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利益观念正在日益强化。农村中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读书无用论”广泛流布农村, 就算考上大学, 如果没有关系, 仍然找不到工作。在外打工同样挣钱, 同样盖楼房、娶媳妇。这种观念以及社会上打麻将成风的现象都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成天迷恋网络游戏、打牌、吸烟, 无所事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收效不大,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留守学生”由爷爷奶奶等在家监护, 在心灵上形成了代沟。由于“隔代抚养”的溺爱, 教育方法的不当, 对子女教育是爱而不严, 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校混大就好外出打工, 或者花钱去读职业学校同样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这也给农村学校教育造成了困难。但作为教师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 同时也需要给学生关爱, 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 可能会收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倾注炽热的爱。一提“严”, 学生往往以为是“凶”。其实严格要求学生是热爱学生的重要的内容, 教师要调整好“严”与“爱”的尺度。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教育能力;也取决于教师的真诚和对学生的热爱。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以为热爱学生, 不仅要谆谆地教导, 温婉地劝诱, 热忱地关怀, 有力地帮助, 更要严格地要求, 严肃地批评。值得注意的是万不可将这里所说的“严”与严厉的惩罚, 严酷的体罚划等号。
在我看来, 严与爱的最佳境界是:严而有格, 严而不溺。同时教师要求要做到一视同仁, 让学生, 感到纯真的爱。学生每接触一个老师, 总是议论:老师喜欢谁, 老师不喜欢谁, 老师处理某某公正不公正等等。学生对老师爱产生议论是正常的, 是学生探索爱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要。特别是特殊学生。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学生”, 他们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对他们的爱。他们要求老师公正的爱, 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 否则会造成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育。因而在教育方法上很重要, 对学生教育的语言也要掌握分寸。所以教师爱学生, 不论他表现怎样, 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既不纵容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老师既是严师, 又是慈母。
“爱是无形的力量, 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必须从情感需求入手, 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学生, 是每个教师起码的、必须的素质。罗素曾在《教育与生活》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如果一个教育者不爱自己教育的对象, 师生间没感情, 没信任, 没有心灵的交流, 这样是很难培养出素质优秀的学生。
中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既要循循善诱, 促使个性健康发展, 更要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信任他们, 使师生之间既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 又是互相启迪的朋友, 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 他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角色。只有对学生的信任尊重, 才会得到学生对自己的敬爱和信服。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 学生就会把老师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教育就会收到较好或良好的效果。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 我就是依靠“爱心”转化了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 促进优生更优, 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班集体,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让我更懂得教师在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 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正面诱导, 比单纯的严厉批评收效更大。
总之,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特别是中学生, 他们需要关心, 需要理解, 需要爱护。因此,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我们教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爱, 用爱心去沟通他们的心灵, 将更能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