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合同范本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全文)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全文)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一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探索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二零一一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课题项目批准号:JG一一。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二零一一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课题项目批准号:JG一一二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根据二零零五年二月《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高校统一开设了四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怎样将学生中学时已经学过的这部分历史知识加深巩固,而又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中学历史课的重复,这对承担该门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笔者探索走实践教学路子,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勤于思辨的能力及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拟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及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所作的一些探索,进行分析整理,以求教于同仁。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_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曾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他们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后,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_,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零一一年一零月一八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突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三]

《决定》还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_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_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三]今天的大学生则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高尚的长征、延安、红岩精神塑造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无疑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鞭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课时少,但又不能进行满堂“灌输”,走实践教学的路子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作了以下改革。

一.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尽管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节,但笔者还是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在课时分配上:大部分时间为课堂教学,拿出三周安排学生实践教学;在考试成绩计算上,加大实践教学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五零%,期末考试占五零%。

二.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是专题讲解,由教师精讲;二是学生阅读文献分享,指定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每一章后的参考书目文章,如阅读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张之洞的《劝学篇》等,分享所阅读的文献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自己阅读后的感想,由学生制作PPT上台讲二~三分钟,占平时成绩的一零%。

三.实践教学路径的探索

(一)教师带学生外出红色教育基地考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组派教师带学生实地考察。一是到建川博物馆实地考察(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出川_馆等),使学生对中国_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地位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二是到李庄_文化中心考察,通过对内迁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以及前来李庄的一大批文化人,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茵、罗哲文、李济、陶孟和、童第周、董作宾等学者考察(对他们在李庄治学等的考察,展示大师们丰富多彩的治学人生),让学生们了解中国_文化中心的形成和中国人文精神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得以传承。三是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考察,使学生们了解英烈们为信仰而捐躯的红岩精神。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参与学生很有限,每个教学班选派一个学生为代表去考察,回来向全班宣讲,作考察报告。这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学期中组织一次,目的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考察形式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

(二)学习小组进行近现代史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和学术研究动态,调动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锻炼怎样做课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做法有两点:

一)分小组完成课题研讨,每个学生落实承担一项任务。把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大约一零人一组,每个小组探讨研究一个课题。为了避免有学生搭便车的情况,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对每项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确立研究课题题目的学生收集资料,为什么要探讨此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对收集该题目的资料和图片的学生要求资料紧扣研究课题,资料丰富、来源真实可靠,注明资料出处;对撰写整个研究课题的讲稿的学生要求将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归纳,撰写内容逻辑层次清楚、有论有据,紧扣主题;对将整个课题制作成幻灯片的学生要求逻辑层次清楚、题目序号无错、色彩协调、图片美观;对代表本小组向全班讲解研究课题的学生要求表达能力强、逻辑层次清楚、普通话标准;对回答全班同学或老师对本课题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的要求是(要了解本课题的更多资料,做好准备)回答准确,引用材料较多,准备充分。全班同学可以结合提问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教学实施后,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课题实践研究考核检查方式:实践教学成绩共占四零%。由学生完成部分和小组完成课题PPT两部分构成。每个小组派一人为全班同学展示其小组的课题研讨内容,占实践教学成绩的一零%,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占三零%。

二)学生学习小组自选课题后做开题报告。在实践教学中也常遇到一些问题,即每个学习小组自选研究题目后直到期末上讲台展示课题课件时教师才知晓,其所选题目过大,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呈现出来,且中途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课堂研究实际上处于无指导状态。教师分组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后,怎样加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为此笔者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即每一小组选题确立后在全班作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每个小组派一人,将选题开题报告制作成PPT,上讲台作小组课题讨论的开题报告,其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课题提纲及计划、小组分工情况等。

开题报告的目的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对所布置的实践教学做一个初期检查,了解学生分工情况,防止学生没有开展工作,拖延至期末匆忙选题应付了事。二是教师对学生所选题目进行指导。如题目是否新颖,是否符合贴切实际,题目是否偏大,题目是否与其他小组重复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有益的建议,如本期有的班级学生所选题目是古代史内容,远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换题目。还有的选题过大,都要求其换题目。

上述实践教学的尝试,使实践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和保质保量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起步不久,其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国家和教育部以及新形势的要求,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实践教学路径,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一]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二零零五.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二篇

岁月如歌,可歌可泣。河南信阳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峥嵘岁月,看望慰问红军后代。一个政党之所以伟大,在于对历史的铭记和认同,在于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信念如铁”。百年传承,初心不变。从浙江红船起航,行过危机四伏的草地,翻过人迹罕至的雪山,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令人敬佩的故事。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革命先烈经历的困苦程度是当下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力量,就是坚信革命会胜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于天,信念如铁关键是要勤修内外功,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要多学党的历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斗争精神”。无论是烽火连天的_岁月,还是艰苦卓绝的建设时期,再是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书写中国奇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外部环境云谲波诡,国内社会深刻转型,需要新时代党员干部一脉相承斗争精神,牢牢把握伟大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直面各种考验风险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底气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无我之境”。“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状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_人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平凡之中见伟大,正是一个又一个像张富清、像雷锋、像黄秀文这样的中国_人,以无我之奉献,行国之大业。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三篇

假如有人问你:“看到红领巾,你会想到什么?”你们会是怎样回答?假如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会说:“我会想到革命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会想到革命先辈们那种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会想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抛头颅、洒热血是不可能再现了的,那么,去哪儿感受这些呢?对了!那就是书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许多写革命先辈们英勇事迹的书籍,如:“《红岩》、《永远的丰碑》等。因为我热爱红领巾,所以我也就爱上了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永远的丰碑》中的赵一曼烈士所受得刑法,惨不忍睹,什么:老虎凳啊、电击呀、灌辣椒汤啊等等、等等。但是这些并没有使她屈服,她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泄露半点机密,时刻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记她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是不会朽的。

虽然像她这样的事迹是不会再发生在现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中了,可是在生活中这样的精神还是存在的。就像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武警官兵、医务人员们,他们奋力战斗在生命战争的第一线,奋不顾身,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他们也是时刻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丢在一边,奋力抢救灾区人民,在多少次的余震中,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抢救了多少人民,从死神的手中拉回了多少条生命。不管而自己受了多少伤,不管肚子多么饿了,也还要去抢救别人。不耽误一分一秒、只为多救一个人。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别人的生命,这种精神是不朽的,会永远刻在人们心中,会继续发扬光大会变得更美、更加灿烂。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四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一、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分析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要点问题分析

一、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二、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三、城市色彩不宜赶时髦。多数情况下,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城市色彩研究和规划,城市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仅仅是为追赶新潮,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建筑有其时代性,但盲目追赶仿效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就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外表清一色的白瓷面砖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从不给人以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与城市的其他色彩相协调,又不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色彩。因此,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基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四、结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本文以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探讨。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五篇

红色基因是中国_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历经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磨炼筛选,不断孕育积淀升华的决定中国_人本质特征的特有品质。红色基因是中国_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更新、更宽阔的视野。

一、要立足国际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要善于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这项崇高的使命。红色基因体现了_人的身份自信、使命担当和对中国制度的自信。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要求中国_永葆党的性质、宗旨、本色,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崛起。国际格局多极化态势愈加明显,如果我们不能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增强传承党的先进理论的自觉性,就难以凝聚全党、团结人民,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解决我们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中国人民为自己的民族独立所付出的代价,百倍于美国人为美国独立付出的代价。能够经历这样的长时期斗争,没有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党带领人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正确道路。中国_的制度安排,包含了历史基因、红色基因和现代元素。中国_的红色基因融入高度的现代化导向和目标,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方向和道路。这就是中国崛起的逻辑。从红色基因讲,这个世界历来都有不同制度在衍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当然不免剧烈冲突,最后是相对比较好的胜出。

二、要立足民族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属于党的,同时也是属于民族的。红色基因所包含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激励我们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已深深融入_人的精神血脉,化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党为民族独立所经历的砥砺奋进,淬火成钢的精神品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构成了红色基因,在苦难与辉煌中代代相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唯有汇入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才能在繁重任务面前挺起民族脊梁、敢于担当;在利益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坚定前行。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将红色基因植入各族人民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的共同归宿、前行的共同动力。讲好红色故事,补充红色营养,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信仰伟力,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就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精神支撑。

三、要立足未来视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就要从红色历史中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面向未来传承红色基因,就要让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革命前辈走过的“路”、留下的“影”……这些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先进的制胜之道、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这些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优良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质。生理基因与生俱来,红色基因淬炼而成“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正因为如此,我们重温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决不是发古人之忧思,而是一种回望,看看初心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对表,看看有没有偏离本真;是一种回归,看看如何从这些“红色”中找到“属于未来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昂首阔步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六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一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二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_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_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三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四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五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一]_中央_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_,二零零四-一零-一四.

[二]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二零零五(二):九八-九九.

红色资源文化调查总结 第七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笔者家乡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山清水秀,素有“理学名邦”和“东南邹鲁”的美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笔者尝试基于延平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当小导游、撰写创意广告、串编文艺作品和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延平文化,培养爱延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一、青山绿水间的快乐小导游

位于延平市区的九峰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山。自唐朝以来,山上就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在此寻幽访古。为什么叫九峰山?九峰山的海拔多少?理学名山的由来……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网查一查九峰山的资料。假日里,学生登一登九峰山,数一数山上有几座亭阁,看一看有哪些植物,问一问山的传说,听一听长辈讲山的故事。然后引导写导游词,对植物感兴趣的小朋友重点关于山中的物种,留意建筑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凉亭,有的学生则重点关于理学文化长廊、古塔、动物园,有的甚至连每一级台阶都如数家珍。九峰山美丽的景致、典雅的文化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同时扩大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孩子们流连于母亲河闽江,滔滔不绝地罗列绿水的自豪;驻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溪源峡谷,津津有味地关于布列其间的景点风光;攀登在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绘声绘色地讲述杨八妹的壮举……青山绿水间蹦跳着一个个快乐实践语文的小导游。

二、地方特产中的创意小广告

三、民俗文化下的精彩小舞台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延平的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零零六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凭借南平南词开展活动,体验民俗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一是研读戏文,从戏文中学习语言:南平南词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俗称“八韵南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剧目展开戏文研读,可以是《白蛇传》,可以是《牡丹对药》,也可以是《借衣劝友》,习得“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的表达方式。二是自编自导,从表演中实践表达:孝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孝德实践活动改编成南词戏文搬上表演舞台;课文中的有趣章节,校园优美的环境,快乐的学习生活情境等都是南词戏文编撰的好素材。三是调查访问,从研究中传承民俗:组织学生上因特网阅读搜集,到艺术馆调查访问,采访南词民间艺人,了解南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价值,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红色历史里的神秘小课题

笔者设计“红色延平里的秘密”研究总课题,鼓励学生或小组或个人申请子课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短短两个星期时间,就收集到了十几个颇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孩子们或考察九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提出子课题“纪念碑里的故事”;或访问干休所的老红军,发现新的研究课题“老红军嘴里的秘密”;或参观“_军留守处旧址”纪念碑,采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梅山街道文宣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_军的红色行动”主题研究活动;或观看《闽江地下航线》录相,准备研究子课题“闽江地下的交通员”……

从确定题目开始,到拟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到兴致勃勃地通过进图书馆、上因特网、观看视频、采访人物等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遴选材料,到着手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孩子们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学习的状态下,他们必须用心去思考,去处理信息,去组织文章。这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收获远远比让学生知道家乡革命历史更具有价值。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地方文化资源,让孩子在青山绿水间、在地方特产中、在民俗文化下、在红色历史里,感受家乡风景之美、特产之丰、民俗之乐和乡情之深,同时兴致勃勃地学习和运用语文,那么,学生必将信心十足地读其欲读之书,想其欲想之事,为其欲为之举。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