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精选)

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精选)

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第一篇: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高中政治 《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一、教材的基本理念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r。

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

第一篇:大学俄语1教师用书pdf

高中政治 《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与生活》教师用书

一、教材的基本理念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要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进行编写的。这也是本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严格把关的首要方面。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力求在教材中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使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教材的编写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为基础和指南,在编写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初中学生相比较,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在结构安排、观点阐述和材料选择上始终体现循循善诱,以求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新教材的教与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的功能正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要综合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能力;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与此相适应,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平台。因此,新教材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依托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现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新教材力求在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生活、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经济生活领域应用学科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新教材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新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经济生活》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新教材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准则,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主线,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高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切实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新教材自始至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将鲜明的政治导向与严谨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形成,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多姿多彩,就业、创业方式多种多样,多种分配方式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等等。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经济生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向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因此,《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尽力寻求经济学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会点,注重“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也就是将经济学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例如,第一单元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和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劳动的重要和自主创业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

其次,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统领新教材的编写,使教材突出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是分不开的,要立足现在,把握未来,了解我国未来20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明确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责任。例如,第四单元专门设有“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集中体现了十六大、十七大的基本精神,简要介绍了我国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基础、经济目标和战略重点;第二单元在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展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再次,新教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而且还体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思想教育内容的生成性,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2.教材构建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

《经济生活》的教材内容,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高中学生关心的经济生活和经济问题为教材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我们注重用

有意义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求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经济生活》的每一课都设计了若干真实情景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由此引出相应的观点,并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材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化的多个镜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新教材把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新成果的素材加以典型化,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经济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教材知识结构。

3.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新教材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既充分反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通过每一课文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第二,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教材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镜头等作为话题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并配以解决问题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因此,现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教师、学生的力量共同参与,有的还要利用家长、学校直至社会的力量才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济生活》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教学容量的分布上,作出有利于教学的安排。全书分为四个单元,每一单元分为二~三课。单元前面有“单元导语”,简要概括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教育点;每课的前面有引言,说明本课的基本要点。每课安排2框,每框安排1课时的容量。另外,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要用1课时,共计4课时。本教材的总学时为26节,剩余课时作为活动机动课。

考虑到教材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发挥,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特殊性,教材在每一课的呈现方式上并不强调完全统一,而是从实际出发,研究本部分的特色,发挥各自的特长。

5.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新颖活泼,课文图文并茂,版式设计与装帧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新教材的语言简明、朴实、活泼,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深入浅出。同时,课文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烘托主题,将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便于学生观赏、阅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材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漫画、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漫画、同富不同路的漫画、表现生产全球化的“探究”等,都是作者和美编独具匠心的共同创作的成果。

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1.教材体系的构建逻辑

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和舞台。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个教材的基本逻辑线索。

2.教材的思想政治观点

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 ○ 树立科学发展观。 3.教材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主要知识有: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银行存款;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教材设计力求以育人为本,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本单元的地位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解决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关键的一条就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关注、参与经济生活的兴趣,教材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理论,因为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消费者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主要的身份。从消费切入充分体现了教材落实“三贴近”原则。教材围绕着消费主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教材围绕消费生活中常见的商品、货币、价格现象,引

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产品、劳动创造价值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第一单元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出发,引领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世界。在市场经济社会进行消费,一是离不开货币这个交换媒介,二是必须对商品的价格有所了解。这是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了货币,了解了价格,自然才可以消费。正是基于这个生活体验,教材的第一单元,首先领着学生去了解商品货币理论,然后了解价格价值理论,最后去了解与消费有关的知识。因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在这个单元里,具体内容的展开也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在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时,教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各种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思考商品的基本属性。由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层层揭开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去发现货币的本质,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了解现代货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

在第二课阐述价格价值理论时,教材从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同一商品在不同时候、不同地区的价格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价格的变动与差异。教材借助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归纳出各种具体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具体的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价格的,或者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具体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才对商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即供求影响价格。在认识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以后,教材进一步领着学生思考:为什么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因素在制约着价格波动,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然后再深入思考价值又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教材顺理成章地推出了价值规律。最后,教材集中探讨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为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在第三课,教材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消费水平;同样是由各种消费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类、总结,进而深入思考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行为有所了解以后,教材进一步发掘在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主题是“正确对待金钱”,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总结起来,第一单元的逻辑脉络是: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金钱观。

正如我们教材的前言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现代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必然要扮演、承担不同的角色。所以,要准确把握每个单元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了解在不同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或者说,人们是以何种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身份与角色明确了,教育就会有的放矢。

在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中,人们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经济生活的。教材在这个单元设计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希望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从知识方面看,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货币理论、价格价值理论以及消费理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能力方面看,知道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怎样合理花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学会理性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形成合乎时代要求的理性的消费观念。

附单元结构图表

三、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 知道商品的含义。

○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 理解货币的本质。

○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 了解价格的含义。

○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 懂得外汇的含义。 ○ 理解汇率的变化。

○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

○ 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身份是消费者。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介绍有关商品和货币的一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工具和外汇等常见的经济知识。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与“信用工具和外汇”。

2.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商品,让学生探究商品的基本特征。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商品的含义。从上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对于商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异帮助学生认识清楚。

其二,货币的产生。人们要在市场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货币去买,这就自然地引出货币。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并不是与商品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材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从物物交换的困难讲起,进而阐明货币的产生。

教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物物交换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特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悟,进而领会教材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

其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淡化学科体系,要求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教材没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述,而是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教材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总要找出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上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这就必然涉及价值问题。商品也好、货币也好,都有个价值问题,都会涉及价值的比较,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在这里涉及诸如“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一系列内容。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为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其四,货币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教材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贝壳的图示加以印证。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二是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是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教材上讲的这三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无需扩展,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批判拜金主义的理论依据。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对货币本质这一内容的把握应该比学生更为深刻,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两台电视机与一台电脑等价,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二是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这里所讲的“一般”,指它在当时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

三是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叫实物货币。与以上看法不同,我们的教材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的出现。

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因为它们有以下几个特征:密度大、体积小;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给交换带来方便;不易磨损,即使分割之后也不会减少价值;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变质或者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可见,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皇帝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还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的依据,依然是货币材料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必然出现,是因为它有用、承担着特定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职能。本目围绕这个问题,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货币职能概说。一是货币职能的含义,即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货币有此职能,根源在于货币的本质;三是点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对于第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第二点,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因为后续教学内容中会经常用到这一知识点;第三点是后续内容详加阐述的重点。

第二,价值尺度职能。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现象出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探讨其体现货币的什么职能。然后,教材讲了四个要点。

一是什么是价值尺度职能──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二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英镑的“镑”等;三是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四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对于上述第

一、

二、四点,应该让学生了解。对于第三点即价格,因为后续教学内容常常用到,又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至于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授。

第三,流通手段职能。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感悟,旨在引出流通手段职能问题。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一是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二是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流通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而言的,体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后商品交换呈现的新特点。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也不是教学重点。

三是生产者如何实现“惊险的跳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变化是重要而困难的,马克思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教材援引马克思的论述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探究思考,然后提出商品生产者实现这一跳跃的要求──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这一点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而要把商品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这一点是相对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而言的。在商品流通中,卖出商品获得货币、用货币购买商品,都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即谁也不会同意别人用空话换走自己的商品。当然,这里的“现实”,是从客观、真实的意义上讲的,是实在的货币,并不仅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即使当时未付钱,以后支付的货币仍然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会涉及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问题。考虑到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及计算公式,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此问题深入讲解,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可以灵活处理。

第四,货币的其他职能。在本目的最后,教材还指出了货币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然后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这三种职能作了简要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货币还有这三种职能即可,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该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是因为,从货币的起源和历史上看,足值的金属货币有稳定可靠的保值贮藏作用,在今天贮藏金银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储蓄现金是更常见、常用的贮藏方式(尽管这有贬值的危险)。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对此稍加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可将此问题绝对化。

第三目:纸币。

货币有一个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纸币,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纸币的知识,因此,教材安排此目。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其一,纸币出现的必然性。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旨在让学生对比使用金银条块与使用纸币的异同,探讨纸币的优越性。教材主要讲了四层意思:一是货币发展的脉络──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再到纸币;二是使用金银条块的麻烦──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三是使用铸币的缺陷──会造成磨损;四是纸币被各国普遍使用的原因,即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其二,纸币的含义。教材给纸币下的定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是靠国家(政府)强制力来使用的,一般由某个国家发行。但也有例外,如香港、澳门就有在当地使用的合法货币(港币、澳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港澳不是国家、欧元区不限于一个国家,因此教材特意注明“或某些地区”。以往教材讲纸币是货币符号,这种表述在金本位条件下是正确的。然而,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的纸币既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随意兑换黄金,即纸币与黄金彻底脱钩,纸币的面额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因此,教材将纸币视为价值符号。

其三,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既然由国家发行,是不是可以任意发行呢?不是的。纸币发行必须按规律办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阻碍商品流通。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既包括纸币,也包括大量的银行存款货币。事实上,流通的纸币只占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对“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误解为纸币发行量可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实际上,纸币发行量大大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正文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词,所以教材用名词点击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两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有个大致的了解,但不作为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对这两个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灵活处理,但是不能展开、拓宽,不然会加重教学负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扩展更多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知道违背这一要求所导致的两方面恶果就可以了。

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介绍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货币扰乱金融秩序,介绍我国刑法对伪造货币所规定的处罚,以及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提高辨别假钞的能力。

为什么要在这里安排这一相关链接呢?这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商品,纸币的伪造能让不法之徒大获其利,所以有必要在此渗透金融方面的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课承担德育的、知识的、政策的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是有限的,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来安排,既给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教育提供契机,又防止教学内容过多。也就是说,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不要求学生掌握。

其四,电子货币。由于本目是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所以有必要展望一下货币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电子货币。对于电子货币,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金融专家认为,电子货币就其实质而言,还是银行存款货币,而不是独立的货币形态。在教学中,教师提及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概念的准确性、外延的明确性上仔细挖掘,只让学生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了。

3.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本框是第一框的延伸,讲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时涉及的信用工具,以及有关外汇的内容。本框内容具有较强的工具价值,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信用工具。

本目的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的结算方式──信用卡、支票等是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的含义、优点──支票的含义、种类。本目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结算方式。经济收支往来需要结算,结算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与上一框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本目围绕结算讲了四个要点:一是当前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与转账结算;二是现金结算方式的特点──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三是转账结算方式的特点──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四是引出常用的用于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这些内容容易理解,教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二,关于信用卡。教材用不少学校使用校园卡这一现象为素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由此导入正文的学习,这样的切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对于信用卡,由于它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分歧。狭义的信用卡,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也有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的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是对信用卡的广义理解。

关于信用卡,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信用卡的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鉴于银行信用卡最常用,所以,教材简要提及一下。但考虑不能加重学生负担,教材也未细分借记卡和贷记卡、准贷记卡。

教材随后的相关链接,以图文方式对银行信用卡作了介绍,说明使用银行信用卡的人很多,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是使用信用卡的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这一点是学生能够感觉到的,容易理解,教师不必过细地讲授,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三,关于支票。教材以探究活动导入,并给学生以直观的现金支票的感性认识。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什么是支票;其二,支票的种类;其三,转账支票怎么用;其四,现金支票怎么用。

为了回应探究活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具体介绍了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只是常识,理论性不强,主要是实践操作问题,因此教学难度不大。

应该说明的是,常用的结算工具还有汇票等,只是考虑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未涉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加以拓展。

第二目:外汇。

与外国人有经济往来,就会涉及外汇。在开放的条件下生活,培养学生的世界经济眼光,就不能不讲外汇。但是外汇问题不仅专业而且复杂,教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对这一问题,本目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支付手段,既指支付方法,又指用于支付的资产,不要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中的“支付手段”一词混为一谈。

从外汇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汇与外币的区别。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因为外汇除外币外,还包括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凭证、债券股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其他外汇资产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理解外汇的含义、知道外汇不等同于外币就可以了,不要作更多的扩展。

其二,汇率。这是使用外汇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概念。教材讲了两点:一是汇率的含义,即两种货币之间的比率;二是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材随后的探究活动,是对汇率知识的运用,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汇率问题很复杂,外汇牌价中既有现汇买入价又有现汇卖出价,既有现钞买入价又有现钞卖出价,还有中间价。现汇买入价,是指存放于银行账户的外汇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现钞买入价,是指将外汇现金换成人民币时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卖出价,是指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时候执行的外汇交易价格。买入和卖出,都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的。例如,用外汇来换人民币,那么银行就相当于用人民币买入外汇,所以执行买入价。外汇中间价又叫中间汇率,是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外汇交易的基准价。

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化处理,只要求学生简单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就可以了。

其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是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在国际上人民币坚挺的表现。目前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但要追求基本稳定。

教材在这里讲了两点:一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按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领会以上两点就行了,不必扩展诸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等复杂的问题。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金银作为货币材料的优点

(5)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 价值尺度的含义

○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 流通手段的含义

○ 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

(2)信用卡

○ 信用卡的含义

○ 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3)支票

○ 支票的含义

○ 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这些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作为消费者,家庭消费离不开商品,由此导入是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究商品的特征,引导学生学明白。三是通过变异情景,让学生准确把握商品的概念。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提供的材料。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概括商品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进一步辨析商品的概念。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是因为它不是用来交换的。

(4)鉴于第二个问题的辨析尚不足以完全把握商品的特征,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对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对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对吗?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

(5)教师适时点拨,作简单小结。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不宜使用过多的时间。

(2)教师增加的提问,可以由学生课后搞清楚。

(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讲授法的功能,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

(4)对于商品的概念,要注意从内涵、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商品的特性。

(5)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条件来判断,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废品是不是商品?对此要具体分析废在何处、有用在何处,是不是用来交换,否则就难于搞清楚。当然,在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要尽量避免引出,以防止学生钻牛角尖。

(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平等、法治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咖啡的拿红珍珠来。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虚拟情景,尽管有出处,只是一个可供探究的好材料。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要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二是让学生体会通过媒介进行交换的必然性,体会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然性;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情景和图示,进入角色。

(2)让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卖咖啡的人和有红珍珠的人能够成交,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组织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感受物物交换的种种麻烦和不便。结论是:如果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牛奶,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交换过程,大家都可以成交。

(4)组织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对学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创造性思维。我们希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媒介进行交换。

(5)教师归纳,导入新内容的教学。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3)在探究中要使用好图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师的引导要灵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开放性思路要辩证分析。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不交换就免除了交换的麻烦。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进一步分析:自给自足,既不可能,又阻碍生产发展,由此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又如,学生可能提出交换的量的问题,这一问题更为深刻。对此,教师更要予以鼓励,并告诉学生后续内容会讲到这一问题。

第三个探究活动: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设计意图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安排此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自己学明白,自己体会,这样认识才深刻;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三是诱导学生体会,在商品交换中有个量的依据问题,思考这个依据是什么;四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等非基本属性。

(3)教师归纳,明确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的方式。

(2)讲这个问题要与商品的定义结合起来,与上一探究活动联系起来。

(3)商品的基本属性虽然重要,但教师小结时不必扩展知识,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二是改变以往注重教师讲授的方式,力求提供平台让学生学明白,提高其学习能力;三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有学问,司空见惯的商品标价,有货币数量、货币单位等问题,不同商品不同价也一定有其内在根据,提高学生透视经济现象的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的基本属性,仔细阅读图文。

(2)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它们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是不是用于交换、表示的是什么等角度加以引导。结论是: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看,既看到物,又看到它们是商品。

(2)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想到商品基本属性、交换、货币单位、货币职能等。

(3)此探究活动相对简单,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由教师讲授。

(4)教师的归纳小结要注意与后续内容的衔接。第二个探究活动: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此探究活动同上一活动相似。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货币职能问题;二是让学生深刻感受生活当中的经济现象,其中涉及商品交换、货币、货币职能等;三是让学生体会此场景中体现的货币的职能。

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仔细阅读图文,感知其蕴意。

(2)联系关于商品交换的图示,说明本图中顺利实现交换的原因。

(3)比较与上一活动的不同,探究此场景中货币职能的特点。本场景中,在卖与买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中,货币发挥了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4)教师小结。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看,既看到静态的物,又看到动态的商品流通。

(2)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既联想到商品的基本属性、交换、货币职能,又联想到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3)此探究活动相对简单,如果教学时间太紧可以由教师来讲授。

(4)教师的归纳小结要注意与后续内容的讲解相联系,埋下伏笔。例如,布和菜如何才能卖掉换成钱、如何卖出好价钱?

第三个探究活动: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设计意图

21

本探究活动的素材,是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与商品流通的公式自然相接。安排此活动,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市场经济靠利益驱动,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这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容。这种观点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揭示出市场经济的某些道德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由物物交换到商品流通所蕴涵的风险。四是导入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一个特点,即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操作建议

(1)让学生联系商品流通公式,认真阅读马克思的论述。

(2)让学生就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商品流通的第一个环节,是生产者把商品卖出去,这样生产者才能获利。如果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生产者白白付出劳动,得不到货币,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关系到商品所有者的生死存亡,摔坏的当然就是商品所有者了。要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如果生产者不讲道德,不为他人着想,商品就卖不出去。这表明,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职业道德的因素,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3)组织学生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特点,讨论第二个问题。结论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4)教师小结。

注意事项

(1)第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分析。

(2)教师要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商品流通中的风险,增强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风险意识。

(4)引导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与前边内容的联系、对比。

第三目:纸币。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说说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

设计意图

22

一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纸币问题;二是让学生感受金属货币的不便;三是让学生自己探究纸币的优点;四是引导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

操作建议

(1)让学生看图说话。分析活动材料提供的场景,从服饰、形象、动作等角度说出什么时代、人物在做什么。

(2)回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本题目比较简单,结论是:剧中人物是用贵金属银子购物的。

(3)引导学生对比纸币,寻找用金银条块作货币的不方便之处。

(4)教师归纳第二个问题。结论是: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具有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等优点。正是有了这些优点,纸币最终取代了金属货币。

注意事项

(1)此活动较为简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处理。

(2)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历史地看问题。金属货币比其他一般等价物要好,当然比起纸币又有不足。

(3)可以把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讲授结合起来,即将学生的发言结论在黑板上分类写出,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纸币的优点。

(4)教师要暗示学生,一切事物都可以而且应当进行利弊分析,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目:信用工具。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对信用卡的介绍;二是让学生感受刷卡消费的便利;三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地看问题,认识货币的发展趋势。

23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如果学生了解得更多,还可以让学生补充信用卡的用途。

(2)分析使用“一卡通”带来的方便。

(3)通过对比,归纳刷卡消费与现金消费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广泛的,表面上看是用卡与用纸币的不同,背后还有方便不方便、安全不安全、是否减少现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时代趋势等多种不同。简言之,刷卡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和安全。

(4)教师小结。

注意事项

(1)灵活处理。本探究活动相对简单,如无时间可以由教师讲授。

(2)从本地实际出发。如果本地学生没见过信用卡,可以由教师介绍,或者用实物演示。

(3)教师的引导要重在分析、体会信用卡的优点上。

第二个探究活动:这张票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对支票的讲解;二是给学生以支票的感性认识;三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关于支票的知识,学会学习;四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经济现象感兴趣。

操作建议

(1)读图读文。让学生阅读活动中的文字说明和问题,特别要仔细辨识支票上的主要内容。

(2)回答问题。根据支票的图示,回答第一个问题。结论是:小张领到的票据是现金支票。

(3)猜想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学生没有使用支票的经历,但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银行的感性认识、教材提供的文字情节,可以猜想,可以询问他人,可以提出并交流自己的主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材在正文予以了说明──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使用现金支票的注意事项,教材的相关链接作了说明。

(4)教师讲解。联系学生提出的方法,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导入对支票的讲解。

24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并进行发散思维。例如,由图可知是现金支票,是否还有其他种类的支票?现金支票可以兑换现金,如何保证支票的真实?

(2)在讲解中,教师要注意支票的使用是实践问题,用过一两次就懂了,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

(3)教师还要注意,支票的使用在不同地区会有差别,在不同时间使用也会有不同要求,不要将活的知识僵化。

(4)关于支票的知识并不难懂,如果没有时间,此活动也可简化处理,如只让学生看图,然后讲解。

第二目:外汇。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人民币外汇牌价。

设计意图

一是结合具体材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汇率及汇率变动的意义;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经济生活要趋利避害的意识;四是通过计算比较,巩固有关汇率的知识。

操作建议

(1)让学生看牌价的变化,体会美元与人民币币值的差异。

(2)让学生计算并回答问题。我国汇率的计算公式为直接标价法,在材料中已经给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降低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上升了。

(3)教师总结,结合本案例进一步解释汇率,解释我国使用的汇率标价方式,说明汇率的升降意味着什么。

注意事项

(1)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汇率的含义、了解汇率变动意味着什么。

(2)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宜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培养严谨的作风。

25

(3)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汇率问题很复杂,到银行兑换外币时买入价与卖出价是不同的,买现钞与买现汇也不同。要给学生一个印象──汇率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银行工作人员。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关于商品

商品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概念。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定义的属概念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如空气)不是商品。这一定义的种差是用于交换,凡不用于交换的(如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辨析商品概念,就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例如:阳光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吗?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吗?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通过辨析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教材虽然没有把这一内容与商品的定义一起讲,但是学生应该掌握。

2.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联结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个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关键是理解“一般”的含义。所谓一般,指它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例如: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还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叫实物货币。但是,我们的教材沿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贵金属金银等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我们才说货币出现了。一般来说,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几

26

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商品交换关系不很发达时,实物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并不是不可容忍的。当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选择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国王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明确这一点,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人认为货币是某个人发明的。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也会发生变化。尽管贵金属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悠久的货币材料,但在现代社会货币材料仍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依然根据货币材料所要具备的特征来决定。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理解货币的职能应重点放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上。

(1)价值尺度职能。

○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在教学时,教师要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只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

○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 价值尺度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来说,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对货币来说,货币在这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对商品价值而言,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这一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7

○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货币单位。

(2)流通手段职能。

○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

○ 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关系。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强调交换的形式。对此,学生如果死记硬背,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真正分清二者的关系。

○ 初期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初期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可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前者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第二,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了,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的。

第三,前者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是分离的。

○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这里要注意与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所需的观念上的货币相区别。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之成正比)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与之成反比)所决定。在此应明确价格总额=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明确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4.纸币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就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今天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货币之一就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里要强调几点。一是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二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

28

或强制力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的信誉高,具有强制力。三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国家必须控制好发行量,否则纸币会贬值,影响纸币的信誉。此外,非主权国家的地区政府,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欧元是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

(2)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3)与铸币相比,纸币具备的优点。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金属货币时代,一般只会由于金属供给量不足导致通货紧缩。随着纸币的普遍使用,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变得引人注意。

①共同点。

第一,纸币的发行量有客观的规律性要求,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②不同点。

第一,含义与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跌。

第二,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通货紧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第三,解决办法不同。解决通货膨胀的举措有:其一,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其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增收

29

节支,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其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其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解决通货紧缩的举措有: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只让学生知道有这两种经济现象即可。

(二)难点问题分析

1.信用卡

信用卡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且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种种分歧,以致我们的教材介绍它、学生把握它有难度。这种困难,不是理论上的困难,而是缘于世人看法的不同。

(1)什么是信用卡。

狭义的信用,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

更多的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我们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就是对信用的广义理解。

教材这样定义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这种界定,既包括了那些从狭义上理解信用的贷记卡,也包括了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电子支付卡。

(2)使用信用卡的便利。

使用信用卡给人带来许多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信用卡的使用主要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

对于信用卡这个难点,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使用信用卡的诸多问题,待学生实际使用时再进一步学习。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30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这里所说的“支付手段”,与货币职能中所说的“支付手段”不同,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狭义的。

1996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欧元现已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其他外汇资产。”

(2)外币与外汇。

从外汇含义的分析可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一种外币要成为外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

其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

其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够保证得到偿付。

此外,在理解外汇这一概念时,还应注意其中的债权内涵。我们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对于外汇,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以上关于外汇的扩展性介绍,不要求学生掌握。

3.汇率

(1)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其实就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所以汇率又称汇价。

(2)汇率标价的两种方式。

其一,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本国货币。这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又叫应付标价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31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少于前期,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外汇汇率下跌。

其二,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英镑等均为间接标价法。

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跌。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之间存在着一种倒数互换关系。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或升值两方面的变动。

(4)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包括本国货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现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会提高本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有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国外同国外产品竞争。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会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到所有商品,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的价格,可以使外国人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使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因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资金会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要收进贬值货币 32

的一方会遭受损失,而将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5)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及其重要意义。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做法提高了人民币的信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吸引了外商投资。

对于汇率这一复杂问题,只要求学生掌握汇率的含义、汇率升高和汇率跌落意味着什么就可以了。至于上述扩展性的介绍,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对学生不作要求。

4.正确对待货币

从理论上讲正确对待货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对待货币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点,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3)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用实例阐述不同金钱观对人生的不同作用。

(4)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要强调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调查,其次可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引导。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共安排三课时,第一框两课时,第二框一课时。

33

(二)教学方法建议

1.多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材上的或者教师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

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要灵活处理。本课教材一共设计了10个探究活动,为的是给教师教、学生学提供探究的平台。当教师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供学生探究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当教师有本地的、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有辨析性的活动,可以替代教材上的相关活动,用更能吸引学生的更好的活动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难免要比讲授费些时间,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又较多,因此,如果教材上的每个活动都开展似乎是不可能的。对此,教师要有选择。有的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有的只让学生看看就行了,有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探究,有的可以由教师讲解。也就是说,教材上设计的活动,教师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在课上用,也可以在课下用;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这里要注意,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探究是课改大力倡导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做的,要避免仅用老办法(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讲新教材。对于探究活动可以灵活处理,但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则是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只是达到目标的方式不同而已。

2.不忽视传统讲授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准。课程改革中,凡过去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都要继承,不能舍弃,不然就是对课改的误解。本课涉及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职能、价格、纸币、汇率等,有的可以通过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感悟、探究,有的更适合于教师的讲授。即使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讲深、讲透。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果条件允许,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录像、投影、课件等,以增加感性形象,加大信息量,提高趣味性。

4.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密切相关,因此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予以指导。此外,学生可以到银行了解信用卡的使用情况,了解外汇汇率变动的情况,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货币展览等。对此,教师也要加以指导,特别要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当然,如果时间、条件不允许,本课也可以不安排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34

(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因而不能忽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评、提问、阶段考试等。

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等,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效果,应予以随机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自我反馈、体验总结等,也是评价的依据,也不能忽视。

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本课教学内容涉及金钱观,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行为,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

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货币的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B.商品C.金银D.人类劳动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B.想象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D.一种价值符号

3.在商店里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这里,货币执行的是的职能。()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4.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

A.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B.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限度

35

C.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5.支票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换与人们的生活。要使用支票,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开设()

A.个人活期账户B.定期储蓄账户C.活期存款账户D.定期存款账户

6.在我国外汇市场上,下列情况属于外汇汇率升高的是()

A. 100欧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999元到1 001元

B. 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827.30元到826元

C. 100元人民币能够兑换更多的日元

D.人民币币值上升,外国货币币值下降

简答题

7.联系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辨析题

8.甲同学认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人民币是我国政府发行的,所以只要多发行人民币,就可以解决问题。

乙同学认为,人民币发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

请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论述题

9.参加以“金钱能使鬼推磨”为题的辩论赛,请以反方身份整理、收集材料,明确论据,并围绕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A2. C3. A4. C5. C6. A

36

简答题

7.答:货币并不神秘,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货币投入,个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也需要货币,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货币的作用,不能把金钱当成万恶之源,一概加以排斥。同时,一个人也不能把钱看得太重,更不能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应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辨析题

8.答:人民币属于纸币。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纸币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不能通过多发行纸币来解决。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如果纸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售出,同样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纸币的发行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甲、乙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论述题

9.答:(略)。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狭义上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包括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广义的信用泛指履行跟人的约定而取得信任。

2.结算

37

把一个时期的经济收支往来核算清楚。

3.信用卡

指的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在我国,信用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用卡泛指一切电子支付卡,这种卡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常用的是银行卡,包括狭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信用贷款功能的银行贷记卡和准贷记卡。本课的信用卡指广义上的信用卡。

4.银行卡

金融机构发放的贷记卡和借记卡。

5.贷记卡

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贷记卡是最符合信用卡本意的卡种,是狭义的信用卡。

6.准贷记卡

持卡人须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7.借记卡

先存款后消费(或取现)、没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按其功能不同,又可分为转账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及储值卡。

8.储蓄卡

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款式借记卡。

9.电子货币

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手段在信用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最常见的是银行发行的各种储蓄卡和信用卡。

10.虚拟货币

38

近年来,虚拟货币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货币”的角色。以腾迅Q币为例,1元人民币可购买一个Q币,Q币可通过银行、手机、固定电话等充值。用户可通过Q币购买公司或通过网站、客户端等,获得等值服务,如购买QQ秀商城中的商品,支付会员包月服务费用,用来兑换游戏币在QQ游戏厅中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此制定专门管理办法,监管虚拟货币。

11.纸黄金

个人投资黄金可以概括为两种形式,即“纸黄金”和实物黄金。纸黄金就是个人记账式黄金,随着国际黄金市场的波动进行报价,投资人通过把握市场走势低买高抛,来赚取黄金价格波动的差价。在交易时,所有买卖交易的黄金,都只是在投资人预先开立的黄金存折内做买入和卖出及盈亏记录,而不涉及黄金的实物交割,投资形式类似于炒股炒汇。

12.外汇储备

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币种,以及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等外汇资产。

(二)理论动态

1.汇率理论简介

关于汇率,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国际借贷说。

英国学者葛逊1861年提出,汇率主要根据外汇供求状况发生变动,外汇供求状况决定于国际借贷状况,因此,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该学说以国际金本位制为前提,所以无法解释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数量的增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2)购买力平价说。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货币的价值由它的购买力决定,因此,汇率就是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一国货币的购买力与该国的价格水平相关,研究各国间价格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比较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购买力平价对于中长期均衡汇率的决定很有说服力,但对于短期汇率变动的预测,则有明显的局限性。

(3)利率平价理论。

39

利率平价理论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其分析仅局限在利率与汇率间的相互影响,在短期的汇率变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长期的汇率变化来看,与利率的连带关系并没有短期那么明显。因此,和购买力平价说相比较,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的分析。

(4)货币供求说。

货币供求说从存量的角度强调货币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它将汇率看成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货币存量的供求关系达到平衡时,汇率就会达到平衡。其分析的核心是汇率可以自由调整,以反映各种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货币供求说建立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由于它把汇率看成一种资产的价格,摆脱了购买力平价对商品市场的依赖,反映了汇率的形成和变化,比较符合汇率频繁变化的现实。同时,它把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以及外汇市场均衡联系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汇率的形成,是对汇率理论的突破。但货币供求说的价格弹性假说受到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商品市场上价格的调整,远远慢于金融市场价格的调整。所以,现实比货币供求说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5)资产组合分析法。

资产组合分析法从总体上说更全面。它不仅考虑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还考虑了经常账户,将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结合起来,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得更细致。但它显得过于复杂,假定前提过多,因而影响了进一步的检验和运用。

在上述理论中,最基本的还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2.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一,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制度的基础,黄金铸币参与流通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有其典型的特点。一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币及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价值符号包括辅币与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三是黄金可以自由地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币本位制遭到破坏,许多国家放弃了金币本位制。

第二,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在一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数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虽然没有金币流通,但在名义上仍然为金币本位制,并对货币

40

规定有含金量。如法国1928年的《货币法》规定,法郎的含金量为0.065克纯金,并规定有官价。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券的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代表黄金流通,并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

第三,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也是一种金币本位制,但属比较广义的范畴。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纸币成为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黄金只发挥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第四,纸币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以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瓦解,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纸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二是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三是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银行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流通量的减少。四是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的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批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五是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界究竟能够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货币需要量时,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六是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少。

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实物货币(我们的教材未将其视为货币)时代;二是金属货币时代,在这个时代,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替代物;三是信用货币时代,主要是纸币及存款货币,这个时代的纸币被称为货币。

3.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是从人民币的发行开始的。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41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人民币的符号,取“元”字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Y”加两横而成。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国内外汇市场可买卖外汇。

(2)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的唯一发行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首先,人民币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而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可以稳定币值,这是人民币发行的首要保证;其次,人民币的发行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商业银行票据等;再次,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我国建立的黄金和外汇黄金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进口需要的大量外汇需要用人民币购买,出口收入的外汇必须向外汇指定银行出售,银行在购买外汇的同时也就发行了人民币,同时对人民币的发行起着保证作用。

(3)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构成部分的货币体制,对内必须是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下的体制,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外汇价格等都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管理的;对外则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4)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可兑换性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可能性。

(5)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我国的货币制度改为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三种货币制度并存的货币制度。在内地仍然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实行独立的港币制度,在澳门实行独立的澳币制度;在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等方面自成体系。由于香港、澳门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按照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规定,港币、澳币仍然属于外汇,港币、澳币在内地以外币对待。同样,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也以外币对待。

4.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导致通货膨胀,伴随导致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的其他具体原因,形成以下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

42

(1)需求拉动型。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从而使包括物资和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因而引起物价上涨。

(2)成本推进型。由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3)结构型。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额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4)混合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归因为社会经济结构,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

(三)资料选辑

1.岩石上的羊皮和陶罐──产品交易

随着人类部族的繁衍兴旺和分工的出现,便产生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农民种植的谷子和大麦,牧民饲养的山羊和绵羊,猎人捕获的猎物,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猎人带来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可以用来运输饮水、收集羊奶、储藏食物的物品,人们把它叫罐子。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罐子呢?这时,巫师萌发了灵感:“我们可以送给陌生人一些我们的东西。也许他们会作为回礼送给我们罐子。”

酋长有些疑虑:“我们应该送给他们什么呢?而且,你怎么知道他们懂得我们的习俗呢?”

“我们可以送给陌生人一些我们多余的东西。”巫师说:“比如山羊皮和绵羊皮,他们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因为在那大片咸水岸边,几乎没有牧场。”

于是,他们派出五名勇敢的猎人,每人背了一捆羊皮,去与陌生人交换罐子。经过长途跋涉,七天后,他们来到湛蓝的咸水岸边,他们称之为海边。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在小树林中等待着,直到天黑才将羊皮放到距离陌生人村庄不远的一块岩石上,并用一些石块把“礼品”压住,然后又回到小树林里躲藏起来。第二天,他们来到岩石旁看了看,羊皮还放在那个地方。到了第三天,猎人发现大约有一半羊皮不见了,岩石上放了很多他们从未见过的红色的鱼,他们因为怀疑这些鱼不能吃而没有动这些鱼,而是继续等待着。第四天早上,猎人终于有了收获:岩石上的鱼不见了,剩下的羊皮也不见了,岩石上摆了两只陶罐和三只碗。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猎人们兴高采烈地把这些器皿带回了村子。

43

这样,送礼和回礼就成了第一笔交易。第一笔交易成功之后,这个部族的男人就经常把他们剩余的皮革送往海边的岩石上。又过了不知多久,他们也敢和那些陌生人直接见面了。他们虽然说着完全听不懂的另外一种语言,但是他们可以用手势和表情进行相互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希望交换的物品及相应的代价,开始和陌生人讨价还价了。

和陌生人之间通过讨价还价,使羊皮和陶罐之间产生了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关系。羊皮就是陶罐的价格。从送礼和还礼,变成了劳务对劳务的交换。一方要猎取超过本身需要的猎物,另一方则要生产更多的陶器。这就促进了双方的专业化,使劳动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巨额外汇储备考验我国经济

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 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而持续15年左右的双顺差又是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结果。

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应对外来冲击,防范国家金融风险,满足外汇流动性的需要。过去10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27%,近三年更高达42%。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意味着我国有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彰显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增加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外汇储备长期迅猛攀高也并非好事。按传统观点来说,适度储备水平应当满足偿还所有短期外债和3个月进口所需。我国短期外债余额截至2006年6月末为1 663 亿美元,算上不足700亿美元的月进口额,我国外汇储备远远超出所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多已成共识。

高额外汇储备隐含巨大风险。外汇储备越高,承受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外汇储备猛涨还掣肘宏观调控,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者以口实。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

○ 懂得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或渠道。

○ 理解商品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44

○ 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 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 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含义。

○ 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 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

○ 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的辩证分析能力。

○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 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45

○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消费者要实现消费,一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货币,二是必须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为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商品价格现象,掌握相关的价格价值理论。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教材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按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方式,通过各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价格现象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价格价值理论,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对价格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了解。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日常生活现象引出商品价格是多变的,并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多种具体因素──接着分析上述具体因素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引出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价格的变动不是无限上涨或下降的,引出价格的决定因素,即价值决定价格──接着深入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总结前面的内容,归纳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2.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

这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按照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从日常生活中精选了各种场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同一商品的价格经常因时因地而变。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哪些具体的因素影响价格?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并由此得出结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影响价格。在这一目,教材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教材首先通过多个镜头,呈现价格多变这一特点,并总结出商品价格或高或低是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教师

46

讲授这个知识时,要注意弄清楚“变动”和“差异”的区别。“变动”是从时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这个月的荔枝价格比上个月高;“差异”是从空间角度来说的,例如,荔枝在广东比在北京卖得便宜。上述知识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

其二,各种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教材在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商品价格的,并得出结论: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供求影响价格。接着,教材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究竟是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教材得出两个结论: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降。这是本目的教学重点。

在讲授上述知识点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视为同一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可以这么区分,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而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二是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要能够根据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价格现象,判断分析出是哪个间接因素通过哪个直接因素而起作用的。

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

正如这一目第一个探究活动所体现的,虽然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动,但是商品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任意的。根据这一重要的生活现象,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价格的波动为什么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并得出结论:商品价格的波动不是任意的、不受限制的,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价值”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目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初步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而非简单地停留在价格现象层面。教材共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为了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列举实例进行说明。

其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对于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用逻辑反证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懒罚勤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对这个概念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

47

其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若其他条件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深入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不过,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讲清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教材安排了一个名词点击──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为什么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要求学生识记。设计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技术进步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进而降低商品价值量。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其四,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及第一目的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是第一框的总结。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作学习要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授。

3.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如果说第二课第一框重点研究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第二框则反过来,即研究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市场经济价格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体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参与实际经济生活的魅力。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会消费者具有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落来决定要不要购买的自由,从而引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话题。在这一目中,教材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一般影响规律。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教师在讲授这一点时可以通过设计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必须是同一时点的。要准确理解这一规律,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得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所有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尽管影响某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每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其余的影响因素只能假定保持不变。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借助需求曲线图展示上述结论,以加深学生对商品价格变动与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不能简单地说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成反比。在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动辄就把正相关说成正比,把负相关说成反比。三是这里所说的商品的价格是指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而非下文所说的其他商品的价格。

48

其二,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教材通过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和等离子电视、轿车等高档耐用品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该观点。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掘更丰富生动的事例。这是一个易错点,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相关的统计数据推导出结论。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大家参与经济生活有何帮助?对企业定价有什么帮助?或者运用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的原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其三,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及区分替代品和互补品,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有程度之分的。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通过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很抽象,而是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在讲授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这里要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这一目主要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价格对企业供给的影响。教材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调节生产规模。教材指出,以变动的价格为信号,企业可以不断调节生产规模。教材的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准确地理解该观点。此外,教师还可借助供给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其二,提高劳动生产率。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同种产品的企业中个别劳动时间减少,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有降价空间,才能在价格竞争中取胜。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第一框第二目的内容。

其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教材指出,企业必须提供比同行更好、更先进的产品,才能摆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及经济效益。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

(2)商品供求影响价格

49

○ 各种具体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 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2.价值决定价格

(1)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 价值规律的内容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0

第二篇:第1课 大学俄语讲稿

《大学俄语 第1册》

第1课

讲稿

一、 教学内容

(一)俄罗斯概况

(二)四个元音,三个元音。

(三)生词及课文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字母。

(二)要求学生会读本课生词。

(三)要求学生会读本课的课文。

(四)通过学习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俄罗斯概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俄罗斯概况; 2. 四个元音,三个辅音; 3. 生词; 4. 课文。

(二)教学难点 1.四个元音,三个辅音;

四、课时安排

本课的教学任务计划用2学时(100分钟)来完成。

《大学俄语 第1册》

第1-2学时

一、师生相互自我介绍,简单了解彼此,讲一下考试形式。

二、导入【提问】

1.大家为什么报俄语选修课? 2.大家对俄罗斯有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三、进入新课

(一)俄罗斯概况 1.俄罗斯国旗、国徽 2.俄罗斯节日及饮食 3.俄罗斯宗教 4.俄罗斯生活介绍

(二)第一课内容讲解 1.俄语简介

2.四个元音,三个辅音:【а, о, у, 方法: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句型:陈述句 4.对话 – Это ... . – А это ... . папа, мама Эмма, поэт

5.课文

э】 、【п, м, т】 《大学俄语 第1册》

(1)Это мама. Мама там.

А это папа. Папа тут. Папа у поэта. (2)– Здравствуй, Антон! – Здравствуй, Анна! – До свидания! – До свидания!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五、布置作业

(一)每个字母抄写一行。

(二)每个单词抄写一行。

(三)熟读所学元音和辅音。

(四)熟读句型、对话和课文。

第三篇:《大学俄语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24学时 实验学时:8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课 课程性质:选修课 先行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学生 负责单位:任课教师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大学俄语1》是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文、理科,本科生使用,由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РУССКИЙ ЯЗЫК》(莫斯科《俄语》出版社)一书节选改编而成。本套教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俄语听说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学生能够掌握初级俄语词汇。

通过大学俄语教学使学生具备初级的俄语语言能力,掌握基本的俄语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质,扩宽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教学过程中需完成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俄语口语表达、基本的阅读和听力能力、以及基本的写作能力。此外,培养学生俄语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 УРОК

1 俄语语音介绍与学习 УРОК

2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УРОК 3 Что это ? УРОК 4 У вас в семье шесть человек. УРОК 5 Это как раз. УРОК 6 Лю Тао дома ? УРОК 7 Такси

УРОК 8 Что вы хотите ?

四、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教学形式:

主要采取在教室教师使用板书授课的形式,另外使用多媒体投影播放教学短片进行听力训练,可以安排适当的口译练习并定期进行单词以及其他俄语能力测试。

·教学条件:教室、黑板、粉笔、投影仪、教材、电脑、教参和教案。

2、实验环节的基本要求:

采用习题讨论,口语对话等形式进行能力测验和技能培养。

3、作业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作业有两部分

·书面作业,主要是课堂中出现和课后布置的习题以及部分命题作文。 ·用作业本写作以及其他形式的作业题。

4、考核方式的基本要求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50% 期末考试成绩50%(口语20分,笔试80分),实行百分制,总成绩满分100分,及格60分。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1、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РУССКИЙ ЯЗЫК》学生用书 参考书:

1、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РУССКИЙ ЯЗЫК》教师用书

2、李维颐《实用俄语会话》天津大学出版社

3、Elena Filimonova《标准俄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全程攻略 最新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课时提升卷(十一) 第4章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含试题,含解析)(范文模版)

课时提升卷

(十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3·长治高一检测)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时,将复原后的细胞继续置于清水中,植物细胞也不会再吸水了;可当把因失水而皱缩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时,红细胞恢复原状后会因继续吸水而破裂。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比红细胞的细胞膜坚韧 B.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红细胞没有 C.植物细胞有液泡,红细胞没有

D.植物细胞能对吸水进行调节,红细胞不能

2.某成熟植物细胞经某种处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实验操作正确。试问:先前的“某种处理”所用的试剂是 ( ) A.纤维素酶

C.0.5 g/mL蔗糖溶液

B.10%HCl溶液 D.清水

3.夏天,很多人都爱吃拌黄瓜,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虽然拌黄瓜时加了盐和醋及其他一些调味品,黄瓜的外表面是有味的,但黄瓜果肉内却是淡的。这是因为

( ) A.拌的时间短

B.细胞壁阻止盐进入细胞内 C.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 D.盐溶在醋中,无法进入细胞内

4.放入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 ) 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③洋葱表皮细胞

④干种子细胞 ⑤蛔虫卵细胞 A.①④⑤⑥

C.①②④⑤ ⑥洋葱根毛细胞

B.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⑥

5.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下列图示的实验与此实验原理差异最大的是 ( )

- 1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2分) 8.(10分)(2013·长沙高一检测)如图是植物细胞某种生理实验过程的图解:

(1)甲所示细胞为

过程,乙所示细胞为

过程。(选填“失水”或“吸水”) (2)该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

(填标号)部分。 (3)进入[1]和[4]的物质分别是

(4)该细胞的失水或吸水,主要取决于

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

(5)如果农民施肥后发现有烧苗现象与图中__________过程相似。(选填“甲”或“乙”) 【实验·探究】

9.(12分)(能力挑战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下实验材料做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1)用上述材料做“观察质壁分离”实验,应选择的最佳实验材料是

(2)在“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将取自同一材料同一区域的三个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这三种蔗糖溶液的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

。(用字母表示)

- 3(2)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3)死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4)过度质壁分离的细胞已经成为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解析】选B。选项A、C、D都是渗透吸水的实例,而选项B为呈色反应。

6.【解析】选B。甲玻璃管内清水会被萝卜吸收,所以甲玻璃管中液面降低;而乙中是浓盐水,其浓度高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会从萝卜中吸收水分液面上升,同时萝卜会吸收无机盐,部分NaCl进入细胞,外界溶液浓度相对降低后部分水分也被萝卜吸收,所以又会使液面降低。

7.【解析】选B、D。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物质都可以通过,而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则不能通过。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溶液浓度的高低是针对溶质而言的,水分子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

8.【解析】(1)甲过程表示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而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而乙过程表示的是将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吸水而复原的过程。 (2)原生质层包括[2]液泡膜、[3]细胞膜以及两者之间的[4]细胞质。 (3)细胞壁是全透的,进入[1]的有水和蔗糖,而进入[4]细胞质的只有水。 (4)浓度差是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产生的。 (5)烧苗是失水过多造成的,类似图中甲过程。 答案:(1)失水 吸水 (2)

2、

3、4 (3)蔗糖、水 水 (4)细胞液 (5)甲

9.【解析】(1)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紫色液泡便于观察。

(2)当蔗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失水,会导致质壁分离,而且蔗糖溶液浓度越高,细胞失水越多,质壁分离越明显;当蔗糖溶液浓度不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据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B>A。

(3)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后,细胞会发生渗透吸水,最终完成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1)① (2)C B A (3)清水 质壁分离复原

第五篇:初中体育——体操,教师用书

一、初中体操教材的概述 本章的体操教材内容,是专门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写的教学用参考书的一部分。 它是根据学生用教科书相应的章节编写的。 (一) 体操的概念 体操,在我国的汉语的原义是身体操练的意思。 体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光绪 28 年 (1902 年),清末的《钦定蒙学 堂章程》的课程设置中的学科课程之一“体操”,这里的体操即体育之意。 体操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概念,各种

说法不一,一般只是说它是竞技运动项目,包括 徒手的、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的各种不同难度动作的身体练习。 作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 (滚翻)、支撑跳跃、单杠、 双杠等。 由于初中学生要学习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又可以灵活地运用 和选择教材内容,体操的内容, 除基本体操外,可在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中任选 两项教学。每年的两项体操内容,最好包括单杠或双杠。 (二) 体操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介绍一些体操发展的史料,使老师们了解一些体操发展的源与流,并不是给学生 讲的教材内容,只是供老师参考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和传习了走、跑、跳、攀 登、腾越等各种生活和生产技能,并用歌舞来庆祝丰收,在这些活动中,出现了体操动作的 雏形。体操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曾把体操作为身体锻炼的手 段;古罗马人利用木马等体操器械来锻炼骑马技术。中世纪时,一些体操还被用于军事训练 和竞技之前的准备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 由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从而把希腊体操用于体育教育实践。1862 年捷克的“天鹰”体操 学派诞生。1881 年欧洲体操联合会成立。1896 年成立了国际体操联合会。同年,在希腊雅 典举行的第 1 届奥运会上,体操被列为竞赛项目之一,从此便有了现代竞技体操。 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体操”一词。但以祛病健身为目的的中国古代传统养身术内 容丰富,历史悠久。西汉乐舞杂技中出现的倒立、空翻、双人集体技巧,东汉时期中国民间 的“杠子功”等等。至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现代体操逐步传入中国。1948 年 5 月在上海举 行的“第 7 届全国运动会”上,才第 1 次把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作为表演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体操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自 1951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广了 21 套广播体操 (其中包括 12 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1998 年由教育部又专门向全国中小学和 幼儿园公布推广了五套中小学生幼儿广播体操。 50 年代中国竞技体操处于建立各种制度,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和稳步发展阶段;60 年代 中国体操运动迅速发展,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70 年代后中国体操进入“冲出亚洲,走 向世界”的崭新阶段;80 年代至今中国体操突飞猛进,跻身于世界最先进行列。 (三) 体操教学的功能 体操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具有教育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见下页表)。

二、初中体操教学内容、教法建议及评价 初中体操教学内容、 基本体操 (一) 基本体操概述 基本体操是体操大项目中的一类,它是以简便易行的动作,发展身体能力的身体操练。 其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形式多样,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 容。通过基本体操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掌握必要的实用技能,全面锻炼身体,培养 时空感觉、空间定向和自我调控能力,对调节情绪,焕发精神,增强团队意识都有积极的作 用。 (二)基本体操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要求建议 基本体操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了基本体操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做好动作。

(一) 技巧运动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称垫上运动,也称滚翻。50 年代后,随着技术动作的发展,用垫上 运动、滚翻,已概括不了其丰富的内容,所以改为技巧运动,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成为单独 的竞技项目。 当代的技巧运动,一般分为翻转型动作和平衡型动作两大类:

初中技巧教学与竞技体操中的技巧运动有很大区别。 从目的上看:学校技巧教学是以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平衡能力、自控能力、 应用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追求竞赛和表演为目的。 从内容上看:学校技巧教学是以掌握技巧运动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以滚翻、平衡为主 的技巧动作,并在此基础上组成联合动作,而不是手翻、空翻一类的高难动作,更没有两人 以上配合的各种抛接动作等。 从练习形式上看:学校技巧教学是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为提高练习兴趣,有时也有 简单的双人配合动作 (如双人拉手前滚翻,双人车轮前滚翻等),或叠罗汉、小造型等。而 竞技体操中的技巧运动包括男子单人、女子单人、男子双人、女子双人、混合双人、女子 3 人、男子 4 人等 7 个项目。 从场地器械上看:学校技巧练习,主要是利用垫子进行,所以又称垫上运动。而竞技 体操中的单人技巧运动必须在规定的场地内, 特制的技巧比赛板或垫子上进行; 双人以上项 目则规定在 12 米×12 米的地毯或比赛板上进行。 学校技巧教材具有明显的健身性、 教育性、 实用性、普及性等特点。 (二) 技巧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学技巧动作练习,在使学生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掌握 1 至 2 套联合动作,通过 联合动作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提高平衡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发 展力量、灵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加强姿态美的教育。 技巧动作中的滚动、滚翻练习,不仅能改善和提高前庭分析器官的机能,提高人体平 衡能力和控制能力, 而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护性实用技能, 能避免偶发事件 所引起的伤害。如滑倒、摔倒、跌下时,可采用滚动或滚翻动作,保护自己,减少损伤。 通过技巧教学,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不断克服旋晕、疼痛等害怕心理,树 立自信心。 技巧动作不仅是体操运动中的基础动作,而且也是其他体育项目练习的辅助手段。例 如:单、双杠、支撑跳跃中的滚杠、翻腾、倒立等动作;跳水运动员的各种翻腾动作;足球 守门员的鱼跃扑球;排球运动员的鱼跃救球、倒地滚动救球等动作都与技巧中的各类滚动、 滚翻、空翻、倒立等动作密切相关。可见掌握好技巧中的主要动作技能,是学好其他运动项 目的基础。 技巧教学的目标、 (三) 技巧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与建议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巧练习。 (2) 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平衡、定向和自控能力,学会 并掌握滚翻、平衡、倒立等动作技能。 (3) 培养自信、果断顽强的精神,提高对学习技巧练习的兴趣。 (4) 树立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方法。 2.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 复习以前学过的前、后滚翻和肩肘倒立、跪撑平衡 (女生) 等。 (2) 鱼跃前滚翻。 (3) 头手倒立 (男生)。 (4) 有人扶持的手倒立 (男生)。 (5) 联合动作。 3.教学要求 3.教学要求 不要求学生学练难新动作,要在小学已掌握的动作基础上,学好初中的教学内容,并 做到: (1) 提高动作的圆滑程度,方向正,动作稳定,自控能力强,姿态优美。 (2) 做鱼跃滚翻、倒立动作时,增强自信心,技术动作较为熟练,提高动作质量。 (3) 联合动作衔接自然、连贯、有节奏感、幅度大、姿态美。 (4) 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5) 技巧练习是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的意识和活泼愉快的情 绪,陶冶美的情操。 由于学生掌握动作的水平不平衡,应允许学生有选择的学习。所以教学内容没有按年 级排列, 只是排出难易顺序, 有少数学生水平较高, 也应允许学习适合他们自己难度的内容, 但一定要向老师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4.教学建议 4.教学建议 (1) 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小垫子及其变化,进行单个动作及联合动作练习,以 加大练习密度及运动负荷,增加练习机会。在每人一块小垫子进行单个动作练习的基础上, 多块小垫子连在一起分组练习联合动作,既省时、协调,又便于组织教学,有利于更好地掌 握动作技能。 (2) 培养正确姿势,随时纠正错误动作是技巧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动作姿势正确, 用力合理才能达到健身和发展素质的目的,才能使动作表现出轻松、自然、协调、健美。这 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示范, 而且要善于观察、 分析并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及时纠正错 误动作,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指导。 (3) 注意活动安全是完成技巧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每次练习前必须充分做好专项准 备活动, 尤其是颈、 腰、 腕、 膝、 踝等关节必须活动充分, 以免造成扭伤; 加强保护帮助 (倒 立、侧手翻等),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方法。 (4) 在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动作练习,强调动作准确、连贯、协调,并注 意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素质,提高平衡能力。联合动作练习时,要强调同学之间互 相观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动作。 (5) 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组合,或改 变成套动作中的某一个连接的动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6) 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影像直观地观察动作的动态和 连贯性及静、慢动作分析技术,比较正确与错误等。特别是教师示范不易解决的部分,可以 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教学。 (四) 技巧教学内容分析与教法建议 1. 鱼跃滚翻 (图 6-1) (1)动作做法: 由半蹲臂后举开始,重 心前移,两腿用力蹬地,同 时两臂前摆, 两手前下撑地, 顺势屈臂、低头、含胸、稍 屈髋,向前滚动,随即屈膝、 团身、抱腿、跟肩成蹲立。 (2)动作要点: ① 跳起后,眼看前下方,身体保持稍含胸、屈髋姿势。 ② 撑地时,屈臂缓冲,经肩、背、腰、臀依次着地滚动。 ③ 背腰部着地时,屈膝、团身、抱腿、跟肩成蹲立。 (3)动作规格: 腾空明显,动作伸展,滚翻圆滑。 (4 )教学建 议: ① 练习远 撑地的 前滚翻 (参见教 科书有 关部 分)。 ② 设置软 障碍物做鱼跃滚翻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保护者单腿跪立或站立, 一手托腹, 一手托大腿前部, 帮助腾空和屈臂缓冲前滚 (参 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④逐渐提高腾空高度和远度。 ⑤ 逐渐减少助力,过渡到独立完成。 ⑥ 加助跑做挺身鱼跃前滚翻。 ⑦ 由低向高或由高向低处做鱼跃前滚翻 (图 6-2)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腾空不明显或没有腾空。采用教学建议①、②、③ 练习。 ② 滚动不圆滑或团身过早、过晚。采用建议①、②、③,并强调撑地时,身体不要松, 保持腿伸直前摆。 ③ 动作不伸展,屈髋过多。采用教学建议③、⑥、⑦。 2.单肩后滚翻成 2.单肩后滚翻成 单腿跪撑平衡 (或半劈 (女生 (图 女生) 腿) (女生) (图 6-3) (1)动作做法: 由直角坐开始,上 体前屈, 接着向后倒肩, 收腹举腿翻臀,头向左 屈,向后滚动。当臀部 翻至支点垂面时,右臂经侧伸与左臂及时用力推地,经右肩撑地向后滚翻,右腿下落屈膝跪 地成单腿跪撑平衡。 做半劈腿时,左腿后伸,抬上体,坐于右脚,臂侧举成半劈腿。 (2)动作要点: ① 上体后倒时,收腹举腿翻臀,同时头侧屈。 ② 当臀部翻至支点垂面时,抬头,两腿前后分开。 ③ 经右肩后滚时,左手屈臂用力推撑。 ④ 成半劈腿时,左腿后伸,坐于右脚。 (3)动作规格: 动作圆滑、协调、方向正、姿态好。平衡稳定,举腿高。半劈腿充分。 (4)教学建议: ① 由直角坐开始,做后倒举腿翻臀,头向左侧屈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② 由右腿跪撑,左腿后举,右肩着地臂侧伸,左手撑地,头左屈开始,推起成单腿跪 撑平衡或半劈腿练习 (参见 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练习经单肩后滚翻 成跪撑。 ④ 保护者单腿跪立于 侧面, 一手托肩, 一手托后举 腿, 帮助完成动作 (参见教科 书有关部分)。 ⑤ 帮助者站其体后, 两 手扶肩, 一脚踩臀部, 帮助半 劈腿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⑥ 保护者站于后举腿一侧, 两手握其脚踝, 帮助腿后举, 待两臂撑直后放手 (图 6-4)。 ⑦ 注意做好头颈部位的准备活动。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头侧屈与手撑地不及时。采用教学建议①、④ 练习。 ② 后举腿与头侧屈不同向。采用教学建议②、⑥ 练习。 ③ 滚翻不圆滑或方向不正。采用教学建议④、⑥ 练习。 ④ 劈腿不到位。采用教学建议⑤ 练习。 3.分腿慢起头手,倒立— 男生) (图 3.分腿慢起头手,倒立—前滚翻 (男生) (图 6-5) 分腿慢起头手

(1)动作做法: 由分腿站立开始,上体前屈,两手撑地同肩宽,手与头部撑地成正三角形。重心前移, 屈臂用力撑地,使脚慢慢离地,两腿匀速上伸并拢,同时髋配合后移,练习者重心落于头、 手支撑面内,身体伸直成头手倒立。 倒立前滚时,低头、含胸、推手,身体伸直前倒,经头后部、肩、背、腰、臀依次滚 动,团身抱膝成蹲立。 (2)动作要点: ① 头、手撑地位置成等边三角形,两肘内夹。 ② 两腿上伸时,配合髋后移,控制身体重心。 ③ 倒立时,立腰、夹臀、稍含胸,重心在支撑面内。 (3)动作规格: 腿上举动作匀速,倒立伸直稳定,滚翻圆滑。 (4)教学建议: ① 屈臂屈体静力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 ② 做屈腿或单腿蹬地摆腿成头手倒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保护者站于练习者前方或侧方,两手扶髋或扶腿帮助成头手倒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④ 靠墙或器械做头手倒立。 ⑤ 滚翻时,保护者站侧前方,两手扶脚,帮助慢动作体会低头、含 胸、向前滚动 (图 6-6)。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倒立起不来, 撑手无力, 髋前移不够。 采用教学建议①、 ②、 练 ③ 习。 ② 倒立停不住,重心不在支撑面内,失去支撑倒下。采用教学建议②、③、④ 练习。 ③ 滚翻不圆滑。采用教学建议⑤ 练习。 4.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 4.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 肩肘倒立── (1)动作做法: 由直角坐开始,向后倒肩、举腿、翻臀,当向后滚动至小腿超过头部时,向上伸腿、 展髋、挺直身体,同时两手撑腰后侧,夹肘,成肘、颈、肩支撑的倒立姿势。 前滚时,两手伸开,身体前倒,经肩、背、腰、臀依次滚动,当臀部将要着地时,迅 速屈膝、团身、跟肩、抱膝成蹲立。 (2)动作要点: ① 后倒肩时,同时要举腿、翻臀。 ② 向上伸腿时,两臂伸直压地,同时伸髋。 ③ 倒立时,两手撑腰的后侧,低头、立腰、夹臀、展髋,眼视脚面。 ④ 前滚时,经肩、背、腰、臀依次滚动。 (3)动作规格: 上起动作协调、连贯,倒立身体挺直,并与支撑面保持垂直姿势。 (4)教学建议: ① 由仰卧屈体姿势开始,向上伸腿、展髋成肩肘倒立 (图 6-7) 。 ② 保护者站其背面,握其小腿上提,并用膝盖顶其背部 (图 6-8)。

③保护者站其侧面,帮助向后屈体滚动和向上伸髋成肩肘倒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 分)。 ④ 团身滚动成蹲 立,重复练习 (图 6-9)。 (5)易犯错误与纠 正方法: ① 倒立不直,伸髋 不充分。采用教学建议 ②、③ 练习。 ② 倒立起不来,立 不住,手撑腰不正确。采用教学建议①、③。 ③ 前滚起不来。采用建议④。 5.有人扶持手倒立 5.有人扶持手倒立 (1)动作做法: 由右腿站立,左腿前举,两臂上举姿势开始,上体前倾,屈髋,左腿向前一步下落屈 膝,两手前下撑地,接着右腿向后上摆,左腿蹬地后向右腿并拢,身体伸直成手倒立。 (2)动作要点: ① 撑地时,两手与肩同宽,五指分开稍屈。 ② 摆腿时,右腿向后上摆,左腿蹬地后向右腿并拢。 ③ 倒立时,含胸、顶肩、立腰、夹臀、稍抬头。 (3)动作规格: 蹬地摆腿协调、连贯,倒立充分伸直,使上、下肢、躯干保持在一条垂线上。 (4)教学建议: ① 手撑地做小幅度蹬地、摆腿重复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② 靠墙做蹬地、摆腿手倒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保护者位于前方,前后分腿站立,上体前屈,两手扶练习者髋侧上提,并前腿屈膝 顶其肩部,帮助顶肩摆倒立,成倒立后,膝部撤回,换两手扶腿。帮助稳定倒立。 ④ 当初步完成后,保护者可站于侧方,扶腿帮助调节身体重心 (图 6-10)。 ⑤ 靠墙倒立,练习停控倒立和延长靠倒立时间 (图 6-11)。 ⑥ 推墙静力练习 (图 6-12)。

⑦ 做仰卧、俯撑、侧撑静力练习 (图 6-13)。

⑧ 学会在倒立前倒时, 顺势屈臂团身前滚翻, 或放一手, 加转体屈髋脚着地(图 6-14)。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蹬地、摆腿不充分,肩顶不住。采用教学建议①、③、⑥ 练习。 ② 倒立伸不直,重心不稳。采用教学建议②、③、④、⑤、⑦ 练习。 ③ 倒立向前倒。采用教学建议⑧ 练习。 6.成套动作 6.成套动作 第一套 (女生)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前滚翻──交叉腿转体 180 度──后滚翻──肩肘倒立 (2 秒)──经单肩后滚翻成单 腿跪撑平衡 (2 秒)──跪立──跪跳起──挺身跳。 要求: ① 滚翻圆滑,团身紧,转体方向正。 ② 肩肘倒立稳定,身体直。 ③ 跪撑平衡稳定,幅度大。 ④ 跳起充分,落地稳。 ⑤ 成套动作轻松、协调、连贯、有节奏,姿态好,幅度大。 第二套 (男生)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屈体分腿慢起头手倒立 (2 秒)──前滚翻交叉腿转体 180 度──后滚翻──肩肘倒立 (2 秒)──前滚抱腿起──燕式平衡 (2 秒)──鱼跃前滚翻──挺身跳。 要求: ① 头手倒立与肩肘倒立上起动作匀速,倒立稳,身体直。 ② 滚翻动作圆滑,团身紧,转体充分,方向正。 ③ 平衡稳定,幅度大,上体与腿高于髋。 ④ 鱼跃前滚翻腾空明显,动作伸展,滚动圆滑。 ⑤ 跪跳起和挺身跳动作跳起充分,落地稳。 ⑥ 成套动作完成轻松、协调、连贯、有节奏,姿态美,幅度大,动作稳。 7.综合练习(利用技巧动作做游戏) 7.综合练习(利用技巧动作做游戏) 综合练习

8.编一编(利用徒手与技巧动作造型) 8.编一编(利用徒手与技巧动作造型) 编一编

(五) 技巧的教学与评价 供参考) 技巧的参考评价标准 (供参考) 动作质量

学习态度与行为

综合能力评价

中 差

鱼 跃 前 滚

腾空明 腾空较 态好, 姿态较

有腾 无腾空, 主动参 较积极主 参与练习不 会讲解动 讲解基本清 不会讲解 态欠 完不成 努力克服 习,较刻 动,怕苦怕 保护与帮 帮助基本正 保护帮助

显,姿 明显, 空,姿 姿态差,与,积极 动参与练 够积极主 作要点, 楚,保护与 要点, 会 不会 滚翻圆 好, 滚 佳,滚 动作。 困难,刻 苦努力, 累,胆怯, 助, 会自编 确,初步掌 不会自编 翻

滑,幅 翻较圆 翻欠圆 度大, 滑,幅 滑,动 方向 度较 向正。 上起动 作节奏 较好, 倒立较 直,姿 态较正 确,倒 立较稳 定。滚 翻较圆 滑,方 向正。 上起动 作失去 节奏, 倒立不 够直, 倒立起 姿态欠 不来, 停 佳,倒 不住, 接 立基本 不了前 稳定。 滚翻。 能完成 接前滚 翻动 作。 作不够 正。 大,方 伸展。

苦练习, 较勇敢顽 缺乏自信 自练, 会分 握自编自练 自练, 不会 战胜自 强,能注 心,不能战 析纠正错 的方法,能 分析纠正 我,勇敢 意团结协 胜自我,纪 误, 会协作 初步分析纠 错误, 不会 顽强,团 作,纪律 律较差,团 交流, 会结 正错误,能 协作交流, 结协作, 较好,有 结协作精神 合生活实 协作交流, 不会实际 遵守纪 自信心, 较差,责任 际应用。 能结合生活 应用, 会 不会 律,积极 战胜困 心不强。 思考,自 难,责任 信心强, 心较强。 责任心 强。 小组和自 实际应用, 自我和小 我评价。 初步掌握小 组评价。 组和自我评 价的方法。

上起动 头 手 倒 立 接 前 滚 翻 作节奏 好,倒 立直, 姿态 好,倒 立稳。 前滚翻 动作圆 滑,方 向正。

倒立展 髋充 肩 肘 倒 立 分,身 体伸 直,姿 态好, 倒立 稳。

倒立展 倒立展 髋较充 髋欠充 分,身 分,身 体较 态较 立较 稳。 体不够 态欠 立欠稳 定。 学习态度 综合能力评 与行为 价 直,姿 直,姿 好,倒 佳,倒 倒立不 直, 屈髋 超过 45°, 完 不成动 作。

动作质量

中 差

好 中 差 好 中 差

单 肩 后 滚 翻 成 跪 撑 平 动作连贯,姿态 好,幅度大,平衡 稳定,方向正。 动作较连贯,姿态 动作不够连贯, 姿态 较好,幅度较大, 欠佳,幅度小,平衡 没经单肩滚翻, 平衡较稳,方向 正。 欠稳定,方向不够 正。 完不成动作。 同 同 同 同 同 同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衡

有 人 扶 持 手 倒 立 完不成主要动 动作完成较轻松、 动作完成不够轻松、 松、协调、连贯、 作,或动作完成 协调、连贯、有节 协调、连贯,节奏欠 有节奏,姿态好, 吃力,姿态差, 奏,姿态较好,幅 佳,姿态不够好,幅 幅度大,方向正, 幅度小,明显偏 度较大,方向正, 度较小,方向不正, 滚翻圆滑,倒立 离方向,动作不 动作较稳定。 动作欠稳定。 稳。 稳。 成套动作完成轻 蹬地摆腿充分,倒 蹬摆腿较充分,身 蹬摆腿不够充分, 不会蹬摆腿,倒 倒 立时身体伸直,姿 体伸直,姿态较好, 立时身体不够直, 立伸不直,姿态 姿 态好,动作完成协 完成动作较轻松、 态欠佳, 完成动作不 差,完成动作困 调、连贯、轻松。 连贯、协调。 够轻松、 连贯、 协调。 难。

成 套 动 作

(一)单杠运动概述 单杠包括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腾越、屈伸和转体等非常丰富的动作,是锻 炼身体十分有效的手段,也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 单杠源于古人类在自然界的攀爬、摆落等生存生活的实用技能。后来德国人把它改变 成体育锻炼项目和表演的内容,并列为第一届奥运会比赛项目。 初中单杠教学,主要是在低单杠上完成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及上法和下法等 简单动作练习,用以作为健身、健心及实用性技能训练手段。 单杠是男子竞技体操项目之一。而初中单杠教学与竞技体操的单杠练习是有明显区别 的。 从目的上看:初中单杠教学是以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悬垂能力和掌握实用 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追求竞赛和表演为目的。 从内容上看:初中单杠教学是以掌握低单杠的基本握法、悬垂、支撑、摆越及上法、 下法为重点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姿势为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联合动作, 而不是以 高单杠的高难、惊险、“飞越”的成套动作为主。 从练习对象上看:初中单杠教学不仅面对男生,而且也面对女生,而竞技体操中的单 杠,只是男子项目,女子没有单杠。 从场地器械上看:初中单杠教学使用的器械包括适合不同年龄的男、女生都可练习的 低杠、中杠或高杠 (高中男生有高单杠练习),杠较细,直径一般为 2.6 厘米,设备从简, 经济实用。而竞技体操中的单杠场地器械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学校单杠教材具有明 显的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性和普及性等特点。

(二)单杠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单杠动作练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背肌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身 体的协调性和前庭分析器官机能, 使学生平衡定向能力得到改善。 特别通过各种姿势的“翻 身上”、“回环”(如单挂膝回环、骑撑回环、支撑回环等)等动作,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调 节能力。 通过单杠动作练习,可以提高腹壁的张力,增强人体适应加速度的能力。在做单杠练 习时, 腹部的收缩和伸展动作较多 (翻身上、 屈体悬垂、 倒悬垂、 单腿摆越、 后摆转体下等), 特别是腹部肌肉迅速反射性收缩,可以提高腹壁张力。腹壁张力性强,可以防止血液过多流 向腹腔,增强人体适应加速度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飞行员、宇航员及海员等所特别需要的。 通过单杠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由于单杠有高低变化要求 (有高单杠、 低单杠),支撑面窄,杠面较滑,学生重心不稳,易产生害怕心理。做翻上、摆动和回环等 动作时,磨手、磨腿,摆越时重心移动较大,常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心理压力。通过 单杠教学,加强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特别是女生对克服胆小害怕心理,提高勇气和胆 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单杠练习过程中,可逐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 心。通过单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还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相互交往能力。 通过单杠练习,学生的握力,支撑和悬垂能力有很大提高,对在日常生活、娱乐和劳 动中翻上、翻下,利用物体爬上、爬下等实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单杠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对单杠练习发生兴趣,并积极参与练习。 (2) 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胸、腹、背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培养悬垂、摆动、 支撑、翻转和平衡定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和自信的精神。 (4) 加强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树立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 法。 2.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 低单杠,一单腿蹬地翻身上 (2) 挂膝摆动上 (3) 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还原成支撑 (4) 支撑后摆挺身下 (5) 挂膝后回环一周半成挂膝悬垂(男生) (6) 支撑后摆转体 90 度下 (7) 联合动作: 第一套动作 单腿蹬地翻身上成支撑──单腿向前摆成骑撑──骑撑后倒挂膝(或摆动一次)上── 单腿向后摆越成支撑──后摆转体 90 度下。 第二套动作 同上,男生加挂膝后回环一周半挂膝上。 3.教学要求 3.教学要求 (1) 做翻身上时,注意腹部贴杠,能独立完成动作。 (2) 挂膝摆动上的幅度要求。既要教育学生不怕苦,同时又设法不要磨破腘部。 (3) 单腿摆越时,注意移动身体重心,摆腿时要高于杠面,完成动作应果断、勇敢、 自信。 (4) 支撑后摆挺身下,后摆腿要稍高于肩,挺身到位时制动,落地缓冲。 (5) 联合动作中的单个动作,要先做熟练,再做联合动作。联合动作主要要连贯,中 间不停顿。同学间要做到互帮、互学,提高兴趣、自信心和责任感。 中学单杠教学可安排学习一年、两年或连续学习三年,但必须注意与双杠教学穿插安 排。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悬垂及支撑能力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精 神和自信心、责任心,提高自控能力。

(四)单杠动作分析与具体动作的教学建议 1.单杠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单杠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初中单杠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绕杠轴做翻转、悬垂、摆动、回环和支撑摆越为主的动 力性动作。如翻身上时,以腹部贴杠翻转;摆动及回环动作则以器械轴(杠轴)为轴,由支撑 或骑撑开始,远送肩与臀,过杠下垂直面后,稍屈髋,以加大摆动幅度或加快回环速度,较 好地完成动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杠教学中,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指导、教育学生在掌握技术原理的同时,必须 克服胆怯、怕疼等不良心理反应,勇敢、顽强、战胜自我,才能实现单杠教学目标。 (2)初学单杠动作阶段,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有些动作可先做模仿练习。 (3)在改进、复习、提高动作质量阶段,教师可采用辅助练习、条件练习 (加标志物 等)或开展互相观摩、评比、竞赛活动 (比数量、比质量、比高度) 等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动 作质量。 (4) 单杠教学中, 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 怕疼、怕苦、怕累思想,又要加强保护与帮助,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确保活动安全。同时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专项准备活动(如拉肩、压肩、活动腕、膝、踝关节等) 及自我保护安 全措施,以防拉伤、扭伤、摔伤。 (5)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上肢及腰背部肌肉力量练习(如引体向 上,悬垂举腿、快速仰卧举腿等) ,为掌握单杠动作技能,奠定必要的专项素质基础。 (6)在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动作练习,也可组织学生自编联合动作,并进 行相互观摩交流、评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7)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要点,反馈 学生掌握动作情况,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和保护帮助方法,但必须注 重实效,运用恰当、 适时。 2. 单腿 (或 并腿) 蹬地翻上成 支撑 (图 6-28) (1)动作做 法: 站立正握杠开始,左脚向前一步,右腿经前向后上方摆起,左腿用力蹬地,(并腿蹬地 时,收腹、举腿、翻臀、倒肩),同时用力压杠,使腹部靠杠,并腿向后伸,当腿翻转至杠 后水平部位时,制动腿,抬上体,翻腕,抬头、挺身成支撑。 (2)动作要点: ① 充分蹬地、摆腿、拉压杠,使腹部靠杠。 ② 腹靠杠后,两腿并腿后伸。 ③ 腿翻转至杠后水平时,抬头、翻腕、挺身。 ④ 并腿翻上时,用力收腹、举腿、翻臀,同时倒肩,压杠。 (3)动作规格: 翻上动作连贯、有节奏,支撑时挺身充分,重心稳,两腿与杠下垂直面夹角在 45 度以 上。 (4)教学建议: ① 脚蹬高物做翻上(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② 屈体俯卧趴在杠上,帮助者固定其两脚,练习者做抬上体、抬头、翻腕、挺身成支 撑。 ③ 帮助者站杠前侧,一手扶肩,一手托腿,帮助身体向上翻。当翻至杠上时换手,一 手托腿,一手扶上臂,帮助挺身成支撑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④ 先学会单腿蹬地翻上,再学练并腿翻上。 ⑤ 加强上肢悬垂和腹背肌的力量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身体翻不到杠上,原因是力量差或摆腿方向不对。采用教学建议①、③、⑤练习。 ② 翻到杠上后,抬不起上体,原因是腿没向后伸。采用教学建议②、③、④练习。 3.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 3.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还原成支撑 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 (1)动作做法:(以左腿摆越为例) 由支撑开始,左臂顶杠,重心移至右臂,接着左手推离杠,同时左腿经侧向前摆越, 左手迅速撑杠,左腿前下伸使大腿根部靠杠,上体保持正直成骑撑。 还原成支撑时,上体和臂的动作同前,但左腿经侧向后摆越,并腿成支撑。 (2)动作要点: ① 移重心、推手要充分,配合协调。 ② 腿摆越后要迅速撑杠。 ③ 及时移动和调整身体重心,掌握身体的支撑平衡。 (3)动作规格: 动作协调、连贯,姿态好,幅度大。摆越时有明显腾空,腿始终保持伸直。骑撑时, 两腿间夹角大于 90 度。 (4)教学建议: ① 手持棍站立做模仿练习(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② 如有器材,可在鞍马或跳马上做练习。 ③ 由骑撑开始,保护者站在杠正前方扶练习者脚,帮助单腿向前、后摆越 (参见教科 书有关部分)。 ④ 由支撑开始,保护者站杠前摆腿方向的异侧,一手托腿、一手扶上臂,帮助移重心、 推手,单腿向前、后摆越,控制支撑平衡(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⑤ 初步掌握后,可由支撑开始,做单腿依次向前摆越成后撑,再单腿依次向后摆越还 原成支撑练习,提高熟练性和平衡控制能力(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移重心、推手不充分,摆越、换撑动作不连贯。采用建议①、②、③练习。 ② 心理胆怯,不敢推手、摆越。采用建议③、④教学练习,同时进行思想工作。 ③ 动作质量不高,姿态差。采用建议③、④、⑤教学练习,重复练习、纠正错误。 4.骑撑后倒挂膝上 4.骑撑后倒挂膝上 (1)动作做法:(以左腿挂膝为例) 由骑撑开始,直臂后倒,左腿后移屈膝挂杠,成挂膝悬垂前 摆,顺前摆摆势,右腿向前上方远伸,同时向后引臂,使肩尽力 前摆,然后顺势自然后摆,当摆至杠前下方时,右腿加速后摆, 同时直臂压杠、扣腕,左腿前伸,右腿后伸,两手握紧杠成骑撑。 (2)动作要点: ① 始终直臂握杠,摆动时,肩部尽力远离握点。 ② 前摆时,右腿向前上方远伸,使肩迅速下摆过杠。 ③ 后摆时,右腿加速后摆,待肩过杠水平面后压杠、翻腕。 (3)动作规格: 直臂压杠,右腿直腿摆动,动作连贯,幅度大,姿 态好。 (4)教学建议: ① 由挂膝摆动 2—3 次上成骑撑 (图 6-29)。 ② 杠前上方放置标志物, 加大摆动幅度 (图 6-30)。 ③ 有帮助下练习,帮助者站摆动腿一侧杠前,当前 摆时,一手扶肩,一手按摆动腿膝部。当后摆时,顺势一手托背,一手压腿,帮助上成骑撑 (图 6-31)。 ④ 在杠面上包海棉垫,减少杠面对腘窝的摩擦 (图 6-32)。 ⑤ 进行思想教育,克服怕疼、怕累的心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不会利用腿的摆动,急于屈臂拉杠,或摆腿过早。采用教学建议①、②、③练习。 ② 前摆时,腿摆向后上方,使动作摆动失去节奏。采用教学建议②、③练习。 ③ 怕挂杠腘窝疼,不愿练或不敢大幅度摆动。采用教学建议④、⑤练习。 5.骑撑单挂膝后回环一周半 男生) 5.骑撑单挂膝后回环一周半 (男生) (1)动作做法:(以左腿挂膝为例) 由骑撑开始,两手撑杠,右腿后摆,臀部后移,左腿屈膝挂杠,直臂向后倒肩,远离 握点,右腿前摆,当肩摆过杠下垂直部位时,加速摆腿并向后上伸,同时抬头、挺胸、翻腕, 回环一周至杠上,接着顺势后倒成挂膝悬垂前摆。 (2)动作要点: 1)用力撑起,向后伸腿,升高重心 2)臀部后移,直臂倒肩,远离握点,加大摆动。 3)回环至杠上时,伸腿、抬头、挺胸、翻腕要配合及时。 (3)动作规格: 回环连贯、圆滑、幅度大、姿态好。 (4)教学建议: ① 由两手握体操棍成骑撑站立姿势开始,做前腿屈,后 腿后摆成弓步,棍向前推至腘窝部的练习 (图 6-33)。 ② 由杠上骑撑开始,帮助者站杠后侧,一手扶肩,一手 托后腿,帮助体会撑起、后摆腿、挂膝后倒技术 (图 6-34)。 ③ 保护者站杠前侧,一手从杠下翻握其腕,帮助后倒前摆。当回环 肩过杠下垂直部后,一手托肩,一手托腿,帮助回环一周至杠上。接着 一手托背、一手压腿,帮助完成挂膝悬垂前摆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④ 结合骑撑后倒挂膝上进行练习。 ⑤ 进行思想教育, 鼓励学生克服紧张、 胆怯的心理障碍, 培养勇敢、 顽强的精神。 ⑥ 杠上包海棉垫,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撑起或腿后摆不够,没有远离握点。采用教学建议①、②练习,掌握后倒技术。 ② 屈臂屈体,身体趴在杠上,回环幅度过小。采用建议③、⑤练习,纠正错误姿势。 ③ 抬头、翻腕、挺身不及时。采用建议③、④练习,配合语言提示,重复练习。 ④ 有胆怯、紧张、害怕心理,不敢做或不愿做。采用建议⑤、⑥,消除心理障碍。 6.支撑后摆转体 6.支撑后摆转体 90 度下 (1)动作做法:(以向左转体为例) 由支撑开始,上体前屈,腿前摆,屈臂屈体,做向前预摆动作。接着利用腹部弹杠, 向后上摆腿,同时含胸用力顶杠,臂撑直,当后摆接近最高点时,左手推离杠,重心移至右 臂支撑,以脚带动身体向左转体 90 度,向侧跳下。 (2)动作要点: ① 预先前摆时,上体前屈和腿前摆要充分。 ② 支撑后摆时,利用腹弹和两臂含胸用力顶肩相结合。 ③ 转体时,掌握时机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控制重心。 (3)动作规格: 腿后摆过肘的高度,身体直,转体正,有腾空,落地稳。 (4)教学建议: ① 支撑后摆重复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 分)。 ② 地面俯撑,弹腿转体 90 度成侧撑 (参见教 科书有关部分)。 ③ 练习不松手的支撑后摆下。 ④ 在保护凳上帮助支撑后摆转体 90 度 (图 6-35)。 ⑤ 在杠后站立,两手扶练习者腰部帮助后摆转体 90 度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支撑后摆时,撤肩,身体远离杠,摆腿低于杠。采用教学建议①、③、④练习。 ② 转体不充分,过早或过晚。采用教学建议②、④练习。 ③ 转体后失去平衡,落地不稳。采用教学建议⑤练习。强调经侧撑时,掌握好重心。 落地时屈膝缓冲。 7.成套动作 7.成套动作 第一套 (女生)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要求: ① 翻上动作蹬地、摆腿充分,支撑稳,腿在 45 度以上。 ② 摆越时,移重心、推手、摆腿、换撑及时。 ③ 挂膝上摆动作充分,动作连贯、幅度大。 ④ 后摆下,腿过肘、转体正、身体直、落地稳。 ⑤ 成套动作轻松、协调、连贯、节奏好、姿态美、幅度大。 第二套 (男生)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要求: ① 翻上动作匀速、伸展、挺身充分,腿高于杠下 45 度。 ② 摆越动作配合协调、连贯,腿始终保持伸直。 ③ 挂膝回环撑起充分,远离握点,幅度大。 ④ 后摆下腿过肩,转体正,身体直,落地稳。 ⑤ 成套动作完成轻松、协调、有节奏,姿态好,幅度大。 第三套 (女生) 要求: 参见第一套女生动作要求。 第四套 (男生)

要求: 参见第二套男生动作要求。 教学建议 ① 复习低年级学过的动作,提高质量和熟练性。 ② 在完成好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 ③ 采用成套动作的保护帮助方法,及时变换手法与站位。 锻炼方法建议 定时练习

比一比 (五) 单杠的教与学评价 单杠的参考评价标准(供参考) 单杠的参考评价标准(供参考) 动作质量

学习态度与行为

综合能力评价

优 单 腿 或 并 腿 翻 上 成 支 撑

能积极 练习较 不能积 会讲解 讲解基 不会讲 主动参 积极主 极主动 要领, 本清 解,不 翻上动作协 翻上动作较 调、节奏好,协调,姿态较 姿态好,幅度 好,幅度较 大,支撑稳, 大,支撑较 动作完成轻 稳,动作完成 松。 较轻松。 动作不够连 贯、协调,节 奏不够好,姿 态较差,幅度 较小,支撑不 够稳定,能完 成翻上动作。 动作被分解, 严重失调,或 完不成翻上 动作。 与练 动,较 的参与 会保护 楚,保 会保护 习,不 刻苦努 练习, 帮助, 护帮助 与帮 怕困 力,能 胆怯, 会自编 方法基 助,不 难,刻 克服困 怕苦怕 自练, 本正 会自编 苦练 难,较 累,缺 会分析 确,有 自练, 习,能 勇敢顽 乏自信 纠正错 初步的 不会分 勇敢顽 强,能 心和团 误,会 自编自 析纠正 强,战 注意团 结合作 自我评 练能力 错误, 胜自 结互 精神, 价。 和分析 不会自 纠正错 我评 误的能 价。 力,能 初步自 我评 价。 我,团 助,合 不认真

骑 撑 后 倒 挂 膝 摆 动 上 动作协调、 连贯,姿态 完成动作较 轻松、协调、 动作完成不

结互 作精神 思考, 助,合 较好, 责任心 完不成动作, 作意识 自信心 不强, 连贯,姿态较 够轻松、协 好,幅度大, 或不是利用 强,积 和责任 纪律较 好,幅度较 调、连贯,姿 骑撑稳定,摆 挂膝摆动上 极思 心较 差。 大,骑撑较稳 态较差,骑撑 成骑撑。 考,自 强,纪 动充分,动作 定,摆动较充 欠稳定。 信心 律较 完成轻松。 分。 强,遵 好。 守纪 律,责 挂膝充分,回 挂膝较充分, 挂膝欠充分, 环动作连贯、 回环动作较 回环动作不 完不成动作 或动作被分 解。 协调、节奏 连贯、协调, 够连贯、协 好,幅度大,节奏较好,幅 调,节奏较 姿态好,动作 度较大,姿态 差,幅度较 任心 强。

骑 撑 挂 膝 后 回 环 一 周 半

稳定。

较好。

小,姿态欠 美。

支 撑 后 摆 转 体 90 度 下 后摆充分,转 体及时,方向 正,推手充 分,动作伸 落地稳。 后摆较充分, 后摆不够充 转体较及时, 分,转体欠及 后摆腿低于 方向正,推手 时,方向基本 杠 45°, 转体 较充分,动作 正,推手不够 不足 45°, 落 伸展,幅度 充分,动作幅 地严重失去 大,落地较 度小,落地欠 平衡或坐地。 稳。 稳定。

展,幅度大,

支骑 撑撑 单还 腿原 向成 前支 摆撑 越 成

移重心、推 移重心、推 手、摆腿、换 手、摆腿、换 撑动作配合 撑动作配合 协调、连贯、 较协调、连 有节奏,姿势 贯、有节奏, 好,支撑控制 姿势较好,幅 稳定,幅度 度较大,支撑 大。 控制较稳定。

移重心、推 手、摆腿、换 撑动作配合 不够协调、连 贯,节奏不够 好,姿势较 差,幅度较 小,支撑控制 不够稳定。 成套动作完 动作被分解, 严重失去节 奏,姿势差, 幅度小,支撑 不稳定,或掉 下器械。

成套动作完 成套动作完 成 套 动 作

成轻松、协 成较轻松、协 成不够协调、 调、连贯,姿 调、连贯,姿 连贯,姿态较 态好,幅度 态较好,幅度 差,幅度较 大,有节奏,较大,节奏较 小,节奏不够 摆动充分,转 好,摆动、转 好,摆动、转 体正,落地 体较充分,落 体不够充分, 稳。 地较稳。 落地不够稳。

完不成主要 动作,或姿态 差,幅度小, 严重失去节 奏,支撑不稳 或掉下,落地 不稳或坐地。

(一) 双杠概述 双杠是健身、实用的器械体操项目之一。其动作和练习方法多种多样,动作有易有难, 可在杠端、杠中、杠上、杠下或在一根杠或两根杠上做支撑、悬垂、摆动、摆越、屈伸、滚 翻、回环、腾越、转体、倒立、空翻等动力和静力的动作。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是深受学 生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初中的双杠教学内容与竞技体育中的双杠运动有较大的差别,如: 从学习目标上看: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支撑能力和掌握 实用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内容, 而不是以追求竞技比赛和表演为目 的。 从练习内容上看:初中双杠教学以基本握法、各种支撑、移动、摆动为重点的基本技 术和基本姿势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上法、套路和安全落地的下法。而不是竞 技双杠的高难、惊险、复杂的套路动作。 从练习对象上看:初中双杠教学不仅面对男生,而且也面对女生,男、女生都有双杠 内容,而竞技体操中的双杠,只是男子项目,女子没有双杠,而有高低杠。 从场地器械上看:初中双杠教学使用的器械应包括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低、中、 高杠, 面向全体男、 女生, 人人都可参加练习, 竞技体操中的双杠器械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只有适于男子使用的活动高杠。因此,初中双杠教学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实用性、教育性和 普及性等特点。 (二)双杠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双杠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双杠练习主要是学生在负担自身体重的情况下, 发展支撑和支撑摆动的典型动作练习。 对弥补上肢和躯干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有重要作用。通过双杠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上肢、 肩带、躯干肌肉群力量,特别对三角肌、胸大肌、腹、背肌的发展有显著效果。使腕、肘、 肩、腰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得到增强。 双杠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支撑摆动、分腿、转体、推手等动作练习,提高人体在 时间和空间位置时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对学生平衡能力、支撑力和协调性发展,都有积 极的作用。 在双杠教学中,通过做杠上支撑移动比赛和杠端跳起越杠跳下追逐游戏,可以满足学 生欢快、活泼嬉戏的心理要求。由于动作的变化,有时会因分腿坐或转体 180 度而碰杠、擦 杠,以及整套练习对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果断。因此, 双杠练习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过双杠教学之后,学生的握力、支撑能力有很大提高。对在日常生活、娱乐和劳动 中的各种攀登、撑上、撑下等实用技能的运用很有好处。 (三)双杠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 双杠教学的目标、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通过向学生介绍双杠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双杠 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2) 发展上肢、肩带、胸、腹、背部肌肉力量,培养学生支撑及摆动的能力。 (3) 双杠练习是力量型的动作,要教育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信、 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4) 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和同学们互相保护的方法。 双杠练习如果缺乏安全意识,不认真保护,较其他器械练习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要把 安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2.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 在一条杠或两条杠上的移动 (2) 支撑摆动 (3) 分腿坐前进 (4) 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5) 支撑前摆下 (6) 支撑后摆转体 180 度成分腿坐 (7) 支撑后摆挺身下 (8) 联合动作:杠端跳上分腿坐──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9) 成套动作: 杠端跳上分腿坐──前进一次经摆动成分腿坐──杠前撑杠并腿后摆, 进杠前摆──后摆转体 180 度成分腿坐──弹杠并腿前摆,进杠──支撑后摆挺身下 3.教学要求 3.教学要求 初中双杠教学,应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以发展学生力量素质为重点,并注意培养 学生自信心、责任心、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支撑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以适应 未来生活需要。双杠项目教材内容安排,和其它项目一样,可安排学习一年、两年或连续学 习三年,但必须注意与单杠项目教学穿插安排为宜。 (1) 初中双杠教学内容以支撑为主,由于臂部肌肉和力量不够,支撑摆动时比较困难。 所以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学习支撑摆动应是教学的重点。 (2) 在做支撑前、后摆下时,身体重心应超过杠面,当身体摆到最高点时,稍有制动, 移动重心,越出器械。 (3) 在上双杠教学课时,应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状态,通过具体的帮助,能使学 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动作, 通过练习中增强臂力和腹背肌, 还可以做一些发展体力和发展臂力 的专门练习。 (四)双杠教学注意事项与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1.双杠教学应注意事项 1.双杠教学应注意事项 初中双杠教学,重点安排了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支撑摆动、移动及简单的上法、下 法、转体等动作。动作虽然都不太难,但对上肢力量要求较高,并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 合。在学习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逐步掌握一套简单的联合动作,重点发展支撑力量 和支撑摆动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 并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培养意志 品质,学会保护帮助。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讲解清楚,示范动作正确,让学生认真观察, 使学生明确重点,记住动作顺序,学生能主动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突出重点,如学习下法时,使学生体会身体重心移动,推手、换握杠的时机。 (3)联合动作和成套动作,要在单个动作基本掌握再做,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协调从 容。开始时先做两三个动作的联合,再逐渐增加动作。 (4)教学时,将教会学生技术动作与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相结合。特别是女学生臂力 较弱,对女生应特别予以关照。 (5)保护与帮助不仅单纯为了安全,而且是在心理上解除害怕的障碍。当学生比较好 地掌握动作后,又要让学生逐渐摆脱依赖思想。具体的帮助方法,见学生教科书。自我保护 的方法,当自我感觉失控时,应立即减少摆幅、降低速度、停止练习或改变成简单的下法。 (6)器械体操练习,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动作技术上,要在学习技术,发展体力和意 志力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获得促进身心发展的效果。 (7)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点, 分析动作正误,掌握正确技能,但必须注重实效。 2.支撑摆动 2.支撑摆动 (1)动作做法: 由支撑开始,举腿前伸获得自然的摆动。前摆时,身体伸直,自然下摆,当摆过垂直 部位时用力向前上方摆踢腿(稍屈髋),带动髋部前送,拉开肩角、低头、含胸,眼看脚尖; 后摆时,及时展髋,身体伸直自然下摆,当后摆过垂直部位时,用力向后上方甩腿,含胸直 臂顶肩,拉开肩角。 (2)动作要点: ① 以肩为轴,直臂顶肩摆动; ② 当身体向下摆过垂直部位后,加速向前、向后摆腿。 (3)动作规格: 以肩为轴,自然摆动,后摆过肩水平。 (4)教学建议: ① 练习支撑移行和分腿坐前进等动作,提 高支撑能力及小幅摆动能力 (参见教科书有关 部分) 。 ② 垫上做仰撑或俯撑,并在同伴帮助下体 会两腿摆至最高点时身体所处的位置, 提高支撑 能力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在保护帮助下支撑小摆动练习 (图 6-45)。 ④ 杠下放高垫子练习(图 6-46)。 ⑤ 启发学生相互观察、思考、分析完成动作情况, 探求解决方法。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前摆收腹举腿屈髋采用教学建议②、③练习。 ② 后摆时挺腹塌腰采用教学建议②、③练习。 ③ 支撑能力差、 肩轴不能相对固定采用教学建议①、 ②练习。 ④ 胆怯,不敢做,加强保护帮助,确保活动安全,采用教法建议③、④练习。 3.跳上成分腿坐前进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3.跳上成分腿坐前进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1)动作做法: 杠端站立,跳起直臂撑杠,两腿顺势前摆,当腿超过杠面时,迅速分腿以腿后部触杠 成分腿坐,然后身体挺直立髋骑杠,上体前倾,两臂经侧举,两手顺势于体前稍远处用力撑 杠,同时两腿伸直,顺势后滑并腿进杠,接着支撑前摆成分腿坐。 (2)动作要点: ① 杠端跳起支撑时,两臂伸直。 ② 前摆腿必须过杠面后再分腿,并以大腿后部触杠后滑成分腿坐。 ③ 后摆进杠时,两腿伸直压杠。 (3)动作规格: 分腿坐时不砸杠,挺身远撑,直腿进杠。 (4)教学建议: ① 反复练习跳上成分腿坐和小幅度支撑摆动。 ② 垫上练习分腿坐前进(参见学生用书有关部分 )。 ③ 从分腿坐开始,反复练习推杠、立髋、夹腿动作。 ④ 加标志物练习前摆腿过杠及远撑手部位。 ⑤ 在帮助下练习(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屈腿、屈髋前进采用教学建议②、③、④练习。 ② 前摆低,手撑太近或太远采用教学建议④练习。 ③ 胆怯,不敢做采用教学建议①、②、⑤练习。 4.支撑后摆转体 度成分腿坐(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4.支撑后摆转体 180 度成分腿坐(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1)动作做法: 支撑摆动,当腿后摆高于杠面后,含胸顶肩稍前倾,以腿带动髋转体 180 度,同时分 腿成剪绞动作,两手依次推杠换握于体后撑杠成分腿坐。 (2)动作要点: ① 直臂顶肩支撑,后摆腿必须高于杠面。 ② 以腿带动髋转体。 ③ 依次推手,换握及时。 (3)动作规格: 直臂支撑,直腿剪绞转体,推手换握及时。 (4)教学建议: ① 垫上俯撑,两脚蹬地后摆,两腿交叉转体 180 度成分腿坐(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② 支撑后摆扭髋动作。 ③ 在帮助下练习(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腿未摆出杠面,转体过早反复练习支撑摆过杠,采用教学建议②、③练习。 ② 屈腿、推手换握不及时采用教学建议①、③练习。 5.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5.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1)动作做法: 由外侧坐两手体后撑杠开始,上体稍后仰,两手用力撑杠,随之两腿并拢借身体压杠 的反弹力向左 (右) 前上方摆起,经高摆腿,重心移越两杠,展髋,同时两手推杠换握,缓 冲落地。 (2)动作要点: 借助身体压杠的反弹力摆腿使身体腾起,推移重心。 (3)动作规格: 直臂支撑推手换握;并腿前摆,在杠上完成展髋挺身姿势。 (4)教学建议: ① 反复练习外侧坐,上体后仰撑杠,两腿压杠摆举动作。 ② 反复练习外侧坐越两杠成外侧坐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③ 在帮助下练习。 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作质量的方法 (如利用标志物等)。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举腿不高可加标志物练习;可采用教学建议 1)、2)练习。 ② 不能下杠,可在帮助下练习。 6.支撑前摆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6.支撑前摆下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1)动作做法: 由支撑后摆开始,当前摆过垂直部位后,迅速向前上方摆 腿,同时重心向落地方向侧移,当前摆近最高点时,两腿向前上 方伸压展髋,上体急振,同时用力顶肩推手换握杠,挺身跳下, 落地缓冲。 (2)动作要点: ① 向前上方摆腿同时移重心; ② 伸压、展髋、推手、挺身要协调配合。 (3)动作规格: 高举腿,充分展体挺身。 (4)教学建议: ① 反复练习支撑前摆展髋举腿 (如图 6-47)。 ② 在低双杠末端练习跳起支撑前摆跳下 (如图 6-48)。 ③ 在 保护帮助下 练习 (参见 教科书有关 部分)。 ④ 小 摆动练习 (如图 6-49)。 (5) 易 犯错误与纠 正方法: ① 前摆举腿不高采用教学建议① 练习;摆腿前上方加标志物练习。 ② 伸腿展髋挺身不充分。下杠一侧加标志物练习;反复练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 ③ 胆怯,不敢做。采用教学建议②、③、④练习。 7.支撑后摆挺身下 7.支撑后摆挺身下 (1)动作做法 (以左侧下为例): 由支撑前摆开始,身体后摆至垂直部位时,两腿用力向后上方摆起,接近最高点时, 制动腿,身体重心移向左臂,同时右臂顶肩推手,换握左杠 ,左手推离杠,摆至侧上举, 挺胸抬头跳下,成侧对杠站立。 (2)动作要点: ① 后摆时直臂顶肩,直体拉开肩角; ② 换握及时,推杠有力,挺身跳下。 (3)动作规格: 直体后摆高于肩。 (4)教学建议: ① 练习由小幅度到大幅度的支撑摆动。 ② 在帮助下练习俯撑推手换握移重心动作。帮助者可双手握住练习者脚腕,练习者推 手移重心换握。 ③ 在杠端一侧杠拉一皮筋,练习后摆越过皮筋,体会推、移、换握、越杠跳下动作, 减小心理压力。 ④ 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动作练习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保护者站在练习者跳下落地 点稍前处,一手扶其上臂,另一手托大腿,帮助完成动作。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① 后摆收腹、屈髋、撅臀,可采用教学建议①、②练习纠正;加强上肢、肩带及腰背 肌肉力量练习。 ② 推手换握时机掌握不好采用教学建议②、④纠正;以及给以语言提示或其他信号, 帮助学生建立肌肉用力先后感觉。 ③ 跳下动作没有挺身。强调后摆有一定高度,顶肩、推手、挺身要协调完成;可采用 教学建议①、③、④ 纠正。 8.成套动作 8.成套动作 第一套动作 要求: ① 分腿坐前进时,直膝、有弹性; ② 弹杠后高举腿,过杠后展髋挺身落地。 第二套动作 要求: ① 动作连贯、协调、有节奏、有弹性。 ② 直臂、直腿、幅度大,转体正。 ③ 下法充分展体。 第三套动作

要求: 动作连贯,姿势正确,幅度大,有节奏、有弹性、转体方向正,下法有展体。 第四套动作 (参见教科书有关部分) 要求: 动作连贯、姿态美、幅度大,有弹性,转体方向正,下法充分展体。成套动作教学方 法建议见教学建议综述。 (五) 双杠的教与学评价 双杠的参考评价标准(供参考) 双杠的参考评价标准(供参考) 动作质量

学习态度与行为

综合能力评价

优 以肩为轴直 支撑 摆动

以肩为轴直 直臂支撑,摆 完不成摆 动。

能积极 较积极 不积 能分析 能分析 不会分 主动, 认真, 极,不 动作质 动作质 析,不 认真刻 并能在 主动, 量及原 量,但 会保护 苦参加 教师引 不认 因,会 找不到 帮助, 练习, 导下思 真,胆 保护帮 原因, 同伴不 并能积 考问 怯,缺 助,并 能保护 信任, 完不成动 作。 极思考 题,比 乏自 受同伴 帮助, 缺少克 问题, 较勇 信,不 信任, 同伴较 服困难 勇敢、 敢,有 能战胜 责任心 信任, 的勇气 顽强、 自信 自我。 较强, 有责任 和信 积极向 心,能 能主动 心,能 心。自 克服困 在教师 编、自 难,积 指导下 练、自 极战胜 克服困 评能力 自我。 难,战 较差。 自编、 胜自 不会应 自练、 我。有 用。 自评能 自编、 力较 自练、 强。应 自评能 上,不 战胜自

臂支撑摆动,臂支撑摆动, 幅小,肩轴不 摆幅大、节奏 摆幅较大,节 固定,节奏不 好。 直臂支撑,直 奏较好。 直臂支撑,分 强。 能完成动作,

分腿 坐前 进

腿较大,动作 膝、分腿大, 但不连贯,幅 连贯,有弹 动作连贯、有 度小,有时屈 性,幅度较 弹性,幅度 膝,节奏不 大,节奏较 大, 节奏好。 强。 好。

支撑 后摆 转体 180 度成 分腿 坐

直臂支撑,摆 幅大,转体及 时,直膝、幅 度大,推手换 握及时,不砸 杠。

直臂支撑,摆 幅较大,剪绞 能完成动作, 推手换握及 时,不砸杠。 时砸杠。

断克服 我。 困难, 我,比 较自 信。

转体较及时, 幅度较小,有 完不成动作。 战胜自

外侧 坐越 两杠 直角 下

弹杠有力,举 腿高,越杠轻 松,推手换握 及时,充分展 髋挺身,落地 稳。 以肩为轴直

有弹杠动作, 举腿较高,越 杠较轻松,推 手换握及时, 展髋挺身。

能完成越两 杠跳下,举腿 不高,展髋挺 身不充分。 完不成动 作。

用能力 力。能 较强。 应用。

支撑 摆动 前摆 下

以肩为轴,直 直臂支撑,摆 臂支撑摆动, 臂支撑摆动, 动幅度小,推 幅度大,推手 摆幅较大,推 手换握较及 换握及时,充 手换握及时, 时,展髋不充 分展髋挺身, 展髋挺身。 分。 落地稳。 直臂支撑以 直臂支撑以 肩为轴摆幅 较大,后摆高 于肩,推手换 握及时,展髋 挺身不充 分。 支撑摆动幅 度小,肩不固 定,推手换握 较及时,没有 展髋挺身,落 地不稳。

完不成动 作。

支撑 后摆 挺身 下

肩为轴摆幅 大,后摆超过 肩,推手换握 及时,展髋挺 身, 落地稳。

完不成动 作。

动作连贯、自 动作连贯较 然,幅度大,自然,幅度较 能完成动作, 成套 动作 节奏好,有弹 大,节奏较 节奏较差,有 不能完成某 性,下法充分 好,下法有展 停顿,下法无 一动作。 展体,落地 体动作,不充 展体挺身。 稳。 分。

(2) 掌握体育教学中常用的队列和队形变换。 (3) 学会徒手操中的组合动作、成套动作、中学生广播体操和简单的轻器械操以及实 用性技能。 (4) 培养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和整齐、迅速的作风。

2.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1) 队列和体操队形 (2) 中学生广播体操 (一) (3) 徒手体操基本动作 (4) 徒手操成套动作 (5) 轻器械体操 1~2 套 (6) 攀爬等实用技能 3.教学要求 3.教学要求 (1) 队列要求动作迅速、整齐、准确、身体姿态端正。低年级多做一些队形练习,逐 渐提高要求。 (2) 徒手操逐渐要求动作准确、到位,有针对性地发展身体素质,要有力度。 (3) 攀爬强调方法正确,动作协调一致,发展实用能力。 (4) 要视学生姿态的优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对基本体操的兴趣。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