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一篇
像江小白的品牌原型就是一个天真者,其一众文案都符合这一特征和价值观。
还有一些更加细分和小众的品牌,会比天真者更进一步采用叛逆者原型。叛逆者的价值观是打破旧规则,摧毁旧观念,颠覆传统,渴望自由。比如哈雷摩托。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二篇
一个企业的规模实力、行业属性、技术水准、企业文化,包括创始人的言行,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其旗下产品、品牌的感知。比如大公司生产的产品会让人感觉可靠、放心,传统企业的形象也许是稳重、保守,小企业当然也可以让人产生灵活、以用户为本、不官僚之感。
不过,产品生产者不只是指企业主体,也包括产地、国家。比如市面上的酱香白酒都要强调自己是贵州生产,如此才显得正宗,“茅台镇”白酒在网上几乎成了一种智商税。
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尔要做腕表,也要在瑞士收购当地企业、建立工厂;你去香奈儿的店里买表,店员会向你保证是瑞士生产,手表背面都铭刻着“SWISS MADE”。离开瑞士,就做不了高端腕表,既是业内共识也是消费共识。
产地、国别及其附带的产品文化,对品牌来说是重要背书,也会极大影响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三篇
人物形象通常蕴含着某种情感和生活态度,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投射。就像我们在读小说、追求看电影时,会对书(剧)中人产生好恶一样。这种情感关联,往往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渴望获得的附加值,足以引起购买动机;而且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抓住消费者注意力和兴趣,并建立情感联系。
比如广告业公认的经典案例万宝路牛仔。万宝路塑造了牛仔形象,在广告中创造出一个广袤的西部世界,牛仔们纵马驰骋在这片自由自在的天地。
这一形象,让消费者在看到万宝路时产生了豪迈、粗犷、男子气概等感受,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它正是部分烟民在抽烟时渴望获得的心理价值。牛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品牌形象论这个迷人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告业的大力欢迎,成为各大广告公司竞相标榜的品牌哲学,特别是创办了奥美广告的大卫·奥格威,常被视为形象论的代表人物。奥格威的名言就是:“每一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
二、品牌个性
紧随形象论之后,一九五零年代,美国广告老店精信(GREY)广告同步提出“品牌性格哲学”。品牌个性成为另一个充满生活力的品牌新流派。个性论的倡导是将品牌当成一个人看待,为品牌赋予人的性格特征和态度观念。
我们可以把品牌个性视为与品牌形象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精信提出个性论或许就是为了抗衡主打形象论的奥美诸公司。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个性视为形象的一个分支,品牌个性其实就是人格化的品牌形象,通过拟人化手法来促进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层,让品牌进一步具备人的特质。因此它能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不过二者到底有何本质区别,形象和个性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其实就连很多品牌学者、从业人士都分不清楚。甚至不少人直接将二者等同,像凯文·凯勒就将品牌个性视为品牌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九九七年,戴维·阿克的女儿、品牌学者珍妮·阿克对品牌个性理论做出完善,她提出了个性的五大要素:真诚(Sincerity)、刺激(cxcitement)、能力(competence)、高雅(sophistication)、粗犷(ruggedness)[一]。
这套测量并建构品牌个性的指标体系,不可谓不完善。珍妮·阿克调研了一零零零多名美国消费者,请他们对六零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知名品牌进行评价,从中提取了一一四项个性指标,最终整合为五个维度,这五种个性要素之下又可细分出一系列次级指标、次次级指标。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四篇
牛仔裤品牌李维斯(Levi’s)伴随美国西部淘金热起家,最初是作为采矿工人耐磨耐用的工作服而被发明。
基于这一品牌历史,所以在过去一五零年间,李维斯着力塑造的就是探险家原型,是美国野性、叛逆、开拓精神的象征。
李维斯在二零零九年发起的全球品牌传播战役“go forth”(向前闯),和二零一零年推出的形象广告《我们都是劳动者》,都是基于探险家原型,展现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场景,树立西部开拓者、劳动者的形象。
但是千禧一代的消费者并不买账。西部荒野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年轻人偏好舒适休闲、风格多变的服装,而牛仔裤感觉陈旧又沉重。于是健美紧身裤取代了牛仔裤成为街头流行。
在销售额长达十多年徘徊在四零亿美元之后,忍无可忍的李维斯在二零一四年对品牌战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李维斯推出了全新品牌主张“Live in Levi’s“(穿上它,活出趣)。强调李维斯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穿上它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尽情享受每一天的喜悦和趣味。文案和视觉风格不再前卫高深,而是轻松欢快。
这一战略的背后,其实就是原型的转换。从探险家转向了天真者原型,品牌世界从神秘的西部荒野转向了真实的日常生活。这个新战略抓住了年轻人的心,让李维斯重回大众流行市场。二零一八年李维斯业绩恢复到亿美元,在服装品牌普通低迷的大环境下成功翻身。
代表某种基本原型的角色和品牌,之所以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于这类角色其实是一个“集体人”,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容器和媒介。无数人的渴望、焦虑、梦想、痛苦投射到了一个人身上,并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爆发。
比如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二舅,它不一定是真实的某个人,却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传统中国人形象,反映了我们文化中那种不怨天不尤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处世风格。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余华笔下的福贵都是如此。
每个看了二舅视频的人都会觉得熟悉,觉得似曾相识,因为二舅反映的是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深层次的一种心理结构,我们自己及身边人或多或少都有二舅的影子。
从原型上来讲,二舅就是一个平凡英雄。凡夫原型脚踏实地,平易近人,真诚地活着,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归属,相信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而掺杂的英雄原型则拥有才干和勇气,渴望证明自己。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五篇
形象密切关联身份,身份则象征着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这一营销概念,由威廉·莱泽于一九六三年提出。生活方式其实是对市场细分的深化,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基于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来设计产品、塑造品牌,那么就可以吸引向往或认可这一生活方式的消费群体,让他们对品牌产生身份认同——“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应该使用这个品牌”。
消费者形象是对生活方式的集中呈现;生活方式是对消费者形象的具体展开。比如奔驰要树立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的消费者形象,那么自然要在广告和传播中呈现红地毯、镁光灯、演讲台、应酬与交际的上流社会场景。
再如一九六零年代,美国啤酒品牌多在诉求卓越品质、品味生活。当时业绩惨淡的米勒啤酒决定转换思路,将自己塑造成年轻蓝领工人的啤酒。广告中不再出现泳池派对、豪宅酒会,而代之以石油、铁路、钢铁等行业的工作画面,赞美工人阶层;媒体投放上选择蓝领爱看的晚间体育节目;渠道上则向蓝领下班会去的酒吧、保龄球场、超市大力铺货。
这就是米勒啤酒著名的“米勒时间”品牌战略,在这一战略实施一年后,米勒的市占率就从原本的第八位跃升至第二位。
品牌营销是以消费者形象为中心,去塑造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提供一幅理想生活图景,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强烈吸引和向往。消费者形象、消费场景、生活方式、身份认同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六篇
比如企业说,我们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又荟萃人文精神的品牌,你能想象它是什么样子吗?甲方说,我们需要体现品牌的高端、大气,或者要充满时尚和潮流气息,它能指导你如何做创意吗?
《资治通鉴》中说,“发于中必形于外”。要想打造成功的品牌形象与个性,也要从品牌的内涵与外显两方面去审视,形成一个品牌的表里统一体。那么,我们就需要再提两个概念:品牌角色和品牌原型。
形式上的具体角色和内核上的原型概念,共同构成了品牌人设。它将变成品牌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存在,让品牌形象和个性有具象化的载体,有深层次的共鸣,而不只是抽象的形容。
三、品牌角色
很多人认为,“品牌如人”是打造品牌的最高境界。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形象、个性、情感、态度,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形象论和个性论其实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当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衣着风格、标志性动作和表情、性别、年龄、职业和阶层等等。如果说品牌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个人物进行设定,品牌(或者品牌的典型消费者)年龄多大,长什么样,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拥有什么样的家庭,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当这些设定完成,品牌就拥有了一个实体化的人物角色。这就叫品牌人设。这个活生生的角色和其身上的可视化特征,方便消费者准确把握一个品牌的内涵与形象,明白其针对的目标受众是谁。
大众常说的人设,主要是一个娱乐圈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艺人包装,让艺人在粉丝和公众面前只展现某些设计好的、让大家喜欢的性格和能力,给自己贴上某种身份标签。艺人要跟据设定好的人设进行扮演,即使真实的自己并非如此。
品牌人设,并非指的是为品牌包装一种完美的、不真实的形象个性(再说人设与现实完全脱节、断裂,迟早要塌房)。我们要回到人设最初的定义上来。
品牌形象理论总结 第七篇
在全世界男人的内心深处,不是想当一个强壮、有力量、英雄气概的男人,就是想当一个有思想、有品味、懂得享受生活的男人。
前者如万宝路、红塔山“山高人为峰”、尊尼获加“Keep Walking永远向前”、红星二锅头“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后者如黄山“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白沙“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芝华士“活出骑士风范”、轩尼诗“世事无绝对,唯有真情趣”、舍得“智慧人生,品味舍得”、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