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优化路径(大全)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优化路径(大全)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优化路径一、引言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与育人, 其中育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交往。因此, 加强师生关系, 成为了教育成功的关键点。亲和力成为连接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有效性的突破口, 是现阶。

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优化路径

一、引言

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与育人, 其中育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交往。因此, 加强师生关系, 成为了教育成功的关键点。亲和力成为连接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有效性的突破口, 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概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溯源

在13世纪马格纳炼金家提出, “亲和力”的本意是形容两种原子间的关联特性, 属于化学与生物学科术语。后来亲和力概念被引入心理学领域、传播学领域与教育学领域, 实现借鉴意义与有效类比延伸。随着社会生活的改革, 我国思想教育亲和力适应时代需求, 实行渐进式科学化。在亲和力初期研究中, 部分学者提出利用传播造势原理,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这种观点是论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途径, 以心理学角度, 强调主客体之间作用关系。后期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注重提升教师人格、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亲和力, 贴合学生发展需求,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界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亲和力属于积极的情感力量, 是知觉与感觉的存在。从结构层次角度, 亲和力分外在亲和力与内在亲和力,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在亲和力也是理性亲和力, 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真理力量, 也是思想性魅力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外在亲和力也被称作感性亲和力, 对教育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一定依赖性, 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真理要素, 有效表达内在亲和力, 产生和谐的教育活动, 引发教育对象亲近感。从人本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人的价值评判脱离, 在满足人类主体、政治的社会化需求基础上, 还需要对其人生课题与全面发展的需求进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界定如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中,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育人, 重视学生个体价值,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遵循, 灵活并且持续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使教育对象形成亲近感,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和谐艺术力量。

三、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

(一) 教材内容启发性不强

教育部门专家曾深入高校, 开展教学活动实地调研, 发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存在学生普遍心不在焉。低头玩手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知识太深奥, 阐述与论述不容易理解, 不贴合学生实际状况, 缺乏一定启发性与适用性, 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相比于理性思考, 更喜欢感性直观的内容, 因此, 理性论述过多, 直观图片与感性事例过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材,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满足大学生需求。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多是照本宣科, 教材内容呈现相互独立的状态, 缺少合理的关联, 使学生对理论内容产生厌倦。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注重实际, 为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 需要从中给予学生直接的利益,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这点。

(二) 教学形式与方法不足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渠道, 如果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不合理, 将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影响。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不足将导致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 教学观念比较传统, 教学内容过于重复, 对学生学习缺少有效引导。教师长期处于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 自身也会产生厌倦感, 影响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与有效改进。部分教学工作即使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 也未能实现合理利用, 仅限于有领导听课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部分教师已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但依然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创新尝试不能取得成效的原因是教师对大学生身心规律的把握不够, 不能使教学方式的改变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而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 考核内容的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考核, 是以学分制的形式, 虽然存在一定科学性, 但是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高校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的形式引发大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的现象, 学习过程受考试压力驱使, 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标准, 知识的比重大于行为, 体现考核方式单一, 存在缺陷。部分大学生受思想政治课教育, 积极投身公益活动, 形成良好道德素养, 但是高校的考核标准却未能对其相关行为进行综合评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机制仅以学分制考核学生, 就会造成高校学生降低参与思想政治相关活动的兴趣, 使具有思想政治素养行为的学生, 缺少相应成就感, 因此, 不完善的思想政治考核体系,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亲和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优化路径

(一) 优化内容形式

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部门, 需要深入高校, 对现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研, 结合大学生期待与需求, 对教材的语言表述、知识体系、逻辑框架等方面进行细致、全面、科学的修订。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在重视严肃性与权威性的同时, 还需要结合一线师生意见与需求, 进行合理的推陈出新, 实现教材的现实性、生活性与艺术性。例如, 高校教材需要注重使用案例, 增强思想政治知识的说理性与时效性, 在存在逻辑论证的基础上, 加大事实论证在教材中的比重, 使理论知识更具有说服力。教材需要结合时事热点事件, 提升教材的可读性, 整合与串联相关知识, 设置思考题, 使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 构建知识体系, 体现教材的启发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 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结合当下热点, 幽默段子与经典事例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展, 从而使教材的时代性与灵活性得到增强。教师需要做到活用、新用、精用教材, 增强大学生对教材的亲和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 转变教学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育人并不代表单纯的讲授知识理论, 而是应该渗透到师生的交流细节中, 如课堂讨论、辩论、互动等环节中, 教师需要在这些细节中抓住教育的机会, 拉近师生距离。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 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关注时事热点,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例如, 教师在课堂可以通过提问、辩论、讨论的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与教师在课堂的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 及时引入话题辩论。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的互动式教学措施, 来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亲和力的优化, 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 结合学生的层次差异、学科特质、专业区别, 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亲和力的优化, 需要在教育实践的每一个阶段与环节都实现亲和力的优化。因此, 高校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 完善评价体系, 在原有学分制考核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行为层面的考核, 实现“1+1+1”的考核评价体系。例如, 考核评价包括:教师的期末成绩评定、同学彼此道德评议、辅导员对其学期综合测评等。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环节的亲和力, 高校需要创新考试形式与内容, 例如, 试卷内容新颖独特, 贴近大学生事例设计题目, 易于学生根据理论知识作答, 降低其排斥感, 试卷图文并茂, 借助网络语言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作答。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型评估, 可以师生共同设计评价体系, 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与相关考核规则, 从而拉近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思想政治考核体系的亲近感。

五、结语

现阶段, 思想政治学界已经开始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相关内涵、重要性、问题与优化路径等。高校也需要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础上,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问题, 采取优化内容形式、转变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的路径, 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优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优化, 具有重要的教育发展意义。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进行了基本概述, 简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 并相应的提出优化内容形式、转变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的解决策略, 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优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 阿剑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19) :26-28+32.

[2] 高军, 付昌义, 王秋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8 (3) :73-77.

[3] 杜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 27 (2) :84-86+12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