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集锦)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集锦)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一篇【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教学改革【课题】“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零一三B零二。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教学改革

【课题】“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零一三B零二。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持续需求,教育部提出引导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结合地方产业和学校实际情况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财会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本文以会计专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教学改革及应用转型提供依据。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应职称的会计人员越来越受招聘单位的青睐(见表一)。

表一 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统计表 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职称有要求的企业占到一半以上,另外非常看重人才的沟通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三个方面。目前,我校财会专业生源非常好,在校学生五零零零多,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可见,坐在教室死学书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实践型、应用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教学中,作为与实际接轨的“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是设计好了答案的一次大作业,脱离了复杂多变的现实。从这一点上,会计教育训练过程过于狭隘。

(一)授课内容、方式及流程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七、六学期,共三零个学时,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的实训内容:

一.由任课教师以工业企业为例选定二零―三零笔经济业务,由学生购买相应数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类资料,作为本课程的起点。

二.任课教师首先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类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回顾,同时以各类凭证、账簿等实物进行展示。

三.由学生自己进行经济业务分析,填写相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总分类账等账簿和编制报表等;资料整理装订形成成果资料;任课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本课程的考评成绩。

根据上述内容,以及与相关实践教学老师的通过交流,分析《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二)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单一、重复。会计模拟实验以制造业为主,并限定简单的一些经济业务,只注重会计核算技能,忽视了会计的其他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同时,与前面的课内实训有很多重复,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实训材料仿而不真。模拟实验材料中经济业务也已填制完整正确的原始单据的形式给出,既不需要学生再填制原始单据,更不需要学生审核原始单据的合法性;无法提供多联式原始凭证及使用训练;银行票据的背书转让、现金的送存等票据也没有涉及。

三.教学组织形式老套。现行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解、巡视指导为主,缺乏学生实务操作配合的锻炼,忽视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四.缺乏体现人际沟通等实战能力的培训。从上述表一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视,有九八%的用人单位对人际沟通这一项都有要求。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并未设计此项训练,这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脱节。

五.考核方法简单。该课程考核平时表现(到课率)占三零%,期末上交成果资料(资料完整齐全)占七零%,没有真正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评。

因此,以应用型转型为契机,以购入的会计软件为基础,提出会计模拟综合实训的改革。

三、改革方案设计

制定改革方案之前,“会计人员职业岗位及职责”这一问题向西安市延长石油等一零家单位进行了交流与沟通,虽然样本数量不多,但具有一定典型性,对设计并实施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改革有很大帮助,具体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软件模拟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软件容纳的信息量很大,共有企业发生的一八零笔经济业务,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该软件设计了学生的引导学习和自我测试等模块,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软件实训使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填写、记账凭证的编制及账簿登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利用我校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软件完成实训。

(二)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

打破原有的以静态为主的模式,创设一个动态的、仿真实际工作岗位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和流程,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同时,增加各岗位、各部门协调的业务,锻炼沟通能力。

第一,采用分组、分区的形式,各组各区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有财务主管办公区、 记账会计区、出纳工作区,银行、税务等。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选取,分成具体的工作项目,针对每一个工作项目制定工作目标,设计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三,做到全真岗位仿真模拟,填写真实的凭证、账簿,传递相关单据,刻制相应的印章,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分工完成相关业务,同时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

第四,利用小学期上课,还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以实现真正的岗位分工。

(三)走进企业

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企业,去观摩学习,真实地接触财会相应的工作,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具体的业务处理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寻找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方案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吸收一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同时,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培训或到单位学习,逐步建立一支精通理论教学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课时配套

设计课时为:电子软件模拟操作为二零学时,仿真企业岗位模拟实操二零学时,走进企业为二零学时,共六零学时。主要利用小学期进行上课,时间集中,还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以实现真正的岗位分工。

(三)重新教学方案设计

主要是设计实验项目,筛选软件中的经济业务;设置岗位及职责,增加岗位、部门间的沟通业务;注重任务驱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二篇

关键词 实施 模拟公司 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四二四 文献标识码:A

一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

“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仿真的公司环境,将其作为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场所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以模拟公司雇员的身份了解公司运作的各个环节,运用公关、文秘、人力资源管理、营销、财务、金融、税务、工商社保、物流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公司内外业务,实现公司的正常运作。模拟时,除货物、资金外,各种业务、票据、表格、账册、信件、核算方式等都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的通行做法进行运作。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五零年代的德国,八零年代后期,“模拟公司”作为一种培训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九八年四月,世界上共三零个国家建立的“模拟公司”有二七七五个。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是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以企业经营活动为学习内容,学生在体验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建构与公司经营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乃至情意,进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集职业性、开放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教学课型。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能够达成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培训,学生到企业工作时无需经过再培训即可胜任公司中的行政、人事、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的辅助岗位工作。该课程能够解决目前财经商贸类学生专业对口及顶岗实习难的问题,能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 国内中职学校实施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试点起步阶段:二零零六年,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选送一批教师到德国学习,把“模拟公司”这种培训方式引进到国内的中职教育,该校仿照德国“模拟公司”训练模式,率先开发了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二零一零年八月,在广州市中职学校财经商贸教研会的牵头组织下,有五所学校分别是: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广州市黄埔职业学校,同时开展了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这五所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培训、参与用友公司的企业项目、组建模拟公司教学班、规划模拟公司实训室、召开模拟公司全市公开课、定期集中培训骨干教师及教学交流等方式,把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开发进行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内各中职学校的关注。

(二)试点发展阶段:二零一一年一二月,五所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的试点学校在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举办了全市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展示活动。在展示现场上,观摩的专家、教师能够观看到模拟公司之间的商务洽谈、商品交易等业务活动,以及五所试点学校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实训成果, 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要求加入模拟公司试点学校教学联盟。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试点学校已经扩大到一三所。二零一二年三月,由广州市财经商贸教研会组织二零多位骨干教师编写的《模拟公司综合实践—组建·行政·人事·财务》和《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营销·交易·总结》两本教材及配套光盘出版。

(三)试点深化阶段:二零一一年一二月,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联合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广州市中高职虚拟商务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主要用于满足中职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该中心进行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创业实战演习。建设虚拟商务实训中心平台,同时结合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实践和推广模拟公司教学。该项目的建成对于全国中职教育是一项创举,使得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三 试点学校有效实施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经验做法

笔者作为第一批模拟公司教学试点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的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骨干教师,参与了我市中职学校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及开发工作,在此谈谈如何在学校层面上有效组织实施模拟公司实践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首次开设模拟公司教学实验班要以校内海选的方式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对于初次开设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是比较陌生的,没有任何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因此选取优秀学生加入模拟公司教学实验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向会计、金融、营销、电子商务各专业班派发招生简章、广播宣传等形式鼓励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并进行面试,择优录取。这种做法使得我校的首个模拟公司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基本由学生干部组成。在接下来的模拟公司教学实践中,我们承担了全市的模拟公司综合实践公开课,举办了校内首届模拟公司教学班的商品跳蚤节,布置了仿真性高的模拟公司实训室,编写了模拟公司综合实践教材及配套光盘,参与了全市的模拟公司教学展示。这些工作都得到了优秀学生的大力协助。因此,对于首次开设模拟公司教学实验的学校来说,吸引优秀学生参与是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教师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反思,撰写教师工作日记。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具有跨专业的知识,还必须熟悉企业运营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到边教学边总结、提炼、回顾、反思,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课后撰写教师工作日记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由笔者撰写的一次教师工作日记的模板:

试点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开展时间:二零一一年四月一九日——五月六日

教学模块:第三模块——市场营销

活动内容:市场调查、产品宣传册设计、商品促销活动

活动过程:我校模拟公司教学的第三模块执行了三项任务的教学。课后,担任教学的五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①收获的经验;②存在问题;③改进措施。

(三)模拟公司之间的商品交易要实现真实交易和虚拟交易相结合。在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商品交易是最重要的。但学生对单纯的虚拟交易的参与度、积极性并不高。我们的做法是:真实交易和虚拟交易相结合。真实交易就是各模拟公司之间以及校园范围内做真实的现金交易。自开展模拟公司教学实验以来,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商品交易会。学生从举办商品交易会中能够体验商品采购、销售流程,学会探索顾客消费心理的技巧,体会到赚钱的快乐、赔钱的沮丧,并为第五模块“帐务处理”提供了真实数据。在虚拟交易环节中,我们让学生模拟商务洽谈,学习签订采购订单、合同,填写支票。为促使各模拟公司间积极交易,我们以各公司收到的支票、订单多少作为评价这个环节的标准。

(四)要模仿现实公司的做法建立起公司员工激励机制。不少模拟公司实践课的授课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报名竞聘CEO的学生不多、商品交易的投入度不够等等。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模仿现实公司的做法建立起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在第一模块“公司筹建”的竞选CEO环节,我们为CEO颁发荣誉证书。在每次举办商品交易会之后,模拟公司年度总结大会上,我们都会评选出“最佳经营业绩奖”、“最具员工形象奖”、“最佳CEO”、“最具团队合作奖“等奖项,并盖上学校的公章,为学生颁发奖状及合影留念。这些措施能很大程度地激励学生高度投入到模拟公司实践课程中。

(五)要在学校内部做好推广宣传活动,把模拟公司教学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模拟公司实践课程以来,我们每个学期都在校园内举办模拟公司教学班的商品交易会,通过在校园门口摆放大型宣传海报、在各班级派发宣传单张、校园广播等方式,使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商品交易会顺利召开之后,我们会把交易会的一些图片上传到校园网,以扩大影响力。

四 实施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具体示例

笔者曾经承担了一次全市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公开课。这次公开课我选取的教学项目是“商品展销会”。本次展销会的内容是:模拟公司员工轮流登场,宣讲各自公司的理念、经营范围、口号,然后分摊位进行现场的商品展示促销会,如果达成交易,进入下一步的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见表一)。

五 实施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之后的若干反思

(一)建设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是试点学校开展模拟公司实践课程的物质前提。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创设仿真的模拟公司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到公司“上班”,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建构职业能力。试点学校如果没有专属的模拟公司实训室,要实现上述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各试点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和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尽快建设起模拟公司实训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快速成长为“复合型”教师。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对教师要求很高,专业教师不但要熟悉企业运营过程,还要具有跨专业的知识,如: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电子商务、工商社保、市场营销、就业指导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组织、驾驭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前中职学校里面符合这种条件的教师是少之又少的。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专业课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或者外派培训的方式,快速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另一种是从企业引进人才加强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专业教师是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进来的,该教师的加盟对学校乃至全市的模拟公司教学模式运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指导学生建设模拟公司网站,参与广州市中高职虚拟商务实训中心建设,承办全市模拟公司教学成果展示等方面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工作。

(三)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角色应定位在组织者、协助者、导演。教师作为组织者、协助者、导演是指在实施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时,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时只需引导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可,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负责解答疑难问题,在任务结束后进行教学活动的点评、总结。具体的实施环节由学生自己策划、操作,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公司业务决策。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增长知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的试点学校可考虑出版“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期刊或者简讯。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职业教育的变革,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接”,解决目前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对口及顶岗实习难等问题,是一项造福职业教育的事业。各试点学校应积极推广宣传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各试点学校及骨干教师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经验,有必要考虑出版“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期刊或者简讯,这是完善模拟公司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之一。

六 结束语

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要达成的目标是:创设仿真的模拟公司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到公司“上班”,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建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接”,解决目前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对口及顶岗实习难等问题,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将带来职业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一] 衣学娟.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二零零八(九).

[二] 唐晓明.浅析高职院校“模拟公司”实训平台.中国管理信息化,二零一一(二二).

[三] 李芝兰,张忠俊.“模拟公司”教学法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二零零七(一二).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三篇

我国的中职教育经过改革与发展,逐步走上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轨道,形成与普教协调发展的局面。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要把学生的“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核心竞争力,去迎接社会的挑战中职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是中职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推广

(一)模拟公司的基本结构组成

模拟公司主要包括综合办公室、市场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如下: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员的聘用、考勤、工资发放等工作。职员的模拟薪金必须在模拟商贸系统内消费,以推动市场运转。市场部主要从事商品的市场分析、开拓工作。根据真实市场信息、赞助公司的具体业务情况进行策划,制作模拟公司的产品广告并制定商品的采购、销售策略。采购部:根据其他模拟公司提供的商品信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向对方寄发采购订单。销售部:根据各“模拟公司”寄来的订单,开具销售发票及发货清单,寄给充当购买者的“模拟公司”。财务部:从事来往业务的帐务查对、每月的帐务核算,对银行寄来的对帐单进行核对并制作财务报表。

(二)模拟广告公司在电脑美术专业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

结合电脑美术教学过程,针对已有一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制定模拟广告公司教学计划方案,模拟成立相应职能的多家广告公司。学生自由组合,大约一零人一个团队,成立一个广告公司,先挑选一名综合素质教高者担任总经理,然后成立以下部门:a.客户部(客户总监、客户经理、客户主管)b.媒介部(媒介策划、媒介购买)c.创意部(创意总监、执行创意总监、美术指导、设计、文案创意等)d.财务部与人力资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加入不同部门。为了加强劳动纪律和工作秩序,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广告公司管理制度细节。包括奖惩条例,即可作为学生获得报酬的依据,也可作为学生最终评价标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把设计单做成一个个项目,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该模拟广告公司成立后,建立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培养出一大批广告人才,并且得出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教学管理制度,并且形成项目研究报告。

(三)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突破了传统评价方式,采用了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淡化考试分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多种答案并存,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是以模拟公司为单位,结合模拟训练课题的书面方案或报告、实践活动表现及演示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若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实习活动(如广交会),则还需结合企业的评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模拟公司推广

“实训模拟公司项目”利润驱动法的引进,不仅有利于实现“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而且对择业者树立新的择业观念,特别有助于帮助中职毕业生树立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将把这个项目逐步推广到有创业意愿的其他专业中去,比如:计算机维修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实现就业培训、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的完整链接,实现创业培训的阶梯式发展,提高就业成功率。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四篇

一实证会计的概念及研究发展的概况

“实证研究”在英文中为“empiricalstudies”和“positivestudies”,它和“规范理论”(normativestud-ies)是相对立的,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得曼一九八六年发表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作了系统化阐述,奠定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学术地位。实证会计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性会计理论,后者着重于为会计实务进行论断并开出处方,即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应当采用何种最佳的会计方法程序,实证会计理论侧重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中会计方法程序的应用。实证会计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这一阶段主要讨论的是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信号作用,人们试图在所报告的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的反应中找到某种联系。第二阶段着重试图解释和预测企业的会计实务,即公司会选择什么的会计政策或对会计准则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二•一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西方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借鉴和吸收了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人理论等成为实证会计研究和理论构建的基石。

二•一•一有效市场假说(-esis,EMH)有效市场假说是西方经济学和财务学中广泛接受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的定义,如果资产价格可以迅速和充分地对全部可获得的信息作出反应,资本市场就是有效的。由于信息系列存在三个层次,法玛提出市场有效性亦可分为三种不同形式:(一)弱式效率:市场价格充分体现过去(历史)交易活动;(二)半强式效率:市场价格充分体现全部现时可公开获得的信息;(三)强式效率:市场价格充分体现全部已知的信息,包括未公开的(内幕)信息。目前,西方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实证结果支持弱式或半强式的市场有效性,对于强式EMH的证据尚不充足。根据弱式的EMH,一系列的过去证券交易(包括价格变动)不能用于成功地预测未来股票价格,投资者无法利用这些信息在市场上系统地获取异常收益。在半强式的EMH条件下,资本市场充分地反映了全部可公开获取的信息,因此不能预期市场参与者可利用这些信息系统化地获取异常收益。市场有效性假设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一•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从西方财务学中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中衍生出来的,由W.夏普()和J.林特勒()提出,旨在表示证券的预期收益及其风险结构的内在关系。根据CAPM,个别证券的价格或收益和它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高风险高收益。一个证券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表示在既定的范围内某种证券(企业)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可通过市场组合而分散(diversi-fied)。CAPM定价模型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预期证券市场收益以及市场对会计数据反应的计量模型。CAPM模型为验证市场假设提供了可能,其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一)确定一个证券(企业)的预期收益及其异常收益;(二)验证会计数据能否传递信息函量(即会计数据可以大致反映证券的预期收益);(三)确定会计盈利与证券系统化风险的关联关系,或者说,会计盈利变动幅度可能反映企业的风险水平,从而与该企业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动相关联。

二•一•三人理论(agencytheory)人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简森和麦克林提出的。它强调人们的行为为其自身效用(利益)所驱动,不同个人和利益团体又受制多种契约关系的约束。企业管理者作为业主的人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者只有在符合自身利益情况下采取行动促使企业资源增值,但是,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时,管理者可能会通过:将企业资源转移给自己(如利用奖酬计划)和逃避职责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业主也会作出理性的反应,他们可能削减管理者报酬或是拒绝为企业提供资源,因此,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所需承受的人成本,从而愿意接受一定的监控机制,借以减少其人成本,会计成为有助于各种契约关系运作的一种监控机制。财务报告或会计数据成为各方面当事人衡量比较自身效用与成本、监控和评估有关契约关系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会计数据可用来界定这些数据后面可能产生的当事人行为或经济后果。由于不同会计方法程序将导致不同的会计数据或信息披露,会计政策的制订或选择将涉及不同人士或团体之间的利益比较与权衡。因此会计实务中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或是对相关会计准则效用的实证研究,大都是基于契约关系及人成本而展开的。

二•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实证会计研究仍然存在着多元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结论,其理论构建包含两个主要的分支:信息含量研究和经济后果研究。

二•二•一信息含量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的早期形成侧重于验证资本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又被称之为“市场基础会计研究”,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资本市场进行的投资决策(买卖证券或股票)。如果会计信息具有效用(即信息含量),应当对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价格变动及其收益产生影响,二零世纪六零年代中期的实证会计研究集中于观察许多企业的股票价格变动及其投资效益和会计盈利这一总括性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确定或验证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一)企业的会计数据(盈利)与证券价格变动及其收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二)会计盈利对证券价格及收益影响受传导因素制约。(三)资本市场可以“透视”会计方法的本质。

二•二•二经济后果的研究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或企业财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自二零世纪七零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转向应用人理论来验证企业管理者及其他利益团体选择会计方法或会计准则的动因,旨在构建可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影响要素的理论假设,并且通过实证研究确定这些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包括三个理论假说(hy-pothesis):(一)奖酬计划假说()根据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管理者和业主(股东)之间的契约关系侧重于管理者(尤其是高阶主管)应用受托资源的绩效及相应的酬金。

管理者酬金,如红利或其他福利是由企业经营效果来决定的,而衡量经营绩效的基本指标主要借助于财务报表或会计数据。而管理者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为达到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具有选择较有弹性的会计政策的内在动因,管理者通过会选择可增加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程序,如计提折旧时用直线法而不用加速折旧法,存货计价用先进先出法而非后进先出法。(二)债务契约假说()与企业相关的不同个人或团体之间亦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债权人关注企业能否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企业的偿债能力,业主关注企业的支付能力或股本增值。这两方面有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如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将债权人的权益向股东权益转移,借以增进自身利益的动因,因此,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亦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债权人可能通过正式的债务契约,对借款企业提出一些约束条件,如限制企业的股利支付,股票回购或举借新的债务等。

这些限制通常是依据会计数据(如特定的盈利水平)或相关的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等)加以监控。显然,会计政策选择决定这些监控指标的计量和评估,从而对评判即定债务契约的履行或违约有着直接的影响,债务契约假说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选择可降低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的动因,例如,负债比率高的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可增加本期盈利报告的会计方法程序,或者是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的报告方式,借以降低因为违约而导致的“人成本”。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是为了契约成本最小化。(三)政治成本假说()西方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可能因政治程序而加大经营成本。在特定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家或立法者可能为提高自身利益,往往通过行政或立法手段干预企业行为(如争取选票或执政机会等)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对政治程序较敏感的企业将倾向于选择可能减少报告盈利的会计方法程序如多计费用、递延收益或提取准备等,借以降低其承受的政治风险或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假设给会计选择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许多实证会计理论以上述三个理论都做过检验,证明这三个假设在解释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是经得起实证检验的。从二零世纪六零年代起,美国会计学界开始意识到会计信息的经济影响。不同的会计准则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集团的利益。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有直接的经济后果和间接的经济后果之分,直接的经济后果是指不同的利益集团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恰当的会计准则有利于维护各方正当、公平的经济利益,不当的会计准则可能引起不平等、舞弊和欺诈。间接的经济后果指会计信息利益。西方会计学者关注会计准则的信息利益,其研究侧重于通过不同的会计信息,诱导出不同的经济后果即信息利益,从而影响到市场上各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的利益团体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条件,因此,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通过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

我国会计界接触实证研究方法始自二零世纪八零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关于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九零年代中期,仍然以关于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七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关于进入到实际应用。

三•一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吴世农的系列研究(一九九三,一九九六,一九九七)表明,一九九三年以前,深市每天的股票价格并不是随机的、独立的,有许多已公布的交易信息并未反映在当时的价格中或被当时的股价所忽略,掌握过去的一些信息仍有可能获得非正常回报,因此,深市并未通过弱式效率检验;一九九六年的结论是,我国股市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弱式效率;一九九七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沪市未达到半强式效率。沈艺峰和孙铮的研究也表明了我国股市对历史信息的反映效率较低,未达到半强式效率。而陈小悦等人的研究显示,深市较早地达到弱式效率,沪市在一九九三年逐渐达到弱式效率,总体结论是我国股市已经达到弱式效率。赵宇龙的检验(一九九八)也不支持沪市具有半强式效率。

三•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我国对会计政策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为规范市场经济,维护会计秩序,我国先后制订和颁布了会计基本准则和一系列的具体准则,会计准则是价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它对企业应传递哪些会计信息以及如何展示这些会计信息,都做出详细的规定,自一九九三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遵循会计理论研究的演绎法,即以会计目标、假设等为先决条件,推导出基本会计准则,再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最后再通过具体会计准则来指导会计实务。这种构建会计理论的演绎法是以来自外部客观环境的会计假设作为前提命名,所以强调客观环境对财务会计或会计准则的制约作用。在我国,构建会计理论的演绎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是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主要解决会计的记录和报表的编制问题,会计准则是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也需要在理论前提,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决定了作为理论和实务桥梁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我国客观环境制定会计准则,就可以很好地指导会计实务。孙铮、王跃堂(一九九九)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利润的倾向,上市公司利用变更会计方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预提大修理费用、利用或有损失、所得税返还、不良资产挂账、虚增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等手段虚饰利润。在制度的实证研究上,对一零%现象的研究比较成功的。一零%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一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一九九六年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一零%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一零%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一零%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一零%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一零%;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一零%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六%),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四实证会计的局限性及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一实证会计的局限性在当今的西方会计学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导力量,会计论文几乎都带有实证研究的印记,但实证会计研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缺点。实证会计研究,遵循的研究模式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模式。用观察到的有限的事实或现象去证明一个理论或假设的正确与否,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归纳缺点。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性和偶然性。

二•过会偏重研究的定量化与模型化。经常忽略某些想当然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差。

三•实证会计研究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合理之处,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作为“经济人”的会计研究者,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

四•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如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确切地说总是等到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经验分析时才能得以实施。

四•二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对实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记性的,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没有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和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与假设。比如,赵宇龙的论文(一九九八)模仿鲍尔和布朗(一九六八),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仅仅停留在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实证会计研究的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其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

从更直接的意义上说,其目的就是解释现行会计准则赖以存在的理由和作用,预测未来会计准则制定的走向。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为了研究证券市场的会计选择行为,实证会计理论引入了有效市场假说。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决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恰恰是研究的开始。目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存在绕着EMH打圈而不再深入的现象。今后在实证会计研究中,应该加大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会计政策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对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有不同的反应。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得比较多,其效果如何,有待于理论界多做些实证分析,为会计准则,特别是具有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五正确构建我国会计研究的方法体系

五•一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予以重视,不可偏颇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由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两个部分组成。规范会计研究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而实证会计研究则代表了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根据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对会计现象的认识是由一般到具体和由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因此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不应有所偏颇。实证理论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说,实证会计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从而弥补我国规范会计研究的不足。

五•二在不同的层面上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上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往往会作为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如存货发出的计价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先进先出法,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后进先出法等。近年来,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向是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细致,一些规范会计研究者借此攻击实证会计研究对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没有贡献。实际上,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因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掌握了各种会计现象的本质,才能从逻辑高度上探讨会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可以说,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会计目标层次越低,其研究的实证性就越强;会计目标层次越高,越需要对之进行评价,越具有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超级秘书网

五•三创造条件,构建合理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目前,我国的会计研究,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占主导地位,实证会计只是引入阶段,因此,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有些滞后和空泛,需要引入实证会计研究,弥补规范会计研究的不足,拓宽会计研究领域。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有其存在的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性效应十分明显,非会计性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较大。

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数据有相当程度的失真,大大影响了统计样本的可信度。这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方法,而应更多地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西方实证会计研究迅速发展与其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完善的数据资料检索系统有关,而我国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不公开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尽管是公开的,缺少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不利于用模型分析处理,这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二]魏明海、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三]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四](加)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实证会计课程感悟总结 第五篇

我确实也算的上留学经历丰富哈哈哈!因为我一共申请了三次,两个硕士一个博士,美国英国香港的学校我都申了个遍。但这个事情过于因人而异,是个很综合的东西,没办法给出很具体的建议,大家如果有很想知道的问题,我建议还是去专业论坛搜各种分享贴,光看我一个人的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当然,有问题也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会挑着解答一下。

我个人的经验就是,美国商科申请对大陆本科其实没什么区分度(不是清北人复交的话),在大部分面试官眼里都差不多。一个差的大学二+二(去美国大学)的学生在学校认可度方面,远比普通双一流竞争力强。然后三围当然越高越好,但是只要超过你自己想要去的项目的均分,三围就不会成为短板。我个人觉得拿得出手的三围是(一零八-一一二+七二零-七三零+)。另外,be unique很重要,就是美国招生是会注重diversity的,所以你的竞争对手不是所有申请者,是和你背景相似的人(同一个pool)。你有可能各方面都比一个拉丁美学生要强,但是人家就是招了那个拉丁美学生没招你,可能就是因为和你差不多背景的陆本学生在你们的pool里面各方面都比你更好(他们只给这个pool一个名额)。所以,如何表现得与其他candidates不一样且符合项目的期待,是申请的关键,这里可以是科研,可以是比赛,可以是任何东西,不同学校不同项目看重的东西就不一样。比如你如果在联合国工作实习过,申请商学院并不会给你加多少分,但是申请公共政策学院就是必杀技。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我身边的人先工作再出国,不仅是从前面学习的角度,还因为这样可以把你和普通的大陆本科生区分开,标准会不一样的。最后,我非常不建议申请顶级学校的同学找中介,中介是写不出unique的东西的,如果他们能写出来也不会来做中介了(有的精品高收费小中介除外)。

英国很看学校,所以我觉得双非的同学没必要去英国,基本申不到G五。G五以下的学校,无论国外就业还是国内名声都不如美国top三零甚某些五零。但是如果是有交换或者二+二背景,申请G五起来又会方便很多,所以好好规划自己的路径很重要。给不差钱和时间的同学提供一个思路,如果真的很想去G五,非要去英国,可以先去美国知名度高一点的学校读个master,然后申第二个英国master,这样你就在另一个pool里了。但就英国目前这就业和工资,除非非常在意tittle想回国,否则我觉得英国读master其实没有美国好。

香港我只申请过博士,但是根据身边的经验,港三所风格和英国挺像的,但是要求低很多,要是能达到我上面美国申请说的那些条件的话,申请香港这边算是降维打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