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精选)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精选)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一篇: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广东省深圳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海峡两岸的交往一、选择题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一篇: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广东省深圳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时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 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国共合作 D. 民族区域自 【答案】B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两岸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包括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②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与繁荣发展 ③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④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反映了他渴望 A. 两岸对峙 B. “台湾独立” C. 祖国统一 D. 反攻大陆 【答案】C 4.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 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 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A 5.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 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D. 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答案】C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充分肯定了五年来对台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 D. 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7.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 武力统一 B. “一国两制” C. “一边一国” D. “一中一台” 【答案】B 8.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大三通”共同抗议外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国共两党高层持续良性互动,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8~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达5 542.7亿元等。这些变化充分说明 A. 祖国统一的阻力已经完全消除

B. 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C. 两岸相互交流仅限于经济领域 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变为现实 【答案】B 9.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是成功的,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里的“历史性一步”是指 A. 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 B. 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话创造了条件 C. 促使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对遏制“台独”势力的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 【答案】A 10.2013年4月2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海基会举办的纪念某一事件20周年茶会上指出,该事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以谈判化解敌意、以协商取代对抗的历史新局面。“该事件”是 A. 汪辜会谈 B. 海协会的成立 C. 海基会的成立 D. 八面主张的提出 【答案】A 11.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一国两制”的出台 B.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C.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答案】C 12.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对台基本方针是 A. 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C. 和平解放 D.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某班同学以“祖国统一”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图文识读、史实回顾】

材料一: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图片中仪式与什么重大事件有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热点关注

历史探究】

材料二:马英九呼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

台湾海基会今天举办25周年回顾与展望论坛,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辞时表示,呼吁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要让前人心血付诸东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0日)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九二共识”是指什么?当前什么因素威胁两岸和平?

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3)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发生什么变化?这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意义? 【以史为鉴

历史感悟】

(4)综合上述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香港回归祖国。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大陆和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答两点即可)

(2)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或台独、国际反华势力)。

(3)近十多年以来,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持续增长、更加频繁。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根本原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将证明台独是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任意两点)

第二篇: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和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图文并重的方法,通过表格来理清学生的头绪。同时还会有学生自己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个体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对于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伟大性。我的突破方法是: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最后师生共同感受和平的含义和伟大,同时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著名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导入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诗歌。在曲子的略微哀伤的氛围中师生一起齐声朗读。之后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①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②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阐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学生回答;

提问: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学生回答。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最后用一首诗概括台湾与大陆的渊源从而方便学生记忆即《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教师总结完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2.台湾的重要性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

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上图片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两岸政策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建国初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成功了吗?我们政府又提出了什么主张?为了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台湾当局看着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努力,有没有反应?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寻答案,之后教师讲解。 (2)、让学生找出什么是三不政策,三不政策又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并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感受到《望故乡》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及千千万万台湾人民思念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恰恰也是民意的强烈要求。 (3)、多媒体出示八十年代台胞回到大陆时的照片:让同学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历史画面,感受到台湾同胞阔别祖国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土时的感人场景,解开百转柔肠,激动万分不能用言语却只能用泪水去痊释,从而深入体会到点两岸人民都关切两岸关系,为了推动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两地分分成立民间团体。让学生找出早在1990台湾民间成了什么组织,大陆相应成立了什么组织,了解到到了海协会海基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及汪GU会谈的内容。明确这两个组织对促进两岸关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多媒体出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支持、纵容“台独”势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交流交往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就在两岸关系逐渐缓何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并让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些台独活动的资料有什么想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分析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深刻总结了10多年来所形成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也让学生知道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观看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在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各抒已见回答,教师最后从政治、经济、人员往来、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从而加深同学们记忆。

然后顺势组织小组讨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共同讨论认识到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同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

(五)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

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六)课堂巩固与课后作业 A课堂巩固之选择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的“三不”政策,不包括( ) A.不接触

B.不对抗

C.不谈判

D.不妥协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正确的认识是()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针; (3)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4)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1)(2)(3) B(1)(2)(4)C(1)(3)(4) D(2)(3)(4) 答案:1.B 2.C B、材料分析题

“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的握手”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紧紧相我的双手摊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阅读材料,请感悟小诗意蕴,评说时政热点:

1、“背井离乡的骨肉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他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2.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请你说说理由?

3、在通向“互信双赢”的路上,还有许多曲折和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1. 期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的共同心愿; 2.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c.海峡两岸日益交往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d.《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e.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3. 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的分裂活动。

C. 激情创作:请你为呼唤“台湾兄弟”的回归写一句标语; 课后作业

我们应如何应对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存在阻碍?结合当前海峡两岸交往的现状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1、主题鲜明

2、史论结合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500字;

(七)课堂小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四、板书设计

一.离别增乡愁:20世纪40年代末两岸分离 二.携手泯恩仇:

(一)政策

第一代:毛泽东 武力统一,和平统一;

第二代: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三代:江泽民 八项主张;

第四代:胡景涛 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 交往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 三.统一展宏图:21世纪的展望

五、教学其他方面

(一)教学用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讲解法、音像辅助法;

(三)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2.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4.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

第三篇:河南省郑州市侯寨二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上课班级 八(5)、(6)

教材分析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友好交往与互通有无应该是国共两党及广大民众所渴望的。中央人民政府三代领导认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作出积极努力

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许多问题非常敏感。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正确引导,强化学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思想意识。

课标要求

1.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解能够掌握党和政府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 通过探究合作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处理方法:通过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思考、讨论、理解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而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处理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上的统一,都有明显的不同,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 1

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

★(自学指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时间6分钟)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2.组织学生根据 “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三、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四、课堂小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民的共同愿望。

板书设计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 离别增乡愁

二、 携手泯恩仇

三、 统一展宏图

教后反思

2

第四篇: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 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室多媒体设备、历史资料视频、自制课件、投影仪和历史挂图等辅助物品。历史资料视频和自制课件等多媒体,可以起到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影仪和历史挂图,更加形象直观,容易从视觉上对历史情节进行深化。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学生集体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学生准备:访问搜集身边有关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以及海峡交往日益密切的有关情况。

历史课改实验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力求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涉猎课外知识,努力把其他学科整合融入到我们的历史课堂之中来,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历史教学活动,教材“海峡两岸的统一”内容共1课时,需45分钟完成。

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应提倡“人人参与历史课堂,人人体验历史快乐”,鼓励所有的学生加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本节历史课上,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感情地歌唱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 <探究历史,讲授新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阐释,教师进一步点拨到:“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海峡两岸对峙了将近三十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尽管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意识,但也从未忘记他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播放有关视频)

但“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内容。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回顾知识)

3、推进祖国统一

A,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

C,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D,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4,日益密切的交往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说的对吗?还有更重要的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可以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反映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以及历史挂图等辅助教具,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好。

第五篇: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教材重点:

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材难点: 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望大陆》 板书设计: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①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 20世纪50年代:和平方式

②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1993年:汪辜会谈

④ 1995年:八项主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屏幕打出《乡愁》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出问题。

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当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因为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推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杜绝和大陆的交往。)

问题二:我们现在喜欢的周杰伦、飞轮海这些歌手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可以来这里和喜欢他的歌迷交流,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但是现在却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缓和了两岸关系,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政策使得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亲人们一直处于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中。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大一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这一节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50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2、进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概括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教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阅读P65-P66第一部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里面的内容,因为阅读是学习文科的基础。只有有了很好的阅历理解能力才能读懂史料。

问题一: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新中国刚成立时,党采取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式,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又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问题二:归纳我们政府在与台湾交往的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教师板书。

三、学生展示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出示课件总结第一节内容。提出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四、进入第二个部分——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如时间允许,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书上P68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无论是从个人盼望祖国统一这样的情感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都不允许台湾独立的这种想法。四十年的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多少人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多少人心中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是多么迫切的期望我们的宝岛台湾能够早日的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今天这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不允许背叛,人民的感情不允许一再遭到伤害。在党和人民的呼唤之下,在台胞思乡之情的促动之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们热切的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来到。 课后练习:

用绘画或诗文的方式表达出你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