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一篇
最新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现在社会中养老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下的二零一八最新养老问题调查报告,一起来阅读吧!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税费的全面取消、民主自治的深入推进,之前靠地缘、血缘、亲缘、人缘维系的相对紧密的农村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挑战,农村社会关系正在迅速调整变化。
“失位”的乡村干部
乡村干部长期担负着传达政策、分配资源、组织群众的作用。在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前,乡村干部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的代表,具有相当大的资源分配和强制权力,并且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在农村生活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处于农村社会的上层。
当前,各类媒体的快速普及,使法律、政策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村民接受政策和各类信息的来源和渠道空前拓展,致使乡村干部的政策传导作用降到最低。税费取消,加上各类惠农资金直接发放到户,乡村干部实际的资源分配权力也相对缩小。
加上乡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在我们调查的区域里,一般干部工资挣不过小工,收入赶不上种菜,干部地位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特别是村委会直选后,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进一步变化,由村务的领导者转化为村民意愿的执行者,乡镇干部由指导者变为服务者,村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的领域越来越大,乡村干部的地位明显下降,普遍存在失落、茫然。
税费取消后,没有了一年一度的下乡收税讨费,乡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与村民接触的机会与时间明显减少,村民对乡村干部根本不关心,有的村民和包村干部从来没见过面,连名字都说不上来,更不要说其他乡镇干部了。
“易位”的乡村精英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家中长辈、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文化人”,在村民纠纷和家族内部冲突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他们的意见就决定着事件的走向,这种靠亲缘关系、经验传授和道德说教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起着社会调节器的作用。
随着生活范围的迅速扩大、生活内容的日渐丰富,靠经验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大多外出打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根本不愿再回到出生的农村,村庄居民老龄化、低文化水平状况日趋严重。
加上农村学校撤并后,教师从普通村庄基本撤出,学龄儿童在长辈陪护下进入城镇读书,农村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村中的致富带头人,以及能够维护村民权益的“上访代表”等人,乡村精英由原来的秩序调控者变换为利益代言人,他们一般都有过多年的外出务工经验,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或者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熟悉政策法律,或者敢于直言,在村中拥有较多的话语权,有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比普通村民具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即使是乡村干部对他们也存在尊重或忌惮心理。
“离位”的亲戚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是以血缘远近排序的熟人社会,有着极强的亲疏远近秩序,尤其在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不同人有不同的座位、出不同的份钱。坐首席的是舅舅、姑姑、姨姨等亲属,当前这一次序虽然存在,但已经不太严格,关系较远的亲戚已不太讲究位次,按出钱多少,很多时候排在前面的也变成兄弟、伯叔、同学、战友。
农闲时节“走亲戚”已经成为老年人的旧日回忆,一些往日的至亲也成为偶尔的话题,除直系亲属还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外,其他关系稍远的亲属关系则被很多人遗忘。原来有“姑表亲,代代亲”的说法,当前大多数人除了与父亲的姐妹、母亲兄弟的子女较为亲近外,稍远的亲戚关系除婚丧嫁娶偶有来往,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接触。
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地域越来越广阔,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同一个乡镇、同一个县,甚至是同省人之内都有较为明显的亲切感。但在农村,亲缘关系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这种现象越年轻表现越明显,八零、九零后出生的一代,亲戚关系基本上局限在直系血缘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通婚范围的扩大,和计划生育带来的亲属关系简单化,也使亲戚交往的难度和范围进一步缩小。
“换位”的夫妻关系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夫妻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女方地位明显提升,更多地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家庭对外交往的走向。虽然婚姻的支出费用主要由男方支付,并且越来越多,在中部地区或北方地区,农村一桩婚姻支出一般在一五万元左右,其中主要是彩礼和结婚所用房屋,彩礼由男方家长支付给女方家长。
近年来,彩礼的数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最高已经超过一零万元,房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年轻一代已经不在农村生活,城里买房已经成为结婚的重要条件。结婚费用往往与男方家庭情况、男女双方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是家庭越困难、文化程度越低的年轻人,结婚费用越高。与此相反的是,妻子在家庭亲友关系处置中,往往处于更主动地位,妻族亲友与家庭关系,往往要优先于夫方亲友,特别是双方父母赡养上,女方父母更容易也更经常得到女儿、女婿的资助。
“错位”的代际关系
传统的中国农村是聚族而居,一大家子,互依互助,父子不分家,三代同住、四世同堂现象相当常见,在土地承包制实行初期,一家人共享土地、牲畜等重要生产资料,组成生产共同体也比较普遍,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基本消失。
儿子一结婚就分家单过,成为农村生活中的常态。成家后与父母不分家的现象相当罕见,这种情况往往是儿子的经济能力不能自养,要依赖父母的结果。父母抚养子女、资助儿子成家立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往往在步入老年时,很多家庭也被拖入贫困。
年轻一代因为相对紧张的工作、不高的经济收入和相对较高的生活要求,使他们在成家立业后仍然要求父母资助,农村“啃老”现象不断出现和蔓延。外出务工的子女更多地把孩子留给父母抚养,老一代的抚养责任被进一步放大。
另一方面,子女赡养父母责任却在淡化,传统的亲情上的尽忠尽孝的道德约束力越来越小,“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般父母对养老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老很淡薄,“父母对儿子是大爱无声,儿子对父母是精打细算”,老年人自养时间在延长,子女养老时间日益缩短,很多老年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主动放弃生活标准,“进入老年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二篇
调查对象为邹城市张庄镇辛寺村的村民,本次调查共发放一七份调查问卷,占村中户数,有效问卷一七份。发放量少的原因是临近春节,不少人选择到镇上过年;天气转晴,另一部分人赶集,置办年货,不在村中。这也就导致了性别比例的略微失衡。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
一 被调查者性别
二 被调查者年龄
三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三篇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大批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壮年也即将步入老年,加上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出生人口减少,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格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一],妥善处理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建设目标之一。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四篇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五篇
访谈中,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反映虽然人均收入相比原来有了一定的提高,达到了小康的标准,但提高的部分并未用在改善生活上,而是大部分用在了医疗支出,虽然现在老年人有医保,能报销,但是只是局限在县城和镇里,农村地区覆盖面比较窄,有的项目甚至需要住院(病例),一些乡村小诊所开的药不能报销。考虑到农村平均每月收入不到二零零元,显然当前的报销方式有待完善。
六 、结论
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深入乡村,感受乡村养老现状,以及人们在老龄化的大潮下着力破解养老难题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如下: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六篇
在本次调查中所有身体健康和有轻微慢性病的老年人都能实现生活自理(做饭洗衣扫地等),有半数左右的老年人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由于严重的关节和脊椎问题限制了劳动能力)需他人照顾。当前的养老方式需要对这些部分自理且生活质量较低的人群进行着重的照顾。
(七) 您平时的娱乐活动(多选)
总体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大多数只局限于聊天打牌,电视广播。与城市中的老年人相比,缺少“广场舞”的体育活动。由于人均收入较低的限制,没有选择旅游项目。限于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只有少数人选择读书看报。聊天,看电视仍然是是主流。在今后的养老方式,养老服务中可以物质与精神并重,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农村养老产业背景总结 第七篇
在与相关负责人的交谈中,对于时间银行有一个变通方案以用于农家乐建设,即确立 “固定资产投资”原则,集体不以资金入股,而是通过购置燃气灶、冷柜空调、餐桌等物品,作为固定资产向乡村旅游合作社出租收取租赁费用,既保证了资产不流失,又解决了村民股东投入偏少导致的农家乐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集体还通过合作社来规范农家乐餐饮质量和收费标准,通过为农家乐关于客源,提取一部分市场开发费用,最终使得旅行社、合作社和集体三方受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