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一篇: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考点名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对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3.海上霸权的确立,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5.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
1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推行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权利受到侵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爆发: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恢复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要求限制王权。 4.内战:
(1)查理一世派兵镇压议会,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一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2)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共和国成立后,他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3)封建王朝的复辟:1660年詹姆士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国王专制统治,发动了宫廷政变。国王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共同执政。 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对其他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为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图:
2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考点名称:“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士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史称詹姆士一世,时年36岁。1625年,詹姆士一世驾崩。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鼓吹君权神授论。1611年,他第一次解散议会。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
1638年发生了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重召国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在国会组成了主张限制王权的反对派,与查理一世开始了近2年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于1642年8月升级为英国内战。这场战争的结果便是查理一世于1649年被处决,其后英格兰成为一个共和联邦,进入联邦-护国公时期。在此期间,斯图亚特王室失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王位,大部分成员被迫流亡海外。
1658年9月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各地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乔治·蒙克将军回师伦敦,并与流亡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5月查理·斯图亚特重返回到伦敦登基即位为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利用它处在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表现:以圈占农民土地而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农场在扩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长起来。
3.结果: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有的开设工场,有的经商,也有的从事金融业。贵族中也有人从事和资产阶级类似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
考点名称:长期议会与两次内战
长期议会:
17世纪初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统治,擅自强征新税,随意解散议会,同议会展开了激烈的冲突。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被迫重开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做出了一系列谴责暴政和限制王权的重大措施,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英国内战: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1.从革命背景看,资本主义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不成熟; 2.从革命过程看,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曲折性;
3.从革命结果看,经过武力革命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市场; 2.英国手工业获得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 3.农村的圈地运动制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3.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3.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纳西比之战:
4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考点名称:共和国与护国政治
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是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护国政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的联盟取得了革命的领导权。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空出,用武力
5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护国主克伦威尔:
考点名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
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第二年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这次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形成:
17世纪70年代末,在政治斗争尖锐化的条件下,英国形成了两党,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等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和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19世纪中期,辉格党发展成为自由党,托利党发展成为保守党。
光荣革命的内涵:
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旧贵族的妥协。
6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玛丽和威廉:
英国议会选择威廉和玛丽发动光荣革命继承王位的原因:
1.荷兰是法国海上贸易的死敌,以此可以形成英荷联盟,限制法国;
2.威廉是新教徒,玛丽为英国国教教徒,两人共同入主可以防止天主教势力复苏;
3.威廉作为荷兰执政,拥军事力量同詹姆士二世抗衡,玛丽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具有继承权。
考点名称:《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权利法案》的意义: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王权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2.保留了王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
3.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英国权利架构图: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第二篇: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教学目标: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2、沈括和《梦溪笔谈》、郭守敬和《授时历》。
3、探究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形象思维能力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4、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习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5、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活字印发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是什么?(学生答略)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 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传播
教师:四大文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问题解决了,大家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本是怎么印刷的吗?(学生思考)
生:(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
师:这是现代印刷手段,那么一千多年前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传播文化呢?(学生思考) 生:手抄。
师:对,那么手抄有什么缺点呢?(学生思考并作答)
归纳:费时、效率低、易抄错漏抄。随着文化不断发展,抄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这为印刷发明提供了客观要求。
师:印章和石刻长期使用又给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启示。雕版印刷应运而生。提问: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学生思考) 生:唐朝《金刚经》。
师:雕版印刷比手抄方便许多,一次可印几百上千本。但大家知道它有什么缺点吗?(学生思考并作答)
生:费时费工,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
师:对,如宋太祖时刻印《大藏经》,花了12年,雕版达13万块,因此,印刷术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北宋时平民毕升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体会发明创造性的艰辛。然后提问:活字印刷有哪几道工序?和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创新”表现在哪里?
生: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创新”表现在突出两个变:⑴变死字为活字,⑵变死版式为活版。
师:活字印刷是印刷品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能大力推广。直到元朝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才大力推广。
二、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
师: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人们除了知道磁石吸铁,还知道磁石能够指示方向。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思考题:⑴司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样原理制成的?⑵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为什么会在北宋很快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有何作用?(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共同完成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答,第二问在学生答后教师进行归纳。)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应用于海上。北宋时还只是“阴晦则观指南针”。到了南宋,则是“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可见,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
指南针被人们赞誉为“水上之友”,它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
三、 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
生:道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的,它用来制造鞭炮、弹药、开山、采矿。 师: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看图突火枪,指出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药的竹管射击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火枪、火炮的鼻祖。 四 、沈括和郭守敬
师:指导学生看书,同时注意归纳他们的主要成就。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补充)最后
思考 :宋元时期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第二,宋元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结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高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练习巩固:
1、北宋时、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 ,又 ,大大 。直到15世纪,欧洲才出现,比我国晚约 年。
2、 时,人们制成了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时,海外贸易发展,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
传入欧洲,为 。
3、 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时,火药武器广泛的用于战争,主要有 、 、 等。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 、 、 、 是我国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篇: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一、自学内容: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自学目标: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2、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学成就及贡献。
三、自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四、自学过程: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时间: 人物:
优点、地位:既 又 ,大大促进了 的传播。比欧洲早约 年 。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战国时: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
北宋时:出现 并开始应用于 。
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
影 响: 的发明和应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唐宋中期:书籍里已有 的记载。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宋元时:广泛用于 ,
13、14世纪传入 。
沈括: 时期科学家,著有《 》,他创制的 ,领先世界 多年; 这一名称由沈括开始使用
郭守敬: 时期科学家,他编成的 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 年,还主持开凿了 。
五、建构知网
六、学效测试
(一)、选择题。
1、以下是小明同学对《资治通鉴》相关内容的总结,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2、观察右图仪器,想一想,这一仪器什么时候开始被用于航海事业(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3、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宋朝人,你们已经懂得哪些新的科学
技术?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黏土制成陶活字,然后排版印刷 B.能制造火药武器
C.掌握了转轮排字技术 D.将磁化的钢针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用来指向。
4、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学习主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统揽的是 ( )
A.秦汉时期的历史 B.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隋唐时期的历史 D.宋元时期的历史
5、假如以下人物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当他们看到下图的情景时,感到最欣慰和激动的应该是( )
A.蔡伦 B.毕升 C.张衡 D.华佗
6、王二在一次战斗中看见了几件新颖的火药武器。王二的曾祖父年轻时曾在某本书书中看到了有关火药配方的记载。据所学知识,分析王二和王二的曾祖父可能分别生活于 ( )
A.隋朝、唐朝中期 B.唐朝末年、唐朝中期
C.唐朝初期、唐朝中期 D.唐朝末年、北宋初年
7、陈功同学要寻找毕升活字印刷术的最原始出处,他应该查阅 ( )
A.《授时历》 B.《梦溪笔迹》 C.《资治通鉴》 D.《齐民要术》
8、如果邀请郭守敬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作为主持人的你应该怎样介绍 ( )
①他是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 ②他著有《授时历》 ③他还主持开凿了北京附近的通惠河 ④他曾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大行于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奥运会上的焰火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礼花
材料二:至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已经全部在表演中呈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懂得在劳动当中凝结智慧,在实践当中谋求发展,因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盛世宏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指出图中所示与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个发明关系最密切?它的发明者是谁?
(2)阅读材料二,指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当时有何作用?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 自学内容: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 自学目标:
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以及特点。
三、 自学重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四、 自学过程:
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完成学案。
1.明朝的建立:__ 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导致农民起义,__年初, 以__为都城,改称_ ,建立__ 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___ ,设立直属中央的___,分管__政、__和__政。
②在中央:废除__,撤销___,由__、__、__、__、_、__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__负责。全国的___大权,都集中到了___手里。
③建立: __机构___ 。④科举制:利用" __",束缚人民的思想,加强君主的统治。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完成学案。
1. 靖难之役:
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__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__大权。___死后,继位的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___。
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__,打出"___ "旗号,起兵反对___,史称"____ "。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___ 的胜利告终。 ___称帝,他就是____ 。
2. 明成祖迁都:
①时间:
②迁都: (改北平为 )
③目的:加强___ 对___ 的控制。
3. 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①继续执行___ 政策。
②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___ ,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___和___ 。
五、 建构知识网
明朝建立: 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导致农民起义, 年初, 以 为都城,改称 ,建立 朝。
明太祖加强
君权的措施 地方:废除 。设 。
中央:废除 。撤销 ,权分 部
措施 君权加强
建立: 机构------ 。
科举制: 取士(四书五经)
靖难之役: 封藩---- 削藩----- 打出"靖难"
旗号,起兵反对 ,获胜。
朱棣( 祖)改北平为 , 年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和 迁都北京 继续
迁都北京 措施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增设
六、 学效测试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萧萧搜集了一张人物的图像(右图一)下列史实与图中人物活动相符的有( )①建立明朝 ②废除丞相制度 ③建立东厂 ④靖难之役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3.下列迁都中,以加强中央对被控制为目的的是( )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东迁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4.右图二是电影《锦衣卫》的宣传画册,你知道这部电视剧反映的
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D.元朝
5、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拜访明太祖统治后期的政府衙门,那么他不可能如愿的是( )
A.丞相府里热闹非凡 B.锦衣卫的头子召见了他
C.六部长官接见了他 D.拜访殿阁大学士
6.如果你是右图三中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C.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7.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间是( )
A.1368年 B.1405年 C.1421年 D.1433年
8.与燕王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相似的是(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东晋开过皇帝司马睿
9.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①李世民 ②嬴政 ③朱元璋 ④赵匡胤
8.看图回答问题:
⑴.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⑵.该人物建国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自学内容: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自学目标:
1.流行的穿着大办、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2.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三.自学重难点:
1.物质方面的。
2.精神方面的。
四.自学过程:
㈠.阅读教材61页-63页,第一标题"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认真回答问题
1. 北宋初年,崇尚 。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 。受 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2. 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 越来越严重。
3. 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 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 上的小吃很多, 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中以 为多,南方人吃 多。
4. 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 。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 或 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 。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5. 宋朝缺 ,人们多用 车,也有 车。达官贵人出门 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 、 。那时的交通 比较发达,供住宿的 很多。
㈡.阅读教材,63页-64页第二标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完成练习
1.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 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 、 、 、 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 为元旦,最受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
贴 。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 。
㈢.学效测试
1. 北宋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北宋初年经济凋敝,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丝绸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服原料 B.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C.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限制 D.普通 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曾把"三寸金莲"作为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就因哟一双大脚而受尽嘲笑。请据此回答2-3题
2. 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
A. 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 当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
A. 当时妇女以小脚为美 B.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C.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 猪肉是今天我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肉类产品,因为猪肉所含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充分吸收。北宋肉食以下列哪种肉为最多( )
A. 狗肉 B.羊肉 C.猪肉 D.马肉
4. 下列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有二百多种B.宋代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C.南宋时期的南方人吃牛肉较多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5. 下列关于宋代人民居住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
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6. 在宋代时期的东京,如果你想去城内的娱乐场所应该去( )
A. 瓦子 B.肆子 C.勾栏 D.邸店
7.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8.北宋初期,东京一位居民热情地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
A.到城里品尝冷饮 B.在酒店使用交子支付酒钱
C.安排朋友在邸店住宿D.在瓦子里观看踢球表演
9.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下列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中秋节最受重视 B.宋代有贴桃符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大多都有
10.宋诗利"邸店如云屯"中的"邸店"指的是( )
A.饭店 B.驿馆 C.旅店 D.商店
11.下列哪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植树节
12.两宋时期,达官贵人出行时所用的交通工具通常是( )
A.马车 B.牛车 C.船 D.轿子
13.判断改错题
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其中几个场景的描述,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北宋年间,一位出身贫寒的穷苦书生在十载寒窗后准备进京赶考。临行前,他的母亲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准备了干粮、马匹送他出发,盼望他早日及第。因为旅店稀少,他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临安。毕竟是天子脚下,京城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鱼店的生意很红火,食客不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货物品种齐全。
⑴. 错误:
第四篇: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寿阳三中 刘丽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 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现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突破方法:通过对教材课文的研读、以时间为线索找出不同时期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与方针,及通过展示两岸加强联系的图片让学生归纳为四个方面:政治交往,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得出中国共产党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认识,提升爱党情怀。
2.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突破方法:与香港、澳门对比,分析一国两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性,使学生认识中共尊重台湾历史与客观实际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真诚和努力是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坚定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的信心。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作简洁介。
3.教师课前准备:收集诗朗诵《乡愁》,歌曲《大中国》视频及与本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4.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完成学案。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完成学案,梳理知识(相信你能行!) 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2. 和 的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1) 新中国成立初,明确提出要 ,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 解放台湾,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其中坚持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4. 两岸僵局的打破:(1)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妈祖,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 、 、 。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
(3)两个民间团体的成立,1990年 成立 了,1991年
成立了
,1992年两会达成 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 和海基会董事长 在 举行会谈,把 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 ,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迈出了 。
5.目前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一是 ,二是
。
6.日益密切的交往:20多年来,在 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 的局面初步形成。
7.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 (
)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20世纪90年代初,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9.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
10.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二)课堂学习研讨
1.创设情景,视频播放《乡愁》,学生体会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2.师生共同回顾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让学生明白明确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3.学生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驳斥台独,讨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你准备作出什么努力? (3)组织学生根据p68页动脑筋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由来
请同学们看地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占据了台湾南部, 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号召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发展贸易。台湾的经济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684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于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隶属福建省。
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 “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所以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相同说明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肉相连。
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阅读新课。(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建国初期:A.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异同?答: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D,胡锦涛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精神?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2.两岸僵局的打破
A.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中央政府提倡三通 B.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对台湾的政策,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再到江八点、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可喜的成果。1987年,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38年冻结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了)。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两个民间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能告诉我是哪两个组织吗?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我海峡交流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了一个著名的共识,就是媒体经常报道的九二共识,你知道是就什么原则达成的共识吗?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的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这就是著名的“汪辜会谈”,两岸的关系从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E.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
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国政府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驳斥台独:你认为目前促进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1、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点讲解政治交往和经济交流,政治交往由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一行,从海峡两岸高层的会晤的增多,来说明政治交往日益密切。而中国的统一大业也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需要,政治上的分裂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很明显的,所以经济发展呼唤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后的国家又可以促进整体经济,除此,统一还有民族认同感,民族使命感的需要等等。
2、组织学生根据64页“动脑筋”讨论回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3、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维护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三)课内巩固训练
1.(南京市2009年中考)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 )
A.和平统一方针 B.通邮、通航、通商政策
C.互补互利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2.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 )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的一步是在 ( )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C.汪辜会谈 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 )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5.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g)。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丘逢甲作于1896年
材料二: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和留学生各界代表,谈到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乡之深愁!” 请回答:(1)材料一中“去年今日割台湾”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六.教师总结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然而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充分说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和平方式的情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温家宝总理曾深情地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因此,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的和平统一。我们期待着他的早日到来,我们坚信它必将到来!
七.板书
一.台湾的历史及问题的由来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2.两岸僵局的打破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八.学生课后知识延伸拓展
1.小组讨论: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 完成导学练第13课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但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把这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在情感体验上,抓住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条主线,设计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第五篇: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思想方面: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导入: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 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补充]:当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这节约了我们作坊的人力,而且用这种工具冶的铁质量非常好。我们还在劳动中提炼了的钢材制作方法,这是我国发明的。
[师]:这种水排工具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由于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铁质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
三、商业的兴盛
[师]:当时你们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生活环境怎么样? 生:①规模宏大、繁荣。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②环境好: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补充]:下面请同学们看75页的东汉市集画像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汉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门市。楼下端坐两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师]: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请同学们看P75动脑筋)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师]:商人们为了生存,你们怎样努力?
生:我们在城角的市里做买卖,和老百姓讨价还价,还和一些外国人、少数民族做生意。 [师]:城市如此繁华,那统治者应该很鼓励你们了?像现在咱们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呢? 生:那个时候可不这样,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师]: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穿丝绸衣服,不允许上人的子女读书,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仍然没能阻碍到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教师过渡]:那么当时汉武帝为了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生: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师]: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抑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他们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师]: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学到这里,最后我想问问同学们,通过自我探究,你们都学到了哪些先进的科技发明?
生:耕犁上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楼车,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发明了水排。 [师]这些科技发明都是我们的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有的发明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希望他们的创造精神能够鼓舞我们学习的斗志!
[师]今天这节课,在同学们的互助合作下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那么,谁能概括一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么? (学生讨论)
生:农业发展关系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师:的确如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这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会更多地接触到这类信息,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的去探索!
小结:请同学们自己依据提纲回首一下本课所学,将重点知识巩固好。
板书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2、农业工具:犁壁、二牛抬杠法、耧车
3、农作物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1、提花机、染色
2、水排
三、商业的兴盛
1、城市繁荣、环境好
2、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