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
第一篇: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
加拿大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启示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沈士军
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我们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研修班(校长班)20余人,于2009年1月30日至2月26日历时28天赴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考察学习。我们这次学习由苏安学院和约克大学共同承办,约克大学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师的邀请、考察院校的联络等工作,先后有14位教师为我们讲学,他们分别来自安省教育部、约克大学、百年理工交通学院、乔治布朗学院、winston churchill学校、ross Edmunds学校的,有教育行政官员、教授、院(校)长、专家、顾问等。我们还考察了多伦多中心技术学校、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略大学、温莎大学、百年理工交通学院、乔治布朗学院、RCC技术学院、辛迪加学院、安省教师学院、安省西技术学院等院校。经过四个周的学习考察,我们对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有了概要的了解,对加拿大充满活力的职业技术教育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特别是加拿大的学徒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加拿大职业教育概况
加拿大实行12年基础教育,即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从法律上讲,12年文化基础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为高中后的专科以上教育,但在1-12年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技术教育,8-12年级比较突出。
加拿大的学生,高中毕业后有三个去向,即一部分人去读University(大学)等,比较偏重理论学习;一部分人去college(技术学院)读书,这样毕业后既达到了专科的学历层次,又掌握了专业技能。如愿读书还可继续读大学、读研究生,如想工作则根据专业技能从事相应工作;剩余的一部分人,则到培训机构学习某一种技能为就业做
准备,或有的直接就业。
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除负责对土著人、军人和囚犯的教育外,其余由各省自治管理教育。社区技术学院是加拿大各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各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比例,社区技术学院均衡地分布在各省的社区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网络。加拿大社区技术学院始建于1967年,经过20几年的发展和调整,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形式鲜明特色。
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
1、多元化、多规格的教育体系为所在区域发展目标服务是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办学形式上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学生来源、年龄层次均呈多元化:有全日制学习的学生,也有工作一段后又回到学校“充电”的学生;从学习时间上看,有二年、三年毕业的,也有仅学习几周或几月的。不单纯地强调办学的经济效益,而突出其办学的社会效益,确保让所有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学可上,而且学以致用。
2、以产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在加拿大的职业教育理念中,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学校是工厂,学生则是产品。为避免产品的积压所造成的浪费,学院常设人才咨询与就业中心,在学生入学前,向社会调查专业的需求,来决定所开设的专业;学生入学后,同用人单位取得用工、用人的信息,同社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这样,不但使学生增加了收入,而且也使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所了解,增加了学生毕业后留用的机会。在毕业时,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做大量的工作,宣传学生,推荐学生,保证学院的
生源和入学率,这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高达97%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3、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
加拿大的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董事会制,其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扩校内人士和校外人事;校长为董事会成员,但不具有投票资格;董事会成员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既有教学人员又有教辅人员。董事会对学校行使权力的原则就是保证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董事会定期研究学校工作,及时给学院提出意见或决定任免院长。这些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不但拉近了学院和社会的距离,也保证了对院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加拿大的现代学徒制
加拿大的学徒制,学制一般为五年,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形式。实行学徒制的一般为技能要求较高的工种(加拿大技术教育不按专业分类,而以工种分类)。五年时间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一般前三年为学校(或培训中心)和企业相互交替,每学年在学校或培训中心学习8个周,其余时间在企业。在学校或培训中心的时间,主要以学习理论为主,系统传授理论知识或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理论学习有事先制定好的统一教学计划,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企业学习的时间,由企业指定具有资质的师傅,分别带1-2个学员,边传授理论、边传授实践。学校或培训机构共同制订学徒制学员的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互为补充。师傅一般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工人担任。为鼓励师傅带徒弟,政府适当降低师傅的税收。学徒制学员企业发给工资(比较低,但绝对能维持生活),学费一般较低。
加拿大的学徒制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地,为加拿大培养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
四、加拿大学徒制给我们的启示
学徒制是我国传统的培训形式,我国古代许多艺人都是通过学徒制获得技术的。解放后,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体制,使学徒制逐渐萎缩。教育部从04年起,号召广大职业学校恢复学徒制培训形式,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来,实习学徒制的不多。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新学徒制对我们推行学徒制有很好的启示。
1、制度保障。
加拿大为了推行学徒制,在制度上给予了保障。首先,对接纳学徒制学员的企业,政府按照其接纳学员的多少和培训的质量,给予一定数额的税收减免,这样就促进了企业主动配合学校和培训机构搞好学徒制学员的培训,政府把“推进”和“引导”结合起来。第二,对承担带学徒制徒弟的师傅,也给予税收减免。加拿大国民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30%,非常高,适当减免师傅的个人所得税,从经济上吸引高水平技术工人,愿意承担带徒弟的工作。当然,不是任何人想带徒弟都可以带的,带徒弟的师傅不但技术要精湛,而且要有一定理论功底,要负责任,还要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2、理念现代。
加拿大的学徒制,其学员无论是在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还是在企业学习,都是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来完成的,绝不是两张皮,更不是放羊式。学徒制的教学计划一般由培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其制订的依据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学校(或培训机构)、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规定哪些教学内容由学校(或培训机构)承担、哪些教学内容由企业承担,每一时段的教学内容也规定非常明确,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相互支撑。学徒制学员在企业主要是在师傅的指导下,边学习理论、边学习技术,“边做边学”,而且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完全是“生产型”
学习,在企业理论学习是根据学习技术的需要,学习技术需要什么理论师傅就讲什么知识,学员的技术学习大多是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也有一些铺垫性技术学习。学徒制学员在企业跟随师傅一起劳动,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5年时间使学员已经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无论是理念还是文化,学员都和企业融入到一起,使得学员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这也是企业看重的一点。学员在企业的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和师傅一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项目产品来实现。
学习在学习的学习主要解决学员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梳理学过的专业知识,使学员获得的理论知识,系统
3、企业积极。
新学徒制受到了企业(或公司)主的欢迎,企业雇一个学徒工,支付的工资较低,学徒的其他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考察未来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技术工人和员工。企业主认为学徒培训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学徒制本来是我国传统的培训形式,很早就实行,而且成效很好,但目前已很少采用。学徒制的衰退有很多原因,一是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手工制造,需要大量的劳动技术工人,旧的学徒制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不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二是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学徒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学员参差不齐,质量难以控制,带有明显的师傅烙印。三是学徒制没有质量控制体系,加拿大的学徒制的学员毕业时,要通过省级的质量考核,要取得执照才能就业,虽然学员在学徒时也领取一定的薪酬,但毕竟很少,而学员一旦取得执照,他和其他技术工人则是同工同酬,虽有学员很在意考执照。而执照的考
核又是极为规范和严格的,不像我们国家的“职业资格证”各地把握尺度差异大。四是企业没有积极性。企业对用工缺乏长远意识和质量意识。现在许多企业对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很不关心,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重视高技术员工的培养,技术工人也没有积极性带徒弟。学校想做做不了。那么我国推行新的学徒制,除了政府出台政策引导、推进之外,企业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要把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学校更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
作者及简介:沈士军曾任宿迁市职教中心副校长,现任江苏省宿迁市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名教师,2006-2010年参见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校长班)研修。
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城合欢路2号宿迁市职教中心223800
联系电话:(0)18951590669
电子信箱:ssj1965@163.com
第二篇:现代学徒制的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 看上去很美
2010年6月,新余市委、市政府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江西职业教育园区,拟把职教园区打造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园区,新余乃至江西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城项目研发基地,新余市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目前园区已经入驻3所高职院校。今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教育部的两个会议,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这两个会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江西省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她被特邀北上,作为唯一的设区市代表在会上发言。
在新余市教育局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材料上称:魏市长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思考”的发言,“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的充分肯定”。会上,鲁昕副部长表态:新余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国际水准、世界水准的范例。
自此,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新余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新余现象”面对新产业无能为力
自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被外界称为“新余现象”。这一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让这个全市只有110万人口的赣东北小城因“职业教育”而名声大噪。
新余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1所,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9.3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而新余市中职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比例为59∶41。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一度成为新余市的一张“名片”。
2007年,随着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塞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新余,很快聚集了一批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传统“一钢独大”的经济结构被扭转,钢铁行业占据财政收入75%的经济状况被终结。新余被外界誉为“世界光伏城”、“中国新能源之都”。
产业的更新换代,让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其强烈。塞维公司的用工缺口一度达到3万余人,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却苦于用工荒。当时新余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动用全市力量,由政府各部门组成12个招工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为企业招聘技术工人。
这种奇特景象背后,却招致很多人的质疑:新余的职业教育不是被称为“新余现象”吗?这么多职业院校,怎么就不能为新余企业提供用人保障呢?
让新余人引以为傲的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2005年前,新余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基础教育的模式,课堂上基本全上理论课。有的学校会添置一些实训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更新换代的需求;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的招生量因为各地生源封锁而大量减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缓。”新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廖春荣向本报记者分析个中原因。
此外,新余职业教育长期“两头在外”,即招生在外、就业在外,95%以上的生源都来自外地和毕业去了外地,也使得学校和当地企业用人对接困难。
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没有相应技能得不到相应培训而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新余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新余那么多职业院校面对企业用人需求却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干着急,更有大量农民工只能眼巴巴看着企业大门而望“门”兴叹。
由此,被誉为“新余现象”的职业教育,面对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
产业升级呼唤“学徒制”职业教育
“新余市是新能源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战略性人才,没有战略性培养模式,也就不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天津的会议上说。
而这种战略性培养模式,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
在即将赴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之时,在新余分管教科文卫已经8年的副市长万筱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新余职业教育在2008年遭遇新产业的拷问之后,新余在思考,怎样处理这些新兴企业的用人问题,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对接。
万筱明认为,这不仅仅是新余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的员工。只不过新余的特殊情况,使得新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新余的职业院校被形势所“逼”,开始进行一些适应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的探索和实践。
新余学院设置了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太阳能学院;创办了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定位在为新能源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主动找到当地企业,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在更名前数次与塞维沟通,双方签订了共同创办“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的协议,还与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中,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学院还在大二就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企业还有学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稳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新余新概念餐饮公司合作,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就去公司属下的酒店学徒实习。
这些探索和实践,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学徒制”。
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万筱明这样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其实,现代学徒制很简单,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鲁昕对“现代学徒制” 理解更加具体而形象。
现代学徒制和之前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来的订单式培养、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模式有何不同?新余市教育局廖春荣解释,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这些,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办学。学校可以收购企业,也可以承包企业车间,企业也可以承包学校专业。
廖春荣认为,现代学徒制,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案例和实践都可以尝试。
“现代学徒制”的美好画面
当职业教育的新探索和实践得到教育部的大力肯定之后,新余决定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
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在这个方案中,新余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学徒制”画面:
招生即招工,凡是有职业培训意愿的,都可以进入新余职业院校就读学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为实现这些美好目标,方案中要求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在今年6月天津召开的会上,新余市长魏旋君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新余将为此作出如下举措,比如设立处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制定多种方案,拟分3期投资60亿元建立全省职教园区,还将建立3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考试考核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市政府将每年安排2500多万元奖励现代学徒制成效突出的企业,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向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倾斜。并对学徒每人每年补助2800元,学生在企业每月还能领到500~800元学徒工资。
“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而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新余时,却发现“新余试点”同样遭遇“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在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洪友群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怎么配合,不愿意招收学徒工。
之前与塞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经变成一纸空文,公司承诺的办订单班、设立“塞维奖助学金”、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共同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研究所”等等合作均没有兑现;而今年,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一个学生都没招。
企业也不愿意花钱培训员工。一家新能源企业与学院签订了3年员工培训协议,只在第一年派出100多名员工接受培训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黄胜告诉记者,从自己2010年5月到岗后,先后从新余的各职业院校招收了1000多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与正式员工同岗同酬,企业需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去一对一地帮助这些学徒生。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学徒工?黄胜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说“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学生、政府、企业4个方面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就能很好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了。
对这些企业而言,政府承诺的“现代学徒制”各项奖励没有到位,学徒工的薪酬基本都是企业支付。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邓志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3点原因:首先是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一旦就业不如意就跑了,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发现是替别人培养孩子,当然不愿意招收学徒工;其次是招收学徒工,员工管理难度加大,企业成本也大大增加,而政府方面的补偿和补助没有到位;第三个原因是,企业完全利益导向,缺乏人才培养规划,有订单的时候,什么人都要,没有订单的时候,就不愿意接受学徒工了。
邓志勇建议,政府要筹措资金,给接纳学徒工的企业必要的补偿,例如奖励和税收优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职教经费扶持;职业院校方面,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在学生学徒期间也要跟进管理,有专门老师带队、及时调整学徒生就业心态,避免学徒工流动性太快,尽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损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余市承诺“按平均每生每年1300元的标准补助学生学费,中职生补助两年,高职生补助1年”,仅仅针对新余籍的学生。“新余试点”被宣传出去的一些成绩,例如“有10所职业院校到企业承包生产线,提供了1万个实训岗位”,也被同行笑话。一位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称“这怎么可能,有哪家企业会把自己的生产线承包给学校?”而众多职业院校期盼的就业准入机制,目前还在纸上谈兵,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
更有一些“潜规则”,让学生不愿意接受学院的推荐安排去做“学徒工”。在新余一家企业,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所有来自新余“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学生,都是自己找到企业应聘,学院推荐的一概不去。一问才知,学院每向企业推荐一名学徒工,就要向学生收取800~1000元的中介费。(记者:李菁莹)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摘 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分为近代学徒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学徒制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推动学徒制的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学习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关键词 近现代 学徒制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06
2015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展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5]),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推动,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政策解读及培训。
中国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从封建社会艺徒制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成现代企业组织的雇佣关系,几经沉浮变迁,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世界的关注。
1 中国近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学徒制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知识的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一直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非但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革新。近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众多学徒群体的存在,并且学徒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1.1 近代学徒制发展的社会背景
1856年清政府在英国人的大炮中被迫打开了国门,传承了几千年封闭锁国的小农经济也趋向解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被拉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过渡,生产方式也由家庭本位过渡到社会本位,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
清政府在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即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实业学堂,这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端。政府开始介入学徒教育,具体表现为增加设场授徒的场所和学徒数量。晚清时期,学徒制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原有的学徒制也得了改造,学徒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政府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大力推行这一制度,而且在法律方面也得到了支持。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工厂法》,其中第11章(共12条)就涉及了学徒制的立法问题。同时对学徒教育的一般规定和具体培养环节都做了相关规定:对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等都做出了规定。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传统的学徒制正在逐渐现代化。
1.2 近代学徒制的一般规定
(1)年龄、地域的规定。包括招收学徒的年龄、地域、文化素质等。首先,学徒的入学年龄比较灵活, “近代学徒年龄,小则十
二、三岁,大不过十七八岁,是为最佳学艺年龄”。①其次,招收的学徒一般为本地域的学生,一般由保荐人推荐,这样做是为了对招收学徒的家庭有所了解,避免招收品德不合格的人。最后,对学徒的个人素质有着简单的要求,一般行业没有特殊的背景要求,只要学徒勤奋好学、行为端正即可。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刻字店招收会基本的读书识字的学徒,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因为不懂文字而胡乱刻画的人。②
(2)招收人数、修业年限的规定。随着行会制度的发展,招收学徒不再是师傅的私人事情,招收学徒的同时不仅仅是培养行业的继承者,还是同行的竞争者。如果招收学徒过多,可能带来市场的失衡。一方面徒弟多,则生产的产品多,会导致本行业的市场失衡,因为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学徒不可能一直是学徒,总会有出师的一天,到那个时候,市场上会出现过多的竞争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各行各业对学徒的招收人数都有着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一出一入”或者“二出二入”,即一个师傅一次招收一个学徒或者两个,大部分行业修业年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学徒出师以后,师傅才能招收新的学徒。”③
(3)学徒出师的规定。学徒学习期满,意味着可以出师,具备从业资格了。学徒出师之后一般会在所学的场所以较低的薪资帮工一段时间(一至二年),帮工期结束之后,由师傅推荐到同行的其他地方或者自谋出路。学徒出师不仅要考核基本业务技能,还要进行实践和道德的考核。黄鉴辉《山西票号史料》曾记录:“练习成熟再测验其做事能力与道德,如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班期二年以观其则;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④ 2 近代学徒制的特点
(1)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即学徒在实践过程中边看、边做、边学。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在工作的时候,学徒在一旁观看,经过一段时间基本熟悉以后,给师傅做一下辅助工作,之后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民国财政部长王云五曾说过,我国旧日的工人培训的办法都是采用的学徒制,学徒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技能不容易遗忘,又很切实际。⑤
(2)教学模式。传统的学徒制一般由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到了近代特教学模式由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教学,教学方法则转变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例如福建工艺局的学徒们每日上午在学堂内学习数学等科目,下午则在工场实际操作漆器、皮器等制作方法。这种半学习理论知识半实践的教学模式标志着学徒制由传统走向现代。
(3)教学内容。学徒除了学习本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学徒做人真诚、恪守信誉,张正明的《晋商兴衰史》中有记载“培养学徒要中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妒、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色”。
(4)师资组成。这一时期的学徒制在师资组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师资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专门在课堂上讲习教理,另一部分则是专门进行技术训练的匠人。⑥其次,出现了洋教习,这是学徒教育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另一大特征,教授学徒新式的工艺。
近代学徒制对中国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民族经济发展急需的职业人才。
3 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方面社会上有多之400万的人口待业在家,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建设新中国。
3.1 旧社会学徒制的改造时期(1949.10-1958.01)
旧社会的学徒制已经不再担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功能,而是沦为剥削学徒的工具,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对旧社会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1950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其中有规定如下:“第
一、动员工厂内有技术的工人树立培养下一代技术工人的义务;第二,对不同的岗位的学徒制定不同的技术培训方案并且签订师徒合同;第三,制定学徒考核办法,如定期举行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徒,一方面提升他本社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给予他师傅一定数额的奖金。”⑦这一文件使得我国传统的学徒制在保留和继承的基础上得以改造。据1959年统计,建国10年工建交12个相关产业部门共培训新技术工人837万人,其中90%以上是通过学徒方式培训的。⑧
3.2 传统学徒制的改革时期(1958.02-1976.10)
195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文件对学徒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生活待遇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方面都有着规定:对于学习技术含量不高工种的学徒的学习年限一般是2~3年;学徒在学曾期限内, 由所在单位按月费抬生活补贴;学徒在学习期限不足以前,不得转为正式的员工;在学徒学习期限内,师傅应当履行认真教学的义务,学徒则要履行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的义务;各单位同学徒以及师学徒之间, 都应该订立合同。这一文件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学徒制的建设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在企业大规模的培养学徒的同时,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958年1月,中央明确指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⑨同年5月30日,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他指出,在中国除了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八小时的劳动制度以外,还应该存在一种与之平行的制度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58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召开半工半读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除了在工厂中进行半工半读以外,还可以在青年学生中举办半工半读,即工厂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为学徒,四小时工作,四小时学习。学校工厂合一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不难看出已经初具现代学徒制的模型。但可惜的是,半工半读在文革期间被批为资本主义形式的职业教育而遭到中断,学徒制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⑩
3.3 传统学徒制的终结时期(1976.11-1989.0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面对技术工人的大量缺失,学徒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79年9月28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学徒制仍然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同时重申50年代建设的学徒制。对学徒制做了如下规定:首先,要明确确定学徒制的学习年限,不断革新培训方法;其次,学徒工作以后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再次,学徒在学习期限内,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低于整个学习学习时间的1/3;最后,师徒之间要签订合同,实现包教包学包会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学徒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考核。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搞好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是最近两三年内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z同年5月21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学徒制在一定时期以内仍然是培养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技术工人的重要手段,并且对招收学徒条件、学徒学习年限、学习内容、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相应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1983年劳动部召开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面系统的改革培训制度,从实际出发,今后企业招收的工人将从职前培训转向在职培训,将招工转向招生。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上升,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企业也由过去的招收学徒工转变为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技术工人,劳动者的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1989年3月3日劳动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方面肯定了学徒制的作用:建国以来,学徒制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为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而大多数的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学徒制的培训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需要和技术支持,所以应该逐步改革学徒制的培养办法。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学徒制走向了终结,此后的十年政府也鲜少出台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
3.4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时期(1998.03-今)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改革学徒制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直到今天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动的阶段。
学徒制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古老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人类社会传统的技术技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承下来,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学制将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联合在一起。学徒制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极大的推动力量。我们要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历,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畜牧兽医专业践行现代学徒制的策略研究
邢勇 , 卢国卫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农牧园林工程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要】当前现代学徒制在农业职教领域的试点工作刚刚开始,农业类职教院校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农产的特点,尊重职业教育的规律,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文化交流,主动适应市场,提升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农业;教育;策略
作者介绍:邢勇(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动物疾病诊疗。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突出地体现为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效果不明显,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而现代学徒制很可能会成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这些突出问题的良方。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青年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作为基础、艰苦行业,同样肩负生产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农业类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顺势而为,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协作配合,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实现与现代学徒制的全方位对接,培养行业急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一、配套制度、育人策略的研究与建设
(一)加快保障性政策和制度的研究,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但也有不少地方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出台的政策法规不多,已经出台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模式。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更应该有针对性的推出一些有助于农业等弱势基础行业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优惠政策。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研究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机构,以承担协调工作,形成各方面均认可的协调和实施机制。
(二)加快现代学徒制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1、制订有效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
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以产业现实与发展为依据,优化专业内部具体方向的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些都体现在教学标准的制定上,在我国旧的教学标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的需要,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技能教学的标准更是模糊的滞后的,且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为了学徒的技能培训能够高效运行,职业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教学标准,对学徒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做出统
一、明确、具体、细致的要求,甚至还可以规定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所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或培训机构都必须按这个统一标准开展教学。
2、加强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过程管理
在学徒培训的问题上我们要吸取过去的经验,以往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训过程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即便是有也仅仅是一种书面材料,在培训的在过程中落实的不好。所以,在我国实施现代学徒的过程中,必须把控好过程管理,要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好过程管理,可以考虑开发一些有效的监管工具,比如农业类专业的学徒一般都要在远离学校的农田、农场、牧场等学徒岗位上学习,这些地方距离学校比较远,工作地点比较分散,沟通不便,所以这就需要考虑设计一套跟踪记录系统,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记录学徒在企业的学徒过程、经验和体会,学校则通过查看学徒记录了解其在企业的表现与学习进展。
3、建设有效的教学结果评估机制
学徒考试最好由独立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开展,学徒必须通过学徒制制框架内要求的所有认证考试,比如成立由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全过程综合考评。考试的内容由考试委员会命制,考题应该是综合性的,既包括实践技能,也包括理论知识,形式主要包括现场操作、书面考试和口试等。同时要对学徒应该获得的职业证书有明确规定,在国家层面上应该更加明确职业证书的价值,改变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唯学历论的现状。在农业领域,由于生产本身具有周期性、连续性,例如蔬菜生产就需要育苗、栽植、施肥、挂果、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成熟采收,所以农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也是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农业类专业课程的考核更要注重现场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
4、落实好有关项目的实施
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实验和示范性作用的项目,尤其像农业对场地、设备、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而农业本身又是弱势行业,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好政策,协调好各方关系,合理布局,构建好长效机制。比如在内蒙古自治区,乳品、畜牧是重点产业,而目前正处于奶牛养殖与乳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可以考虑将乳品、奶牛养殖行业的转型升级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联系起来,由政府牵头主导,多方参与;投入专项资金,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与行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建设真正的“双师”团队
目前的现状是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广泛开展“双师”团队的建设工作,但是多数教师还处在有证无能的状态中,专业教师主动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淡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不了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不具备行业要求的核心技能,谈不上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当下职业院校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从合作企业中聘用技术骨干、管理精英承担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建立专兼职教师融合机制,要求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对共同编写教材、建立教学体系和建设专业,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对生产实践、行业动态、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同样,专业课教师也要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使专业课教师掌握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生产技术,了解相关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内涵上真正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的机制,提高职业院校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与融合。
如今,在农业及畜牧业领域,机械化层度虽然日益提高,但在关键技术环节上,仍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特别是在育种、育苗、疾病防治、接产、人工授精技术等方面技术难度大,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活体,受自然生命周期的影响很大,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在双师队伍的建设上就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需要长期规划和长效管理机制。首先,应该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进行摸底调查,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训过程要进行监控,以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要进行考核,将培训的考核结果以及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待遇、职称评定等挂钩,形成良性机制,让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的,主动的深入生产第一线,与企业良性互动,积极构建校企联合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同时,要允许和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创办和经营管理农场和农业项目,这样专业教师即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也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树立了榜样。这样做,不但可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还可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形成自觉提高专业修养的良性状态。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当今社会,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极大提高,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职业素质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显然纯学校教育是无法独立承担这一任务的,只能采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做中学”,而这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内涵。
(一)注重企业利益,推进企业积极参与
经济利益是触动企业参与学徒制的主要内在驱动力,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建有深厚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这种平衡关系出现倾斜,就容易导致合作中“一头热”现象的出现。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培训效果最为企业关心,要提升企业对学徒制质量的满意度,就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到学徒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建设成为利益双赢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学徒制培养质量的诉求。从国外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经验看,国家从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考虑给那些愿意为学徒提供岗位的企业一些经营上的优惠政策或者可以直接给与相应的补贴,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的培养中来,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好多学生不愿意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农业又是艰苦的基础产业,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艰苦,所以在政策上就应该有更多的支持,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中。
(二)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
学校是合作的主要推动方,但绝不能以学校利益为中心,一定要坚持校企合作双赢理念,真正把企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好伙伴,让企业发挥人才培养另一主阵地的作用,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这就需要校企双方通过多次磋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合作经验,成立由双方参与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具体运行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搭建一些校企合作对话工作平台,形成可以优化配置双方资源,共进双赢、服务地区经济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推动师资结构更快升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要把师资培训、认证考试、项目合作开发等都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校企合作的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形式也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走向一个新的制高点。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在农业领域,由于土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单纯依靠学校自己建设实训基地不太现实,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条件,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可行的;也可以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依据双方的投入比例,成立董事会,共同经营管理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发展模式 ;还可以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的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模式,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的模式。总之,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校企在机制上的真正合作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突破口。
四、进一步加强校企文化交融,增强价值认同
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进来,正是高职院校的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实质上,两者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决定了他们进行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当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为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一)办学理念企业化,提升和完善职校制度建设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熏陶学生,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对于师生同样应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例如借鉴企业的做法,将ISO质量认证体系运用于教学管理之中,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成立制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企业文化研究室,将企业管理文化的精髓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职业精神,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中,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规范要求,突显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抓好过程管理,让学生在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中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二)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职校课程文化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和日常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学校要围绕企业的人才需要来打造课程文化体系,可以考虑成立由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一起制定理论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以及相关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考核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这种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将校企对接后的社会能力需求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使高职院校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在农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试点刚刚起步,各职业院校要理清思路,明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掌握企业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边学习、边试验、边消化,与时俱进,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现在学徒制。
参考文献:
[1]沈陆娟. 英国学徒制的新进展和策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0) [2]朱敏成. 论现代学徒模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11) [3]路宝利,赵友. 职业技术教育视域下“师徒”传承文化研究[J]. 职教论坛. 2011(28) [4]毕结礼,王琳. 国外学徒制的创新做法[J]. 中国培训. 2012(04) [5]王稼伟. 创生与超越:现代学徒制试析[J]. 江苏教育. 2012(09)
第五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需要围绕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分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和完善课程考核四个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思路需要实现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基本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考核对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研究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如何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等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二、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介入,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有效教育制度。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
课程改革: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定位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筛选课程内容、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力对接
会计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体为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不同胜任要素的组合,其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目标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目标,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核算模式;掌握会计核算程序。
能力目标:具有企业基本业务账务处理的能力;具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具有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能力;具有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财经)法规;培养独立性、计划性、严谨性、责任心;培养沟通技巧;培养数字推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指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基础五项,其中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掌握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实训。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共开设138课时,第1学期安排106课时(理论由学校教师授课,共78课时+实训由企业师傅授课,共28课时),第2学期安排32课时(由学校教师授课,共32课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根据会计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岗位胜任力要求进行筛选,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授课,共分为10个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
企业师傅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组织,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三)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学校教师教学过程如下:以某工业企业12月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与会计工作规范要求,进行账户与科目设置,再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即主要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具体如下图所示。
企业师傅承担基础会计实训授课,教学内容以企业经济业务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教学目的是了解企业,认识会计岗位,解决基本会计问题。
教学过程为:参观介绍――分配岗位任务――完成岗位任务(自学企业制度和会计技能)――现场指导(解答疑难)。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学校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学中做”;企业师傅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做中学”,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工学交替。
(四)课程考核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分为应知与应会两部分。应知考核考试成绩占期评的50%,考核内容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范围相同,在学期末由教务处在基础会计考试题库中组卷,进行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基础会计知识掌握情况。
应会考试占期评的50%,包括平时(30%)和实训成果(20%)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在每个学习情境教学时完成的,综合考虑学生考勤、作业、《考学练平台》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成果评定由企业师傅根据基础会计实训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认知企业业务流程、企业制度、设置账户和科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凭证粘贴装订等具体任务。
尽管本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建议,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愿意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数量还不多。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必然存在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待高职教育者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
[2] 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9):29.
[3]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 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5]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7] Deissinger,T.& Hellwig,S. Apprenticeships in Germany: Modernising the Dual System,Education+Training,2005(4):312-32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