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课程实施案例总结
戏剧课程实施案例总结 第一篇
(一)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戏剧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课堂去情境化的不足。它可以模拟情境,可以超越情境,可以将真实情境集中化、典型化、艺术化,还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从远古到未来的穿越,改变课堂沉闷呆板僵化的现状。我们在各学科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戏剧元素,比如,我们将戏剧艺术中的“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巧妙合理运用到各科教学中,课堂更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学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一个个情境,角色意识大大增强,各科课堂上,孩子们神采飞扬,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正如语文骨干教师刘志宽所言,“戏剧,实在很奇妙,奇妙在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上的角色朗读总是读得很死板,没有生命力。加入戏剧表演后,孩子会积极主动地去揣摩台词,揣摩剧中人物的情感。在这个看似不是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和感悟能力却实实在在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我想,我们的各科教育教学中如果都能用如此生动活泼的形式,孩子们又怎么会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怎么会不提高呢?”
(二)改变割裂式的分科教学,强化美育功能的整合
在西方发达国家,戏剧课程是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二零一五年九月,_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强化美育,并正式提出用戏剧课程强化美育的措施。现行的音乐、美术教学,分类过于严格,学科间互相孤立,互不相融,课程缺乏弹性和活力,教育教学中,呈现诸多弊端。
而戏剧集语言、形体、音乐、美术等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突破学科目标的界限,整合美育功能,改革教学方式,综合提升孩子们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我校通过戏剧课程,有效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稍显割裂的分科教学现状,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通过相应的戏剧表演主题串联起来,增强了孩子们对学科知识、对美育教育的综合感知。尤其是戏剧表演会跟语言、音乐、美术紧密相关,这让原本分裂的美育教育有一个融合的载体,孩子们在戏剧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比较完整的美育教育。
(三)多方位颠覆,教师在挑战中成长
戏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对许多已经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需要重新调整对教育理念、课程和教学的原有认识,重新理解教育。因此,教师们在开发与实施创造性教育戏剧课程的过程中,逐渐更新着他们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如我们的美术老师林梅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有趣的服饰》《帽子和头饰》等内容,并利用戏剧课进行表演,之后,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五(二)班的孩子,今天都在开心地摆弄着他们自己设计的“有趣的服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我说:林老师,这样的课,太好玩啦!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穿着自己设计的服饰,戴着自己制作的帽子、头饰,稚拙地表演着自创的故事,那专注的神情,那燃烧的热情,那动人的欢笑,那创意十足的表现,深深地震撼着我,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学生成长为健康、自信、快乐的人吗?
创造性教育戏剧让每一个老师在挑战中成长。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作为研究的先行者,教师压力大。但是挑战也是动力。老师们笑称:人家说老师得像演员、像导演,咱们可不止像演员、像导演,快赶上全能了!先从戏剧表演基本培训学起,再到带着学生写剧本、学排练、配音乐、做道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一身担。专业素养获得提升的同时,一线教师们拓宽了对课程认识的视野,从教学设计走向课程设计的领域,从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教材教学设计,走向宽广的学生学习发展活动的系统设计,课程策划和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戏剧课程的展开,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长。当然,这其中也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我们会继续进行戏剧课程的探索,以期能够构建更好的教育生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注一:本文首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
戏剧课程实施案例总结 第二篇
(一)构建多元立体戏剧课程体系
一.确立适切的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儿童在这项课程的推进和实施中是真正的获益者。他们在项目中涵养性格,熏陶情感,发展能力,将体现以下特质:善于表现自我、敢于自由想象、勇于探索创新、乐于合群合作、拥有审美能力和独立精神。基于该课程项目,我们将学生核心素养分解为表达力、表现力、想象力、合作力、审美力、创造力这六种能力来体现,并将这六种能力的落实作为课程目标。其中,六种能力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它们的核心是创造力。
二.分年段有侧重培养落实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二零一四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也基于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在创造性教育戏剧中所体现的能力表现层级,我们将六种能力目标分解到一至六年级的戏剧课程中,在综合打造的基础上,各年级课程侧重于两种能力的培养,其他能力为辅,形成能级,螺旋上升。(详见表一)
三.建设序列性、融合性、活动性三大类必修课程
我们以统整思想建设多元立体课程,希望体现课程的体系性、综合性、生长性,从而构建了序列性、融合性、活动性三类必修课程,同时还构建了选修课程,希望通过这两类课程,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序列性课程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在创造性教育戏剧中所体现的能力层级,内容由浅入深、指导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的有梯度的课程,是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按照不同的要求,有步骤、有序列地推进实施的戏剧课程。课程纳入各年级课表,每周开设一节课,有序列地推进和实施。
融合性课程是根据学科整合的需要,各学科在教学中与创造性教育戏剧有机融合,从而产生了新的课型,形成了有特色的课程,除每周开设一节戏剧课外,将创造性教育戏剧与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形成融合性学科教育戏剧课程,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通过戏剧形式、戏剧元素让各学科课堂更生动、活泼、高效。我们重点研究戏剧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融合。
活动性课程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表达力、表现力、想象力、合作力、审美力、创造力,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广的平台展示、交流和互动,活动类课程应运而生。策划班级、年级、校级戏剧活动,建立一至六年级活动体系,设立“戏剧节”“戏剧周”,通过丰富多样的戏剧活动,发展儿童各种能力。
四.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编导、影戏、多种偶、音效、道具制作、服装设计、摄影、海报制作等多样化学生社团,利用周五下午半天,采用走班的形式进行,并聘请校外专家和本校教师共同执教,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二)戏剧课程的实施
一.打造充满童趣的课程实践体验平台,激发儿童创造潜能
学校以“全方位锻炼孩子能力,让每一个孩子流连忘返”的理念来进行场馆建设。“一场一馆四坊”,总占地面积五零零多平方米。“冠英剧场”,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四周灯光柔和,布景四色交辉,为学校戏剧节等大型活动和各年级戏剧社团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小书虫”绘本馆,就像是一个大树林,绿树繁茂,动物出没。主题墙“让好书陪伴我们一起成长”设计成一本大大的书,充满创意,灵动有趣。中国影戏包括手影戏、体影戏、皮影戏几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影戏工作坊”是影戏的搭台、训练之处,各种影戏角色的创作之处,其布置具有浓郁的中国影戏文化特色。“多种偶工作坊”,是手偶、木偶、袜子偶等制作之处,各类偶戏排练、表演之处,布置充满童真童趣,孩子们在此不仅可以学做各种偶,而且可以边玩边演,动手动脑,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音效工作坊”,是戏剧音乐制作、各种音效模拟、音效合成、配音训练之处,孩子们在此学习、体验、尝试。“道具工作坊”,是各类戏剧面具、服饰、道具制作、展示之处,其布置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学生在此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推陈出新、大胆创造出各种奇巧怪诞、丰富多样的面具、服饰、道具。
总之,学校精心设计,用心打造了好玩有趣的“一场一馆四坊”,让学生边学边做、边玩边演、动手动脑、实践体验、合作交流、探究创造,全方位锻炼孩子能力,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互动的学习者、有创意的学习者,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大胆探索,创生三种基本范式
回望走过的研究之路,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有波折有坎坷,其间充满了艰辛,最大的困难是难以找到可学习可借鉴的资料和学校。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反思。一路走来,形成了三种研究的范式,即主题式、渗透式和移植式。
主题式,即每班成为一个剧组,围绕各自的主题,经历“选材—编剧—分工—培训—排演—展示”的过程,让每一个孩子在合作中增长能力,在过程中收获成长,在汇演中展现风采。每一年的戏剧节,所有的班级都早早地策划,选定内容,合理分工,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地演练各班的“大戏”。
渗透式,是指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戏剧的元素,将戏剧艺术中的“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巧妙合理运用到各科教学中,使课堂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英语课、道德与法治课、音乐课、美术课等都可以巧妙合理地运用。比如英语课,让孩子们戴上简单的头饰就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角色对话,或者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教孩子们制作好手指偶、口袋偶等带进课堂,孩子们就把各种偶当成文中人物或者当成自己,模拟情景,练习对话,边玩边学,兴致盎然,玩得不亦乐乎。
移植式,比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将“读者剧场”“边说边演”等戏剧方式直接植入语文课堂,非常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舞台”,为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崭新视角,使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学生个个参与,大大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爱读、乐写、善表达正成为觅渡孩子的特质。
三.细致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
在创造性教育戏剧活动中,我们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都参与进来。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成立表演组、摄影组、道具组、音效组、导演组、剧务组,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参与剧本的策划、编写、修改,或自告奋勇地当小演员扮演剧中角色,或参与服装、舞美、音乐的设计和道具的制作……每一个孩子都在戏剧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才华,闪烁光芒。
(一)做面具、做服饰、做道具——比比谁更有创意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推陈出新、大胆创造出奇巧怪诞、丰富多样的面具、服饰、道具,每一件作品都独具韵味、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废纸箱脱胎换骨戴在了头上;树叶变成了耳朵;铜板穿上长长的绳子变成了耳环……废旧材料被赋予了生命力,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令人惊叹!让人由衷地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二)手影、体影、现代皮影——边玩边演,动手动脑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晚饭后对着墙上的灯光玩手影。现在,我们把影子戏搬到了戏剧课上,孩子们边玩边演,动手动脑,想象丰富、大胆、奇特。
执教四年级戏剧课的杨晓燕老师说:“戏剧课上,从观察、学习到模仿、创造,我们没有简单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我认为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创新,是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比如手影、体影教学,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创意大比拼’这个环节上。在洒满阳光的操场上,孩子们时而三五成群,时而单人独立,时而双人配合;或仰、或卧、或俯、或利用叠影,惟妙惟肖地用自己的投影式将数字、二六个英文字母表现了出来。孩子们的创意令人惊叹。”
(三)哑剧、配音、手偶剧——让我们表达得更精彩
一个阶段下来,各个班级都在想着超越自身,想着怎样才会与众不同,变着法子玩“新花样”。于是,练哑剧、学配音、说相声、玩双簧,真是花样迭出、精彩纷呈!五(一)班更是“别出心裁”——表演手偶剧,并把它拍成一部微电影!
虽然表演手偶剧不能“露脸”,五(一)班的孩子还是特别兴奋,信心满满地要把普希金的名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搬上舞台。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全班同学近四零天通力协作,加班加点,十三幕剧终于全部拍完,通过后期制作,加上了片头片尾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真的成了一部微电影,放映时全班同学的掌声、欢呼声几乎要把教室的屋顶掀翻!
创造性教育戏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成功发展的机会。做演员、做道具、建乐团、画海报……每一个孩子都接触到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找到了实现价值的岗位。玩手影、说相声、演哑剧、学配音……每一个孩子都迸发出惊人的才华与智慧,获得了独特的成长经历。
由于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在一个剧中演演角色已大呼不过瘾。于是,学校为孩子们设立“才艺展示节”。每个有才艺、想展示的孩子,学校都会协助其举办才艺专场展示。截至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吉翔钢琴演奏会”“冠英好声音——彭子轩个人演唱会”等一零个音乐专场以及一九场个人书画展。
戏剧课程实施案例总结 第三篇
觅渡教育集团从二零零八年开始,每年都举办“阅读节”,并进行汇报演出。每次阅读节,都会掀起一阵“我读书,我快乐”的热潮。孩子们品读文学经典,分享阅读感悟。低年级孩子读童谣、背古诗,进行讲故事、朗诵比赛;中年级孩子读课本剧、演课本剧,进行课本剧表演;高年级孩子读名人传记、读伟人佳作,将阅读感悟以演讲形式呈现。低中高各有侧重,个个参与,层层展开,为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并得到锻炼。其中,孩子们对课本剧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部分同学和语文老师的共同策划下,利用课余时间改写课本剧,通力协作,演练课本剧;在音乐、美术老师的帮助下,选配音乐、学做头饰、学做道具,设计舞台背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巨大热情和超过预期的兴致及能力,老师们深为震撼。戏剧教育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传统观念里,戏剧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戏剧人才的教育。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中,广泛开设的戏剧活动课却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功能已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用美国著名教师雷夫的话说:“我们的演出不是为了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或起立喝彩,而是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式能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看到戏剧教育的巨大魅力,我们决定着力开发一门全新的课程——“创造性教育戏剧”课程。由于注重让孩子在参与戏剧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发展潜能,学习人际沟通,促进智力、身心发育成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创造性教育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