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全)

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全)

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第一篇: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宜宾市四中邬贵英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

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 。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篇:让农村语文教学生活化

黄平县重安镇榔木小学 安晓林

内容提要:农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沉淀,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贴近生活 快乐学习 语文能力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

为什么要在这里单独提出农村语文教学,是因为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农村语文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大面积出现,农村儿童生活的变化等现象表明,农村语文教学更要生活化,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童年时期的幸福。这就意味着教师贴近农村生活的教学方法是滋润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养料,明白自己是在孕育着新的生命,并且教师也在这样的教学生活中成长。

一、 在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快乐感

在小学语文古诗中,大部分古诗都是诗人描写农村的生活情景。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为教学而教学,因为诗中的事物与农村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容易让他们展开想象。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文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事物,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找到与图中事物的共同点,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快乐了。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样的事,就是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受到了感染,受到了启迪。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让他们的感受到原来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处处充满诗意。

在教学郑燮《竹石》时,除引导学生要学习诗人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也能激励自己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是:农村语文古诗教学生活化是学生精神沉淀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 习作生活化,让学生有写作源泉

农村学生最怕什么,就是习作。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所积累的素材太少,导致在习作时无语可说。农村语文习作教学从一年级抓起,一开始就要耐心培养孩子们关心身边人,关注周围的事的好习惯,课堂上营造有充足气氛,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说话的空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要求一定说一句完整的话。多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这样就能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较少,学生写的太多是“口水话”。要让“口水话”变成“生活话”,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必不可少。

在教学人教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门口都栽了什么花或树。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自己家门口的花和树的名称。教师再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起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门口的花和树说说它们给家人带来了什么快乐。这样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位学生这样写:我家门口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桂花树„„秋天,桃树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桂花树开出很香的桂花。爷爷摘下桃子给我和邻居的小朋友吃,好甜啊!如此,学生在习作中也体会到了习作的快乐。

三、 让学生展示自己,丰富课堂气氛 农村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好,更要教活。农村的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教师就得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会展示自己。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就安排了“展示台”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安排是空白的,忽略了这一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更是把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抹杀了。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展示台时,就能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教学。布置学生先去采集自己认为最美的树叶,带回学校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前,要求学生说好自己采集树叶的经过,如树叶名,颜色,形状,并说说自己在采集树叶中的感受。农村学生对展示自己的成果开始还比较陌生,只要多引导,多鼓励,多展示一些生活熟悉的事和物,课堂气氛也会丰富起来。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语文教学也出现了新转机。教师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观念,更应该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一块基石。“无基石,何以建大厦。”把农村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农村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张运卉:点击苏霍姆林斯基 2008.6 张楚廷:感悟教育——张楚廷教育札记 2009.1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就不能离开生活实际。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带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

源呢?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具备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奋力撑开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助于语文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欲望,有助于提高?W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第四篇: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广西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摘要:情境教学不仅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而且确实能促使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期,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聋生的智能均有益处。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影视展现情境五种,除此之外,应灵活运用情境创设的途径,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使聋生真正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情景教学

活化

聋校课堂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对他们言语的发展和掌握语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他们的认识活动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欲使聋生尽可能地多学习并掌握一些祖国语言,就要求我们特教老师在教法与学法上动脑筋,花气力。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对聋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探究,加上十七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感到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认知。这是因为情境教学是将每课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景、一个整体作用于聋生的意识。情境的展现,不仅包含着直观教学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认识,而且包含着聋生的情感活动、智力活动及语言的表达。 一 、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中我先把教材描述的情境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情境以激发其兴趣,聋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新异、 觉得看的见、 摸得着,这样更能充分调动聋生以目的为主的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与此同时,我根据聋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把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出现,并引导聋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使聋生能获得较全面、较清晰、较深刻的感知,为理解新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由此,师生均能进入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论是低、中、高各个年级都能把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和应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同时把具体、现象的情境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与全面理解;有助于对聋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读、说、写的综合训练;更有助于聋生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句与形象、动作、表情等沟通起来。这样,语言与思维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对提高聋生的语文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大致为;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多媒体尽其用现情境五种。

(一)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实物是具体的,为使聋生认识所学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和一些必备的背景物体,促使聋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事物,理解表示或描述事物的词或句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低年级词、句教学中,教学“帽子”一词,教师在出示与教材插图相同的事物时,还准备皮帽、安全帽、军帽等多种式样的帽子。聋生通过整体感知后,初步认识了“帽子”的含义,再经过音形的教学与义的强化,不仅懂得“帽子”可戴在头上,而且还懂得“帽子”的种类是很多的。在一年级语文课学习“糖是甜的”等一词句时,把糖、盐、醋、酒等一些事物分别出示在聋生面前,让他们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后,从而对“酸”、“甜”、“苦”、“辣”、“咸”有了充分的感情用词和句的语言行成保持自己的记忆中。

(二)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感悟

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离不开放大课文与放大图片。为使图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常把放大图片涂上颜色,使画面的主要部分形象鲜明;还根据课文内容增画示意图,设计剪贴画。还适当地制作一些活动图片和动画装置,画静为动,静中有动。这样就把课文内容的情境具体行象的再现出来。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感知透,理解深,掌握快。如在讲授《看月食》一课,其中第三至五节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助图中月亮的两侧剪开,把硬扳纸制作的月亮阴影用铁丝穿好安置的插图背面,在讲读课文时以三球仪作配合在讲月食时,把月亮阴影从第一道逢中穿出,将课文描述的“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形象地演示出来,在由三球仪与课文第四节配合讲清月食原理,然后讲“复原”,即第五节的内容,方法也是边讲演边演示,把月亮阴影从第二道缝中穿入,逐渐进入插图背后,使聋生清楚的看到月亮“复原”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聋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图片再现情境既能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看图作文中起一定的作用。教师在有意识的引导聋生观图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画面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哪些是远景、那哪些是近景,尤其注重培养聋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启发他们对头脑中的一些感性经验和视觉表现进行回忆,以丰富画面情境,在此基础上,提示他们展开符合事理的想象,努力把画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内容通过想象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聋生的观察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他们看图作文的能力。

(三)表演体验情境让学生更领悟课文

聋生动作模仿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便于聋生“操作”的表演动作。或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是聋生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较深刻时,让其个人表演分角色表演,使聋生在表演过程中,抓准时机,把看、读 说、 写有机地相结合,与此同时,聋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学,这样,聋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使聋生情绪高涨,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意义之目的。当聋生带上头饰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表演者实现悉心领会课文中词句的含义,观看者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演,并品味课文内容,他们共同进入情境,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蕴含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义了。

(四)生活展示情境让学生体念生活

把聋生带入社会、带入现实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客体,来学习词语和句子及课文内容,帮助聋生感知并理解教材内容极为有利。如在二年级归类学词学句的教学中,把聋生带到大街上,让他们亲自去商场买东西,去邮电局寄信,起电影院买票并排队进场看电影,去医院观看病人看病人的经过。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又如《雾》一文的教学中。选择大雾的早晨,把聋生带出去观看中教师适时出示词和句子的卡片,让学生把雾景与词句紧密结合,这样,在课堂中难以讲清的“笼罩”、“薄纱”、“模模糊糊”、“轮廊”、“水晶衣”等词,学生通过观察便恍然大悟了。而且对课文描写的雾景领会更深了。

(五)多媒体展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特教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为课堂教学所使用。它的特点是把活生生的课文内容的情境展示在聋生眼前,使他们感知客体的程度加深了,便于他们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让聋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在讲读分析课文时,适时地开放视频,使聋生真正地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由此而产生对祖先创举的敬佩之感。每年我校组织的"助残日"活动中,电视台的同志摄下了宣传活动的全过程。回校写作时,我让聋生先反复观看录像。当他们看到自己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异常兴奋,他们觉得有事可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了。此时,教师稍加点拨,聋生便较胜利地完成了习作。

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情境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何最优化的运用情境教学: 首先,就教师而言,必须苦练“内功”,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自己的特长。如有的教师的舞蹈和表演小品的特长,则可用教育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并结合应用的教具把课文所特定的情境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擅长书画,则可多用示意图、投影片等简易教具来创设情境。总之,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教师具有驾驭教材,设计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对聋生而言,掌握词语的数量,理解的准确性,平日思维的方式与密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与正常人有较量的差距。聋校便成他们群居的场所,这样一正常人交往机会就相应地减少,口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手语存在着表意的模糊性,这对发展聋生语言与思维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必须向最优化目标努力。作为教师来说还应灵活的运用情景创设途径,在情境教学这一整体中,坚持以全面理解教材内容为基础,强化“双基”训练为主线,培养和发展聋生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为渠道,以教师深入聋生生活之中训练和发展聋生生活语言为杠杆,努力做到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引导聋生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少儿读物,扩大其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真正地使聋生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目的。

参考文献:聋校教学文萃 辽宁省教育委员会主办《特殊教育》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心中的生态课堂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

——我心目中生态课堂 “邮政便民服务站,缴话费,购车票,。。。。。”这是学校对过墙壁上的广告语。那天上课,正在给学生讲解字音、字形、字义的问题,教室在三楼,偶一抬头就发现了这句广告语,就地取材让学生展开讨论:缴话费与交话费有什么区别?广告语中的这种写法合适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况?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学生兴趣一下高涨,各抒己见,语言表达既恰当又接地气。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完成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

通过这节回归生活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完全生态化,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

首先 ,认真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阔大视野,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然后,情景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其次, 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最后,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老师们,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璞归真,打造出生态课堂的真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