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篇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二、指导学生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三、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二、指导学生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准备

一、塑料杯子(也可用还盖去底的饮料瓶)、钉子或小刀;杯子、沙、水、泡沫小块(上插小红旗,旗杆可用大头针制作)、吸管、玻璃水槽、注射器、气球。

二、“贮藏室”真空袋的使用录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三、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一、提问:

(一)你能说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吗?

(二)什么地方有空气?

(三)(出示三只杯子:一杯沙、一杯水、一杯空气)谁能说出这三只杯子里分别装有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杯子里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了?

(一)谈话:(出示水槽、杯子、乒乓球)水面上有一只乒乓球,谁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它送到水下?

(二)学生讨论,提出正确的方法。

(三)根据方法,分组实验。

(四)学生汇报,教师演示。为什么水进不了杯子呢?

(五)教师按住杯子提问:假如我们在杯底戳一小孔会怎么样?(如用去底的饮料瓶可反复实验)或提问:旋松瓶盖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为什么水又能进杯子了呢?杯中的空气在水的压力下从孔中赶了出去,杯中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六)根据以上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课题)

(一)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水又能赶走空气自己去占据空间,反过来,空气能不能把水赶走,自己去占据空间呢?(出示水槽,内有一只沉入水底的玻璃杯以及一只杯子,一根吸管)

(二)学生讨论,结合课文第四四页下面一组插图,自己想出办法。

方法一:一只杯子倒扣压入水底,慢慢倾斜,让空气进入倒扣的装水杯子中,将水赶跑。

方法二:用吹管向倒扣的水杯中吹气。

(三)提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吗?

(四)学生讨论。(将钢桶灌水沉入水底,焊接在船边,再向钢桶内灌气,将水赶出,就使沉船浮了起来)

(五)学生分组实验。

(六)学生设计实验。让一只注射器中的空气去占据另一只注射器的空间。(用两只注射器和一根皮管做成连通器)

(七)学生分组实验。玩一玩空气去占据空间的游戏。(每两位学生相互按连通注射器,或将其中一只注射器放入水槽中,注入空气上浮,抽去空气下沉)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现象,但应用的却不够。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二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三篇

由于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是平时我们没有注意观察它。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拘束于教材上的内容,选择了一些材料容易找到的、现象比较明显的、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是由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的。然后在探究活动的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分组实验,这两个演示实验演示的很成功,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并且都准确的描述出了实验现象,并揭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道理。

本节课的分组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两根吸管和一个橡皮泥,将瓶子里的水从吸管中流出来,这就需要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到不挤压瓶子,不倾斜瓶子,不用嘴吸。学生们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用嘴吸了,没有按照实验要求来做。还有的小组没有利用橡皮泥。所以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在我和听课教师的提示下,慢慢有小组找到了改进措施。并且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节课下课之后,教研员给了我一些建议,提到了这个小组实验可以给更多的提示。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把这个实验想的过于简单,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是比较小,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有限。其实这节课在未改版之前,在书上是有插图的,就是组装好的插图,那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而改版之后,也不能说不够好,因为改版之后,这个实验是在教材最后的拓展模块。也是有意的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更难的问题。

本节课的另外的两点不足是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单。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这个环节,把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给三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报告单填写的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平时针对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纪律问题应该加以强调。虽然孩子们在实验课,小组实验环节真的是特别兴奋,就很难保持纪律。并且出现老师喊停,停不下来的现象。这个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要严格强调。

最后,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学生们碰见我都热情的打招呼,还和我说他们实验成功了,我问他们开心吗?他们说很开心。听到这句话,就是对老师最大的欣慰,还是感觉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纪律不好带来的不快也烟消云散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同时,也要讲明实验室的纪律问题,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保障实验课的有序进行。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四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一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四零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五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六篇

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第六课。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并且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有前概念的理解,但可能并不准确,我又采用了粉笔占据粉笔盒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占据空间”。

二、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第一个实验利用橡皮泥和吸管将水挤出的实验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做试验验证;第二个实验我采取教师魔术演示,学生先猜想都通过做实验探究的方法;第三个实验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猜想的方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合理利用时间设计课堂。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试验成功时,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失败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是橡皮泥没有封严导致空气泄漏。第二个实验也有失败的小组,经过实验反复观察,学生自己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水杯没有竖直放入水中导致空气泄露,实验失败。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通过自己试教,发现这节课对学生来说知识内容难度大,对教师来说课堂纪律的控制难度大。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分散到各种材料上去,而不按要求研究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表扬,育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要从同学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如果课堂上对学生实验的时间可以在适当的延长一点,这样时间规划会更合理。

二、第三个实验针筒实验时,我可以采用教师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一下试一试的办法,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三、最好还能再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七篇

一、 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直观、形象、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得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空气占据了空间。

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分别压缩和拉抻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一 通过吸管, 将密封瓶中的半瓶水挤出来

实验二 杯子入水, 杯底纸巾不湿。 这是两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无可厚非。但是,空气毕竟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摸不到的物质,所以学生无论是做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感到比较抽象。 实验三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活塞,分别能观察到: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而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实验, 但根据空气的特征, 教师演示起来, 以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看起来仍然是不那么分明。同样产生一种抽象感和不切实感。

三、实验创新与演示

(一)空气占据空间

一、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试验时,我将课本上的试验一和试验二改为 “会移动的乒乓球” 将乒乓球放在装水的水槽中,分别用带完整盖的去底塑料瓶和盖上钻了小孔的去底塑料瓶套在乒乓球上,由于空间占据空间的原理,实验中的乒乓球会处于不同位置,很轻松就找到了这里面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验“能否使乒乓球听从我们使唤,让它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通过“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个游戏自己亲手将塑料袋的空气赶到塑料瓶,再让塑料瓶的空气回到塑料袋中,让学生更有乐趣,能自主创新地直观的感受空气的存在, 感受空气占据空间。

二、实验器材:

一个装了水的水槽、一个乒乓球、两个去底塑料瓶(其中一个盖是完整的,一个盖上钻了小孔)、塑料袋。

三、实验过程:

(一)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然后由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发给学生的瓶盖有两种,学生实验后的答案也有两种:水底和水面上。学生会很好奇的去寻找为什么不同,瓶盖完整的空气在瓶里占据了空间,水出去,乒乓球下沉;瓶盖有孔的空气出来了,乒乓球仍然在水面上。

(二)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听我们的使唤,想让它在哪里就在哪

里”,学生动手实验,瓶盖完整的`,先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瓶盖随即盖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打开瓶盖,乒乓球浮出水面。瓶盖有孔的先用手捂住孔,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空气占据空间,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捂住的小孔随即捂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松开,乒乓球浮出水面。很明显乒乓球能听我们使唤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三)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时分发实验材料塑料袋。教材上有用塑料袋兜满空气的实验,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用兜满空气的塑料袋捂住瓶盖打开的塑料瓶口,用手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慢慢压入塑料瓶里,空气要占据空间,赶走了瓶里的水,乒乓球由水面到水中,最后沉入水底;再慢慢的松手,塑料瓶里的空气慢慢的回到塑料袋里,空气腾出了空间,水慢慢的回来,将乒乓球慢慢的浮出水面,乒乓球由水底到水中,再浮出水面。学生真切的感受受的空气占据空间,巩固强化认识。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一、实验创新

在操作实验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时,用一个注射器抽进带有乳白色烟雾的空气,另一个则抽进染上颜色的水。这样,学生就会观察和感觉得更仔细、具体、形象些。

二、实验器材:

两个注射器、两个集气瓶、一只水彩笔芯、一个打火机、一支香烟。

三、实验过程

(一)用一个集气瓶装入水,将水彩笔芯放入水中,调制一瓶带颜色的水。用打水机点燃香烟,收集带白色烟雾的空气。

(二) 用一只注射器抽进一零毫升的有色水 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力将活塞往下压,水的体积没有变化,再用力将活塞向上拉,体积还是没有变化。

(三)用一只注射器抽进一零毫升白色烟雾的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将活塞往下压,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将活塞向上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拉大。 可见,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四、实验效果

一、在第一个创新设计实验中, “会移动的乒乓球”不仅直观,操作简单,而且通过球位置的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了空气占据空间,使实验具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实验原型中,在水里添加色彩,在空气中注入烟雾,使实验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亮丽、有趣。因为八、九岁的孩子毕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正贴近他们的心理,为其所喜闻乐见,继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五、自我评价

我设计的这堂实验创新课,很切实,也比较新颖。首先表现在尊重教材,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引领学生学习得更扎实,

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其次体现在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八、九岁的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喜欢具体形象生动。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就像在欣赏、操作魔术一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八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创造性也是无限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维实践。有结构的材料首先应具备科学性。用科学的器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才会逐渐理解科学的真谛,最终形成正确地科学素养。

如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时,学生设计实验、自行准备材料,因为学生自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在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带漏斗和弯管的胶塞、烧瓶。问学生:你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在实验中,有的用手堵住弯管的出口,向漏斗内倒水,水流不进去,稍稍松手后水流入烧瓶;有的在弯管出口处套紧一个气球,向漏斗内倒水,水流入烧瓶,部分空气“跑”到气球内,气球鼓起来了;有的把烧瓶内倒满水,用嘴用力向漏斗内吹气,水从弯管流出一部分;还有的把烧瓶内灌满水后用手堵住弯管出口,把烧瓶倒过来“头”朝下,水一滴一滴由漏斗口流出,烧瓶内不断冒出一个个气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时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点燃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必将会促进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九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玻璃瓶、一个玻璃杯、二个注射器、四根吸管、纸巾二张、一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一、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二、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三、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四、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五、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一、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二、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三、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一、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二、生实验

三、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四、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五、关于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六、把这节课所了解的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零篇

本节课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的:

(一)激趣引题,从物体占据空间引入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二)空气让瓶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三)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杯中的纸巾会湿吗?

(四)巩固运用

(五)课后小结。

在整堂课中学生对动手做实验这一环节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记录都没有良好的习惯,所以在“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这一实验中的现象和记录都未完成的记录,甚至还发现许多小组连实验记录单怎么写都不知道。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备课不充分。

这一堂课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放入瓶中,可是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那时候我也一头雾水,下课后才明白过来原来可能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对于这一点想象当时没有及时解决,可能让学生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扰。

教学容量太大,以致于在上课时好几个知识点都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引导得也不够自然,给同学的发言都不够。理论总是灰色的,只有实践才是最具活力,今后我要灵活运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一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二.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三.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玻璃瓶、一个玻璃杯、二个注射器、四根吸管、纸巾二张、一块橡皮。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

二.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二.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三.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指名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

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一.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进行实验(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高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四.学生交流自己的的想法和得出得结论。

五.关于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六.把这节课所了解的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四、总结交流

师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和收获,体会空气占据空间。

五、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趣味的课件、神秘的魔术、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如果每个活动都安排学生亲自操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在第三个实验中,用图形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删去,因为空气本身就抽象,如果在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就更大,因此在这里我以课件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补充了一个实验记录表,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对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异同有更深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机智不够,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但在真正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层次性体现不够强,略有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还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二篇

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创造性也是无限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维实践。有结构的材料首先应具备科学性。用科学的器木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才会逐渐理解科学的真谛,最终形成正确地科学素养。

如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时,学生设计实验、自行准备材料,因为学生自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在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带漏斗和弯管的胶塞、烧瓶。问学生:你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吗?在实验中,有的用手堵住弯管的出口,向漏斗内倒水,水流不进去,稍稍松手后水流入烧瓶;有的在弯管出口处套紧一个气球,向漏斗内倒水,水流入烧瓶,部分空气“跑”到气球内,气球鼓起来了;有的把烧瓶内倒满水,用嘴用力向漏斗内吹气,水从弯管流出一部分;还有的把烧瓶内灌满水后用手堵住弯管出口,把烧瓶倒过来“头”朝下,水一滴一滴由漏斗口流出,烧瓶内不断冒出一个个气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时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点燃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必将会促进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三篇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和活跃。但总觉得自己选的课文是最后第二课,前面跳开了很多课没有上,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方面还是欠缺了点,自己的教学也不够流畅,准备还不够充分,在内容上还可再充实一点,让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四篇

实验课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一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四零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同教研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五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内容]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一.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一)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二)往烧杯里倒满水。

(三)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四)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二.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三.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一)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二)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四.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一.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二.找一名学生朗读

[一] [二]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六篇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一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必定要求老师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能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华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学生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看见孩子们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七篇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一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四零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八篇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

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

(一)、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二)、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四)、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

一、实验材料:

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二、实验要求:

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三、实验展示:

方法一:

(一)、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也随着被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二)、拿开橡皮泥,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水占据了空气原来的空间,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开橡皮泥,乒乓球又继续上升。这就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方法二:

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三:

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内的空气,还可以让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气时,瓶内的空气跑到哪儿去了,它们占据了哪儿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不仅要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还会占据我们人体内的空间,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进而深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效果:

(一)、以上实验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

(二)、这些实验变静为动,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学生不会把手甚至衣袖弄湿,操作简单又卫生。

(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演示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我又增加了一组演示实验。

一、实验原理: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二、实验器材:

烧杯、漏斗、双孔橡胶塞、集气瓶、弯玻璃管、乳胶管、夹子、水槽、气球、红墨水适量。

三、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一实验二

在实验装置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时因为装置中,玻璃器皿多,学生实验时,要轻拿轻放,小心使用。

四、实验过程:

实验一:

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这样一个瓶中装满水,再通过漏斗向里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进瓶中,因为已经有水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实验二:

五、实验效果:

(一)、增加的实验,把无形、无色的空气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一种物质,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获得了生动直观的实验效果。

(二)、该实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

(三)、实验简单,方便教师反复操作演示,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

(四)、该实验方案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魔术—烛火潜水。

六、烛火潜水

七、拓展延伸

课后探究活动:用什么办法能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一九篇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同学都表示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一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身亲手实验来验证。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同学的原有思维动身,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同学的思维,最终使同学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同学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第二个实验要求同学自身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和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同学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使同学明白科学探究必需要注重过程,注重同学的“体验”,同学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胜利,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身的探索失败了,对同学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同学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局部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同学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同学依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师无法预料到的。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同学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同学的思想。我也体会到小朋友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当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就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教师应该是助燃剂,所以肯定要求老师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才干使课堂成为生长智慧、施展才气的沃土。所以课堂中同学应自主探究,亲历整个科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才干看见小朋友们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二零篇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这条重要性质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来的,每个同学都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 第二一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趣味的课件、神秘的魔术、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如果每个活动都安排学生亲自操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在第三个实验中,用图形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删去,因为空气本身就抽象,如果在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就更大,因此在这里我以课件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补充了一个实验记录表,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对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异同有更深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机智不够,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但在真正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层次性体现不够强,略有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还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1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2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2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2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2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2张
空气占据空间归纳总结(大全) 合同范本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