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精选)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精选)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一篇一、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玛雅文明。二、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周。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一篇

一、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玛雅文明。

二、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周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三、拉丁美洲混血人种多,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黑白混血人占四零%。巴西有桑巴舞、狂欢节和一流的足球队。

四、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巴西热带经济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二一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

六、巴西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巴西首都已经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了巴西利亚。

A太平洋B大西洋D巴拿马运河F墨西哥湾

①安第斯山系②巴西高原③亚马孙河⑤加勒比海

城市:⑥首都巴西利亚⑦里约热内卢⑧圣保罗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二篇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二.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三.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 高考 地理术语 热点

二零一零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地理试题中,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中,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达要求很高,但考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口语化比较严重。

二零一一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一、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二、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与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凡有图表的题,必须先分析图表所给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和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点相联系。然后,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点框架,再看题目中,问的是什么,再答题。不能盲目地就问题而论题,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图表信息,先放射性思维,再集中性思维。近几年的考题中,除常见图表外,区域地图近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四篇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构想:邀请全国各地对高考命题有着深入研究的一线教师,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替考生们打造一个最有含金量、最能“物尽其用”的错题本。

这套名为《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的书,理科版包括语、数、外、物、化、生六大学科,始终围绕“错题”二字,从解读命题形势、总结考纲要点、分析高考典题、归纳考生错因、整理知识清单、专题突破训练等多个角度切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帮助考生识破考题陷阱、力避常见错因、掌握正确方法,从而让考生真正从错题中受益,真正把分数提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解读命题形势――对每一个高考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地位和比重进行分析,并预测该考点在未来高考中的发展趋势,让考生掌握最新的考试信息。

总结考纲要点――将高考易错易混考点与《考试大纲》考点对照分析,根据难易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引导考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有效复习备考。

分析高考典题――精选高考中陷阱设置巧妙的题型,帮助考生用最少的时间认清命题者思路,了解考试中常见的设错方式及设错规律,打下“避错预防针”。

归纳考生错因――一线教师总结归纳在教学及评卷过程中所掌握的考生各种典型错因,让考生读者在“知彼”之后充分“知己”,真正与错题绝缘。

整理知识清单――结合考生错因,以图表、思维导图等不同形式理清易错易混知识点,对考生的思维定势或记忆盲区进行有力“纠错”。

专题突破训练――密切联系前文总结分析的易错考点和考生错因,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练习,引导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精做习题巩固提高。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五篇

一、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三、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人口特点: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四、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六篇

一、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过程:一八七九年德奥结盟,一八八二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一八九二年法俄结盟,英国于一九零四年、一九零七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过程:①第一阶段:一九一四年,马恩河战役。②第二阶段:一九一五~一九一六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③第二阶段:一九一七~一九一八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三、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四、影响: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③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七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一.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二.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三.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四.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一.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二.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二.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三.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四.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一.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一:四:五。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二.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一九九零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三.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 能力。

四.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五.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以下),三者之比为七:二:一。

六.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一九九零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一九九零-一九九四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一 九九五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一.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二.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一九九七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二二幅,比一九>文秘站:<九四年增加五幅,总计占五一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三.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一.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一)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二)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三)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三.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一九九五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八篇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一.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一二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九零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二.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三.如果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零°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的圆圈不是零°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零°,即晨昏线。

四.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一八零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一、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九篇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三六五天六时九分一零秒)恒星日(二三时五六分四秒)

角速度平均一o/日近日点(一月初)快远日点(七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一五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三零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一六七零KM小时,两极为零.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一)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二三o二六’

(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二)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二三o二六’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二三o二六’S向南北降低

二三o二六’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二三o二六’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一)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二三o二六’,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二三o二六’

(三)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一二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一二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一八点,依据每隔一五o,时间相差一小时,每一o相差四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四)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五)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九零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一)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三月二一日或九月二三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六月二二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一二月二二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一五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二倍,除以一五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四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二四小时,则减二四,日期加一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二四小时,日期减去一天。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一零篇

一地震:

(一)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二)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二滑坡、泥石流

(一)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二)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 第一一篇

工业区位分析

一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一)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二)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三)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二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一)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二)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三)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一)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二)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三)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一)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二)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三)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 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五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

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一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

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六 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

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

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七 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

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

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八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二零世纪七零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九 “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一)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二)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一零 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一)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一一 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

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

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二 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

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一三 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一四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

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