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评估

(第一周)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的掌握出生-1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2.能够熟练的掌握1-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3.能够熟练掌握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评估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了解和运用如何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进行评估,能否灵活的运用于实际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课程导入

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我们就以童童为原型,来展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奥秘。学生可以循着童童的身心发展轨迹初步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评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童童从出身之后,经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在学前期,我们把童童的少女心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出身-1岁、1-3岁、3-6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童童在身体动作、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能力和发展水平。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评估方法。 课程内容:

一、出生-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特点 1.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2.身体动作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心理发展特点 1.感知觉是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心理能力 2.言语发展进入准备期 3.情绪,情感逐渐分化 4.依恋关系的建立

二、出生-1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一)动作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

(四)情绪发展

(五)人际交往发展

第二节

1-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课程导入:

童童一天天长大,身心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前一段发展的基础之上,1-3岁期间,童童有如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一、1-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的特点 1.生长发育十分迅速

2.动作增多,逐渐熟练和复杂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给出案例让学先自己说明童童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然后老师给予总结 1.出现思维能力 2.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 3.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4.自我意识萌芽,进入“第一反抗期”

二、1-3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一)动作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

(四)情绪发展

(五)人际交往

(六)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

第三节

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评估

一、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3-6岁期间,童童的身心发展与以往相比越来越成熟,从而童童进入学龄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身体发展的特点 1.生长发育比较迅速 2.身体运动进一步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再讲这一段内容时先给学生放一段视频情景再现,让学生在视频中观察心理特点。 童童的成长说明其心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如下心理特点。 1.认知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2.对各种食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3.游戏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4.个性开始形成

二.3-6岁儿童身心发展评估

3-6岁期间,儿童身心进一步发展,发展评估包括:

(一)动作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语言发展

(四)情绪情感发展

(五)人际交往

(六)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量表诊断

(第二周)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以及诊断量表,帮助学生针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展给予科学诊断,从而提出科学的教育措施,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一些常用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以及诊断量表

教学难点

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量表并发现问题所在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量问卷

广州协能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参考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特等编制的儿童发展调查问卷基础上,经过多次实测之后改编而成《3-6岁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这一测量问卷可用于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诊断。整套问卷由三个年龄组问卷组成,分别适用于3-4岁、4-5岁、5-6岁的儿童。每组问卷设计幼儿的动作

第二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

2 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留守儿童一般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性格倾向: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同时,由于很多父母只重视物质照顾,缺乏心理沟通,很多留守儿童还出现价值观扭曲,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

(三) 帮助“留守儿童”需要我们集体的智慧。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老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1、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们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也高,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爱心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园。“心有人爱,难有人帮”。只要我们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3、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段,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4、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

3 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5、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6、学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形成管理合力

多一份责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训斥;多一份关心,少一分随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赏识,少一分自弃。每天面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总是带着一份微笑,把阳光洒进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田。

7、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全民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可学习“石泉模式”---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

(四)小结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又要知道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一沟通”就是定期、不定期和他们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孩子,使他们能茁壮成长。

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中。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爱心去关爱留守儿童,让我们共同拥有快乐与幸福的童年。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案: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作者:姚 潇

第二课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过程〗

引言:

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哲理。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

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

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较困难。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断的。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能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提问:了解一个人的言行现象,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当然不行,我们需要有一把尺子、一个GPS(定位系统)来定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个GPS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 1 页 共 6 页 【学生活动】

现在,让老师停下来,同学们来体悟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同学们日常的观察,凭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首先要鉴别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确,等于是“瞎子摸鱼”,无法科学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东方与西方的学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许多论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许有一个日常的感性的判断标准。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样一个标准:情绪-平静,智能-敏锐,行为-适应社会环境,气质-愉快。这里,同学们可以谈一谈自己感性的判断标准。

下面,我们谈一谈与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划分

见高中《心理》(教师用书)第9页。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个人主观感受),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应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如下。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第 2 页 共 6 页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例子,“不敢喝水”、剪子等

③损害较大。处于此类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达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④需求助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且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运动,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如影响消化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节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概要说明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多种多样,综合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虽提法各有不同,但大体精神是相近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其中前三个方面强调得较多,而对第四个方面重视不够。事实上,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以下分别论述:

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是指对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无私、宁静、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思维,充满自尊、自信。自知,即要认识自我又要接纳自我。自控,即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同时也要约束、节制自己的过度的欲望。自律,即无需外在压力的规范,而形成驾驭自我的能力,达到自我超越。

⑵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大多数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都有这一条。首先要了解外界;其次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支配环境;再次,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宽容、热心、友

第 3 页 共 6 页 爱和合群等。

⑶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走向自我完善,并在成长过程中能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

⑷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心理健康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层面整合地构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密不可分。这在古今中外理论都有论述。波孟说:“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种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其中前者便是一种社会规范。马斯洛也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格,本身也是富有道德情操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坚持向着越来越完善的存在前进,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着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良前进。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自我实现,尽己所能贡献社会、创造人生”等。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正义感。一个人若缺少这些首先价值精神,很难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张春兴的心理健康标准

(台湾学者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所)教授、博士行导师 北大客座教授)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与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四、关于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标准(略讲)

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自然要涉及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这种划分标准的作用,主要是从正常人群中检测心理异常的样例,它是为防治性目标服务的。

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四种方法:

1、经验标准(主观感受)

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二是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或异常。

2、社会规范的标准(社会准则)

即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相一致的。

3、临床诊断标准

第 4 页 共 6 页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人身上有这些病因或症状,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如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的人,是心理异常者。这一标准为医学界所支持,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

4、统计学标准(统计常模)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大样本统计中的人数频率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异常与否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

区别心理正常或异常,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能单凭一个标准下结论。同时,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工作者来做。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说别人心理不正常,这样说,是对别人的尊重,甚至是侮辱。

但对于常人怀疑自己某种行为是否异常,也可以从以下几点作自我检测:

⑴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的工作,使工作效率显著降低;

⑵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影响你对自己的态度,使你讨厌自己;

⑶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和别人的关系,使别人不愿和你交往,或使你不愿和别人继续交往;

⑷这项行为有无明显妨碍你和现实环境的接触,使你不易辨认环境,或想远离环境。

如果你对上述四个问题回答都是否定的,则这项行为对你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若是肯定的,那么最好寻找心理咨询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

五、对心理标准的认识(略讲)

讨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安贫乐道,在封建社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而在现代社会,就会使人不思进取,就容易在竞争的社会中遭到淘汰。制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体现时代性,当然也要发扬传统的精华。

⑵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许多学者在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一条。适应有两种: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积极的适应则是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企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不只是个体的问题,群体与社会也有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认为适应于病态的、不健康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在那样的社会里,不满现状、敢于挑战,才是一个健康、理想的人格,这便是一种积极的适应。人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具有自主发展的主体,人不但要适应环境,还要改造环境。

⑶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目前心理辅导比较注重人的情绪层面与行为层面的问题。其实,认知层面的提升更为重要,认知层面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认识观等。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标准若不把道德伦理标准放进去,

第 5 页 共 6 页 实际上是个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心理健康标准。

⑷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人一生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特征、标准可能不会完全划一的,而应各有侧重。其次,由于文化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健康标准,需要结合本国实际。

六、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如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P34) ⑴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⑵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⑶能承受挫折;

⑷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 ⑸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⑹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⑺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小结:

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能让我们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及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是及时发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把握心理保健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

第 6 页 共 6 页

第四篇:心理健康课教案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课教案1

心理健康

一、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他们主观上对事物的认知还存在着片面性和模糊性.再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他们有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老师或咨询师,这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十分必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并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澄清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

3、是学生愿意主动找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使他们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

2、让他们明白各类心理问题

3、让同学们从内心愿意接纳心理咨询

五、教学过程:

1、首先向学生澄清“心理”指的是什么

2、向他们逐一讲解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并插入测智力小游戏使他们轻松学习,之后向他们呈现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适应(6)反应适度(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通过测心理压力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讨论心理问题,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哪些,并让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是什么,从心里愿意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或找心理老师作辅导。

心理问题是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心理问题包括三个类型,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

作业:请同学们写出自己最近的心理困扰以及对此课的期望。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北安中学——刘洪波

一、教学内容:如何使我们的心理更健康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使学生了解健康心理的特点

三、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四、教学要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中学生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语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中学生们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2)性心理。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表现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是中学生们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一致,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3)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中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有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睦。

(4)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是中学生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帮助,会增长知识。因此中学生们的朋友感情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纳,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非采取某种行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根源之一。

(5)社会适应。中学生们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

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年轻人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妄自骄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2)写信到悄悄话信箱。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问题,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

(3)到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要有意识地和老师建立起尊重关系,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4)和家长进行心理交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存在种种不健康心理, 应该引起教师、家长的注意.

怎样认识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l.逆反心理.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 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束缚, 如果教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则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对犯过失的学生态度粗暴, 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这就易激起学生“横竖横”的逆反心理.如有一名初二男生屡次写纸条给一同班女生, 表示爱慕之情, 在课堂上班主任严厉批评他, 家长打骂他, 反而使他在性失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终因侮辱女生而被送少教所.

2.幻想心理.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有过梦幻的体验, 这种体验有时是在清醒状态下, 有时是在梦中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如某中学一初三女生对本班长得高大魁梧的体育委员产生仰慕之情, 上课老`走神', 每当有同学谈起这个体育委员的时候, 她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成绩每况愈下.那个女生不肯向老师、家长说出其中原因, 后在其他场合进行心理咨询以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3.炫耀心理: 当今不少中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别人谈论的“中心”, 受到别人羡慕.一些中学生在交友中以异性朋友的多少相互攀比, 甚至长期把比较出众的“男朋友”、“女朋友”作为炫耀资本.有的中学生因过分炫耀自己引起同伴反感而发生殴斗.在有关部门调查的101 位性犯罪青少年和工读生中, 有34.7%的人是受炫耀、攀比心理驱使而与异性“谈朋友”, 最终导致性失误.

4.游戏心理: 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 由于性觉醒的内部冲动, 产生了特殊的心理体验, 表现出对异性的关注和思念, 对初

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容易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觉, 有时受好奇心驱使, 会进行游戏性尝试.如有一个初中女生, 平日喜欢看征婚广告, 为了品尝“爱情”的滋味, 用自己的名字、同学的照片应征, 津津有味地热衷于情书的往来之中.事发后她说: “我是玩玩的”怎样看待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老师和家长要关心中学生的学习, 还应注意解决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中学生有哪些障碍呢?

1.偏科心理.喜欢的学科书本翻破, 不喜欢的学科是“被遗忘的角落”, 以致各学科成绩发展不平衡.

2.等待心理.白天混, 等晚上学;今天玩, 等明天学;作业不做, 等待照抄.

3.唯我心理.过于相信自己, 怀疑老师指点, 拒绝同学帮助.

4.应付心理.为了不受批评, 作业马马虎虎, 随便划上几笔;回答问题随意应付几句;平时不用心, 临时抱佛脚.

5.得过且过心理.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作业爱做不做, 书包爱带不带, 考试只求60分.

6.随心所欲心理.学习无计划, 上课三心二意, 一时练字、画画, 一时看小说、诗歌, 过一会又抄歌曲.

7.对策心理.学习无自觉性, 家长要我学, 我就假装看书, 老师要检查作业, 就请人代劳;上课不做笔记, 说视力不好;作业未做, 说在家没带来.

8.无所谓心理.一切都无所谓, 课本丢了还说背书包省力, 得0分还笑眯眯.

9.依赖心理.不注重课本知识学习, 依赖复习资料, 考前依赖老师猜题, 考时依赖作弊.

10.片面强调环境心理.学习不发挥内因作用, 片面强调外因, 不是怪老师不佳, 就是怪同桌干扰.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1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