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一篇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一.生源现状方面
现在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中,大部分学生是自身喜欢这个专业,有些学生则是根据家长的喜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对两部分学生的思想、目前的就业形势、岗位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
二.讲授方法方面
部分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讲授方法是灌输式的,一些教师一味讲授理论知识,没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就布置作业。一些学生没有真正消化知识就盲目地完成作业,没有运用创新思维,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过来。
三.表现手段方面
高职院校色彩构成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单一的表现形式,一味追求作业外观精美,而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创新性,这样无异于舍本求末。
四.脱离了后续课程
设计色彩构成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基础,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如果教师只是将理论灌输给学生,而不细致讲解如何应用,则容易导致学生只是照抄照搬,不会实践,这样就会与后面的实践课程脱节。
二、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一.色彩构成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的色彩构成课程主要是研究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之间的关联,单就一门基础课来看,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缺少专业性内容,教师可以就其内容进行一些改动,以增加一些专业性的知识。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联系与交流,尽量减少程式化的教学内容,将一味注重理论指导改为注重实践性的探索,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通过对色彩的实践探索,亲身感受色彩的变化和其中的奥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的不单单是色彩理论,他们会感受到自然界中色彩的神奇。通过实践,学生会把原来头脑中概念性的色彩转变为更有层次感的色彩,这就深化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理解,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小模型,让学生收集材料进行创造,这就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这样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更注重实践能力,从观察、收集、创作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色彩,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让学生深刻了解色彩构成课程。
二.色彩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鲜明,善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育者应将学生的特点、专业爱好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施教与指导。色彩构成这门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感受,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扭转固有的教学观念,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多元化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设置对应的练习,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单次课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对此次课程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更加新颖的作品。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创作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结语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二篇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一 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二零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
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
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
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
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一]。
二 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一)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三)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三 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七零%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快感,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中职 色彩基础课堂 多样性多元化 教学评价
一、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实施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背景
首先,中职学校由于受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难免相对较低。而色彩课程又是一门基础课程,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来不一定有用”,对色彩学习不感兴趣,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甚至有放弃的态度。个别学生学习习惯极差,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时不认真学,不认真看;自己练习时不认真画,应付了事,甚至不准备绘画工具,不带书本进画室,在课堂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说与课程无关的话。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习惯修改画面,把课堂实践当成一项极不愿意的苦差事。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色彩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力求产生一种能让学生在整个色彩基础课堂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创造的积极效应。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过去那种采用课堂最后几分钟通过一幅画来评论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的方式,是片面地理解了美术教学评价,忽视了评价的全程性、全面性,不能全方位地考虑评价问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那些单一的夸奖“画得好”“画得真棒”“不好看”等无趣、笼统、浮于表面的评价对中职生来说越来越无效。
因此,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而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对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养。
二、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使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一九八三年提出。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这一新型的教育理论与当前的教育不谋而合: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差异。比如临摹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创作能力方面很突出;素描造型能力差的学生,在色彩感觉方面特别敏锐等。多元智能理论对评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不在于判断学生的优劣;二是评价的形式是多元化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角度是多维度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教育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评价观认为应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如何寻找知识点、使用认知策略与自我监控,如何在知识建构中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建构主义的评价观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表达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科学地使评价以多样形式存在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
三、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评价在中职校色彩基础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实施多样性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场地。笔者根据学生色彩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二零一二级三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色彩基础课堂中尝试运用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多元化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起稿、大体色、深入、调整四个基本环节相融合,教学效果取得成效。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群体互评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评价对方作品。在绘画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尽量建议学生第一问自己,第二询问周边同学,第三询问教师。在询问周边同学或相互评价时,教师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充满了趣味性、独特性、创造性,同学间的意见与分析不但会使绘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还更愿意修改,一改以往不愿意修改画面、应付作业的现象,同时也锻炼了提出评价者的艺术素养及绘画评画的眼力、水平,并且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有了第二次巩固复习。由此可见,学生互评方式能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爱上色彩基础这门课程。
(二)个体自评式: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张色彩作业需要六课时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按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习作的背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连同课堂画作、自评详情一同上交。这是多元性教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自评和自我总结是一种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一种反省、监控和调节,是学生内在学习意识的觉醒,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重要过程。只有将学习自评和学习自我总结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的学习才更具自觉性和自主性。
(三)角色多元化他评式。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对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比如在上色彩课时无论是起稿、铺大体色,还是其他阶段,教师随时随堂指导,在指导过程中的纠正、修改、提醒均记录为评价内容。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该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在评价表上进行评价。②请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活动,如学生家长、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等。利用家长开放日、专业公开课、教学参观等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四篇
色彩设计课程是一个大门类,其中涵盖了以各种设计学科为主题的色彩分枝设计,在各类设计院校当中,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设计专业课程,即让学生学习系统专业配色的同时,又能够在一个侧面持续推进了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纵深递进。这其中的服饰配色课程又与其他设计专业的配色课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框架与结构
服饰配色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尽量要在前两个学年完成的情况,以二零一八级培养方案为例,服饰配色课程则放入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中,两个学分总计三十三课时。之所以将这门课程放入第三学年,是想让学生在前两学年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后,再进入到色彩设计的学习当中,同时不割断色彩设计与图案设计、面料设计与饰品设计的连接,使得几个重要的服装设计元素尽可能的融合到色彩当中。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选择以孟塞尔(Munsell)色彩体系为基本理论基础,服饰配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了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实践部分主要在学生的设计与制作中显现色彩对比调和等设计特点。因为色彩产生于光波,而光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能。一所以在色彩的物理特性讲授中,首先要引入光学的概念,以及眼球的基本构造和接收可见光的基本原理。之后需要引导学生精准的识别色彩的三个属性。从十七世纪开始,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直至现在,色彩的三种属性在科学和艺术色彩理论的领域,被表述的越来越清晰。二而这些理论只有让初学者亲自进行实践练习,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明晰。通过调色部分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图一的色相推移训练,在调出十二个色相之后,对整体色相进行明度调整,这样又可以产生出一个新的色相体系,同时启发其他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纯度的改变,又变化出另外的色相推移,这样的理论讲授以及配色训练,需要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调色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干净的吸水毛巾以及准备多张白纸做试色条随时观察比对调色的精准性,做到这些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色彩变化的趣味。我们还准备了潘通的纺织品色卡,让学生除了在动手调色之外还能直观地体会到当今时代细腻变化和数量庞大的纺织品色彩体系。颜色不仅因为地域差异造成差别,还存在因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别。三在讲授色彩的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时,先以单一色相入手,讲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地区与国家所带来的不同涵义。这些涵义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绿色在中东地区的珍贵涵义,在欧洲就可能变成了带有毒性成分的颜色;比如在英国代表忠诚的蓝色,到了荷兰则有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意味——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波鲁盖尔的画作《盲人的寓言》中,画面前方即将跌入坑中的盲人身上穿的蓝色服装,就有谎言的寓意(如图二);又如红色从圣神之色到是非之色的多元变化在中国人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四再到爱娃海勒这样的研究者从西方的视角阐述了红色作为纺织品的昂贵与奢侈性。五这样有趣的色彩文化案例还有很多,因为无论是时装还是面料的色彩总会受到异域的影响。六所以讲授这些理论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以及带给学生对于色彩历史与色彩文化更多的思考,同时每种色彩理论知识点都结合最新一季服装流行资讯中的对应色彩主题设计作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作品联系起来。在三周的服饰配色课程中,理论讲授部分占时为一周,后面的两周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服装色彩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草图开始即体现出配色作为该套服装最重要的设计特点,这也意味着整体服装的设计无论从款式、结构还是面料都要为色彩服务,体现出良好配色设计的服装,在这门课程的结课成绩中才能获得高分,设计图通过之后是选购面料环节,这个环节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将设计理念付诸于实现,如果因为没有太多经验导致面料选购失败,教师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更换不完美的面料,而是通过面料改造或者是草图的更改重新设计出符合这些面料的服装,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良好的配色,这个过程难度很大,也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很多学生面临阻力一度就想放弃,但只要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们总能找到成功的途径。
二、学生作品案例
学生的色彩设计作品大致分为三类方案:邻近色色彩设计,中间色色彩设计和对比色色彩设计。色相环中相距六零度,或者相隔三个位置以内的两色,为邻近色关系。邻近色最能带来视觉的舒适感,也是最容易实现和达到的配色方案,对学生而言比较保险和安全,所以对于提出邻近色或同色系配色方案的学生,要求他们特别注意细节,从配饰、妆容各个方面甚至是指甲油的颜色,都要与整体服饰配色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同色系或邻近色的细致感,在图三中可以看到整个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完成表现的整体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怎么样把这种层叠的具有朦胧效果的色彩呈现出来,除了面料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结构与版型,要经过多次的试板才能基本达到自己的想法,图四是通过面料的改造呈现一种流畅的肌理状态,来表达自己所设想的邻近色彩设计。所以说服饰配色课程所学习到的是一个包括色彩、面料、版型的综合技能。凡是处在两个相对的色彩关系中间的色,统称为中间色。在色彩学中,中间色有以下几种不同含义:一是指复色而言,凡两个单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叫中间色;二是指色性二线,如土红是大红与玫瑰两色的中间色;三是指消色而言,如灰色是黑白两色的中间色,而最后一种则是我们课堂学习中间色概念的重点,即相对于补色而言,在色环中除了补色和邻近色以外,其他各色都归于中间色。从中间色开始,配色的难度逐渐加大,选择中间色设计方案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群体,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角色代入,比如日式木偶,或者童话中的人物视觉特征的实现,来将中间色更合理的运用起来,亦或是将中间色的明度或是纯度协调起来,或加入无色系的成分,达到尽可能的视觉和谐。(如图五)还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更加多元,他们希望通过同一种中间色搭配结合不同的场景呈现不一样的服装气质(如图六)。色相环上相距一二零度到一八零度之间的两种颜色,被称为对比色。与选择邻近色或同色系方案的学生不同,在课堂上选择对比色设计的学生所承担的风险性是最大的,因为通常作品呈现的难度大,常有做坏的情况发生,但是这些学生从态度上来说是勇敢的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他们总能找到很多办法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展现,有些人很谨慎,选择一组对比色中的其中一个颜色,尽可能大面积使用然后最小面积的使用另外一个颜色,使得整体效果既有对比色的概念又尽可能的整体和谐(如图七左上、右上)。另外一些同学在服装使用对比色之后通过饰品设计的加入让整体造型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使得初次尝试的配色不至于太突兀(如图七左下、右下)。还有些同学加入了实验性的成分,比如用宣纸染色做肌理(如图八左),或者在面料上做出肌理与纹路,来达到对比色设计的目的(如图八右)。他们的设计呈现出不成熟的青涩感,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出自己想要达到的配色状态,加之同时还要解决服装版型与工艺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试图突破色彩局限性,走出配色安全地带的勇气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一些有趣的设计点
在做全色环训练直至延伸到服装色彩设计上时,我们意识到,在一套服装上出现的色相越多,就越考验设计师的色彩驾驭水平,也对服装穿着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穿着者都很难驾驭多色相的服装,所以在市面上的一些面对大众的服饰配色书籍才会要求穿着者尽量不要在一套衣服上出现超过三种颜色以上的搭配,但一些学生对这一特点保持了好奇心,他们很想尝试尽可能多的色彩,怎么样成功的设计以及成功的穿着,比如他们会运用彩色扎染的方式来设计服装色彩,使得多色相的服装在色彩上尽可能的获得视觉和谐。也有通过一些结构性的设计让多色相结合起来同时与无色系的结合使得色彩绚丽且获得留白感(如图九)。在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服装的结构与图案,面料的肌理以及整体的配饰都可以是色彩的载体,这些细节涉及到越多,色彩就可以变得越丰富,对整体服装的设计就越有助益(如图一零)。有一些同学心中还保留着对经典服装作品的敬意,比如圣罗兰的蒙特里安裙,学生想借鉴这一经典的艺术主题,圣罗兰是以蒙特里安成熟时期的作品为灵感,他就回溯了蒙特里安以前的作品,发现更早期作品在线条上面有粗细的变化,因此结合了这种变化线条,当然蒙特里安裙无人能够超越,对学习者来说这更多意味着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如图一一左)。还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作品的色彩设计中,曾经二零零六级的一位女生用无纺布的色彩重现了小时候自己对穿过马路走出街道爬上山顶邮寄信件的美好回忆(如图一一右),图片中的模特也是她本人,通过服装、通过色彩,她得到了快乐的满足感。在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童装设计,这是童心未泯的梦想成真。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五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一六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基于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眼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难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的问题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色彩能力的要求,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设计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构成课程列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经过近三零年的发展,我国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是在目前设计院校开设的色彩构成课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具体问题如下:
(一)部分院校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度,课程设置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
根据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不太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其中构成课程最为典型,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满足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性
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仍然采用多媒体理论讲授和课堂训练结合的传统方法教学,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入手,通过颜料调色认识色彩,通过手工绘制作业,机械性地完成一些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以及心理联想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忽视了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缺乏设计创造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不注重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能较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色彩构成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它的基础性固然重要,但也应当保持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性,体现其专业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色彩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创造出理想的空间色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在设计色彩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背景及使用者心理,使设计实现安全、舒适、美观的价值,满足使用者物质需要的同时给其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机械地学习色彩的基础理论。
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当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色彩构成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将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作用辐射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将色彩构成课程特色化,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案例教学,密切与市场联系,主动适应行业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与兴趣,力求在课程体系、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个性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上,注重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过程体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主题的多元化,实践课题以体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为命题主要内容,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利用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同时,可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传统的绘制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结合来完成色彩构成相关练习。
(三)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人才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来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具体办法为在色彩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流行趋势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环境色彩运用的研究与分析,并将这些转化为色彩构成课程实践内容,这些与专业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与后续课程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其专业学习服务,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确认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并且使色彩构成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求的设计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一]陈铭.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河学刊,二零一一年零八期.
[二]马骏.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探索,二零零八年零二期.
[三]贾忠峰,黄侃.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零零九年零六期.
[四]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二零一零年一八期.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六篇
关键词:色彩写生;简化知识点;多看;多练
一、学生特点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逐渐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绘画基础,极个别学生学过绘画但绘画基础非常薄弱,同时表现出文化课分数较往届高,课堂纪律较好,感知、分析、理解能力较往届强的现象。从二零一四年以来,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九零%以上,极个别的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大都来自美术高考培训班,表现为重临摹默写不重写生、绘画概念化的特点,常出现形体比例都控制不了的现象。庆幸的是,学生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比往届学生更好的考勤与课堂纪律,具备较高的自制力、坚持性等特点。
二、课程特点
色彩写生课程是一门研究造型基础的专业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几个突出因素为:一是技能课本身的特点,技能课的最大特点是多看、多练方能掌握技能。色彩写生课程是训练眼、手、脑相互配合的课程,眼睛要感知到色彩、明暗、质感等信息,脑子分析理解并指导手进行绘制表现,手要画多了才能与眼睛、大脑协调配合并顺利表现出想要的效果,看得太少或画得太少都无法掌握技能。二是课程课时的限制,色彩写生课程总课时为八零课时左右,按一次写生实践为四个课时算,整门课共进行二零次左右的写生实践。三是教学内容与课程间的衔接,前期课程掌握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色彩写生课程的前期课程是素描课程,因为色彩写生必须是体现素描明暗关系的色彩写生,很多教学内容如构图、明暗五调子等知识点是一致的,而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绘画基础几乎为零的特点,往往前期课程也很难有很好的表现,常见的情况是刚学到入门程度时课程已经结束。同样,色彩写生课程也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对后续课程带来影响。因此,思考如何克服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高职艺术专业色彩写生课程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做
一.简化课程知识点,用最少的文字表述。如罗列为相关公式、表格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记忆。同时利用图例分析及动态模拟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有更直观的认识。首先色彩写生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用公式表达为:色彩写生=理性+感性。理性主要体现对科学光影色彩理论的掌握与理解,感性则为个人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色彩写生是这两者的结合。其次色彩写生是需要眼睛、大脑、手相互配合的实践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色彩写生=眼+手+脑。同时色彩写生步骤是一个由整体入手,局部刻画,最后回归整体的过程,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下面以色彩写生步骤为线索说明如何简化知识点及在色彩写生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一)构图起稿。主要知识点为:黄金分割线、均衡、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在色彩写生起稿时,构图是第一位要被考虑的,因为学生基本为初学者,在构图上往往没有任何概念,常把要表现的静物等画得过满或者过小,画面大面积空白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构图知识,首先做一个简单明了的常见画面大小规范,如画面中的物体最高、最低、最左、最右的界限,这种把常见画面界限直接向初学者灌输的做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将构图知识简单概括为公式:黄金分割线+均衡。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构图评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写生实践中反复纠正、评析、对比,促使学生掌握构图的知识技能。打形的公式可以概括为: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形体结构通过运用简单几何体来简化对物体结构的理解,形体比例大小关系则通过目测、互相对比参照分析来解决。透视关系简单归纳为“近大远小”四个字,通过常见视角下物体的透视关系分析来促使学生理解。(二)铺大体色。主要知识点:明暗关系、色彩关系。铺大体色阶段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快速表现出大体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明暗关系:亮面+灰面+暗面;色彩关系: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大面积铺色,简略表现出画面的整体关系。观察对象色彩关系的方法为时刻对比观察:形置高低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上下左右前后来回观察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及这些颜色的相互作用。(三)深入刻画。按照局部形体结构深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等。主要知识点:明暗五调子、色彩关系。明暗五调子的公式可以列为: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明暗五调子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关键,通过典型图例分析明暗五调子的位置及相互关系,亦可用三DSMAX软件模拟不同形体在光源照射下的明暗交界线变化,通过直观的动态模拟演示来分析明暗关系,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色彩关系的知识点公式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画面的色彩关系可以简单这样理解:每一个客观物体都有固有色,固有色在光源色的作用下呈现不同的明度、纯度变化。光源色、环境色在不同质地的表面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不同。可用图例或实物分析常见不同质感的物体在光源作用下的色彩变化。亦可用三DSMAX、AFTEREFFECT软件真实模拟物体的色彩变化来分析讲解。(四)整体调整。主要知识点:整体观察、整体调整。用公式表现为:焦点+主次关系。画面只有一个焦点,强调主次关系,主要的物体深入刻画,次要的物体简略带过,改掉画面中破坏整体关系的部分,让画面主次分明,突出表现画面主题。
二.教学时间上的应用。无论是学生对陌生工具及材料的熟悉,色彩写生的用笔、调色,观察用眼习惯,还是写生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等等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磨炼,而课程内的时间和实践的次数都非常有限。因此,思考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训练效率及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补充课堂时间的不足都尤为必要。(一)课堂上提高单位时间的实践教学效率。按一个班级学生三五人计,一个上午四节时间教师给学生作修改示范等只能就典型突出问题作修改,时间也只够给少数几位学生作修改示范,而其他学生更多的是点评。在不能补充教师人数的情况下,录制写生示范视频供学生课内课外参考是有效的补充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便捷观看学习。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颜料、水、纸张等所有准备工作,列出写生步骤中的大概时间长度供学生参考,把每一次实践训练都当成考试一样严格、紧凑地练习,强调写生的时间效率。写生的每一步骤各用多长时间合适,给学生一个参考时间值,尽量要求在常规参考时间值内完成作业要求。另外,讲解简化归纳了的知识点并通过板书、卡片等形式传播,促使学生强记并能在写生中联系思考。(二)课外时间的利用。首先录制写生示范视频或者收集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其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外临摹或写生,课外练习多多益善,设计课外普通作业与挑战作业,叠加课程时间,通过课外的辅助实践,熟悉用笔、调色等。技能课最基本的、最有效的练习手段就是多看、多练,带着问题看、带着知识点练。
四、结束语
色彩写生是技能课,只有在大量的写生实践中仔细揣摩领会理论并指导写生实践才能提高色彩写生技能,而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这一特点恰好能多看、多练。因此,通过简化知识点、直观展示模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容易记住,并在实践中反复对照理解这些绘画知识点,使每一次写生实践都是非盲目的、有主旨的高效学习,从而逐步掌握色彩写生技能,经过争分夺秒的课内课外强化训练,使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王新福.色彩写生实验性教学探索[J].装饰,二零一一,(九):一三七—一三八.
[二]石李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色彩写生教学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零一二,(三):七四—七七.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七篇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改;高职
国际色彩联盟在一九九三年提出了色彩管理技术,随着CTP技术、数字印前、数字印刷等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色彩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刷复制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印刷企业印刷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行业对熟练掌握色彩管理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现在众多的印刷高校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确与企业真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色彩管理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该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保证整个课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印刷色彩管理在印刷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印刷原理、制版和数字印前等课程为先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印刷色彩管理课程。但目前由于高职课程中很多色彩管理课程局限于几个孤立的实验,以至于高职学生学完后不懂得色彩管理有何用处,觉得课程较难。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课程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动手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达到能做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熟练制作和使用设备特性文件。该课程必备的模块如下:色彩管理的基础知识、扫描仪的色彩管理、显示器的色彩管理、数码打样系统的色彩管理、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印刷常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数字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如果课时较多,可以增加数码相机的色彩管理模块。如果课程开始时,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可以适当的增加色彩学的基础知识(颜色的形成、颜色的视觉理论、CIE标准色度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知识点)和印刷标准。
但课程中对于单一模块的训练还不足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色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课程后面的实训课程中来一次系统的色彩管理应用,建议可以做一个印刷综合实训,一次的流程中完全不使用色彩管理,而同样的作品从头到尾应用一次色彩管理,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色彩管理的作用以及色彩管理的系统化,这样色彩管理课程才能真正把从印前到印刷多个环节整合起来。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色彩管理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所以理论与实践需要同时进行,实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且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实践,所以该课程一般需要在对应的实训室进行开设。且至少对半的时间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练习。通常,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在观摩中学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一般建议每个小组人数不要太多。实操后要独立完成实训报告,达到对实训过程的回顾与总结。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多数不高,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多开展互动式教学,适当的提出或布置一些课后内容,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达到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三 其余的几点建议
一)该课程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支持,应各高校建立的色彩管理实训室各不相同,所购软硬件不同,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对应教材很难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建议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自编教材或自编课程指导书。
二)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加大实训室投资。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对应的设备,学生根本没法直接动手,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个模块的内容就相当抽象,很难理解了。而且,色彩管理环节的实训所用耗材费用较高,所以开设该课程一定要保证实训环节的经费。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因色彩管理系统中部分设备操作界面较小,很难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观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投影到屏幕上,方便大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管理。
四)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该课程的印刷机色彩管理模块,很难在课程中开展练习,所以建议可以在企业开展这个内容的时候进行录像,课程中学生学习。且在不同企业的采购的设备和软件以及流程不同,学生可以在学习了其中的一种后,在企业学习不同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从而达到对色彩管理的更多理解。
【参考文献】
[一]田全慧,等.高职高专《印刷色彩管理》教材建设探讨[J].出版与印刷,二零一一(四).
[二]肖根生,李菲.印刷企业色彩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印刷质量与表转化,二零一五(三).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八篇
【关键词】:装饰色彩 创意 设计 空间
中图分类号:TU九七二+.二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色彩是人对周围环境总的知觉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在空间中分清物体、传递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舒适与健康。色彩在环境中是一种语言,它可作为一种信号对不同地点、场所的特征给予描绘,在复杂的空间中有助于向人们提供明确的结构,减少人对环境理解的困难。勒・柯布西埃曾指出用色彩进行设计可使人能够从混乱中清理出头绪。许多大型复合空间结构如居住区利用色彩进行分区,一些机场、车站利用色彩引导人流的活动方向。建筑色彩往往依靠其形成的环境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而克服机械的冷漠感。色彩还可以改变建筑的体积感和形体,对改善工业区的环境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建筑色彩有利于提供视觉刺激、改善单调、强调体积,或用于象征和装饰。建筑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作用,它可以配合人的活动与行为需要促进空间的功能,如可使空间感觉更暖或更冷、舒畅或压抑、轻或重、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或融于其中,甚至可以通过色彩使建筑和空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我认为,建筑色彩在装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现状
虽然国内的建筑院校美术课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但对色彩设计教学上的改革相对较小。因为教师在设计课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认为色彩只是装饰设计中次要的因素,或仅仅作为画表现图时随心所欲上的环境色,完全没有色彩设计的概念。美术课中的色彩训练主要是沿用美术学院的静物和风景写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当然同时也有审美感受的培养;但对色彩的理性认识、配色办法以及适合建筑的配色体系训练都十分欠缺。装饰设计的学生并非都要培养为色彩专家,但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色彩的时候能用专业的眼光而不仅仅是凭感觉的想象。
二、装饰色彩课程的具体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在装饰色彩课程中结合基础色彩学习,要求学生将静物重新组合,变形变色,重点理解装饰色彩与自然色彩的不同差别。教会学生不仅仅掌握描绘形态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视觉造型和创意表现的方法、规律。其写生方式赋予学生感性引发和新的思维方法,往往促使他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 由于色彩创意写生融入了创作和设计的成分,使写生变得较难摹仿、抄袭,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潜力的开发。具体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课题指向或要求来进行。
归纳性创意。在不违反光色关系的前提下,对物象复杂细微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使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解构性创意。剥离对象的表层,深入其内部寻求新的存在方式。因而,不仅要打破以自然形态为基准的“整体变化”,更要注重对形态的主观“变异”。其造型的关键在于对客观形态的抽象方面。
意象性创意。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侧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强化主观意念,注重主体的审美体验,在表现形式上更趋于写意性、寓意性、表现性。
设计性创意。先设定一种设计对象,然后依照这一对象的功能特征以及材料工艺方面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色彩创意造型,通过教学强化色彩写生造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色彩创意写生,一方面注重形象思维中的感性材料及其所引发的某种激情和冲动,使创造性思维得以驰骋和深化。同时,又强调理性的深刻把握和主观感受,注重画面构成的完整性和形式美感。因而这种方法便于学生从全方位、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色彩造型的丰富性。
二、装饰色彩训练与教学方法
对装饰色彩的训练可从指导学生作相关的色彩归纳及踪习来进行,其可包括以下几点:
色调针对学生的用色习惯,强调同明度的灰色踪习,重点是锻炼细腻的色彩感受能力。生理学家赫林(德国)曾说过:“中间灰色在眼睛中产生一种完全的平衡状态”。在色调踪习中,可以春夏秋冬为题,强调每幅色调的区别与同一画面内的色调统一。
色彩的协调与统一这是任何一个画种都应首先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成就一幅完美画面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的关系,掌握了一整套的装饰色彩理论,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与统一, 对色彩的运用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自如。
色彩的情绪要求摆脱依赖单一色彩的情绪表达,(比如依赖红色表现兴奋, 绿色表现平静等),要求在色彩与色彩的关系中寻找情绪的表达。
用色彩表现抽象概念例如神秘、爱情、幽静、闷热等。过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很片面简单,只会用大红大绿,对色彩平衡与关系没把握,总使以绘画的正常色彩学来衡量装饰色彩,限制住装饰性。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在表达色彩上开始贴切、含蓄、丰富的运用色彩语言,井且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色彩喜好和独特的色彩感受了。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九篇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二零零八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二零世纪八零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二零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二.结合二零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三.结合二零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四.结合二零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五.结合二零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二.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三.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四.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一.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三.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一]吕华斌.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二零零九,(六).
[二]汤佩文.高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二零一零,(六).
[三]张璐琪.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色彩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二零一零,(一七).
[四]胡发仲,郭静.从色彩构成教学看色彩的角色演绎[J].艺术教育,二零零七,(五).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一零篇
传统的教学方法误导了人们对美术教学的印象,认为色彩课就是让学生学涂涂颜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涂色,就能看出每个学生对色彩的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但是课堂范围毕竟有限,学生观察范围受到了约束,所以画面的效果大都雷同,表现力不强。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我。我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色彩教学中,将听、看、说、画贯穿于美术课中。也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片,说说问题,画画图画,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观赏图片,相互讨论。我惊喜地发现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画面,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还可把教师的板书、板画、作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些都弱化了色彩教学中的难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一、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创造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改善课堂气氛呢?只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色彩作品不仅是一幅作品,还是一种寄托精神的载体。色彩作品中多数作品缺少具体、形象的“物”与“景”。那么作品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学生较难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有种新奇的感受,课件中灵活的展示方式,精彩的画面效果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
例如《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先用一段自然界黑夜白昼变化视频引出课题。学生在感叹美丽大自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视频中光线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欣赏莫奈的《卢昂教堂系列》,以时间的顺序排列画面。由于有了前面视频的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来。接着结合音乐浏览图片,近距离欣赏大师的作品,分析讨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色彩作品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影片、图片、音乐等整合在美术教学中,使得画面、声音与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内容由抽象变具象。这样既扩充了本课的知识面,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二、多媒体为色彩教学思维减压
色彩创造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例如色彩装饰画,这是色彩图像的抽象概括,光讲解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为思维减压,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记忆。
如《灵动的色彩》,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在卡通人物的带领下导入课题,展示图片并穿插文字和解说。连线游戏和限时抢答对同一幅画面用多种色调的颜色表现多种联想进行理解。结果,学生很快从具象画的概念中跳出来,领略到色彩的深和浅、颜色的纯度和明度对比关系和画面的表现手法,讨论总结出一些画面颜色的搭配规律和独具风格的装饰手法,并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完成本堂的色彩装饰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死灌色彩画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讨论、总结而学习到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色彩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使课堂气氛活跃。无意中扩大课堂容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一. PPT、Flash等制作软件在课件中的运用使得课件画面既美观又实用
其中PPT软件,又以其方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已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我在《我心中的虹》《色彩联想》《画心情》等课堂教学中都用了PPT展示了精美的画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利用绘绘图板、Photoshop等简单的绘图工具,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
在电脑上制作不但可以随意修改达到最佳配色效果,而且在学会审美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电脑的运用能力。我在《招贴画设计》《色彩装饰画》等课中予以运用,通过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三. 利用互联网寻找材料丰富学习内容
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未必会合理使用网络。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发觉原来网络上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从而使美术与网络密切结合。例《梵・高的世界》,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传奇经历、用色习惯、知名画作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色彩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凝聚到一起,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合力,并在交流、讨论、筛选、提炼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色彩教学中就像调味品一样,是现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象的内容,加深理解记忆,引发学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色彩与搭配课程总结 第一一篇
关键词:色彩;应用;培养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而且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何去掌握色彩,怎样使色彩在绘画中发挥出更加完美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色彩应用能力上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规律,使色彩发挥出自身作用。
一、对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色彩的应用是在教学课堂上逐渐培养起来的,色彩的培养是从美术课开始的,这种课堂的组织形式与其他的课堂形式完全不同,因为美术课无论在什么地点授课,都可以打破种种束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是灵活多变的。如果是在正常的班级内授课,可以让学生聚集在一起,临时对班级进行简单的布置;如果是在画室内授课,可以让学生调节到最为舒适和习惯的坐姿,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学生开始作画时,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是非常轻松自在的,从而培养他们对色彩的热爱。另外,兴趣与感觉的培养同样十分的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热爱上色彩,才能使其自觉地进行练习,养成良好的色彩修养和习惯,主动地体会和分析色彩,让其明白色彩不仅仅是简单的色与光的关系,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
在色彩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在授课中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用某一种方法去要求,应该寻求出最为合理和实际的引导方法,使学生在色彩应用方面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色彩应用能力的认识
一.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解决好造型问题
色彩的造型是依靠人类的构思所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作小构图的练习,反复地进行推敲,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再按照小构图来完成操作。在这个阶段要对构图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剖析,在起稿时,应该用铅笔或者炭笔把所要描绘物体的大体轮廓、比例、结构等概括地画出来,不必拘泥于细节。
二.单色定稿,强化造型在水粉画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想要形成的画面色调,要用单色把物体的形体关系、明暗程度概括地画出来,单色定稿的作用是用来修改整体上的缺欠、加强明暗上的层次和发挥底色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控制个别学生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较大限度地发挥出现有的造型水准,为色彩操作奠定良好的效果基础。
三.色彩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色彩训练
在学生色彩训练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少用综合性的训练模式,因为综合性的训练往往只能针对一个方面,不能够为全局考虑,难以兼顾。所以,采用单一训练的方法,把作画的各个重要步骤进行分解,逐一地进行训练,能够为色彩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单一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后,才可以进行综合训练,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具有自我分解色彩的能力,在综合训练中把单一形式渗透进去。
三、对色彩应用能力的分析
当学生训练一个阶段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绘画作品的优缺点,另一方面是教师进行点评。在色彩训练中可能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如果画面色彩单调了,可能是色彩关系没能处理好;如果画面色彩变成灰色了,可能是在素描关系上没有处理好;如果画面色彩变成粉色了,可能是因为过多地加入了白色,为产生明暗度的分层,忽略了颜色的对比;如果画面太平了,可能是虚实与空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火了(或者过于太冷),可能是在画面冷暖关系中没有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