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集锦)

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集锦)

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第一篇: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雅思大作文常见论点总结考生们都知道雅思考官在评判一篇大作文时,除了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之外,还很重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而中国考生在写essay时常见的一个问题恰恰是考前准备了语言,临场。

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

第一篇:ielts大作文常见论点

雅思大作文常见论点总结

考生们都知道雅思考官在评判一篇大作文时,除了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之外,还很重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而中国考生在写essay时常见的一个问题恰恰是考前准备了语言,临场读懂了题目,很快形成了观点,但是却不知该从哪些角度来支持自己的thesis statement。所以主体段落观点单调,思维陈旧,内容空洞,为达到字数而把一个观点写了再写等问题常常会充斥在文章的body part。这极大地影响了考生的作文成绩。在此,笔者将多年积累的雅思大作文常见论点总结为一首打油诗,以飨读者。

论文观点角度多;

科技经济常切磋;

肉体灵魂不放过;

权利平等要把握;

个人国家多权衡;

文化道德思路扩;

结合话题多思索;

主体论证不难说。

一、科技和经济

在雅思论文主体部分写作中,科技角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角度。绝大多数作文的话题都可以从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加以分析。例如:

讨论是否将动物用于科学实验:

Some scientists claim that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on animals would be crucial for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treating some of the most-feared incurable diseases.

讨论社会道德下滑: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iven birth to materialism and capitalism which favor the research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freedom of men. Consequently, no spiritual, moral, and traditional valu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压力大的原因: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work today more demanding than it used to be.

亲情淡漠的原因:

The availability of a great variety of high-tech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lso diverts people from enjoying chats with the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环保全球化的原因:

Developing countries lack sufficient numbers of qualified scientists and other skilled personnel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the ozone depletion, the marine pollution and the like.

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那么经济的影响就是社会前进的方向标。经济的强弱通常会导致某一现象的出现或某种结果的产生。比如在讨论什么是最伟大的发明时,考生可能想到电话。那么如何来支持这一观点呢?试看下面的句子: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lephone created a new market for the employment of women. The position of telephone operators was most often filled by women, creating a new world of opportunities for females to struggle for the equal rights to males.

通过说明电话的发明使女性获得工作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在经济是更加独力,这对于她们争取平等的权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肉体和灵魂

雅思大作文常会出一些有关科技发明或娱乐方式的利与弊话题。那么不管是写好处还是坏处,考生应该从该发明或娱乐对人的肉体和灵魂这两方面去组织自己的分支观点。比如电脑对肉体的影响:

You don’t have to be a scientist to see that, due to overuse of the computer, a lot of kids get little exercise, which makes them obese.

Another common disadvantage is that playing too much on the computer can cause bad eyesight.

发明或娱乐对肉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削弱势力和增加肥胖两个方面,而其对灵魂的影响则涉及一下多个方面。

1.高频率的信息切换影响孩子们的耐性。

There is not deny in that with the advent of technology, our patience grows thin.

2.媒体中的暴力节目扭曲孩子们的灵魂。

Media violence affects children by: increasing aggressivenes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tensifying their fear of becoming victims; making them less sensitive to violence and to victims of violence; encouraging their appetite for more violence in entertainment and in real life.

3.对媒体过多关注使孩子们变的孤僻而脱离现实生活。

For lack of face-to-face contact, modern children tend to be more introverted, unsocial, isolated and indifferent than those kids in last century.

三、权利和平等

四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浓缩为:权利、平等和自由。中国考生在人们该不该做什么事情或行为的时候应该多从这个方面去说服考官。

如果写到动物的保护问题时,可以说:Animals are not created for humans any more than women are created for men, black for white.

在写到政府是否该花钱来发展武器时,可以说: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advancement of military technologie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dangers to all human rights, including the most basic right to life itself.

在写到环境的重要性时,可以说:

All human beings have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an environment adequate for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在写到小孩子是否应该对自己犯的罪负责时,可以说:

When someone turns 18, he or she should be tried as an adult because they have adult rights. Children, however, do not have the same rights as adults do. Then, if a five-year-old child killing someone has been sentenced the death penalty, the trial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someone should be tried as an adult are absurd.

在写到传统的西方道德中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时,可以说:

Respect for property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respect for person. Indeed, respect for property is one species of respect for person. Property is the stuff of personal independence. It is, therefore, an economic foundation of freedom. A society in which respect for property diminishes is one in which freedom diminishes.

四、个人国家

有时候,一个现象或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个人的努力和汗水或个人的疏忽,以及社会国家重视或政府的政策不恰当而导致的。例如:

运动员是否应该拿高薪:

Athletes sweat and sacrifice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more than the average people, which can justify their high salary.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Young people’s inexperience and gullibility easily lead then into traps. (个人的原因)

The government failing to establish supporting system to offer help to adolescents can explain this social issue. (国家的原因)

在男女平等的意义上使用个人和国家的分析角度也是很有效的:

Every woman is worthy to be respected, educated, and safe from exploitation.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to pray, promote, and protect the human and divine rights of all. The world’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depend on it.

The full and equal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all spheres of life is essential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bolition of war, and the ultimate establishment of a united world.

五、文化和道德

文化和道德本来就是雅四大作文中较难的两个话题,而近来这两个话题考的频率又很高。考生不防也从这两个角度来准备一下主体段落的观点。

反对强势文化入侵:

Globalization might undermine cultural diversit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mote a certain kind of consumerist culture, in which standard commodities, promoted by global marketing campaigns exploiting basic material desires, create similar lifestyles, which is so-called Coca-Colonization.

该不该撒谎:

The dishonest practice of telling lies will produce a perverse impact on one’s personality.

总之,在大作文的主体段落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将以上的思路结合题目的特点综合应用,切忌生搬硬套。平时在读文章时也要多总结别人的观点角度,而后为我所用。这样定能让你逐渐形成西方的思维习惯,在考试中能才思泉涌,下笔有神。

第二篇:高三作文分论点示例

1. 人与自然

1以自然为本含义远超过以人为本。 ○2人类必须约束自己,为前人还债,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2.人与环境

1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战胜环境。 ○2人应在不同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3人与人互为环境,因此要优化环境,为他人提供环境。 ○3.人与艺术

1人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同步。 ○2艺术的提高和普及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3东方人强调喜闻乐见,西方人强调推陈出新,所以莫言说:我看卡夫卡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懂人怎么变成了小甲虫。

4罗曼罗兰说:艺术创新能培养一批能欣赏艺术的人。 ○5艺术为人类的思想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人和科学

1科学从广义而言,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狭义而言,有自然科学和科技能○力。

2我们必须顺应规律、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敬畏规律。 ○3科学的发展史无止境的,科学的精神是批判。 ○4人们在探索中接近科学,完善自我。 ○5要警惕生活中的伪科学。 ○62010年统计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跟20年前发达国家的人均科学素养是一样○的。 5艺术与科学

1艺术与科学互为依据互为依存。 ○2艺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科学为艺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载体和舞台。 ○4艺术和科学相同点在于对规律的把握。 ○5艺术与科学本质上是真善美的统一。 ○ 6.道德底线,高尚道德,公德

1道德底线是起码的为人的基本原则。 ○2道德底线就是良知、纯真。 ○3守住道德底线,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4突破道德底线就是堕落。 ○5高尚的道德是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6高尚的道德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7高尚的情感:尊重、尊严、平等、民主、友情、爱情、感恩、悲悯 ○8道德底线又可看成是高尚情感、道德的回归。 ○9拥有高尚的情感就是拥有良知。 ○10在家庭和朝廷之间存在社会,在社会中都需要遵守的道德称为公德,职业道○德是公德的具体表现形式。

余秋雨说:中国缺少一个公共空间。有人说日本的公德是世界上公认的,它的核心是不要让人讨厌;然而中国其实是有公德的,具体表现是不要让朋友为难。

7.关于追求与低调

1事业的追求和人品的追求应该是相统一的,即德才兼备,表示他有追求,然○而离开徳的才是往往被否定的,历史上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有德无才是被人看不起的。

2关于小我和大我的统一体现的是责任和胸怀。 ○3我们的传统之道对小我的完善是缺失的,强调的是奉献。 ○4我们这个时代小我和大我的完善应是一致的。 ○5价值的标准通常体现在索取和奉献上,传统的观点是我们要多奉献少索取。 ○6我们现在要充分索取使自己健康成长为了更好更多地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 ○7真善美的价值体现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只要你执着地追求真善美,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有价值的。 低调不低

8低调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对普通人而言,淡泊和低调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人生境界。 8.名利和价值

1价值的衡量标准通常是成就贡献工资 ○2自我完善的标准自古以来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人生价值的超越:三个维度:职业、价值、道德范围的、时代的 ○4真正的伟人一定是超越时代的,一般人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 ○5高尚的慈善是不留痕迹,给人尊严、面子的。 ○9.尊严、平等

1让每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 ○2人类需要高尚的同情、怜悯,不允许居高临下的施舍。 ○3给每个人有施展个性的空间,它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 ○10.关于文化

1传承文化必须遵循抽象继承的原则,还在于交流中兼收并蓄。 ○2文化中确实有糟粕存在,必须理性思考。 ○3中华文化是四大文化中唯一至今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活的文明。 ○4文化必须下基层接地气。 ○5要抵御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 ○

第三篇:关于习惯的好作文及论点论据

改 变 你 我 的 好 习 惯

都说习惯决定人生,但是养成一种习惯与告别一种习惯。都绝非易事。因为人们总是依赖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殊不知它既能将你带入天堂,也有可能带你进入地狱!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坏的习惯源于惰性。是习惯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前途未卜之时,习惯就是你的方向。在成败的毫厘之间。习惯决定一切!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每天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

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在我们众多的习惯当中,能够成就一生的自然是那些好习惯,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那些坏习惯,就像一堵玻璃墙,把我们与成功隔离开来,让我们只能看到成功近在眼前,却总是无法到达。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含恨,终生,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找不到人生的幸福,更有甚者,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葬送了最弥足珍贵的生命。《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纵使有英雄气概,终究逃不过气量狭小恶习的惩罚,被诸葛亮三气之下,一命归西。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着,唯一能够有效改变我们生活的手段便是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惯。改变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用毅力、恒心和不断地自我提醒才能达成。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些能力,只要你肯用心!

做人是一生成败的重要话题,它又与心态有关,凡是在这两点上过不了关的人,一定会遭遇大小挫折。这是硬道理,甚至可以说,做人的心态,既影响一生,也决定一生。很多人明白此两点,但行动起来,就非常困难,以至半途而废,结果让人生的可能变成不可能。

做人与心态构成人生的两面,不善做人者往往心态失常,心态失常者又会导致做人变形。有些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给人退路等于给自己留出路,突破各种压力,打败自身固有的弱点.让自己的人生向敞亮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越做越好,从小到大,赢得一片人生胜局;有些人则容易失去信心、目标,像无目的地小虫一样懦动在自己迷阵中,总会羡慕他人比自己走得远、飞得高,结果自己永远是无所进展。两种人,两种结果。你怎样选择呢?做人的基本规则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轻言失败,因为世上难事,不可尽数,你的困难,也是别人的困难,战胜因难,是惟一的选择,这就需要你自己成为一个积极者。试想,你对自己都不积极.怎么可能有积极的心态呢?天下失败者都可归为一种:自己放弃自己,自己毁掉自己。在今天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没有做人的积极心态,要谈立足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让积极的心态纠缠自己,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灰色。改变自己一生的法则,往往不在于能力大小、环境好坏、机遇多少,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人、做事,找准自己的强项与弱点,扬长避短,善待自己,就会找到自己脚下的出路。

良好的心态、习惯、性格是成功人生的三大法宝。一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求得发展,与自身的性格、心态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好心态让你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好性格带来好命运

谈 习 惯

一谈到习惯,一些人立即会想到“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类人人皆知的习惯,他们并不了解习惯的真正含义。习惯是指人们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动作的行为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习惯是要分好坏的,坏的习惯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的两种。包括一切的不好习惯在内,我们应该坚决地加以唾弃。

我们是提倡大家发扬好的习惯而去改掉坏的习惯的。

然而,凡事都是说着比做着容易。高尔基曾经谈到:“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我们总说要改掉坏习惯又没有恒心,习惯不是一会儿就有的,也得逐渐样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是需要用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同学的难处了——没有毅力给自己长期施加一种强制力。然而坏习惯是不需要这种强制力的,所以养成一种坏习惯比养成一种好习惯容易得多。

但是如果我们有毅力,有恒心,时时警觉,时时克制自己。时间久了,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的沿袭下去,这便是“习惯成自然”了。不用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就养成了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了。

一但我们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不益于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的顺利完成,不益于社会影响。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相反地,我们会终生受用于我们所养成的好习惯,就有助于我们的学习的进步,身心的健康,对我们是有所裨益的。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好 习 惯 是 一 种 财 富 习惯,决定命运。 命运,决定人生。

人的一生是由大大小小的习惯组成的,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人生的质量,好的习惯往往使一个人走的更好更快,离成功更近。 好习惯是一种美的诠释,智慧的行为。

习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高度,从一个人习惯中我们足可以评价一个人。 有的人离开时毫不顾忌地“砰”的一声便甩门而去,而有的人则小心翼翼轻轻地扣上们离开;有的人将吃剩的零食袋到处乱扔,而有的人则拿在手里直到看到垃圾桶才丢掉„„相信明眼人可以看得很明白,后者便是拥有好习惯的人。这类人是充满智慧的。细节决定成败,好习惯虽小,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这类行为让任何人都觉得赏心悦目。好习惯,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灵魂美,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美。

好习惯是一种雅的表现,积极的态度。 拥有好习惯的人往往可以做到淡然处世。正是因为好习惯他们才得拥有了规律的生活,从而积极向上,乐观生活。

就拿两个类型的居室环境的人来说吧。有的人通常早早起床,之后会开窗透风,并且不忘给窗边的花草浇浇水,然后把整个居室收拾的井井有条。而有的人,不仅仅不按时起床,没有规律的生活,起床后更别说记得给花草浇水了。久而久之,不仅仅花花草草上会蒙上一层灰尘,整个生活都会变得杂乱无章。可能,床头是臭气熏天、久未洗的袜子,地上是无心打扫而堆积下来的厚厚灰尘,说不定啊,房门口还有吃完没有扔掉的方便面桶呢„„这两类人的对比很明显。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喜欢干净整洁的居室而不是脏乱不堪的教室吧。简简单单的习惯好与否,反映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前者所体现出的是雅观大气,而后者就不用说了吧。不“扫一室”又何以“扫天下”呢?如果连整理居室这么点的小事都无法做得完美,那我可是难以相这种人可以成就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了。 好习惯是一种财富。

它不仅仅会使你有原则、条理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及梦想,更会使你有异于常人的自信及勇气。它会使你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会使你离成功的距离更加接近。并且这笔财富将是你终身所享用的,当你日渐长大、日渐成熟,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价值多么庞大。当有一天你站在成功的巅峰,感谢它吧,是你日益积累下来的好习惯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 命运,在于习惯。 而好习惯,是在生活中一步步积累而来的。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养成好的习惯, 为未来积聚巨大的财富吧!

谈 习 惯

如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是一种永恒的矢志不渝,相比之来也许”习惯”就是一种超脱极限的永恒。穿石头、木断,需要的不仅仅是水和绳的执着也少不了石头和木默默的甘心情愿,但是习惯就没有它们那样容易了一开始所有的苦,一切的罪愆,都不得不由一者来承担,他如同作茧自缚一般——无怨无悔。

是啊!能习惯的人绝非是等闲之辈,一开始他们就在承受罪孽,一开始好象他们就注定了要成为时代的倔强者;一开始天将降大任与他们身上;一开始他们都被世俗之人视为一无是处——胆小怕事,而且不屑一顾;一开始就预言了在公众面前好象一股空气,那样沉寂,那样难以琢磨;一开始他们就在黯黯沉淀着自己难以平静的心情,压抑着自己鲜为人知的心事;一开始他们就在扮演着神秘的角色,而此时生活的导演都不知道他们在演什么戏!

身心疲惫,仿佛已经老迈。有时自己也很难想象,小小年龄心却不自觉的衰老如此快,好多时候我也选择习惯来演绎自己的心情。也许是真的没有什么能值得我有丝毫的激动,平静、平静,就是这样一直沉浸在快要窒息的边沿!

来来往往、徘徊、踯躅、踟躇、犹豫。我在等什么,我也不知道,爱上习惯也许是一种前几世修来的运。

寂寞之时我习惯了,寂寞是一种力量,能耐得住寂寞就能获取自由和超脱,耐不住寂寞就会被其他所控制而找不到自我,因为习惯我习惯了寂寞,因为习惯了寂寞,我就不会被它轻易左右了!

其实有种淡然叫习惯,有种泰然也叫习惯,有一种坦然也可以叫着习惯,习惯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习惯了别人一样的眼光。因为习惯我开始不再在乎别人,也开始不再在乎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舍得我切多注意的呢?好多时候连生命的延续我都没有注意,但是为什么我却习惯不了太习惯的自己!

哲人说会习惯的人,是会懂得坚持和忍耐的人,而我说懂的习惯的人却不如我经常扮演习惯的人,因为我是第一个能将哲人所说的话付诸实践的人!

习惯,也许是世间一门很伟大的哲学,想想也是如此。有了习惯。自然就诠释“忍”字,有时忍辱负重不是说明自己没有脾气,仅仅是想表达自己根本不削一顾,没有把那些侏儒之类放在眼里,或许是自己在沉默,利用习惯来伪装自己浮躁疾恶如仇的冲动,一旦某些因素触动了他心底的最为脆弱的暗流,哈哈„„也许池鱼也会卷起万重浪,似排山倒海一般势如破竹。所以别看小人物,也不要把人看小,说不定何时他就是叱咤风云,给世人一个惊叹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谈 习 惯

14岁的高占喜,一个青海农家弟子,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农村吗?”七成的观众都猜测,高占喜难以反抗城市的诱惑,不愿意回去。谜底却在提前揭晓了--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他立即要求赶回家乡。“为什么急着要走呢?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高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回村之后,占喜仍然5点半钟去上学,啃个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小麦挑水:仍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学习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我的麦子熟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两句朴素的语言就是高占喜反抗城市的诱惑的内因。我认为他始终未忘记自己担当家庭的责任,后面也表明他深刻明白改变命运最终要靠自己。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碰到令他感慨万千的一件事情,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龙永图出来之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去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修抽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小孩觉得上厕所冲不出水来是很不负责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品质非常可贵。

在人生的漫长的征途上,当责任成为习惯,你就会尽力履行你自己的职责,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当责任成为习惯,一个人更轻易被人认可与接受,能从别人的赞赏中收获自尊和自信;当责任成为习惯,在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就能更多地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赏,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

责任好象暖暖的春风,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消息,使世界布满了生气和活力。人生的船不可能没有责任的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高占喜和小男孩那样,负起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吧!

当责任成为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和刚升起的太阳一样美好!

着名作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一个人要想自己长大后能被别人刮目相看,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的事情。不过如果做成了这件事,对你将是益处多多。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从小成绩就好,习惯也好,终于,在长大后有所成就。还有一个人,从小目中无人,习惯差,不好好学习,长大后不但一事无成,还被送进了警察局。瞧,这就是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差别,好习惯与坏习惯不是一念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慢慢养成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好习惯,相信他的明天,他的未来将会无比精彩,无比辉煌。而如果一个人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大部分人长大后会一事无成,甚至会犯罪去坐牢,我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可能你现在觉得不养成好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等到你长大后后悔也来不及了,你会发现小时候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天真。

朋友们,趁着你们还年轻,要多学些好习惯,不要“老大徒伤悲”啊!

养 成 好 习 惯

所谓“陋习”,就是不良习惯,是长期内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我当然也不例外。

在学习上,我有粗心的坏毛病,它使我深受其害。因为粗心,使我在考试中连连丢分,甚至导致“三好学生”“三好学生”与我失之交臂;因为粗心,经常丢三落四,曾因忘带钥匙在“三九”严寒有家不能回而饱尝苦头、因忘戴红领巾被值勤的同学拦在校门外而窘迫不已、因忘带作业受到老师的责备而羞愧万分;因为粗心,考卷上不留姓名,被同学们引为笑谈……我痛恨并下决心改掉它,可它就像个影子般地伴随着我,让我苦恼不已。

在学习上还有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毛病。读书走马观花,又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结果只能是“狗熊掰棒子”,事倍功半。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急噪、不爱动脑,遇到难题饶着走。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虎头蛇尾等等。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良习惯。最伤脑筋的是生活无序,缺乏条理性,东西乱摆乱放;做事情随意性太强,有始无终;时间观念差,拖拖拉拉,效率不高;也没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过多地依赖别人……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所谓的“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的意思,就是告戒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坚实的基础,靠的是一砖一瓦积少成多。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不断地修正自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靠的是“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顽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自己的缺点,蛮不在乎,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可真就变为“积习难改”了。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鼓足勇气挑战自我,下决心告别自己的不良习惯,变缺点为优点,使自己更加完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关于习惯的论点、论据、素材 论点

习惯对人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习惯有好坏之分。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应该培养良好的习惯。

改正坏习惯需要决心和毅力。

有时候我们需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习惯不是天生的。

习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

名言

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人应当支配习惯,而绝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奥斯特洛夫斯基

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席勒 在所有古老的习惯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席勒 习惯可能会贬损最辉煌杰出的天才。——贝多芬

恶习知道自己很丑陋,所以往往戴了假面具。——富兰克林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辈子养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萧伯纳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奥古斯丁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莎士比亚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莎士比亚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培根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培根

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 ——普鲁斯特

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奥维德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班固

习惯的锁链隐而不易察,直到有一天牢不可破时,人们才会发觉其存在。——佚名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 ——佚名

典型论据

“文坛鬼才”贾平凹

——好习惯使人成长起来

贾平凹被认为是中国最高产的作家之一,被人誉为“文坛鬼才”“长安怪杰”。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先是向校报投稿,连连发表些诗作,以后就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相当多,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写作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看书、学习、写作、投稿,二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他的一枝生花妙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成为深受欢迎的作家。

“我已经习惯吃粥了”

——要学会抵制诱惑

宋代的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2岁丧父,母亲后来也改嫁了。为了学习,他背上书籍,独个儿跑到南都,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同学中有人看到范仲淹每天只吃两顿粥而又极力勤奋好学,很感动,送了一些吃的东西给范仲淹。但过了几天,发现送去的东西原封未动,有的已开始腐烂了。同学感到惊讶和不解,便问是什么原因。范仲淹回答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好意,因为我吃粥已经很久,习惯了。现在突然享受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我还能吃得下稀饭吗?”范仲淹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勤奋苦学。后来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为政方面也留下了佳语。

鲁迅“早”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都将一些良好的品质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文坛大师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要求自己凡事早做,抓紧时间,这样长时间坚持,就成了习惯。

毛泽东读书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毛泽东同志凡是读书的时候,总是先备好红黑两色笔,写眉批或画符号,或写批语。一本有 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他在上面写下的批语有13000字。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托尔斯泰改正不良习惯

——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决心和毅力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一段放荡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耍、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对自己表示十二分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于禽兽,真不是人。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寻找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 8点:1.缺乏刚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海明威的写作秘诀

——作者风格得益于写作习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其作品以自然、清新、精炼著称,对话极为简洁。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那简洁的风格秘诀在哪里 ?”海明威回答说:“站着写。”海明威对自己的这种写作习惯作了解释:“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用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我的思想。”

康德的准时习惯

——有规律的生活是好习惯

德国哲学家康德每天习惯 5点整起床,7点整外出散步,13年如一日,以致当地的居民按他外出的时间来对钟表。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

——习惯源于事业的需要

19世纪的50~60年代,马克思主要从事巨著《资本论》的写作。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他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做了大量的摘记。据统计,他为写作这部巨著而读过和做过摘记的书籍,达1500多种,他写的笔记本,包括手稿、摘录、提纲和札记在内,共有100多本。除了政治经济学有关学科以外,他还研究农艺学、农业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用工艺学和实用经济学、代数等。这些研究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进行的。它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每天早晨9点钟,他准时到达博物馆的图书阅览室,借出许多书籍,在那里边读边做摘录和写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才回家。当初,博物馆的图书阅览室才落成,相当宽敞。他总是坐在第二号桌子的座位上。由于他埋头研究资料时,常常情不自禁在座位上用脚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的碰擦之后,犹如滴水穿石,新的坚硬的水泥地竟被磨去了一层,从而在那里留下了他的“遗迹”。

断指戒赌

——与恶习彻底决裂

据报载,江苏省盐城市新兴镇居民倪某,染上赌博的恶习,一直难以改掉,他与赌友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利用各种方式赌博,结果造成家庭不和。 1998年6月29日,他和其他几个人玩扑克、掷骰子、打麻将整整赌了一天,倪某输了3000多元。回家后,他妻子抱怨他,他自己想想也很懊恼,最后他一气之下用菜刀剁下了自己的3个手指头,以表示戒赌的决心。他为改变坏习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狄更斯“夜游”

——习惯源于事业的需要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有一种“夜游”的习惯,每到晚上,他就来到街头,看着五光十色的招牌广告。看见衣衫褴褛的人就跟上去,随之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一个下等公寓或酒馆,然后把所见的新闻记下来。他还同学徒谈话,在马车站徘徊,逛马戏场和游艺园,调查监狱,在牢房里同将受绞刑的死囚犯谈话,并观察行刑的情景。

哲理材料

最重要的东西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关于苹果皮的争吵 一对小夫妻常为吃苹果发生口角。

女的怕苹果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男的则认为果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可惜。常吃苹果,也就常吵。前不久,竟吵到他俩的老师家去断是非。

老师对女的说:“你先生这么多年都吃未削皮的苹果,还好好的并没有死,你担心什么 ?” 老师又对男的说:“你太太不吃苹果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苹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没有事了 !”

老师还说,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要勉强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也要体谅宽容别人的习惯。 小两口顿开茅塞。 杀掉不如改掉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

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还是被主人提出来杀了。

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 ?” 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

“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这样太残忍,还不如把它给杀了。”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 ?”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 !”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 于是那人一直保持着杀鸡的习惯。 你还有冲击挡板的激情吗?

心理学家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挡开。 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攻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十次更猛烈地攻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了。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已经不再攻击小鱼了。它依然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它放弃了一切的努力。

创新论证

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

“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如果我们想要描摹“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习惯在无声息地侵蚀着的,是人的个性与创造能力;在人的独特的禀性剥落声中,习惯如大毒蛇,温柔地缠绕着你,抚慰你,直至你行如死灰,坐如槁木,沿着习惯的锈蚀的双轨滑向缄默和平庸。

马克思说:“宗教是民众的鸦片。”我认为那些思维中的惯性力量同样是民众的鸦片 ! 比如给你一张纸,你会想到什么 ?写字,画画,也许除了这些,很难再想到其他用途。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的思维很容易使头脑僵化。天空开始下雨,顾城写诗道:“雨网把世界打捞……”美国洛威尔写道:“一场腐朽与更新的煮沸……”诗是陆上生物对天空的遐想。不仅诗人需要幻想,科学同样要求打破习惯的壁垒,心游万刃。哥白尼敢于向教会与习惯势力挑战,大胆地预言大地是球体,这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洪亮的钟声,将在历史长流中激起无数不囿于习惯者的共鸣。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同样是对多年来束缚我们头脑的条条框框的挑战,同样是对惯性思维的挑战。只有广泛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走出习惯的笼罩,放眼地平线上崭新的曙光,才能使生产力有巨大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战略。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打破了中世纪对人的肉体的束缚,人成为自由人。但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却逃避自由,比如与他人行动同一化,依赖父母兄长等现象的产生,这是因为个体的人 (不像中世纪在社会的固定结构中)面对纷繁浩大的宇宙,备感自身的卑微和羸弱。他提出:只有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用整个社会的集体力量与自然相抗衡,才能摆脱自卑感。而创造力发挥的大小程度,无疑决定于个人对习惯的反抗程度,只有挣脱枷锁的头脑,才能接触到宇宙的奥秘。

惠特曼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从灵魂深处感到,一定要反叛一切,走我自己的道路。”于是人类的诗歌史上增添了一部歌唱生命与自然的杰作。

第四篇:高考作文训练--供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

高考供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

一、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

统观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给材料议论文,其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其包含文章论点的晦明程度。所谓显性材料是指那些包含论点较为明显,内容较为直观的材料;而隐性材料则是指一些包含论点较为隐晦、含有比喻意义或看图的材料。无论是显性材料议论文还是隐性材料议论文,都有一个把握立意、提炼论点的方法问题,它直接关乎到给材料议论文的成败,一向被视为是增强高考作文得分措施的关键所在。本文先就高考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作一探讨。

提炼论点实际上就是认识论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表明人们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先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据此我们可以以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分为先由材料提炼论点,再由论点把握全文这样两个阶段。这是我们提炼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基本思想方法。

由材料提炼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阶段要仔细研究所给材料,一般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

一般地说,显性材料中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常常包含了诸多方面。首先要分析材料中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先以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为例,这一年所提供的材料是: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命题要求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显而易见,这是一则显性材料,它反映了同学和老师对中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两种看法和做法,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先分析同学的看法和做法:同学主要是“无话可说”,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东拼西凑”“编造材料”,即缺乏素材积累。不仅如此,“无话可说”还意味着立意不明,把握不住中心,提炼不出论点,这又属于思想认识的水平问题,即缺乏认识积累。两个“缺乏”的背后实际上是缺乏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

通过对同学方面做法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同学改进作文现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中学生作文要有话可说,功夫不在作文课堂内,而在课外,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提高认识,积累材料。

再从老师方面分析:老师对中学生作文,仅仅做到辛辛苦苦批改、讲评是远远不够的,而把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单单归责于学生更是片面的,不公平的。老师的作文教学,也不仅仅在课堂内,更重要的是应该指导、敦促学生注重课外阅读,重视思维能力训练,重视分门别类地积累。学生有了认识和材料,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可见,老师作文教学的功夫也不在作文课堂内,而在课外,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提高认识,积累材料。这是教师方面改进教学生作文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运用分析法分析了材料所包含的诸方面内容以后,下一步才是运用综合法,通过比较,看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怎样,从而归纳出材料可能揭示的论点。综合的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实际上在分析了同学和老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得出各自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以后,把二者放在一起一比较,就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联系。即:

中学生作文的功夫不在作文课堂内,而在课外,在于重视课外阅读,积累认识,积累材料。

第 1 页 共 5 页

这时我们不禁会想起平时常听到的一句名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把这句话稍作变通,就得出了文章的题目:

“长期积累,必然成文”

这就是我们通过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所提炼出的中心论点。

完成由材料抽出论点这一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由论点把握全文的第二阶段。因为第一阶段实际上是要求弄清材料所给出的限制,只能由所给材料得出论点,但是一旦由这些材料得出论点之后,就不能再囿于这些材料。要开拓思路,想到材料之外,用论点去统帅新的材料,在这个论点的指导下去联系自己和同学们作文的现状。这是在论点的指导下对材料的挖掘和拓展。

与1984年相比,198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就要难一些,这一年所给的材料是: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

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这也是一则显性材料的作文,虽说要求写的是书信,但实际考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因而带着明显的议论色彩。经过认真研读,我们就会感觉到,这则材料具体反映了如何对待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有三种看法:考生本人的,老师的,家长的。关键要分析考生本人的志愿和他所具备的有利条件。考生本人要报考历史系,看来他立志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怎么能说出路窄呢?什么是出路?路,就在自己脚下!待遇?待遇是物质的,人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东西。况且他本身是某重点中学中上水平的学生,从高一起就认真准备,外语又很好,怎么能说录取就没有把握呢?

这是我们由材料分析得出的基本看法,实际上是针对考生、老师、家长的看法得出的三个分论点。写信时要一一阐明,对考生要充分肯定、鼓励,坚定他的志愿,这是重点;对老师和家长适当劝驳即可。至于由论点去开拓新材料,只要我们联系一下当时那种重经济轻文史的实际,提一下就行了。

为了从多侧面展示显性材料作文的复杂性,我们还可以以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32—33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一千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33.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面对这组材料,看似易,下笔难。难就难在对材料的具体分析上。表面看,后两个材料一正一反,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当别人遇到麻烦时,则漠然置之,“悄悄走开”。“材料2”说明社会崇尚乐于助人的精神,“材料3”说明社会又呼唤乐于助人的人。“乐于助人”是其共同的联结点。如果缺乏对事物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如果不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就很难看出其中的内在联系。

提炼出了基本观点,再去开拓新材料,联系现实,乐于助人者太多,“悄悄走开”的也不少,显然,这是一则思想评论,题目干脆就拟作“是乐于助人还是„悄悄走开‟”。写的时候注意正反论证,把握好侧重点就行了。

高考作文的显性材料多种多样,不一而足。1998年高考大作文的材料又给人以大巧若拙的感觉:

第 2 页 共 5 页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不少考生缺乏正确的审题方法,盲目地认为这不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论点,只要凑上几则古今中外战胜脆弱的例子印证一下就行了。其实不然,‟98年的高考作文决非如此简单。这一点,只要认真分析一下便可认知。‟98年的高考作文论点鲜明,两个题目提示的是同一问题,追求坚韧需要不断地战胜脆弱,战胜脆弱又必须具备坚韧的品格。但是立意的侧重点不同:前个题目是针对那些品格坚韧的学生而言的,应该着重谈为什么追求坚韧;而后个题目是针对那些脆弱的学生来说的,应该着重谈怎么样战胜脆弱。因而也有一个结合个人实际慎审选择论题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应把握试题测试的重点。这次大作文的材料实际上是针对现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较为脆弱这一现实提出来的,因而选题的时候应注意选择后一题目。不少考生由于对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缺乏认真思考,因而拣轻怕重,干脆避而不谈。实际上,本来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正面临着太多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学校的各种压力,如课业压力、分数压力、升学压力等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压力,其次是来自家庭的压力,主要是家长对独生子女学业要求过严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就业的压力,就高考而言,也只能允许一部分人进入高等学府,大部分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如果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就能正确认识,自强不息。否则,就会万念俱灭,一蹶不振。另外,还要注意,文章侧重要求谈的是考生对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认识,而非大众的。不少考生对上述三方面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因而偏离了论题,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综上所述: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原材料出发,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得出中心论点;第二阶段以论点为指导,又去开掘新材料。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隐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

以上我们已经就高考显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方法作了一些探讨。相对于显性材料而言,还有一种包含论点较为隐晦,含有比喻意义或看图的隐性材料。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3年的看图作文“挖井找水”,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的“一对孪生小姑娘在玫瑰园中的对话”,1995年的寓言诗《鸟的评说》,1996年的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等。由于这类材料都含有比喻意义,因而文章论点的提炼方法就与显性材料议论文迥然不同,考生稍不注意就可能出错。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提炼出隐性材料议论文的论点呢?关键在于找准对应点。所谓对应点,就是指所给隐性材料的比喻义与写作中的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简言之,对应点就是隐性材料所提供的表象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类事例之间的某些相似特点。

先以198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毁树容易种树难

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

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

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人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要求做到:

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第 3 页 共 5 页

对于这样的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不同类但有某些相似特点的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准确把握材料的比喻义和写作中的本义或引申义,有效避免就事论事的写法。有的考生不注意这一点,结果联系实际依然是“杨树易毁也易种”的同类事例。有的考生虽喻之为“拆房”与“盖房”,但因为命题要求写“社会现象”,“拆房”与“盖房”仅仅把“毁树”与“种树”换了一种说法,实际上仍属自然现象。

其次要把握好“毁”与“种”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对应点之间的搭配不贴切。如有的考生写成了“学习容易成功难”,还有的是“创业容易守业难”。这些论题与原材料的标题相比,只满足了形式的一致,而对应关系的搭配都有毛病。因为“学习”或“创业”者不含有“毁”的意思,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造就”。

实际上,只要我们联想一下1981年实际情况,就不难得出立意准确而高远的论点。那时正是清算“四人邦”,百废待兴之际,何不变成“毁业容易守成难”呢?当时到处都在呼唤人才,何不想到“毁人容易树人难”呢?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

如果说1981年高考命题第一次出现隐性材料作文还稍为容易的话,那么到了1995年,这一类作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之难了。这一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先让阅读一首寓言诗:

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既然是寓言诗,自然属于寓义性材料:以鸟喻人。怎样的鸟,喻怎样的人?在诗里,鸟的评论家们众口一词,异口同声:除了自己,天下再无好鸟。读了这则材料,令人联想到高中课本中曾经选过的韩愈的《原毁》。不是么,在这些评论家的眼中,他人的长处成了短处,优点成了缺点,“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他们一概否定别人,同时又被别人否定,于是都陷入了一个否定被否定的怪圈之中。但事实并非如此,鸟的世界里依然处处是“百啭千声随意移”的悦耳,“雪衣雪发青玉嘴”的高洁,“红掌拨清波”的潇洒,“毛血洒平芜”的壮美。那么评论家们为什么要歪曲事实呢?很显然:打击别人,借以抬高自己。形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又是为何呢?主要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方法,失去了公正的心态。从鸟及人,我们就要揭示那些形而上学者们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荒谬可笑,让人们在嘲笑之余有所反思:究竟该怎样看待一个人?怎样看待事物?到底什么样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是科学的?什么又是错误的?

可见,分析这则材料,我们一定要抓住鸟儿们“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这个表象,以此为突破口,由鸟及人,由目的到原因,即可认识到本题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批驳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大题目。从而正确把握所给材料的比喻义和写作中的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文章立意、拟题创设充分的前提。

通过分析,应该说这次作文的立意是非常灵活的,如“切勿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是己非人者休矣”“忌贤妒能者戒”“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学会一分为二”等都是好题目。但有的考生一看材料中喋喋不休,只说不干,不假思索地把题目拟为“说和做”;有的由材料中的互相揭短就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这两种立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说和做”通常是指一些人把积极正当的计划只挂在嘴上,不付诸行动,而鸟儿们只说些消极不当的话指责别人,不存在干与不干。“人贵有自知之明”侧重于认知自己,而这则材料揭示的重心是如何正确评价别人。因而都程度不同地犯了对应关系不严密的毛病。

高考给材料议论文的隐性材料大多是文字材料,但也出现过两次图画材料。比较而言,这种图画材料的寓义更为隐晦,因而这类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也就要更加慎重一些。

以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第 4 页 共 5 页

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图略)

在一次漫画会上,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先看材料出示的是怎样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整”错了,切掉了有用的,留下了无用的;《截错了》截掉了好的,留下了坏的。可见两幅漫画取材一样,同为“医疗事故”;主题也基本一致,都是借害人的“庸医”来指斥那些如“庸医”般的人。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是医生,其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是医术低劣;二是缺乏医德。前者是次要的,后者才是主要的,因为医术低劣固然要出问题,但缺乏医德,少了“救死扶伤”的宗旨,没有了人道主义精神,必然要滋生敷衍塞责和马马虎虎的工作作风。漫画讽刺的锋芒直指一切读职者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进一步分析,《给六指做整形手术》还犯了思想方法上的错误。从表面上看,它仅仅满足了“六中留五”的教条形式,但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和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头脑,而有的是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义的简单化。

可见,这次作文的立意思路有二,既可以由“庸医”论一些不负责任的干部;也可以由“庸医”而论思想方法。但有的考生一看《给六指做整形手术》这则漫画中的大拇指切掉了,又联系当时社会上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现状,就把论点确定为“应该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大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乍一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立意,但结合漫画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同样存在着对应关系不当的缺陷。因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这则漫画暴露的不仅仅是切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大拇指,还保留了一个没有用的多余的畸形指。它揭示的是大拇指与畸形指的关系问题。这位考生只看到了大拇指的本义是精神文明,而没能顾及畸形指,这就把物质文明摆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畸形的指的对应一旦错位,文章中阐述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也就站不住脚了。实际上,只要再顺着精神文明再深思一下,把这个立意具体化为“应该重视职业道德的建设”,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写的时候注意抓住应该提倡的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滑坡现象这一关系来阐述。这样,材料中的比喻义与写作中的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严丝合缝了。

由此可见,隐性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关键在于找准对应点,正确把握材料中的比喻义与写作中的本义或引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点一旦有些许偏颇,论点自然就失之毫厘,纵然下笔千言,也难免离题万里了。

综上所述,我们只是从方法上对高考给材料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作了一些探讨;实际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水平问题,决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考生平时只有多读善思,注意不断地积累道理,才能开拓思路,逢凶化吉。古人说读书明理,也正是这个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懂得多了,自然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不愁提炼不出论点,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

第 5 页 共 5 页

第五篇:高考作文强化训练一:巧设议论文分论点(详解版)

强化训练一:巧设议论文文分论点

一、设置分论点的方法 (一)并列式设置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一般而言,一个论点往往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而且这个核心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能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进而对这个核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并用“A是什么”或“什么是A”的句式进行分类列举,那就可以生发出许多比较具体和贴切的分论点来。

先看一个浅显的例子。《谈骨气》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骨气”为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骨气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分论点②:骨气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分论点③:骨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再看2014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青春永不朽》的中心论点:青春永不朽。(“青春”为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叛逆而求索的青春不朽。 分论点②:智慧激发智慧的青春不朽。 分论点③:审美有创新的青春不朽。 边练边悟1 请在横线处填出分论点。

《争》的中心论点:生活中,我们应甘于用“争”来张扬生命。(“争”为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争是对不公命运的不屈抗争。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分论点②:争是对美好真理的无悔坚持。 分论点③:争是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因果分析法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设置分论点的具体方法。作为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因”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是在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凡条件,就必有主客观之分;凡原因,就必有内外主次之别;凡影响,更必有大小正反之异。如果能根据这样的思路去辨析、思考,那么,即便是再简单的“为什么”,我们也能寻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例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作文《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中心论点: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①: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硬件缺乏。

分论点②: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③: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边练边悟2 请在横线处填出分论点。 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阅读。

分论点①:人生需要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②:人生需要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③:人生需要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分论点①它犹如东方缓升的启明星,启蒙我们愚昧的思想。 分论点②:(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打开房门的钥匙,打开我们丰富的知识宝库。 分论点③:(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百味瓶”,)培养我们丰富的情感。 3.途径分类法——怎么样,怎么办

途径分类法主要是回答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它以论点中所倡导的行为结果为出发点,通过对催生该结果的条件、追求该结果的方法、获得该结果的途径等的分析,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化。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考生避开“言必谈为什么”的俗套,从而使得所写的文章别有一番新意。

边练边悟3 请在横线处填出分论点。 中心论点:预约精彩。

分论点①:道路幽暗,我用自信做明灯,预约精彩。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分论点②:前路荆棘,我用勤奋做刀剑,预约精彩。 分论点③:路途遥远,我用毅力做马力,预约精彩。 (二)递进式设置

这种方法,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样。是前面三种方法的复式组合。当然,也可选择“是什么——怎么样”或“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思路缜密,内容丰实,但同时也会招来文章“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分析不透彻”的责难。因此,运用这种“复式组合法”架构文章时,必须严格遵守“内容有主次之别,处理有详略之异”的原则,并尽量保证在设置分论点的过程中体现这一原则。

(例一)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次) 分论点②:符合人的本性(人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什么)(主) 分论点③:要会工作,也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样)(次) (例二)中心论点:争先当奋勇。

分论点①:争先是在通往高远目标的道路上永远先人一步。(是什么)(次) 分论点②:奋而有为,争先才有可能。(怎么办一)(主) 分论点③:勇而无畏,争先才有保证。(怎么办二)(主) 边练边悟4 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出分论点。 中心论点:一个人要“慎独”。

分论点①:“慎独”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是什么)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三) 分论点③: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慎独”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么办) 答案 (示例)分论点②:“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慎独”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分论点③:关键要在“隐”“微”上下功夫。 (三)对比式设置

这种方法就是把中心论点分成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例如,中心论点:进和退之间,往往涵盖着中国人处世的尺度。 分论点①:进勇,退智。

a.进是一种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信念。进是大勇。 b.退是一种深沉的退让、睿智的收敛。退是大智。 分论点②:然而进和退是有度的。 c.进无度,是愚蠢。 d.退无度,是懦弱。

边练边悟5 请以“自知者明”为中心论点,采用对比式设置的方法写出其分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分论点①:过高估价自己,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就会停滞不前;过低估价自己,妄自菲薄,畏首畏尾,就会故步自封。(反面) 分论点②:正确估价自己,见己之长,明己之短,才能找准位置,成就人生。(正面)

二、设置分论点应注意的问题

1.扣得住(扣住中心,扣住题目)——分而不离。 2.分得开(多角度、多方面)——分而“多彩”。

3.排得顺(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等)——分而有序。 边练边悟6 请指出下列分论点设置方面的问题。 (1)中心论点:沉潜具有强大力量。

分论点①:写文章,讲求的是一种让人喟叹的气势。 分论点②:搞学术研究的人尤其注意沉潜。

问题:a.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两个分论点未“分开”,仅有两个分论点,且都从写文章、搞学术研究方面来阐述,视野欠开阔。

b.分论点①扣中心论点不紧。 (2)中心论点:沉潜重要。

分论点①:沉潜,是为了下一次还能够爆发。 分论点②:沉潜,是为了下一次有力爆发。 分论点③:沉潜,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爆发行为。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而无序,三个分论点之间杂乱无章。

三、分论点在文中的安排技巧 1.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2.分论点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以内。

3.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多指并列式分解)。 4.分论点的表述要把中心论点或标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嵌入其中,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四、巩固练习

以“做真正的自己”或者“人生允许出错”为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二) 人物传记(用时:25分钟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答案 AC 解析 B项“给马思聪带来„„机会”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属于信息嫁接错误。D项“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E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催人泪下”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关系。

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

4.“故乡情怀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源泉”,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联系材料和自己的阅历感受进行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同意这个说法。故乡是人类感知世界、认知自我的开端,是人类的精神源泉,马思聪的一生无论是投身救国,还是艺术创作,甚至被运动迫害,始终都对故乡对祖国心存挂念,矢志不渝。

举例:张学良的故土情怀,莫言、贾平凹、托尔斯泰等中外作家植根乡土的创作精神也是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故乡情结。(内引外联,言之成理即可) 巩固训练(三) :诗歌鉴赏(用时:2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 残 陆 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1)“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对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

(2)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籝: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1)请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化静为动。“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虚实结合。实写致虚庵观景听声,虚写“画图出”“风雨来”。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衬托出庵主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2)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②表达了诗人对安贫乐道、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

巩固训练(六) 人物传记(用时:25分钟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茅台教父”季克良

张芋月

季克良,原本姓顾,幼时家庭条件贫苦,被过继到季家。父母们都是农民,未接受过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养父一字不识,但每日都会监督我背书。有时我偷懒,没认真记课文就胡乱背书,欺负他不识字。没想到养父竟找到了检测我是否认真背书的诀窍„„”

小学毕业时,生养父母们聚在一起讨论季克良的教育问题。在种田、当学徒、报考初中的选项中权衡之后,达成了统一意见:如能考上初中,砸锅卖铁也要供;没考上就回家种田。

父母之心化为鞭策,他发奋考取初中高中,并在1959年参加高考,进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入校后选择了食品发酵专业,也选择了与酒相关的人生。

不过,季克良说,当时择校以离家近为原则,选择这所大学,只因“路费便宜”。 大学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因付不起车船费,他三次寒暑假没回家,留在学校埋头苦读。期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阑尾炎连续两次开刀„„这些苦难都被长辈们善意地隐瞒,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知晓。 谈及此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露出深深的内疚和心酸:“我的父亲母亲们直到去世,一个也没来过茅台,这也是我的遗憾。”

虽说先有茅台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

1964年,季克良和夫人作为技术研究人员一起被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原始而豪放的喀斯特高原“气候和土壤完全不同,加上一吃就流鼻水的辣椒、破旧不堪的厂房设施”,季克良难免水土不服。

初到茅台酒厂那年,他的工资是每月四十二块五,茅台酒的产量只有二百多吨,市场价是三块六毛钱一瓶。因经营不力,总人数仅三百余人的酒厂开始把工人往外调。1964年一整年,酒厂总亏损八十多万。

梦想遭遇现实,或许总有几分不堪。但当不同的酒香伴随赤水河谷的微风徐徐吹来,飘入心间,季克良坚定地告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酿酒师是我的梦想”。

他开始潜心投入茅台酒工艺的研究与改良。初步了解茅台的季克良发现,茅台的传统酿造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这与他在大学课本上学到的并不相同。

季克良说,那时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整日和工人在一起,3年时间,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然而,有少年时代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做底子,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季克良并没有喊声“苦和累”。

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身体力行。“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他又大胆进行创新,潜心研究工艺改革,将传统酿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了工作强度,以此来提高茅台的质量和产量。回忆过去,季克良认为,那段磨炼也令他彻底顿悟到茅台的精髓。

此后,伴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茅台热”,茅台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季克良也从1973年开始转到生产科,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78年,茅台实现了十七年来第一次赢利。

成绩突出的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一级一级都不放我了。”他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省委不放。”

为了留住他,茅台酒厂厂长邹开良曾在一年春节前几天不远千里来到季克良的家乡,看望他的养父,并动员他们来贵州生活。 1998年,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销售大幅下滑。季克良临危受命,出任茅台集团掌门人。他很快作出决策:全员跑市场卖酒。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任期内,不仅茅台酒销售持续增长,还实现了茅台股份公司的上市,茅台集团总资产也由二十多亿元增至四百多亿元。久而久之,季克良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超过六十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国资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经数度延长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任上退下时,又担任了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这一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三万多吨,茅台集团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了近一万人,销售收入达到两百四十个亿。

外界戏称季克良的鼻子天生为品酒而生,鼻子大所以聚焦酒中的香气成分。对于这一说法,季克良笑答:“我用鼻子品酒是因为自身酒量小„„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备天生的灵敏度外,还要靠后期的开发,即不断用其去分析和判断,以锻炼它的性能。”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节选自《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25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季克良的家庭虽然清苦,但是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他进入大学并选择了与酒有关的专业。

B.季克良为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而深感遗憾,因为他初到茅台酒厂时,酒厂经营不力,亏损严重。

C.季克良发现茅台酿造工艺的神秘之处与所学知识并不吻合,他深入车间,身体力行,逐渐领悟到茅台的精髓。

D.季克良抓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的机遇,带领酒厂实现了十七年来的第一次赢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E.季克良的“好鼻子”不仅有其天生的因素,更是他后期锻炼的结果:为保护“好鼻子”,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案 CE 解析 A项“并选择了与酒有关的专业”的分析不妥当,专业选择与其父母重视教育没有直接关系。B项强加因果。季克良对“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深感遗憾与他初到时酒厂经营的情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张冠李戴。“带领酒厂”的说法错误,当时季克良“负责的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

6.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其成就的取得与早期经历、个人品质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少年时,家庭困难,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②在大学里,埋头苦读,使他掌握了丰厚的专业知识。

③工作中,现实残酷,使他更坚定地要实现做一名优秀酿酒师的梦想。

7.该人物传记较多地引述了季克良的话语。引述传主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述传主的话语可以使传记内容更为真实、可信,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引述传主的话语来展现传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客观、准确。

③引述传主的话语作为评述的依据,能够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为深刻、鲜明。

8.季克良为什么被人们称为“茅台教父”?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由:①季克良将传统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减少了工作强度,提高了茅台的质量和产量。

②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季克良临危受命,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逐步把茅台集团做大做强。

③季克良将自己的人生与茅台紧紧连在一起,“数度延长任期”,心系茅台。 看法:①成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战略眼光,更离不开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成功面前不能停止脚步,要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③用对事业的执着来描画人生轨迹,这样的人生,必然能赢得敬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