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第一篇: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静脉输液的并发症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 急性肺水肿 1. 发生原因心肌有急性弥漫性损害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急性机械性阻塞致心脏压力负荷过。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

第一篇: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 急性肺水肿 1. 发生原因

心肌有急性弥漫性损害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如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急性机械性阻塞致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及排血受阻,如严重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等;急性心脏容量负荷过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外伤等引起心瓣膜损害、腱索断裂、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等,此外静脉输血、输液过多过快时也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发生;急性心室舒张受限,如急性大量心包积液所致的急性心脏压塞导致心排出量减低和体循环淤血等;组织代谢增加和循环加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

大多数急性肺水肿病人在发作前有许多诱因,如饱餐、大便用力、情绪波动、劳累、急性感染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呼吸急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可闻及哮鸣音。口唇、甲床紫绀,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全麻病人可表现呼吸道阻力增加和发绀,经气管导管喷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听诊: 满肺湿罗音,血压下降。 预防与处理:

1.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1)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在湿化瓶内盛20%-30%的酒精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状态。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4.安慰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二、血肿 1. 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 2.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3. 预防及处理

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

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

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三、神经损伤 1. 发生原因

使用夹板使外周浅表神经受压(尺神经经尺沟处、腓总神经经腓骨小头处)、静脉针刺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 2. 症状

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 3. 预防及处理

避免局部神经受压。

熟悉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穿刺中病人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立刻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疼痛、麻木和活动功能。

发生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进行理疗或据医嘱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四、过敏反应 1. 发生原因

病人对输入的溶液或药液产生过敏。 2. 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发热、皮疹、寻麻疹;

严重者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冷汗、紫绀、头晕、眼花、烦躁不安、抽搐、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重者喉头水肿,病人呈濒死状态。 3. 预防和处理 询问过敏史。

按规定进行过敏试验。 正确判断阳性指征。

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按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抢救。

五、热原样反应

1.热原样反应的原因

(1)非代谢微粒:如橡胶屑、纤维、玻璃屑、药物结晶等。 (2)某些药物:如右旋糖酐中带有大分子物质、生物制品含有微量蛋白质、还有类胆固醇类药物等。 (3)某些机械刺激:如输入静脉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差异过大,输液速度太快,药物浓度太高、刺激性过大,都会造成机体反射性的发冷发热。

(4)溶液的质量问题: 瓶盖松动、瓶身破裂,使瓶内液体被污染。

(5)某些药液本身就易致输液反应,如白蛋白、B-内酰胺类药物、细胞色素C、蝮蛇抗栓酶等。 (6)输液器具被污染:输液器具包括输液瓶、袋、管道及针头等。

(7)联合用药:①加药时被污染或药品变质。②有些液体在加入某种药物后,可导致pH改变,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分解、聚合、沉淀、产生微粒而导致热原反应。 (8)护理操作过程不正规或环境的空气造成溶液污染。

(9)病人机体自身因素:①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 处理

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 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3. 预防

输液前应注意检查药物。

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 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 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六、静脉输液危象——气栓型危象 1. 原因

较大量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大量双氧水治疗过程中也可发生。 2. 机制

大量气体随静脉进入血循环至右心、阻塞右心室肺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3. 临床表现

眩晕、皮肤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后背痛、伴有窒息感,呈濒死状。 4. 预防处理

静脉输液时避免气体随液体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给氧,嘱病人左侧头低脚高位卧位,避免气体阻塞肺动脉口。

七、静脉输液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 1. 原因

输液过多、过快,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 2. 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咳嗽、咳泡沫血痰、烦躁不安、被迫坐位。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 3. 预防处理 控制输液速度。

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使病人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血量;35%酒精湿化加压给氧使用镇静剂、脱水剂、强心剂等。

八、静脉输液危象——超高热危象 1. 原因

输液过程中致热原进入静脉系统。 2. 机制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 3. 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寒战、体温高达40℃以上,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脉搏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 预防处理

严格执行操作前查对,如有效期、密封情况等。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 高热病人先降温再进行输液。

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物及冷水,减少因冷刺激引发过敏反应。

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要立即停止输液,适当保温;病人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抽搐时用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物理降温时可用酒精擦浴与温水擦浴交替进行。

九、静脉输液危象——晕厥型危象 1. 原因

病人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 2. 机制

该反应平均10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反应实质是血管性晕厥:精神紧张可造成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 3. 临床表现

突然晕倒、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加快,呈迷走神经亢进样反应。 4. 预防处理

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细致观察、体贴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 体质虚弱者卧床。

发生晕厥反应时立即将病人平卧床上,松解衣扣,约10分钟不能自行缓解者,吸氧,必要时药物治疗。

十、静脉炎: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症状及体征

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分类: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拔针后静脉炎  化学性静脉炎: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

栓形成  相关因素: • pH值 • 渗透压

• 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 留置时间过长 • 消毒剂未干

• 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 PH值

 血液PH值为7.35-7.45 • pH6.0-8.0:内膜刺激小 • pH<7.0为酸性

<4.1为强酸性,无充分血流下可使静脉内膜组织发生明显改变 • pH> 8.0为碱性:使内膜粗糙,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

pH>9.0为强碱性

•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常用药物的pH值

• Ampicillin (氨苄青霉素)

10.0 • Bactrim (磺胺合剂)

10.0 • Cipro (环丙沙星)

3.3-4.6 • Dilantin (地伦丁)

10-12 • Dobutamine(多巴酚丁胺)

2.5 • Dopamine (多巴胺)

2.5-4.5 • Doxycycline(强力霉素)

1.8 • MorPhine (吗啡)

2.0-6.0 • Phenergan (非那根即异丙嗪)

4.0 • Potassium(钾)

4.0 • Tobramycin(托普霉素)

3.0 • Vancomycin(万古霉素)

2.5-4.5 •

 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240 mOsm/L 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5%葡萄糖 高渗溶液:> 340mOsm/L如10%葡萄糖  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 成化学性静脉炎 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阿霉素 280 5-FU 650 环磷酰胺 352 长春新碱 610 3%氯化钠 1030 TPN 1400 甘露醇 1098 5%碳酸氢钠 1190 50%葡萄糖 2526  临床观察发现,常规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1.67%  20%甘露醇-渗透压1098mOsm/L 当甘露醇滴速为10ml/min。当输入高渗性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 血液稀释不足

 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 • 手背及前臂静脉:< 95ml/分 • 肘部及上臂静脉:100-300ml/分 • 锁骨下静脉:1-1.5L/分 • 上腔静脉:2-2.5L/分  化学性静脉炎预防 • 充分的血液稀释 —首选 •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静脉输液流速与静脉刺激有关,故应尽量减慢输液速度

• 静脉输液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故应尽可能缩短静脉输液的时间 • 输注高渗溶液时

 应选择最大的和最合适的静脉  首先考虑中心静脉

 如可能,应在高渗溶液后注入等渗溶液以减少高渗溶液对静脉壁的刺激

机械性静脉炎 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 相关因素

• 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位、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 物质  症状: 穿刺点及静脉出现红,痛  处理: 停止在此处静脉输液,局部热敷  预防

• 选择柔软材料的留置导管 •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

必要时可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它固定辅助工具 细菌性静脉炎  原因: 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

•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 剃毛

•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 症状

• 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 • 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可至发热,发展成 • 导管性感染  处理

• 停止在此静脉输液. • 局部冷或热敷 • 涂抗生素油膏

• 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肢体抬高,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  预防

• 操作前后有效地洗手

• 导管置入、维持及拔除时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 外周短导管每72-96小时更换一次

• 定期观察穿刺点,如发现炎症表现,应立即更换穿刺点

• 输入脂类或全营养液时,应使用带有直径为1.2微米孔隙的过滤器

• 紧急情况下,放置导管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在置管后的24小时内更换

血栓性静脉炎

 原因:静脉内形成血栓所致  相关因素

• 反复穿刺,损伤导管前端容易形成栓子 • 穿刺时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形成血栓 • 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  预防

•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 掌握进针速度与角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 理解并掌握封管技术

拔针后静脉炎  原因: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

 症状:穿刺点出现红,痛,严重可见分泌物  处理:穿刺点消毒,包裹.严重者外用抗生素  预防

• 选择导管柔软的套管产品 •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

• 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覆盖无菌敷料,提醒病人要防水 •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

静脉炎—标准(美国INS制定)  静脉炎是指静脉的炎症

 静脉炎的发生被认为是不利患者的结果

 静脉炎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方法的统计学数字应予以保留并易于查找

 在发生静脉炎时,护士应具备对静脉炎发生部位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护理干预和治疗的能力

 所有有关静脉炎的事件都要记录在患者的永久病历中

 应用统一的标准量表来评判静脉炎的级别和严重性,并加以记录

静脉炎—实施细则(美国INS制定)

 静脉炎的衡量应是标准化的,并用于记录静脉炎;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症状对静脉炎进行分级

级别 临床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

于2.5厘米(1英寸),有脓液流出 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制度和程序以作为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指南  对所有穿刺部位应常规进行是否存在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的评估

 如果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有关,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静脉炎的症状就要暂停输液,并拔除输液通路  如果留置导管保留时间较长且有静脉炎的发生,评估完患者并和医生合作处理拔出通路  任何被评为2级或更高级别的静脉炎发生后,必须作为异常事件向医生和护理部报告,并根据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告》

 患者静脉炎的发生以及伴随的干预手段、治疗、纠正措施及患者宣教都应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 外周短期导管撤除后应观察穿刺部位48小时,以便发现输液后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患者出院,应给患者有关静脉炎发生的症状和体征的书面材料,并告知发生后联系的人员  当运用标准量表记录早产或新生儿静脉炎时,应记录炎症面积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 有关静脉炎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学数字要归总、分析从而提出改善的方案

 在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中,应规定将静脉炎发生率作为的统计作为治疗效果评估和质量提高的一种手段

 在任何既定的患者群体中,外周短期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必须控制在5%或小于5%的范围内

十一、空气栓塞 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应将输液导管内空气排尽。

2.输液中加强巡视,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发现空气栓塞症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头低足高卧位,深吸气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

5.高流量氧气吸入。

6.有条件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7.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 十

二、液体外渗和渗出

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渗出和外渗发生的原因  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  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后壁  局部静脉内压增高

.静脉痉挛

.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 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

.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  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强的药物

.高渗性溶液:50%葡萄糖液、甘露醇、肠外营养液等 .阳离子溶液:氯化钙、葡萄酸钙、氯化钾等 .碱性溶液: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贲妥钠等

.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 .化疗药物:发疱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

.发疱性药物: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ADM)

柔红霉素(Daunorubicin)、氮芥(HN2)

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

长春花碱酰胺(VDS)、长春花碱(VLB)

去甲长春花碱(NVB)等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卡氮芥(BCNU)

氮烯咪胺(DTIC)

足叶乙苷(VP-16)

鬼臼噻酚苷(VM26)

链脲霉素(STZ)等 渗出和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 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

 患部肿胀,皮肤紧绷、发亮,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 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或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甚至自穿刺点渗液  无回血或浅粉色回血  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外渗的严重并发症 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 神经损伤:如高渗液外渗造成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 骨筋膜室综合症:如手部间隔综合症,前臂筋膜室综合症  晚期并发症:如关节挛缩、肌腱粘连等 渗出和外渗的预防

 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途径  长期静脉给药,同一部位避免反复穿刺  选用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  稳定固定,对老年患者加强固定 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正确的穿刺技术  严密观察,及早判断

渗出的处理

 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  拔管  抬高患肢

 予以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外渗的处理

 停止输液

 回抽药液: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 拔管

 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 进行环形封闭: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或2%利多卡因10ml,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以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坏死

 使用拮抗剂

.氮芥,丝裂霉素:5%-10%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渗漏的区域作皮下注射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两周 .柔红霉素外渗: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长春碱类药物:局部封闭+磁疗以缓解症状

 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 局部湿敷:以减轻疼痛,随时观察变化  水疱的处理

.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

.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 坏死的处理:应清创消毒,应用抗生素湿敷 渗出—标准(美国INS制定)

 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 渗出的发生应被作为是不利于病人的结果

 对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学数字应被妥善保留并易于查找  护士应具备能够识别和评估渗出的部位以及是否需要干预和治疗的能力  所有与渗出有关患者输液渗出的资料都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 应该有统一的衡量表来评定渗出的分级或严重度

渗出—实施细则(美国INS制定)

 在记录渗出情况的时候应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表。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症状进行分级

分级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

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到15厘米之

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15厘

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皮肤变

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

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 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制度和程序以作为预防和治疗输液渗出的指南  一旦出现输液渗出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除输液通路  根据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 对于渗出的部位应进行持续的观察与评估,其中包括:活动、感觉、肢端血液循环情况等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 渗出的目前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应记录在病历在

 当运用渗出统一量表记录新生儿或儿科患者时,应同时记录渗出面积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 任何2级或2级以上的渗出都应作为异常事件通知主管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并根据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告》

 关于渗出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处理措施的统计都要归总、分析从而提出治疗的改善方案  在相关的医疗制度和程序中,应将渗出发生率作为评估治疗结果和质量改进效果的手段

外渗—标准(美国INS制定)

 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

 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  外渗发生后必须立即终止输液,并马上采取干预措施,同时通知医生  所有与外渗有关的情况都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 应制订预防输液外渗方案来详细说明护士在输注刺激性和腐蚀性药物时所需技能

外渗—实施细则(美国INS制定)

 应根据药物制造商的指南、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实施治疗  在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中应建立干预与治疗外渗的指南

 如果发生腐蚀性药物外渗,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

 应持续观察和评估外渗部位,其中包括活动、感觉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 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能再留置导管  在渗出标准量表中,外渗属于第4级

 当使用标准量表记录新生儿或儿科患者时,应记录外渗面积所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 所有外渗的发生都应被看做是警惕事件的发生,要记录和分析外渗的原因

 根据医疗机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渗出都应作为异常事件通知主管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任何外渗的发生都应被视为异常事件报告给医生和相关的医疗人员,并根据医疗机构的制度和程序填写《异常事件发生报告》

 对于外渗的发生率、程度、原因和相关处理措施的统计数据应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

 在医疗机构相关的制度和程序,应将外渗发生率作为评估治疗结果和质量改进效果的手段

第二篇: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周庆梅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八病区 221000)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些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分析报告如下。

1 渗漏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临床分为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静脉炎性反应和组织坏死三种,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及血管因素等。 1.1 预防措施 (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固定妥当。 (2) 正确选用静脉,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3) 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或老年病人,宜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4)选择正确的拔针方法,应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避免造成渗漏性损伤。(5)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苍白、水肿、变红,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1.2 护理措施 (1)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2)局部封闭。应用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外散、止痛、消炎。临床上多用0.25~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效果较好。(3)局部注射解毒剂。对细胞毒药物渗漏后解毒剂研究,不同动物模型有不同的结论。(4)局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效率80%,血管扩张后可以减轻刺激。 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有:①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②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的改变;③高渗溶液输入使血浆渗透压的升高;④机械性刺激和损伤;⑤缺氧与缺氧性疾病;⑥细菌感染;⑦各种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⑧温度对血管的损伤;⑨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等。

2.1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在感染、疤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选择血管;(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地调节输入速度;(3)对长期输液者,应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4)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处理;如输液肢体局部不适或疼痛,应适当减慢滴数,并给予局部热敷。 (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及下肢行静脉穿刺及补液。 2..2 护理措施:(1)红外线、微波局部照射治疗;(2)硫酸镁湿热敷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3) 中药外敷法,如:红归酊、芦荟等外敷。

3 输液反应预防与护理: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有4种:热

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与注射器、消毒液、输液速度和浓度、患者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3.1 预防措施:(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输液前要严格检查瓶口是否松动,液体有无沉淀、混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输液器包装是否漏气,药液说明中的配伍禁忌等。(2)严格无菌操作,加

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3)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4)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严禁无原则混合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6)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 3.2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2)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3)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4)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5)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正确选择稀释剂、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6) 应立即停药,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原检查。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威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窒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输液并发症对患者有危险,要早发现,做到及时谨慎的处理。为了降低发生率,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注意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把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M]. 第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 2. 谢炜坚.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B):1047 3. 张蕾,田沁,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Ⅱ】,中国民康医,2008(08) 4. 邹莲英,临床输液反应诸因素分析及对策田,华夏医学,1999,(05)602~603, 5. 王晓蕾,白林,陆路,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lJ],中国全科医学,2008,8,(8)1,1492~1493

第三篇:三、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 (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

(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 (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 (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5)上报有关部门。

(四)液体渗出 1.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穿剌部位、血管、工具、避免创作性穿剌;提高穿剌成攻率、妥善固定;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剌;观察输液部位及关注患者感受、若出现局部疼痛、应排除药液渗出的可能;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 2.处理规范

(1)评估渗出级别。

(2)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3)腐蚀性等刺激药液外渗,应立即中断输液,抽出残余药液后拔除导管,遵医嘱局部处理,渗出部位远端不宜留置导管。 (4)抬高患肢,必要时制动。

(5)观察渗出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 (6)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

(五)过敏性休克

1.预防措施

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反应阳性者,应在床头卡、病历、体温单、临时医嘱中注明;输入易致敏药物,备好抢救药物。 2.处理规范

(1)立即停药,保留通路,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0ML,患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隔30min皮下或者静脉注射给药0.5ml。 (3)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术。 (4)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 (5)遵医嘱抗休克治疗。 (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7)准备记录出入量。

(8)告知患者勿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六)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 1.预防措施 确保输液装置紧密连接;加强观察,避免空气进入输液装置;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看护;指导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在导管拨出体外瞬间屏气,并按压穿刺点。 2.处理规范

(1)立即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立即高流量氧气吸入。

(3)抽出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空气,夹闭、折叠和夹住现有导管。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七)出血/血肿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出凝血时间、用药史;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避免损伤动脉;拔除导管后,按压方法正确、时间充足;严格掌握肝素封管液的浓度及使用指征。 2.处理规范 (1)加压止血。

(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

(3)48小时内冷敷、制动,48小时后热敷。 (4)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八)导管脱出 1.预防措施

妥善固定导管及输液装置;向心方向揭除敷料;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避免牵拉导管;观察贴膜有无卷边、松动、必要时重新更换贴膜;合作能力欠佳者,应适合约束。 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脱出状态及导管完整性。

(2)完全脱出者,立即按压穿刺点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覆盖敷料。 (3)部分脱出者,酌情拔管或者重新消毒、妥善固定。 (4)严禁将导管脱出部分重新送入体内。 (5)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必要时重新X线定位。 (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九)导管堵塞 1.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型号;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注高浓度药品、血液制品前后及采血后应彻底冲管;中心静脉导管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输液接头等附加装置有血凝块时应及时更换;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输液报警;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扭曲、折叠导管;减少肢体受压,避免回血因素 ;治疗间歇定期导管维护。 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状况,分析堵管原因。 (2)根据情况选择拔管或导管再通技术。 (3)中心静脉导管血液堵塞可遵医嘱溶栓。 (4)切忌将导管内血凝块冲入血管内,避免栓塞。

(十)感染 1.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冲、封管和更换敷料;定期和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合理选择导管。 2.处理规范

(1)评估局部和全身感染征象,必要时报告医生。 (2)外周静脉留置针应拔除。

(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培养。 (4)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进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培养。 (5)根据医嘱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 (6)局部感染者,及时跟换敷料并加强观察。

(十一)静脉血栓 1.预防措施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粗直的血管;中心静脉置管时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成人避免下肢输液;患者置管后,应适当活动和饮水;评估导管功能,正确执行冲、封管操作。 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功能和血栓征象、分析原因。 (2)报告医生。

(3)抬高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和压迫患肢。 (4)停止在患肢输液,酌情留置或拔除导管。 (5)遵医嘱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 (6)严重者手术治疗。

(十二)中心静脉导管移位 1.预防措施

评估导管置入长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评估相关因素:胸内压增高(咳嗽、呕吐)、充血性心衰、体位改变、正压通气、高压注射、导管冲洗;正确固定导管,评估导管外露长度;更换敷料时,避免导管脱出;加强患者及家属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2.处理规范

(1)评估导管尖端位置和外露长度。 (2)禁止将外露导管送入体内。 (3)根据导管尖端位置,酌情进行调整。

第四篇: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

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疼痛,败血症,神经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导管阻塞,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静脉炎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3.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缓慢。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7.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min,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9.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输液时可抬高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10.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连续输液者,应更换输液器一次1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12.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一、压疮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肢体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排泄情况及合作程度等 2.评估患者压疮易患部位

(二)注意事项

1.感觉障碍的患者避免使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或冻伤 2.受压部位在解除压力30min后,压红不消退者,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禁止按摩压红部位皮肤

3.正确使用压疮预防器具,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二、压疮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营养及皮肤情况,有无大小便失禁

3.辨别压疮分期,观察压疮的部位、大小(长、宽、深)、创面组织形态、潜行、窦道、渗出液等

4.了解患者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

(二)注意事项

1.压疮一期患者禁止局部皮肤按摩,不宜使用橡胶类圈状物 2.病情危重者,根据病情变换体位,保证护理安全

三、伤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3.了解患者曾接受的治疗护理情况

4.观察伤口的部位、大小(长、宽、深)、潜行、组织形态、渗

出液、颜色、感染情况及伤口周围皮肤或组织状况

(二)注意事项

1.定期对伤口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

2.根据伤口渗出情况确定伤口换药频率

3.伤口清洗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4.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因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清洁伤口换药时,因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感染伤口换药时,因从伤口外向中间消毒;有引流管时,先清洁伤口再清洁引流管 5.换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四、造口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程度、经济状况 2.了解患者或家属对造口护理方法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辨别造口的类型、功能状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估周围皮肤情况

(二)注意事项

1.使用造口辅助用品前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咨询造口治疗师 2.移除造口袋时注意保护皮肤、粘贴造口袋前保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保持造口袋底盘与造口之间的空隙在合适的范围

4.避免做增加腹压的运动,以免形成造口旁疝

5.定期扩张造口,防止狭窄

五、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年龄、血管,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材质

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血管弹性及肢体活动度

3.了解药物的性质、治疗疗程及

输液速度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静脉炎情况

(二)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及时评估、处理静脉炎

3.湿热敷时,避开血管穿刺点、防烫伤

六、烧伤创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受伤时间、原因、性质、疼痛程度、心理状况等

2.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渗出液的气味、量及性质,有无污染、感染等

3.严重烧伤患者应观察生命体征

4.肢体包扎或肢体环形焦痂患者应观察肢体远端血供情况,如皮肤温度及颜色、搏动、肿胀

(二)注意事项

1.使用吸水性、透气性敷料进行包扎且松紧度适宜

2.烦躁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适当约束肢体

3.注意变换体位,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

4.半暴露疗法应尽量避免敷料移动,暴露创面不宜覆盖敷料或被单

七、供皮区皮肤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吸烟使及供皮区皮肤情况 (二)注意事项

1.在愈合期应注意制动,卧床休息,避免供皮区敷料收到污染 2.加压包扎供皮区时,松紧度适宜;避免供皮区受到机械性刺激

八、植皮区皮肤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观察植皮区皮瓣色泽、温度、指压反应、血供及疼痛程度

(二)注意事项 1.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2.避免在强光下观察皮瓣情况 3.避免患肢在制动期间牵拉皮瓣或皮管

4.植皮区域勿暴露于高温、强日光下避免损伤

5.植皮区皮肤成活后,创面完全愈合,应立即佩戴弹力套持续压迫六个月,预防出现瘢痕增生 6.植皮区皮肤瘙痒,切忌用手抓挠,以免破溃出血感染

九、糖尿病足的预防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2.了解患者自理程度及依从性 3.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方法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注意事项

1.不用化学药物自行烧灼鸡眼或pingdi 2.尽可能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十、糖尿病足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根据wagner分级标准,评估患者足部情况 3.检测血糖变化

(二)注意事项

1.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 2.严禁使用硬膏、鸡眼膏或腐蚀性药物接触伤口

3.准确测量伤口面积并记录 十

一、截肢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营养及心里状态

(二)注意事项 1.弹力绷带松紧度应适宜 2.维持残肢于功能位

3.使用辅助器材时做好安全防护,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肌肉强度和平滑肌锻炼,为安装假肢做准备

透析室专科题

二、急性中毒病人血液灌流观察要点

1,评估病人生命体征,神志是否清楚。血压是否稳定,微循环灌注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发绀。

2,评估病人面色苍白或红润,肢体活动情况,有无皮肤破损。了解病人是否有出血倾向,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有无皮肤粘膜紫斑、呕血、黑便、咯血等。

3,评估病人中毒原因是自服或误服.参考相关检查结果,了解中毒程度。

4,评估病人基础血糖的情况,尤其注意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

三、血液透析的护理措施

1,每次透析前后协助病人称体重并记录。每日称体重,根据尿量及体重增长情况,掌握饮水量。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在干体重的3%~5%范围之内。 2,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定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的重要性以及贫血的主要症状。 3,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4,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内瘘穿

刺,防止感染,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渗血。拔针时正确按压针眼,防止局部血肿、动脉瘤,并向病人解释。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及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选择好正确的位置,防止局部血肿,宣教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

6,掌握抗凝技巧,根据常规与个体特异性相结合进行血透抗

凝,保持血液肝素化。

7,解释呕吐的原因,要求病人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1.5 g/kg,低盐2g/d。低钾、低磷,适量补钙。观察甲状旁腺代谢紊乱程度以及钙、磷代谢异常。

8,定期检测病人各项生化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观察病人的体能状态、贫血程度等。判断血液透析的疗效,必要时修改透析方案。

四、透析机的消毒措施

【1】透析机外部消毒

1,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

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

即用1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 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2】机器内部消毒

1,每日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内

部管路进行消毒。

2,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

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立即消毒,消毒后的机器方可再次使用。

1.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和情绪上的感觉,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2.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是个体的主观知觉体验,受个体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痛反

应:是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和心理变化。4.疼痛阈:是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5.疼痛耐受力:

是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6.洗胃法:是将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原因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损害时:都可出现意识障碍。7.浅昏

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8.深昏

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

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迟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

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机体仅能维持循环与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9.心肺复苏:是对由于外伤疾病

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

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搏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10.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11.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

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12.病理过程:指存

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和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变化。13.脑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14.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15.肺水肿: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溢入肺泡腔内。16.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发生异常变化。17.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18.休克: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19.呼衰: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时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20.急性肾衰: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第五篇:第二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入液体消毒或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1、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的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大。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若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原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原反应。

2、输液器具的污染: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减少输液发热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如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3、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在切割安瓿时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液体进入玻璃微粒的机会增加,造成液体污染。加药时,针头穿刺瓶塞,将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如果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可导致污染机会增加。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可造成二次污染。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5、环境空气的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静脉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加药时,治疗室的空气不洁,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

6、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的热原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原反应。

(二)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液体中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个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个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据报告,已有研究者将加药针

头进行改进,将传统的针尖做成封闭的圆锥形,方形的针孔开在针头的侧面,以减少穿刺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

5、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静脉输液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6、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原反应。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8、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位。

9、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10、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11、如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二、急性肺水肿

(一)发生原因

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2、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机能差,特别是多数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脏器的慢性疾病,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和钠盐多了,就会发生潴留而使细胞外液容量发生扩张及向细胞内液中渗透,造成组织间水肿和细胞内水肿。组织间水肿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胞内水肿可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肺、脑等细胞水肿,威胁患者生命。

3、外伤、恐惧、疼痛等均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及作用延长。此时,输入液体过多、过快也可能发生潴留导致肺水肿。

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也容易使钠盐及水发生潴留而导致肺水肿。

5、脑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肺循环和门脉循环的压力,还能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引起心绞痛及收缩其他小动脉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后负荷,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导致水分在肺组织中停留时间延长引起肺水肿。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浓度给氧,最好用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减低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酌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

三、静脉炎

(一)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

1、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高,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如甘露醇,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的渗透平衡,组织细胞因严重脱水而坏死;另外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引起无菌性静脉炎。

4、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由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的输入均可以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刺激性较大的药液如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这类药物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如短时间内大量溶液进入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和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发生静脉炎。

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浓度过高可使局部抗原抗体结合,释放大量的过敏毒素,最终引起以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另外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红肿型静脉炎。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下降,半衰期达7~10h(正常人3~4h,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5级。0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1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2级不仅局部不适,而且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3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4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5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还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

3、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过程。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7、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min。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一次,每次20min,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9、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

10、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针眼周围皮肤每日用碘酒、酒精消毒后针眼处再盖以酒精棉球和无菌纱布予以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1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①局部热敷。②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③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④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外敷可活血、消肿、止痛、通经化瘀,用酒精或食醋调制,可增加药物渗透性。该药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可阻止损伤部位血凝和血栓形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促进肿胀消散而达到治疗目的。⑤仙人掌外敷:仙人掌皮、刺去掉,取150g捣烂,加少许盐粒,调匀,敷在患处厚约0.5cm左右,上盖一层纱布加软薄膜,以防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每天1次,直到痊愈。 ⑥金果榄浸液湿敷:取金果榄100g,75%酒精500ml,共置于密封玻璃容器中浸泡7天以上,制成金果榄浸液。用无菌纱布浸透药液,敷盖于红肿处,敷盖面积应大于红肿边缘约1cm,并不断将药液洒于敷料上,以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每日3次,每次1h。⑦大黄外敷:大黄研为细粉,用时取大黄粉适量加香油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敷药厚度以0.2~0.4cm为宜,外裹纱布,每日换药1次,1周为一疗程。如未愈者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⑧自制复方龙石膏外敷:将锻龙骨、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黄柏、轻粉、冰片研制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备用。需要时用蓖麻油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即可(要现配现用)。使用时局部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将复方龙石膏搅匀,用棉签蘸取药物均匀涂于局部皮肤上,不需包扎,每天2~3次。⑨六合丹外敷:大黄93g、黄柏93g、白及53g、薄荷叶46g、白芷18g、乌梅肉46g、陈小粉155g等。上述药物研细,然后加入陈小粉拌匀,即制成六合丹。用时调蜂蜜成软糊状(或加少量清水),厚敷于患处。使用方法是敷药前先清洁患部,然后将六合丹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白纸上,纸的宽窄根据患部的面积而定,一般超过患部周围1~2cm,药的厚度约0.5cm左右,然后敷盖整个患部,包扎固定。 24h后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观察一疗程。⑩四妙勇安汤加味:基本药方,银花30g、当归15g、玄参15g、生甘草6g,蒲公英30g、连翘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川芎10g、秦艽12g。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加生地15g、赤芍20g、丹皮10g,清热凉血,活血散癖;血脉癖滞,条索硬肿不消者加桃仁、红花各10g、王不留行10g、炮甲片10g、夏枯草15g,软坚散结;癖滞夹湿者加粉草仁10g、生茨仁30g 、渗湿泄热;上肢发炎加姜黄10g ,下肢发炎加川牛膝10g。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 天为一疗程,另将药渣加入金黄散一袋,拌匀,用纱布包后外敷患处,一日一次。11七厘散外敷:取七厘散3g ,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后按患处面积大小,将○

2红归町:药膏涂敷于患处,外用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1○红花与当归比例为3:1 。洗净湿润后,浸于20倍剂量的55% 乙醇中,浸泡 1个月,过滤药液,检测调试加入透皮剂、防腐剂,分装为100ml/ 瓶备用。用法:在已发生静脉炎的血管外用红归酊湿敷1h ,每日4 次或定期外擦,2~4h/113湿润烧伤膏:患部外涂少量湿润烧伤膏,用无菌纱布裹次,4~7天内可治愈。○住术者拇指顺血管方向以螺旋式手法按摩,动作要轻柔,力度要均匀,每次15~14六神丸外敷:根20min,每日2次,按摩毕,再在局部涂一薄层湿润烧伤膏。○据静脉炎面积的大小,取适量六神丸研成细末,醋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处,每日 215也可行超短波理疗。 次。○12.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一)发生原因

由于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严密、在加压输液时护士未在旁守护、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情况下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造成空气栓塞。

(二)临床表现

病人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

2、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五、血栓栓塞

(一)发生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脑血栓、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使血液中的脂质以不溶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包裹形成血栓病灶。不溶性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直径在 1~15um,少数可达50~300um。其产生可由于输液器与注射器具不洁净;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瓶、开瓶塞,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而表现不同。

不溶性微粒过多过大,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如阻塞严重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配药室采用净化工作台,它可过滤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减少微粒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 70%乙醇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注射器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um 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 9~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 TDP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20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六、疼痛

(一)发生原因

在静脉输注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过程中,因所输入的药液本身对血管的刺激或因输注速度过快,可引起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药液漏出血管外,导致皮下积液,引起局部疼痛。

(二)临床表现

药液滴入后,患者感觉输液针头周围剧烈疼痛,继而出现红肿。病人往往需忍痛坚持治疗或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液,若因药液外漏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可见明显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药液配制的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局部予以热敷,肿胀可自行消退。

3、可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以减轻静脉给药引起的疼痛。

七、败血症

(一)发生原因

1、输液系统被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通过输液引起严重医院内感染败血症。污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或输液装置被污染,另一种是输液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病原体进入血液。生产过程不严,造成液体原始污染行为的院内感染往往引起暴发流行,现代科技下成批的原始污染输液已很难见到,但由于液体的包装、运输不当造成的个别液体污染却时有发生。

2、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及导管头端。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将病原菌释放入血,病原菌则可附着于导管头端并在此繁殖。导管败血症的病原常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此外,还有真菌、念珠菌等。

3、营养液在配制过程中被病原菌污染或输液管道系统的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静脉,导致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剧烈恶心、呕吐、腰痛、紫绀、呼吸及心率增快,有的病人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而全身各组织器官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

(三)预防及治疗

1、配制药液或营养液、导管护理等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器。

3、认真检查输入液体质量、透明度、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及有效期等。

4、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情况及输液管道有无松脱等。

5、严禁自导管取血化验,与导管相连接的输液系统24h更换一次,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

6、发生输液败血症后,立即弃用原补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或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合并休克者,另建立一条静脉通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以间羟胺、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有代谢性酸中毒者,以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八、神经损伤

(一)发生原因

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伤神经血管。一些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漏出血管外也可引起神经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瘀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

2、静脉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手背静脉,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保护好血管。

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日2次;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100mg每日一次。

九、静脉穿刺失败

(一)发生原因

与第一章第五节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相同,另外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亦可引起穿刺失败,其原因:

1、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再顺血管方向进针时没掌握好角度,针尖又穿破血管壁,在退针芯向血管内推送外套管时,外套管一部分在血管内,其尖端已通过穿破的血管壁进入血管下深层组织。虽然穿刺见回血,仅仅是针头斜面的一部分或者是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外套管体的尖端并没有随针芯进入血管,所以外套不容易送进血管内。

2、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静脉,致外套管尖端边缘破损或边缘外翻,虽然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已破损或外翻的套管尖端无法随针尖进入静脉,即使进入静脉,已破损的外套管尖端极易损伤血管。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同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不能使用,如果外套管体脆性大、不柔软,易从外套管根部断裂,尖端不圆钝容易外翻或破损。

3、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要稳,进针时要快、准确,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固定要牢固,防止术中因躁动而脱出。

4、穿刺时操作者除了观察是否有回血外,还要注意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空旷感”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的进针或退针。

5、穿刺见回血后要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内,再轻轻向内推送外套管。

6、见回血后顺血管方向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推入外套管时,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入,如果有阻力,不要硬向内推送,观察静脉是否有较大弯曲或者是有静脉瓣等,如果证实外套管确实在血管内,而且已进入静脉一部分,不一定全部推入,也可固定。

十、药液外渗性损伤 详见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 十

一、导管阻塞

(一)发生原因

穿刺前准备不充分;穿刺时未及时回抽;输液或输血完毕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至导管凝固,造成导管阻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有时可见导管内凝固的血液。

(三)预防及处理

穿刺前要连接好输液装置,穿刺时要及时回抽,穿刺后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二、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一)发生原因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常规都需用胶带将输液针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到输液目的、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发生肢体浮肿,对这类患者仍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皮肤敏感者: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是对胶布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输液时间太长。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胶带与皮肤的黏度不断增加,粘贴更加紧密,在揭取胶带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皮肤创伤。

(二)临床表现

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出现表皮撕脱。

(三)预防及处理

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一次性输液胶带取代了以往的胶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对氧化锌过敏所致皮肤损伤。

2、对于浮肿及皮肤敏感的患者,准备一条宽4~5cm的弹性绷带,长24~28cm,在两头各缝一与弹性绷带同宽长4~5cm的搭扣,称为输液固定带,消毒后备用。在静脉穿刺成功后,针尖处压一无菌棉球,将备用的输液固定带与穿刺针成直角环形绕过穿刺部位的肢体,以刚刚露出针柄的根部为准,松紧以针头不左右移动,病人感觉舒适无压迫感为宜,然后用胶带从针柄下通过,采用常规方法贴于输液带上,再用另一胶带将输液管缓冲于弹力绷带上即可。

3、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一手揭取胶布,一手按住患者与胶布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揭取,以防止表皮撕脱。

4、如发生表皮撕脱,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每天用2%碘伏或安尔碘消毒伤口2~3次。

第二节 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头皮静脉输液法常适用于小儿。小儿头皮静脉丰富且分支多、互相XX交错成网状、表浅易见,穿刺后易于固定,且便于患儿的肢体活动。头皮静脉输液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误入动脉、发热反应、静脉穿刺失败等。

一、误入动脉

(一)临床表现

1、穿刺时患儿尖叫,呈痛苦貌。

2、推药时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呈树枝分布状苍白。

3、滴注时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输液管内造成堵塞。

(二)预防措施

1、加强基本知识学习,熟悉解剖位置,加强技术操练。

2、尽量在患儿安静或熟睡的情况下穿刺。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三)处理措施

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二、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和寒战体温可达40~42℃,伴有呼吸加快、脉速、皮肤出现花纹。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

2、注意患儿体质,早产儿、体弱儿、中毒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的保护、隔离措施。

3、其余预防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发热反应的预防措施。

(三)处理措施

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节 输液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输液泵输液法是一种通过微电脑控制机械推动液体经输液管路进入体内的方法。输液泵是一种电子机械装置,可精确控制输入液体的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总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通过报警提示,且能几时自动切断输液通路。其临床应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根据输液泵控制原理可分为蠕动控制型输液泵与针筒微量注射式注射泵。对需快速补液或需严格控制输液量的患者均可应用输液泵,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泵管堵塞、药液滴入失控、漏液、触电损伤等。

一、导管堵塞

(一)临床表现

输液泵的各种报警未及时处理而致泵停止工作较长,血液回流堵塞导管。此时液体不滴或输注不畅,导管内可见凝固的血块。

(二)预防措施

1、熟练掌握各种报警指示标识、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处理各种报警状态。

3、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泵出现报警时应及时使用呼叫器通知医护人员。

(三)处理措施

1、查找输液导管、输液泵、患者三方面原因,排除故障。

2、导管或针头阻塞时,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

二、药液滴入失控

(一)临床表现

药液滴入快于或慢于病情、药液所要求的速度。

(二)预防措施

1、使用输液泵时先检查仪器的各功能状态,确保各功能良好后方可使用

2、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触摸输液泵面板,以防改变输液速度。

3、设置各参数后及时将面板锁定。

4、输液过程中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处理措施

1、检查输液泵或注射泵的功能是否完好 ,必要时予以及时更换输液泵。

2、按要求重设输液速度。

3、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嘱其不宜擅自调节控制输液面板。

三、漏液

(一)临床表现

患者穿刺部位,管路连接处不液体漏出。

(二)预防措施

1、适当调节输液泵的注入压力,防止压力过高而致管道连接处漏液或者管道破裂。

2、因输液泵无漏液报警提示,较长时间使用输液泵输液加之患者翻身或其他活动。

3、输液前应仔细检查各管路及连接部位是否紧密连接。

(三)处理措施

1、发现漏液后应先检查原因。

2、更换输液管路。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1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静脉输液的并发症12个(集锦)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