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全文)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全文)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一篇摘要:开展效能建设是实现“新疆效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疆草原总站以“团结、高效、务实、创新”为主题,以“履行职能、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树立形象”为目的。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一篇

摘要:开展效能建设是实现“新疆效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疆草原总站以“团结、高效、务实、创新”为主题,以“履行职能、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树立形象”为目的,勤政建设和廉政建设与讲效率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岗位职能,岗位效能与服务工作的落实,做到形式轰轰烈烈,内容实实在在,行动扎扎实实。为新疆草原保护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以效能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作上台阶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 :效能建设;服务;效率

一、明确组织效能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精心组织开展效能建设活动二零一一年二月份自治区下发了《自治区行政机关效能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在全疆范围开启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按照自治区的要求自治区草原站召开了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传达了自治区效能建设工作动员会会议精神,对效能建设活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部署。草原总站组织成立了效能建设领导机构,设立了效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按照效能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草原总站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改善民生、提升绩效做文章,规范制度,完善体系,促进内部精细化管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自治区草原总站效能建设活动实施办法》、《自治区草原总站效能考评工作细则》、《自治区草原总站效能建设日常考核评分细则》、《自治区草原总站绩效目标及考评指标表》。明确了效能建设活动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要求。

二.围绕效能建设、细化岗位职能管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强化效能建设、转变工作职能。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科(室)职责,明确各科(室)管理事项、内容、权限等。以“规范、精细、到位、提高”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位干部,严格实行目标化管理,狠抓落实,定期考评。在实践工作中学习好政策、掌握好政策、运用好政策,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工作目标,在各项工作安排中针对自己完成的工作提出建议、方案,以求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科(室)间的协调配合,确需多个科(室)承办的事项,牵头科(室)必须主动承担主办和协调职责,提出具体办理意见,征求协办科(室)的意见和建议,拖延办理或者未提出主办意见,应承担相应责任。协办科(室)应积极承担协助职责,对主办科(室)的办理意见,必须在要求时限内提出具体协办意见,否则视为同意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规范效能建设、落实制度优化促效能的理念。坚持把单位效能建设纳入制度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用制度来保证效能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形成比较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管事管人。把制度管理覆盖到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提高制度设计科学性,强化制度遵守自觉性,维护制度约束权威性,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事、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根据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原则,不断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在对原有岗位责任制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强化了服务监督管理机制。草原总站又根据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重新修订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并在全站干部职工大会上公布实施,旨在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管理,以制度管事管人,防止人为上主观失误和错误。新制度增强了可操作性,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的改变,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确保效能建设各项举措能落到实处,取得效果、达到目的,我们实行绩效考评,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把效能建设列入行风建设中,与年终个人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在制度落实上,总站领导班子以身作则,认真践行,并经常监督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全站上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三)突出效能建设、促团队“创先争优”。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全过程。组织开展效能建设专项学习,加强对效能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端正态度,自觉克服懈怠思想。加强效能建设的宣传工作,在草原总站努力营造“人人讲效能、事事抓效能、处处见效能”的浓厚氛围。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推进效能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全站党员干部职工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_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工作成效来检验创先争优的活动成果,以效能建设的制度落实来保障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定期举办业务知识、党的理论知识讲座,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按照效能办要求,组织开展对单位效能建设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将效能建设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综合评定、奖励惩处和选拔任用之中,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四)推进效能建设、优化工作机制。草原总站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效能办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执行落实、检查督促职能;科室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本部门效能建设责任,进一步提升效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各项任务分解后,各科室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要求明确完成时限、责任人和具体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各科室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效能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效能办加大工作督办力度,跟踪做好信息反馈,确保深入推进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效能建设与推动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效能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形成统筹推动各项工作的整体合力,将效能建设工作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机关效能建设的措施

在开展效能建设活动中,深刻理解活动主题,准确把握目标要求,坚持“四个结合”不断深化活动内容。

一.坚持效能建设活动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从抓学习入手,争创“五好”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周三学习日”制度,坚持每星期至少学习一次,每月集中学习至少二次,并建立学习汇报交流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实践工作中学习好政策、掌握好政策、运用好政策,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工作目标分解表,针对自己完成的工作提出建议、方案,以求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成效。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握政策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坚持效能建设活动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要形成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成为总站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制订一套真正有效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健全、完善和补充,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落实要到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此,草原总站在原有的制度上,结合作风建设和学习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修订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使总站的效能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坚持效能建设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动力,坚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了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把廉政责任制内容纳入岗位责任制中与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敲好反腐倡廉的“耳边鼓”,用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从而使草原总站廉政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坚持效能建设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以“规范、精细、到位、提高”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位干部,严格实行目标化管理,狠抓落实,定期考评。针对各科室工作实际,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细化量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各科室树立赶超目标,最终实现各项工作任务。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二篇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四七五四-二零零二)标准,昆明市工业部门可划分为一五个部门。各部门的用水情况,本研究采用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构成、工业取水总量、工业取水量构成、万元GDP取水量和单位取水量创造产值等六个指标进行测算分析。由于昆明市工业用水总量从二零零四年至今变化不大,且二零零四年数据较齐全,就选用二零零四年昆明市工业用水量资料作为基准年资料,对昆明市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表一)。

工业用水结构特征各工业部门万元产值取水量相差悬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平均为万元,一五个行业的万元产值取水量在~万元,取值区间间隔巨大,说明行业之间的用水效率和单耗水平极不均衡。其中最高值是市政公用工业部门中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取水量也最大,占总取水量的。该部门属于公益性行业,其单位取水量创造产值是一五个行业中最低的,仅元/m三;其次是冶金工业,其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其单位取水量创造产值居第九位;而电子工业和森林工业的工业取水量是最低的,其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单位取水量创造产值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五位。

工业产值与用水关系为避免过细的行业划分,不易把握宏观变化态势;并顾及减轻统计、计算工作,有必要化繁就简,将以上工业部门重新归并分类。其中,公益性的市政公用部门与其他行业不具可比性,故这里不考虑其归类。根据工业取水量构成(X)和单位取水量创造产值(Y)两个分类指标,一四个工业部门可分为A、B、C、D四类:A类:低取水量高产值类。指标X<且Y>五零零元/m三,包括五个工业部门(电力、电子、森林、食品、烟草)。B类:高取水量高产值类。指标X>且Y>五零零元/m三,包括四个工业部门(冶金、医药、机械和其它)。C类:低取水量低产值类。指标X<且Y<五零零元/m三,包括二个工业部门(煤炭和纺织)。D类:高取水量低产值类。指标X>且Y<五零零元/m三,包括三个工业部门(石油和石化、建材、化学)。各类工业用水情况见表二,四类工业产值结构为A∶B∶C∶D=三二∶∶∶,共创造产值为亿元;四类工业的用水结构(用水量比重分别以Qa∶Qb∶Qc∶Qd表示)是Qa∶Qb∶Qc∶Qc∶Qd=∶∶∶,总取水量为×一零八m三。A类工业取水量构成较少,万元GDP取水量最少,但是创造的产值最大,这类工业要扩大生产规模;B类工业取水量构成较多,而万元GDP取水量较少,创造的产值较多,暂时应该保证其稳定性;C类工业取水量构成最少,万元GDP取水量较高,创造的产值较低,此类工业规模的变化对整个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D类工业取水量构成最多,万元GDP取水量也最多,创造的产值却最少,这类工业的生产规模需要加以限制。由此可见,A类工业在水资源约束下对GDP贡献最大,其次是B类工业,而D类工业在水资源约束下对GDP贡献最小,C类工业对GDP贡献较小。

二以总取水量为约束条件下工业用水结构调整方案

为寻求合理的工业用水结构方案,本文拟以总取水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以取得最大工业产值为目标的函数,探讨四类工业的产值结构和用水结构的优化组合。

目标函数的建立建立目标函数:用线性规划法求上述问题,因此为了满足求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标准形式,还需要分别明确Q和M值,即Q值与M值都由“十二五”期间的预测值来确定。

确定水资源约束条件首先确定工业总取水量的预测值。为了保证预测值对工业总取水量针对性,提出假设条件一:分析基期年到二零零七年,昆明市五零零万元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一五个工业部门总取水量的数据,得到昆明市工业总取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一零%。以二零零四年为基准年,预测得到“十二五”期间一五个工业部门工业总取水量V二零一五=×一零四m三,V平均=×一零四m三。同理得到除去市政公用工业后,昆明市“十二五”期间一四个工业部门工业总取水量W二零一五=×一零四m三,W平均=三二五二六×一零四m三;为了保证预测值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一致,提出假设条件二:分析昆明市年供水量在基期年到二零零七年的数据得到年均增长率,那么预测“十二五”期间的全年供水量为O二零一五=二三三七零三×一零四m三,O平均=二二六二一七×一零四m三。其次确定Q值的取值范围的取值原则。原则一:Q值范围应该包括假设条件中所有预测值;原则二:由于二零零九年~二零一一年昆明都处于干旱阶段,年降雨量分别为、、,水资源总量分别为×一零八m三、×一零八m三、×一零八m三,因此昆明市三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值为×一零八m三。最大值取值小于昆明市三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值×一零八m三。因此Q的取值范围为[三二五二六,二三三七零三],其中取值范围中V二零一五、V平均、W二零一五、O平均作为Q取值区间拐点值。另外由于C类、D类工业在水资源约束下对GDP贡献小,但在基期年C类、D类用水结构共占,为了调整C类和D类工业取水量大和产值低的现状,对“十二五”期间C类和D类的工业取水量进行约束,其和不超过总工业取水量的四零%。

确定四类工业生产总值约束条件根据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工业生产总值(当年价)数据,计算出昆明市工业五零零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二%,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出“十二五”期间四类工业生产总值最大值(万元)分别为ZA=二九五七五七五,ZB=四七一六七四三,ZC=,ZD=一五一五五一五。由于昆明已争取到了国家重大炼油化工类项目(属于D类),其对水资源资料消耗巨大,但也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为了更大提高D类的产值以达到降低万元GDP取水量的目的,因此D类在“十二五”期间的产值以ZD为其下限。其余三类为了保证各类工业总产值的最大化,考虑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约束条件中工业产值目标具有可达性,那么就以工业生产总值最大值作为三类工业产值约束条件的上限。

线性规划约束方程目标函数由于Q的取值有六个取值,再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最优解,分别得出当Q由小到大变化时六组备选最优方案(表三)。

优化方案的选取

合理用水结构下产业结构优化方案的选取原则原则一:由于约束方程建立的目标是工业生产总值最大,选取方案生产总值比基期年大;原则二: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重点化工类项目的实施,为了保证其用水允许Qd相对于基期年的增长幅度在一零%~二零%;原则三:考虑到基期年A类B类工业结构(%)占,其起着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变化不宜过大幅度在五%~一零%。

选取优化方案由于六个备选方案都符合原则一,对于原则二通过比较只有方案一与方案二能够达到要求。因此需要对剩余两方案进一步分析,方案二是工业生产总值大的方案,但A类B类工业结构(%)相对于基期年减少不符合原则三,所以选出方案一作为产业结构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四类工业产值结构为A∶B∶C∶D=∶∶∶,共创造产值为×一零八元,比基期年增加了×一零八元,提高了。其中A类工业(电力、电子、森林、食品、烟草)产值比例降低了,B类工业(冶金、医药、机械和其它)产值降低了,C类工业(煤炭和纺织)产值降低了,D类工业(石油和石化、建材、化学)产值升高了;四类工业的用水结构是Qa∶Qb∶Qc∶Qd=∶∶∶,总取水量为二一四六六×一零四m三,比基期年用水量增加了×一零四m三。其中A类工业用水比例降低了,B类工业用水比例降低了,C类工业用水比例降低了,D类工业用水比例降低了。

三工业结构调整方向

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推进重大工业节能项目,以及重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项目。同时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对水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循环经济建设调整的目标、重点,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针对昆明市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大体上比较集中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医药工业部门的用水分布趋势,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和拓宽以三大工业行业为主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大力推行水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发展模式,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根据昆明市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新型产业体系,并且制定能耗低、排放少的产业标准,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对烟草、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六大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扶持重点企业的自我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同时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A、B、C、D四类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同,A类工业贡献率最大,D类工业贡献率最小。因此调整A、B、C、D类工业比例,加大对A类(电力、电子、森林、食品、烟草)和C类(煤炭和纺织)工业用水量,提高A、C类工业产值比重。对B类和D类工业即冶金、医药、机械、化学、石油和石化、建材、化学等工业的发展,采取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迁出高消耗、低产出的工业部门,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压力。在产业总体规划布局方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行超耗水加价政策,淘汰落后工业部门;对于新引进的耗水量大的项目如:国家重大炼油化工项目,通过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三方面的措施来减轻耗水量大的项目对昆明市水需求的压力,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推行工业节水措施,做好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推行一水多用,分质供水,单位之间联合回用等措施;加强用水管理,通过取水许可证和调整水价,改变企业的用水行为,提高节约用水的自觉性;把污染相对较大的工业项目加以集中,综合整治。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有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负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应有权威与执法力度,有权决定耗水产业命运,以至于追究法律责任,吊销生产许可证等。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工业内部自我创新的能力,通过政府增加对科研部门单位的科研投入,提高昆明市区域发展整体科技水平,为工业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并对于工业企业自身增加研发投入的行为,实行优惠政策,起到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三篇

在本文一.二节中已经提到,上兰和小店桥监测点分别为汾河太原段的上下游。汾河太原段在上兰处进入太原市区,在小店桥处流出太原市区,在两监测点之间,太原市区内的废水排入汾河。故二者水质的对比可反映出太原市区废水排放对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的影响。图一为二零零六年—二零一零年汾河太原段上下游(即上兰监测点、小店桥监测点)的水质评价。从图一中可知,在汾河太原段流入太原市区之前,其水质较好,属尚清洁或轻污染,且随年际变化较小。经过太原市区后,经市区废水的污染,小店桥的水质皆属严重污染,且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增加了七倍~一七倍。值得肯定的是,自二零零六年—二零一零年,小店桥的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二零一零年的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降低至二零零六年的六四%。图二为汾河太原段上游———上兰监测点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计算结果。由图二中可知,在水质为尚清洁的二零零六年,二零零七年和二零一零年,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均在一五%左右及以下,这说明污染物中各污染项目所占的比重较为平均,即污染物的含量均较低。在水质为轻污染的二零零八年和二零零九年中,出现比重明显的某一项或两项污染物项目,如二零零八年的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和二零零九年的石油类,这说明水体受到了某种废水污染物的显著污染。但总体来说,汾河太原段上游———上兰监测点水体中各污染物比例较为平均,污染较少,水质较好。图三为汾河太原段下游———小店桥监测点水质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担率计算结果。对比图二可以发现,水体中前三项主要污染物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其中首要污染物均为氨氮,其在二零零六年的污染分担率接近三零%,之后进而超过了三零%,接近四零%。这说明此处水体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对应了图一中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的结果。结合图一中水质污染平均综合指数的结果,小店桥监测点的水质逐年变好,可知太原市区排放的废水中石油类和挥发酚污染物的减少量大幅优于氨氮污染物。

二太原市废水排放现状

图四为二零零六年—二零一零年太原市废水排放量年际变化图,可见全市废水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二零零六年的一六八四五.零五万t,下降至二零一零年的一六六零三.五二万t,下降了一.四三%。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由二零零六年的三四八五.八二万t下降至二零一零年的二五五七.一五万t,下降了二六.六四%。生活废水排放量由二零零六年的一三三五九.二三万t上升至二零一零年的一四零四六.三七万t,上升了五.一四%。可见,工业废水排放量显著下降,而生活废水呈缓慢上升趋势。从废水排放量的来源比例方面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总排放量的一五%~二零%,生活废水排放量则占废水总排放量的八零%~八五%。可见,相对于工业废水的治理和减排来说,对生活废水的处理则显得更加重要。图五和图六分别为二零零六年—二零一零年太原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的年际变化图。由图五可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二零零六年的三一二五零.八一t,下降到二零一零年的二七三八一.零二t,下降了一二.三八%。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下降了一九六五.一九t,下降了二九.三九%。生活化学需氧量下降了一九零四.六t,下降了七.七五%。氨氮排放量总体亦呈现下降趋势,由二零零六年的六六四一.七二t下降至二零一零年的五七五六.七四t,下降了一三.三二%。生活氨氮排放量减少了九八五.一七t,占二零零六年生活氨氮排放量的一五.九九%。但工业氨氮排放量却增加了一零零.一九t,上升了二零.七九%。从化学需氧量排放来源来看,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二零%左右,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则占总排放量的八零%左右。对于氨氮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仅占总排放量的一零%以下,超过九零%的氨氮均来自于生活废水。以上均说明,生活废水及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严重影响着太原市区水体的污染程度。

三太原市污水处理现状

二零零六年—二零一零年,太原市政府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完成了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太钢尖草坪污水处理厂、经济区金世纪阳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北郊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日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一八.五万t,总处理规模达到五二.四万t/d,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八三.九%。二零一零年,太原市一二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量为五四零一四.七二t,其中生活去除量五三五一一.六九t,工业去除量五零三.零三t。二零一零年,太原市一二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氨氮的削减量为四三八六.二五t,其中生活去除量四三七三.二七t,工业去除量一二.九八t。

四结语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四篇

关键词:历版总体规划 新版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 城市规模 城市空间结构

一、引言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太原区域交通地位的提升,为太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完成于一九九八年的现行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亟需对其进行修编以适应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二零零七年,经住建部同意,太原市开始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由于恰逢《城乡规划法》的公布和实施,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二零一零~二零二零)与历版总规相比,不再简单的“以城为图”,而是将“城乡统筹”作为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方针。所以,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研究历版总规与新版总规之间的传承和创新关系,对于今后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太原市历版总体规划的回顾

建国后,太原市共进行过三次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二次调整,分别为第一版(一九五四~一九七四)、第二版(一九八一~二零零零)、_年对第二版的调整、第三版(一九九八~二零一零)和二零零四年对第三版的调整。

第一版总体规划(一九五四~一九七四)回顾

一九五四年编制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九五四~一九七四)》,确定太原市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的工业区中心,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八零万人,用地规模为平方公里;并按照“进可战,退可守”的原则,使城市能够紧凑和有伸缩性,构建了以旧城为依托,向外发展的方格网棋盘式道路骨架。在空间布局上,规划确定了北部、城北、城南、河西北部、河西中部、河西南部六个工业区和相应的生活居住区,体现了“中间居住,工业区”的居住、工业分离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太原市重工业城市的基本特色(见图一)。在总规的指导下,“一五”期间落户太原的一一个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均在工业区内予以了安置,如第二热电厂建在北部工业区、太钢建在城北工业区、第一热电厂建在河西南部工业区等,奠定了太原市几十年来“工业围城”的基本格局。

第二版总体规划(一九八一~二零零零)及其调整的回顾

第二版总体规划(一九八一~二零零零)

一九八零年编制了第二版《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九八一~二零零零)》,确定太原市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全省科技文教中心,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规划至二零零零年人口规模(不包括清徐、阳曲、娄烦、古交及南、北郊区)为一三五万人,用地规模一六四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在原有五个工业区布局的基础上,新增东山、西山煤矿工业区和城南、北营工业区,把全市划分为九个“生产、生活综合体”组团,各自就衡组团内的生产、居住、生活服务设施,以减轻市中心压力(见图二)。

第二版总体规划的调整

_年太原市人民政府组织对第二版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一九九一~二零零零)》。本次调整确定太原市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规划至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一七零万人,用地规模一八四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上,本次调整按照“城市中心区以居住区及第三产业为主,为第一、二产业区”的思路,将太原市划分为“各具特色、设施配套齐全、工作休闲自我平衡”的十个城市分区与六个独立组团,通过便捷的交通彼此紧密联系。其中,十个城市分区分别为北郊国防工业区、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北部机械工业区、河西中部电子纺织工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工业区、东山地区、北营仓库区、城南高科技教育园区、柴村地区及城市中心区;六个独立组团为上兰村、西山煤矿、东山煤矿、晋源、晋祠及小店组团。

第三版总体规划(一九九八~二零一零)及其调整的回顾

第三版总体规划(一九九八~二零一零)

一九九四年编制的第三版《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九九八~二零一零)》是太原市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太原市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确定规划期末主城区人口规模二二三万人,用地二一二平方公里,市中心区人口规模二零八万人,用地一九七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布局仍然坚持了“组团式”布局原则,由市中心区的一二个分区和三个新区共同组成。其中,市中心区以自然河沟、城市干道和城市不同功能划分为一二个组团,分别为核心分区、河西中部居住生活分区、城南居住生活分区、北营仓储分区、迎向工业区、城北钢铁工业区、河西北部工业区、河西综合产业区、河西南部化工区、西山煤矿建材产业区、东山煤矿及民营企业区、城南高科技产业区;三个新区则为小店新区、晋源新区和柴村新区(见图三)。

第三版总体规划的调整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指导城市近期建设,在不改变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等内容的前提下,二零零四年对《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九九八~二零一零)》划定的用地布局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针对各城区和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不锈钢园区发展的设想,统筹考虑了各区和各园区的发展空间,就城市各组团定位、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空间结构最大的变化,是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一九九八-二零一零)》确定的“一实一虚”“十”字型的两条城市主轴线向南进行延伸拓展,新增长风大街主干道作为城市东、西向的实轴,调整形成“两实一虚”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新版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二零一零~二零二零)的解读

城市性质

本轮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省会是太原的基本职能,需要在传统省会职能基础上,增强统筹调配空间资源、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巩固太原作为山西省的核心城市地位。

区域定位既要反映落实国家中部崛起区域政策,也要体现太原重点加强对能源基地辐射影响,加强对省域经济带动的战略导向。未来太原将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协作,做好产业的承接工作;同时太原在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四基地一枢纽”建设任务中具有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强化其对省域经济的辐射影响力;太原在做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将重点对我国晋陕蒙宁的煤炭能源基地加强辐射影响――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它将在我国从东到西梯度发展的经济战略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太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产业定位将立足于山西省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太原市政府提出的“绿色转型”战略要求,在发挥既有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金属、精细化工材料的产能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生产资源,强化产业创新功能,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具有二五零零年的建城历史,是国内建城历史最为久远的城市之一,有“三代京华,五代陪都”之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的定位,体现了太原特有的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晋阳文化特色,提升了太原的软实力。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通过趋势外推法、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等预测方法,以及人口空间分布推断的比较分析,综合预测太原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二零一五年约三二零万人,二零二零年约三六零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太原城市的现状、未来发展需求和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要求,通过经济增长与用地相关分析、人口增长与用地相关分析、建设用地趋势分析等各种方法,综合预测太原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二零一五 年约三二五平方公里左右,二零二零 年约三六零 平方公里。

城乡统筹发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太原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本次规划新增了城乡统筹的内容,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文化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发展、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强县壮市”,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布局,提高城乡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保育能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从而形成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城乡社会整体和谐、城乡空间集约有序、城乡生态环境协调融合、城乡基础设施高度共享、社会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

城乡空间布局

本次规划形成“双城、双区、四廊、六轴、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见图四),力求通过中心城区工业外迁和园区化建设,改变当前“工业围城”的城市格局;同时,通过新城建设,改变现有“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的发展布局。

双城

双城指的是主城和新城。

主城位于东、西山之间,汾河两岸,北至太原第二热电厂,南至龙城新区,包括老城及其周边、城北、河西和城南四个地区。规划期内,老城主要是疏解职能,建设为展现太原历史风貌的核心区域;城北、河西地区主要完成搬迁污染型企业,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优化人居环境的任务;城南则是以省级行政中心落户和龙城新区建设为契机,进行有序开发。

新城位于汾河东岸,南环高速公路以南,南至南快速路,东至市区行政区界。规划在武宿机场搬迁后将其原址作为新城中心,培育金融、贸易、咨询、中介等生产职能,将新城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生产中心。同时,新区将加强与晋中市榆次区在道路及市政设施上的对接,以实现“太榆同城化”建设。

双区

双区指的是晋阳文化生态区和北部生态屏障区

晋阳文化生态区位于汾河西岸,北至南中环街,南至晋祠。规划利用晋阳古城、晋祠、天龙山、晋阳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区。

北部生态屏障区包括柴村以北的水源保护地区、太原第二热电厂以北的生态恢复地区、崛围山-柳林河风景区和牛驼寨-黄寨风景区。作为太原市的上风上水区域,北部生态屏障区对于太原市的饮水安全、大气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规划重点保护水源地和风景区,恢复该区域的自然生态。

四廊

规划形成太钢南生态走廊、龙城大街南生态走廊、新城南生态走廊和汾河生态走廊“三横一纵”的生态廊道格局,其中,“三横”联系东、西山生态保育区,分别在太钢和老城之间、主城和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区域之间形成隔离,避免了城市的无序扩张;“一纵”贯通南北,既保证了南北廊道的畅通,又将三条横向的生态廊道连成一体,从而使得生态廊道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效应。

六轴

规划以城市现状空间结构为基础,结合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和模式,构筑“三横三纵”的城市轴线网络。

三条南北向纵轴为城市拓展轴,分布于汾河两岸,联系主城和新城,并向外延伸至清徐、阳曲等都市区组团,引导老城服务职能的疏解和产业职能的外迁,推动新城和组团的建设。

三条东西向横轴为城市联系轴,旨在优化汾河两岸的联系,加强城区内部的整合,组织各级城市中心,塑造有序的城市景观,实现城市内部的协调发展。

多中心

根据太原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形成老城、长风、武宿三个市级中心,北营、龙城新区、小店、奥体四个市级副中心以及迎新、西山、胜利街、朝阳、兴华、小店北、小店南等七个分区中心,均衡分布于全市,从而优化了城市的服务职能。

四、新版总规与历版总规的比较分析

城市性质逐步提升与丰富,更具时代特点

太原市历版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大致体现了“工业基地的内涵逐步丰富,对省会职能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强调对区域的辐射作用”的趋势(见表一)。

作为山西省省会,除第一版总规未明确提出省会职能的性质之外,其余各版均开篇明义,对太原全省政治中心的地位予以肯定;而自第三版开始,城市性质中已不再有“全省经济、科技、文教中心”这样的表述,而是暗含于“省会”的职能当中,表明总规对省会职能的认识突破了原有单纯政治中心的理解,赋予了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重职能,成为山西省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太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在历版总规中都不断加以明确和强调,一直持续到二零零四年第三版总规调整时,仍然坚持“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的提法和思路。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我市“新型工业基地”发展目标的提出,太原市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进展顺利,因此其工业定位的调整,表明太原市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前两版总体规划对太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只是简单的从省会职能出发,强调其在山西省内的中心城市地位,其区域视野仅仅局限在山西省内;第三版总规虽然跳出山西的地域局限,开始从更高层次的区域层面审视太原,但是其视野仍然局限在华北大区划上,还是没有摆脱行政划分的影响;第四版总规第一次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经济梯度转移的层面,对太原市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始终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

从表二及图五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原市历版总规所确定的城市规模(不包括二次总规调整),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都始终处于向上的增长态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太原市历版总规所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则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图六),说明太原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坚持了集约发展的土地利用原则,由最初的人均 m二/人下降至新版一零零 m二/人。特别是第三版总体规划,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从用地标准(GBJ 一三七-九零)的第Ⅳ级降至第Ⅲ级,有力的执行了国家“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宏观政策。

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双核”转变

第一版总体规划确定了太原市“中间居住,工业围城”的单中心圈层结构,奠定了五零多年来太原发展的基本骨架,并在此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虽然第三版总体规划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主三副”的空间布局结构,但是从实施效果看并不理想,三个副中心并未形成,中心城区仍然呈现摊大饼式的发展趋势。

为了避免“城市病”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第四版总体规划确立了“双城”的空间结构,结合机场搬迁形成新城中心,以小店镇、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加强区域性生产服务职能的培育。

新区域观成为规划的主导思想

与前三版总体规划局限在太原市区行政区域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新版总体规划按照新区域观[一]的要求,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对太原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布局。如太原城市性质的定位方面,规划将眼光放在了中部地区这样一个经济区域内,从而将太原的发展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挂钩,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又如城市的空间结构方面(见图四),新城位于主城和晋中市榆次区之间的“L”形交点上,并与榆次融为一体,体现了“太原都市圈”和“太原――晋中同城化”的要求。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划定上,太原市首次突破了市区行政边界的限制,将清徐全县及阳曲县侯村乡、东黄水镇等纳入统一考虑,使得城市布局不再因行政界线而缩手缩脚,更加科学合理。

历史文化保护得到重视

太原是一座有着二五零零年悠久建城历史的城市,是我国知名的文化古都之一。但是前三版总体规划却仅仅突出其工业职能,对太原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和保护等相关内容语焉不详,这种状况在新版总规中得到了彻底改观。新版总规首次将历史文化方面的定位写入城市性质当中,明确提出太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时在总体发展战略中,也明确提出要将太原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特色文化名城”,从而将继承和挖掘太原历史文化底蕴、保护三晋文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太原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共有二三二处历史建筑、五处历史文化街区和五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历史记忆的符号和载体予以公布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在此基础上,太原市开展了第七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表明太原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所在,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严格保护。

城市设计原理总结 第五篇

根据《_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_令第四四零号)、《_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质检总局

二零一三年二月五日附件:农药等产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修订单 《农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修订内容: (一)条款 修订内容如下: 一. 表一中取消产品单元、产品品种及规格内容: 二. 表一中新增产品单元、产品品种及规格内容: (二)条款修订为: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不存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投资建设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 根据《_实施的决定》(国发〔二零零五〕四零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二零一一年本)》(_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九号)、《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二零一零年本)》(工产业〔二零一零〕第一二二号)的规定,农药产品列入淘汰类和限制类的项目为: 淘汰类: (一)自二零零五年一二月二日起,淘汰采用钠法百草枯生产工艺、非封闭生产三氯杀螨醇工艺; (二)自二零一零年一零月一三日起,淘汰规格为一零%草甘膦水剂,淘汰敌百虫碱法敌敌畏生产工艺,淘汰农药粉剂雷蒙机法生产工艺; (三)自二零一一年六月一日起,淘汰小包装(一公斤及以下)农药产品手工包(灌)装工艺及设备。限制类: (一)自二零零五年一二月二日起,限制新建敌鼠钠盐(敌鼠钠)、溴鼠灵原药、溴敌隆原药、杀扑磷原药、水胺硫磷原药生产装置; (二)自二零一一年六月一日起,限制新建福美双原药、杀虫双、三氯杀螨醇原药;限制新建草甘膦原药、毒死蜱原药(水相法工艺除外)、三唑磷原药、百菌清原药、阿维菌素原药、吡虫啉原药、乙草胺原药(甲叉法工艺除外)生产装置。 根据《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第一五八六号公告》的规定,自二零一一年六月一五日起,停止受理灭线磷原药、硫丹原药、杀扑磷原药、甲拌磷原药、克百威原药、灭多威原药、氧乐果原药、水胺硫磷原药、五六%磷化铝片剂、四零%杀扑磷乳油、甲拌磷乳油、甲基异柳磷乳油、灭多威乳油、四零%氧乐果乳油、三五%水胺硫磷乳油、硫丹乳油、三%克百威颗粒剂、灭线磷颗粒剂等农药新增生产许可申请, 停止批准上述农药的新增生产许可证。 根据《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一七四五号公告》的规定: (一)自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四日起,停止受理百草枯母药和水剂新增生产许可证申请,停止批准新增百草枯母药和水剂产品的生产许可证; (二)自二零一四年七月一日起,撤销百草枯水剂生产许可证、停止生产,保留母药生产企业水剂出口境外使用,允许专供出口生产; (三)自二零一六年七月一日起,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 根据《严格控制新、扩建或改建一,一,一-三氯乙烷和甲基溴生产项目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二零零三〕六零号)的规定,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起不得新建、扩建或改建一,一,一-三氯乙烷和甲基溴(溴甲烷)生产装置,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起停止溴甲烷的生产。 根据《_农药管理条例》(_令第二一六号)、《_修改〈农药管理条例〉的决定》(_令第三二六号)、《农药生产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二三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二零零八〕四八五号)等有关规定,申请农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提供有效的核准或延续核准文件。 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_令第三九七号)规定,对于生产列入表一中标*的品种并且其生产方式为“生产”的企业,应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于生产列入表一中标*的品种并且其生产方式为“加工”或“分装”的企业,应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根据《_办公厅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二零一一〕二零号)的规定,敌百虫、敌敌畏、磷化铝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印“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并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法律、行政法规有其他规定的,还应当符合其规定。 (三)条款修订为: 农药企业应提供国家核准或延续核准文件(或公告)复印件,其核准的生产方式、生产场所应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 申请新增原药品种的企业,应提供该原药品种的核准文件或备案证明复印件。 (四)条款修订为: 申请企业应提供《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按照《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申请书电子文本(Excel)》格式填写,请从国家质检总局网站 “产品质量监督”页面“生产许可”栏目中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