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unit5task课件
第一篇:8下unit5task课件
XX年初一语文下8.我们家的男子汉课件教案练习题
XX年初一语文下8.我们家的男子汉课
件教案练习题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想成为男子汉吗?生答。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妥,女同学要说了,那我们怎么办,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下面我给大家每人100元钱用1~2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必需“商品”。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出示投影:朝阳中学男子汉超市(赶快选购,数量有限)
3.生谈,教师认真倾听,共同交流。
4.大家几乎挑空了超市里商品,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看一篇,一个几岁小孩,他已被女作家王安忆认为是男子汉了,今天我们倒要来看看他真的具备男子汉的条件了吗?
二,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师生交流,老师板书: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
三,合作--探究
同学思考一下,我们所概括的小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中都能证明他是男子汉吗?如果不,我们把的题目该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好?为什么?
四,体会--感悟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
五,延伸--拓展
、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学生谈看法,老师总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的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老师总结本节课
作业自助餐:
▲一类:
.摘抄词语及寓意深刻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2.谈谈本节课的感想。
▲二类:
.把你小时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壮举用生动、幽默的话写出来。
2.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写班里男子汉和非男子汉的行为。
▲三类:
.以“男子汉”为话题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
2.比较阅读贾平凹的《我的老师》,谈谈你更喜欢哪篇和中的男子汉。
教学后记
第二篇:12姜丽第8周旅游教案课件
学科: 旅游文化 授课人: 姜丽 授课班级:15海乘
旅游文化 (总第44—51课时)
【项目名称】:中国美食八大菜系
课时安排:8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日期:2016年9月23日周五
【项目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历史沿革 2.能力目标:
掌握收集,整理,归纳介绍中国美食导游词讲解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美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四大菜系特色
2.难点:八大菜系的典型代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分析法,图片演示法,模拟演练法
【教具】:PPT,课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菜肴在流传中分为许多流派,其中为社会所公认的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有:
鲁、粤、川、苏、浙、皖、湘、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
第三篇:英语口译二级精讲班第8讲课件讲义
英语口译二级精讲班第8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英语口译二级精讲班第8讲讲义
主题练习(下)
主题练习——教育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将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
2003年12月30日,新一届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汇报1。//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教育工作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对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做出了具体部署。//
实施这两个计划,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教育部将按照会议要求,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认真实施这两个计划。//
今后,中国教育将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2004年,将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西部地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让西部的孩子们都能上学,打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
已经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实施“高等学校3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力度,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集中力量,重点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二期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Develop China by Talent”
and developing an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cohesiv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uild up a perfect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produce billions of high
qualified labors, millions of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and a
large group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mote a close
integ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construction,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social
progress. //
On December 30, 2003, the National Steering Grou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cabinet held the second
meeting and heard the report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Action Plan for Rejuvenating Education 2003-2007” and “The
Program for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Eradication the Illiteracy
among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 in the West”. //
The “Action Plan for Rejuvenating Education 2003-2007” identifies
the direction, tasks and objective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 the next 5 years, clarifying the detailed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Program
for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Eradication the Illiteracy among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 in the West” puts forward the details
on the universlization of NYCE and the eradication of illiteracy
among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 in the western areas.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wo Program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quality and pursuing
cohe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ill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 set by the
meeting and carry out the two programs carefully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rejuven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developing China through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Grand Western Development. //
In the future, the educational work in China will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solidating existing achievements, deepening
reform, improving quality and pursu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y,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various forms and at all levels. //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70% of the population
inhabit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have amounted to 160 million. 2004 will
witn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for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Eradication the Illiteracy among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 in the West”. It is planned that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YCE and eradication of illiteracy
will be realized in the western areas so that all the children in
the west can have access to education, fulfilling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 In those western and central areas where the NYCE
has been universalized, the achievements are to be consolidated
and quality of the NYC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areas with developed economy, the NYCE should be
universalized at a higher level with better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stance Progra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and tr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which the county will act as the main management body. //
We will intensify our efforts in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n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in HEIs” and in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EI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s produced by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e will concentrate our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efforts in develop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key
disciplines. By carrying out the second round of 985 Program and
211 Project, a system for key disciplines with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can be
built up.
口译讲评 Comments on Interpretation
1.
中国人善于归纳概括,汉语词汇大多内涵丰富,涵盖面广,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我们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而需要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明确化,特别是在讲话中首次出现时,需要适当加以解释。《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其中“两基”的含义是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现象,因此应当将这一信息完整地译出来:“the
Program for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Eradication of the Illiteracy
among Middle-aged and Young Group in the West”而不能模糊地译成“the Program
for Strategic Breakthrough in the Two
Generals”。再比如,被评为“门前三包单位”,首先得了解“包”的具体含义,然后才可以着手翻译。“包”是指每个单位必须负责门前的清洁、绿地等,保证门前没有烟头、废纸、果皮等废弃物品,因此不能简单地译成“a
model unit with three responsibilities”,而应当将信息明确化,可译为“a model unit
in san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实施这两个计划,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汉英翻译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汉语动词转成英语名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其中,汉语动词转化成英语名词尤为普遍。在该句话中,动词短语“实施这两个计划”可以转化为名词性短语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wo Programs”
。此外,整个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与汉语不同,英语中表示结果和归纳性的成分通常放在句子前面,所以译为“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two program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quality and pursuing cohe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3.
“高等学校”译为:“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缩写形式为“HEIs”。
4.
汉语讲求意合,重在内在联系,不求形式连接,因此,汉语使用连接词少,句子结构多以并列为多,而英语通常需要用连接词来表明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而言,英语中主从句结构较多。因此,对于汉语中多层次的并列结构,应当分析其逻辑结构,找出隐含的层次关系。例如“加大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力度,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实施„„和深化教学改革可以列为并列层次,而后面的两句话则是前两个举动的结果,可译为“We
will intensify our efforts in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n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in HEIs‟and in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EI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s produced by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further
improved”。如果四个层次的并列关系在英语中都用and来表示,那么英译文将显得十分笨拙,难以让读者看清这四层关系。
第四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8公开优质教学课件教案
三年级上册 《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原本自卑的残疾女孩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为此在导入环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掌声也可以有很大的作用,掌声可以是鼓励,可以是赞扬,可以是自信,可以是祝贺,还可以有很多的含义。让学生说,让学生去体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麻、症、疾”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势”等13个生字,对“掌声、文静、姿势”等16个词语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学生练习,教师分析字词结构等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
2.发动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句段理解人物心理和活动。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采取朗读,默读、分段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领读大意。
4.让学生相互交流,体悟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真心别人的关爱和鼓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学会从平淡中体会人的情感。
3.通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积蓄情感
1.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听一段和掌声有关的音乐《掌声响起来》。
2.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你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你给别人过掌声吗?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掌声?(学生回答)
3.教师深情引出课题: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因为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从而改变了生活的方向,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翻到P117页。请同学们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要求:
(1)将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读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
愿
姿
势
投
况
吞
烈
绪
述
普
通
鼓
励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学生读。
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掌声含义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忧郁 。
1、 你读出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说话要有根有据,你从哪个词、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2、指导品读。跟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英子的痛苦、孤独、自卑等情感。语调低沉低缓。
讨论:体会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语的意思,想想英子此刻的心理活动。体会掌声前的英子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板书:忧郁、自卑)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英子的开朗。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讨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呢?(板书:自信、开朗)
(三)再读体味: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
1、4两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 、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四、品读掌声,感悟掌声内涵
(一)、聚焦“掌声”,感受爱意。
1、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把我们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鼓鼓吧! 讨论:骤然间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想通过掌声向英子传达什么?
2、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次,大家想在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快把这掌声鼓起来吧!
(1)同学们为什么会为英子鼓掌?(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声音也非常动听) (2)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小英说什么话? (3)这时的掌声包含着什么?(板书:鼓励、赞扬)
过渡:同学们,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自卑,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掌声里包含的是鼓励、尊重、赞扬、关爱,这些使英子终身难忘。
(二)、情感升华
(1).老师这里有一首掌声的小诗,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朗诵。 (出示掌声的小诗,放背景音乐,师深情朗读)
(2).掌声,无处不在(放背景音乐,播放掌声图片)。师深情解说。 (3).结束语
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4).小练笔(出示课件)
掌声是如此的神奇、重要,爱是那么的伟大,在生活中你想把你的掌声、你的爱送给谁呢?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学生动手写话,交流学习 。
五、拓展练习:
1、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2、回家后,把《掌声》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21掌声
忧郁
鼓励
开朗
掌声
自卑
赞扬
自信
第五篇:初三下《曹刿论战》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及军事才能;
2、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部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作者是谁?
学生答: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长勺之战;战争地点:长勺;战争双方: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学生答: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后答: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答: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解释: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