下提供援助。德国消防队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密级、布局合理。德国特别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力量,主要体现在志愿者体系上,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日本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基本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资料,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学校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专门训练,学校必须编写应对突发事件手册等等。美国财政至少要拨数亿美元帮助学校改进和加强危机应急管理。

四、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公共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要求。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经验的积淀为高校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典”给整个教育系统以猛烈的冲击,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并在应对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应急意识真正形成。[一三]在国家和首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使首都高校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动员能力、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首都的特殊性,首都高校仍然面临许多公共安全方面新的挑战,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为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要认真研究探索首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规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继续全面构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

面对首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把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和各高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化解各类危机、确保首都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提高首都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首都高校师生员工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显著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首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首都高校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应急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印发、备案、公布、培训、演练、实施、修订、考核、奖惩、保密、信息化管理以及人员、科研、经费保障等内容。[一四]尽快制定首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统领下,由专项应急预案、二级单位应急预案、校区应急预案、特殊敏感节假日应急预案等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校应急预案体系。要组织召开指挥体系全体成员会议集中学习预案,熟悉职责规定和应急工作流程,协调联动有关事项;及时制订应急预案相应配套的操作手册。广泛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评估制度。在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和组织预案演练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应急预案始终处于实质性、实战化的准备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启动应急响应,真正发挥作用。[一五]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等不同层次。[一六]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于首都高校,当前要在现有首都高校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体制的基础上,综合构建高校校园安全工作领导体制,主要领导校园安全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并成立首都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和首都高校校内的应急管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与北京市应急管理体制、高校所在地区县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其他应急专门机构和其他单位相联系的,横向和纵向互助合作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首都高校应急组织体系应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两级指挥系统,科学组建指挥机构,明确与之配套的办事机构、现场指挥部和工作组等及其职责分工。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首都教育系统和首都各高校应当全面开展各类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排查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各种危机、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信息监测与形势研判、预警级别、预警通报和解除、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分类管理、分级响应,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特别重大事件,扩大应急,响应结束)、信息报告与(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和新闻报道)、后期处置(善后恢复、总结与调查评估)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和社会动员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共同整合各种应急资源,建立与所在区县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相关应急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高校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各种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一七]真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结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际,建立健全与常态下首都高校法制运作机制相比,凸显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等特点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法制。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国家或首都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_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从人员配置、组织领导、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到预案制定、演练、培训以及危机预警、责任追究等方面,一一加以细化和落实,指导和监督首都各高校实施《_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应急响应的角色和职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和指挥校园内包括保卫处、医务室以及辅导员等各部门、各系统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常态和非常态管理。[一八]

五.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保障

首都教育系统和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在应急管理体制中的地位,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机构和各类社会力量的支持。如高校周边的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管、传媒以及企事业单位、商店、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等,通过定期会议、联席会议、特服号码联动、志愿参与等形式,建立起高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架构。[一九]首都各高校要组织本单位职工成立兼职或专职应急队伍,主要承担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预警信息传递、协助开展先期处置、善后工作配合或专业处置等工作。首都各高校要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技能进课堂活动,大力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将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纳入到北京市干部教育在线和北京市党员在线学习平台的必修课程,提高校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增强教职员工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市委教育工委要加强各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高校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构建应急演练全程技术规范体系,实现应急演练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强化应急演练的科技支撑,实现应急演练与保障的高科技化和基地化;完善相关教育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资质管理制度。[二零]要加强对首都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手段的研究,建立科技应急管理支撑系统,为高校科学应急提供现代化服务和手段保障。

化危险为机遇、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一直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思想。美国知名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曾说过:“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二一]当前从国家和首都应急管理工作的趋势来看,正在从以重大活动应急保障为重点向全面构建首都公共安全长效、常态机制转变,从以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向以应急能力建设为中心转变,从以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为重点向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这些对于加强和完善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把首都高校系统建设成为“平安北京”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的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九]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京政办发[二零一一]三二号[Z].

[二]韦庆辛.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

二零一零,(二):六四-六八.

[三]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二零零八,(一一):一八-二四.

[四]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二零零九,(一一):七七-八三.

[五]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二零零七,(五):八九-九二.

[六]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改革,

二零零五,(三).

[七]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二零零九,(一一):七七-八三.

[八]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三:一五七-一五八.

[一零]魏礼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第十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上的主题演讲[J].行政管理改革,二零一二,(二):九-一二.

[一一]韦庆辛.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二零一零,(二):六四-六八.

[一二]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二零一一,(四):四二-四五.

[一三]王静,叶中华.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安全,二零一零,(一):四八-五一.

[一四]钟开斌.风险治理与政府应急管理流程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一:一二五.

[一五]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二零一零)[M].北京:红旗出版社,

二零一一:一八六-一八七.

[一六]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改革,二零零五,(三).

[一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应急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京政办发[二零一零]二一号[Z].

[一八]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二零一一,(四):四二-四五.

[一九]方展画,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探究――兼论国内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二零一一,(四):四二-四五.

高校危机应急预案总结 第五篇

摘 要: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最敏感的细胞。近年来,高校发生了很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等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或损害的突发事件。而应急管理就是高校的管理者在面临突发事件产生威胁的情境下,通过组建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等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对管理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概述及提出的措施建议来帮助解决高校突发事件,从而维持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严重偏离学校运行常态,对学校的日常工作(科研、教学等工作)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师生安全构成明确威胁的爆发性事件。“突发事件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但组织或个人却无法避免突发事件,也就是说,组织或个人都有面临突发事件的风险,只是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大,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小”①。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共性―突发性、危害性,还有自己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的扩散性、敏感性和主体活跃性。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对及早采取预警和防范措施进行正确的诱导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

第一,自然性危机事件。如地震、流行性传染病、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社会性危机事件。如大规模、恐怖袭击,由于信仰和心理危机等问题引起的自我伤害或相互伤害。

第三,高校设施性危机。如校舍损毁、网络问题、体育设施维修不当或防范措施不当对师生造成的伤害等。

第四,高校管理类危机。如领导作风、学术腐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突发急性疾病、学生同居怀孕、治安管理松散、被骗、抢、盗及火灾等财产损失等②。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可操作性不强

据调查,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应急预案,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划分了详细的职责,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应急管理③。特别是“一案三制”的提出和推广,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但各校预案雷同现象突出,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未经认真分析,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一案三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亟待考察。

二.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应急经验,但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与资源整合

高校行政和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一般设有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可随时监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动向,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风险评价发挥了堡垒作用。但随着高校官僚化日益加剧,高校各自为政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合作与协调,给突发事件的预防留下许多真空地带,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的脆弱性。

三.高校突发事件诱因心理化倾向突出,隐蔽性增强,预防成本加大

目前,学生心理疾患的诱因复杂难辨,学生自卑、不善于交际等心理问题较突出。其次,由于情感、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很普遍,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为此,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越来越呈现出心理化倾向,隐秘性强,防控范围广,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成本无形增大。

四.高校应急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严重缺失,应急设备配备方面仍有缺口

近年来,公共应急管理领域已开发应用了各种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但高校在校园报警系统或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十分滞后,降低了应急预测和预警的功能。另有一些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校舍采取外租形式,学生外出租房的现象普遍,且外租房屋的应急设备配置情况优劣不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

面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史蒂文・芬克次首次提出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即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爆发―修复―再爆发”的周期规律,据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形成“减少―预防―应对―修复”的循环周期④。因此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恢复期。

对其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的分析,可创新性的构建其应急体系的三大路径:第一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可以通过非学生的思想心理干预、利益协调和危机教育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防范。第二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学生做好警示教育、思nt二零一三一二三零四_ title=_“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_> “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英汉篇章差异对语言学习及翻译的影响和启示 陶渊明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陈欧体”构式的认知分析 语言运用的群众性特点初探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对《乐游大河南》英译文本中修辞偏离操作顺应性的定量研究 “星”多义现象之认知隐转喻分析 宜宾珙县方言本字考续

四、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制化管理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在法治化的框架下进行。首先要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其次,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