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附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 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
研习“德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解题——谏:劝谏
“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 ;重大的地位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
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
积德
衰德
宏德)
四、重点探究 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 理解角度建议如下: 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
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 (2)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
(论证手法:类比论证
正反对照
假设论证
强调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形象 有力
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 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 结构上:首尾照应)
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板书:国家长治久安) 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魏征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另外加深一点,我想说作者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积”,更强调要让德义“厚”重起来。(投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找关键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
师:作为国君,懂不懂得“积德”的重要性?懂不懂得“厚德”的重要性?既然懂得,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国家都灭亡了?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君不仅没有厚积自己的德义,反而衰减了。我们来听听第二小组的思考。(选一个代表回答)
“德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后果怎样?
骨肉为行路
不怀仁
不心服
覆舟,可畏惟人,不厚积自己的德行,只能招致人民推翻的命运。
国家灭亡,真的是百姓可怕吗?百姓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君的“德衰”。作者这里着重强调了德衰的危害,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你纵情傲物,严刑威怒百姓就不会怀仁心服。反过来说所只有“积德”“厚德”,人民才会怎样? “人民怀仁心服”(板书)
师:第一段的“德”与第二段的“德”有什么联系?
明确: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厚德”的重要性: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说,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说; 第一段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人民的层面讲;第一段是从现实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历史层面揭示了自古以来国君不积德行纵情傲物的普遍规律。(投
2 影)
关于第三个问题:
师: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厚积德行呢?那就是“十思”:(自由读 请一生读)
十思的概括: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傲慢; 五思三驱不纵猎;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惩罚不滥刑。
明确:十思共同点
形式上:整齐
构成排比,两两为一组
内容上:每一思都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候的告诫,体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都要求国君端正自己的德行从而辐射到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正己安人”(投影)
(宏德——国君正己安人
板书)
侧重点—— 概括为“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或者: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投影)
师:尽管同学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1.这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既体现出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也表现了这位谏臣的胆识与智谋。 2.这十条劝诫都是要国君时时刻刻端正自身,约束自身,通过“正己”来“安人”,也只有厚积自己的德行才能进一步去“宏德”。(投影)
师:如果真能做到些,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同学齐读)
从两方面强调:臣子各司其职;国君垂拱而治!
五、总结提升
师: 魏徵直接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十思”,但魏徵是不是只是让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了?如果国君再有问题了,是不是又会写十一思,十二思?(不是,关键是让国君会反思)所以我认为魏征是借“十思”,让唐太宗借此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思想上醒悟,弘扬“德治”。
魏徵通过这一奏章,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而他告诫的背后是“德”的支撑。德治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这个以儒家为背景的民族来说,宏“德”也始终是社会坚守的信条。
六、结束语
送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人,当面对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扇窗户;而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以”、“哉”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等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古代哪位人物的言语?而他的镜子又是谁?(唐太宗、魏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帝王,更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在魏征死后还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二、作者介绍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多数被唐太宗所采纳,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
三、背景介绍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解析文题
谏——规劝、劝戒;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三、试读,正音,同时揣摩句内停顿。
①求木之长(chánɡ)者 .②必浚(jùn)其泉源 .③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④惧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 ..⑤文武并用,垂拱(ɡǒnɡ)而治 .
四、研习课文第一段
1、留出一定时间给同学自读课文,再请同学齐读。
2、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口头翻译,再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字词。 补充:(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思国之安者
安:安定、安稳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7.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8.虽在下愚
虽:虽然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 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 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4、此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五、研习课文第二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给同学时间尝试翻译。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路人。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貌恭而不心服 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而:然而。 2.齐读本段,请同学翻译,针对其不准确之处进行强调。 3.分析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即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 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 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 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总结:这一段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六、研习课文第三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让同学尝试翻译。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境界:智者尽其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3、总结:本节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七、总结全文
1、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特点,谈谈其表达效果 【明确】: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特点: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极富气势。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就从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段作者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对“竭诚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这个“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3、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可穿插在文章讲解过程中)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技术的巧妙之处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八、课堂小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九、课后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的活用,如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活用等
2、整理实词“安”、“固”、“信”、“求”“治”及虚词“矣”、“哉”在文中的用法。
3、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4、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十、板书设计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第五篇:读《谏太宗十思疏》有感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读完此文后,我感触良深。虽然《谏太宗十思疏》写于一千多年前,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但是此文论述富于哲理,吐词发乎深心,气势雄健,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光芒,对于现阶段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可以用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在这里,按照这次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的安排和要求,我将结合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谏太宗十思疏》首先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做君主的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正义。这种观点对于现为领导者的人来说亦然。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的形势下,身为一名基层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领导干部,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德修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我市目前的“新阶段、新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对于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干部在做好工作中应当具备以下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一名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院领导干部,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坚持和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是党通过司法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必须通过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2、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所谓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深入实际、求真务实;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要切实落实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谏太宗十思疏》中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正身以黜恶”。意思是担心自己被蒙蔽,就要虚心听取下面的意见,畏惧谗言与小人,则应端正自己,远小人。身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率先行动,树立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获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础。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勇于剖析自己,勤政爱民、一身正气,不以权谋私,真正成为群众的好榜样。在工作上遇事要拿主意,有好点子,新思路,多谋善断,有解决复杂矛盾的勇气和办法,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要敢于承担责任,带头搞好团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和谐共事、和谐谋事、和谐成事,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优秀本色。另一方面,要走群众路线,要有广阔的心胸。
作为我本人来说,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通过司法手段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魏征说得好:百姓象水一样,既可载舟,又能覆舟,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满腔热情支持群众,真心实意引导群众,耐心细致宣传群众,要牢记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为领导者,事事以公为先,身为表率,则令出如山。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按照“十六大”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精神要求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不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和重托。新阶段、新发展,当今社会对我们的理论素养、领导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省委孟建柱书记在今年7月11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顺应时势,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出发,从更好地履行职责的现实需要出发,清醒认识自我、自觉改善自我、尽力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为和谐创业、富民兴赣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此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全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长新本领,努力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三件大事,全面推进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4、
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意思是:不因个人的喜怒而胡乱奖赏或者惩罚部下。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干部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现为领导者,要应该做到一切按规章制度办理,尽量减少私人感情的成份。在对待工作中既要有坚定的原则,但又不能太固执;既要意志顽强,坚忍不拔,但也不能坚持错误;既要有主
见,按照自己制定的方略处理工作,但又要善于团结同志,吸收别人的意见;既要有临危不惧的气质,也要有冷静、沉着应对的心理;既不能感情脆弱,多愁善感,但也不能心胸狭窄,不能容人。
创业需要和谐社会,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和亲和力,既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工作能否有所作为的重要因素。孟书记指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凝聚人心。对下属,不仅要下达“过河”的任务,更要帮助他们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既吹冲锋号,又搭过河桥”,不仅要严于管理,更要善于关心和激励,从而进一步凝聚人心,减少内耗,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初、慎独、慎微,始终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我们就能象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造就的辉煌壮丽的盛唐气象一样,创建我们的和谐平安九江县,创建我们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