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第一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语言承载着文化,传递着不同国家和种族不同的传统、习俗等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进行文化交流,若文化语言交流不熟练,则会出现语误现象,导致交际的失败。可见,要想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双方必备熟练语言能力,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增强对交际国文化的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外界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往往是跨国际交流中的最大障碍。以往的教学经历表明,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字母、单词和语法结构,但却忽略了语言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应该被应用到文化交际的每个环节,教师要通过讲解、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言表达。
一、创新有效培养大学生跨国际交流的教学模式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只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更是了解世界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化在教育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里有过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国际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但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而且包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如何对待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因此,在培养学生跨国际交流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能力。如今高校的跨国际文化教育,看似有英语四级、六级,其实大多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只注重单词或者短句字面意思的讲解,并未涉及文化的灌输,导致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机遇不断增长,这就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只有熟练掌握了异国的文化、才能了解中外的文化差异,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文化的交流。现如今,中国也加入到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行列,这样的话,加强“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探索出一种新型且有效培养大学生跨国际交流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步。
二、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跨国际文化能力
国内外诸多的学者和英语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大学英语的很多方面,比如教学方法、课程的安排等。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难总结出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善英语教学课堂的效果,以及提升学生英语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很少关注和研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不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没有提高,而且以往学过的知识很少能在实际当中用到。近年来,随着跨国际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学生在跨国际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呼吁“文化教学回归”,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跨文学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以往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多方面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国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寻找提升学生跨国际文化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一)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其口语等语言的学习、对文化知识并不涉及文化背景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本国语言文化也要相当重视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探讨,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对西方文化认知的构建,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从西方文化交际中所领悟出的文化意识用来推广本国文化的能力,这样能够更加深刻大学英语教育的内涵。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成了当前英语教学主要目的。然而,由于英语教学的棘手,高校只能把焦点放在西方语言的传授跟文化的交流上,很少有人关注本国的语言文化,忽视了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跨国际文化交流的教育方式也是给了我国国民一个难得的平台,去发扬自己民族、自己的母语。在互相交流的同时可以结合中外思想将本族文化和语言理解的更透彻。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应大力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国际教育的现状,重点探讨和培养学生跨国际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引导学生争取英语教学与国语相结合,进为而促进中外文化跨国际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
[一]赵玉珊,常晓梅.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二零一二(零二).
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第二篇
一.文化价值体系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被称为种族优越感。特别是来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造成了一种对发展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认可、不赞同甚至是鄙视的行为,而这种种族、文化上的优越感也是造成跨文化沟通和交流障碍于沟渠产生的极大原因之一。
二.企业管理方式的单一性。日资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单一化、变通性差的特点,其大部分管理体系和规定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对日本人的管理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说是规矩死、工作强度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欧美相对轻松灵活的工作氛围来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常常会感觉压抑与不安,这种互相的不理解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造成日企员工与日本人经营管理者沟通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抵触感以及不和谐的上下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
最后,本项目研究认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冲突应对措施如下:
一.强化外企工作人员的语言基础,减少由于对语言本身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语言语用失误。这就需要双方企业在员工的语言培训上舍得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其实企业既然要依靠员工来为自身创造利润,自然要对企业员工的成长教育有相对的付出,才能构筑起有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并得到员工的认可,也才能使企业员工对自身的成长、价值的实现得到满足感,而更愿意将自身的力量发挥其中。
二.注重对于跨国文化交流经验的归纳总结,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对于涉及到跨国文化交流的企业来讲,在进行商务往来的过程中,其价值观,对待工作业务的态度,行为模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跨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总结和归纳,对于其特色的行为方式,交易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全面研究,以便更加顺畅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三.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对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公司员工来说,构建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要想在工作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尊重彼此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规避跨文化沟通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文化冲突和隔阂。遇到问题时,多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来思考问题,以整个公司和集团的利益为重,集体主义观点至上,才能很好地进行业务的开展和推进。而这种沟通的顺利进行,则并不能单单依靠双方企业员工的自觉或是对员工的简单教育来实行,必须以多元化的人事资源管理体系为保障,才能在跨文化沟通的矛盾和冲突发生时,找到可靠合理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结论与不足之处
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第三篇
[关键词]两岸 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 教育 现状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大量引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但是深究两岸的现状,两岸文化虽同属中国文化,但经过数十年的分隔,已经在思想、教育、文字、价值观与生活形态上产生了差异;文化的“同文同种”并不等于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种价值观,海峡两岸呈现了异质的次文明。此外,海峡两岸由于体制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所享有的师资资源也不均衡。因此,两岸跨文化交际学①因学校而异,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少有相互借鉴,仍然像林大津在其《跨文化交际研究》一书中指出的“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表层差异与深层文化之间的联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二、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在整个传播学发展史里,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一九五九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所写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出版,该书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被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从六零年代至八零年代陆续又有一些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从二零世纪六零年代末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进入七零年代,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愈来愈多,如今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已有四零零多所,有的大W甚至还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陆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大陆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交流时出现文化冲突;外语教师走出国门后猛然意识到外语教育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的弊端,回国后积极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从八零年代开始,外语界开始了对交际法的理论探讨。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
自二零世纪九零年代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并取得了稳固的发展和进步。从一九九零年开始,根据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变迁和学术拓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五年为借鉴和初创期。在此阶段,还是延续着八零年代对此学科理论的引进、关于。这一时期的引介开始趋于活跃,但是多为译著型文献。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为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将西方跨文化交际学与中国大陆的实际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中国大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外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从二零零零年至今为高潮和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横向拓展和多学科交叉,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介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构建意识。
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或专著中。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二)非语言交际;三)中西习俗比较;四)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五)国民性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见解,但是,总的来说,这方面论著较少。”[一]大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现状
台湾地区由于体制不同,中外交流相对于大陆而言,更早呈现出开放式。台湾地区引进跨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缘由是八零年代初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研究背景,随后才是为适应全球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总趋势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台湾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中,影响较大的专著主要有汪琪的《文化与传播》,该专著为台湾地区第一本跨文化交际学的教科书。其后有陈世敏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翁秀琪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黄葳葳的《文化传播》等十几部专著。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许力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陈国明的“传播学研究概观”。这些成果仍以关于国外传播理论为主,以台湾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教科书并不多见,反映了台湾传播学界还未能对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发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述。[二]
三、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频繁共进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但海峡两岸高校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却未见涉及。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情况、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施等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者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加强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置情况
大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外国语学院和传播学院,以及部分院系如国际教育、人类学等。很多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外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授课者也多局限于具有外语或语言学背景的教师。此外,由于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类别针对性强、授课对象限制较大、课程开放性低,一般只有本院系的学生才能选择该课程,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而开设的,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较少。因此,该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无法真正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比较零散,每所高校课程都是根据该校的研究传统或授课教师的研究兴趣制定的,主要分散于各高校传播科系中。虽然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学课程主要是由传播科系开设的,但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学领域,而是注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从搜寻所得的资料看,在台湾三八所学校八七个传播相关系所,约有五四个学系开设与文化议题相关的课程。其中,以“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或“文化传播”为课程名称的科系约有二七个,其他依各系的特色与专业需求以不同的名称开设与文化相关议题的课程。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大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统一度比较高,国内教材主要集中于胡文仲和关世杰的著作,国外文献则以萨莫瓦与波特的著作为主。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停留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等方面的简单关于,很少涉及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总体来说,教材内容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知识广泛,但对跨文化教育突出不够,文化内容偏狭、过时。二是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缺失。教材大部分内容的背景材料都来源于英美国家,以灌输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要目的,有关大陆本土的文化则很少涉及。三是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这些教材比较广泛地关于了跨文化教育的知识,但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
台湾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性与切实性。教学者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多半是自制讲义,或由不同的书籍整合反映台湾当今社会状况的阅读资料以符合教学目标;同时也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是更换指定阅读的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教材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议题:文化或族群的异同、文化差异对于沟通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问题、非语言传播、文化冲击与同化适应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由于大陆高校讲授跨文化交际学的师资队伍中本土教师居多,不少教师缺少留学经历,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多为二手资料,缺少亲身体验,其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亟待丰富和完善。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来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虽然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中,但是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台湾高校除了利用外教讲授跨文化传播学外,也有很多具有留美经历的本土师资。其教学方法更多地受美国高校的影响而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做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讲授的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新颖,所关于的理论和方法也较具前沿性,学科交叉性也比较强,教学方式多样且较具系统性。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客座演讲及学生报告等几乎穿插在每节课当中,传统的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四)教育实践的实施
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第四篇
中国跨文化交流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增加、跨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影视学等领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具有学术和工具两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本论文中将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电影传播的行列。
跨文化交流是阐明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中不同空间文化之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空间发展背景下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规则;跨文化交流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还能分析各个文化领域内文化影响、延续和变迁的实际状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含义,实际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兹绸之路开始,到玄类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结构体系的渠道主要有陆路、海路和互联网等手段,这些手段在构筑连接实际的体系的同时,并将其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枢纽。电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仅可以通过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电影交流手段以好莱坞电影最为典型,好莱坞电影以现今的电影制作工艺为依据,将不同视角下的美国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
二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被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当中,该范畴具有典型的原点性。原点性是指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空间和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知识,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何种文化只要存在原点,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延续发展下去。英语电影中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植入了英语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既包含英语国家对世界、对其他国家一些对人类的思考和总结,还包含着英语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英语电影文化植入既包含着商业价值,同时又包含着发扬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点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点,文化交流过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众所周知,文化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文化被视作为优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交融和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通常以弱势文化为牺牲对象,也就是说,文化在交流传输的过程中表现了既统一又分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电影作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电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语电影蕴含的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和摩擦现象,这种现象与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构架体系的成立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是具有人类最大优势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摩擦与融合。
三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现今的传媒手段,英语电影则是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做了总结关于。
英语电影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英语电影快速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机制理念,并借助现今的电影媒体技术构架西方文化机制的世界文化整体格局。英语电影中包含着较强的帝国主义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传达出较强的文化霸权和侵略色彩,意在通过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框架,从而形成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文化模式。
英语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应和挑战环境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文化传播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和区域的形态与结构,与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电影是现代媒介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文化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电影通常以单向传播形式为主,导致英语国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认同感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电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双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英语电影以很强大的卖点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在改变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语电影讲述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让我国人民在一夜之间了解了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成为我国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当然,英语电影侵入我国电影市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英语国家文化在入侵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语电影的入侵使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
英语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体系的整体构成趋势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电影技术因此取得较高的发展成就,英语电影逐渐成为英语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英语电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植入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全球文化经济体系整合速度不断加快,英语电影的发展以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全球化时代下贸易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英语电影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载体。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其是媒介技术展示平台上,英语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在赢得无数观众支持的同时,还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电影的忠实追随者。
跨文化参赛概述总结 第五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 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文化交际的关键载体,英语学科是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交流意识的形成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启迪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同时积极调整英语课程的整体构架,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一]。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二]。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一.相关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
二.适度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
三.综合原则
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 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
四.实践原则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
五.系统原则
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三]。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四]。例如,在句子“He sat there, his hand over his mouth, his arms and legs 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 and legs crossed”( 双手、双叉)、“his hand over his 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 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五]。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 翻译作 “有雄心、有抱负的” ,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六]。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七]。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现代新型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教师的原有教学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很多教师积极探究教学革新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学实现了新颖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借助校内网上论坛、QQ、微信、个人E-mail等交际工具和班上学生展开英语聊天,如此既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提升其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技能。在网上聊天中,教师遇到刚刚上线的学生,可以用英文问候:“How are you doing?”,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过的英语交流常识,回复道:“I’m doing fine!”诸如此类的网上交际可让学生培养起日常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语言交际在英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言技能,最终都将投入日常的实际交流当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其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广大学子的文化眼界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探究热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鉴赏意识,进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一] 张奕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评《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探究》效[J].当代教育科学,二零一五,一七(一七):五八.
[二] 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二零一五,三一(八):六一-六二.
[三] 莫颖.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上),二零一五,一零(四):一零-一一.
[四] 徐慧娟,曹军,蒋道华.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 宿州学院学报,二零一三,二八(一二):一一七-一二零.
[五] 郑鹤彬,张琼玉.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汉互译归化异化策略――以《茶艺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二零一五,二八(一):一一六-一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