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全文)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全文)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篇:六年。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风筝(鲁迅)

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体会作者用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对“精神的虐杀”的深刻理解。

2、掌握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 丫杈yā chà 可鄙kě bǐ • 虐杀nüâ shā

• 笑柄xiào bǐng 瑟缩 sâ suō • 点缀diǎn zhuì 宽恕kuān shù • 嫌恶xián wù 什物shí wù

• 苦心孤诣kǔ xīn gū yì 自学指导

(一)(时间6分钟)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3、理清课文脉胳

明确: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11)回忆“我”毁坏小兄弟风筝的前后情景。

第三部分(12)由故乡的春天,回到现实的冬天,结束回忆。

三、探究文本

自学指导

(二)(时间10分钟)

1、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应该怎样理解?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沉重?

1、明确:鲁迅不是天生的智者,也受过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当他接受了新思想后是知错能改的,文中充满了自省的精神,同时他也感叹了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剖析了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虐的原因。

2、明确:“虐杀”原指“虐待人直至死亡”,在这里是指禁锢儿童的天性使其完全泯灭。 从这一幕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兄长权力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鲁,字里行间透露着自责之情。而弟弟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放,只得偷偷做,一旦被发现惊慌失措毫不抗争,风筝被毁坏,觉得理所应当,除了绝望,毫无辩言。

3、明确:一旦接受了新思想,就认识了错误,设法补过。不因为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是受了旧思想的影响而宽恕自己,更不因为时间久远了而不了了之。心情的沉重说明是在严厉的解剖自己,说明他的为人严肃认真。

4、明确:这是又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是被虐杀,对兄长的行为感到合情合理。 2

偷偷的做风筝说明自己也认为游戏是“不正当的行为”,被发现后自认该罚。他的麻木令虐杀者更加的肆虐,这令作者觉得“悲哀”。所以鲁迅觉得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四、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动态》基础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补充资料:

周家在绍兴生根七百年,早已是巨姓望族,占地1万米,房屋上百间。

1893年,在北京任小京官的(周树人的)祖父周福清因考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判了死刑。(周树人的)父亲周风仪变卖家产,保下祖父,却使周家极速败落。周风仪怕连累孩子,便把周树人兄弟安排到离绍兴城不远的大舅家。半年后,周风仪死,周氏三兄弟成了孤儿,孤儿寡母不久就受到同宗长辈的欺压。(鲁迅时年12岁)

——郭谦《绍兴周氏三兄弟》,海南出版社

二、探究文本

自学指导

(一)小组讨论探究(时间10分钟)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4、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又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明确: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然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看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起下文。

2、明确:不矛盾。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侯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又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明确: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弟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精神的惩罚,良心的谴责,可谓“不幸”。

4、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为无法补过而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三、分析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明确:“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 “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 “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四、合作探究

自由发言: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五、作业

1、《随作》题目:这是一只________的风筝

2、《动态》拓展阅读题。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在故乡童年时 我: 践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精神的虐杀) 悲哀(基调) 弟弟: 绝望 (被虐杀)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1课 风筝》

第21课

风筝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课文导人: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

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拓展延伸: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课后记:本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多角度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能够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1 陈涉世家

《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这部书及司马迁这个人。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语感。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课文结构。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史记》这部书及司马迁这个人。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现在,老师提问了:谁来介绍一下陈涉?陈涉即陈胜,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谁能介绍一下这次起义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世家,今天都还有这个词不。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爷爷是中医,爸爸又是中医,自己也是中医,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出自中医世家。一个人的爷爷是教师,爸爸又是教师,自己也是教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出自教师世家。“陈涉世家”是什么意思呢?“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写的主要是诸侯的事。

《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 1 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司马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司马迁的父亲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的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搜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38岁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处以“宫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在封建是代,起义是要掉脑袋的事。这是造反,是谋逆,是十恶不赦的罪,是要灭九族的。 司马迁把陈胜说成是“世家”,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老人,一起走进二千多年前那风云变幻、刀光见影的历史深处,去感受陈涉那非同凡响的壮举。

二、朗读,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读不准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抽学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间,读准节奏。

3、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提示: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暗地里。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之:去、往。

③、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往往:古义:处处。今义:经常。 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临时驻扎。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屡次、多次。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数:几 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 写。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书:字条。

⑦、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

2 ⑧、项燕为楚将。将:大将。 上使外将兵。将:率领。 ⑨、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 以数谏故。故:缘故。 ⑩、通假字: 发闾左適(谪)戍渔阳 为天下唱(倡) 将军身被(披)坚执锐 故以(已)怪之矣 重点句子: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不杀头,然而防守边境死亡的人本来也要占十分之六七。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劳的。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指起义)而死行吗?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提着灯笼假装鬼火,像狐狸那样凄厉地叫喊:“大楚要兴起了,陈胜要做王了。”

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全国百姓发出号召,一定有许多响应的人。

4、通译全文。 附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梗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 3 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网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着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向士兵)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看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意听他差谴。(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来激怒军官,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的也会死掉。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高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钅至、酂、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代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 4 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三、、结束语:

通过对课文文意的疏通,我们也大体了解了《陈涉世家》这篇课文的意思,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些内容。那么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呢?起义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全文思路。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文导入。

二、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1、起义前,陈胜吴广从事怎样的工作?

陈胜吴广是贫苦农民。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尝与人佣耕。做农民辛苦一点也不至于起义嘛?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陈胜吴广被征召去防守渔阳,还作了一个屯长,“从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闾左”是贫苦农民,征召的都是贫苦农民,那么富人都在干什么?富人是不用去守渔阳的,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2、陈胜吴广被征召去防守渔阳,还作了一个屯长,以今天说法说是参了军,还被提了干,他们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造反,起义呢?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啊!他们是一群亡命之徒吗?

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古语有云:失民心者失天下。由些可知,陈胜吴广不起义,也总有人起义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 文中哪句话表现出了这个事实?天下苦秦久矣。

(二)、起义的导火索。失期,法皆斩。

当时的社会有贫富悬殊,这不奇怪。穷人与富人之间有矛盾,这也不奇怪。可造反(起 5 义)是要掉脑袋的,用得着这样吗?是什么导致了陈胜吴广非得铤而走险,敢冒杀头的罪也要起义呢?

陈胜、吴广等900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正如文中陈胜所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当不起义,只能坐以待毙。以死相搏,举行起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的时候。是会有很多人会选择起义这条路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统治者该负责任。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那么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有哪些呢?

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四)、起义不是陈胜吴广两个人就能做的事,况且他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屯长,名望不够。他们首先要有一批支持者,眼下这九百人的队伍就是最好的争取对象。为了争取这九百人,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1、丹书鱼腹。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放入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感到很奇怪,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2、篝火狐鸣。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学狐狸叫:“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追问:这些办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从“固以怪之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可看出。

(五)、要起义,首先得把给他们带路的军官杀掉,又要让这九百人听从他们的号令。陈胜吴广是怎样做到的?

吴广利用好人缘,使苦肉计,惹恼押送的军官,被将尉责罚,众人被击怒。吴广、陈胜趁机杀了将尉。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起来,先揭秦之苛政,又谈面临的形势,晓之以厉害,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唯一的出路,然后又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励众人。要么是死,要么是斗争!在这个选择面前,谁都会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当然会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也就是这种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的力量势如破竹地突破了大秦王朝的血腥统治。

追问:听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话?

打倒秦二世。我们要活命,我们要反抗。陈胜我们听你的,跟定你了。陈胜我们听你指挥,为马首是瞻。

(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陈胜吴广起义很顺利?这与前面的哪句话相照应? 起义军建成后,进展神速,从“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守令皆不在”等 6 语可以看它从者如云、所向披靡的情况,生动地表现了陈胜的“首事”之功。“天下苦于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与前面的“在下苦秦久矣”相照应。

三、结束语:

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就被颠覆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陈胜吴广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于是纷纷响应陈胜吴广。由此看来,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历史的必然,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前面我们讲过,陈胜吴广出生低微,他们又是凭什么成为了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板书设计:

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失期,法皆斩。 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陈胜吴广起义 过程:舆论准备 :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发动:苦肉计杀尉 晓以大义获拥护 为坛而盟举义旗 结果:攻城略地 势如破竹 建立政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分析陈胜吴广两个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 写作手法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那么陈胜吴广凭什么成为了这次起义的领袖?他们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们先来分析吴广这个人。

二、分析人物。

1、分析吴广。

吴广有谋略,有牺牲的精神,有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

2、分析陈胜。

7 有勇、有谋、有威。少有鸿鹄之志,壮有惊天之举。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在与人佣耕时,还说“苟富贵,无相忘。”被人嘲笑时,还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一个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一个是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

他们要举大事,但是自己没什么影响力,无法让所有人都信服,只好采用这个办法通过装神弄鬼来宣传自己喽。不知情的一般人肯定这样想:从鱼肚子里挖出来字条,怎么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的“天书”;神庙里的喊声是狐狸在喊,这简直是鬼神在传达的“天意”。这样不就把人唬住了吗?

小结:陈胜吴广共谋大事、并肩战斗、配合默契,终成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2、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陈涉,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

四、拓展延伸。

1、想想史学家司马迁对陈涉持何种态度啊?

赞赏的。陈胜是农民出身,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世家”可见对他在历史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惋惜。本文练习中的第三条,又向我们介绍了陈胜最终的结局,他的农民政权只持续了六个月。起义初期他很注重人和,也很有人气。但取得初步胜利后他渐渐失去了人心。正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啊,最终陈胜竟被一个部下所杀。

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陈胜的成与败给你以怎样的思考呢?指出评论历史人物的态度:要客观地评价人物,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陈胜在困境中战胜了敌人,却在胜利时遗失了自己。 当你成功的时候切不可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8 陈胜的失败也许与他的意识有关,他缺乏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一个大写的人。

五、结束语:

谁能够在凯旋时战胜自己,谁就能赢得下一场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从已有的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教案 岳麓版

第21课

三国历史故事会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故事表演赛、历史人物辩论会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1.通过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

二、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三、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爱心

用心

专心

方案一

演说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熟悉故事内容,使用普通话,要声情并茂,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三国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如画一尊象征“三国鼎立”的三足鼎,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等字眼。

2.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如“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

3.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从学生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主持人。

开始挑战

一、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比赛规则。

目的: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示同学们的智慧与才华,表现出我们独到的

爱心

用心

专心

- 2

大家参与、群众发言

把机会留给观众,让台下的同学发言,对整个表演过程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并给出建议,主持人可适时地插入一些问题。如:

1.你觉得我们的比赛怎样?为什么?

2.这则故事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表演,赞赏学生的参与和协作,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味成功的喜悦。

方案三

“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

活动准备

一、查查找找

1.布置学生寻找一位搭档,两人合作查找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资料,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借鉴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但必须符合史实。

2.根据所查资料评论该三国历史人物,注意全面详实、合情合理,两人共识。

3.尽量找到该人物的图像资料,备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写上本期话题:“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等字眼。

2.准备一盘《三国演义》的CD。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本期话题。

教师导语: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清”,今天举行这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尽情评论,但要注意有理有据,尊重历史真相。在一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搭档可予以补充,其他同学可随时举手提出不同意见,多方辩论,讨论越热烈越说明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

二、学生代表发言,辩论开始。

爱心

用心

专心

- 4

由于并不限定历史人物,有时会出现人物多而散的现象,不利于深入评论,这时需要教师稍作点拨。

参考人物和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衣带里的密诏》。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六出祁山、草船借箭、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出师表、五丈原、缓兵之计。

陆逊:《陆逊火烧连营》。

刘禅:《乐不思蜀》。

曹操:《捉放曹》、《官渡之战》、《割须断袍》、《青梅煮酒论英雄》。

邓艾:《邓艾偷渡剑阁》。

司马昭:《司马昭的野心》。

曹植:《曹植七步成诗》。

吕蒙:《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关公刮骨疗伤》、桃园三结义、大意失荆州、“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战、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

赵云:“虎威将军”、“赵云截江夺阿斗”、“长坂坡之战”、“步步为营”。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义释彦颜”、“长坂桥吓退曹军”。

爱心

用心

专心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2018河大版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三种人的形象

情感目标:3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三种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 教学方法:启发、提问 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奔忙;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民族文化的高山,巍然屹立;是民族历史的长河,永远奔流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魂——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学生自读文章,梳理文章生字、词。

煨银耳 侍候 猪窠 秽气 敷衍

三、学生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声情并茂,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第一组3名同学,读到“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第二组4名同学,读剩余部分。

四、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谁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聪明人,不会有人愿意去当傻子,更没有谁愿意去做一个奴才,是这样的吧?鲁迅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也是这个意思吗?

二、复述故事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奴才:(1)、“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遇到了聪明人,有什么表现呢?同学们找出奴才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他有怎样的性格?

神态: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内心悲苦之极。 语言:“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吃的极差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工作多、受鞭打。

(2)奴才的处境非常悲惨,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他看见了傻子,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奴才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奴才的有怎样的性格?

神态:“他流着泪说….” ——处境极苦 语言:“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住的极差

(3)、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混帐!” 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 出卖)

神态 :……恭敬而得胜地说……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4)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苟且偷生 愚昧无知 卑劣无耻

小结: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2、聪明人 (1)、面对奴才的诉苦,聪明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出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人物性格)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来……”“这实在令人同情”——敷衍、欺骗、圆滑

神态: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伪善圆滑 动作: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伪善圆滑 (2)、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聪明人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3、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奴才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看出傻子怎样的性格?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一群奴才赶走。

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可敬可爱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目的是想表达自己何种思想?

本文写于19世纪20年代,社会黑暗,中国民众奴性十足,愚昧麻木而又不自知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不能找到 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被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 ,但是,希望鲁迅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五、联系现实,深化理解 :

1、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选择的话,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类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2、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现代的“傻子” 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雷锋传人”: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6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6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来,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肝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去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米的单室里。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颁奖词:

他总看别人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六、结语:

愿我们都像郭明义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 !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要用你的一生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请大家牢记下面的一句话,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板书设计:

聪明人 语言 明哲保身、伪善圆滑、无实际行动 傻 子 神态 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 奴

才 动作 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