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木兰诗》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二、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相关的朗读技巧。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理解木兰形象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文的知识与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2)、掌握下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识木兰这一任务形象及其所带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语言实践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收人们的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检查预习:
给生字注音:鞍鞯 可汗 辔头 鸣溅溅 朔气 机杼 戎机 金柝
三、指导朗读: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看注解掌握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是一首乐府诗(长篇叙事诗)
三 疏通大意
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小组讨论 疑难字词提问,解决“互文”问题
四、复述课文,评述人物
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1.填空:情节,停机(叹息 )——代父(从军 )——征途(跋涉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合家(团聚 )。
2、根据上题复述课文
3、抓住文中字词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与归纳总结。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与合作精神。
五、布置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自我进行句子翻译。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乐府诗(长篇叙事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征途跋涉——征战沙场——辞官还乡——合家欢聚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继续赏析诗文。理解文意。认识人物形象及我们学习她的意义所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进行部分段落的默写。并进行当堂批阅。
三、整体赏析诗文
1、教师逐段进行指导朗读与分析:
2、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3、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4、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5、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6、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7、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8、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四、疑难问答
学生自由提问,解决课后练习 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4.附文的作用:用生动的比喻作结,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五、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齐背课文
七、作业
诗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抓住某句(段)诗,拓展开去,发挥想象,写一段故事。
八、板书设计:
木兰诗
乐府诗(长篇叙事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征途跋涉——征战沙场——辞官还乡——合家欢聚 篇章结构: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功成身退——比喻附文 人物形象:勤劳——孝顺——勇敢——不图名利——爱家爱国——机智
《木兰诗》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详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平等语气与学生商讨,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
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突出“读”就读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这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感悟、提高。指导朗读的时间很充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触文本,理解课文内涵。李骞说,学生当堂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吕良说,可能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课堂上有时有冷场现象。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 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 〖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 4、A。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 )。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⑵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⑴ C ⑵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
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
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3、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执拗(niù) 憔悴(qiáocuì) 馈赠(kuì) 真谛(dì) 璀璨(cuǐcàn) 镶嵌(qiàn) 酷肖(xiào) 长吁(xū)短叹 炽热(chì) 祷词(daǒ)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天穹(qióng) 翱翔(áo) 千山万壑(hâ)
4、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2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四、欣赏《浪之歌》,理解炽热爱情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散文诗《浪之歌》,看看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内涵。
1、听读课文,感受海浪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浪之歌》的朗读录音,体会这首散文诗表现了海浪怎样的感情? 点拨:表现了海浪对海岸的无比热爱和忠贞不渝的感情。
2、感情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同学们,这首散文诗音律和谐,节奏鲜明,文章有明显的韵脚,你能先将诗中的韵脚一一找出来吗?
点拨: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
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 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 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等
现在,大家大声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可以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第一部分(第1-4段)写海浪与海岸的爱情。 第二部分(第5-7段)写海浪是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说一说这首散文诗表达了海浪和海岸怎样的关系? 点拨:海浪和海岸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难舍难分。 (3)本文抒发情感时使用了第几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第一人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可以让海浪敞开胸怀,尽情倾诉,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亲切之感,能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3、仔细品读,体会忠贞爱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品读课文,理解散文诗的意思,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浪与海岸之间的亲密关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 (2)既然海浪那么爱海岸,如何理解“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点拨: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海岸,这是描写热恋中的情形,劝告对方,实则也是劝过自己,为了让爱情能天长地久,我们要“冷却”,别那么过分“炽热”,因为过分炽热会导致爱情夭折。
(3)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点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4)“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丽女人的馈赠。”这句话表现了海浪怎样的特点?
点拨:这句话表现了海浪对世间万物的博爱。
(5)怎样理解“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的含义?
点拨:海浪把守护海岸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作一生的追求,表达出忠贞不渝的爱情,和火热的衷肠。
(6)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海浪是在一个热恋中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的形象,还是博爱者的形象。
4、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内涵
同学们,纪伯伦难道仅仅是在赞美海浪和海岸的美丽爱情吗?快速阅读全文,结合写作背景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海浪对海岸的真挚无私的爱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出示写作背景:
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 4 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点拨: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三、品味《雨之歌》,体会雨的胸怀
我们学习第二首散文诗《雨之歌》,看看作者面对多姿多彩的雨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雨之歌》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擂台赛,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首散文诗使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对雨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首散文诗使用了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通过写雨对天地万物的滋润和爱护,歌颂了雨的无私奉献和博大的胸怀。
(2)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第一部分(第1-7段)写雨作为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滋润万物。
第二部分(第8段)写雨和大海、天空、田野之间的热爱,就像人类之间的爱情那样相互热爱。
2、细细品读,自主探究雨的形象
同学们,这首散文诗中,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现在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诗人用哪些事物来描绘了雨? 点拨: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 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5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点拨:这句话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雨牺牲了自己,但是换来了山河花草的欢乐、茁壮成长,表现出雨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
(3)“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通过这个句子你可以感受到雨的情感?
点拨:通过“一旦”“便”看出雨的毫不犹豫、伟大无私,“吻”“拥抱”看出她对花儿青枝绿叶的热爱,让人感受到雨对自然万物的无私奉献、无比热爱。
(4)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通过雨的作用思考这个问题。
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她热爱万物,胸怀广博。
通过“把千山万壑装点”,“用以镶嵌绿野大地”,“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看出来。
3、合作交流,深入探究主旨
同学们,纪伯伦在如诗如画的诗句中要表达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还是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问题: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这句话写出雨来自于大海、天空,他又无私奉献给田野,雨和大海、天空、田野之间的热爱,就像人类之间的爱情那样相互热爱。所以这首散文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2)《雨之歌》除了表达对雨无私奉献和博大胸怀的歌颂,还有其他深意吗? 出示写作背景:
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
6 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点拨:作者用雨和大海、天空、田野之间的关系象征自己和祖国、人民的关系,所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感谢祖国、热爱祖国,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终生的愿望。
四、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海浪、细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他们热切挚爱,他们无私奉献。那么,我们也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吧!
例如:白云之歌
清晨,我化作轻纱般的薄雾,为大地妈妈送上闪亮的露珠,洗去她绿色头发上的尘垢;夜晚我又调皮的化作清凉的露水,为疲惫了一天的妈妈擦去肌肤上的灰尘.温煦春天里,我是妈妈的空气清新剂;炎炎夏日里,我帮爸爸送去解暑的甘霖;秋高气爽时,最是我多情的时候,我与蓝天紧紧依偎在一起,天高云淡就是对我们爱情的最好的演绎;冬天里的我是美丽的柳絮,酒醉般的自空中飘洒,深情的扑向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在融化里期待冬天过后能在春天里再次幻化出更加纯洁无暇的美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同时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终生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
1、由“雨”的形象,你联想到现实中哪些事物或人物?请写一写。
2、课下阅读:纪伯伦的其他三首散文诗《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 【板书设计】
《浪之歌》 海浪 海岸 爱情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雨之歌》 滋润万物 传情的信使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一 下面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划出,并订正。
全心贯注(
)
心汇神凝(
)
警报叠起(
)
竭然不同(
)
无瑕及此(
)
锋芒必露(
)
二 下面是一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如:“月亮”“蜡烛”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巧填成语
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
有一个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长有两条最长的腿(一步登天)和一双最大的手(
),在一个最短的季节里(一日三秋),沿着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经过最荒凉之地(
),到了一个最遥远的地方(
),照了一张最大的相(
)。朦胧中他被人盖上了一张最大的被子(
),做了一次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在医院里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天(度日如年)。回来后,他写了一本最赚钱的书(一本万利),到了最昂贵的稿费(
)。他常常感叹自己的命运就像最快速的变戏法(瞬息万变),饱尝过人间最完整的滋味(酸甜苦辣)。
故事有意思吗?且不管它!还是先把括号中所缺的成语填上吧。 四 阅读迁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13岁时,我家忽然遭一场很大的变孤。。。。。。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目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那时我是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到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知道了新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国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母亲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29岁。
我回国第三年,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段其瑞政府要捕拿我,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81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 “自传”由于是“自我介绍”。与他人写的传记就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鲁迅的这篇自传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篇自传从内容看,可分为哪三个部分,大体介绍了作者的哪三方面的情况?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鲁迅自传》的第一句话虽然简单,但很必要,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四) 这篇自传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经济困难制约着鲁迅从幼年到求职的整个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事件;一条是爱国主义精神,从读书到生命终结,越来越明确和强烈,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件。
(五) 《鲁迅自传》虽短,但仍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其中写的较为详细的是_______一段。这一段详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这篇自传不仅没有夸饰性赞语,有些话还说的相当谦卑。请从问中找出两个例句来。
答案参考
一 “全”改“潜”,“汇”改“会”,“叠”改“迭”,“竭”改“截”,“瑕”改“暇”,“必”改“毕” 二
一手遮天,不毛之地,天涯海角,包罗万象,铺天盖地,一字千金 三 略
四
(一)简明扼要
朴实无华
(二)1家庭情况
2 求学工作简历
3 写作方面的成果
(三)自称,出生时间,出生地,家庭姓氏等
(四) 交不起学费
上不花钱的军校,矿校
公费留学
想去德过不成
为养家回国学军
学工
学医
搞文艺
(五)“弃医从文”它决定了鲁迅一生的主要战斗方向
(六) 1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陆续都失败了。
2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 【学习目标】
1、 识记重点字词。
2、 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4、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资料链接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 ) 瓦砾( ) 地窖( ) 颤巍巍( ) 精疲力竭( ):
用心
爱心
专心
名副其实( ):
永垂不朽( ):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释疑
1、 初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在整体感知这个层面上,基于老夫人对烈士的情感的复杂性,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你能写出有关蜡烛的三个诗句吗?它们常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于本文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 2
3
象征意义:
五.同步达标
1、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2、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3.蜡烛(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3、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点】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思考:文章为什么会使你感动?如果作者换一种写法,你还会被感动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合作释疑
1、上节课已划出文中的重复描写,从中你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提示:从重复的每一个点来谈。)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细读课文,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通过她的动作表现,想象老妇人当时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四、迁移延伸
前面已学过《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五、同步达标
1、总结一下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用心
爱心
专心
2、认真体会一下,战争留给我们的、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学习心得】把你学完此文的所感、所思,或者是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