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批判性理论总结(多篇)

批判性理论总结(多篇)

批判性理论总结 第一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欺骗性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肯定文化”、“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这三个核心关键词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批判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此。

批判性理论总结

批判性理论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欺骗性

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肯定文化”、“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这三个核心关键词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批判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此三个词语虽内涵不尽相同,但却殊途同归。首先,“肯定文化”源于资产阶级特殊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特有的特殊文化,其一方面通过构造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本质又具有虚假性,通过欺骗的手段平息社会中的否定与反叛欲望,另一方面则是不断证明和美化现实秩序的合理性,而证明的方法则是通过幻想世界对于人精神的满足;“文化工业”则是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在信息化背景下技术手段的复制性与毁灭创造的特征。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即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大众文化则是:“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行使社会欺骗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是结合时代背景的深层定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其本质上源于发达的工业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功能对工业社会中的人们进行非暴力的思想控制,而这种思想控制的途径即是大众文化。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所讲的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与现代科技手段成规模的模仿与复制,潜移默化消解人的超越维度的具有商品化、齐一化特征的统治者的操控工具。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内容

(一)大众批判理论的基础:否定与批判

“否定”与“批判”二词是法兰客服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基础,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霍克海默认为:“传统理论的实证主义从既定事实出发,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门化劳动中,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主义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认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在目前这样的历史时期中,真正的理论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性的,人类的未来依赖于现存的批判态度。”法兰克福学派中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人,阿多诺在其《否定的辩证法》中也表达了“否定”与“批判”,他写到“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否定性,否定在辩证运动中具有核心作用,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

(二)批判理论的四个维度

一.商品化:效益而非创造。几乎法兰克福学派的所有成员对于这一问的都持有相同的观念,他们认为在过分强调商品与技术的时代,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不再是被创造出来的文化,而是具有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商品,这类商品是为了满足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而被生产出来的,因而不再具备艺术品本身的创造性。马尔库塞在剖析这一问题时说道“文化用灵魂去抗议物化,但最终只好向物化投降”。马克库塞客观的分析出大众文化商品化的现象单纯靠艺术本身是不能够改变的,当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组织起来的时候,在个体发展转化为经济竞争的世界,肯定的文化必然带有商品化特征。阿多诺在讨论音乐问题时也提出了音乐商品化现象,他认为今天的音乐不再具有创造性,因为大众音乐的创造者所关心不再是艺术本身而是经济效益。对于商品化的问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明确地指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的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

二.齐一化:模仿而非个性。对于大众文化商品性前文已作了阐述,商品性的存在就决定了工业社会中对于大众文化的供求关系,即现存社会的人对于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人们依赖于大众文化带给自己的虚假满足,导致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但却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无法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但基于技术之发展,以及对利益的驱使下,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开始通过模仿、复制的手段,不断对大众文化进行批量的生产,从而不断满足消费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模仿下的齐一化的大众文化。这种模仿下产生的齐一化使得大众文化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其不再具备艺术品中的个性即不可替代的创造性。霍克海默与大多诺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从宏观和微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说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新模式:即普遍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之间虚假的一致性。它们的结构是由共产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

三.欺骗性: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娱乐性与消遣性是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机械化大生产中工作的劳动者疲惫不堪与现实的劳动,因而开始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之中,而大众文化恰恰能够带给他们这样一种需求,通过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与消遣使之忘却现实工作中的疲惫,从而将追求不断寄托于大众文化之中,消解现实社会中的不满,消解了内心超越的维度,不批判、不否定、(下转五一页)(上接四九页)不改变即成为了单向度的人。霍克海默就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下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批量生产出来的,使人们丧失创造力与理解力,他认为在大众文化的洗礼下“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为闲暇,闲暇转变成为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成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丧失。”

“异化”一词也成了工业社会大众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异化”的本质即是大众的“意识虚假”,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的虚假意识或是心甘情愿的形成的,或是不知不觉接受欺骗下形成的,或是被愚弄的条件下形成的,总之大众虚假意识的形成源于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显学。

四.操控性:大众文化的本质。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技术时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新的统治形式,而这种统治形式具有非强制性与潜移默化等特点。如前文所述,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齐一化的特征消解了文化艺术对于个性的追求;而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特征,又使得人们不断满足于虚假意识之中,消解了人们对于现实的不满,消解了其内心的超越维度,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这使得统治者不断利用大众文化来操控人们的内心,控制人们的心灵。阿多诺认为:“大众媒介……既不存在一个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存在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它存在的只是一个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一个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这里的“主人”显然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服务于统治者的阶级,即那些掌握社会的政治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结构,操控社会思想文化的阶级,追逐利益服从统治者是这一阶级的最根本的追求。因而大众媒介存于社会的价值即是服从于统治者而非聆听大众的声音。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四点概括,但本质特征即是真的工具性,使用工具的即是统治者,大众文化是统治者整合与奴役大众的工具,是操控现实社会的人的工具,是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将经济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通过大众文化整合与凝结社会中的现实社会的人,形成了文化工业下的完全的统一,并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完成政治上的集合统一,达到统治者的最高利益。如果说商品性是大众文化自然特征,那么欺骗性则是大众文化操控的手段,但操控性则是大众文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一]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一九九零.

[二]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_.

[三]阿多诺,文化工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三.

[四]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三.

[五]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二零零六.

批判性理论总结 第二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二零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内容之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_德国。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_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他们发现,_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种裸的意识形态。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_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马尔库塞描述道:“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_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_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_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_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即“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为现存辩护。”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凭借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大众意识的工具,并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行使统治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但是总体上说,他们对大众文化持有的还是否定的、消极的批判态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性。法兰克福学派大多主张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质是其众多属性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一切以经济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因此大众文化的过程更本质地表现为一种经济过程,一种商业行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彻底贯彻了商业性原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导致了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复制性和标准化。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大众文化的这种工业化生产性质,可以同时把同一文化产品投人到市场,给每一个人受众以相同的感观享受。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量复制具有较强商业价值的各种产品,利用传媒使这些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周而复始地出现。

二.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越来越趋于一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种生产完全是标准化的类似于工厂生产出来,被大众购买。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非个性化的倾向。阿多尔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条一样,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机械反应。这样下来艺术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三.强制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现实进行辩护。大众文化推销顾客必须消费的产品,从而维持现存的生产制度和体制,这就要求文化工业改变和控制大众心理。文化工业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也就使顾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产者制约的,其消费带有一种强迫的性质。在广告工业和文化工业的广告效应下,人们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种趋同倾向,流行成了大多数人认可的唯一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这种支配性的力量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西”。在现代社会正是通过不计其数的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机构,把因袭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强加给个人,履行着操纵意识的职能“文化工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种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批判性理论总结 第三篇

论文摘要: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进路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众文化研究都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的新兴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必将呈现出新的特征。纵观国内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无非是从批判理论的视角、符号学研究的视角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进行归纳梳理,力图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的整体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马修·阿诺德在一八六九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阿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论”、“是对美好的追求”,在社会中肩负着主导、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被认为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大众文化就是这些“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修养的民众发展壮大的文化”,是一种离散的“无政府主义”的文化,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处于一种对立的态势。阿诺德的这种观点流露出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艾略特继承了阿诺德这种文化观,认为文化只能为社会中的文化精英所理解,并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抱严厉的批评态度。一九三零年利维斯出版了著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在书中他把当时流行的电影、流行小说、广告等文化现象统称为“大众文化”,他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充斥于社会文化领域,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巨大的威胁,使传统价值受到挑战,少数文化精英的地位日益式微。他号召“精英们”武装起来,以抵制大众文化。

德怀特·麦克唐纳也是一个文化精英主义者,在他的视野中“大众”(mass)是没有个性的、彼此之间失去精神联系的群氓…。一九四四年他撰写《大众文化理论》,他通过对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比较后认为,民间文化是来自下层、直接反映民众生存经验、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与统治阶级的阴谋没有关系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从上面下达的文化,是面向市场成批制作出来的,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卡通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大众文化并非大众主动生产或接受的文化,是统治阶级赚取高额利润维护其统治而开发的,是文化商人花钱雇佣技术人员制作出来的文化。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它破坏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它是一种寄生文化,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和庸俗作家们赚钱的工具。“大众文化是上面强加的,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它的观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仅限于在买与不买之间选择。简言之,庸俗作家们利用大众文化需求来赚钱,或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阶级统治……民间艺术是人民自己的风俗,是他们的私人小花园,与统治者的高雅文化深墙壁垒的大公园格格不人。但大众文化拆掉了这堵墙,把大众纳入了一种庸俗化了的高雅文化,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一个工具。”可见,在阿诺德、利维斯、怀特·麦克唐纳等人的视野中,文化是完美的思想和言论,是理想的人性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们谋求实现完美的智慧和道德的过程,是对完美思想的传播;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而一般社会大众是反文化的,是粗俗的群氓,他们根本不可能拥有真理,必须要靠文化精英来引导。由于这些文化精英主义批判观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称之为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精英主义以一种“文化贵族”的身份,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极力的排除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认为只有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批评才能达到改造人性、以使人达到“高贵化”目的,其内心渗透着“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出现在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工业”进行全面批判,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本雅明先是默默无闻,死后因阿多尔诺等人关于而名震天下。杰姆逊说:“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本雅明无疑是二零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尽管本雅明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大众文化”一词,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雅明认识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对艺术品“韵味”的强烈冲击。他说:“即使是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会缺少一些成分,即它的时空存在,它在其偶然问世的地点的唯一无二性的存在。艺术作品的这种唯一无二的存在决定了它的历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时间里是历史的主旋律。”但总的来说,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但诚如德国学者布罗德森所言:“本雅明对于他对机械复制为大众带来了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性这一估计是过于乐观了”。

在本雅明之后的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直接把这些“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他解释说: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块,结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纵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道:“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的确,艺术向商业屈服甚至献媚,是艺术最大的堕落!一方面,意味着文化艺术成为获取利润的手段,意味着文化艺术必须服从市场机制和商品价值规律,服从于经济规则,这样艺术必然受制于他者,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纯粹个人的精神领域,不再履行着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现实法则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结果艺术也就将自己终结了。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化的商业化文化,使文化丧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这些商业化特征导致的恶果是使“大众文化成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言:在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着“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

二.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这样在大众文化“虚假幻觉”的笼罩下,人们习惯于无思想的平面生存模式,艺术家很少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而且,人们也不愿欣赏严肃的艺术品,而满足于和习惯于平庸的无个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三.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表面上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而实际上却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上的麻醉来使大众接受资本主义秩序,大众文化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按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说法,文化工业给大众提供感性的满足,但实质上只是以不断的许愿来欺骗大众。“文化工业”不仅说服消费者,相信它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且它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应该对它所提的东西心满意足。“它(文化工业)刻意地由上而下,藉着一种意识形态将消费者收编进去,让人以顺从替代主体意识,压根儿不允许人脱离规范而存在,文化工业整体效果是违反启蒙原则的,它是一种桎梏意识的手段”。阿多诺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

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他认为:

一.大众文化缺乏否定性和批判性。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两个阶段,即前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他认为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化,“它的合法性得自于一个因技术社会的出现而不再存在、也无法恢复的世界的经验”。到了技术时代,文化与社会的“间距”已经消弭,文化不仅是“韵味”消逝殆尽,而且文化丧失了批判性的立场,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这样“艺术的异在效应在艺术中的消亡使今日艺术的革命性大为失色”。

二.大众文化压抑人的自由,以虚假性、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劳动建立而是根据需要的个体满足建立的。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仅存在理念中。因此解放乃是一个精神的事件。”¨刮但大众文化以“假的”幻象性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所谓“‘假的’需要是这样一些需要,它们是通过社会对各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众文化以广告、购物指南等形式向大众灌输消费意识造成了人的精神需要是不自由的,导致了人的需要的异化。

三.大众文化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工业化”文化商品。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高层文化沦落成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资产阶级的艺术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们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快乐原则与物质享受结合起来,“它被结合到了厨房、咖啡馆、商场,它为工作提供松弛与快乐……快乐原则同化了现实原则。”人们沉浸于物质享乐中,接纳了这种文化,“它创造了这样一种形象,这些形象与既定现实原则不可调和,但作为文化典型形象,它们就变得可以容忍”。

二零世纪七零年代,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对现代文化工业也持激烈批判态度。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机器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大众文化成为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的,心理学的影响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否定辩证法为基础的否定主义大众文化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霍克海默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修正了本雅明对于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立场。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理想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的功能,在这个公共领域所培养出来的公众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不仅仅是消遣或愉悦的对象,更是一种批判的武器。哈贝马斯认为,由于市场规律在文化商品领域的广泛蔓延,文化的内在规则遭到了彻底破坏,市场最终成为了文化创造的内在法则,在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文化由作为批判的武器落入到交换关系的魔爪,异化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迎合的是教育水平很低的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和消闲需求,追求的再也不是知识或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文化不是被导向大众,而是屈从于大众;在市场规律渗透和支配下,批判意识逐渐转换成了消费观念,在拜物教潮流的支配下,“大众传媒塑造起来的世界所具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即便是它对消费者保障的完整的私人领地,也同样是幻象”。文化工业造就了缺乏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消费公众,他们不再是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只是丧失了交往方式和文化共识的消费大众。

三、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后现代”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术语,它既是一种文化景观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更是一种理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许多理论家都对后现代文化进行过探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其中重要的代表。研究西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研究进路,我们不能回避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