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一篇
回顾这一生,十三真的是把一生一世献给了四四
我觉得有一位亲分析的一种导向也挺好的。
四四和十三的结缘是在远没有权力斗争之时结下的纯粹无比的感情,十三是他还没有任何权力欲望时的情感依托对象。因为时事的变化,四四一步步走向人性的权力的深渊。只有他身边的十三从未变过。人总需要些情感寄托的,十三就是四四永远的寄托。他拼了命的对十三好,想护得十三周全,因为那是他生命里最后一点干净地方的象征了。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二篇
最后收尾,来到啰嗦的总结部分。
本剧之所以能够常看常新,一是因为有众多角度入手观看;二是因为其中提出的问题今古通用。从第一集的治水患开始,到吏治腐败、权贵阶层的特权与国家利益的矛盾、改革难、盲从群众(如曾静)的无知……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在的社会找到对应。所以常让观者有今古错位之感。三百年前的问题无不一样是今天的问题,看雍正王朝就是看今天社会。本剧绝不是肤浅的要影射什么,是高屋建瓴的提出问题,让观者深深的思考并明白有些问题必须解决。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网上还能提出各种影射说,其实人家拍的时候照他们解读影射的事情还没出来呢。这更证明了本剧有超越时间的神奇魅力,这些问题怕是再过三百年一样是问题。
本剧更加神奇的影响力还在后面。那就是因此剧产生了日后庞大的姑且称为一个题材的——清穿文。各种清穿文,几无例外要穿到四四继位前后,成为四四身边或是他的弟弟身边的一个小女人。各种见证九子夺嫡。
就说最有名的《步步惊心》,显然其框架完全来自于《雍正王朝》,很多情节和观点更是原封不动的抄袭。不给二月河交版权费实在说不过去。步步完全可以看成王朝的一个同人,一个支线,一个番外。完全不用多说什么例证,只要看过王朝的人,一眼就看的出来。
其他的清穿文也多半用着二月河搭的框架往下编。反正就是让这性格不同的九个人和女主角一一过招恋来恋去恋过没完。
对于步步惊心,惟一的让我感动感谢的就是没有黑我家十三,没有把四四和十三的CP拆开反而有了更深的描述。起码,日后的四四文求你们再黑四四,也不要去黑四四和十三的感情。求穿越女与其穿越成他们身边的女人,不如直接穿成十三。
一本书一个电视剧带动了一个产业一阵文风不能不说太诡异离奇了。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三篇
一是血泪巾帕(四四擦泪擦血的手帕放到十三的棺材里,这是什么这就是宝黛之间的诗帕呀)
二是恢复怡亲王本名胤祥,不必避讳。这在封建时代是天大的事情,几千年惟一一例。并且其实是继位之初就要其不必避讳只是十三坚决拒绝了。
三是陪葬。
四四竟然 要选一块最近的地让十三和他一起埋!吓的十三吞土明志。在看到这个史料以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其余的那些都成了小事了。这究竟要怎样解释这种行为动机呀。
四四写过很多十三的祭文,都是亲自手书,摧人泪下。绝非代笔的规范文风。四四说他家十三是宇宙全人,周公再世。甚至还说怡亲王人甚体面。夸无可夸了吗?(从现存康熙诸子画像来看,的确十三最体面)
十三的墓制大大超越了亲王等级,所以毫不意外的被当作头号目标盗的干干净净。四四你这是害他你知道吗。更令人感动的是,亲王墓地都是各自家里负担。可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片深情,四四用自己在雍王府所存的小金库全权支付。不要十三家里出一分钱,不要公家出一分钱,一定要用自己的私产才能全了这份感情。
最后附一段四四亲笔祭文
修短不齐者,数也;生死之难忘者,情也。
得贤弟而中道弃捐,朕兄之凉德也。赖朕兄而遗徽表著,贤弟之福厚也。
今者,朕兄以念弟之深,痛弟之切,大显其勋名,尊崇其典礼,凡经理于身后者,无不殚竭其心思。
而贤弟生也荣,死也哀,名既不朽,寿且无疆,贤弟之福,不已全乎!假令克享大年,后朕而逝,朕之孝子顺孙善体朕心,亦未必能洞悉弟数十年之心迹,如今朕之经理周详,罔有遗憾。然则,贤弟洵有全福,而朕之怀忧抱恫,失所依毗,其福不及贤弟远矣。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四篇
最后还有本剧的女演员。除了引娣和苏舜卿其他人不是一眼望去即美的。但是细细品之全是二眼美妇。是符合古典美女娥蛋脸儿有肉有气质的。是宝石一样由内而外散发光芒的。比如秋月真的有一双秋波一样的眼睛。比如郑春华,在浣衣局素颜时人人看出来其秀丽本质。
比如小翠儿,真的是瓜子脸的江南女子很有些看头呢。比如福晋,虽然身材略显臃肿可是端的是大气厚重。比蔡少芬那个过于瘦削的脸不要好太多(不是蔡少芬不美,不过相比之下显然这个才是皇后气质)。本剧幸拍在黄金时代的尾巴,没有陷入偶像剧风潮。女演员的所谓颜值是相当经的起考验的。只不过被网络时代的蛇精脸洗了脑的观众看不出来而已。胡玫导演也不是不会选女演员,她实在是太会选了太过于认真了。才让现在无知的观众失望罢了
综上。
这就是《雍正王朝》 能够多年来不断的挖掘深度广度所以 有不断的观剧欲望。
从小我就看饱学之士说 红楼梦 如何如何好,自己是如何如何从小看到他体会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红楼梦》实在太深,对读者的要求太高。这么多年来。罕有一两点是我自己读出来的。都要靠别人的引导和分析。所以体会不深。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五篇
所以开头的追缴国库中四四大败而归,宰白鸭事件也未能如愿,然而到了百官行述四四已经和十三组成无敌联盟将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有苦难言。
在宰白鸭事件后的热河之行中,弘历有一番精彩表现,四四呈现了一个非常之骄傲暗爽的表情,几秒中见糖果老师的功力。而这番精彩表现是因为之前邬先生的精心教导,第四次,在今年观剧之前,我一直觉得这只是巧合,或者说是到了此处狩猎所以讲起了相关话题。还是借由贴吧大神分析,我意识到这是有计划有想法的讲解。所以小弘历背下了皇爷爷打猎总数。邬先生将皇爷爷描绘如天神一般,所以弘历一番天大的拍马都是由心而发不着痕迹。这些教导的内容不仅是有计划的,而且是邬先生的另一手,在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战线上入手。不一定能有用,但一旦派上用场,效果不可估量。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六篇
在观此剧之前我是从没想到过权谋斗争也能精彩紧张刺激到如此之地步的。总说雍正王朝是男人戏,其实像我一样只要被吸引过来的女性,无一不会被这些权谋所折服。而且之所以让人如此折服是因为虽然剧中时代已距今近三百年,但似乎某些规则某些人心某些事态是停滞的,几百年没什么发展。所以现代人还是能在这些权谋里找到熟悉的影子找到共鸣去学习。这算是悲哀的事情吗。
所以看《雍正王朝》第二个切入的角度就是权谋斗争,哪怕有人不喜欢这里面没有时代气息的锥子脸娘炮脸,有人不喜欢这里面没有横店红漆版而只有斑驳红墙故宫,不喜欢这里写实低调华丽的服装,只要看上五六集,绝不会不被吸引。
在《雍正王朝》之后,中国也有几个历史剧的精品,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一五六六》《大秦帝国》等。《大明》和《大秦》我是没看过。仅说走向共和,确实是跨时代的精品,论其思想性 艺术性 内涵的深刻,还有服化道等都 是高于《雍正王朝》的。因为它讲的是清末民初半个世纪的时事变迁,仅出场的重要历史人物怕是就比《雍正王朝》多上几倍,里面的演员也个个都是神演技,丝毫不逊《雍正王朝》。然而,若仅仅就说权谋斗争的深刻和精彩这一角度来说的话,是远远不能和《雍正王朝》相抗衡的。《雍正王朝》的权谋斗争我认为毫不夸张的是中国电视剧的巅峰迄今无人能超越。在此之后,在权谋方面仅有《北平无战争》略能与之比肩(这还是因为也是刘和平大神编剧); 另有《大清盐商》稍有一些这方面的味道,不过论火侯就差远了,就 这都能在豆瓣上被喻为还阳之作,分数还超高。
更遑论什么《琅琊榜》,琅琊榜的故事和雍正王朝有相似处,因为都有一段夺嫡之争。琅琊榜我也全看了,不乏精妙之处,何况还有一堆明星和十多年后的拍摄技术。然而论权谋,我只能说与《雍正王朝》提鞋也不配。但凡是看过雍剧,有脑子有阅历的人,不会有人认为琅琊榜那混合了江湖武侠片风范,轻飘飘的每一计硬 要先用嘴巴说个明白的小儿科,会能有资格与《雍正王朝》相提并论。只有无知的黄口小儿才看不出其中的高下。
都说美剧什么 《纸牌屋》《权力的游戏》拍的好,说里面的权谋拍的妙。我其实没怎么看过,但是我想即使再怎么好,那毕竟讲的是美国体制下的故事。其实中国人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若论感同身受和适用性是没办法和《雍正王朝》比的。
有此沧海在心,万千小湖难入法眼。我是真盼着有一天更有那大的海能在权谋斗争方面能有国剧将《雍正王朝》压下来。
以上所说我对雍剧的曲折观剧史,最先引我入坑的是夺嫡,第一切入线是男女感情,第二线吸引点权谋。而实际是在我还没有全部发现权谋斗争线的复杂幽深之时,我已隐隐发现第三条观剧切入点——还是感情,只不过是兄弟情。
这条线同样历尽长久的岁月愈看愈发现其深。愈看愈感人,愈看愈发觉其是不仅是感人简真是感天动地,兄弟之情堪比日月。当然本剧最感人的兄弟线自然是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
十多年前的时候,作为一名骚年我看的几乎所有影视都是有明确的BG线的。除了类似《英雄本色》一类香港极力渲染的黑道兄弟情义让我看的热血沸腾以外,难以在男女情以外感动一把兄弟情的。而显然《雍正王朝》的雍怡二位不是这样的情况。
最先让我注意到此兄弟情之珍贵时是一个很虐的片段,就是第二二集初登皇位的雍正和十三弟 下棋,十三极度谨小慎微,声音表情动作无不透着小可怜样,整个人缩成一团。他小心的说话小心的动作小心的应付着不要下赢四哥,亲热的四哥再也叫不出口,只剩下冷冰冰的皇上二字。面对皇上雷霆震怒,他跪下痛心的说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处处小心,步步谨慎,还是不小心着了人家的道儿,在宗人府被皇阿玛圈禁了十年,整整十年啊,你看我的头发,一多半儿都白了,皇上,我才三十七岁呀。你怎么能指望那个死去的拼命十三郎还阳呢?”
就是这一虐心片段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上一段还不算完,在向四哥表达忠心以后,他坐起来以后还是给缩成一团, 不敢和皇上坐的太近还挪了挪位置,皇上也跟着他挪。想想前二十集里那个生龙活虎,精气十足自信满满的十三,对比之强烈真让人悲从中来。皇帝的身份将他们之间竖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之后的集数里,每一次四四和十三的情节都有虐点。光是十三越来越重的病就足以让人心痛。在追着看引娣线时,同时慢慢发现了四十三线。
又在看前二十集的权谋线时慢慢发现前二十集的兄弟感情发展。从第一集开始,十三就紧紧 的团结在四哥身边。一直充当急先锋的角色。第一集的江南筹款事件,十三就挡在四哥面前充当黑脸的角色。
在第九集里面对即将被废的太子,十三挺身而出为四哥挡下了灾难并且十分悲壮十分决绝的说“只要我四哥不陷进去,天就塌不下来”,在剿灭江夏镇事件中,如前所述,到了最后又是十三为四哥承担了所有罪名。当我明确发现这两点时,我发现这对儿兄弟身上燃烧的熊熊的兄弟情之火丝毫不压于 英雄本色、 喋血双雄 、古惑仔 一类的香港电影黑帮情义。
而且兄弟情义还在两部李卫当官里得到了完全的延伸。两部《李卫当官》里,此二位兄弟情的讲述和渲染丝毫不逊于本番剧《雍正王朝》。在第二部李卫当官开头第一集的第一幕就是很虐心的一幕。凭接着三部电视剧的持续渲染。我心里对他们已经不知不觉间当成千古之模范来感念了。就是光抽出兄弟情的线也可以毫无倦意不停的看。所以说《李卫当官》绝对是《雍正王朝》的有机组成部分,光看雍正不看李卫是不完整的雍正王朝!
不仅仅是四和十三的兄弟情。当我多次观看时,其实对八九十这个集团也是非常感动的。对于这个四四的最大政敌我其实是没有多数人一样初看时把他们当成反面人物来看待的。因为我明白这是政治斗争。九和十对八哥也一直是非常尊崇,绝对追随,哪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还是非常紧密。到八王议政时最终彻底失败时,八哥极威严的站起来说“四哥,兄弟们就等着你来杀了,老九老十我们走,不要脓包求人!”掷地有声,面对这个失败者,观众只能尊重。而让我感动的是,老九老十陪了八哥一辈子,终于输了以后也是无怨无悔。这个情义怕是不逊于四和十三了。这也正是《雍正王朝》的远甚那些个垃圾剧所在,所谓配角反面人物也是有完整的人格线感情线同样立的起来让我尊重不已。
只是再细细品味比较,其实八这个集团的失败,也在于这个集团的感情远不能和四四集团比。且不说一直游离于主队伍外的十四,八哥对于九十长时间内是没有推心置腹的。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更多一些。宰白鸭事件后,八哥第一反应是震怒,害怕被连累。后来还表了一番情,弟弟们很感动的道歉。再一次的再一次我原来想简单的了,我原来觉得这一幕里八哥的表现有表演成分但还是真情居多,但显然,经过大神们的分析 和考量这一幕的表演成分远大于真情。十四就是个明白的旁观者。而后八独自悄悄去找了佟国维,竟不让弟弟们知道。他对弟弟的表现有几分真可想而知。
至于对十四,更是如此,十四假造手谕,八哥有些害怕,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并且还很虚伪的表了一声,好兄弟。(如果是四哥绝不会让十三为自己干这种逆天的事情,当然,十四其实也根本不是只为了八哥。)百官行述案件里转交信件随手用感情压迫推给十四,大将军王事件里也本来不想让十四去。反正八哥很累,他对弟弟们不完全是一片真心。当然了在长期斗争里大概越来越真心了。
反观四四和十三,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十三可以为了四哥心甘情愿的做任何事情,专业挡雷二十年,宗人府圈禁整整十年也无怨无悔。四哥也从未防着他。
四和十三的兄弟情还有很多可表。按着剧中情节梳理,其实一直在一废太子以前,十三作为小迷弟虽然一直跟着四哥办事,但同时作为侠王,十三对太子也是非常忠心的。四四的很多心思也都瞒着十三。所以假意生病也没有告诉十三真相,也没有明确告诉他自己的心意,其实从引进邬先生起 ,四就起了夺嫡之意。绝非他所向十三表的那么干净。只是可能当时他还不能确实不能下了决心。直到一废太子后彻底明朗化。而且是十三主动提出想让四哥争位,四哥的一番演讲十分大义。似乎开头我也没查觉出他的这番表演。如果真如他所说他毫无此意,那么请邬先生,生病,又有些后悔生病这些都变成很可笑的事情了。
在第八集里,生病来到热河后,十三对于八哥夜审肖国兴带出太子非常义愤填膺。他喋喋不休的向四哥抱怨。可是四哥专心礼佛一眼也不瞧他,只是不痛不痒的说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八。其实他心里和十三想的已经不是同步的事情了,只是十三完全不了解四哥此时的心意。在十三主动提出来想让四哥争位后,他们之间就再无隐瞒。可以说是心心念念,十三在太子那得了什么消息都第一时间内跑到四哥这里汇报讨出意。所以才有了如前所述,前脚太子说千万别让老四知道后一脚老四马上知道了。十三在无意间成了四四在太子身边的卧底。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此意。(当然太子的表现也实在令人冰冰凉透心凉)
明明四四老早起了夺嫡之心却瞒着十三,反倒让十三主动说出了自己想干的事顺理成章的让十三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毫无勉强之意。这一节和后来推荐十四为大将军王,十四在四哥的诱导之下主动提出让年羹尧出任卫陕甘总督一样。(也有解读认为,其实十四未尝不知道四哥本意,他说出来也不过是政治交易,其实此段情节里,还是四哥城府起的作用大,基本算是把你坑进来还要你说好)
这些细节梳理后就可看出四哥胤禛城府之深手腕之强。若按此分析,是否可以得出四四也是在用利用情感和心理学优势一步步诱导十三,控制十三成为自己最紧密最团结的得力助手。要是这样说,似乎也有些合理性。但是,就算是四四本意就腹黑至此从开头就有意如此,那也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非常深厚的兄弟之情才利用的起来。而且,面对这对熊熊燃烧的兄弟之情,利用二字恐怕太为浅薄。四四开头瞒着十三,也不过因为自己开头并没有完全下决心罢了。不管是相信那一种,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从十三的角度来说,从不曾有一丝一毫对不起四哥,对四哥的一片尊崇、爱戴和追随始终坚定不已。这足够让人感动了,要是对方那个真有些个腹黑,那才更感动呢。
第三集里,江南筹款事件结束,四四封了郡王,十三什么都没有。四四为了他在康熙面前反复追问为什么。也可以看的出那时四四还是年纪轻,经验浅。在第九集账殿夜警中,面对被逮的十三,四四如前所述也很失控。然而到了江夏镇事件里,面对天大的冤枉,四只是深深看了一眼,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为十三说。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政治人物,对自己狠的下心,对别人冷的了情,知道该舍该得孰轻孰重,完全具备了一个帝王的素质。
然而在西北用兵时,四四又失控了,他居然跑去想冲进去看十三,要用全家百余口性命力保十三当大将军王。当然,也是为了夺嫡之争。然而他是万分信任十三的,觉得十三当大将军王和自己当是一样的,绝对放心他去了是自己的助手而非敌人。反观八阿哥集团,他们明知八哥比十四是不擅长带兵的,仍旧想的推八哥。因为他对十四是防着的,他根本不能像四哥信任十三一样信任十四。当然十四也不是那盏省油的灯。可是信任都是双方的,他老八又何曾真正信任过十四呢。这就是团队建设的差别呀。
第二十集开头又有一段四和十三的小虐情节。面对圈禁了十年的十三,已是如此憔悴。用裤子擦碗的细节虐了多少人心肺。又是十三主动说,他外面还有不少狐朋狗友可以帮四四。四马上说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这一句话冰凉刺骨,人同此心,弹幕一片哀嚎。原来你不是来看我的呀。然而十三也没有痛,而是更紧张的为四哥谋划。当然此处,观众都理解四的处境和心态,可毕竟此话伤人。我原来看十三如此平淡的为四哥着急,不禁更是感动痛心,也感慨难道十三就没有丝毫悲伤吗。直到此次经人提醒,发现在听完这句话后,确有那么两三秒的时间,十三微微愣了一下,可能这表面愣的三秒中,就是他内心的波涛汹涌。然而没有时间让他感慨万分,也没有时间让他痛或不痛。他马上打起精神来为四哥勾名单。这就是十三弟,这就是十三弟和四哥的情意。
夺嫡之夜丰台大营兵权之争,是全剧里十三最酷炫的一幕。十三的威望,人缘,手段,风采展露无疑,那个仪甘义胆的十三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取人性命毫不手软的厉害人物。看到此处竟然有人在弹幕上说若是此时十三不帮四,把八和四集团一举灭掉自己当皇上怎么办。如果这些观众都有丝毫了解前情和历史上的这二位是怎样,就不会如此可笑的发此问了。四四如果不是无条件信任十三也不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
四十三的话题以后还有滔滔不绝之语。就先打住说十四吧。对于这个同母弟弟,直到如今,在经过了各种清穿剧无限轰炸之后,仍旧让很多人不解,不忿,不明白这个弟弟是这怎么想的,为什么亲哥哥在那儿放着不帮,偏要去八阿哥集团。其实人们只看了十四的角度,也没有人想着问为什么四哥放着十四这个同母弟不去团结,而要去和十三抱团。
大家的这种不解不忿,其实借由《步步惊心》这样的清穿剧和各种史料,已有了多种解释。四四生下来因生母彼时位份低,又因地位尊崇的佟贵妃失子而寄养到了那里。等四回到母亲身边,德妃已把全部的爱给了十四。而且因四四生性冷僻难以令人亲近。更加难得母心,连带的那个母亲亲近的十四也难亲近四哥。那么,生性冷僻的四四究竟是怎样和十三勾到一起的?这简直是千古之迷。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还是义愤。这些不解和义愤其实有点倒果为因。因为十四在整个雍正朝都过的十分凄凉,一直在景陵守墓,要不是因为同母,怕是要随着阿其那 塞思黑,不明不白的死去。
反正最后都是当不了皇帝(自己没当,八哥也没当),为什么不去和哥哥结社给亲哥哥当个助手,那样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四哥怎么会亏待的了你呢。放着亲哥哥不捧硬要自寻短路,无怪三百年后的观者对他气之恨之,连带他那个偏心的妈也不能原谅。谁当皇帝你不是皇太后呢,你要帮你家十四你就得明白自己的位置呀。可是三百多年前康熙没死前他可不知道最后是四哥当皇帝呀,他当然不知道不跟四哥混下场很惨,还以为自己很精明呢。而现在所给出的和四哥不和的解释,其实都是大家基于史料的分析猜测,至于真相是否如此,其实是不得而知的。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七篇
四四有如此之多的创举,竟然在身后百年被无数流言包裹,真令人心痛。还是《雍正王朝》片头曲写的好
数英雄
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说铲除政敌,就算那些是兄弟,那也不能手软,就他那帮弟弟们不铲除等着他们起来造反呢?哪个皇帝稳定皇位不得把政敌铲除殆尽。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假如是八或十四上位就会轻饶的了四四吗?
说起四四屠戮功臣更是可笑。且不说历史上的年羹尧确实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算是真是的卸磨杀驴又如何,古往今来这样做的帝王还少吗?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八篇
二一段动人的男女情是刘墨林和苏舜卿,其实这一地儿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也无甚新意。也就是秦淮河柳如是一类的感情模式。可是他们爱的真呀。刘墨林可以为了苏不要多年寒窗苦读的功名,苏舜卿也可以为了他跳河而亡追随而去。他们情节可能加起来不到三十分钟,就那么生动那么情深。而且苏的扮演者是本剧女角里一眼望去就可以觉得是绝顶古代佳人的。更是增色不少。
三一段动人的男女情是邬先生和年秋月。这对儿苦人的情节零零散散的掩藏在诸多惊心的朝局大事的余韵里,而且含蕴暧昧。因我拼图式的观剧方式,又是在很后来才发现的。刚刚发心的时候很惊讶,不敢相信。因为他们的身份 年龄和外形相差委实太大。这种感情模式比较古典,现代人恐怕再也没有了。邬先生才华横溢又深解人心,秋月在照顾他的过程里发现了他的才干和真诚。她自小是奴婢又无甚才学,对邬先生是顶礼崇拜式的。比较像是古代大老爷和姨太太的相处模式(这么说有些玷污这段感情,只是拿来比喻,确实很像。老爷教年轻的姨太太学写字学诗歌学画画……),同时伴着小护士照顾病人的亲切感,还有日久生情的情感。
他们之间最有爱的一幕是第十三集秋月写字时,痴痴的望着邬先生笑,邬先生扶着她的肩。可惜被十三打断了。 秋月对邬先生的感情还有一处可见真章,邬先生说,我可从没有把你当奴才啊。虽然四爷和福晋对她都很好,那毕竟是主子对奴才的好。大概只有邬先生这里才让她感觉到有一丝丝平等感吧。这才是她如此痴情的根源。
立秋吃饭时,福晋和十三爷对邬先生都无可奈何,秋月一出马立马让孩子们放了学去吃饭了。真是一物降一物。这一段儿的模式完全就是老夫老妻的感觉。
不过作为四四的家生奴婢,秋月对主子还是十分忠实,并且有感情的。在邬先生提出让四四不要接刑部案件,四四不听来了个生病事件时。邬先生以为他不理自己的意见一怒要走。秋月十分惊慌,尽力留住邬先生,还马上跑去报告四爷。
秋月听说四爷要回来也立马报告邬先生,说有好消息,四爷要回来了。一脸的满足。
这都可以看作是秋月的担心和欢喜其实是站在邬先生角度出发的。可是我觉得不是,我一直认为这是秋月作为家生奴婢对主子的忠实,这是从小被灌输练成的本能。现代人恐怕无法真正理解。她虽然对邬先生有情,但还是第一角度要维护主子的。听说四四要回来了,开心;听说邬先生要走,她知道四四器重邬所以替主子担心,要想办法留下他。尤其是早期和邬先生感情尚浅时,更是站在四四角度出发的好奴婢。
秋月对四四除了本能忠诚,其实也是暗自知道自己在四爷心里有不同寻常的地位的,所以在立秋请邬先生吃饭后,秋月娇嗔的对四爷顶了一大番嘴。大意就是那段还是主子呢,下回再叫我我也不去了。四四听了不仅没生气还一脸的高兴劲儿,活生生一个被小情人训完的高兴样。十三笑说,都说四爷府规矩大,一个丫头就敢这么顶嘴。四爷十分得意的说,你府里有这样的丫头吗?说完这话,邬先生有一个特写,一脸无可描述的表情。
可见从四爷福晋到十三到秋月本人,对秋月的地位都是知道的,她的特殊地位是早定了的,谁看不出四爷喜欢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就知道,秋月是完全躲不掉了。四爷已经妥妥的盯上了。第一集四四初见长大了的秋月时,就说了一句,那就是秋月啊,想不到几年不见都出落成大姑娘了。想来四对这个标志的大姑娘十分满意。
四四对秋月有意,但是他也看出了邬先生和秋月的情意。本来是有意成全,所以四爷一直在等待观望,可加上日益张狂的年羹尧,秋月只能成为四爷的侧福晋。这个政治婚姻里,四爷也是有份情的。
邬先生和秋月的结局早就写好了,邬先生明确的说秋月,听我一句,你迟早是四爷的人。这是秋月和邬先生之间最后一句对白最后一次交流。他们是无力反抗命运的,他们也不是于妈琼瑶剧里的小白,要为爱走天涯的神经病。他们是历尽沧桑的心怀天下的师爷,和家生奴婢政治联姻的对象。不该有的一丝情愫也只能挥挥手任它离去。可是竟然有观众要质疑邬先生的情感,质疑他不带秋月走。带着这种脑子看电视剧的观众 实在不配本剧的智商呀。
最虐的一幕,是秋月死前在雍正耳边说呢呢喃喃说的那句,告诉邬先生,秋月要走了……唉。唯有一声叹息。余韵难散。这就是本剧之长。都是意韵十足而不显露无穷。余味十足才有后劲,酒慢上头才够头重。
邬先生和秋月的身份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在书里也完全没有交集。编剧神来之手凑了这么一对儿。
秋月在第八集弘历表现出色后, 四四赏了她贵重礼物,又将他抬旗。有人说这是奖赏邬先生。我觉得这是四四心情好,觉得以后更有希望了要进一步笼络年羹尧,同时是向邬先生宣布秋月的“主权”,告诉他秋月是自己的人。所以此时邬先生表情也十分精彩。
在四四继位以后,年贵妃秋月的命运就十分悲凉了。
年贵妃拜甄嬛所赐现在也是知名人物了。年贵妃在史册上十分受宠,四个孩子都未最终都未能幸存。皇帝在她死后才赐死年羹尧,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是接连失子兄长失宠,三百年前的年贵妃心内有多悲凉不必记载也可得知。所以她年轻的生命经不起消耗离去了。她的生命里没有过邬先生这个知音,也不会像华妃那样飞拨跋扈。想来她在雍亲王府和寂寞的皇宫里一直是如履薄冰,尤其是兄长失势孩子尽失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吧。在郑少秋的《江湖奇侠传》里年贵妃又换了一个名字年润玉。这位年贵妃的描绘我觉得倒是还蛮像史载的。比《雍正王朝》和甄嬛传要客观许多。上一句雍正评价“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
《雍正王朝》中四爷嫡福晋,乌拉那拉氏皇后也是实打实的存在。壮丽老师和糖果叔夫妻搭挡大好,尽显默契。嫡福晋在本剧中的演绎就是标准实在超水平的,一个亲王嫡福晋该有的正室风范。下能御家治人,不用家事劳烦夫心,上能帮夫婿搞好外交,关键时刻在大事上解难分忧。和夫婿的感情不是你浓我浓的小儿女之态,完全是相处多年亲情更多的亲人模式,有的时候还能娇羞一下来劝戒(比如第十七集里劝四四吃饭)。
剧中的嫡福晋功劳很大。年羹尧李卫等人进门都要先拜福晋,福晋每次都处理得当,说话尽显其高超水平。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后忘了分寸来家求饶,跪地不起,也是福晋去劝。可见其他门人故吏也都是十分尊敬福晋的,在下人方面四爷处之以严,福晋处之以柔,共同将他们团结起来。
德妃过寿,四爷完全没插手,全是福晋张罗,孝敬母亲联络亲戚显然福晋也做的非常好。为四爷在外交上打出好牌。
最令人叹目的就是十七集里,十四爷来访。前一句四爷还说要把礼物退给年羹尧,后一句说这些礼物有十四的一部分。四嫂搭话那叫一个准呀,顺溜搭过来说了那么多。四爷和福晋夫妻神交毫无痕迹。四爷这边的队友全是影帝影后级别的。
有如此贤妻内助何愁大事不成。壮丽老师的扮相也尽显福晋风采。虽然不是天姿国色,更非现在锥子脸(我已经锥子脸深恶痛绝)。但惟其如此,才显其富态端庄,不焦不躁,时刻稳的住。无论坐卧起行,都是直挺挺的身子,稳重不失气场。这才是今古贤妻呀。这才是雍亲王需要的福晋呀。谁要那些个狐媚唱歌跳舞话知音的。想想就可笑可痛。四四不需要谈现代人的恋爱,他只需要有如此行事的妻子。
这位皇后和四四大概也就是这一类的相处模式。虽然据史料推测,四四对也无甚深厚感情可言,尤其人生后几年寿辰赶上了十三弟怡亲王的_连个生日也过不成了。去世后雍正甚至不去亲祭。对比怡亲王和年贵妃真显的悲催了。不过雍正对她始敬重有加也是绝对的。甄嬛传里的那拉皇后形象,是在逼着那拉皇后在坟墓里跳出来呀。
(一六集江夏镇后年羹尧来京献给四福晋不少礼物。我又是刚刚意识到这些个贵重礼品就是刚刚从江夏镇搞来的。他没有给四爷却给了福晋,他特别喜欢走夫人路线。对福晋特别恭敬,无怪后来当选陕甘总督后福晋为他求情)
还有一段男女线的感情,也算是剧中着墨较多的了。就是十三爷和阿兰。还是一见钟情式,落难求助式,美女英雄式,患难真情式,相濡以沫式。以上模式全齐活了。不过我一直感动不起来。大概是套路太全了吧。而且主要是十三的心思一直是将四哥放在首位的。
最后一对儿男女情,就是十四爷和引娣了。和如上十三一样,也是英雄救了美从此侬我侬,然后相互调个情,教个小曲,捉个迷藏。这对儿的相处模式比较小儿女,在十四最不得意时引娣陪伴了他。不过这段我也感动不起来,引娣在十四身边时我也不喜欢。实在是因为十四此偏激不已一直抹黑四哥。不过四哥一怒之下把太监宫女全换了,连惟一贴心的引娣也要招走。实在是够狠,看着独守景陵的十四我也觉得有几分悲凉几分同情。最可悲的是引娣最后“叛变”了。书里和剧中都没有写到十四闻得后的反应,我觉得给几个镜头也好呀,想必是万念俱灰,生无可恋吧。
剧中引娣见初皇上的那一段比较不经推敲。引娣又不宫中侍女,也不是十四的随身太监。无 端端的要去上茶,还特意走到皇帝跟前敬茶,生怕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吗。引娣其实很会调情很闷骚,有些行事比较古怪。难怪有人不喜欢她。不过看多了想多也就好了。我不觉得她对不起十四。因为十四一直抹黑四哥,引娣只是成功被解救出传销组织了。只不过十四,真的蛮可怜。还好他活的长,活到了乾隆继位,活到了自由之身。
另外还有一对儿李卫和翠儿。这对儿比较另类,和以上说的那些不是一个路子。真个活宝型的。只要剧情一对准他们必然是那段民俗配乐,必定逗的观众笑出个翔。这一对儿的路子是青梅竹马型的,也比较实际,再怎么青梅竹马共同患难也抗不过富贵以后三心二意,拈花惹草。他们很圆满,虐点在于青梅竹马时那个第三人坎儿。
在《雍正王朝》里还有许多动人的细节。虽然是无情最是帝王家,可是开头的时候也有些温馨。在四四去江南筹款时,弘时病了,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来了守了一夜。小弘时非常可爱,对着八叔憨憨的笑了,八叔还说带他放风筝。这是天家兄弟,竞争对手间唯一保有兄弟情义的一幕。虽然你也明知老八才不是完全出于情义才来呢。
八爷在被抄家时,把全家聚到一起。将存银分给全家,这一幕也很感人。这个为老婆孩子留钱的男人真是好人呀。可是再一想,这位八“贤”王,随手留点钱就是一千万两。第一集里四四和十三费尽心思才筹了两百万两。这可真是“贤”王啊。
年羹尧明明已经让人恨的牙痒痒。可是他死时的落魄又让人觉得心疼难过。他丢下雍正送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他。这一幕还真是催人泪下呢。李卫和翠儿在得知年的死讯时也很悲伤,想想开头年羹尧送他们 戒指时的真心真意。前后对比有多惨烈就 有多悲痛。就 连年本人,在安排家事后路时也显的面悲壮不已。
隆科多这个骑墙派我最讨厌。最没骨头。可是临死前的惨状也让我不能不唏嘘。
弘时死的时候那个凄惨的流着血的笑容,也格外让人难忘。弘时这个演员长的也蛮帅的,后来再也没见过。最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_去了美国,真个是和剧中一样误入歧途。
大概就是这些原因牵扯着我一直将此剧看了一次又一次看了一年又一年。继《西游》《还珠》《小李飞刀》之后,又有一部剧看到天荒地老,看到可以大段大段的复述台词情节。而继续沧海桑田的看是因为里面有更多的细节和角度可以不断看出新意,不断有更多维的角度不断有衍生话题。
继续拉拉杂杂的说下去。
全剧前在二十集继位以后,明显的紧张程度和张力降了下来。就观剧体验而言比前半部差了不少。但是最后有一集高能情节就是八王议政。全程高能紧张不已。神奇的是,四一集整整一集加四零集后半集,一集半的时间,看的人喘不上气的情节,竟然是发生在一个固定空间里,既无打杀特技,也无狗血船戏。就是十几个人你来我往的对话,足足说了一集半。这就是实打实的话剧呀!这个话剧还是没有布景的纯对白。如果没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和高超演技,是无法支撑的。我意识到此后觉得已经无词可以形容。纵观国内外的所有影视剧有哪一部剧敢这么演,敢设计一场只有对白无场景变化的演几十分钟的戏。这场戏里张廷玉有一段“历史演讲”。这一段长台词都还挺拗口的,杜雨露老爷子一气呵成。我已经不想对比 什么小鲜肉了。
张廷玉独白后,还对马齐说了句马中堂是吧?马齐说是。这既体现了马刘一贯和稀泥不掺和的性格,也点出他还是忠于皇上的底线。
捋一捋后半部的事件
1科场舞弊案2清理亏空诺敏案3西北用兵(年羹尧案)4摊丁入亩一体纳税纳粮等改革5八王议政大体就是这些了,其他小事件如十四爷入京捣乱处理弘时占的章节比较少。在改革事件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也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少分析都认为这正是等年能够结合时事大火的原因。
在后半部雍正的形象不仅为君难而且极其勤勉,极其具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几乎在养心殿度过了所有岁月,每次吃饭都是青菜豆腐甚至只能吃下一个袖珍碗的饭。这也正是很多人还有不少所谓专家学者反对的地方,说把雍正过于美化了,就连处理年羹尧、隆科多、廉亲王集团、弘时,这等在历史照炳史册的所谓暴行,都被此剧处理成雍正绝对正确。雍正年间严峻的文字狱也被轻轻带过,在TVB电视剧里那个风流倜傥无所不能的曾静成了一个猥琐的老头子。
看来后半部这位勤政的皇帝震撼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所谓专家,也有不少观众曾被之感动。后来我看到有一位网友评论说他开始逆反心理了,对这个像焦裕禄一样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感动不起来了,不喜欢此剧了。
对于以上种种,我特别不能认同更不能有共鸣。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九篇
据说,外国使团曾到紫禁城拜访慈禧,当时的中国已经日是薄西山,多少割地多少赔款,外交内政土地无不沦陷,几乎成为半殖民地。有哪个西方列强把中国放在眼里,可是当他们走进紫禁城看到重重高耸的宫殿,看到一层又一层相套的宫殿,似乎走不完的宫殿,
看到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队伍在严格的皇家礼仪之下行动。高高在上烟雾缭绕中的一介老婆子 慈禧太后,在他们的眼里,竟然有了天神之感,无不默默觉得有了敬畏之意。这就是帝王能够培养出不怒自威境界的缘由。我们现代的人实际无法感受天颜。
然而焦晃做到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根本不需要把霸气写在脸上。在第九集里发现太子偷情后,图力琛把守门太监弄死了。他说,死,死了算了。太子找不到了,他说,去找!找回来!就是这么两句话,其展现的气场完爆所有皇帝饰演者。上一刻还是一个伤心憔悴的父亲,听说太子谋反,马上变身成为处世不惊的皇帝。实令我等拜服。
焦老爷子实在太强大。就不多说了,因为每一幕都是经典。这种内敛深厚的表演功底需要有阅历观众才能看的出其中之味。
不怒自威,在潘迎紫版的武则天里,也算是这种气质展现的佼佼者。从天真烂漫到一步步手握重权,潘迎紫展现的仪态万千不怒自威,眼神凌厉无比。非常的棒。各种皇帝扮演者,在这一方面,还真就这两位演员做的最好。
其余我就不在这个啰嗦的文里说了,实在是都太过于优秀。
本剧的道剧服装也完全没的说。刷马桶 打鞭子完全是为了还原清宫生活的氛围。
在服装上,先说槽点。本剧的女装其实也是很用心的。大襟子,滚边的花纹非常符合清制,旗装也还好,起码是九零年代的高峰了。不上心的是女子的旗头。但是本剧的旗头也有神奇之处,那就是不同于其同时代的任何作品也不同于以后的任何作品,完全不是历史发展线上的一环,是个特例。本剧的旗头样饰不说好不好,起码还真独特,再没有其他任何一剧与之相同。也算个功迹吧。
最近观剧我还发现,其实本剧女性的嘴唇是画了清朝那种只涂中间色而不是全唇的奇特方法的。只是点的不浓,不像老照片画像那么明显,仔细看能看的出来。额头处也是剃了像清朝那样中间剃去一点头发的奇特样饰的。这真是太意外了。太用心了
至于本剧的男装那简直不能更好。
从朝服来说,不像别的剧皇上永远一身龙袍,现在龙袍不是天天穿只在特殊场合穿,一年只穿十几次,这已经是常识了。多半时候也和朝臣一样,只是图案和里面衬装的黄颜色显示其不同。
皇子们的朝装马蹄袖上有非常精致的花纹图案,而不是一块蓝布。朝服里面透着的蟒袍风吹起来的时候也看的见里面精致的图案。只是本剧的朝装没有用那个看起来更精神的假领子那叫什么来着就是很英武的那个。可是现在的娃可能已经不知道了,整个九零年代所有大陆清宫里都是不使用假领子的,这也是时代所限。要到了新世纪以后清宫剧才开始流行用假领子了。本剧的服装毕竟是九零年代代表的最高峰了。
便服方面更是赞,其服装质地鲜明的看出一个好字来。而且所有的便服都透着淡雅的花文,竹子,福子样,暗纹。黑色 红色 土黄色 蓝色 绿色 白色……马甲的对襟 琵琶襟 斜襟……样样俱全。每一套便服者衬一个相对应的马甲,对应一个同颜色款式的帽子。这得下多大心呀。现在的清剧如同步步惊心一样,看起来华贵,其实非常低LOW.花样重服不堪全是龙字团纹,连帽子也不配。皇子在便装时全露大脑袋。也不配马甲全是一身的。一是显鲜肉的身材,二就是省事不用心呗。给每一套衣服搭马甲搭帽子多么耗时耗力不讨好呀。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一零篇
如果我有足够的史料在心,如果我是因为和时代气息相关而看,如果我曾经接受了雍正是位暴君的潜意识,那么可能感情度上会很不纯,继而会影响到观剧体验,不能客观评价欣赏此剧。
就说史料这一块,通过多年来的各类四四剧的播放,雍正的评述类节目特别多,而且各种史料在网上一查而得。我几乎都能说的出夺嫡各位兄弟的生母养母,生前身后了。
对雍正朝的一些历史大事也比较了解。所以也就得知此剧在不少历史细节和时间线上有错乱,而且可能还错乱的很离谱。比如隆科多其实是佟国维的儿子,李卫其实出身于富贵之家,八王议政这个精采章节就是虚构,弘时其实比弘历大的多,而老八也早在雍正四年就玩完等等。如果我早就知道这些那么看剧的时候难免存了挑刺之心,就和那些专家一样觉得这里也不对,那里也不好。根本无法静心欣赏继而领会其深意。
我甚至可以在服装发饰,一些小细节上的瑕疵上对此剧斤斤计较。如果是带着这样的情绪观剧,效果会很悲催。万幸我当年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从我三年级看历史书开始坚定的认为雍正皇帝就算残暴也是一个好皇帝,没有他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瞧我觉悟多高)。
先说那些砖家学者和不知名群众说过于美化雍正的事情。难道就允许之前几乎近两百年,毫无原则廉耻的抵毁四四,什么杀父逼母,屠兄弑弟、篡位、血滴子、吕四娘、无头尸、杀戮功臣,一股脑儿的往四四头上扣;就不允许有一部剧稍微拔高一下吗?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一一篇
本剧是一九九九年上映的,与大红大紫的《还珠格格》是同期作品。一戏说一正剧共同构成当年的超级收视之作。现在网上总有人感叹雍剧没生在网络时代 。其实电视时代的大红大紫才是真红。现在所谓的高收视作品什么 琅琊榜,什么步步惊心,那些个让四四很忙的清穿剧,它们的收视率才多少呢?放在网上的播放量看起来高,做个调查观剧人群的年龄是多大呢?能像电视时代那些神剧,如西游 红楼 三国 水浒 新白 还珠 雍正王朝这样 全年龄段打通,大江南北真正红吗?西游这类第一级神剧的收视率都是九零%。到 了一九九九年已经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了。然而,当年的《还珠格格》和《雍正王朝》两剧的收视率都达到了四零%以上!这个数据是我当年看报道记下来的,不是现在从网上查的。可信度很高。这就是电视年代高收视剧的收视!现在能破个一都是了不得的事了,呵呵。何况此两部神剧都是高话题之作,话题不是放网上讨论的,是全民的,是能够让_之类的官方媒体大评而特评的。 这些我都记忆犹新,网格时代的孩子 们不能体会其万一,他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任何流行剧,看起来话题高的话题剧,都难以望任何九零年代神剧的项背。我觉得他们很井底之蛙。
另外此剧还在香港台湾海外华人之中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还成了台湾重播次数最多的大陆剧。这不是神剧谁敢叫神剧。
作为当年不过一三岁的骚年,我是不可能看的懂也不可能喜欢画风如此之正,没有狗血言情戏,几乎是男人戏的《雍正王朝》的。我在热血沸腾孜孜不倦的看着还珠。然而由于此剧太火,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我无法忽视。而且两剧的演的故事一雍正,一乾隆,是父子俩,年代相近。总有评论将它们放在一起写。其中有一句评论我念念不忘 的记到现在,写的非常之妙“《还珠》是教皇帝怎样做人,而《雍正王朝》是教人怎样做皇帝。”
记得那时央一首次播放时我爸在看。我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年羹尧屠杀江夏镇这一节。几分钟的观看让我产生了更不好的印象,因为对前情完全无知不知道在干什么 ,画风如此血腥。所以观感很不好。
之后第二个有印象的镜头是李卫带着翠儿回京城看四四,由于李卫同学自带的BGM太欢乐了,大概是因为这样让我多看了几眼吧。他们下轿走了一段路走到 王府,这一段看着很欢乐还有些悬疑,因为搞不清人物关系,不知道他们 要去看的主子和他们 的关系,所以好奇。
第三个有印象的段落还是李卫,他给四四写的那封错别字连天逗逼属性十足的信,报告主子一个好消息,报告主子一个坏消息,报告主子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报告主子一个大消息。。。艾玛。。笑出个翔了。从此,大概就算我初步走近了雍正王朝了吧
之后我可能看了一些内容,但是具体是什么就 不如李卫同学这两幕记的清了。一九九九年时我尚是小学生,以上印象和记不清的观看片段没超过初中。但从一九九九-二零零二年,即便我看了不少片段也没有真正走进,没能真正喜欢,也没看多少。转眼初中就 过去了。
到此话头就 要转移了,因为我观雍正是真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清宫剧之所以拍的如此泛滥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因就 是它是离现在最近的朝代。有大量的资料照片留世,还有不少满清遗老作为 见证者活到了八十年代甚至现在。清朝灭亡没几年,什么清宫秘史一类的电影就 出来了。电影的类型是可以继承的,拍的人多,出精品的几率就高了。自然涌上去的就更多了。清宫剧是从清末剧开始拍的。慢慢的才拍到了康雍乾。对于大陆观众而言,对康雍乾三朝有直观印象的就 是一九九零年的《戏说乾隆》,之后的《宰相刘罗锅》又火了一把。然后《康熙微服私访记》又一轮火爆。乾隆康熙都火了独缺雍正。到一九九九年选择雍正作为反映时代主题的君主,除了雍正本人的属性,也是因这是一个很熟悉而又相对陌生的君王,因为在此之前还罕有以他为主角的电视剧,起码没有在大陆大火过的雍正电视剧。
就在一九九九年前后,两岸三地似乎起了一个拍雍正的热潮,就 像二零一零年前后突然又起了一个四四热潮,不过这拔热潮热衷于让他和不同的女人谈恋爱被不同的女人戴绿帽。可怜。
就在《雍正王朝》前后一两年的时间,台湾拍出了《雍正 小蝶 年羹尧》这部天雷剧(我一直觉得这个电视剧名极其狗血,一般人起不出来。最近才知本剧在台湾居然叫《雍正大帝》,还是大陆给改的名字好呀。它也只配叫这个狗血名。连同原来高昂的主题曲也换成了配合剧情的言情路子恨晚,还是大陆同仁有水平 ),还拍了《江湖奇侠传》这部另类神剧,香港TVB也用江华拍了《君临天下》,甚至穿越剧《九五至尊》也用了雍正(而且此剧第一集开头没穿 前用的桥段赤裸裸的就 是八王议政)。这几部剧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以九子夺嫡为背景。
由于台湾那两部雍正剧的卖相对于当年的骚年我来说比雍正王朝好,所以我也或多或少的看了一些,对于雍正继位前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于促进我进一步观看雍正王朝都起了推动意义。
另一部具有推动意义的电视剧是《李卫当官》,本剧真的是《雍正王朝》的番外。不仅原班人马,刘和平编剧,而且其故事背景和走向完全采用了王朝里的故事,只不过是斜出旁枝演了起来。其剧情完全可以看作是王朝的补充。虽是轻喜剧,其立意和内容都是很深刻的,不是为了搞笑的。很多片段甚至超过了王朝。比如在二废太子时,本剧的演法和王朝是一样 的,都是太子被逼造反。李卫当官在造反前夜为雍四和太子安排了一场对话,非常 感人。。太子在被废以后还说了一番话,说老四,你这个人,有手腕有心计,平时不吭声,动起手来要人命,这个效果王朝里反而没有,两剧一结合,齐了。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一二篇
一、夺嫡竞争激烈,政敌太多,那些个兄弟个个是虎狼之辈,对其开展无休无止的造谣。
二、改革触及太多权贵和读书人的利益。在他们笔与四四变成了毫无人性的暴君。而受益的百姓是没有话语权的
三、四四本人性格急躁,对下人和臣子难免刻薄。这样不揉沙的领导实在是难伺候的。
四、吕留良案影响恶劣,得罪了南朝士子。又一拔黑子闯在污名之路上。
五、四四本人写的那本《大义觉迷录》实在是其平生最可悲可痛的昏招。他心心念念一片赤诚想向世人表白辟谣。可是辟谣部分人没记住,谣言倒一个不少留下来了。可叹。可怜我十三爷一片苦心带领一百多余跪地请求四哥不要写,还是打消不了四哥的念头。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四四暴病而亡,执政时间太短,尚没有时间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其实黑历史都是会过去的,只要海河清宴会换得盛世之名,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朱棣无不如此,虽然都有过历史暴行,但究竟开创了盛世,所以历史都给其公正评价。而以上几位都是当政时间超过二十年以上的。可惜四四没能撑到那一天。而且因为他是暴病而亡,更留下了重重遗窦让那些谣言往他身上钻。如果真是得了不得了的大病拖了很久才死就 会有详细的纪录,也轮不着什么 吕四娘杀害说往他头上招呼。
评价一个皇帝的功绩绝不是看他是不是好人。当年明月说的好,好皇帝不等于好人,好人往往不是好皇帝。是不是好皇帝是要看他的作为和贡献的。四四无愧于一代伟大君王。
对于四四的兄弟,老大老二都是康熙朝就被圈了。老八老九不明不白的死了,老十圈禁,
老十四守陵活到了乾隆朝。那些个没有参与斗争的弟弟们,实际上过的都很好。别忘了康熙成年儿子有二十五个呢。四四对这些个兄弟够个好了。根本不是所谓的兄弟没一个有好下场。老三比较悲催后面说
四四的所有政治遗产都被乾隆拿去了,所有的坏人角色都被这个父亲担当了。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主,绝非现在一拔极端化说法变成只知耽于享乐的渣到顶的皇上,毕竟六十年实打实的皇帝,没有手腕是干不成的,没有政绩是稳不了的。就凭乾隆制定的_金瓶抽签制,也可划入伟大之列。可是无疑他是足够幸运的,爷爷和父亲把苦都吃了留给他一片秀丽江山,可着劲儿的让他摆弄了六十四年。
四四执政时期还有个抄家皇帝之名,他抄的还不是普通人的家。赫赫有名的曹雪芹就此列。《红楼梦》不愧于绝世名著,可书中也是详细描写贾府生活之奢靡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境地。我想曹雪芹写这些往事时也是追古思今痛心不已又恐怕也不得不后悔吧,一个腐败透顶到如此地步的曹家(除了门口的狮子没有干净的,曹雪芹早对自己的家看的清清楚楚),四四不抄等什么呢。很多索隐派的砖家都喜欢在四四身上附会,极尽污名之所能,想像力之丰富令人咋舌。四四真是可怜,抄家抄到了曹雪芹身上。此人偏偏会写书,还写的是纵横天下的奇书。
可是这些索隐派砖家怎么不想想,如果不是四四决绝的铲除了曹府,哪里会逼的曹雪芹写出一本千古之作《红楼梦》?没有四四的抄家,曹雪芹将永远是《红楼梦》里那个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爱做梦的纨绔子弟贾宝玉罢了,哪里会成长为饱经苦楚、看尽世态,参透人生,写的出《红楼梦》的曹雪芹?不感谢雍正感谢谁?
雍正皇帝还有一点被人诟病的就是迷恋丹药,这一节在剧中仅仅提了两句,一是引娣嘱咐他不要总吃丹药,然后就是抱着一堆红丸吃了,我看了多次才明白剧中暗示的雍正死亡原因。剧中没有放大这一节写。迷恋丹药这事,作为四四拥趸,我觉得这是四四惟一可以指摘的部分。为什么他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可能十多年的为君难的生活让他的身边越来越坚持不住 才想要外力支援吧?唉,反正他迷恋丹药这事尚属个人事件,要伤害也是伤的自己。远不及始皇那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更不像明朝那位嘉靖搞的朝局乌烟瘴气。在迷恋丹药的皇帝里算是一股清流了吧。
从这里我先说回原著《雍正皇帝》吧。在电视剧上映前几年我就在书店看到这部大部头书了,只是没有想到要看也没想到对于我来说日后会变成我很重要的精神食粮。我对雍正王朝一步步爱到如此地步,却从没有急着看原著,我似乎隐隐觉得原著可能不会更好了。直到二零一三年我才看了全书。感观很不好。因为电视剧实在太过于精彩,刘和平是罕有的能够编者胜于原著的神人。整个电视剧去芜存精,节奏紧张,精悍干练,简直是去一分则少,添一分则多。所以再去看原著就看到了很多不爽。
雍正王朝李卫总结 第一三篇
十三的诗:
奉和兄雍亲王暮春元韵 (瞧瞧这名字起的)
好景当三月,红云点绿苔。
莺啼垂柳外,鹤舞曲池隈。
丽藻毫端发,熏风纸上回。
尧阶多雨露,棠棣四时开。
描 述的是农历三月暮春时节的春景,从字面上看,春意盎然,老四的心情显然很不错。“春拂兰丛暖,阴移竹影回。”天气暖和了,隆重的阴影也没有了,“流光将入夏,更有牡丹开。”牡丹,花中之王,时节变化,花王快现世了。显然这个时期,若不是老四的暗地铺陈各项顺利,就是争储颇有眉目。(前面有一首四四的诗,十三是回应的)
十三爷的唱和,显然也是一片风花雪月,怡景怡情,只是最后一句“棠棣四时开”颇有深意。
棠棣,一种小花,在春末(即暮春)时节花开,很应诗中烟花三月之情形。
棠棣,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棠棣篇中,是一首描述兄弟友爱的诗词,故后世将“棠棣”两字,引申为兄弟。
四时,四时一词,最初出现在《易经》,指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四时,又指朝昼夕夜一天
所以“棠棣四时开”,从景上看,是说棠棣这种花在暮春时节天天开花;从情上看,是指你我兄弟间年年日日一辈子相亲相爱。又牡丹对棠棣(贵贱云泥之别),忠诚表白、暗度陈仓、互通消息明显。
再看“棠棣四时开”前一句“尧阶多雨露”,“尧阶”一词,出自“尧阶蓂荚”,即传说中尧阶下一种初一开十五落的花,此中“尧”是指“尧帝”,三皇五帝之一。所以后世对“尧阶”一词,便含有“庙堂”之意。 雨露两字很含蓄,听着和风细雨,可又何尝不是康熙皇子们之间夺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