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向真精彩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走向真精彩
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教学心得体会
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作者:程卫华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让教学走向生成”是让课堂变得精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条件。如何让教学走向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是新理念下的备课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求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说简单点,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讲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提倡“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二、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策略很多,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舍得给予,让生成更精彩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当然,给予空间并不是指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或一些有形式而无内容的活动,给予时间也并不是说课上的40分钟可以毫无节制地乱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维度,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必须树立生成意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锻炼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定能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彩的优质课。
第二篇: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体会
[摘要]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创新型人才,而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就成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
[关键词]创新作文 开放习作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亦理应如此。谁也无法想象在狭隘、封闭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必须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在试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
为什么学生怕写作文?没东西可写,作文内容十分贫乏。有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作文”,有的是全文照抄的“移植作文”,很少能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作文。究其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闭门造车,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不断创新。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创造的活动中来,教师应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丰富习作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写作的兴趣,乐此不彼地创造好的作品。要开放广阔的习作实践领域,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习作。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俗
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只顾埋首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在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积累成写作所需的“素材库”。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从而建立多渠道的习作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写作。如: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写发明小论文;开展郊游活动,写游记;到社区中做环境调查,写调查报告、环保建议;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写观察日记;到老人院义务劳动,参加植树活动……
(二)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快乐习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丰富班队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如举行轻松愉快的游戏,进行趣味写作;开展班际体育比赛;举行智力竞赛、手抄报设计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组织讲座会、演讲会、辩论会;还可以利用班级的板报、学习园地开辟“评论家”“我的发现”“说句心里话”等栏目,引导学生将学校、班级以及社会上的人或事发表议论……总之,学校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习作训练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二、 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封闭式”习作教学过于理性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没有城市学生那种多视角、多立意的创造性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陈旧、没有新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学生习作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千人一面,众多雷同,且陈旧单一呢?这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的作文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太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导,却不知反而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学生习作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畅游,不再令其局限于沿着同一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而使其思维方式向各方向尽可能地发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激发想象力。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教师太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造成学生的定向思维。这样做实质上是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儿童是天生的作家,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是他们所特有的。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充斥着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奇思妙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多样。平时我注重加强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常用到的类型有创设情境式,幻想式,课文延伸式,童话式等。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联想小女孩死后真的到了天堂,那会怎样,进行想象作文。又如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龟兔赛跑》为基础,让学生旧故事新编。又如给《三个和尚》故事改写结尾,可以是圆满的结局、悲惨的结局、有趣的结局……
(二)训练学生个性思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现在,《语文标准》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是创新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即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人云亦云,当然不能叫“新”。“新”只能想我所想,言我之言,即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流露自己真实的感情。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承载着人的思想的文章,其风格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能过多的用相同的方法,技巧来指导学生,更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培养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写作爱好,最大限度地把写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时以“我手写我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并在平常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练。
(三)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是一种奇特而绝妙的创新思 3
维方法。我们创新作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指导写《妈妈的关爱》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妈妈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自己,在学习上鼓励自己的事例来写。我就引导学生:“妈妈平时对你的责骂甚至打骂就不是关爱吗?”有些学生受到启发,便从反向思维来想,写妈妈在自己做错事时的责骂、处罚,写妈妈在自己成绩落后时的严厉教育。这就避免了习作内容的千篇一律。
三、 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渠道单一,方法落后,内容空泛,形式呆板,违背了认识规律,导致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创造力不强。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探索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结合课文进行创造性习作。
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
1、续写训练。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文尽而意无穷”,留有悬念。故此,我们可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发挥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可让学生进行续写。
2、扩写训练。教材中有的课文或段落写得比较简单、概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内容与中心关系紧密的句段作为想象点,进行扩写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两个句子对于体会邱少云的高尚品质有很大作用,可根据这两个句子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神态、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3、仿写训练。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表达方法,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匆匆》一课,作者是这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一排比句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学习后可让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习作的训练。
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 4
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的几种训练方式效果尤佳。
1、即兴演讲。我在课前安排了三分钟的演讲,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谈看法,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不失为提高写作的一个好办法。
2、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觉和发现写下来。
3、电视评论。在很多家长和教师心目中,认为看电视是件坏事,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看电视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帮助的。我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智力百分百》《实话实说》《动物世界》等等,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对电视发表评论。在评论中,学生学会了准确地阐明观点,训练了严密的逻辑思维,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摆脱僵化模式,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仍需我们积极地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开放式教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任富强 〈〈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 2002年第2期
3、《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第三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生在校学习面貌。
老师们说,应试教育、考点思维,把学生引入题海,最后是厌学者成群,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且发展到中考的考场上也睡倒了一大片(题目做不出来,而学校又要求不能提前交卷)。
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三本教论”:师本教育、本本教育、考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形成“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而对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大谈“有效教学”,主要看老师灌输了多少知识点,灌输的方式怎样巧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怎样。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款款而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惰于激情的时刻,她让焦头烂额的教师们镇定下来,有了明确具体实践导向,她让困于“三本”环境中的孩子们看到了曙光与希望。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以及成功实施生本教育都具很大的帮助。
在我校尝试生本教育学后,看到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木兰诗》《再别康桥》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热烈、巨大的阅读量,强烈的激情,可以说,一堂课,比得上平时几周所及的阅读和感悟。学生从中吸收了最丰富的营养。在课堂的原生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兴高采烈地活动。此刻他们没有想到回答问题,没有想到做作业考试,没有刻意的竞争,没有我要从中吸取什么的指令。
我们试想:在你吃饭的时候,美味盘餐,兴致勃勃,谁也不会想,这一块吃下去要吸取维生素和蛋白质多少。吃得越高兴,无意吸收就越好。读书也是这样,学生们读诗经,读徐志摩,读朱自清,读李清照,读李商隐,读白居易,说着古往今来的,和他们自己的情感,每一阵笑声都饶有那个年龄段的深意,每一个发言又都沾带着书卷气和正义感。他们没有刻意地在积累,在形成语感——因而自然有获得考试制胜的法宝——大自然就是那样地眷顾我们,把享受美味和营养结合在一起,把阅读的情致和语文素养的生发结合在一起,越不刻意,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达到丰富和深刻的极致,越是成为生命成长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成就了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全优语文课堂模式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先学后教”。它是全优课堂的重要基础,承载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我校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先确定了古诗文的生本实验课,像《黔之驴》《观刈麦》等,我们实践了导学案,用她来落实先学后教,教少学多。导学案是落实先学后教的物质基础,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自我学习的程序链,是合作探究方向盘,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针,是当堂达标的目标地。“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从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既然可以先学,那么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不是意味着不要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语文课堂该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无数成功的生本实验表明,郭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是带有拯救性质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走向生本呢?
(1)语文课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展示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和生活实践„„这样,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2)给语文教师四点建议: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同时再送几条切实可操作的教学举措: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甚至不设计作业。
(3)生本教育在频考下的对策:生本教育在频考下只要用“二八开”原则,八分生本教育,二分生本备考,身处师本、考本的环境里,不得已在实施“二八开”原则’,这样,学生更爱学了,优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困生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本教育确实符合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上,“满堂灌”的课好上,实施生本教育没那么容易掌控,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改革评价制度、频考制度。让生本教育在荆楚沃土上生根发芽茁长成长。
生本课堂的惊喜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与讨论,我校确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暑假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虽然生本理念在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首先,学生不再据泥于教者对教材理解的设定,而是通过先自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以前我们在学习涉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往往会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言语、心理活动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先学后教”的生本教学观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各自独立观点,再把这些可能还不成熟的观点放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使这些观点更趋理性;最后再将这些有理有据、相对成熟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这种思维的碰撞就经常会产生美丽的思想火花。
如分析《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的“王母”形象时,传统课堂一般都会抓住“闯”“狠狠一推”“拽”“划”等动作描写来引导学生得出“王母是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的结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唯一且理所当然的,但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班杨俊所在的小组就由杨俊为代表给出“王母是个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人”的结论。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愣住了。班长田霖颖首先站起来说:“王母那么坏,把自己外孙女的两个孩子,也就是她的重外孙女‘狠狠一推’,难道她还是好人?”杨俊小组里的司徒立刻站起来答到:“王母是一个执法者,天廷也确实有神人不可以结婚的规定,王母没有因为织女是她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王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呢?”双方同学激烈地争辩使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连我也忘情于这种氛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起叶圣陶为什么将王母写得那么坏,他为什么又将传说中牛郎偷织女衣服的那一段情节给省掉。我们甚至很自然地谈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引导社会进步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小学课文可以学得这么深入,也没想到孩子们懂得这么多。
其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开放性、发散性。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教学有这样一句简炼而经典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俗一点解释这句话就是:不到他(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学观中的“以学定教”暗合,以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把握教学的层次。这一原理使一切预设的教学流程设计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学习内容和重点都是学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给学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语文阅读课上实施生本的过程中就基本上分为大致这样四个步骤:字词句段,文章内容,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的疑问”中常常会出现传统教学中不会出现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惊喜的内容。
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全班交流进行到“我的疑问”这一环节时,我班陈步诠同学就提出:“我觉得诗中的半亩方塘不一定就只指人的心智,还可以指中国的官场,那么源头活水也就不是指书本里的知识了,而是指源源不断地招进清廉的公务员,只有源源不断地招进这样的公务员,才能保持官场的清正廉明。”我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又有同学站起来说:“那么,这半亩方塘也可以指我们的学校,只有不断地招收高素质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学才能保持高水平。”我惊喜: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么?我因势利导,留了一道课后作业:以《观塘有感》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半亩方塘比喻义的看法。结果同学们写出来的想法异彩纷呈:有把方塘比喻成公司的,有把方塘比喻成医院的。学生能够由古及今、由书本知识及现实社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并敢于去质疑权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着眼于学生长完的发展。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蹲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即使他们有时提出的观点难免不全面、不完善,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你对他们的“半调子”观点给予耐心,他们终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基于自己课前的预习、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课上介绍了青海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介绍了平原地区的柳树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而反应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和生存不易,最后很自然地引导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要学习这株柳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正当我在开心地认为又一篇课文被我轻松地“教”完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吴子虚同学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点疑问,刚才有同学说青海高原的人洗菜的水用来洗脚,洗脚的水用来喂猪,可见那里水太少了。可是那里怎么会有水电站的呢?你看‘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他的这个疑问一提出来,同学们就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显而易见,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株柳树生长的具体位置: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李博文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株柳树不就不神奇啦,它肯定有的是水!”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因为有水,附近肯定还有其它树。”同学们像炸开了锅,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看来作者陈忠实不怎么‘忠实’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笑着对吴子虚同学说:“你读书真仔细,可以说是有了重大发现,‘读书贵能疑,疑能生教义’就是这个意思。”转而又对大家说:“如果陈忠实为了反映柳树的这种精神而刻意夸大环境的恶劣的话,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凡事要讲证据,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李家峡水电站还有其它树的证据。”过了几天,同学们果然给我找来了几张网上“百度”而来的李家峡水电站长着其它树的图片。同学们的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不是很可贵么?
生本课堂充份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据泥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所设定教案的条条框框,而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学生与教者教材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虽然生本课堂才推行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样的例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在这种氛围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个教师,感觉自己只不过是学生中成绩相对好一点的一员。当我站出来说话时,我不再感觉自己是在空洞地说教,而是在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在这种氛围中,我也忘记了去进行所谓的组织教学,虽然同学们坐得东倒西歪,但我知道他们都是投入的。这一切,都是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第四篇:让初中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英语,是《新课标》强调的“做中学,学中用”的体现。以往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英语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英语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倡导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从而实现高效率、人性化的初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生活化 情境 拓展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产生背景 1.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
“我国初中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甚至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教育部,2003 年)。出现“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李岚清,中南海外语教学座谈会)等明显问题;许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学了十年八年,到头来还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兴趣低,收效当然是甚微。
2.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笔者尝试开展“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实践、运用、练习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真实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可能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内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三、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和原则
“课堂教学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课堂教学不同与生活,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有这样一幅生活化教学的画面:在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言课上,孩子们正在学习汉语拼音。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女教师讲解时的神情与一举一动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每人手举着能代表各个音素的物品,念着、唱着、跳着、听着音乐的旋律、排队组合;他们画一幅很大的图画,画中藏着学习的所有音素,他们玩起抓迷藏的游戏,念着有韵律的诗歌,听着美妙的故事。虽然他们不知道每个字如何写,但是他们知道语言很美,很动听。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有想象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学生的学
习激情源于有兴致。我们还可以看出:教学在于激发一种兴趣,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教学在于提供一种条件,教学在于唤起一种感情。英语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将会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提供舞台,为教师展现智慧,引导学生发展提供场所,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供机会。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为了使听、说、读、写的活动更加具体化,教法的选择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做到:眼到、脑到、口到、手到,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即遵循情感性的原则;为促成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倡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学法指导遵循自主性原则(八个“给”):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2、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3、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4、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5、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6、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7、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8、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四、走向生活化初中英语教学的设计方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驭课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课堂设计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英语生活化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构建提供学习资料,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群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型、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职高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办法努力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我们对初中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些认识和设想,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初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就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使他们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我们目前使用的仁爱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非常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的生活内容包括自身生活和学校生活,如:姓名年龄、个人爱好、性格特长、家庭成员、理想中的职业、最喜欢的朋友等许多方面。我们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在新学期开始,结合教材第一单元 Making friends 内容,可以让学生这样做自我介绍:“My name is …, I am a 15-year-old boy. 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I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too. So we have the same interest. We may be good friends.” “I major in accounting. I like making friends. I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honest……”等等。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学习、生活、运动,交友、谈心。校园的许多设施: playground, computer room, library, classroom等等,都是学生很想学到的语言材料,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会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比如“Mr. Li is our head teacher. Every morning, he runs on the playground with us.”,“I enjoy my new school life. I can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 And I can play piano in the music room…….”
等。
2、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笔者经常根据本校专业的特点,联系教材,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角色表演,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Stay in a hotel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扮演客房、大厅服务员和客人进行对话或小品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很自然地用到了课本中学过的交际用语:“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room for one night?、
“Could I have your ID card?”、 “I’d like a single/double room.”。学了 Places of interest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 Lake(或本地的其它旅游景点)to a group of visitors?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讨论活动
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我们在组织学生Discussion时,要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亲身投入到生活中,这样学生渐渐就会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渴望。例如,在教学Time这一课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Which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 time or money ? Why ?”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一个组代表说:“We think time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time is limited. If you lose it, you can never get it back. You can make more money but you can’t make more time.”.另一个组说:“.We think money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we can buy many good things with money. If we have no money, we won’t enjoy the wonderful life. Don’t worry about the time , because we are young ,we have a lot of it.” 又一个组说:“We think time and money are both important. If we have more time ,we can make more money. And if we have much money ,we can do something easily”.这样的设计首先将知识还原为生活,其实是对生活本身的讨论。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在坦诚的交流和讨论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丰富了认识,开阔了眼界。这样的讨论,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3)、生活化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对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探究生活,反思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操作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教师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写自己的生活,自然淡化语法教学、淡化词语教学、淡化阅读分析教学。比如在教学Environment 后,要求他们写一篇“In your daily life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的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英语,基于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思索生活,理解生活,面向世界、认识世界,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 (4)、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走进了英语课堂。它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
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真实的情景。比如在学习Unit9 Health 这个单元时,为了能使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受,同时使学习材料更有趣味性,我用DV拍摄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运动等镜头,把它们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们能在课件中发现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身影,既感到亲切又觉得真实、自然、充满人情味,使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为语言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作业布置生活化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英语课外作业做以下小结。(1)操作性的:如让学生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写说明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资料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水平。我们还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收集、摘抄英文商标、产品说明书、中英文广告、标牌,如“Pierre Cardin” —皮尔.卡丹,“Peace bird.”— 太平鸟,“ Bank of China”— 中国银行, 等等。通过这些作业,学生会为能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并学到这么多的英语而高兴,从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驱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2)交流性的:在课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或教师帮助学生配对,让学生创造性地改编对话或排演短剧,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表演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3)习得性的:让有条件的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英语广播,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故事书,看英语VCD,欣赏并学唱英语歌曲。
4、课外拓展生活化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随着观念的更新,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一旦离开了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布置 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或者校园中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条件好的学校有广播台和电视台,它们是校园内覆盖面最广,学生接触面最频繁的两大媒体。学校要积极筹建好这两个英语平台,如确定指导老师人选,和组建采、编、译、主持等节目制作团队,计划每周播出的次数和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广大学生逐步适应并乐于用英语获取信息,并在英语情境潜移默化地增强英语使用意识,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节目制作人员,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一个较大的台阶,为其他同学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同学学习运用英语,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 Ⅰ、利用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和生日,开展英语晚会等英语主题活动。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同学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举办英语晚会既是英语学习进一步升华,也是一次领略收获喜悦的成果展示。 Ⅱ、经常性地举办一些英语比赛。如唱英语歌曲比赛、英语风采大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学生可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英语活动,体验并感受英语魅力,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Ⅲ、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让学生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交流。让他们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真实的语言。通过组织和参与多样化的英语活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策略得到了调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活动
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强调“做中学、学中用”的最好体现,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将生活的内在需求转化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充分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5 考试内容生活化
考试内容生活化,即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的能力。中考英语命题近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命题思路和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从听力、语法、词汇、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改错或翻译,到书面表达,无论哪一部分的试题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强的时代感。下面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为例加以说明。
(1) 阅读理解生活化。
近几年的初中英语试题阅读理解的语篇均选自英文原版读物、国内外英文报纸(如 China Daily 等)甚至英文网页。阅读理解的内容无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社会历史、风俗民情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话题等。以 历年的恩施卷为例,内容涉及奥运会、最美新娘张莉莉等。语篇涉及的体裁也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应有尽有。常见的试题类型有:辨认特定细节题、确定事实或情节题、归纳文章主题或论点题、为文章添加标题题、根据上下文确定生词或词组的意思题、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判断题、预测下文题、识辨作者情感态度题等。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2) 书面表达生活化。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所提供的材料或文字、或表格、或图片,内容都是考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或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写作体裁都将有可能出现。这些写作题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提示部分的文字言简意赅,这给了广大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五、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
通过走向生活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收益匪浅。
1.课堂“活”了
课堂“活”起来,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学生“活”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中考成绩也得到明显地提高。
3.教师“活”了
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英语,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学生实际运用中,既能让学生的所学得以正确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我提升、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而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监督者、促进者、资源提供者。教师要善于发挥主体意识,扩展教学空间,灵活有效地把英语生活化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生活化教学将知识生活化,不再过于重视教教材,而是注重用教材教,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做事,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进而把英语生活化教学将生活知识化。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生活化”浅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序 2006. 2.《课程标准与任务教学策略》载《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 3.《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1(4) 4.《浙江省中等职高学校课本》——《英语》
致谢: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育教学12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初中英语走向生活化我觉得最为成功,感谢英语教学的平台,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第五篇:主问题设计,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提纲挈领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应是文本研读的抓手,不能简单理解为文章的主题,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学策略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由于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与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炼的方向、重点、层次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同。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张 清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