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母爱总结反思
原生母爱总结反思 第一篇
前段时间一个女儿当街情绪失控,动手捶打母亲的视频全网刷屏。视频里,人群中围着一对母女,女儿坐在母亲电动车后座,披头散发,疯狂地对骑车的母亲推搡,怒吼“走不走,走不走。”而母亲依然停在那里不动,任大众数落女儿。
据网友说,女儿想换个新手机,自己攒了四零零零,妈妈本来同意赞助二零零零,可是听说旧手机可以修修再用,临时反悔了,并把女儿的四零零零块钱也收为己有。然后妈妈把车停了人多的地方,想让舆论给不同意的女儿施压,最后,极度委屈的女儿面对众人的指点,崩溃得情绪失控……
这真是一件令人愤怒又心痛的事情。我无法去评断这对母女孰对孰错,只是扪心自问:如果我是这位母亲,该如何化解女儿的失望?如果我是女儿,就该如何自处?
都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可是,对很多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那里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而妈妈之所以表现得不像妈妈,一定有其苦楚。我们作为子女,只有理解了妈妈的苦楚,才能化解自身的伤痛,并从伤痛中彻底走出。
著名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李南玉教授从系统的家庭治疗理论出发,向我们揭示了深入理解妈妈的正确方法。在《原生母爱》一书中,李南玉教授给我们解析了四类妈妈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并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这不仅让我们重新理解妈妈和母爱,并且重拾内心深藏的美好,与妈妈和解,开启人生新篇章。
小宁特别恨自己的妈妈,觉得妈妈没尽到做妻子、做妈妈的责任,连一顿饭都不给家人做。所以发誓不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于是婚后她包揽了所有家务,精心安排家庭生活,还游刃有余的参加名种社会活动,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然而,儿子的一句话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小宁的内心防线:“妈妈嘴上说爱我,但妈妈从来没笑过,我也从来没真切的感受到妈妈给予我的爱!”听到儿子这么说,小宁崩溃了。
小宁不明白,她那么用心的付出,居然换来的是这个。她到外打听,收集教育信息,只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她再忙再累,也从来没有让儿子落下过一顿热饭。一顿热腾腾的饭——可是她终生的期待啊,是她极力渴求却得不到的心头遗憾。
小宁把自己没有得到的母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儿子,然而满满的爱却成了儿子眼中的枷锁。她努力想要摆脱“坏妈妈”的阴影,到头来却了现自己不是儿子眼中的好妈妈。
父母爱孩子只一只本能,没有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些父母会表达爱,而有些父母不懂爱的表达,或者是用错了爱的方式 。
一如那个当街被女儿捶打的妈妈,她爱自己的女儿吗?当然爱。如果不爱,她也不会答应给女儿补差额换新手机。
小宁的妈妈不爱小宁吗?如果小宁没有体会过妈妈的爱,怎么会一边恨着妈妈,一边又离不开妈妈呢?
那么,如何走出母爱带来的创伤?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好了。
零一. 重新认识妈妈,理解妈妈的不容易
那天晚上,小宁像往常一样在客厅陪爸爸聊天,而妈妈孤零零的坐在沙发的另一端发呆。那一刻,小宁突然觉得妈妈很孤独.
那一夜,母女俩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小宁才知道,妈妈从小被父母忽视,唯一耀眼的就是学业成绩,而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孩都早早辍学供哥哥弟弟读书。妈妈只能拼命学习,借助读书逃出原生家庭。与爸爸结婚后,因“做家务就会被社会淘汰”的思维定势,妈妈在生下自己不久,毅然返回职场……
也正是对妈妈的不满与愤怒,家人们在无形中孤立了妈妈,妈妈成了家庭的边缘人。没人肯倾听妈妈的话,更不用说去理解妈妈的心境。妈妈带着“坏人”的烙印,被家里人排挤了数十年。
一番深谈后,小宁慢慢理解妈妈:妈妈心里依然是那个追求自身价值的小女孩,全然不是一个懂得照顾孩子,关爱家人的成年人。
那一刻,小宁真切的感觉到了妈妈的不容易。她告诉自己,妈妈之所以不会表达爱,是因为妈妈没有感受到爱。但是妈妈真的不爱自己吗?
零二. 发现内心深藏的美好,与妈妈和解
“小时候,妈妈偶尔会给我和妹妹讲睡前故事。有一次妈妈讲的故事栩栩如生,我和妹妹怎么听也听不够,就缠着妈妈再给我讲一遍,最后实在是太困睡着了。”当回忆起与妈妈也有过的温馨记忆时,小宁嘴角扬,她突然意识到:妈妈是爱自己的。
当小宁逐渐放下心中对妈妈的愤怒情绪,深藏在内心与妈妈相处的美好慢慢呈现。妈妈是爱自己的,这时的小宁释怀了。她不再纠结过去种种遭遇,也不再执著追究为什么。
小宁原谅了妈妈,也放过了自己。她告诉自己:只须看见过往,而不必与过往纠缠。
零三. 爱也需要分化,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分化是孩子通过与父母,或身边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我意思,并且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是个体在与他 人的关系中同进体验“亲密”和“独立”的能力。
极度亲密和极度独立都是未分化的表现,自我分化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纠缠”“绝交”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都以孩子需要外公外婆为借口,跟父母住在一起 ,现在想想,其实是作为大人的我,自己不肯离开父母。”
小宁终于下定决心,要实现与父母真正的分离。而且她也意识到,照顾爸爸不只是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妈妈的责任,而自己更应该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小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正确的面对过去的经历,走出原生母爱的阴影,发自内心的会改变自己,终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正如李南玉教授在《原生母爱》中说的一句话:
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特而又强大的人。
借此与君共勉!
原生母爱总结反思 第二篇
去年,网上传出一则消息,一个女孩子因妈妈管教太严,以给妈妈按摩为借口勒死了妈妈,
让人痛心的是,这位妈妈是个单亲妈妈,活着是重心全在女儿身上。
与这个事情相反的是,去年江夏一个男孩子,因被妈妈扇了一巴掌,立刻翻墙跳楼自杀,这几年类似的事件网上有很多。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子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可为何世间大多数母子却如仇人一样,有人却虽没有做出过激行为,提起母亲却怨声载道,有人甚至同母亲形同陌路。
韩国心理学家李南玉在《原生母爱》这本书中写道,孩子与母亲关系的对立源于对母亲原生家庭的不了解,只要了解了母亲善意背后的苦楚,就可治愈自己,重建和谐的母子关系。
李南玉是公认的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曾在德国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专家,后来回到韩国继续咨询,有三零多年的家庭咨询经验。
本书从东方家庭的角度,解析了四类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最后也给出了可执行的解决办法,既可以让父母做出改变,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治愈。
一,常见的四种母子依恋关系
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以后,母亲的内心都希望跟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但是由于母亲的认知不同,加上现实环境的影响,导致母亲与孩子没有建立好关系,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心理学家根据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将母子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四种依恋关系导致了四种不同的人格。
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指,妈妈对孩子需求无条件满足,并且处理得非常妥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就是“重要的人”“被爱的人”等自我认知,从而形成自信、自尊、勇往直前的安全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关系是指,妈妈在小时候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对任何人都不抱有期待,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没人爱自己”“世上没有值得信任的关系”的认知,从而养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抵抗型依恋是指,母亲对孩子的需求有时满足,有时不满足,导致孩子认为“他人对我的关系时有时无”的感觉,从而产生患得患失的性格,形成抵抗型依恋人格。
混乱型依恋是指,母亲对婴儿时期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婴儿时期遭受了暴力和虐待导致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一生受心理阴影的折磨,养成混乱型依恋人格。
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妈妈的行为引起,但妈妈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是她们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所以,要想修复这些关系,做妈妈的首先要做出改变。
二,四类需要改变的妈妈
原生母爱总结反思 第三篇
已经成年的你,还会不会深陷与母亲的纠缠中?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起自己的妈妈,总是一副忧伤的样子。抱怨着妈妈从小只顾着工作,把他锁在家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长大之后,妈妈打电话只提到要寄钱回家,却不关心儿子过得好不好。
这个朋友己步入中年,娶妻生子,然而心中还有一块黑洞,隐藏着母爱的渴望。
身边有多少人,即使已年过四旬,内心依然还有脆弱的一面。
李南玉所著的《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中提到:长大成人,并不意味着成为心智成熟的大人,我们需要掌控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不是为我们提供“要体谅妈妈”的无效说教,而是让我们去找到疗愈自己,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只有改变观点,才能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研究发现,幸福指数高的人,总是寻找生活中的小幸福,也就是说将重心放在如何让自己更开心,更宠爱自己:
比如:
早起喝咖啡让自己更幸福;
下班后买束花更开心;
和孩子一起跳舞更愉快。
只要那些能让你幸福的小事,你都主动去做,不要束缚自己,那么生活就会回馈你更多的精彩。
反观不幸的人,他总会找到生活中不满意的地方,最喜欢的口头语就是“如果不……那就更好了……”。
如果孩子考得好点,那就更开心了;
如果妈妈小时候对我好点,我就会更幸福;
如果今天不下雨,那就更完美了。
总之,不幸的人目光所及,都是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上面讲的那个朋友,他总是把目光放在母亲不足的地方,却放弃了让自己幸福的权力。
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只有转换观点,才能累积更多的幸福,照亮人心的阴暗。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成年之后很容易活在焦虑之中,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以否定的态度对待他们。
成年后的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还没开始做一件事,就先提前和自己说“我不行”。而事后他们会证明自己真的不行,“预防失望”的心理暗示会带来更多的失望。
为自己设置愿景很重要,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为自己设定一个锚。
所谓锚就是停船工具,让船固定不会随波逐流。而人一旦设定一个锚,就是避免无谓的情绪内耗。不会天天纠结于“我不行”,“我不好”的负面标签。
《原生母爱》中提到:用“我会做……”的追求型语言来代替,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成为积极预言家。
这也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原理,你会偏向于搜集身边一切的证据证明自己说得对。比如当你说“我会处理好家庭关系”时,你会找到更好的沟通技巧来佐证你的观点,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验。
多用积极的语言来肯定自己,能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过去的往事也无法改变。如果可以得到父母彻底地爱和尊重,那自然是可以抚平心里的痛。如果没有办法,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比如那个把孩子锁在家里去工作的母亲,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为了家庭不辞劳苦”的妈妈;
比如“什么事情都要管”的妈妈,我们可以说她是“责任心强”的妈妈;
当一个人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家人时,他才能主动地去维系家庭的关系,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反过来,当家人看到你的善意,也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