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全文)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全文)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篇关键词:智能手机 硬件维修 教学改革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手机保有量和使用率最大的国家。庞大的用户群体给手机维修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智能手机产品以其设。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 硬件维修 教学改革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手机保有量和使用率最大的国家。庞大的用户群体给手机维修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智能手机产品以其设计功能、使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经成为了手机行业中的主流产品。如何为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维修服务,成为手机维修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于智能手机维修行业来说,硬件故障是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非智能手机不同,智能手机的硬件从生产材料、体积到运行规律都有着明显的技术进步。因此,根据手机硬件发展趋势,合理改革手机硬件维修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各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智能手机硬件的主要特点

一.智能手机硬件的主要构成。与传统的非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机的硬件组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来说,智能手机的硬件构成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内部硬件。智能手机的内部硬件是直接包含在手机产品之中的硬件设备的总和,包括CPU、内存和屏幕等几个主要方面。

CPU是手机处理器的简称,是智能手机硬件的核心,负责智能手机的各项使用指令,智能手机运行速度是由CPU运行速度所决定的。

智能手机的内存由ROM和RAM两个部分所组成。ROM表示只读存储器,用来保存和存储智能手机内的永久性数据,手机电源关闭后依然能够保存数据信息,一般用于保存手机的操作系统或者字库等。RAM表示的是随机存储器,一旦手机电源关闭,其中所保存的信息将不复存在,如需使用则需要重新写入,一般用于保存各种运行软件或临时输入输出的数据等。

手机屏幕是智能手机数据显示和命令输入的重要载体,也是智能手机硬件维修最主要的对象。根据屏幕使用的材料和运行模式的区别,智能手机屏幕分为电阻式屏幕和电容式屏幕两种。其中,电阻式触摸屏是一种传感器,能够将矩形坐标中的触摸点(X、Y)物理位置转化成为代表X坐标和Y坐标的电压,以此实现触摸操作。电容式触屏是指在玻璃屏幕的表面上透明的特殊金属导电物质,当手指触摸到屏幕以后,人体热量会对金属层实施作用,触点的电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频率的变化,就可以捕捉到操作的动作信息。

(二)外部硬件。一般来说,广义上的智能手机硬件除了上述的内部硬件以外,还包括一些外部硬件,如GPS、蓝牙设备等等,这些外部硬件分别起到手机功能拓展和辅助等作用。

二.智能手机硬件的主要特点。总体上来说,智能手机的硬件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小型化。智能手机硬件的小型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与传统的智能处理器相比,智能手机的CPU体积非常之小,便于携带,同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运行速度和效率。智能手机硬件的小型化固然为手机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也给硬件维修提高了技术难度和要求。

(二)低能耗。与传统的手机硬件耗能量相比,智能手机的硬件具有低能耗的特点。虽然智能手机的总体能耗较高,但是这是与其功能的多样性密不可分的。单纯将硬件功能与电能消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单位能耗还是非常低的。因此,低能耗成为了智能手机硬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

(三)材质多样化。智能手机的硬件除了采用传统的硬件制作材料以外,还大量引进了特殊金属材料和轻质材料,彻底实现了硬件材质的多样化。既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能够有效提高硬件产品质量。

二、智能手机硬件维修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维修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学校在组织开展智能手机硬件维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集中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针对智能手机的硬件结构和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依然延续传统手机硬件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有部分学校对于智能手机硬件发展趋势掌握不够准确和科学,教学内容长期没有更新,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智能手机硬件维修教学都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基本上都在校内进行,少有结合手机维修行业的具体化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的认课教师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从事过相关的维修工作,仅仅凭借书本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维修实践课程,教师队伍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授课效果较差。

三、对于智能手机硬件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实行智能手机硬件维修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根据智能手机硬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鼓励学校和教师自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开展智能手机硬件维修理论教学的同时,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进入手机维修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最后,要不断提高手机S修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交流,学习技术和经验。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讲座和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二篇

幼儿园户外体育运动内容,进一步探索户外体育运动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增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园在初春四五月份为幼儿制定了一系列晨间体育运动。

首先,此次运动幼儿园领导异常重视。各个班组都能积极认真地组织运动。一是抓得早落得实。从三月份开端,各班组就把运动纳入教师的备课中,每班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此项运动的开展;二是各班组教师都能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户外运动。

其次,我园运动形式多样将平时幼儿爱玩的游戏运动,音乐运动,及民间体育运动作为年夜的偏向。让幼儿易懂,易学。例如小班运动主要锤炼幼儿的协调能力《蛇形跳》《打保龄球》《跳积木》等

中班运动主要创设孩子的探索空间,用一种资料可以多种玩法《玩圈》套圈,滚圈,跳圈,等等。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了富厚和成长。

年夜班运动传统的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打鸡蛋黄》《踢口袋》《跳房子》等,孩子们百玩不厌,在游戏中疾驰,嬉戏,叫唤,纵情释放着他们的愉快。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在进行体能训练和规矩教导。

这些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真正以幼儿为主体,运动面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触感染到参加集体运动所带来的愉快。

再次,我园运动内容新颖,利旧利废。

这次运动各班级的先生们都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把身边可应用的各类废旧物品制成孩子们运动的器械,如饮料瓶、易拉罐等,还有的'幼儿园一物多用将已有的运动器械重新改装又酿成了另一种新的运动器械。

在幼儿自由操和器械操的音乐选择上教师们也独具创意,有的旋律冲动大方、有的欢快优美、有的轻快跳跃。

在队列队形的变换上也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特点。孩子们走成三角形、圆形、蛇形等等。

总之,这次运动充分展示了我园户外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奇特的魅力,增强了先生与孩子户外体育运动的认识,提高了本园户外体育运动的质量。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子项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文件号:甬教计[二零零九]三五九号文件)的研究成果。

“十二五”期间,从全国到浙江省宁波市,以物联网为特征的产业导向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总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二零一一年七月申报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二零一二年二月在《教育部公布二零一一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二零一二]二号)中得到了批复,浙江省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达到四所,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目前浙江除杭州外唯一拥有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物联网工程这个新专业与实际紧密结合,应用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一,二]正是由于其处于初始阶段,且与现有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现有专业的教学模式,[三]而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四]

一、“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目标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对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有所认识,[五]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框架,明确物联网工程各个专业课程的意义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心原理上,而应该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物联网系统的认识。[六]

二、“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包含的技术和概念较多,如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了“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教师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产品体验相结合,以项目为驱动,推动整个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总体教学规划

在内容上,“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侧重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以及作为物联网工程师的合格人才标准,涉及到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WSN技术、常见组网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等。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课堂讲解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业内知名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课程安排,自下而上对物联网的应用案例、技术支撑、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和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企业实际的物联网项目和人才需求有所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本地物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树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从而创建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内容分析

以课程总体教学规划为基础,设计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内容,详细安排如表一所示。

第一讲主要关于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了解物联网发展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和我国目前物联网发展所处的阶段,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二讲安排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专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了解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理解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熟悉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第三讲安排学生参观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厅,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成果和应用。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次课对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参观,设计一款理想中的物联网产品,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环节,在初赛中表现出色的团队进入决赛。在“物联网应用体验——手机控制家电”环节,利用学院已有的实验条件,向学生关于手机控制家电的原理,熟悉控制信号的流程,了解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的接口和开发流程,同时提供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使得学生可以现场安装,现场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物联网设计作品与分析环节,以高年级同学进行电子设计大赛的成果为基础,展示与物联网相关的作品,通过视频和现场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同学们展示触手可及的物联网产品,解开物联网技术的面纱,排除技术等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三、“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实践

以“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参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结合“项目驱动”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进行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的实际教学。

一.走出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

宁波市是我国首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反过来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从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展会来看,很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已经服务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和智能,从而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利用宁波的地域优势,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智慧城市应用成果展厅中展示的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应用系统演示、现场体验、动态更新等多种形式,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应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其中包括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健康保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文化服务、智慧安居服务首批共三六个应用成果,为后续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二.请进来——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讲座

由于物联网工程是新建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宁波本地经济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本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物联网产业链。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专家讲座的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熟悉物联网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项目和用人需求,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了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网(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生颜女士来我校授课。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物联网应用集成和市场开发的子公司,已成功开发并逐步推广服装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仓储管理、工厂精益管理、行业服务平台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系列RFID解决方案和关键产品。黄经理在向同学们关于基于RFID技术的服装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引入了企业实际项目的运转和人才需求的现状,描述了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鼓励同学们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一名满足企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项目驱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

通过之前物联网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学习,结合专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于和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的体验,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让同学们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设计一款产品,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协调,各成员进行项目的创意、调研和设计,最终形成产品文档和展示材料。在产品展示环节,组员以PPT、视频和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小组设计的产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创意来源、用户场景、产品功能、技术规范和产品前景。在项目的评分规则上,主要包含创意、影响力和执行力这三个部分,占的比重分别为五零%、三零%和二零%。其中,“创意”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是否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已有的功能;“影响力”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会被大量的用户和机构所采用;“执行力”是指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可行性。在评分环节,每个小组对除自己以外的每个项目进行打分,各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为总分取平均。

研讨课环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极大地提升了其对于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课程评价

在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表现,课程的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项目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小组评价在小组内部产生,主要参考组员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项目评价主要参考小组项目的评分,即其他各小组对本组项目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我校其他“项目化”课程及合作式课程中实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比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它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逃课现象,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效果

在浙江万里学院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付诸了实践。从目前来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的学习热情,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课程教学的探索也没有终点,必须总结现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一]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二零一零,(二l):二六-二九.

[二]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二零一零,(一六):一-三.

[三]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一.

[四]秦磊华,张海珍,石柯,等.物联网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二零一二,三一(六):一五零-一五一,一六七.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四篇

什么是体智能活动?体是发展幼儿的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智是开发幼儿的智能。能是人能,培养幼儿各种行为习惯、品德的养成。

如何开展体智能活动呢?需要借助什么方法来开展呢?那就是,游戏。在体智能活动当中,也是需要借助游戏来帮助进行。游戏是幼儿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由于,我班的体育器械是,呼啦圈,因此这基础上增加了活动的项目与难度,为幼儿制定了符合我班幼儿的体智能游戏活动。:

首先,我班的`活动主题是《我是小小特种兵》,利用军营的设置,既符合了幼儿对于军人的尊敬,又符合了成为军人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游戏一共有五个:

第一个《匍匐前进》,我班的幼儿喜欢钻爬,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设置了椅子下的匍匐前进。一是让幼儿学会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提高幼儿爬的动作技能,增强四肢的肌肉力量,发展动作的协调能力。二是培养幼儿之间友爱互助,克服困难的精神。三是感受游戏的快乐体验。

第二个《边走边套呼啦圈》,幼儿一边走,一边套着呼啦圈,并在套完后,把呼啦圈放到原位置,谁先套着返回来,谁就胜利了。一是让幼儿学会呼啦圈的多种玩法。二是,培养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三是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竞争意识。

第三个《跨跳》,幼儿很喜欢跳跃,所以设置了这个项目。利用积木块和呼啦圈,让幼儿进行助跑跨跳。一是培养了幼儿的助跑跨跳。二是增强幼儿的下肢力量及身体的协调性。

第四个《绕障碍物学小动物走爬》,设置障碍物,男生是学物四脚着地走,女生是学小动物四脚着地爬,准备好动作绕着障碍物爬、走。一是能手脚着地爬、走,发展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二是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遵守游戏规则。

第五个《单双脚跳向前投掷》,幼儿通过单双脚跳,到达指定位置,用沙包向前投掷。一是培养了幼儿单手投掷沙包向前五米左右。二是培养了幼儿单脚连续跳八米左右。

通过这次体智能活动,我明白了,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幼儿喜欢的。体智能活动是什么,也就是让幼儿多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体能,利用玩的东西开发出更多的玩法,也间接形成习惯品德的养成。使幼儿通过体智能活动,得到正确的发展。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五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现场总线;教学改革;工程设计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s in Fieldbus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YANG Ya-l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二三零零二二,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analyzing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urse of fieldbus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and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center and skill competition, an experi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is developed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strengthene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have been improved through the reforms.

Key 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fieldbus; teaching reforms; engineering design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大势所趋,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更高要求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知识。为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二零零六年教育部和原_共同审核并批准了智能建筑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该专业一经批准设置便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首批开办此新兴专业的高校之一,旨在为我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现场总线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技术,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二]。因此,“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是机电、自动化、测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工程实践性强、知识内容庞大、知识不断更新等特点。二零一一年,按照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新制定的专业规范我校重新修订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也做了大幅度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特色。

一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发展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场总线技术发展迅猛,常用的形成标准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场总线有几十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递增[三],因此,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更新很快的课程,包含内容十分广泛,课堂上除了关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只能选择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加以学习。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总线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点,不同行业常用的现场总线标准不同,例如CAN总线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Lonworks总线主要应用在楼宇控制领域等。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专业传统的专业课程,目前教材大多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而编写,因此对于代表性现场总线的选择并不从行业特色出发,大都讲解应用最广泛的总线技术,如CAN总线、Profibus总线、Lonworks总线、FF总线、HART总线等。然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色,它培养智能建筑相关人才,目前应用于楼宇控制的主要现场总线是Lonworks总线、BACnet总线和KNX总线,CAN总线与工业以太网也有部分应用。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符,如果只按照教材教学,会出现有用的知识学生接触不到,而学到的东西有部分对本专业没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将国内外总线技术的发展动态、国际、国内和行业新规范、新标准整理归纳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注重教学目的性和适用性,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减少不相关总线技术的讲解,增加并重点讲解BACnet、KNX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总线知识;再次,根据专业规范,剖析专业培养的能力结构,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构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掌握现场总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创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总和。“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宽、 内容复杂且理论知识多等特点,讲授时不断注意变化教学方法,在课前充分准备、精心组织设计。

联系实际,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下,老师只靠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完全是纸上谈兵,不仅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懂,教学效率低下。如果结合建筑施工现场实际进行教学,虽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在目前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增加图片与多媒体资料。一方面可以在限定的学时内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操作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氛围,远程捕捉现场总线在智能楼宇中的施工方法。

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每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它们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课程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四]。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做”一体教学法、行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易位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反馈,现场总线技术课程不同的教学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现场总线理论知识的时候,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讲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常用现场总线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时,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另外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讨论、交流,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工程能力

结合技能大赛,提高工程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学习现场总线课程旨在让其学会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现场总线连接各种智能化设备,实现楼宇智能化。因此,在工程实践中主要是结合楼宇的某种智能化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画出设计图,选取适合控制要求的现场总线类型,然后进行安装、网络连接与调试。楼宇智能化监控的上层计算机一般选用组态软件与总线网络进行连接,通过组态界面、接口程序的编写,实现远程计算机监控,满足智能化要求。因此,开展工程实践,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设计能力、电气设备控制设计能力和组态软件编程能力等,是对学生所学软硬件知识的综合考验。

图一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结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目前全国最高规格的大学生技能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竞赛在如图一所示的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以模拟平台作为智能楼宇对象,给出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如智能照明子系统、视频监控及周边安防子系统等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合理选择器件在平台上安装,同时利用组态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远程监控,设计中会用到Lonworks总线等现场总线的软硬件知识。目前我校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竞赛紧密结合,学生学完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每组四-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每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按照课题内容设计楼宇智能化子系统中的现场总线系统,然后在课堂集中讨论各组设计的优缺点,并进行指导和评比。学生修改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后,让其按照设计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实际在模拟平台上操作,按大赛的评分标准打分并计入实验成绩,设计与操作成绩优秀的同学优先推荐加入竞赛的选拔。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竞争与协作并存,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已连续两届夺得了“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更证明了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注重实验教学,增强课程实训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强化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仪器设备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场总线课程依托我校省级“楼宇控制与节能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目前课程开设的项目有:现场总线认识实验、串行通信接口实验,CAN总线智能节点设计实验、Lonworks智能控制网络设计实验、BACnet总线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等。此外,实验教学 还开设了楼宇控制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实验教学在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硬件设备不齐全、较落后且实验台套数不够的问题,这是由于现场总线设备价格较高,开设现场总线技术的专业多,因而学生人数较多的原因。我校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利用组态软件开发了一套面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现场总线实验仿真平台,如图二所示。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先进行现场总线系统的仿真搭建,熟悉现场总线如何应用于楼宇控制环境,后再在硬件系统上实际动手操作,这样软硬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既缓解了实验室硬件设备难以与学生人数匹配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软件编程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图二现场总线技术实验仿真平台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加强学生设计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对于多专业适用的课程,只有切实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区分度的进行教学,注重实验实训,才能有的放矢,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二零一一.

[二]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八.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六篇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这紧张的一学期中我学习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自己的教育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在游戏中,幼儿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情绪兴奋、思维活跃,这些都可以成为产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因此本学期,我们就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是基础,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体育游戏是一种最基本的幼儿体育形式,也是幼儿园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动作模仿、重复练习和用固定不变的规则约束幼儿,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还会使他们变得机械、呆板。而一直以来,幼儿园的体育游戏活动不被重视,没有促进幼儿积极的发展。

为此,我园本学期在全园范围内开展了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这是一种对幼儿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的好形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还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和创造游戏的不同玩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制订适宜目标与游戏内容:

幼儿期是发展动作的有利时期,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订了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及促进合作、在游戏中一物多玩等多种目标,并依此设计了《赶小猪》、《赛跑投篮》、《打狐狸》、《自选游戏区》等游戏内容。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强体质并在活动中积极交往、探讨新玩法。

二、材料的准备:

玩具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个能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通过制作并解决其间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游戏材料的准备也应视作游戏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玩具的制作材料及方法,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如: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旧铁罐制作了拉力器,既结实耐用而且幼儿还特别喜欢;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了沙包合作网、抛接器等,孩子游戏起来兴致更高了,而且在游戏时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作到了一物多用。活动中,幼儿使用他们和老师、家长共同制作的玩具游戏时,显得格外高兴,也备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又拉近了家园的联系,使家长更深入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工作之中去。

三、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活动的形式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幼儿自由选择的余地很大,适宜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促进了他们的自由合作与竞争意识。每组一名指导教师,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以便加以指导。在游戏时我们注意引导幼儿灵活掌握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多实践,在操作中通过模仿与竞争掌握基本动作的要领及又快又准的窍门。如在《赶小猪》的游戏中,我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发现握拍的方法、方向以及击球的力度、方向对速度的影响,是幼儿在简单的游戏中积极动脑,找窍门,想办法,发展了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了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幼儿应是主体。只有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_老师让我这样玩_为_我要这样玩_,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

自选区域游戏更是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日常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讨论,启发幼儿一种玩具多种玩法。在教师的引导与幼儿实际操作下,幼儿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每次区域活动的时候,自选区域都是幼儿参与最多的地方,幼儿探索、尝试、创造玩具玩法,提高了幼儿游戏时的兴趣,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打破班级自由选择游戏的活动方式,既能使幼儿的动作得到发展,又能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同时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兴趣很浓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来。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在我园刚刚开展了一个学期,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又如:让幼儿更多、更充分、更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来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不断的摸索经验,让幼儿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七篇

关键词:智能计算;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背景

目前,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界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图景,为了让计算机和集成有计算功能的各种工具及设备更加独立、更加聪明、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最终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特别,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从物联网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计算,特别是智能计算的密切联系,现在的互联网上各种终端之间、它们与服务器端和存储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相响应,其实都是有人在后面操作和控制的,但是在未来的物联网里,物与物、物与人以及物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协作则要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不需要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去介入、控制和管理。

举例来说,一个物联网时代的超市,其物流完全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例如它可以通过设置在货架和仓库中的RFID标签读取设备了解存货信息,一旦要出现缺货现象时,它就会立即将信息发送给超市的服务器系统,并由它自动联系行驶在路上的众多送货车辆里的计算机系统,查找哪辆货车中有足够的相应商品,最后才会通知相关的司机,让他将车驶向缺货的超市,而此前的一切计算和通信的过程,都无需人工介入。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即时了解外界的环境和需求变化,并就变化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通信就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技术,其实就是智能计算技术。智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非线性系统辨识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预测、计算材料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因此,学习和研究智能计算技术,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计算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大学已非常普遍。在国内,近几年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外,在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系统和控制、材料等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均有智能计算相关的研究主题。智能计算相关的国际杂志和协会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IEEE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ACM Transactions 零nComputationalBiology andBioinformatics等学术刊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前沿学科的发展,智能计算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国内外有关智能计算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校从二零零五年开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数学硕士点开设智能计算必修课程,笔者主讲该课程,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并提出自己对该课程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

智能计算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神经网络、进化算法、模糊系统、人工免疫系统、群体智能(模拟退火、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人口迁移、萤火虫算法等)、量子计算、DNA计算等。智能计算不同于其他课程特点,它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仿生法:仿生是智能计算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向自然界学习,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模仿其中的原理规律以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如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萤火虫算法等,无不体现了仿生这一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群智能算法通过模仿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如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模拟液体的结晶过程设计;免疫算法是模拟生物、植物或动物免疫系统自适应调节功能设计的;量子、分子计算模拟量子论原理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的大脑结构及信号处理过程而设计的;进化算法是基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理设计的。

二)实验法:智能计算源自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思考,其中的算法有着合理的仿生背景,要彻底说清楚算法为什么行之有效,目前大多算法都缺乏严格的数学理论证明,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算法的性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只能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去分析算法的性能,通过实验分析提高对算法机理的认识,然后,寻求理论上的严格证明,改进算法的性能。

三)融合策略:大量复杂问题的存在使得没有一个算法是通用的,同样,智能计算中的方法各有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算法的融合策略是取长补短,将不同的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算法的整体性能,提高算法的求解能力。融合策略通常将待融合的算法采用“串联”、“并联”、“包含”等模型来融合,其中待融合的算法考虑将智能算法和传统的算法结合起来。这一方面,人们己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系统理论:智能计算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等内容,这些对于指导算法设计、改进算法和理解算法的复杂行为方面有指导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

针对智能计算课程内容及其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学习的特点,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课外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动漫技术来实现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从源头上让学生体会每一种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结合智能计算课程的特点,确立“以大自然、社会等为学习对象,善于观察其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作为理解智能计算课程概念、原理的关键点。

二)启发学生在理解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模拟进化计算的一般框架。

三)讲解计算智能的有关理论和算法,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告诉研究生如何使用计算智能方法解决各个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

四)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亲自编写自己的算法程序源代码,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随着计算智能的快速发展,每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在更新,以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尤其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范围。

近几年,我们使用过国内出版的多种有关智能计算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智能(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的《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计算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教材,但很快发现其中很多地方不适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目前国内出版有关智能计算教材,结合我们课题的研究,针对性选取一些内容来制作课件和讲义进行教学。因此,建议智能计算相关专业的协会或出版社尽快组织教学经验教师编写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智能计算教材。

四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这门具体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学习结束考察方式主要采用:一)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智能算法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二)小作业。要求对关于过群智能算法总结、分析、对比等,形成一个简要总结报告,对关于过多种智能算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三)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要求对关于过群智能算法的源代码集成,形成一个演示系统。该门课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五零%)+小作业(三零%)+大作业(二零%)。

五结语

智能计算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理解而发展起来,它强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植物等智能行为的模拟,注重向自然界学习,汲取其中有益的规律和原理。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智能计算具有自适应、并行性、全局搜索等能力,尤其可解决一些大规模复杂问题。智能计算是人们研究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是势在必行,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徐宗本.计算智能(第一分册):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零零四:一二四-一三二。

[二]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二零零 三:一-九。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八篇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辽宁大连一一六零二六)

摘要: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根据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主要探讨教学内容选择、实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以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智能交通系统仿真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

关键词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六一二七二一七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三一三二零一五零四四,三一三二零一四零九四)。

O 引 言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智能运输系统(ITS)和交通运输仿真研究交叉的前沿领域。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研究十分重视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涉及知识面广泛,包括交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仿真、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已成为分布式智能控制、智能交通、交通系统调度和优化、复杂问题求解、人机交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大连海事大学是_直属的海事院校,教学和科研都具有浓厚的交通航运特色,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理论上,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几个重要的方面: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结构、计算机仿真技术、宏观交通仿真技术、中观交通仿真技术、微观交通仿真技术、交通评价模型等。由于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离散数学、电路基础、人工智能基础和智能信息处理;同时,该课程也为智能交通方面的其他专业课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例如物联网原理及应用和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 教学内容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交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仿真、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该课程包含很多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候,既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学习信心,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发展趋势,提高其学习兴趣。由于该门课程学时有限,教师不能讲授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也不能详细讲解每个具体内容,因此须选择难度适中且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加入相关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智能交通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是一门大三年级的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为三六。由于课时有限,可设置二四学时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智能交通仿真相关的原理和方法;一二学时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教学经验,可对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修改:

(一)保留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部分,简单关于宏观、中观交通仿真技术,详细关于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三-四],如机动车仿真、非机动车仿真和行人仿真方法。

(二)引入智能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如增加关于智能领域新成果的内容(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简单关于智能领域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研究热点,进一步理解智能的涵义;同时,结合智能设计竞赛或一些交通仿真的竞赛讲解相关题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优势,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门课程属于专业特色课,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海运交通特色,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专业课程。例如,讲解交通仿真方法时,可提示学生该方法和交通运输、交通规划、航海技术等专业关系密切,根据学校交通特色举例说明交通仿真方法的优劣性;讲解数据采集时,可以先简单关于数据采集的分类和方法,为后续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作铺垫。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课程体系,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新教学大纲详见表一。

二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设计是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选实验不仅要能验证理论知识内容,还能发散学生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其设计分析能力及创造能力。

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实验内容选择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和方法。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有多种,如Vissim、Paramics、Aimsun、Transmodeller、Corsim、SynchroStudio等,可选用Vissim仿真软件来构建虚拟实验环境。Vissim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微观仿真系统,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学生学习和使用。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有一二学时,而实验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修改,以交叉口仿真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其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见表二。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仿真系统、实验表现等构成,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个实验环节:

(一)预习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涉及的模型非常多,学生须了解各种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模型的优缺点。

(二)设计仿真系统。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设计,掌握仿真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条件下各种交通评价参数的变化,设计符合现实交通要求的仿真系统。

(三)撰写实验报告。分析仿真系统的各种交通参数,评价仿真系统的性能。报告须结构合理完整,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三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本门课程时的兴趣性很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而自己不思考、不提问、不发表意见,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教师授课的时候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仅要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模型、方法的基本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机动车跟车模型时,每讲一类模型,教师都应先给学生演示实际运行效果,展示参数变化对仿真效果的影响,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直观了解该类跟车模型的优缺点;然后详细讲解模型的公式和具体推导过程以及各个参数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模型有直观的了解,深刻理解各个参数的取值,无须死记硬背模型公式和参数,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智能交通仿真技术包含很多模型和数学公式,内容比较抽象,较难讲授和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该课程应该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讲授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和组织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

例如,在讲授行人交通模型时,可利用仿真软件演示各种行人交通模型,分析每种模型的优势;在讲交叉口仿真相关理论知识时,播放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资源,让学生详细了解交叉口交通情况,同时结合学校特点,选用航运交通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讲智能交通仿真系统时,演示一些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仿真系统,利用这些真实、客观的模拟现实交通的仿真系统讲授理论知识,播放视频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当前的智能交通仿真系统发展的趋势,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喜欢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四 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目前,智能交通仿真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七零%,实验成绩占三零%。大部分学生只重视考试部分,不重视实验环节。而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交通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因此,须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采用大作业考核方式,成绩由大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作业组成。

(一)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六零%。主要考查学生对智能交通仿真方法的理解和实现能力,包括论文报告(三零%)、实验操作(二零%)和课堂报告(一零%)。论文报告包括问题描述、建立仿真系统的步骤、仿真模拟结果、交通规则模型、仿真系统分析、结论等,要求论文结构合理完整,基本理论、概念叙述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完整,实验过程科学,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报告书面语言流利。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仿真软件建立平面交叉口及信号配时系统。课堂报告是学生演示自己的仿真系统并分析其性能,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给出,学生之间互相评分。

(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三零%。主要考查学生对Vissim软件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课程讲授的道路、车辆、交通运行规则和交通评价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三)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一零%。主要考查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小作业等。

大作业考核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锻炼其自我展示能力,培养实践和组织能力。

运用该方案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任其亮,刘博航,交通仿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二零一三: 一-二零零.

[二]吴娇蓉.交通系统仿真及应用[M].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四: 一-二一零.

[三]邹智军,新一代交通仿真技术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二零一零,二二(九): 二零三七-二零四二.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九篇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高校课堂教学;微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设计

零引言

现如今是信息碎片化社会,高校教育也受此社会氛围影响,其教学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将移动智能终端为教学载体,融入更多新媒体技术,与高校专业教学会产生剧烈化学反应,弱化大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灵活性,弥补传统高校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种种缺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学生也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展开自主探索,完成课堂教学上的知识延伸,展现移动智能终端之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巨大影响力。

一基于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当代高校越来越多将智能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希望以此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为大学生提供更佳学习体验。将现代高科技教学模式与传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相融合是不错的尝试,所以基于这一目标,本文主要对二者结合背景下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势分析。

优势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新媒体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这三者的结合极大程度发挥了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固有优势,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普及性。当前,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持有率已经达到九五%以上,它不仅仅是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的助手,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展开公共艺术微课程教学,可以更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更加自由,也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与碎片化信息实现学习整合,在极短时间内就获得知识点,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对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文化知识也很有帮助。另外,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也能够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质量,它可以以新媒体微课程作为建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例如国内某高校就开发了“中国民间织锦艺术”根据校内实际资源及教学状况,将云锦内容配合智能移动终端融入到微课程当中,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所了解的事物出发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云锦的学习印象,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课程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状况来调整学习进度,控制教学流程节奏,这也更好的体现了智能移动终端对学习进程可调控的有效功能机制,它合理把握了教学节奏,找到了适合于课堂教学开展的学习方法。

现实意义分析

将智能移动终端、微课程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这对高校课堂教学开展具有极大现实意义。首先,它从传统中教师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化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在此过程中充分遵循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与因材施教原则,基本弥补了传统高校课堂授课中所存在的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缺乏针对性等不足,而且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展现了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将师生从课程准备到课后评价始终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实效性与互动性特征,对教学资源也实现了最大化有效分配利用。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开发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基础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化,打破学生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巨大限制,并且在课程中它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对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广度与深度都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的结合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照比从前更多,基本消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角色壁垒,让公共艺术能够更深层次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再者,大学生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智能移动终端,随时利用其新媒体媒介(微信、微博等等)与同学、老师交流,让高校的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不在那么高不可攀,逐渐转化为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普适性的教育交流过程[一]。

二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案例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主要分为前期分析、中期设计和后期制作三个环节,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后总结评价,以下基于这四个阶段展开全面的设计分析,围绕“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的“民间印染”内容,探讨了其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用过程。

前期分析

“民间印染”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讲述各种纤维织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染色方法来实现印花工艺加工,可用于各种被面、服饰与工艺品当中,极富中华风韵。该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民间印染的种类与制作工艺、造型特征、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价值。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教学计划。“民间印染”课程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其中包括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印染相关概念知识,了解民间印染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制作工艺,同时熟悉它的工艺类型等等,最终向学生灌输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然后进行教学对象分析,该教学过程主要针对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他们都来自于非艺术专业,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与高尚情操。由于教学对象均没有艺术专业背景,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并非专业的美术教学课程,而是主要以普及民间美术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面向学生,教师要尽量把控尺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过程。最后要为学生制定“民间印染”章节教学目标,通过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教学来明确“民间印染”本身的相关概念,能够分辨它的三种基本印染种类,并熟悉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历程,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来深入体会“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二]。

中期设计

在该课程的中期设计过程中,主要结合教学目标与章节内容来总结重点内容,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包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一微课程展开为例,以下具体来讲其教学设计流程。第一步,教师首先讲解“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利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来结合动画素材,首先屏幕出现文字,渐渐隐去然后出现图片并扇形展开,学生根据图片来观察印染中的工艺纹样创造过程,看其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并在看视频后展开师生讨论总结,最后探讨“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第二步,讲解“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此时微视频飞入文字,图片扇形展开,此片段主要讲述“民间印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差异性,并从造型图案中反映在一定时期、地域内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体验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而“民间印染”正是这一重要载体。第三步,展开微练习设计,通过微课程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前国内“民间印染”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思考如何寻觅新的市场以及其开发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并展开课堂讨论。

后期制作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零篇

“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而小班孩子刚刚从家庭的小环境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面临着一个环境的转变,对此我们由衷地感到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有多么重要。本学期,我们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活动的规律,以多种形式:如体育游戏,户外活动,散步,户外小型器械练习等,保证幼儿每天有二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让幼儿进行多方位的锻炼,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本学期我们严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认识到体格锻炼对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大有很大的益处,能促使幼儿身体和心理过程得到全面发展。组织幼儿经常进行体格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全面地增强智能,促进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

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根据季节的不同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体格锻炼活动,有早操活动、小型器械、集体活动和体育游戏等形式,以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保证每天不少于二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达到锻炼身体、增强自信心,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品质、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在行动上加强落实

从我班幼儿的出勤情况来看,我班x月份孩子缺勤率最高,那个月正好是气温刚刚开始下降的时候,由于家长担心孩子受冷生病,就给孩子急切地加衣,只要孩子稍一活动就容易出汗受凉,反而造成孩子咳嗽、感冒,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及时通过“家长园地”、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以及路路通短信等,耐心地和家长作好解释工作,让家长们明白,要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必须要加强孩子体格锻炼、增强体质,穿适量的衣物,要不断提高他们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虽然一开始个别家长、特别是奶奶辈,并不是特别愿意配合,但是当她们看见班里穿得少、乐意锻炼的.孩子个个健康后,也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x月、甚至气温已经很低的x月幼儿出勤记录来看,孩子们的缺勤率在逐步降低,到学期结束时几乎天天全勤。

其实对于人体来说,除了体育活动,加强卫生工作,如果能利用自然界的日光、空气水、风、雪等不同刺激的锻炼,就能增强机体的耐受力经得起外界自然因素的突然变化。所以我们的体格锻炼活动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来进行,如利用餐后散步的机会让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接受一些不同温度的冷热刺激,就是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来锻炼身体。事实证明,孩子们经过锻炼,呼吸道的疾病大大减少;同时精神焕发,行动活泼,食欲良好,睡眠安静而持久,身体强壮。体格锻炼不仅能使幼儿身体强壮,疾病减少,而且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坚强意志。我们能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时间,教师间密切配合,保证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一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 多元智能结构

霍华德·加德纳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心智性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区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人类不仅具有彼此相对独立的八项智能,而且智能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如同三元色可以组合五颜六色一样,人类各项智能的组合使得个体的智能结构千差万别。笔者认为,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社会职业类型的多样性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教师应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的智能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强势智能,设法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培养以强势智能为核心,其他智能均衡发展的具有健全智能结构的应用型、实践型高职人才,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率,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下关于笔者在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心得。

一、与财务管理课程目标相关的多元智能结构

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经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涉及经济、会计、管理、统计、金融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背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公司理财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作为高职财经会计类课程中最具综合性特征的核心课程,笔者认为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及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多元化,构建学生与财务管理能力相关的多元智能结构,达到综合性的课程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能力结构完善的财务管理人才。

自我认知与自然观察智能体现为:作为企业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财务管理者应具备耐心、细心、理智、团队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情感特质,这些情感特质的培养要体现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财务管理岗位对语言文字智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外财务沟通方面,具体为通过财务报告、各种财务公告、投融资协议等形式与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易,实现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锻炼学生使用规范的财务语言进行财务分析、财务总结并提出书面报告的能力。财务管理岗位对数学逻辑智能的要求是各种财务模型的分析应用,包括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资品的财务估价、现金流量分析、预算制定等,该项智能关系财务管理者的分析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人际关系智能体现为公司的财务管理者协调内外部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内体现为财务制度沟通和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的传播。

二、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活动,教师应首先更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设计多种多样的、构建学生均衡智力结构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这一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精心备课,更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等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是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高职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多元智能培养下的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多元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课程目标的多元性。根据财务管理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笔者为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了多元课程目标,包括态度情感目标和财务智能目标两大类。态度情感目标联系着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及人际关系三大智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智能禀赋差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着力开发态度情感智能,并将智能开发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相联系,形成财务管理岗位特有的态度情感因素目标。例如,笔者设法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意义上的沟通能力关键应注重诚信、独立、信息的标准化等。

财务智能目标联系着语言文字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语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简练、流畅、概念准确。例如,在文字表达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制订规范的财务计划,包括编制简单实用的全面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责任报告等。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包括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的使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及财务决策。当然,财务智能目标关键在于财务决策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笔者设计了财务管理沙盘训练法,在培养学生财务管理全局观和决策力方面卓有成效(多元智能结构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培养目标联结如表一)。

表一 财务管理综合课程目标与多元智能结构

(二)教学内容整合化

根据系统性原理,一个人要想获得对某一工作领域深度的了解,就势必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范围。因此,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首先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化、系统化、项目化的整合。传统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按学科划分的,课程内容不但背离实际的工作过程,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达不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学科的限制,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多年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对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将整体课程内容分为七大项目、二八个子项目和五大实训项目。所有的大项目、子项目和实训项目都针对具体的多元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系统化、整合化的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化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必须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准备的要求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比较高。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均要求教师课前根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精心收集及编写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实现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于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笔者的经验是,首先,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个别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老师以观察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并尽可能少参与。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总结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帮助和引导。最后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和实践分析报告,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辩论。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活动要求作多元教学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智能,个人可能有较高的某种智能,却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智能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化的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在财务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与财务管理能力相联系的智能结构的发展同样是不均衡的,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当然不能单一化。对于教学评价,笔者的经验是,采取“一高一低”的教学评价原则。所谓“一高一低”,就是对同一学生采取两个评价标准,即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应该发展一项强势智能,对其强势智能采取较高的评价标准,对于其他智能采取较低的评价标准。例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特别强,对其数学运算能力等其他方面可以采取较低的评价标准,但是,即使较低的评价标准,也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能力,这样才符合智能结构均衡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财经金融系培养的毕业生在公司经营实践领域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一]郑博真.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二零零二:五六.

[二][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二零零四:八.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二篇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零引言

智能信息处理是模拟人或者自然界其他生物处理信息的行为,建立处理复杂系统信息的理论、算法和系统的方法和技术,主要面对的是将不完全、不可靠、不精确、不一致和不确定的知识和信息逐步转变为完全、可靠、精确、一致和确定的知识和信息的问题。智能信息处理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前沿学科,同时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是现代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复杂系统建模、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处理、系统优化和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生课程相关的教材和课件大多以高隽老师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为基础开展相关关于。该书体系严谨,理论推导细致,但在多学科交叉应用尤其是面向认知神经科学、智能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方面关于不足,缺乏必要的多学科交叉案例及相对完整的设计过程,导致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同工程应用实践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存在一定脱节的情况。针对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计算神经科学、信息学科与智能信息交叉的多学科角度出发,系统关于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各种新兴处理技术,主要关于智能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智能系统的知识处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在神经科学交叉等领域的应用算例,涉及目前国内外智能信息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研究前沿进展情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强调多学科交叉及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使研究生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交叉学科应用有全面的了解,为神经科学、信息学科与智能信息交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开辟新的途径,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及管理问题

多学科交叉的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是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脑与认知科学、智能科学、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方法等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智能信息处理涵盖内容广泛,面向研究对象众多,因此在较短学时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权衡把握好宏观内容的关于和相关内容的纵深讲解,让学生既能从整体上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和学术特色,又能在具体应用方面了解其基本问题、基本模型和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多学科交叉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的整体与局部、广度与深度问题,是教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多学科研讨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体现和发挥其价值,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上教师“口授笔书”的知识传授,在引导学生研讨和践行方面存在很大不足,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课上所学,不能有效培养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留学经验及国际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学科研讨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探索和尝试。

二教学实践主要内容

结合工程及应用背景的教学模式

智能信息处理作为一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叉学科,很多问题和模型既来源于又服务于实际应用,与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然而,现有的课程教材鲜有既能系统全面关于智能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又能结合实际应用及工程背景给出例证详解的。分析教材纵深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单纯依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背景就地取材并灵活讲解。

在智能信息处理教学实践中,针对该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宏观层面上,综合关于智能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学术思想、知识体系和学术特色,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智能信息处理学科从比较陌生的状态过渡到对其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有初步、宏观、科学和准确的认识;在微观点处,以具体的经典工程应用范例及模式辅助宏观关于,达到宏观而又不失具体、既有广度又兼具深度的效果。这种精而不范的具体案例有利于短学时课程的安排,如关于智能信息处理与信号处理的交叉时,笔者以参与的发动机故障诊断为例进行讲解;关于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辨识的关系时,笔者以曾研究的磁气圈和太阳风预测为具象进行详细说明。

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智能信息处理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单独关于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及应用,对于学科交叉综合方面的探讨则有限,如在机器学习方面,以往的教学倾向于各种算法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但在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如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交叉互融,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智能信息处理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学科,不断有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前沿问题的发现而被提出和应用。教师可以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方式,尝试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智能信息处理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和思路,又能展现国内外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新成果和发展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互动环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方法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注重“授之以渔”,引入国外智能信息处理的前沿科研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研素养。此外,智能信息处理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最基础的授课,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的是在课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互动,让学生产生代人感转而主动学习和理解。作为课内的外延和补充,我们还在课外不定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沙龙,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实践证明,互动授课方式及多活动的课外扩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方面,传统的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量标准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另一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只是为了最后一纸成绩的误解。综合考虑智能信息处理的课程特点及研究生培养目标,我们建议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考评方式如采用PPT报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考评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等,另一方面以学生学期末PPT报告总结成绩为主。每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与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调研―参阅书籍―查找资料―深入探讨,最后以PPT的形式向教师及全体学生总结汇报并互相交流。这种考评方式以书本为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掌握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扩展知识面。

三教学方法及路线

多媒体利用最大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已经非常普遍,但对丰富电子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没有实现最大化。当前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讲解PPT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将PPT、视频、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结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在吸引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软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工程应用的操作过程,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科学技术的直观形象和感性认识。

开展科研教学沙龙活动,引导互动交流

智能科学技术处在创新发展时期,特别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精神的产生伴随着各种不同思想的汇聚、交流和碰撞,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各种科研教学沙龙活动,基于学生兴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从不同专业视角自由探讨某一研究方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可以引入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的创新结果的关于,剖析前沿创新点和创新过程,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互联网,构建课外科研实践互动平台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课堂中,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带动学生一起讨论;对于课外学习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公邮等在线互动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一方面,众智众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平台互动的方式能充分调动集体的学习研究热情。

四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国际学术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只有被运用在科学实践中才能证明和体现其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专业背景相结合、将所学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如部分学生将所学信号处理中的时频分析方法应用到故障的检测中并将此公开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选课情况逐年递增

图一(a)汇总了二零一三―二零一五年我们开设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各院系学生选课情况。从图一(b)中可以看出,研究生选课人数逐年递增,开始该门课程的研究生选课人数由最初的一三人增加至五四人,增加倍;图一(c)表明,课程的覆盖院系由最初的三个院系(零系表示研究生院)增加到二零一五年的一一个院系,覆盖面增加倍。此外,选课学生中既有硕士,又有不少博士,甚至有来自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工程研究所的硕士、博士。从智能信息处理课程近三年的选课总体情况来看,课程已经引起不同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兴趣。

学生的综合评价正面积极

在智能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仅选课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评价也一直非常好。学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授课方式丰富而有趣,结合工程实际背景的教学具体而形象,互动形式的课堂方式能很好地促进交流表达,课外的沙龙活动为他们解决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三篇

【关键字】人工智能;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四二零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一零零九―八零九七 (二零零八) 一零―零零四三―零四

教育部在二零零三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初步”设置为选修模块,与多媒体、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起列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一]。此举曾被视作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之际,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推进仍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分析

自二零零四年我国部分省级实验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四年之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模块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较好,而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两个选修模块的推进情况相对不佳。特别是人工智能课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寥寥可数,少数高中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和实验,而大多数学校仍持有观望态度。以下分别从实施取向和实施层次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现状:

(一) 课程实施的取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也是按照统一标准与方式实施的,因此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基本上都采用了忠实观的取向[二]。本次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受到这种取向的影响。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技术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对包括人工智能模块在内的课程实施缺乏长期惯于依赖的参照和依据,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造成部分模块的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

(二) 课程实施的层次

课程实施包括五个层面的变化,即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和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三]。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在教材改变的层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已出版的五套教材在体例、版面、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目标和理念。在组织方式的层次,少数已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课程的组织。然而,仍然有一些地区或学校不愿或不习惯打破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而是采用硬性规定的方式,人为指定两三门课程,将选修变为必修,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依然维持原有的固定班级授课的形式。教材的改变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开始,在组织方式、角色或行为、知识与理解、价值等层次,大部分学校还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还很小。

(三) 课程实施的典型个案

目前国内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的典型学校如表一所示。总体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且学校本身比较积极参与高中新课改的实践探索,属于“敢于吃螃蟹”的类型。考虑到课程本身的要求较高,两所学校都选取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教学。到目前为止,两所学校均已开展了三期的教学或实验探索,任课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并在相关教学刊物或课程研修活动中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二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Snyder的研究,可以把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课程改革自身的性质、校区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水平以及外部环境[四]。结合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本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该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 课改自身的性质

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课程实施的第一要素。它包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用性。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调查研究,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课改的必要性应该认识得比较到位,然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否有必要单独开设人工智能模块存有疑惑。其次,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抽象,不易把握和理解,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再次,人工智能课程的实用性相比其他模块并不明显,课程内容也相对难度较高。这些因素造成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实用性不高,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顺利设置。

(二) 校区的整体情况

校区的整体情况主要包括地区的适应性、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学队伍的培养、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各地区对课程改革的需要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学校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地区差别。从目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或教学实验的学校来看,均分布于东南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较好,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高,敢于进行教学尝试和革新。此外,地方管理部分的支持对课程实施也有很大影响,如广东省为了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专门出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意见[五]。其中强调“要特别注意人工智能初步”,并针对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从而促使该省出现了全国最早正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师资队伍也是影响课程的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中缺乏熟悉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教师,使得学校无法开设该课程。因此,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研讨和学习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这些方面的活动总体上相对缺乏。

(三) 学校的水平

学校水平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的个人特征和教师集体的行为取向。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校长和教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因。校长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改的支持、参与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校长通常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权衡课程改革可能对学校形成的各种影响。在高考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各科中长期存在地位“低人一等”的现象,甚至出现课时常被“侵占”的现象。如果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重视,那么要求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无疑是一种奢望。此外,一所学校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改革意识的强弱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从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来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改革意识强的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即使没有上级的硬性指令,也能积极展开各选修模块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并自觉地从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而思想保守的学校即使具备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不愿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长期停留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层次。

(四)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外部机构的支持以及社区与家长的协助。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指令的推动。本次新课程改革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些方面造成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抵触,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此外,社区与家长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社区与家长更加关心的是新课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则是其次的考虑。因此,要使社区与家长认识和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其关心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才能更好的促进新课改的健康发展,进而才可能使得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中各科选修模块得以全面开设与实施。

三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反思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与相关授课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师的经验体会。总体来说,该课程的推进情况不如预期理想,需要从课程的设计、管理、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 课程设计

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将原来的一门课程分解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从而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是作为智能信息技术处理专题设置的,以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技术掌握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深远意义[六]。然而,以上的描述更多是该模块的隐性价值,相比其他模块该课程的显性价值并不是很直观。而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多关注的是该课程的显性价值: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有较大提高?教师们在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依托之前,一般不会贸然开课。这一点值得课程设计者和教研人员的深刻思考。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不少教师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在高中开设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七],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课程应面向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兴趣的学习者,且最好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优先在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开设,再进一步利用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培训、指导、交流的规模和影响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

(二) 课程管理

课程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上个世纪九零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由原来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国家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课程计划或实施方案,而学校也将有权根据学校传统或学生兴趣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目前人工智能课程虽然已被列入国家课程标准,但在地方管理层面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部分地区考虑到高考因素,直接将人工智能模块排除在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外,无疑成为阻碍该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中了解熟悉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方法的教师十分缺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该课程的师资培养,邀请教材编写人员和相关专家,积极开展各级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务实的态度来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一些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集和评奖,通过公开课的观摩和点评活动,或吸纳中学教师参与有关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此外,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应该对新课改作出及时的反应,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为师范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课改的成功实施提供后备师资力量的支持。

(三) 课程教学

从已开展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体会包括:教学对象选取时要有针对性,不宜硬性指定,应结合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供其自由选择;由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不宜大量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应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供学生实践;为保证教学进度有序进行,可通过课堂小测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应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顺利开展。

国外一些高校通过远程网络的手段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并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负责教学网站的建设维护,主持与中小学的讨论答疑,中学则负责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文中个案也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让一些致力于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的高校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建立共同体,协作推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能为中学提供教学指导建议、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学的教学实践也为高校进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四) 课程评价

研究表明,评价目前已成为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从本次课改的动因来看,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很多方面呈现的弊端,新课改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努力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短期内仍然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省份相继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的情况逐渐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高考是否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一剂良药,进而为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仍是值得怀疑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高考科目已经较多,再增加科目无疑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且很容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虽然新课程标准中提供了课程评价的建议,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综合应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等等。这些内容从理念上来讲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操作实施,对一线教师而言仍是不够明确和难以把握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各有特色,然而课程标准并未就此提供专门的评价建议。因此,一套科学合理、适合人工智能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需要教研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一] 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三:九.

[二] 钟启泉. 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二零零七:二零七-二一四.

[三] Fullan, M. & 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一九九七, 四七(一).

[四] Snyder . & Zumwalt K.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 In Jackson P. W.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一九九二.

[五] 珠海教育信息网.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DB/OL].

[六] 顾建军等.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零零四:九.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四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一、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重点研究探讨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达到二级注册建造师的能力和水平。

“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主线,形成基本操作、综合技能训练、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能力模块,实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技能三层次递进训练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达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不断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一所示。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设置的课程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在对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深入企业调研后,我们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开放性、服务性为原则,课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与岗位对接的基础上归纳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楼宇智能管理员(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按照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智能建筑子分部工程的划分,进一步制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以通信网络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集成六大模块为课程体系核心,前期开设水暖设备、智能仪表与测量等基础课程,后继开设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等课程,形成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鲜明、思路清晰的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课程体系(见图二),依此确定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

专业基础模块: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完成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气测量实训、楼宇智能系统CAD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基本操作能力,形成职业基础素质。

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在专业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通信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电气消防系统施工等六大子分部系统安装核心能力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楼宇智能化系统集成等课程。教学中将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中,理论教学由浅到深,能力训练过程从各系统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递进,从而使学生具备智能工程设计、安装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

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模块:在综合职业技能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智能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智能工程预算与招投标等岗位管理能力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知识,具备工程管理的能力。

运行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与顶岗实习的“零距离”对接。

顶岗实习模块:学生直接参与智能工程安装调试、智能建筑及小区运行维护,获得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具备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准员工素质,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课程标准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念和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内容纲要、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我们根据课程开放过程中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中最难的是对课程的设计,一门课程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组织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课程标准中要全面体现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场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评价标准尤其要做细做好,粗略的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我们在课程标准中细分出课程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均详细列出考核与评价标准,最后在综合学生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例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电气消防技术》的课程评价标准,首先列出本门课程有哪些技能训练项目,然后给出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的量化评价,最后给出课程的总评价。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将其做细做全,有利于后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定,更是建立精品课程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上述内容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改的研究与成果,改革之路总是走的艰难和痛苦。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使我们每一个参与的教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得以有了新的成果,但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更优质的学生。

高职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如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双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同行们能携手共进,在教学改革的路途上开出新的花蕾。

参考文献

[一]谭慧.楼宇智能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二零零七,(二).

[二]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二零零七,(二).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五篇

通过本学期幼儿园体育教研组的研讨和活动,使我园的体育特色进一步有了提高,老师们了解更多的有关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知识,在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整个活动过程,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发展和健康,影响到幼儿体育活动的成效。如何让幼儿开心的玩耍,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的玩耍,在玩耍中尽情展现他们的童真与欢乐。

一、 小班幼儿幼儿的体力、耐力较弱,体能部分较差,动作不够平稳、灵活、协调,思维活动带有具体形象性,喜欢模仿,对游戏中的情节、角色、动作过成容易发生兴趣。游戏的规则也很简单,一般不带有限制性,有的规则是从游戏的内容中引申出来的。幼儿对游戏的结果不太注意,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所以游戏结束时一般是皆大欢喜。小班的体育活动则更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以及社会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体力逐渐增强,动作比以前显得灵活、协调,空间知觉有了一定的发展,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初步学会了与同伴友好合作,集体观念有所增强。因此,中班的体育活动的内容开始复杂。幼儿喜欢情节较复杂的和活动量教大的追逐性活动。中班的老师在观摩了专业体育老师授课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三、大班幼儿的八大基本活动能力都发展较好,动作更灵活、协调,体力较充沛,知识范围大,理解能力有所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大班幼儿体育活动的动作难度较大,动作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游戏的活动量也增大。幼儿喜欢竞赛性的游戏以及需要体力与智慧相结合的活动。在本学期的五段式户外体育活动和大班年级体能大循环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获益匪浅。孩子们从外出观摩学习,到园内的多次体育研讨,到划分场地、规划路线图,确定活动规则。各个体育区域应该投放哪些材料以及老师们应该如何指导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孩子就充分体现了是体育活动的主人,自己做体育进区计划,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可贵的`学习品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懂得保护自己和规避危险。也能遵守活动的玩法,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在活动中老师充当了支

玩,是愉快的,是没有负担的,学习就是玩乐,玩乐就是学习,多棒的一件事。玩, 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在玩耍中长大的。玩,儿可以放松身心,使脑子得到积极的休息,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进行身体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使人得到充分的氧气,脑子就更具活力。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玩,也是学习。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可以互相学习优点,可以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提高交往能力,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能够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孩子的特长。

下学期我们体育组的努力方向是:小班组也争取能把体能循环给搞起来,让小班的孩子也尝试一些新鲜的体育活动。中班组则也开始接触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从开始几个基本区到慢慢像大班靠拢。大班组则要把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当成常态来进行。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收获健康,在玩耍中收获快乐,在玩耍中收获成长。

任何一种教学都有其目标,我们必须在事前将小朋友欲达到的目标做一个妥善的安排,再以引导方式让小朋友循序渐进的达到原订的目标,而且幼儿体育活动不是漫无目的的追、跑,而在目标的设定上必须以幼儿为主、必须在幼儿的能力所及和生活境遇中做设计,也就是必须给他能发展的练习。成功的体育活动 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是游戏化的,科学化的,整体化的,活动中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创造力、想象力、愉快的情感体验等都得到发展。

体智能课程活动总结 第一六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长株潭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班教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基础课”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基于调查提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根据二零零五年《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总体安排,自二零零六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开始按“OS方案”开设“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门课程。这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等变化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切实加强和提高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于教师如何改革教学方法的研究也相当多,但基于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来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基础课”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等对教学实效性影响很大。为了了解“基础课”开设以来的教学现状,从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高校“基础课”教学教师为对象的“基础课”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基于此次实证调查提出,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六零份,回收问卷五四份,其中有效问卷五四份,有效回收率为oo%。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教学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袖课”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小班(一个班)教学和大班(二个以上班联合)教学是当前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五零位被调查教师最近一次承担“基础课”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占总数的九三%,采取小班教学的只有四位,仅占总数的七%,由此可见,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有二九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大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五三%,有二三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四三 %,此外,有二名被调查教师对哪种教学形式更好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四%。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教师还是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

(二)“基拙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so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板书”这一教学方法,有五二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方法,有四二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一二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小游戏”这一教学方法,有四零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视频资料”这一教学方法,有五一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四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在被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按使用普及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频资料”和“板书”。由此可见,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问及“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一问题时,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板书”,二六%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多媒体课件”,二二%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课堂讨论”,一一%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小游戏”,九%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视频资料”>二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案例教学”,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在“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教师之间不存在高度一致的看法,比较多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三)“基袖课”教师时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与评价

教学互动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教学互动,有一一%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学互动,有巧%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注重“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比较不注重”,有一一%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不注重”(如图一所示)。由此可见,被调查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只有四五%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或“比较注重”教学互动,还不足五零% o

同时,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对教学互动是否重要的评价,与他们自己在教学中对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存在较大的不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七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有二六%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比较重要”(如图二所示),也就是说一零零%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这与前文分析的不足五零%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和“比较注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尽管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相当多的被调查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白己都认为重要的教学互动。

(四)“基袖课”教师对教学的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础课”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也即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二六%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很喜欢”“基础课”教学,有四八%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有二二%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不喜欢”“基础课”教学,仅有四%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不喜欢”“基础课”教学(如图三所示)。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共有七四%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

那么,影响被调查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呢?调查结果显示,有二七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有二二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有一七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有一一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如图四所示)。由此可见影响被调查教师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基础课”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但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大班教学;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尽管几乎所有的“基础课”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影响“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是要加快教学方法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改革教学方法呢?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非常可取的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在他的专著《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七项智能。fzl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音乐旋律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天赋与发展都不一样,有自己不一样的理想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采取哪些途径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呢?

(一)充分发挥多嫌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能克服传统单纯板书教学的不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重视不够充分,尽管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做成演示文稿,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影视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视频资料、音乐等,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fzl它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开放式的讨论,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背景,并讨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困境和选择,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多维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