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大全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大全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大全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1篇 (2011-2015)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大全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1篇

(2011-2015)

为促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十二五”期末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乡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乡村两级干部与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河峪乡位于县城西部,驻地河峪村,距县城30公里,东邻箕城镇,南靠云簇镇,西连武乡、祁县,北接西马乡,西北高、东南低,俗称“三滩、三沟、六道梁”,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4535户,12788口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7元。

该乡属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33791亩,年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45—170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高粱为主,其中玉米1.97万亩,杂粮1.36万亩;干水果种植以酥梨、核桃为主,其中酥梨现共发展1500余亩,核桃共发展1000余亩;畜牧生产以笨鸡、牛、羊养殖为主,现有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是全县最大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 1 地。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河峪乡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河峪乡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乡27个行政村中500人以上的村仅有11个,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河峪乡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

2 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河峪生态旅游乡这个中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一区两带三基地”,“一区”即把河峪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两带”即规划建设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和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三基地”即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山地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河峪乡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科学处理好近期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分步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尽可能实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项目内容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4、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4.87%,2012-2013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4-2015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1%左右,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干水果产业

4 酥梨现发展15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前庄、岩良酥梨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酥梨1500亩,实现规模翻番,同时在鱼头、寄子片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核桃种植现发展1000余亩,未来5年,计划依托河窳、鱼头等核桃生产基地,新发展优质核桃10000亩,实现种植规模10倍增长。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牛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河峪乡山大坡广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西沟、辉教、后庄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2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寄子笨鸡孵化合作社,规划建设刘家沟笨鸡养殖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河峪乡实际及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1.36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谷子小杂粮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米原谷和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4、休闲观光农业

5 现岩良村已基本形成集休闲、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框架,并对周边村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5年计划在云竹湖沿岸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

(三)、规划布局

1、规划建设“一区”即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是围绕“一山一水”做好山水文章。依托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开发垂钓节及钓鱼大赛的上下游服务项目,以打造游客和选手休息寄居处为突破口,提升云竹湖周边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以假日休闲游为重点,开展季节性强、经营形式灵活、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采摘等农家风情体验类旅游服务项目,以原汁原味的农家吃、住、行、玩吸引太原、榆次等地的都市游客;围绕打造悟云山户外休闲活动基地,探索开发具有悟云山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项目,提高悟云山户外休闲在旅游业界的品味和知名度;二是围绕“一寺一庙”,链接晋中旅游。强抓汾邢高速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将禅山崇圣寺和福祥寺融入到以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主要景点的一小时晋中精品旅游圈;三是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扩大河峪的生态优势。以巩固扩大林改成果为抓手,搞好林木管护,实施好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库边绿化四大生态工程,特别是要以云竹湖—悟云山旅游线路和汾邢高速过境段为重点,实施好通道绿化;四是

6 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和资金,建设旅游开发服务场所及设施,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硬件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规划建设“两带”。一是河峪北用材林经济带。河峪乡群众有着种植用材林的良好习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10.09%。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林业发展政策,力争在五年内使全乡用材林面积翻一番;二是河峪南畜牧业繁殖带。全乡现有大牲畜2018头,猪319头,羊16369只,鸡3万余只,畜牧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乡将严格按照林牧并重、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肉牛、笨鸡养殖。

3、规划建设“三基地”。一是建设前庄和岩良片区的酥梨生产基地。前庄、岩良具有良好的酥梨产业发展基础,优质酥梨面积共有1100余亩。今后五年,我乡将以酥梨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框架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乡干水果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东形彰和清秀片区的小米、杂粮生产基地。河峪小米已申请原产地保护认证和ISO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北京、太原等地,下一步我乡将积极依托五福小米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以过硬的质量打造河峪小米品牌;三是建设寄子、鱼头片区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寄子、

7 鱼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乡将积极扶持、科学规划,在调动村民自筹自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干水果、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乡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刘家沟流域治理工程,东清秀—西沟流域治理工程和岩良—圪坨—苍竹沟流域治理工程。

3、加大品牌打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地域、技术标准到市场入口实行严

8 格的管理控制;二要加大品牌的宣传拓展力度,依托河峪乡的旅游优势,重视和做好品牌营销,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整合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品牌的综合市场效应,综合宣传推介河峪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优势,将河峪系列农产品包装打造成绿色、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健康农产品,将河峪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区。

4、统筹利用区位优势,构建高效物流体系。汾邢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在鱼头设置出口,鱼头将成为全乡农副产品出境的第一站,也将成为来云竹湖旅游的第一站。围绕建设利用好农副产品出境“第一站”做好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和物流交通,规划建设以鱼头、河峪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加工转换基地和物流基地,帮助本土经营户及外地客商兴建酥梨、小米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乡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的有关要求,农业部自去年开始着手编制《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其间,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反复修改,现予发布。

据悉,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吨左右,其中约有3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每年产生畜禽粪便约30亿吨,若有效利用可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有不少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可种植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能源作物。另外,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数量巨大,可大量转化为生物质能。

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不仅资源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沼气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全国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800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全国已建设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已开展小规模试点。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

立足我国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一要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二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前提,适度发展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三要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要达到40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同时,建设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利用边际性土地适度发展能源作物,满足国家对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规划》强调,要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重点推进农村沼气工程、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着力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基层实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农业部 二〇〇七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2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3

(一)资源潜力 3

(二)开发利用现状 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8

(一)发展思路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战略目标 9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9

(一)发展重点 10 1.农村沼气 10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0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10 (2)秸秆气化燃料 10 3. 能源作物 10

(二)产业布局 11 1.农村沼气 11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1 3.能源作物 11

五、重大工程 13

(一)农村沼气工程 13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3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3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3

六、保障措施 14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4

2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15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16

3 前 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的朝阳产业”,“启动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指示精神,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1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据专家测算,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生物质能资源,可以新增约3万亿元产值,提供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3%、7.7%和7.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新增5亿吨左右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4%。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69%,煤烟型污染程度一直较高。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大量使用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2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1. 农作物秸秆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吉林、湖北等省(见图1)。

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约为5.1亿吨,按草谷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亿吨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以“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 图1 2005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2. 能源作物

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我国有大量不适于粮食生产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作物的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选择适合不同生长条件的品种进行培育和繁殖,可获得高产能源作物,并大规模转化为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目前适宜开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玉米、马铃薯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但易影

3

响国家粮食安全,不宜作为主要品种开发),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等。 (1)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作物,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为最适宜生长区,可用于制糖和生产燃料乙醇。今后利用甘蔗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甘蔗糖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糖蜜。2005年至2006制糖期,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产量约8600万吨,产糖1000万吨左右,副产糖蜜约340万吨,可以生产燃料乙醇80万吨左右,折合标准煤110万吨左右。二是走以糖为主、糖能互动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甘蔗亩产仅为4.3吨左右,单产提升空间较大,有关科研单位已经选育出亩产6~7.5吨的糖能兼用品种,若大面积种植,将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食糖原料供应,还为生产燃料乙醇提供更多保障条件,实现糖能互动联产。三是适当开发南方宜蔗土地新增的甘蔗。我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尚有0.1亿亩的宜蔗土地,若其中一半土地种植糖能兼用甘蔗,按亩产6吨计算,可生产3000万吨左右的甘蔗,可产出200万吨以上燃料乙醇,折合285万吨标准煤。

(2)甜高粱具有耐干旱、耐水涝、抗盐碱等多重抗逆性,素有“高能作物”之称,亩产300~400公斤粮食以及4吨以上茎秆,茎秆汁液含糖量16%~20%左右,每16~18吨茎秆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目前在我国种植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份都有种植。若开发我国现有1.5亿亩盐碱地的1/5用于种植甜高粱,按一般农田产量的50%计,收获甜高粱茎秆6000万吨,可生产350万吨左右燃料乙醇,折合标准煤500万吨左右。

(3)木薯具有易栽、耐旱、耐涝、高产等特点,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九省(区)。鲜木薯的淀粉含量在30%~35%左右,约7吨鲜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约650万亩,总产量约730万吨,亩产仅为1.1吨,如采用优质木薯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到位,亩产可达3~5吨。目前,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份仍有荒地、裸土地及后备宜林、宜农、宜牧荒山等未利用土地约2亿亩,若开发1/5用于种植木薯,按亩产2吨计算,可收获800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约1000万吨,折合1430万吨标准煤。

(4)甘薯具有耐旱、抗风、病虫害少等特性,能适应贫瘠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05年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总产量超过1亿吨。鲜甘薯淀粉含量在18%~30%之间,约8吨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但因回收季节在秋冬季,易冻伤和腐烂,目前约有20%左右的甘薯在储存过程中损耗,若及时加工,可生产燃料乙醇250万吨左右,折合357万吨左右标准煤。

(5)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适应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都适宜油菜生长,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在15亿亩以上。 2005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1亿亩,年产量约1300万吨。目前,我国南方水田区有冬闲田约0.6亿亩,南方丘陵耕地、北方灌区、北方旱作耕地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季节性闲地约0.8亿亩。油菜亩产菜籽

4

120公斤,平均产油率30%。如利用上述土地的50%种植油菜,菜籽产量可达到840万吨,可生产生物柴油约250万吨,折合标准煤350万吨左右。 3.畜禽粪便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约30亿吨粪便,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散养和规模化养殖。全国现有生猪分散养殖户0.9亿户,奶牛、肉牛养殖户0.157亿户,蛋肉鸡养殖户0.85亿户,羊养殖户0.26亿户。综合考虑混合养殖、气候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影响,约有1.48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考虑到城镇化和养殖业变化,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适宜发展沼气农户分别为1.39亿户和1.30亿户,沼气产量分别可达到539亿立方米和502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8460万吨和7880万吨标准煤。

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391万处,其中,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存栏量约5.7亿头猪单位(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1.2亿吨,理论上可生产670亿立方米的沼气。其中,大中型(养殖出栏3000头猪单位以上)约11952处,养殖量约7528万头猪单位,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42亿吨。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测算,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 4.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主要包括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其中,稻壳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剩余物之一,占稻谷重量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玉米芯是玉米穗脱粒后的穗轴,约占穗重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甘蔗渣是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蔗糖与蔗渣各占50%,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见图2)。稻壳和玉米芯可通过固化成型、甘蔗渣可通过发电等方式提高利用效率。2005年上述副产品的总量超过1亿吨,经充分利用可生产0.31亿~0.67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此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每年棉籽产量1300万吨,可产棉籽油20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我国豆油产量迅猛增长,棉籽油消费量萎缩,大量的棉籽没有充分利用,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原料来源。 图2 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二)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定了20多项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示范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1. 沼气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沼气产业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与养殖业、种植业广泛结合,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优化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十五”期间,中央投资34亿元专项支持沼气建设,直接受益农户达374万户。目前,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建成养殖场沼气3800处,年产沼气约2.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沼气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队伍。到2005年,我国农村能源的管理机构接近4000个,人员近1.5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研究、生产、营销队伍等不断扩大。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秸秆的主要能源化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气化和固化成型等。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70%以上;全国已建设了秸秆集中供气站

6

539处;生物质燃烧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0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甘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目前,由国家核准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近50处,总装机1500兆瓦,其中单县和宿迁两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开发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开展小规模试点。 3.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

当前,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102万吨,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试点,消费群体初步接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据测算,我国现行的燃料乙醇生产价格成本约为3500元吨,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可降到3000元以下,为我国石油替代产业书写了良好开篇。在非粮食能源作物方面,我国已培育出“醇甜系列”杂交甜高粱品种,并建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并引进多个亩产超过3吨的优良木薯品种;育成了一批能源甘蔗新品系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而且筛选出适合甘蔗清汁发酵的菌株和活性干酵母菌株。

我国已具备利用菜籽油、棉籽油、乌桕油、木油、茶油和地沟油等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在双低油菜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结合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油菜、油葵等主要作物上已开发出高含油量种质,含油量高达51.6%。此外,为了不与食用油和工业用油争原料,还开发了麻疯树果实、黄连木籽以及利用季节性闲地种植油菜等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思路不够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对于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开发,思路还不够清晰,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生物质能资源的区域分布、发展潜力等基础情况,掌握得还不够清楚,分析得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还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谋划,特别是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企业存在盲目发展的倾向。 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弱。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以甜高粱、木薯、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我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存在着成型机模具磨损严重、运行稳定性差且使用寿命较短,能耗较高,配套炉具亟待完善,秸秆的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技术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低,相关标准缺乏等问题,而秸秆气化燃料也存在焦油含量高等方面的问题,而国外先进国家如瑞典、丹麦、奥地利生物质颗粒成型技术和设备已非常成熟,仅瑞典就有大型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0多家,单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吨。

三是比较成本高。在不考虑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生物质能产品的成品仍高于化石能源产品的成本。例如,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生物燃料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国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

7

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成本约为4000元,而目前等效热值的汽油成本仅为3300元左右。 四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财政、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还无法进入市场和享受政府补贴,生物质能的定价机制还没有体现出环境效益的因素;相关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差,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支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六是生产运行机制仍需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与农业生物质能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之间存在矛盾。目前,部分企业按照工业化方式考虑生产规模,而对探索原料收集形式、收集半径考虑不足,造成原料供应困难,影响了生产合理运行。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体系建设,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立足我国农作物剩余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坚持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理念,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促进农村用能结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推动循环农业大发展,参与国家能源大循环。 2.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正确处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在适度发展玉米燃料乙醇的基础上,稳步开发以非粮作物为主的能源作物,避免出现能源生产与人争粮的情况。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以不占用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生产用地,不开垦草原为前提,充分利用荒地、盐碱地和冬闲田等不适宜种粮或未充分利用的

8

土地资源,避免能源作物与粮棉作物争地。 3.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

以技术可行为基础,始终把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环节,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秸秆固化、气化利用等技术瓶颈,着力提高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

以原料的可获得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注重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以及维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

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1.农村沼气

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

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到2010年,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全国建成400个左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建成1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3.65亿立方米。到2015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建成2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7.3亿立方米。 3.能源作物

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种植,满足国家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9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力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重点 1.农村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6~10立方米,重点发展“常规水压”、“曲流布料”、“强回流”、“旋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改造的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地面硬化,与沼气池相连。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暖圈等保温设施。厨房内安装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实现灶台和地面硬化。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统一筹划,在为畜禽场或周围居民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对一些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的农田,又无闲暇空地可供建造鱼塘和水生植物塘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废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后,再经过适当的好氧处理,如曝气、生化处理等,实现达标排放。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既可作为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燃料,也可作为城市分散供热的燃料。近期重点:一是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尽快突破成型机具、炉具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合理确定生产半径,探索秸秆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模式,着力解决秸秆的分散性、周期性供应与生产的集中性、周年性之间的矛盾,取得经验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2)秸秆气化燃料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以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十户至数百户,设置气化站,敷设管网,通过管网输送和分配生物质燃气到农户家中。近期重点:一是继续扩大秸秆气化示范范围,完善秸秆生产沼气技术。二是加强和规范秸秆气化站的运行管理。三是解决秸秆气化燃料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能源作物

根据国内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盐碱地、荒地和冬闲田等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适度种植甘蔗、甜高粱、薯类、油菜等能源作物。近期重点:一是科学制定单品种发展规划,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引进、选育基

10

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集成创新。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收获机械化作业,加强病虫害防控,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是开展燃料乙醇综合产加销一体化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二)产业布局 1.农村沼气 (1)户用沼气

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东北、西部三个大区。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总量达到4000万户左右。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8个省(市)。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38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91%,占适宜农户的15.85%。

——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1个省。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1590万户,占总农户16.82%,占适宜农户27.17%。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和“三州八县”(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和原海南黎族苗族州的8个县)。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2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6.71%,占适宜农户的36.12%。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为发展重点,优先发展“菜篮子”基地,太湖、巢湖、滇池,淮河、海河、辽河,长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 “三湖三河一库一线”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 ——东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050处。 ——中部和东北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560处。 ——西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90处。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近期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开展试点示范,到2010年,建立400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100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 1考虑到河北、辽宁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中部地区各省有较强的区域一致性,故本规划中把其并入中部地区;海南省农村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与湖南、湖北等省相当,沼气发展的自然适宜性也与其基本一致,故此把海南省归入中部地区。

11

(1)东北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豆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6左右。

本区域重点开展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试点示范和秸秆集中供气站,同时,积极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等配套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亿立方米。

(2)黄淮海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安徽、江苏二省的淮河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次是玉米和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3左右。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小麦、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万立方米。

(3)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产销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35%。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稻谷秸秆和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燃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0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10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400处,年产秸秆气1.45万立方米。 3.能源作物

按照各类能源作物的生物特性,结合各地发展空间,提出甘蔗、甜高梁、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的发展布局。 (1)甘蔗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等南方5省区的宜蔗地区加大糖能兼用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能糖联产的道路,在不影响糖产量的前提下为燃料乙醇提供必需的原料。 (2)甜高粱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开发推广甜高粱系列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3)木薯

12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5省区抓紧引进培育适宜加工乙醇的优质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将单位亩产量由现有的1.3吨左右提高到3~4吨。 (4)甘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扩大甘薯种植面积,不断拉长企业加工转化期。 (5)油菜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利用冬闲地,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发展高蓄能油菜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重大工程

围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一)农村沼气工程 1.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到2010年,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以“一池三建”为基本建设单元,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到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使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农业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

依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农业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试、集成等任务,重点建设功能实验室、中试转化基地等,搭建产业化促进平台,推进农业生物质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 2.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加强能源作物的品种选育,以秸秆固化成型和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能源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以现有基层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为载体,加强服务设施与手段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建设村镇级秸秆固化成

13

型燃料示范点400处和秸秆集中供气站1000处,加强分散的秸秆资源收集机械化和预处理工程技术、装备及机械化工艺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广普及适合大田农作物秸秆收集和预处理要求的机械化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原料储运系统、销售与配送系统等,完善加工设备与设施,同步开发推广配套炉具,为农户提供炊事燃料及取暖用能,提高资源转换效率。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基地

重点在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湖北等省区,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结合发展能源作物产业化,建设一批能源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根据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气候和病虫害等特点,对农作物原原种、原种进行研究开发,引进优良品种,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进行品种试验及良种选育,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此外,开展新型能源作物的筛选工作。 2.能源作物种植示范基地

在能源作物优势区域,按照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冬闲田,发展机械化作业,建设一批甜高梁、薯类、甘蔗、油菜等液体燃料原料基地,主要进行土壤改良,水利、田间道路等设施建设,开展能源作物高效栽培种植示范,并通过“公司+基地”等形式促进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

依托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垦区,利用甜高粱、木薯或甘蔗等非粮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在能够提供生物柴油原料的地区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主要包括能源作物种植基地、原料收集和储运体系建设,生产设备和设施完善等内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由农业部领导为组长的农业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部内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审议重大行动方案,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摸清资源状况是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前提条件。尽快制定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开展能源作物普查工作,摸清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在摸清全国畜禽养殖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及未来供应潜力等进行评价。同时,指导各地编制完成

14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并组织完成全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用户补助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与所得税优惠。对使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炉具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大对种植能源作物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投入力度,对开发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产品收购流通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纳入现有的油品销售体系。此外,尽快完善农业生物质能标准体系,并组织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拓宽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设立农业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农业生物质能建设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国际组织等的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的投入。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大对生物质能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步伐,改变部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落后的现状,力争在未来全球性生物质能多项技术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重点是针对秸秆固化模具磨损快、气化焦油含量高,以及能源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产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秸秆高能效低能耗转化、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转基因技术提供生物质原料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成果转化,作好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启动一批生物质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种植、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争取国家资金倾斜,引导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农户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服务,确保农村沼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农作物秸秆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15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3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以建设经济文化强镇、打造生态旅游名镇为中心,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旅游园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镇为目标,突出“一条线,两长廊,六大片”建设,增加森林资源、调优种植结构、创建特色精品、提高绿化档次,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干三年,林果满园”,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山水乡镇、宜居家园、幸福枣乡。为实现以上目标,提出如下规划:

一、林果生产规划

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百世神童流芳、千年紫藤常青、万亩梨园飘香”的特色品牌,突出发展以大枣、黄梨、核桃等为主的林果生产。

1、大枣 以黄沙路两侧为发展重点,向外辐射1000米范围内以堰边栽植为主;黑石大枣中心区见缝插针,以补植为主;葛石村、柴庄村适宜栽植枣树的地块全部栽植枣树。计划每年新发展大枣2000亩。

酸铃枣树改接 沿黄沙路两侧以及北部山区酸铃枣树集中的区域,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改接。计划每年改接1000亩。

2、黄梨 黄梨是镇的一大特色,每年都要举办梨花节,我们要在新品种引进、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以刘庄、张崖、鹿崖等村为重点,力争每年新发展梨园面积300亩,到2017年,沿神童山环山路两侧全部栽满梨树,倾力打造“十里梨花长廊”景观效果。

3、核桃 重点以涧西岭、宁庄岭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薄皮核桃。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涧西岭核桃发展到5000亩,涉及的村有涧西、三埠、兴龙等村;宁庄岭核桃发展到10000亩,涉及的村有宁庄、朝东庄、北庄等村。

4、着力打造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 56公里绿色生态画廊自东云岭开始,沿枣园路、东部山区环山路、北部山区环山路,到西北部山区环山路河洼水库止,沿线空挡地方适宜栽植枣树的栽植枣树,适宜栽植梨树的栽植梨树,适宜栽植核桃的栽植核桃,适宜栽植金银花的栽植金银花,适宜栽植桃、杏的栽植桃、杏,适宜栽植苹果的栽植苹果等等。在发展新资源的前提下,必须大力保护现有老资源,不准采伐、移植、买卖大树,因为这是老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二、畜牧生产

镇是畜牧大镇,突出龙喜诚畜牧养殖和丰达黄粉虫特色养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饲养小区。主要以石集、夏庄、沙埠、张家崖等村为主,发展奶牛养殖。力争使石集奶牛养殖达到600头以上,西官奶牛养殖达到300头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奶牛养殖。

三、汉马河小流域治理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4篇

农业生态园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 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今农业生态园面临的问题:1)园区 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与核心竞争力,对旅客吸引力不强;2)农业生态化不强,很多园区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盈利,很难实现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3)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园区功能不明确、产品单

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服务范围:

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招商引资

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培训 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 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 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 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 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 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 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 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 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 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 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 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 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 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 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 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 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案例:海南太阳能农业生态园项目

背景介绍:该项目属于光伏综合农业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4亿元,占地1000亩。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5篇

发 展 规 划

定新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五日

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 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 2 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农业产业概况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 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20.6吨;水产品产量8.5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84.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70.6%。

3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三、规划现状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3469.5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11584.5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四、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1年至2015年。 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

5 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长养短、以长促短的发展目标,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全乡农业年均产值可达到11355万元,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

6 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辣椒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0000亩,年均产值达2500万元。

——高粱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7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500亩,年均产值达750万元。

——魔芋种植。2013-2015年共实施3000亩,2013年起每年实施100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

——优质玉米育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00万元。

——夏秋蔬菜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90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3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6000亩,年均产值达3000万元。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

7 ——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仿野生天麻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1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335万元。

2、金银花种植。2012-2013年共实施4000亩,到达盛产期后,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1600万元。

3、半夏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1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200亩,半夏种植年均产值达到80万元。

七、总体布局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2、规划发展刺梨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

8 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5、规划夏秋蔬菜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25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250亩,元田村种植150亩,庄子村种植150亩,马骖村种植300亩,新村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300亩,安乐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100亩,三好村种植150

9 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

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 10 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附件:

1、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分析图

农业产业规划报告范文第6篇

1.1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 也为人们提供知识、愉悦、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农业生态园通过有效的规划, 能让游者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体验风情的同时享受休闲和农事操作的愉悦。

1.2 因地制宜

农业生态园主要是以农业为载体, 多种行业相互交叉的综合体。农业生态园的规划理论也要参考各学科的理论知识。由于区域的不同, 气候土壤和经济水平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 在进行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做到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

1.3 体现科学性、示范性

农业生态园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点, 既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又能成为高科技成长的源头, 还可以影响农业生态园四周的区域, 从而使这些区域的农业经济也跟着发展。

农作物和果树的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都需要选择在良好的条件下, 例如:适宜的气候、优良的品种和相应的技术等, 以使农业生态园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持续使用, 这样才能让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

1.4 风格统一、形式和谐

农业生态园主要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其景观具有很浓的乡土风味, 突出乡村的野趣。农业生态园的景观元素和形式要满足整体的景观风格要求, 对于景观元素的运用要善于选择, 景观的形式要更好地把握, 才能塑造美好的景观。在植物造景方面, 不要求植物配置有大量的规划式, 可以多用丛植、群植等种植形式, 让自然更和谐。

2园区景观规划方法及产业构成分析

2.1 景观规划方法

要根据当地农业生态园的条件, 把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亲水悠闲场所, 选择具有地方风情和民族风味的元素, 创造一个梦幻般的景观意境。农业生态园以水系和道路为重点主线, 贯穿于整个景观之中。水系经过的各个功能区和景区形成不同的风格并具有特色的水景园林景观, 这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态园的格调和品质。

2.2 产业构成分析

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要遵循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 让其具备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从而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 实现观光旅游的功能性。

依据当地的自然情况, 把养殖类作为主要产品, 并采取高效益低消耗的水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节能环保又能节约成本。从“大农业, 大食品”的战略开始, 扩大农业生态园园艺作物的生产规模, 形成果树、蔬菜等产业, 建立高品质和高效益的农业体系。要不断加强农业生态园中的农业建设工作, 大力拓展绿色环保的农业;要以建设农业生态园为基础去突破, 通过新科技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生产销售一体化, 将农业推向现代化和生态化。农家特色主要以餐饮为主, 娱乐设施作为衬托, 组织农家乐的活动,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使其更容易亲近大自然, 享受大自然。

2.3 营销计划和策略

2.3.1 营销计划。营销方案主要以企业作为源头, 以附近的农家小户作为主体部分。主要所采取的营销模式是“订单农业”, 不断加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把产品销售到附近的城市。

2.3.2 营销策略。扩大农业产品的品牌建设与推广, 创立自主品牌;还可以通过网络销售, 建立网络系统, 实行批发销售, 并且加强销售员的营销能力建设, 加大营销的规模。

3产业效益分析

3.1 产业盈利的内容

产业盈利的内容主要包括特种养殖 (如养鹿、养孔雀等) 、有机果蔬 (如农家小菜、反季节蔬菜等) 、农副产品加工 (如红薯粉丝、茶籽油等) 、药材茶叶 (签约成为药材基地或茶叶基地, 利用基地形成农庄特色) 、花卉苗木 (既是对农庄的美化绿化, 同时可通过苗圃销售花卉苗木、盆景树桩) 、天然矿泉水 (如果有好的矿泉水资源, 开发成瓶装或桶装水, 还可提升农庄知名度) 、野菜野果 (人工种植野菜野果, 包括磨菇生产, 可农庄内部消化, 也可加工包装成商品推向市场) 。

3.2 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园主要以休闲观光为主题, 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区集于一体。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不仅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还能解决社会上多余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这样可以提升城镇的形象和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生态园的建设既能造福人类, 又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3.3 生态效益

农业生态园具有干净、美丽、绿色环保等特点, 可以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与质量, 改善农业生态园的绿化, 控制周边的环境污染, 让城乡有个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

摘要:农业生态园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 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 并参与新型农业及时实践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生态园的产业规划和营利模式。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产业规划,营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武兰芳, 欧阳竹, 唐登银.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 (2) :25-28.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