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第一篇: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由于既有的国际经济格局的不合理,决定了在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
国际贸易的作用国际贸易由于实现了资源、商品、资本和技术等的国际交换和重新配置,使国际贸易参与国的消费者用相同成本可以得到的商品的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自己来生产的数量;而且国际贸易还能对一国的生产产生一系列间接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某一时间上因资源有效配置而使利润水平上升,而且表现在国际贸易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
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表1-1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呢绒酒
英国100120
葡萄牙11080
例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 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才有利呢?依照比较成本说,葡萄牙应把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英国的呢绒。这样对葡萄牙来说比较有利,因其国内用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 0.89单位呢绒,若用葡萄酒同英国呢绒交换,则可得1.2 单位呢绒,比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用呢绒换葡萄酒,也较国内自行交换有利,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0.83单位葡萄酒,而把呢绒输往葡萄牙则可得1.125 单位葡萄酒,多换0.295 单位。这就是说,当甲乙两国相比,乙国各种生产率都低于甲国时,乙国应选择那种与甲国效率相差最小的产品生产,甲国则从乙国进口该产品,这样对甲乙两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因此,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1919年瑞典赫克歇尔发表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认为在两个国家各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相同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只要生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一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理论学界称其为H-O原理。
第二篇: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艰辛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开拓创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发展;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推进,“四个全面”便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我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繁荣;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断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经济大繁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任务的指导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2002年,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程度大大减弱,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有力指导和理论上的坚实基础。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实践,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面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旗帜,就是一面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难题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注重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既以其独创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篇:《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评价方法》是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5年下达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承担,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利时集团、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单位。 1.2 主要工作过程
1. 2015年5月到6月,联系各个参与单位,进行任务分工和任务组织;研究现有国内外工控安全相关标准,分析各自特点,学习借鉴。 2. 2015年7月到8月 调研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现状,学习、研究、讨论国内外相关的标准及研究成果, 确定并编写总体框架。 3. 2015.8-2015.12 编写标准初稿,在工作组内征求意见,根据组内意见进行修改。 4. 2016年1月,向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崔书昆老师和王立福老师、石化盈科等行业用户、和利时等工业控制设备制造商、公安3所等科研院所、长城网际等安全厂商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多次修改。 5. 2016年1月,标准编制组召开第一次研讨会,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6. 2016年5月,标准编制组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和技术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听取了来自轨交、石化、电力、冶金、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专家对标准草案的意见并根据专家在会上和会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7. 2016年6月,标准编制组召开专题研讨会介绍了标准草案,并根据专家在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 8. 2016年10月,在信安标委举办的成都标准会议周上,项目组就本标准研制情况在会上做了汇报,经组委会成员投票,同意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 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 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研究与编制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通用性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诸多标准,包括:《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安全: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系列标准(IEC 62443)、《推荐的联邦信息系统和组织的安全控制措施》(NIST SP 800-5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指南》(NIST SP 800-82)和《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既确保标准科学性,又使得标准内容符合我国国情。
(2)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
标准规范是对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最终还需要用于实践中,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做到可操作、可用与实用。为此,在本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起草组广泛征求行业用户意见。所涉及的工业控制协议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控制领域的,也允许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新的工业控制协议。 2.2 主要内容
本标准以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功能要求为研究目标,研究工业控制系统的技术架构特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面临的安全威胁,确定需要监测分析的工业控制协议和监测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主要内容为针对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开展产品安全等级划分、监测技术要求、安全保证要求、测试评价环境及要求、安全保证测试等,从而规定了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三、 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工业控制系统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包括电力电网、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以及核工业等。网络攻击破坏工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同时,将极大威胁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导致国家经济、国防等遭受重大损失。对于工控控制网络内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遭到入侵的迹象,并依据既定的策略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工业控制网络监测是工业网络动态安全的核心技术,其相关设备和系统是整个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对网络环境下日新月异的入侵事件和过程做出实时响应。工业控制系统特点决定了其安全产品需满足高可用性、不频繁升级、低时延、兼容众多工业私有协议、适应严酷工业现场环境等特性。因此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设计需要兼顾工业应用场景与控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优先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在深入研究国外工业控制系统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标准编制期间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和安全现状,研究和分析了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体系相关文件和标准,内容包括对网络监测系统的安全功能要求和系统自身安全要求。安全功能要求包括安全事件监测、安全事件响应、安全策略配置和安全事件审计;自身安全要求包括产品管理、产品可靠性、系统维护、访问控制和通信安全。本标准是针对用于各行业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监测系统给出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可以用于工业控制网络监测系统设计、开发及测评。
四、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本标准在编写时参考了GB/T 20275-2006 信息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GB/T 26269-2010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 GB/T 26268-2010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测试方法等相关标准。
五、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编制,要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等相关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协调一致,提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的实施层标准指导。
六、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详见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
七、 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八、 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本标准作为国家工业控制系统相关标准体系的一部分,在具体实施时建议与管理、评估类标准配合实施。
九、 其他事项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标准编制组 2016年11月
第四篇: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1101)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学术队伍 研究方向一:过程检测、诊断与控制技术(含风能)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以洁净能源补充或替代矿物燃料,是我国能源建设与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我国是世界主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耗国,常规能源危机及其造成的污染后果已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储量丰富风能资源既可缓解当地电力资源的缺乏,又可促进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仅新疆九大风区的风能资源年蕴含量即达到8093亿千瓦时,可装风机8100万千瓦,年发电量2449亿千瓦时,是新疆目前全部发电量的20倍,可见风力发电前景广阔,开发利用风能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议程。新疆目前具有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和最大的风力机制造公司。风能的利用,关键在风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风力机制造技术,而风力机的检测与控制技术是风力机制造及风力机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风力机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以风能领域内的检测和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来研究系统的检测、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风力机制造及风力机有效运行中,由于检测及被控对象的严重非线性、数学模型不确定、系统的工作点变化剧烈等因素,使传统的检测和控制方法难以满足要求。传统检测和控制往往只考虑控制系统和受控对象所组成的“独立”体系,而忽略了环境所施加的影响,而现代大型风力机复杂的检测、控制和决策问题,必然把外界环境和对象以及检测、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和设计。另外对于控制任务或控制目标,传统控制只着眼于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实际上风力机的检测与控制任务或目标有多重性和时变性,而且还包括任务所含信息的处理过程,即任务的集合处理。面对复杂的对象、环境和任务,用传统的检测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是不可能的,为使我国的风能利用及风力机制造技术朝着大型化、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就必须研究和使用新的检测和控制手段。
研究方向二: 智能控制与系统开发
1.神经网络系统理论。人工神经网络是由模拟人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机制、以现代微分方程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图像识别、生物信息处理、复杂经济与社会系统模拟等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工业过程模型化、控制及优化。新疆是国家石油、化工、钢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本研究方向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工业过程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重点研究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不仅研究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问题,而且注重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运行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 。针对新疆特色果蔬深加工生产过程和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等的建模、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探索各类新型控制策略与优化方法,并将最新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工业过程实际,直接为新疆经济建设服务。这方面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新疆屯河有限公司番茄酱生产线过程的建模及优化,生产工艺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研究,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工厂信息网中央调度室和全厂DCS及过程控制系统联网等等。
3.非贡献分布式网格环境性能预测和任务调度的研究。主要研究分布、异构、非贡献、大规模的网格环境下,性能评价与预测的模型、算法与分析方法,以及该环境下任务调度的模型、机制与策略。对本地任务优先权高于远程任务的非贡献网格计算系统,通过建立合理的性能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提出
-- 0 --
一个应用于网格计算的执行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和执行一个包括性能测量组件、预测组件和调度组件的性能预测和任务调度系统,对系统性能进行有效的评估预测并在执行时进行适当的监控和调整,并在一个统一监控调度框架下协助制定工作负载和数据管理的调度策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运行效率。
研究方向三: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网络
计算机控制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自动化信息的重要实现方式,是支撑现代多种学科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基础,是改造传统产业、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技术内涵和生命力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和手段。本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新疆经济建设需要,重点在神经元与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基于嵌入式的智能化与网络化的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进行研究。
梁岚珍教授等人,将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网络技术与管理学紧密结合,研究生产系统中的集成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厂企业的综合自动化问题。研究使用神经网络在系统建模、信号处理、在线控制方面的应用;特别在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遗传算法等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新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教育厅高新技术重点等项目。尤其在校企联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近年来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1)在新疆水文水资源管理、农田节水灌溉方面有:旋浆式流速仪计算机检定系统、智能流速仪信号检测系统、远程计算机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控制系统、兵团棉花田地节水喷灌自动控制系统等;(2)石油油田方面有:克拉玛依炼油厂成品油装车控制系统监控软件、吐鲁番-坎大哈油田专用通讯网微机检测系统、油田注水系统中开放式网络计算机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柯克亚油矿至普石油化工厂的输油输气管线中油阀室安全检测系统、新疆百口泉联合站原油和天然气处理微机监控系统、;(3)在火工自动化方面有:国内首条雷管装填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厢式乳化炸药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分布式膨化硝铵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特别是起爆药自动加药机械手能够完成从药库到生产线的危险起爆药传递过程,是我国在火工设备上成功应用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的首创。
二、 培养目标
1.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前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运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的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利用高新技术,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内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与管理和产品与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 1 --
2.(1)导师和硕士点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生入学后制定出个人培养实施计划: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提交,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交。
(2)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方式应以自学为主,导师讲授和检查为辅。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3)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关键和核心。硕士学位论文要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导师的作用在于指导研究方向,启发硕士生深入思考、正确分析与判断,充分发挥硕士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论文研究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到有关生产或科研单位进行。
(4)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不仅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和硕士点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6)加强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室等组织学术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等活动。指导教师要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负责,进一步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以身作则,注意引导,严格要求,做到教书育人。
3.在职人员为三至
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公共学位课
专业外语 基础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须修 3门; 8学分 须修 1门; 1学分 须修 4门; 9 学分 须修 3门; 6学分
前沿讲座(含讨论班) 须参加12次;2学分 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学术活动) 2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须修 1门; 2学分 须修 4门; 8学分
四 —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 2
--
四 — 2硕士研究生前沿讲座课(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1.(1)硕士点组织的以在读研究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为主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会。 (2)聘请国内外名校专家和教授举行的学术讲座。 2.
硕士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还必须参加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会,完成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环节2学分。要求硕士生应参加12次以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提交心得体会,至少做一学术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1次,要求硕士生应在2年内完成选题报告,并按规定填写选题报告表。
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 3
--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创新,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或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实用价
值。应能体现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打下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掌握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已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1.硕士研究生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理论研究型及应用研究型。或者要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所创新,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或实验;或者要求在科研中解决一定的理论或技术难题,在系统分析、设计或开发中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或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无误,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能体现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学风。
3.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科研调查、选题报告、理论分析、软件设计、实验工作、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2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力争在第3学期末,最迟在第4学期应正式做选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硕士点应组织开题答辩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硕士论文基本完成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
4.在最后一学期结束前两个月,研究生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交导师审阅后进行修改、补充、打印成册连同中英文摘要(500~1000字)和详细提要(8000字左右)一起交研究生部。
学位论文的内容应包括:
-- 4
--
(1)综述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要点,关键技术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
(2)课题研究部分应有方案设计,理论建模或实验建模,分析和计算,试验方案和试验步骤、试验数据记录,或者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结果,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或程序调试结果分析。
(3)对所得结果要有概括和总结,列出有规律性的且在学术上或技术上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指出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4)比较长的计算机程序和量大的试验数据应以附录的形式附于论文的正文之后。(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和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加以说明。
(6)论文要求有500汉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内容对应的英文摘要,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有3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10篇以上。论文应按我校规定的格式用计算机打印并装订成册。学位论文数字一般不少三万字,用于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5.在校期间要发表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建议优先考虑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以下主要刊物以及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刊物上发表: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仪器仪表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自动化仪表、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学报等。
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1.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硕士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以此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能力。
2.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学位论文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性,达到该领域的先进水平。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半。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论文应有文献调研的系统综述、实验过程叙述和数据处理、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3.在学习期间以新疆大学名义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八、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完成一定的实践工作。其时间安排根据具体情况,可集中也可分散,但必须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实践工作包括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科大学生,可以是讲课、助课、批改作业、指导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应在指定的教师指导下完成。由导师负责科研培训并安排工作计划。第4学期末提交实践及科研培训报告。
-- 5 --
第五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心得
摘 要: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 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本人选择 了最为感兴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谈一下对于学习这么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学习心得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 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主要课程。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 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经典控制论限 于处理单变量的线性定常问题, 在数学上可归结为单变量的常系数微分方程问题。 现代控制 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 它是以矩阵论和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 并用计算 机来实现。 现代控制论来源于工程实际, 具有明显的工程技术特点, 但它又属于系统论范畴。 系统论的特点是在数学描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对系统进行分析 和综合。系统特性的度量,即表现为状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即为动态过程。状态和过程在 自然界、 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 现代控制论是在引入状态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状态和状态空间早在古典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5O年代Mesarovic教授曾提 出“结构不确定性原理” ,指出经典理论对于多变量系统不能确切描述系统的内在结构。后 来采用状态变量的描述方法,才完全表达出系统的动力学性质。6O年代初,卡尔曼(Kalman) 从外界输入对状态的控制能力以及输出对状态的反映能力这两方面提出能控制性和能观性 的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揭示了系统的内在特性。实际上,现代控制论中所研究的许多基本问 题,诸如最优控制和最佳估计等,都是以能能控性和能观性作为“解”的存在条件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工程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自学这门课程时,深感概念抽象,不易掌 握;学完之后,从工程实际抽象出一个控制论方面的课题很难,如何用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 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则更困难,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对现代控制理论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 才能有效地去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许多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常可近似概括为线。 正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 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 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 会认为开课的 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 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 性代数的复现呢! 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 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老师精心准备的 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 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 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以后学习其 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 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 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 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 主要的研究对象。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 的传递函数, 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 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 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 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 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 是无法处理的; 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 出皆大于 1 的系统。实 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 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 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 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 经典理论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 不是最佳的。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 完成指定任务。 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 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 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 它分析和综 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 它的构成带有 更高的仿生特点,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 以状态空间法为 基限于单纯的闭环,而扩展为适应环、学习环等。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 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讲,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的、线性的、定常的、连续的,也可以是多 变量的、非线性的、时变的、离散的。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控制对象结构的转 变 控制对象结构由简单的单回路模式向多回路模式转变,即从单输入单输出向多输入多输 出。它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问题。2.研究工具的转变 (1)积 分变换法向矩阵理论、 几何方法转变, 由频率法转向状态空间的研究; (2) 计算机技术发展, 由手工计算转向计算机计算。3.建模手段的转变 由机理建模向统计建模转变,开始采用参 数估计和系统辨识的统计建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目的 经典控制理论只研究一个输入输出变量,且固定参数的定常系统。
我们都十分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非常看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的全面提高,如何两者平衡是我们关注的。在我们的学习课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课程知识,提高能力。
现 代 控 制 理 论 报 告
学院:科信学院 班级:电气五班 学号:110062533 姓名: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