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全文)

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全文)

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第一篇: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让读书滋养我们的心灵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将带给我们意想。

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

第一篇:让作文滋养儿童的心灵

让读书滋养我们的心灵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滋润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书里说“不幸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则是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被别人误解时,书中有圣人劝诫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虚度时光的时候,书教育我们“时不我待,不能任岁月蹉跎”。

古人读书很刻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孔子韦编三绝,他们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书中读出兴味来,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爱读书、读好书的人 。而作为一名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如果我们不多读好书,我们哪来的课外知识?我们怎样去滋润心灵,了解世界呢?

有的同学,爱看一些漫画,或者网络小说,却将文学名著拒之于千里之外。你可知道只看漫画会削弱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成为只会读图,不会读文的新时代文盲;而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会让我们沉迷于肤浅无聊的故事情节,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甚至于让人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同学们,读名著吧,它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滋养我们的心灵。

孤独时,读一些小说吧,你可以通过老舍的小说叹惋祥子的三起三落;你也可以透过欧亨利的笔触看到麦琪、苏贝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了解一个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你还可以在凡尔纳的海底世界中感受探险的奇趣。在伤心时,读些散文或诗集吧,毕淑敏会告诉你《风不能把阳光打败》,让你明白《我很重要》;在席慕蓉的诗歌中闻闻《七里香》,看看《时光九篇》中流过《无怨的青春》,明白什么是《幸福》。在失败时,读一些名人传记吧,在罗曼罗兰笔下,认识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在乔布斯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什么叫成功背后的艰辛。在愉快时,读一些期刊杂志吧,《意林》、《格言》、《读者》,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你喝一碗心灵鸡汤,在喜悦中领悟某种道理„„无论何时,书总是这样,倾听我们的内心世界,扫尽心中的一切杂念。

我知道,有同学会一脸无辜地说:不是我不愿意读书,是我没时间啊!古有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 ,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鲁迅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课间没有事做的时候,饭后的悠闲时光,自习做完作业后,晚上就寝之前,周末回家完成作业后,这些不都是读书的好机会吗?就算学习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去阅读,去充实我们空虚的灵魂。

书是最美的精神食粮,书是你最忠实的朋友,让书香充盈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读书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读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吧!

第二篇:让影视文化浸润儿童的心灵

——小学影视德育的实践和探索 夏伍华

[摘要]“小小屏幕,包容万千”,影视文化是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它的产生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艺术宝库,形成了深厚的亟待开发的资源。它以全新的载体、形象直观的动态表达,包容万千的艺术门类,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它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加之题材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可以说是生活的浓缩,人生的艺术再现。本文试以谢塘镇小的影视文化教育为例,尝试探索从影视资源开发整合入手,开辟素质教育新形式,创造一套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从而提高德育效益,提升儿童生命价值。 [关键词] 影视文化 儿童影视教育

一、影视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为名导谢晋的母校——谢塘镇小,开发“谢晋影视文化”校本课程,以“影视教育”为校本课程的切入口,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慎重选择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影视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新变革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普世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文明的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文化,正在转化为以影视、网络为中心的屏幕文化。电视、电影、电脑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变革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影视媒介已经构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态环境,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影视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69年前,鲁迅先生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在当今时代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和世界观、入生观都受到影视媒介的巨大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良莠不齐的影视文化时刻冲击着青少年的身心,如何使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电影文化,以积极健康的文化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正是在新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而影视教育将担负这种历史责任。世界上最好的影片都包含着人类的文明成果,把世界上的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使学生获得提高素质的精神食粮,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

3、“影视教育”是学校新课程开发的新资源。

影视文化的产生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艺术宝库,形成了深厚的亟待开发的资源。影视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艺术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作为第七艺术的影视,能够兼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表现和再现于一身,成为一种全新的声画结合的时空艺术复合作,从新课程要求来看,符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可以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各学科教学中去,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影视教育”是学校打造优质教育的新途径。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校要发展就要构建有学校特色的优质教育。优质教育的内涵就是以历史文化为承载,以时代创新精神相结合的有效教材。谢塘镇小的影视教育正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承载,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扎扎实实的把影视教育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育中去,就能使影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真正把影视教育转化为一种教育力,一种生产力,转化为优质教育。 谢晋是20世纪后半个世纪中,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中国文化人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国内外著名,更重要的是谢导在从事长达五十多年的电影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事业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有他那从小对知识的渴求,无不闪出灼人的光芒,令家乡的人民震惊、自豪。而谢导对母校谢塘镇小(原名陈留小学)怀有深厚的感情:为母校题写校训“博爱、博学”,赠送图书、电脑给母校,来母校参观指导。特别是2001年回家乡时把别人送给他滋养身体的野生龟在上虞港的海洋中放生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全校师生。我们认为在谢导身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可学可赞,谢导走过的路处处留下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辉足迹,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最典型的教材。

二、学校影视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1、和谐的影视环境-----儿童心灵的滋养场

任何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长时间积淀下的校园精神,是一部立体的、多采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她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文化。让孩子浸润着校园影视文化的熏陶

(1)身边的影视名人:作为身边的校友--谢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校园里处处留下了谢导的谆谆教导,处处感受到了影视文化的熏陶。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谢爷爷题写的四个镏金大字:博爱、博学;教学楼中间的校园主题词提炼了学校特色:小银屏、大世界、小梨花、大舞台;教学楼的墙上,是谢爷爷题写的话:感谢母校培育情、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综合楼的墙上,是谢晋说过的话;教学楼的走廊上是学生影视长廊。学校还专门开辟了谢晋影视文化陈列室,谢晋电影博览馆,活动室里有谢导赠送给我们的电影光盘、书籍、礼品,谢导艺术人生的回顾和他的经典电影回顾。孩子们就在谢爷爷亲切注视下开展活动、接受熏陶。

(2)影片中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卡通片还是动画片、故事片,影视片中的主人翁代表着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利用这些主流人物的形象,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让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心田,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如我校评出的十大动漫形象,有勇敢的孙悟空,机智的哪吒,聪明的一休等,他们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孩子向往的榜样。

(3)心目中的影视形象:给孩子一个空间,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影视形象,既有外在的美观、独特,又有内在的综合素养,这形象就会成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堵墙就会成为孩子的梦想起飞点。

2、生动的影视课堂----儿童素质的加油站

在影视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引导孩子爱看电影,还让影视走进了各类课堂。音乐课上,学唱影视歌曲,演奏、欣赏影视音乐;美术课上,设计影视海报,学画卡通人物,捏起泥巴制作影视人物塑像;科学课上,在《动物世界》、《世界之谜》中破解谜团,探索自然的奥秘……运用了影视媒体,艺术更形象生动、科学更贴近生活,在这样有情趣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潜力得到开发了,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正是影视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通过电影认识了世界,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形成了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

(1)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影视与表达研究小组的老师们普遍反映:“通过影视与表达课的学习,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高,习作以影片为依据,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文章写得很大气。”如四(4)班的杭璐同学在文章中表示“以前写周记,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也很空洞,现在每周都能写一篇影评,而且内容多样真实。其中的一篇《急促的最后一分钟》还刊登在《绍兴晚报》上,爸爸、妈妈看了也特别高兴,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从以前害怕作文到现在喜欢看电影,主动写观后感、影评。原来基础不理想的学生,也开始从写几句到一段话,从写一段话到写一篇文章,把“宽松的观看,痛苦的写作”变成了“宽松的观看,主动的写作”。低年级老师也纷纷反映:“观看影片后,对片中的有关镜头、影片内容,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能有条理地在教室里、家里讲述,有的小朋友还能加以动作,以姿势助说话。”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影视与人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走近谢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了解乡贤谢晋的高尚艺术情操和爱国、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在深受感染的同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指南,付诸于行动中去。如五(2)中队与镇敬老院的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月都要去敬老院开展活动,有时打扫卫生,有时送上自编自演的节目,有时凑起零花钱送上水果,真挚的付出感动了许多老人,敬老院多次送来锦旗,表示谢意,此事在当地已传为美谈。同时在我们的影视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如反映新中国建立前后历史的影片《长征》、《孙中山》、《开国大典》、《毛泽东》、《一代伟人周恩来》、《狼牙山五壮士》等,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片《长城》、《啊!台湾》、《火烧圆明园》等,这些影片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许多反映了关心他人、遵纪守法、团结协助等人类真善美优良品质的影片《宝莲灯》、《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一个都不能少》、《背着爸爸去上学》、《海底总动员》等,对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良好的行为规范起了积极的作用。

(3)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个性。

许多优秀的儿童影视片,通过讲述主人翁的故事,如《猪八戒吃西瓜》、《我的九月》、《四个小伙伴》、《三个和尚》等,告诉孩子们该怎样处理年龄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该怎样承受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该怎样养成健康的心理个性。孩子们通过观看影片,以及议论影片,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明白了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善于与人沟通、合作,正确处理与同伴、师长的关系,养成健康的心理个性。

(4)培养了学生审美、表达美的能力。

在诸多的影片中,画面美、音乐美、景物美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校举办的“首届影视文化节”中,孩子们的电影广告、电影人物画、电影服装、电影节节徽、吉祥物设计等,就反映了他们从观看影片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构思、设计、材料选择、造型、色彩塔配等方面无不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更是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正如小鸭子舞蹈团的朱梦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样:我从学校的舞台跳到了市里的舞台,又从市里跳到了七艺节的大舞台„„可以推论,影视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给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舞台,必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5)培养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观看了《ET外星人》、《天外来客》、《外星来的小精灵》、《第三类接触》等一系列外星人电影后,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特别是外星人有很多地方异于地球人,他们大多数本身拥有超人的法力或者是来自科技发达的星球,能做到地球人所做不到的许多事情,实现许多人的梦想。所有这些都引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家是怎样的?如何生活?离我们地球有多远?那浩瀚无边的宇宙里到底蕴藏了什么?„„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地去看课外书、到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飞碟(UFO)与外星人之谜、人类起源与史前文明之谜等资料,他们或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咨询、或请教老师,并把所得资料进行交流,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探索宇宙之谜的热潮。六(1)班朱荣辉在《ET外星人》的观后感中写道:“其实外星人就是我们幻想的真实写照,不管宇宙中是否有外星人,我都会努力学习,长大后用我的知识来解开这个“宇宙之谜”。

3、丰富的影视活动----个性魅力的展示台

活动,由于摆脱了课堂在时间地点上的束缚,无疑成为孩子们最感愉悦的欢乐时光。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寓教于乐,搭建各种平台,让影视走进学生课余活动。

(1)谢晋乡贤少儿分院:

学校授牌成立了市乡贤研究会——谢晋少儿分院。分院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沿着谢导的足迹“知名人、学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动和一系列特色活动:走进谢导故居体验活动、小记者“我眼中的谢爷爷”采访DV大赛、 小影评评比、影视海报设计比赛、影视歌曲演唱比赛、课本剧表演擂台赛、动漫风筝节,学校大队部还组织了每月的我最喜欢的影片、我最喜欢的影视人物、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评选,提高了孩子们影视欣赏能力。等。在活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校园小名人。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自信成长。

(2)影视社团活动:

各类社团在谢晋的人品、文品、艺品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小梨花艺术团、小梨花电视台、谢晋文学社、小梨花DV兴趣小组等。其中小梨花艺术团又开设美术、舞蹈、器乐、声乐、文学等小组 ,分别成立了“七色花美术组”、“小鸭子舞蹈组”、“lala声乐队”等小团体,学校还聘请群艺馆、越剧团、文化馆、儿童作家等文化人士为校外指导老师,定期讲课,开展活动指导。

(3)影视文化节:

为了集中展示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学校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办节”形式,每学期举办一届“校园影视文化节”。有“优秀动漫影片展播”、“影视海报设计比赛”、“影视歌曲演唱比赛”、“电影影评征文比赛”、“影视小报设计比赛”、“少儿DV创作大赛”、“影视片段表演欣赏”等。在浓浓的影视氛围中,学生们感受着快乐,体验着成功。特别是DV创作大赛,各年级积极参与,自己动手策划、撰稿、摄制、配音,精心制作。最后经过学校小梨花电视台的播放,又组织全校同学投票评选,产生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导演、最佳配音奖等6个奖项。影视文化节为孩子们搭建了锻炼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影视文化节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每一届影视文化节,都成为孩子们盛大的节日。

(浙江省上虞市谢塘镇小)

第三篇:读书滋养心灵

人的心灵就像土地一样,也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以增加营养,否则就会干涸、贫瘠。当然,给心灵增加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读书则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好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其阅读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肯定容易缺失人文精神。一个会读书的人,一般都会拥有“三个世界”,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爱读书的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之比较自然就相距甚远,至少对过去和未来知之甚少。读书对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那些在寂寞中散发着思想光华的好书,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和淘洗,被公认是能够流传于世的、具有相当艺术震撼力和艺术品位的文化精品,反复阅读,仍不失其本质和品性,能够丰富我们的心灵和文化记忆。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一片纯洁蔚蓝的天空,一片雪白圣洁的瑞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红楼梦》——一部经天纬地精妙绝伦的鸿篇巨著,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颗璀璨夺目、蜚声文坛的闪亮明珠。深深的陶醉着我。于是,痴迷,沉醉,忘情,投入,难以释怀,不能自拔。凄美经典的宝黛之恋,绝代天骄的金陵十二钗,贵贱裂变的四大家族之龙虎兄弟,苟延残喘、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都像历史悲剧的走马灯似的,栩栩如生的飘逸于眼前,神奇异常的漫游于心灵的温馨港湾,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惋惜,或赏识,或感动,或愤怒„„领略着语言的精华,憧憬着意境的深邃,感受着诗文的精美,追寻着人情的冷暖。眼随文飞,心随梦游,情随境迁,意随幻生。欣赏佳作,感慨万千,文采飞扬,思泉喷涌: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红楼”非文人。

一个不好读书的人,总会为自己找到种种借口,比如工作忙、会议多、应酬多等等。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同志还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开展了延安的学习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次学习运动,才为取得抗日、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读书主要靠平日的习惯养成,关键要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一种生存方式。那些认为没时间读书的人

思想根源在于,吃不了学习这份苦,耐不住苦读的寂寞。

好的书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凝聚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思想文化成果,展现了广阔而新奇的领域。它像高级营养品一样,能滋补你的头脑,启动你的智慧,颐养你的品性。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以如饥似渴的劲头多读书、读好书,真正把读书当作自身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使我们的心灵永不干涸而浮躁。

读书之得在于渐入佳境。潜心读书,酿就读书人一份无拘无束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来看,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情有义,便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回报社会。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用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修身养性,增知致雅。唯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

第四篇:教学论文:让感恩的幼苗在儿童的心灵茁壮成长

教学论文:让感恩的幼苗在儿童的心灵茁壮成长

[内容提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本文从“创设氛围,提高学生的感恩认识;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延伸实践,落实学生的感恩行为”等三方面介绍了我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亲切,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懂得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会珍爱自己,勤奋学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但是,由于一些家长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失当,加上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的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生”脑海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没有长辈;只顾索取,不思回馈;只顾眼前,不想将来;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不尊重他人,不懂关爱,缺乏责任感,学习浮躁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教育已经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危机。因此,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知恩图报,增强责任感,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已显得重要而迫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校领导经过深刻的反思,审时度势,根据本校的校情与学情,从2010年开始,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开展了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全体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不忘国之恩,党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父母养育之恩,领导知遇、提携之恩,他人帮扶之恩„„懂得知恩图报,精心了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识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

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思考和体会,以供同仁商榷。

一、创设氛围,提高学生的感恩认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育人的土壤。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学生进入校园,首先接受的不是老师的教育思想,而是学校整体渗透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如果盈溢着浓厚的感恩文化气息,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两年多来,我校领导凭着强烈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创设浓郁的感恩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受到熏染,提高了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1、抓好感恩宣传。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先做好宣传动员,使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了解活动的意义、做法和要求。每次的“感恩教育”活动开始前,我们都要利用升旗仪式召开晨会,由学校主管领导作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要求各班在“讲话”后,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加以贯彻落实。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以知恩图报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的德育熏陶,从思想上提高对感恩活动的认识。

2、张贴感恩提示。校园中很多地方都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只要恰当地利用,就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感恩,例如,在一些绿化带中树着“爱护树木,享受绿叶”、 “花草很脆弱,需要我们呵护”,在垃圾桶旁贴着“地板不喜欢垃圾”、“举手投足,彰显公德之心”;在水龙头上写有“它不喜欢流泪”等标语。这样一些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语,句句饱含着对大自然、对他人、对学校的感恩之情。同学们在随手、环视之间,都伴随着感激的话语,感恩意识在他们的心中慢慢树立了起来。

3、开设感恩专栏。要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单靠零零散散的宣传标语是远远不够的。感恩专栏的设置,恰恰可以第一时间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何谓“感恩”。因为在感恩专栏中,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名言名句,又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感恩事例,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感恩。所以,我校专门在文化长廊里开设了一个感恩专栏,刊登了如程门立雪、毛泽东尊师、陈毅元帅孝母等小故事,让学生一踏入这样一块地方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感恩。而且,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内心会自然联系其自身父母以及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即使只是一闪而过的想念,但已经在心田里播下了感恩的种子。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感恩文化浸染,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感恩类型,知晓各个层次的感恩行为,知道何谓“知恩”,何谓“报恩”,最终理解感恩,将感恩化为行为。

4、出版感恩板报。教室感恩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黑板报。黑板报是呈现在班里最大的文化宣传体,需要老师配合学校,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节日进行各类感恩意识、感恩文化的宣传,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板报制作的同学是第一批能够最快树立起感恩意识的同学,因为他们直接参与了资料的搜集以及版面的设计,在这其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自己应该感恩。而其他同学在观看的过程中也逐步了解了感恩文化,对感恩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最终在心中形成系统的感恩思想。当然,还有一个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创设一个感恩话语交流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用一些便利贴将自己的感恩话语贴在交流栏上,进行人际之间的沟通,而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感恩行为,当感恩行为的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学生已经知道、懂得感恩了。通过这样一个有利环境的熏陶和引导,感恩之心定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成。

5、办好感恩节目。“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在“感恩”活动开展期间,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都按时开播,每天20分钟,由学校精心挑选出来的播音员任主播,稿件由各班的小记者、通讯员撰写,内容可以是报道感恩活动,表扬同学之间的好人好事,介绍著名人物的感恩故事,也可以播放感恩歌曲,朗读感恩诗文,交流感恩体会,还可以对校内外的感恩事件发表评论,畅谈看法。

二、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促进和强化作用。学校举办的教育活动,是人为有意识的、经过优化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客观情境。它就像一个情感过滤器,剔除了消极因素,保留了积极的成分,能够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活动具有更有效的定向性、调节性、感染性、动力性、强化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育内容,促进他们的思想、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因此,为了达成感恩教育目标,我校每年都有目的地结合特定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顺利发芽。

1、开展“感激社会和同学间的爱心相助之恩”活动。每年3月份,举办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或演讲比赛,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动大家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上那些伸出关爱之手的单位和个人写一封感谢信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2009年秋季学期,由于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我校更换了新桌椅,2010年3月,学校开展了“爱护新桌椅,感恩热心人”的感恩活动,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给捐献课桌的钟阿姨写一封感谢信,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还有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懂得感恩社会。

2、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活动。每年4月份,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阅读有关英雄人物书籍,讲革命战争故事,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战争岁月的艰辛,学习革命志士的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开展“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活动。每年的

5、6月份,结合母亲节、父亲节,举办讲“二十四孝”故事比赛;引导学生算“亲情账”,算一算自己从进入幼儿园到读完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要付出多少金钱,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约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组织学生写 “亲情作文”,每班择优选取3—5篇上报学校参加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大赛;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给父母的信,由班主任收齐存放,留待与家长交流使用。

4、开展“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活动。每年的9月中上旬,结合教师节,举办“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举行“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的作文竞赛;开展创建“尊师敬长文明班”的活动。要求学生讲十字文明用语,遇到老师主动向老师点头问好。

5、开展“感激祖国之恩”活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结合国庆节,引导学生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的文字、图片,收集党和政府关怀青少年成长的有关资料,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办一期手抄报展览。

6、开展“看感恩影片,唱感恩歌曲”活动。学校利用闭路电视播放《二十四孝》动画片;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一个都不能少》等感恩题材的电影,向学生推荐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观看《当代孝子》、《暖春》、《让世界充满爱》、《背起爸爸上学》等优秀影片,组织高年级学生撰写观后感,把自己的观后体会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音乐老师教唱《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母亲》、《常回家看看》、《爱的奉献》、《烛光里的妈妈》、《我爱米兰》、《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并组织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演唱比赛,使感恩歌曲唱响校园。

三、延伸实践,落实学生的感恩行为。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德之大成,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从德育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过程,即把教育者所传递的道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又将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实现的。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让学生亲身实践,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只有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才能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举办形式多样的情景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外,还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感恩实践,要求学生利用特定日子给父母、老师等自己应该感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把感恩落实到行动上,使内心的感恩意识外化为具体的感恩行为,让感恩的幼苗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成长。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期间,让学生亲自帮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替父母洗衣做饭等,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又如,教师节来临,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让学生从 “四个一”(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表一个决心)中自选一项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感恩不只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是健全人格的体现。作为一种品德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永恒课题。我们只有发掘所有的有用资源,抓住契机,运用环境熏陶、活动引导、实践训炼等有效策略,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才能促使孩子常怀感恩之心,收获高尚的品格,让感恩教育结出累累硕果,我们的教育也才会更加完美!

让我们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吧!

第五篇: 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走出“心灵围城”

仪征市月塘中学 汪加田

近期读了马多秀博士关于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文章,我深有感触。文章指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心灵关怀的缺失,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怀留守儿童心灵。

由此,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应更多地去关注留守儿童心灵,走进留守儿童内心世界,让他们闭锁的心扉打开,从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一、通过家访,贴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的工程师和辛勤的园丁,又把家长说成是无需任命的老师,这就是说教师和家长是教育学生的两股力量。如果这两股力量一致,互相配合起来就可以产生极大的教育合力。所以,家访是转化学生、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方法。多数问题学生的症结都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或直接的,或间接的。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通过无痕的教育,让留守儿童感受成功

教育学生的至高境界便是无痕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被学生发现自己是在教育他,那么,这位教师的教育便失败了。无痕的教育,它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自己的不足,寻求到奋斗的目标。我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特别不遵守纪律,不求上进。一次班会课,我面对班上双双好奇的眼睛,宣布举行一次唱歌比赛。以组为单位,表现认真的组争夺一颗“挑战星”。第一轮是全班齐唱,第二轮是分组唱同一首歌,第三轮是各组推荐代表唱。比赛开始了,各组都不甘示弱,不但表演得好,而且观看得也非常认真。平时调皮的几个学生也变得循规蹈矩了,都怕自己影响本组的荣誉。第三轮推荐赛时,有个“坏”孩子还主动代表本组唱歌夺星呢。他们的表现让我深感欣慰。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更团结了,更懂得积极争取了。调皮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故意的,只是没激起他们的兴趣罢了。通过这次无痕的教育活动,不仅让问题学生得到了改变,而且也让我对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三、通过发现闪光点,激发留守儿童激情

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教学亦是如此。一个成功的老师,会努力去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走进了新课程,教师的一切应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问题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一面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应“蹲下来看学生”。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赏,特别是对“问题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赞赏就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每个“差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中所谓的“差生”,他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差生”。造成他们“差”的原因主要还是家庭教育不科学,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再加上教师、家长不细心分析,往往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态度,使得孩子心中有苦无处诉,无处发泄,不能调整自己的内心。如果教师、家长再不与他们交流,进行引导,那么孩子的世界就会彻底封闭了,他们就不会再与任何人沟通,把所有的人拒之门外,包括他自己,那时再想引导他们就很晚了。

因此,作为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我们全社会应引起重视,要细心分析原因,采取科学、人性化的方法与之交流、沟通,用自己的爱心感动他们,让他们与所有孩子一样拥有健康快乐,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让他们和谐、茁壮的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