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集锦)

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集锦)

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第一篇: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实施ERP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所在,而ERP(Enter priseResourcePlanning)的实施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据安达信公司。

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

第一篇:erp成功实施关键因素

实施ERP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所在,而ERP(Enter priseResourcePlanning)的实施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据安达信公司的调查统计,从1991年起计算,中国企业引进的MRPⅡ、ERP项目中约有50%的项目彻底失败,约有30%至40%的系统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只实现部分集成,只有10%至20%的项目能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因此,对企业实施ERP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目标是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国内企业实施ERP的实际情况,识别出影响ERP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为中国企业实施ERP战略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文献回顾

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的相关概念首先由Hol landandLight(1999)将其引入到ERP的研究范畴,将关键成功因素定义为确保ERP项目成功所必须注意的一些因素。

在国内研究方面,大连理工大学的仲秋雁等人在大规模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ERP关键成功因素分为5个大类:领导因素、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变革管理和外部支持。通过实证研究最终确认五类因素是中国企业实施ERP的成功关键因素,其中变革管理和业务流程重组对中国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影响最大。重庆大学的李奔波等也对ERP实施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中将实施ERP的影响因素分为项目组织成员的素质、项目预算、管理基础、软件选型、项目实施等几类。结果表明:项目组织成员素质、ERP项目预算、企业管理基础、ERP项目实施是ERP实施绩效的显著影响因素,而项目组织成员素质则是根本影响因素,而软件选型与ERP实施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暨南大学的刘少云(2003)在他的研究中,通过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描述了若干成功实施的因素,之后辅以案例验证的方法去验证了所描述的成功因素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20个因素中有3个非技术性因素是实施ERP成功的关键中之关键,就是:(1)要有高层领导的重视及支持,(2)要加强员工培训,(3)要重视业务流程重组(BPR)。他最后建议企业在购买ERP软件前,先做好这3个因素,尤其是BPR,要做渐进的,从而减低风险,提高实施成功的机会,令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变革过程更加有效益。

二、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的结合我国ERP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影响ERP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本文选择一家以制造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成功实施了国内一软件供应商的ERP软件。作者对该企业实施ERP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通过与企业中参与了ERP项目实施的几位部门负责人的深度访谈,进一步地了解了该企业推行ERP状况,结果总结出如下一些工作对该ERP项目实施的最终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都得到了企业的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聘请了专业的咨询公司作为ERP项目实施商;吸收了业务部门经理参与到项目小组中,并承担重要角色,IT部门仅起到支持作用;成功的业务流程的调研;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小组内部以及项目小组与客户之间会经常性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强调团队合作;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实施顾问担任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小组中,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管理的工作。

三、专家顾问的访谈研究

本文采用访谈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具有丰富ERP实施经验的专家、顾问那里获得对研究问题更深层、更具体的数据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更好地确定影响ERP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了四位具有丰富经验的ERP实施顾问,四位高级ERP实施顾问来自于三个国内ERP软件的供应厂商,具有三年以上的ERP软件的实施经验。访谈的形式采取电话预约,上门拜访的形式,在访谈开始阶段,向每位实施顾问表明本次访谈的目的及意义,之后结合事先所确定的访谈提纲进行深入的访谈,访谈提纲大致内容如下:您认为实施ERP项目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还有哪些因素,也许这些因素很微不足道,但您认为它会对最终实施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根据您的经验,造成一些ERP项目实施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或困难?访谈的过程中进行了录音,以防止重要信息的丢失。对四位专家顾问全部访谈结束后,对通过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汇总,总结如下:专家顾问一致认为ERP的实施人的因素最重要,包括企业各层的管理人员、企业的员工、实施顾问、项目经理、项目实施团队等,其中企业各层管理人员的态度是重中之重;除了人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ERP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适合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软件、制定明确的里程碑、项目团队内部以及与客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实施费用的有效管理、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转换等等;造成实施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各位专家顾问没有统一的答案,认为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关,总之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

四、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结合文献回顾、案例研究以及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确定了如下16个影响ERP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

1.高层领导的参与与支持。ERP项目是“一把手工程”,只有高层领导重视才能使ERP实施获得成功。因为领导者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实施ERP是为了配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决策者当然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支持。

2.聘请外部实施顾问。聘请并适当地利用合格有经验的ERP实施咨询服务顾问是实施ERP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咨询顾问是介乎企业与软件厂商的中间人,有独立客观的立场,具有较好的跨学科的知识,辅以实施方法论的指导,能够在帮助企业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3.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正如一个高级实施顾问所言“ERP工程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程,而不是雪中送炭的工程,如果公司原有的管理非常混乱,那么ERP的实施只会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混乱,同时如果公司员工的基础素质较低,那么买回来的东西没有人为去驾驭,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对ERP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项目小组的能力与构成。项目小组将参与ERP项目整个的实施过程,因此项目小组的能力将对实施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小组一般由软件供应厂商和企业方代表共同构成,企业方项目小组成员应该吸收各个业务部门经理参与进来,并承担重要角色,IT部门仅起到支持作用,软件供应厂商的项目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实施经验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的项目小组才能更好的保证ERP项目的成功实施。

5.项目经理的能力。ERP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要做大量改革及协调的工作,这些工作要由项目小组来承担,因此,项目小组的领导人———项目经理的能力至关重要。项目经理的核心职责是在给定的资源(资金和人力)和时间条件下,完成特定的任务。

6.企业各层员工的态度。只有企业各层员工都有学习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积极性,具有对改革的信心,实施ERP才有群众的基础.因为员工是最终的系统使用者,所以只有员工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才会使用户需求与系统质素达到完美的配合。

7.企业流程重组。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前,首先对自己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即将ERP与BPR相结合,实施ERP必须要有与ERP相适应的企业流程。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涉及到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组织的重组等等,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流程重组还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最终达到流程与ERP系统之间的匹配,因此企业流程的重组对ERP的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员工对ERP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通过培训要使用户的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明确什么是ERP,它的实施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变化,并明确实施ERP后各个岗位人员如何进行新的工作方式。培训是要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贯彻始终的,并且培训是分层分级进行的

9.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包括客户与项目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项目小组内部之间的交流沟通。项目组成员之间要经常交流和分享各自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ERP项目组是一个团队,也就意味着团队成员之间必须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项目成功。项目经理要时刻注意, 防止出现侵蚀团队合作精神的苗头。同时,项目经理一定要向客户强调一点,那就是,ERP项目实施成功不是顾问一方努力就可以了,它必须要有客户的紧密合作。缺乏交流只会导致一些重复工作,减缓项目进展,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10.明确的里程碑。在ERP项目实施中,必须制定明确的里程碑,以及每个里程碑应取得的成果。项目经理在项目一开始,就需要让项目组所有成员知道每个里程碑,以及目标。大型ERP项目的实施往往时间很长,这样项目刚开始,项目组成员有一种错觉,认为时间还很充足。所以必须对里程碑进一步细分,制定短期的实施目标,让项目组成员时刻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如果这些小的目标都能按时完成,那么整个项目按期完成就有了保证。ERP项目实施时间长,对顾问和客户来说,成功似乎遥遥无期。如果将目标进行分解,让顾问和客户都感觉到一段时间就实现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项目团队和客户的积极性。

11.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转换。某位高级ERP实施顾问在访谈的过程中说:“在某种层面上讲ERP成功三大因素依次为,人、数据、技术。”可见基础数据准备的重要性。如果录入的数据是不准的话,计算器运算的结果必然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最初ERP实施的数据转换更要确保转换时

的准确与完整,因此,数据转换需要事先制订转换策略,确定是手工输入,还是用程序进行转换。一般原则是,如果数据量不大,可以采用手工输入的方法,否则需要考虑用程序来进行数据转换。

12.严格控制项目范围。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软件供应商和企业方确定了项目实施范围以后,如果企业方提出某项新的需求,而项目需求又会显著地改变项目范围,项目经理就必须评估它给项目计划的影响。并和企业方达成协议,如果要满足这项新需求,必须延长项目实施时间。正如一个高级实施顾问所言“如果项目经理对实施范围控制不力,接受企业方提出的新需求,但没有改变项目完成日期,这会使项目组成员感到灰心,因为他们必须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如果最初的计划本来就很紧时,更是如此。”

13.有效的时间管理。一个大项目的成功实施受到三方面的约束即时间、成本、性能,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成功必须在特定的花费,特定的时间内达到指定的成效,因此要保证ERP项目的成功实施就必须做好项目的时间管理。而且,时间问题还同时牵涉到项目范围、成本、质量等方面,如果时间管理得不好,其他问题也就不可能管理好。

14.实施费用的有效管理。在项目实施的三个约束中,项目花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项目实施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小组要做好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同时企业也要始终保证每一笔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这样才能确保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按质、经济高效地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

15.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ERP产品。实施ERP前要选择好一套适合自己业务发展的软件,软件需求配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在进行软件选择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软件的需求满足程度,还考虑到软件的扩展性和软件厂商的发展等因素。

16.最小限度的个性化更改软件。在ERP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更改软件去个性化地适应流程,要尽量重组现有的业务流程去适应ERP软件的运作,同时过分的个性化更改软件可能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最终的使用效果。因此为保证最终ERP项目的实施成功,应尽量最小限度的个性化更改软件。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出,所确定的影响ERP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中“企业本身的管理基础”以及“明确的里程碑”是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没有被涉及过的,而例如“指导委员会的使用”等关键因素,却在访谈过程中及案例研究中没有被涉及到。

综上所述,本文确定了影响ERP实施的16个关键成功因素,为软件供应商和顾问公司以及今后将要实施ERP的企业在制定实施策略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

第二篇:企业实施ERP中的几个关键因素浅析

1、要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

企业信息化包括很多方面,实施ERP 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项。因此,在实施之前就要清楚地回答企业信息化“有什么、要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

企业实施ERP系统前的信息化规划首先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现状,这是回答了企业“有什么”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这是回答了“要什么”的问题;最后,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规划,才能使工作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2、要获得企业一把手的强力支持

首先,企业一把手有决心实施ERP,才会在面临部门的职责划分、人为障碍等管理问题,有足够权威做出有效地决策和强力地支持。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必须从人、财、物等资源方面给予支持,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展;企业领导应经常会见实施相关人员,了解项目实施的进展,在实施过程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企业领导应及时做出有效决策,保证实施工作正常进行;应该对实施人员及支持者给予公开的、及时的认可和奖励,以引导整个企业对系统从心理上到行为上的接纳。

最后,企业领导应积极参与并使用系统,让系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用。

由此可见,企业一把手是实施ERP 系统的强大后盾,他们对ERP系统的了解与接纳程度、实施ERP 的决心是能否成功实施ERP 系统的先决条件。

3、要保持企业实施核心人员的稳定

在实施ERP 的过程中,企业实施核心人员包括项目经理和企业实施人员。项目经理是企业实施ERP 系统的关键人物。首先,项目经理必须是懂生产经营、会管理、熟悉信息技术并对ERP 系统深入了解的“多面手”,只有这样,当系统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管理、经营和技术上的问题时,项目经理能够给出正确的判断;其次,项目经理必须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这样才能组建一个有活力的团队,能够带领实施团队完成一系列烦琐、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最后,项目经理必须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协调好本企业与软件供应商及咨询公司之间、本企业各部门之间、本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选择一名合适的项目经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旦确定了项目经理,就不能随意更换,否则会给项目的实施增加成本和风险。

企业实施人员是ERP 系统的具体推行人员,也是实施的骨干人员。首先,他们必须对本部门或者负责的业务流程很熟悉,只有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并知道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来龙去脉才能将他们梳理清楚并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其次,他们必须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实施ERP 就是为了要消除“信息孤岛”,各部门将不再“各自为政”。共享、实时、透明,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企业实施人员构成应包括各级管理者、业务负责人、财务人员和IT 人员。随着系统在企业中的推行,实施人员将获得更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实施人员的稳定。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更换实施人员或者发生跳槽的现象,那么不但增加项目的实施成本,而且影响项目实施的连续性。

4、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咨询顾问

企业在实施ERP 之前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咨询顾问。因为,他将指导企业实施人员开展实施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他要担任专家的角色,为用户提供优秀的管理建议、解决方案,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设置、二次开发,为用户解决问题。他还要担任教师的角色,对企业不同

层次的决策者、使用者进行ERP 理念及系统培训。同时,还要担任领导的角色,带领企业实施人员推进实施工作。因此,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咨询顾问是实施的重要方面。

企业在选择咨询顾问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ERP 软件公司同时提供软件和实施咨询顾问,另一种是聘请专门咨询公司的实施顾问。如果选择前者,优点是咨询顾问对本公司的软件了解透彻,而且实施费用相对低。如果选择后者,优点是咨询顾问能够接触到同行业更为丰富的实施经验。无论选择哪种,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投资来具体选择。

5、要取得准确、规范、完整的数据

ERP系统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包括基础数据、动态数据和中间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是需要录入系统的。录入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是ERP 系统辅助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及时”是必须在规定时间进行和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准确”是必须去伪存真、符合实际;“完整”是必须满足系统对数据项规定的要求,没有遗漏。根据笔者所在企业的实施经验,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完整”,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系统实施初期对物料的编码和对系统所需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另一方面是系统上线运行后采取监督管理的措施保证及时录入动态数据。在进行物料编码的工作时,我们抽调了物资、信息部门的人员组成编码小组,对用到的43大类物资中涉及到的相关物料建立了编码规则,进行了统一编码。每个物料都有了唯

一、有效的编码。这样做就保证了数据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在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时,我们首先由实施人员将所需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规定好字段的格式,然后将这些表格交给各部门的业务人员,让他们按照要求进行填报,再由实施人员审核后录入系统。这样保障在系统正式上线前能够得到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系统上线运行后,我们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与个人的工作业绩挂钩,使得系统获得及时的动态数据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6、要做好再培训,保证实施效果

经过一番实施推广工作后,企业正式使用ERP 系统,但只有全员参与并建立起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充分发挥ERP 的效益。因此,要分层次做好再培训的工作。其中,中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在加强对中层干部进行ERP 系统理念及应用的培训同时,还要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他们在感受外部压力的同时都自觉地投入到ERP应用中来。另外,也要做好ERP 操作人员的再培训。当有员工因为工作需要发生岗位变化时,要根据变化情况对新进人员进行ERP 系统操作培训,以保证不会因为人员的变化影响系统的使用。

第三篇:从海尔物流看企业成功实施ERP之关键

一、引言

ERP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今天,ERP在我国的热度可以高过以往任何时候。但是,热闹之余人们也发现,ERP在企业的应用成效并不让人十分乐观。于是,ERP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怎样才能使ERP在企业成功实施?人们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ERP是“一把手工程”、“实施ERP要选择好供应商”、“培训、培训、再培训”,“供应商、顾问师的服务”、“基础数据的完善”„„,等等。但是,在众多的经验和措施当中,很少有见到把企业物流管理作为成功实施ERP的关键要素的。

最近有机会对海尔物流体系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考察,除了从中学到不少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外,还看到了许多对成功实施ERP有借鉴价值的地方。其中使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海尔物流系统在保证成功应用ERP中的巨大作用。

二、供应链物流

供应链关系管理 ERP及电子商务平台制造采购分销供应商最终用户制造网络供应网络分销网络物流; 信息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图例:图1 供应链物流示意图 要理解物流管理对企业成功应用ERP的巨大作用,首先应该从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特征谈起。图1是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的简单分类。我们可以简要地将供应链系统分成三个大的网络:供应网络、制造网络、分销网络。供应网络是指供应链上游环节各个供应商企业结成的网络,为核心企业提供各种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需之物料,也可以称为流入物流;制造网络在这里狭义地指制造商生产环节结成的网络,而不是整个制造网络;分销网络则是指产成品从制造商分拨到各个地区配送中心以及从地区配送中心再到最终用户的网络,也可以成为流出物流。相应地,我们可以认为与三个网络匹配存在有三种物流形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

显然,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这个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看它和整个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运作的协调水平。具体到物流管理而言,就是对供应链上的三个主要物流过程的运作要有很高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供应链系统真正具有竞争力。

通常听人们说,供应链上的各种形式的物流过程能否顺畅,取决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管理,也就是说,是信息流决定着物流的效率。而事实上ERP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是相辅相成、互为保证的了。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就是从物流管理是如何保证ERP顺利运行展开的。

三、海尔物流的特点

2001年3月31日,“海尔现代物流同步模式研讨会暨海尔国际物流中心启用仪式”,在青岛海尔总部举行。这标志着海尔物流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海尔物流的成功经验已在不同场合有过详细报道,此处就不再赘述,只是做一简要归纳。

在海尔,首先根据其发展战略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按库存生产(MTS)的模式,转而采用按定单生产(MTO)的管理模式,消除了对需求预测的盲目性和误差。为了保证按单生产模式的成功,海尔集团实施了现代物流同步的模式,全球供应链网络得到了全面优化整合,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保证了产品质量和JIT交货。

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定制的产品品种达7000多个,通过整合物流,库存资金减少了67%。海尔物流中心货区面积只有7000多平方米,但其吞吐量却相当于普通仓库的30万平方米。

在海尔的流程再造中,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其关键工程。重整物流,就要以时间消灭空间,用速度时间消灭库存空间。海尔的物流中心不是为了仓储而存在,而是为了配送暂存的。如果把传统的企业的仓库比做水库的话,很多企业的问题就是出在水库把水蓄死了、蓄臭了,海尔就是把所有水库的闸门都打开,让水流动起来,变成一条畅通的河流。

海尔物流的成功在于抓住了JIT采购、JIT送料和JIT分拨的关键环节。而在这三个JIT中,JIT

采购和JIT送料这两个环节对于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象海尔这样生产类型的企业,其流入物流(种类和数量)远大于流出物流。海尔流出的有58个门类、1万3千多个品种,而流入的却高达26万种各类物料。流入与流出的种类比例达到了约25:1。可想而知,流入物流的管理难度要远大于对流出物流的管理。要想实现按单生产,关键是要抓好流入物流。但是,流入物流管理的难度远大于对流出物流的管理。这里面不仅有物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原因,还有因物流整合而触及各方利益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海尔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流入物流这条巨龙。

海尔在整合物流过程中,牢牢地抓住了流入物流管理这个七寸之处。首先,通过优化供应商组合,与供应商建立了动态优化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在采购过程与供应一起推进准时制采购,通过信息网络和SAP/R3软件系统,成功地与供应商一起建立了JIT运行机制。其次,在企业个生产基地内部的生产物流(物料配送)的组织上面,也采用了需求拉动式的送料方式。根据装配线上的消耗及生产订单,向配送中心发出拉料指令,配送中心根据拉料需求组织配货,并准时配送到所需要的工位,建立了有效的五定(定单、定点、定时、定量、定人)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生产计划的执行,同时降低了在制品的占用量。

四、海尔物流为成功应用ERP提供了新的经验

ERP是目前社会上另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企业都已经或正在实施ERP。但是,凡是经历过实施ERP的企业都感受到,ERP不是一个容易吃到的果子。很多企业投入了无法计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ERP,然而留给它们的却是痛苦和无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也无意去做更多的评价,只是受到海尔物流的启发,发现物流过程抓好了,ERP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

1、沿供应链整合的海尔物流为ERP成功运行打下了基础

海尔物流体系的建立,虽然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海尔内部完成的,但他们并没有仅把眼光盯在单一企业流程上面,因为他们认识到,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来自整个供应链而不是某一个企业。能否实现按单生产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对客户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并不仅指海尔一家企业,而是牵涉到整个供应链能否对客户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在影响供应链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中,物流又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因此,海尔的物流系统贯穿了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实施按单生产、JIT(Justintime)采购、JIT送料和JIT配送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了物流死角和的不稳定因素,为供应链中游和上游的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稳定而可靠的需求定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扭曲。这正是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采用供应链的最大利益所在。海尔人认识到了这一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形成了现实的利润。所以,海尔物流的整合不仅涉及集团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公司,而且涉及到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和零售商,使ERP系统的运行具备了良好的物理条件,如图2所示。

供应链关系管理 ERP及电子商务平台制造采购分销供应商最终用户 生产能力、信息、核心竞争力、资本、人力资源等约束 制造网络供应网络分销网络 JIT采购 JIT配送到工位 JIT分拨物流信息流图2 ERP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 反观其它企业,由于缺乏对从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致使物流过程在整个供应链不能畅通,更谈不上同步化运作,物料配送中断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地打乱了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连续性,使ERP缺乏必备的基本运行环境,许多企业就是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2、紧扣JIT采购和JIT配料关键环节的作用

以海尔物流的经验看,由于抓住了JIT采购和JIT送料的关键环节,海尔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物流整合的预定目标,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企业在实施ERP时所面临的难题:生产管理。由于ERP是“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因而很多企业的ERP系统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分销计划等等计划的制定问题,而对如何确保计划的落实则显得准备不足。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生产管理、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物流管理机制,生产计划中所要求的各种物料不能准时采购和配送到位,从而拖延了产品按计划出产。拖延了的计划又影响到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安排,如此使生产过程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混乱状态。由于ERP制定出来的计划不能得到落实,失去了指挥企业资源最优利用的作用,因而使人感到ERP没有用。

3、按单生产的好处

ERP也强调“需求牵引”理念,但问题是这里的“需求”从何而来,它能否准确牵引上游的供应链。如果需求是不确切的,这时的牵引机制就存在很大问题。“需求牵引”这一先进管理模

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往往出在用不准确的信息去牵引上游的各级供应商,物料到了、临近生产时才最后知道实际需求量,这时多出来(或短缺)的物料就会形成多余的库存(或缺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如图3所示。

不仅如此,由于需求不确定,导致供应商和本企业生产不准确,反过来会冲击原有计划,计划人员不得不根据已经存在的库存重新调整生产和供应计划,进而打乱已经安排好的计划,破坏物料供应平衡,临时再去抓资源。最后的结果是:整个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变更的状态,一切计划都失去了作用。由于很多ERP软件处理起这种临时计划变更很麻烦,有些管理人员又不是很熟悉ERP软件的操作,所以干脆丢掉系统,直接以人工调度,不知不觉又回到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去。反过来,他们还会认为ERP不好用。于是,投资上千万元的ERP系统就被闲置起来了。

海尔的实践说明,由于整个供应链系统采用的是按单生产方式,同时又将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做好了(JIT采购和JIT送料),从而消除了生产的盲目性,使需求信息准确性提高、信息扭曲程度减少,因而生产计划可以得到落实。生产计划执行的准确性提高了,减少了反复调整的现象,反过来又保证了对供应物料需求的准确性,使整个系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如图4所示。

4、转变对应用ERP的认识

过去,人们常把ERP的实施看作是一种项目型的管理活动。比如一个企业要上ERP系统,就成立一个项目小组,指望一次投资长期见效,系统安装成功就算项目完成了。实际上,ERP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过初期建设之后(就是人们常常理解项目实施),更多的事

情是在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保证ERP的顺利运转。否则的话,即使初期ERP软件成功运行、项目能够通过验收了,如果后期没有强有力的使用保障体系,昂贵的ERP系统仍然会扔在一边无人过问。

海尔之所以能使ERP(SAP/R3)系统发挥作用,就在于他们能够在日常生产和经营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应用ERP的知识和经验,就象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一样、不断进行市场开拓一样,在组织上有一整套保证体系,如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等。通过不断地、持续地在ERP应用上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才能使ERP系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如果只是停留在ERP系统在计算机上调通了、能正常运行了就认为ERP项目完成了的认识水平上,想让ERP系统真正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

第四篇:某钢铁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首先本组在学期开始即召集分组讨论,希望能找出以往素有【国营企业模范生】-中钢公司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该公司生产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之诊断探讨。

本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包括中钢公司网站上的公开信息、相关的书籍及学术报告及部分来自任职于中钢公司转投资企业之朋友的访谈结果。根据这些资料经过数次的分组讨论,本组初步认为中钢公司在「成本」、「研发」、「原料」、「品质」、「设备」、「自动化」及「物料」等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

关键成功因素之一:自主管理活动

1推动自主管理活动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重要的一环,系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民国51年)创始推动,主要是提倡「以现场领班为中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管手法,使现场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国内企业由顺风工业在中国生产力中心协助下,于民国56年组成我国第一个品管圈。中钢于民国68年6月由执行副总经理率团访问日本钢铁界回来后,正式确立推动方针,并明订列入公司中程计划管理革新项目之一,经一年半之准备、宣导、训练后,于69年12月16日公司开工三周年纪念日正式全面推行,取名「自主管理活动」,英文名称「Creative Development Activities」,简称「CDA」。70年4月举办第一届成果发表会,以后每年分别于4月、8月、12月举办三届发表会,而优秀圈代表公司参加外界举办之全国性竞赛,均能获致优异的成绩。

2推行5S运动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端赖掌舵者(经营决策者)的睿智与决断,除了必须要时时存有经营危机意识外,另外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手法来强化「企业体质」。惟有高阶经营管理者在正确的经营理念引导下,结合其经营策略与内部人、制度、方法、设备、资金等资源,将各种经营上或管理上的各项问题予以合理化。面对着日日与我们为伍的工作环境,成本过高、效率欠佳、品质不良、劳力不足….等问题,若不冷静的加以分析与检讨,我们实在很难突破现状,而5S就是突破现状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左右手。而透过5S的活动中,可以将这些问题透明化并加以彻底的解决。在5S的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化的工具,也是一种培养制度与人才最佳的途径,借着5S活动的推动,也让工厂或企业持续不断的合理化,进一步奠定管理的根基。

5S涵义:所谓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及修养(Shitsuke)等之简称。

3自主管理活动的检讨

推动自主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期望借着这个活动来培养同仁问题意识及改善意识,透过Plan、Do、Check、Action管理循环的运作,来增进同仁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级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同仁在工作能力不段提升及问题持续解决中,满足其成就感与参与感,进而改善中钢企业体质。

关键成功因素之二:设备方面

1适度的设备维护保养

其实整个设备维护保养的发展史都可以在中钢身上看到,其划分如下;

(一)损坏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BM):

(二)定期维修(Time-Based Maintenance;TBM):

(三)情境维修(Condition-base Maintenance;CBM):

2实施全面生产保养【TPM】

中钢公司也进入所谓的全面生产保养(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TPM),其维护理念为:

(一) 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已成为企业成功关键因素。

(二) 设备越来越贵、精密、自动,一有故障将造成公司巨大损失。

(三) 生产设备复杂化后,势必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检验,因此必须开发设备诊断、制程诊断技术,以随时提供品质信息。

(四) 从60年代品质为核心的TQC到80 年代后半以硬设备为中心的TPM。

(五) 强调全面提升设备的使用率,才能改善企业体质。

3优异的维护技术

就维护技术上我们将分三方面讨论:

(一) 修理技术(Trouble Shooting)

以最快及最正确的方法去抢修设备、吊具的选用、由油压辅助机械的应用、拆卸技术、钳工技巧、工作方法研究等均将影响修理绩效。

(二) 检点/诊断技术(PM)

预防保养、预知故障、侦测设备、震动、温度、油质,五种感官分析故障原因,采取改善对策,并防止故障再发,准备备品,安排定修工作,规划定修人力、机具,PM做的好,可产生良性循环。

(三) 设备改良改善

材质更改、油脂更改、管路更改、磨耗更改、警告装置增设。

4明确的维护任务

中钢公司自1977年投入国内一贯作业钢产后,产能不断的提升,其所凭借的不仅是优秀的人才,其背后所支撑他们的必是强而有利的设备保养维护制度。 其维护单位的任务为:

(一) 维持设备运转、产品品质、成本、安全、效率功能。

(二) 改良善备,提升功能与效率,改善产品品质,期减少运转人力。

(三) 开发新技术能力,以符合高品质产品之需求。

(四) 维护技术专业化,提升维护人员技术水准。

(五) 降低维护成本,并进而追求对公司总成本之降低。

而其作业策略为:

(一) 强化维护管理,提升自有能力专业技术。

(二) 扶持协力厂商技术及管理能力。

(三) 维护技术之研发与发展。

(四) 维护组织合理化、活力化。

(五) 有效运用人力,提升维护作业生产力。

(六) 维护作业信息化。

5弹性的维护系统与组织

其维护单位系统采行中央维护(Centralized Maintenance)与地区维护(Field Maintenance)双轨并行制:

(一) 中央维护:于钢铁生产部门下设置设备处(W6,一级单位)专司中央维护及支持地区维护之责。

(二) 地区维护:于钢铁生产部门及铝品生产部门所辖各生产工厂、生产支持单位下设立设备检修室(Wx6,二级单位),专司该厂、处设备检修、维护及与中央维护之协调联系事宜。

关键成功因素之三:人员方面

1积极培育训练员工

公司于依人事规定的选用过程步骤,如履历表的筛选、晤谈等,至完成选用决策成为公司员工后,新员工的始业训练以及长期员工为因应科技技术的快速成长、必须学习新的技术以及环境激烈变动所需的多能员工等因素,训练是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一)、公司的教育训练政策为:1.训练从业人员胜任其现职工作,并培育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要之人才以确保公司之生存与发展。2.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负责依「教育训练手册」推动并执行教育训练。3.各厂处标准教育训练课程依「教育训练手册」实施。4.有关非破坏性检验人员依照其所受之教育训练及经验审定其资格。5.训练记录由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依据「品质记录管理规定」保存。此目标即是为使员工发挥潜能,故相对地重视训练与记律。

(二)、员工的教育训练有: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如个性、耐力等,天生的很难训练。可携带的技术(transferable skill)如语言、理念、人际等,可带着走的技术,不会因工作的更换而消失。与工作有关之技术(job-content skill)如电机、机械、车床等,是可以训练的,但工作或职位更动后使用机率可能大为降低。以上是以本身与工作相关的教育训练分类。

2注重员工工作安全

在处于传统制造业的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下,工作的安全性更是不可疏失,意即所谓安全第一。外界环境激烈的变动,产生因激烈竞争产生的工作压力,若不加以舒缓,长期会造成身体、心理的过度负荷,因而产生不安全的行为,造成工安事故。工安事故的发生经统计结果大部分由不安全的行为所造成,不安全环境所造成的比例甚低。

影响工安最主要的因素有安全的环境与安全的行为。要有安全的环境5s是极其重要的,每位员工皆须随时保持安全环境的习惯。如将必要物与不要物分开之整理,整顿使必要物可马上取出,为使异常现象易发现须作清扫之工作,以上改善之工作完成后尚须全体员工加以维持之修养。安全的行为最可靠的是养成安全的习惯,如至工作场所一定要带安全的护具等。亦要注意混沌-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与骨牌效应。如操作员微小的疏失可能造成公司的大损失及因个人缺点,引起不安全的环境与不安全的行为的事件(event),致使产生意外事件之事变(incident),因而引起虚惊或伤害之事故(accident)。亦即要有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大多数的危险是可以预防的,没有绝对百分之一百都是好的员工,但透过安全管理活动,可以作到绝对的零事故的观念与作为。工安是靠预防的,绝不能累积事故的经验来改善工安。

3实施员工辅导计划【EAP】

为能使员工有良好的技术及员工的生涯规划,使员工对公司更有有向心力,于是成立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负责教育训练系统之建立及实施等业务。

员工辅导规划:我们没有问题的员工,但有员工问题。为能使员工在竞争激烈的浪潮中,持续成长。所以除了自身努力外,尚须自我管理以解除压力,公司为了使员工能安心工作,使员工能更有效的解除压力、并解决员工问题。使员工过着更有意义的人生,特别与大学的心理教授合作,前来辅导员工,目前的成效良好。

关键成功因素之四:研发方面

1重视研发、投入大量资源

赵耀东先生于创办中钢之初即极重视研究发展,于民国66年9月即成立了研究发展处,并于民国76年1月扩编成为钢铁铝品以及新材料两个研究发展处,目前共有2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有54人。中钢一年于R&D的花费约8.5亿元,占营业额0.9%,在中钢的研发强调应用导向,制程的研究要能应用到现场,产品的研究要能落实到市场,属理论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则委托学校及其它研究机构进行。

2技术领先,不断开发高品级新产品

(1)建立自主技术能力,开发高品级钢材,建立全球性品牌知名度。

(2)引导下游建立正确用料观念,采用高品级钢材,开发高附加价值产品。

3掌握最终用户需求,开发适合客户制程需要之产品

(1)与客户保持密切双向交流,进而引导用户配合产品特性调整制程设备,诱发用户潜在需求;一方面逐步突显中钢产品特性,适度区隔市场,建立客户对中钢产品的依赖性,维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藉以提升中钢产品附加价值,如货柜用钢、制桶用料、预力钢线、电镀锌钢片、电磁钢片及热浸镀锌钢片等材料市场之开拓。

(2)中钢针对产业特性而开发的独门产品,包括U型伞骨材料、自行车五通管等,都是造就台湾第一的幕后功臣。

4增设新产线、扩充新产能、研发新技术

中钢主要产品2000年出货量前10名客户所占比重

如3.5阶、4阶扩建、不锈钢开发、热浸镀锌线(主攻汽车、家电、底材、计算机)及非方向性高品级电磁钢片新产线等,藉以扩充产品领域,扩大材质尺寸供应范围,提升产能,巩固国内市场领导地位,并增强外销潜力,扩大参与国际钢铁市场之实力与空间。此外,为加强产品差异化,避免市场冲突,中钢并不介入钢筋等低附加价值,产能过剩之产品,而积极朝附加价值较高,尚具取代进口空间之热浸镀锌及电磁钢片等高品级产品发展。

关键成功因素之五:成本方面

1低成本竞争策略(Cost Leadership)

在竞争激烈的钢铁产业中,中钢的获利能力一向极佳,税前净利率约在20%,股东权益报酬率及资产报酬率也有10%左右(详图5-1),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赚钱的钢厂。由于钢铁产品仅是初级材料而已,竞争者间的产品差异化(Differenciation)不大,价格也就没有多大差异,在不景气的时期,供需失调,常以降价作为竞争的唯一手段。中钢产品内销约占80%~70%,外销约占20%~30%,无论内、外销都面临激烈的全球性竞争,获利来源主要在于低成本的竞争力,在同样的价格下,比竞争者低的成本自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低成本竞争力的来源,除了点点滴滴不断的合理化以改善生产作业外,透过策略性的成本控制途径,使中钢自成立以来就奠定了很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由于成本控制作得好,景气好时获利多,不景气时也不致于亏损。

2策略性的成本控制

1. 临海设厂

二次大战前,钢厂大多建在内陆煤矿与铁矿砂的产地附近,以节省原料运输成本,只有具备煤、铁原料的产国才有资格发展钢铁工业,欧洲国家、美国、中国莫不如此。

但二次大战后,载重动辄十万吨以上之超大型轮船兴起,把高品位的冶金煤与铁矿砂(含铁分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自遥远的产地如澳洲、南非、巴西运到亚洲并非难事,运量大使得原料运输单位成本降低,于是年产能高达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的一贯作业大钢厂纷纷设立在临海地区,同时方便笨重的钢铁成品出口,这种临海设厂(Costal plant)模式为二次大战后日本迅速复兴其钢铁工业的重要策略,引起韩国浦项与台湾中钢的效尤。

中钢在规划建厂地点时,为了方便煤、铁原料进口、钢铁成品出口,即把厂址设在高雄小港的临海工业区,在一片甘蔗园与鱼塭的原址上,建立台湾第一座一贯作业大钢厂 其中包括可供十余万吨级运料专轮与成品船进出的码头,确保低廉的运输成本。

2. 规模经济

一贯作业大钢厂是一资本密集的产业,达到一定产量才符合规模经济,成本才低。但市场需求量可能短期间内尙无法支撑符合生产规模经济的产量,所以中钢在建厂规划时以规模经济产量年产粗钢八百万吨为基础,考量所需要的土地、布建各项基础设施,但依市场需求的成长,分阶段扩建产能。从民国六十二年起历经二十五年、分四个阶段扩建产能至八百万吨。

3. 制程技术的选择

一个新方法,新制程的抢先使用,即可奠定一个企业永续经营的根基与竞争优势。

甲、 百分之百连续铸胚法

连续铸胚法是1970年代初期新发展的钢铁制程,此法将粗钢(钢液)直接转换成钢胚半成品,不经过铸锭与开胚两个步骤。其优点是缩短制程,生产效率高,产出率亦高;又直接以钢液铸胚,不须再加热,能源消耗少,制成半成品的成本自然降低。

中钢在第一阶段建厂时即采用连续铸胚法制程,而且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家一贯作业钢厂采用百分之百连续铸胚的厂家。当时连续铸胚法尚在发展中,没有达到今日成熟的地步,中钢骤然采用,而且又是百分之百,多少带些冒险。同一时期建厂亦采用百分之百连续铸胚法的尚有新日铁大分厂,不过大分厂最初仍设有简单的钢锭铸造设备,万一连铸发生故障,钢液可以转作铸锭,而中钢则无备用的铸锭设备。之后,中钢更在连续铸胚之基础上,采用连续数炉钢液浇铸钢胚的「连连铸」,更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具体做法。

乙、 高炉喷煤与富氧

高炉炼铁制程需要焦炭、重油或粉煤为燃料,但炼焦有环保考量而产量受限,重油则受石油危机而价昂,粉煤是成本较便宜的燃料,燃烧效率佳,具有增加铁水产量的效果。为了更提高炉内的燃烧效率,搭配氧气富化将氧气注入炉体内帮助燃烧。大致来说,氧气富化率1%,铁水可增产约3%,目前中钢四座高炉氧气富化率约介于2%~4%。

3超产能生产

在一定的设备产能下,产能利用率越高、产量越多,固定成本支出不变,只有变动成本会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平均单位成本自然较低。中钢的生产计划,不但讲求提高产能利用率,甚至要求超产能生产,以炼钢厂为例,历年来的产能利用率都在100%以上,近数年来甚至在120%左右。

4标准成本制度

民国六十五年左右中钢在美国钢铁顾问公司的协助下,导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工具,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系国内少数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之一。其实标准成本制度与现今非常热门的作业基础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极为类似,每一成本中心在设定的标准单价下,依实际作业量挣得(earned)之预算金额与目标比较,以衡量成本绩效。每个月分由厂处长召开各厂处成本会议及生产副总召集全厂成本会议,检讨成本控制绩效。多年来中钢能有高度的成本意识及傲人的成本竞争力,标准成本制度及成本会议的运作应是成功因素之一。

5整体信息系统

低成本竞争须要整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提供各种生产与成本信息。中钢在建厂之初即以管理计算机化为经营理念,发展整体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改进与经验,已建立企业e化的整体环境,透过作业流程控管及讯息通报管理与ERP系统结合,让使用人员能够很快的存取与分享信息,以建立快速沟通及协力合作之机制,有效地缩短整体作业流程,提升企业之竞争力。中钢整体信息系统近年来也透过子公司-中冠信息积极推广至国内外企业使用,大陆上海宝山钢铁已经导入,武汉钢铁刻正进行中。

设备方面的建议

从以上看来,本组有些建议提出:

(一) 由于中钢是一生产性公司,设备检修时间之长短直接影响产能,是否可于每次检修后做一讨论如何做能再将检修时间减短,一直到检修时间无法可减为止。

(二) 检修时间之长短端视备品准备之充分与否,是否有足够之协力厂商可做一强力支持?且备品量之多寡直接影响的即是成本之积压,如何再两者之间取舍?

(三) 如何管理外包商之品质将成为精简人力后重要之课题,对外包商如何训练、审核及员工如何尽责监工?

维修人员皆学有专精,但是分工太细,如电气、仪器、仪表三种工作之重迭性越来越高,是否考虑进行人员轮调以培养其次专门技术,以利尔后维修之便。

给人员方面的建议

本组针对方面也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如下:

(一) 协助员工了解自己的事业生涯规划:许多公司的专业员工的事业生涯并非以直线进行,而是有不同、不连续的发展阶段。必须让员工清楚某些行动或态度有助于某阶段的成功,确有助于进入下一阶段。有学者将员工的事业生涯分成四阶段:1.学徒。2.同事。3.师父。4.支持者。当然必非每个员工都适合、有机会完成所有的四阶段,但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角色的阶段性任务及明了必须适度改变工作态度,对员工与公司都有好处。

(二) 员工的进用应该更具弹性及多元:中钢员工的平均年龄已接近五十岁,可算是相当老化的公司。人老了,企图心比较不足,对于开拓新事业信心不够;加上科技、技术及产业都有快速的变化,中钢如何努力适应呢?另一方面,本组建议应该采取更弹性及多元的方式来进用员工。

5.7未来研发的策略及挑战

有鉴于一般低品级产品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必需更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以维持 获利,公司计划于未来三年内开发出年产能100万吨之高竞争力产品之生产能量,于此方针目标下规划出54项的高竞争力产品,期能透过这些产品的顺利开发,提升中钢产品的竞争力。除了钢铁产品外,中钢也已展开其它非铁材料之开发,以符合"工业材料供应者"之角色定位,目前已成功商品化的包括光盘用溅金靶材、铁氧磁材、陶瓷电阻等。

未来面临之挑战

高客制化趋势:90年因新产能持续投入,而世界不景气下,供给大于需求,致行情大幅下滑30%,钢铁整体行业大多陷入亏损,但高客制化产品如钢板、条线等,利润相对较高,中钢有坚强研发资源,应积极朝高客制化、高利润方向努力。培育未来之核心能力: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及结构是中钢最主要的核心能力也是关键的成功要素,未来应全力于客户关系的服务差异化。

后进地区急起直追:中国大陆挟其充足的天然资源与其人力优势,潜力不可忽视,但短期仍缺乏资金及技术,两岸各有互补,中钢未来与中国大陆宜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共创双赢。

未来努力的方向

1铁水、钢胚增产,提升生产力

(一)89钢液产量1025万公吨,创历年记录。同期铁水产量961.7万公吨,相当于高炉内容积产量2.22MT/M3天,与少数极优异先进钢厂之绩效(如荷兰Hoogoven #6BF 2.5MT//M3天)相较,尚有挑战空间。

(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压缩热轧钢卷与扁钢胚之价差。在轧延品销售成长不易之下,如能增产扁钢胚予以外售,将有助于改善子公司烨隆钢铁营运能力,并增加本公司营收。

2积极进行组织人力合理化

(一) 每人粗钢产量、用人费率(对营业额比)为衡量一贯作业钢厂用人绩效的重要指标。中钢90每人粗钢产量约1,196MT/人年,较之世界顶尖竞争对手韩国浦项钢铁的1,350MT/人年与新日铁的1,400MT/人年,落差不小,且有日益扩大趋势。而用人费率方面,中钢与韩、日钢厂相较亦有3~7个百分点之差,显示中钢面临之成本竞争压力日增,期望未来三年生产力以每年提升5%之速度追赶。

(二) 在利用现有设备尽量增产外,为达提高每人粗钢产量,已确定91~94较现有人力精简4.5%,至100年精简15%,期能将用人数降至7,500人,生产力提高至1,500MT/人年。为达此目标,采遇缺不补、鼓励提前退休、鼓励转任子公司等措施。

3高竞争力产品开发

(一)在一般品级产品竞争力逐渐失去情形下,为维持竞争优势与获利,必须藉由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引进,积极开发过去无法生产之高品质高品级高价位产品,以提升高品级产品领域之供料能力。技术部门将于未来三年内开发已有潜在市场的高竞争力产品41项、98.6公吨。

(二)营业部门研订客户配合激励措施,并选派生产部门专业人员支持客户之需求响应,以促进高竞争力产品销售。

4流程再造,延伸供应链

(一)新经济时代的致胜关键在于价值创新,其内涵不仅是新产品和技术之创新,更重要的是事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韩国浦项钢铁的经营革新计划即是一个典范。

(二)过去中钢在作业流程改造上,较着重去除浪费的局部改善,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与广泛应用,流程再造的概念除了持续进行公司内部作业流程的顺畅化外,更要打破各单位间之藩篱,连结从原料供应至顾客服务的一连串业务,重新建构具有独特性之核心能力。

(三)未来努力方向在于确认流程再造的愿景与方向,成立流程再造委员会或团队,选择卓越的合作伙伴,重新设计能满足绩效目标、创造顾客价值的创新性及整合性供应链。

未来之新典范应由『向内看』改为『向外看』。亦即由注重『内部绩效的提升』转为『创造客户价值』。生产经理将从重视生产(发展新产品及提高生产效率)转为重视客户(满足客户要求及提供更佳的服务)。服务的附加价值将大于生产,今后,所有制造业都是服务业,都是为了服务客户而存在。

由于全球经济成长趋缓及钢铁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造成一年多以来钢品价格一再往下修正。在面临煤铁原料上涨、钢价下跌的双重冲击下,展望来年,景气非短期内可以复苏,中钢唯有持续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开发高竞争力产品及积极进行流程再造,以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公司获利能力、永续经营。

第五篇: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Key Successful Factors [K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编辑]

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 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由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

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 KSF),关键成功因素是在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时,常使用的观念,是在结合本身的特殊能力,对应环境中重要的要求条件,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MIS总体规划的方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4个主要来源

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置于企业其它所有目标、策略和目的之上,寻求管理决策阶层所需的信息层级,并指出管理者应特别注意的范围。若能掌握少数几项重要因素(一般关键成功因素有5~9 个),便能确保相当的竞争力,它是一组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想要持续成长,就必须对这些少数的关键领域加以管理,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同一个产业中的个别企业会存在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有4个主要的来源:

个别产业的结构:不同产业因产业本身特质及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此因素是决定于产业本身的经营特性,该产业内的每一公司都必须注意这些因素。

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企业的产业地位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竞争策略所决定,在产业中每一公司因其竞争地位的不同,而关键成功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由一或二家大公司主导的产业而言,领导厂商的行动常为产业内小公司带来重大的问题,所以对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竞争者的策略,可能就是其生存的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

环境因素:企业因外在因素(总体环境)的变动,都会影响每个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如在市场需求波动大时,存货控制可能就会被高阶主管视为关键成功因素之一。

暂时因素:大部份是由组织内特殊的理由而来,这些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领域。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8种确认方法

环境分析法(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将要影响或正在影响产业或企业绩效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力量,换句话说,即重视外在环境的未来变化,比公司或产业的总体变化来得重要,惟实际应用到产业或公司上会产生困难。

产业结构分析法:应用Porter所提出的产业结构五力分析架构,作为此项分析的基础。此架构由五个要素构成。每一个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评估可提供分析者客观的数据,以确认及检验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产业结构分析的另一个优点是此架构提供一个很完整的分类,另一项优点就是以图形的方式找出产业结构要素及其间的主要关系。

产业/企业专家法:向产业专家、企业专家或具有知识与经验的专家请教,除可获得专家累积的智慧外,还可获得客观数据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惟因缺乏客观的数据导致实证或验证上的困难。

竞争分析法(Competitive Analysis):分析公司在产业中应该如何竞争,以了解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态势,研究焦点的集中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且深度的分析能够有更好的验证性,但其发展受到特定的限制。

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经由该产业领导厂商的行为模式,可当作产业关键成功因素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对于领导厂商进行分析,有助于确认关键成功因素,惟对于其成功的解释仍会受到限制。

企业本体分析法:此项技术乃针对特定企业,对某些构面进行分析,如优劣势评、资源组合、优势稽核及策略能力评估等。由于透过各功能的扫瞄,确实有助于关键成功因素的发展,但实在耗费时间且数据相当有限。

突发因素分析法:此项技术亦是针对特定企业,透过对企业相当熟悉的专家协助。虽然较主观,却常能揭露一些其它传统客观技术无法查觉到的关键成功因素,且不受功能别的限制,甚至可以获得一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惟难以验证这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

市场策略对获利影响的分析法(PIMS Results):针对特定企业,以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研究报告的结果进行分析。此技术的主要优点为其实验性基础,而缺点在于“一般性的本质”,即无法指出这些数据是否可直接应用于某一公司或某一产业,也无法得知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个完整的KSF分析方法主要有五个步骤:

1、公司定位;

2、识别KSF;

3、收集KSF情报;

4、比较评估KSF;

5、制定行动计划。)

1.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判别矩阵的方法定性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采取集中讨论的形式对矩阵中每一个因素打分,一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如果A因素比B因素重要就打2分,同样重要就打1分,不重要就打0分。在对矩阵所有格子打分后,横向加总,以次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一般权重最高的因素就成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下表为运用判别矩阵方法设计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表。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运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分析财务战略[1]

采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设立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关键因素分析法(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Zani提出,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中。关键因素分析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评价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总体规划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在绩效评价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评价活动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

通过对关键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评价系统的评价体系。利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可将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财务策略层。按照公司财务策略组成内容不同,这一层面又分为筹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股利分配策略。

第二层面为关键因素层。关键因素是指在评级体系中对评价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于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来说,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2)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保持良好的财务关系因此,本文选取资金效率资金风险资金成本和财务关系为关键因素,围绕这四个因素综合确定公司财务战略的绩效。

第三个层面为关键业绩指标层关键业绩指标(KPI)是关键因素在评价活动的实际应用,其关键两字的含义即是指能反映某一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的重点指标该指标层既包括定量的财务类指标,也包括定性的非财务类指标其中定量指标主要反映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成本与效果,如资金成本总资产周转率等定性指标主要反映战略方向财务关系以及战略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如优势与劣势公司提供信息的及时性与有用性等指标因此,该指标体系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体这一层面将关键因素分解为具体的财务策略评价指标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图

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构建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为策略层,分别描述各财务策略的绩效状况;第二层为关键因素层,这里关键因素的确定将紧紧围绕资金周转效率的评价,同时兼顾财务策略实施中财务关系的评价;第三层为关键业绩指标层,根据各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细化为具体评价指标。

[编辑]

参考文献

1. ↑ 昝新明.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

通讯(综合版),2008,(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0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

请编辑条目。

本条目相关资讯

成功绩效管理的九项关键因素 2010年12月3日2010年6月28日2009年10月8日 苹果成功秘诀:十大关键因素导致与众不同本地化、全球化以及其他有助于打造成功全球团队的关键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