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全文)

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全文)

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第一篇: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句子常见语法错误(改错)1.句子成分残缺不全We always working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taking exams.(误)We are alway。

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

第一篇:new写作语法常见错误

句子常见语法错误(改错)

1.句子成分残缺不全

We always working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taking exams.(误)

We are always working /We always work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taking exams(正)We should read books may be useful to us. (误)

We should read books which may be useful to us. (正)

2.句子成分多余

This test is end, but there is another test is waiting for you. (误)

One test ends, but another is waiting for you. (正)

The driver of the red car was died on the spot. (误)

The driver of the red car died on the spot. (正)

3.主谓不一致

Someone/Somebody think that reading should be selective. (误)

Some think that reading should be selective. (正)

My sister go to the cinema at least once a week. (误)

My sister goes to the cinema at least once a week. (正)

4.动词时态、语态的误用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re are not so many cars on the street. (误)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re were not so many vehicles on the street. (正)We have little time to read some books which we interest. (误)

We have little time to read some books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 (正)

I am a student who has studying in the college for two years. (误)

I have been studying in the college for two years(正)

5.词类混淆

It is my point that reading must be selectively. (误)

In my opinion, reading must be selective. (正)

Honest is so important for everyperson. (误)

Honesty is so important for everyone. (正)

The old man was hit by a car when he across the street. (误)

The old man was hit by a car when he was crossing the street. (正)

第二篇:现代汉语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 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刊)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例如:

(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刊)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书)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例(6)刚好相反,主语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从一个方面说的,也不搭配。宜将谓语改成“也是能否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8)*由于该县领导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事

83 故屡屡发生。(报)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9)一年不见,她的身体比先前好多了,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也比先前提高了

许多。 例(8)毛病出在作定语的主谓词组“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上。“财产”可以“遭受巨大损失”,“生命”不可能说“遭受巨大损失”。宜分开来说,改为“劳动者人身伤亡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2)*凡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的,必须给以严厉的行政处分,严重的要负刑事

责任。(报)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他们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 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例(2)“执行”跟“指挥”在语义上也不搭配。如要保留“执行”,可将“指挥”改为“命令”或“指示”;如要保留“指挥”,可将“执行”改为“服从”。例(3)我们只能说“防止„„发生„„”,不能说“防止„„不再发生„„”。“为了„„防止发生„„”就是“为了不再发生„„”的意思。如要保留“防止”,得把“不再”删去;如要保留“不再发生”,可以将“防止”改为“使”。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5)*在焦作市发现的一组元代杂剧陶俑中,有奏乐、有吹口技、有跳舞等,个个

姿态优美,生动逼真。(刊)

(6)*你看完这个电影,会强烈地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那就是电影故事的作者。

(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例(5)动词“有”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而现在“有”后面的词语“奏乐”、“吹口技”、“跳舞”都是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可有两种改法,一是改为“有的奏乐,有的吹口哨,有的跳舞”,一是改为“有奏乐的,有吹口哨的,有跳舞的”。例(6)是另一种情况,动词“感到”要求带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而现在“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是个名词性词组,与要求不合。可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改为“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8)*这一年来,长沙市教育局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中学中青年教师的

业务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先锋厂这几年来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技术,不可能带来高效益,所以

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努力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报)

84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了„„小屋子,„„乡亲”,是说得通的;“看到了„„乡音,„„笑声”,不合情理,声音只能听到,不能看到。这可能是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了,以致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例(8)作述语的“培养和提高”是联合词组,作宾语的“业务水平”不是联合词组。宾语“业务水平”只能跟作述语的联合词组里的“提高”搭配,不能跟“培养”搭配――“提高业务水平”说得通,“培养业务水平”是说不通的。例(8)“努力„„”这一小句可改为“培养中学中青年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例(9)述语“研制、开发”和宾语“新产品、新工艺”都分别是联合词组。“研制、开发”跟“新产品”都能搭配,“研制、开发新产品”是说得通的;“研制、开发”跟“新工艺”在搭配上就有些问题,因为“新工艺”可以开发,但不能研制。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修饰、“打扮”中心语的。我们在本章第七节七小点里曾经指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二者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1)*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 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报) 例(1)“歌声”前用了三个修饰成分――“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就都不能跟“歌声”搭配。再说,“歌声”是比较实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歌声”,这说法也不贴切。例(1)宜改为:

(2)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动

人的历史性乐章。 下面是犯有同类毛病的实例:

(3)*由于他试制成功了这项新的电子元件,从而弥补了我国电子工业上的一个空 白。(报)

(4)*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

(法规)

(5)*注意饮食、不忘运动、保证睡眠和规律地作息,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刊)

(6)*自从03谍报员被捕以后,孙长林的处境一天一天地险恶。(书)

(7)*这篇作文在写法上非常简洁、生动。(刊) 例(3)、(4)定语跟中心语都搭配不当。例(3)量词“项”是用于抽象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一项任务”、“一项工作”、“一项主张”等,不用作具体事物的计量单位,因此“这项”不能与“电子元件”搭配。这里可以将“这项”改为“这种”。例(4)“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这个偏正词组,其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用语”能与药品混淆吗?例(4)可改为:

(8)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其它容易误导人们将食品、

酒类、化妆品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

例(5)-(7)是状语跟中心语搭配不当的实例。例(5)“规律”是名词,不能作动词“作息”的状语。可在“规律”前加个“有”,改成“有规律地作息”。关于例(6),须知“一天一天(地)”作状语总是来说明某种变化的,所以中心语不能是单个儿形容词,都得带有“起来”、“下去”这样的趋向补语,或者带个“了”。如“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一天一天(地)烂下去”、“一天一天地好了”等。现在例(6)受“一天一天地”修饰的是一个单个儿形容词“险恶”,这就不合要求。根据全句意思,后半句改为“孙长林的处境越来越险恶”似更好一些。例(7)作为状语的介词结构“在写法上”跟中心语“非常简洁、生动”在意义上不搭配,“简洁、生动”只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写法。这里无 85 需用“在„„上”这样的介词结构,整个句子宜改为:

(9)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简洁、生动。

在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上,修饰语或中心语如果是个联合词组,也特别需要注意彼此的配合。如果不注意,也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毛病。例如:

(10)*西城公安局由于能随时注意研究并掌握流氓盗窃分子的活动情况和活动规

律,所以不管犯罪分子如何变换花样,都能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

滓。(报)

(11)*人们都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这位穿军装的找水英雄刘国柱的动人报告。(报)

(12)*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的意见。(报)

(13)*检查人员检查上市公司时,可以对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像和复制。

(法律条文)

例(10)在“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滓”这个“状-中”偏正词组里,状语和中心语都是联合词组。“打击社会渣滓”可以做到“稳准狠”;“识别社会渣滓”可只能做到“稳准”,不能做到“狠”。 可以有两种改法:或者把状语“稳准狠”改为“很好地”;或者分成两句话,说成“西城公安局„„,都能很好地识别这些社会渣滓,并稳准狠地打击他们”。例(11)“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可以说,“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就说不通。宜将介词结构“以崇敬的目光”里的“目光”改为“心情”。例(12)的毛病出在“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这个“状-中偏正词组”上。“跟自己合不来”说得通,“跟自己看不惯”说不通。全句可改为:

(14)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自己“看不惯”或者跟自己“合不来”的同志的意见。 例(13)对情况,可以记录、录像,不能复制;而对资料,可以录像、复制,不能记录。可以分为两句话来说:“„„,可以对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录像,对有关资料进行录像、复制。”

上面所谈的几对句法成分之间搭配不当的毛病,需特别注意。除此之外,有时还需注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问题。主语和宾语虽然在语法上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如果谓语动词为“是”、“成为”或“~成”等,主语跟宾语在意义上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需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五节里的“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小节中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15)*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城市上映的五部

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报) 例(15)一紧缩,句子的基本框架是:“„„电影节以及„„影片都是„„好作品”。“影片是好作品”,说得通;“电影节是好作品”,显然不通,这里就没注意主语和宾语在语义上的配合。例(15)可以改为:

(16)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所放映的电影,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

城市上映的五部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

二、句法成分残缺

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例如:

*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靠科

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报)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86

(一)残缺主语

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刊)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

(2)*在数学界老前辈的热情指导下,使杨乐在数学科学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刊)

(3)*从上述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案发时王永明并不在案发现场。(刊)

(4)*通过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哈尔滨铁路局绥佳线上发生的“130重大交通

事故”,给了各列车段的各级领导以深刻的教训:“层层不负责任,就没有交通 安全保证!”(报)

例(2)的毛病跟例(1)一样。改法也是或删去“在”和“下”,或删去“使”。例(3)、(4)都是由于在句子头上用了介词“从”、“通过”,句子就残缺了主语。例(3)宜将“从”和“中”删去;如要保留“从„„中”的说法,也可在“充分证明„„”前加上“我们可以”之类的词语,不过这种改法从表达上看不如前一种改法好。例(4)也宜将介词"通过”去掉,这样句子就没有毛病了。下面是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所造成的残缺主语的病句。例如:

(5)*听了刘大妈的诉说,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书)

(6)*高老大看到了儿子的亲笔信,才使他放下心来 。(书)

(7)*每当我看到江姐英勇就义的镜头时,免不了要使我流泪。(报) 例(5)“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的是“刘大妈的诉说”,而不是“听了刘大妈的诉说”这一行为。就全句意思看,宜将“听了”删去。例(6)、(7)毛病跟例(6)类同。例(6)宜将“使”删去,把“才”挪到“放下心来”的前面。例(7)宜将“使我”二字删去。

在复句组织中转换句式或转换话题之后,滥用省略,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如:

(8)*这几年来,①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②严格了教学秩序,③一旦发现谁

考试时作弊,④就会被通报批评或被记过处分,⑤直到不发给学位证书。(校

刊)

(9)*在1978年于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了与会科

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报)

(10)*我们曾将这些信转给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

篇文章,对广大读者表示谢意。(报)

(11)*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的烤鸭技艺越来越精湛,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时,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报) 例(8)、(9)是随意转换句式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10)、(11)是转换话题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8)这个复句包含了五个分句,除第一个分句出现主语外,其余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而在句式上,第

一、第

二、第三这三个分句都是主动句式,这三个分句的话题相同,都是“北京大学”;第四个分句是被动句式,而且改换了话题(从上下文看那话题该是作弊的学生);最后一个分句又是主动句式,并又换用了跟第

一、第

二、第三个分句相同的话题。所有改换的话题在分句中都给省略了,以致造成残缺主语,结构混乱的毛病。例(8)可以有两种改法:一种改法是都采用主动句式,全句改为:

87 (12)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一旦发现谁考试时

作弊,就对他进行通报批评或者给以记过处分,直至不发给学位证书。 另一种改法是“一旦”后的分句都采用被动句式,全句改为:

(13)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如果谁被发现考试

时作弊,谁就会被通报批评或收到记过处分,直至不被授予学位。

根据例(8)的内容,前一种改法要好一些。例(9)这个复句的前一分句用的是被动句式,后一分句用的是主动句式,而且话题也变了,但变了的话题却随便省略了,致使残缺主语。宜在“给予”前补出主语“大家”;另一种改法是将“受到”改为“得到”。例(10)从文章内容看,第

三、第

四、第五个分句的主语都该是“陶斯亮同志”,现在文章作者由于转换话题后随意省略,致使让读者搞不清“不能一一复信,„„”是“我们”呢,还是“陶斯亮同志”。宜在“不能一一复信”前补上主语“她”。例(11)谁“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呢?按原句的写法,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了。其实从报道看,是我国政府进行宴请。应在“特地”前补出主语“我国政府”或“周总理”。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例如:

(12)*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 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二) 残缺谓语

残缺谓语的毛病比起残缺主语的毛病来要少得多,但是有,这多半是因为急于往下写,一时疏忽所所造成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句子长,写到后面忘了前面,把整个谓语漏掉了。例如:

(1)*唐总经理一听说×国厂商不顾信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汽车零件,

就怒火中烧。他由于按捺不住怒火而折断了手中的铅笔这个动作,如果唐总经

理不发火、不激动,倒是不符合他的思想性格的,这丝毫谈不上有什么鲁莽之

处。(刊)

例(1)这一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意见的。显然在第二个句子的“他„„这个动作”之后落了谓语。宜补上“是合乎情理的”一类谓语。

另一种残缺谓语的情况是,指残缺谓语中心动词。例如:

(2)*对于县委关于扩种省里推广的新的棉花品种的决定,反应不一,有的甚至抵

触情绪。(报)

例(2)主语“有的”后的谓语不是整个儿都漏了,而是在名词“抵触情绪”前漏了个动词“有”。这个“有”是不能省的,省了句子就不通了。再如:

(3)*你想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也是很自豪的吗? (报)

(4)*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临窗望着天穹上的一弯新月,千里共婵娟的你,

我双手合十,虔诚地为你默默祝福。(报) 例(3)残缺了谓语中心动词“值得”。“自豪”只能用来说明人,不能用来说明事件;说明事件得用述宾结构“值得自豪”。应在“自豪”前补上动词“值得”。例(4)“远在大洋彼岸的我”是不可能“望着”“千里共婵娟的你”的。在“千里共婵娟的你”前宜补上动词性词语“思念着”或“想着”。

88

(三) 残缺宾语中心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报)

(2)*这种创作思想,造成了我们的文艺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刊)

(3)*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少售货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了。(报)

(4)*张洪友站在被告席上,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放弃往上申诉。(报)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例(2)宜在句末加上“的局面”或“的现象”。例(3)可在“为人民服务”后添上“的思想”三个字;也可以删去“树立”,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作“谈不上”的宾语(“谈不上”后面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例(4)应在“往上申诉”后补上“的权利”三个字。

(四) 残缺必要的虚词

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例如:

(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

(2)*他身为商场总经理,不但对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丝

毫不加制止,反而指责那些坚持原则的售货员是“拆商场的台”,是“不顾大

局”。(报)

例(1)应在“他散布”和“谣言”之间加上“的”,变主谓词组(“他散布谣言”)为偏正词组(“他散布的谣言”),因为“我”不相信的不是“他散布谣言”这件事,而是“他”所散布的“谣言”。例(2)作者的原意是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不加制止,但由于在“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之后缺少了一个“的”,意思就全变了,变成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不去制止“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那种行为。那个“的”一定得补上。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在汉语的复句里,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特别在口语里,常常是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是老舍作品《全家福》剧本里的一段对话:

(3)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

肥料厂,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直哭,交通警把她交给了我,我帮着又找了

一阵子,也没有用,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关联词语(最后一贯分句里的“就”可以算一个),也不必给补上什么关联词语。但是,有时如果在前面的分句里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了关联词语,那么往往要求在后面的分句里用上与之呼应的关联词语。如果不慎漏用了,就会使句子脉络不清,甚至使句子站不住。例如:

(4)*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明,国外已出现了“电子手”,但因为没有感觉,

灵敏度差,不能作精细动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由连词“因为”带起的原因从句到哪儿为止?就到“没有感觉”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灵敏度差”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一分句为止?光就这个句子本身判断 89 不了,因为“灵敏度差”和“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两个分句,既可以分别看作是前面分句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后面分句的原因。从原文内容看,得在“远不能„„”之前补上连词“所以”。下面的句子毛病相同:

(5)*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我们到过的几个城市,几乎都没有无轨或有轨电

车,公共汽车的线路和车辆也较少,等十多分钟不见车来是常事。地下铁道全

国只有很少几个城市有。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上班地点就在住宅附近,那就

只好自备汽车了。(报)

(6)*吉林省磐石县曾经是多年无森林火灾的先进县,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无视国

家法令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纵容一些人进入林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搞副业,

使一个好端端的林业先进县城变成山林火灾最多的一个县。(刊)

例(5)最后一个分句“那就只好自备汽车了”头上要有连词“否则”来和“除非”相呼应。现在缺少了这个关联词,不仅语气脱节,而且意思也变得含混,叫人费解。例(6)第一个分句的意思和后面分句的意思显然是正好矛盾的,应该在第二个分句“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前面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是”或“可是”,这样就使句子语气连贯,意思清楚了。

词语的位置摆得不是地方

句子里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有人提出可考虑推行股份制。为慎重起见,许多领

导同志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的问题,深入各方面听取了广泛的意见。(报) 例(1)作者本意是要说许多领导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问题广泛、深入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但由于作者把“深入”、“广泛”、“各方面”这些修饰成分放得不是地方,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使句子意思含混不清,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深入”是动词,“各方面”是作“深入”的宾语。

(一) 修饰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位置不当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如例(1),又例如:

(2)*据美国报纸最近报道,多个病例表明,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胡萝卜、

西红柿、青菜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报)

(3)*10岁的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学生,每天晚上都还得由他母亲半夜起来为他接尿。 (报)

(4)*这个成人教育教材编写会议是由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全国职工教育

管理委员会联合于今年五月在苏州举办的。(刊)

(5)*老李吃力地托着被淹的孩子的身体,老林也奋力游去抓住孩子的手腕,他俩

合力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终于托出了水面。(报)

(6)*你做了这么一件大的事情,怎么不跟你丈夫商量商量呢?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例(3)主语中心名词“学生”前的几个定语的顺序很不合适,整个作句子主语的偏正词组宜改为“一个十岁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例(4)、(5)是同时出现的几个状语的排列有问题。例(4)状语“联合”应贴近动词“举办”,句子改为“„„于今年五月在苏州联合举办的”。例(5)在动词性词语“托出水面”前有三个状语――“合力”、“终于”、“将„„孩子”,但全给作者放乱了。应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他俩终于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合力托出了水面”。例(6)是把该作状语的成分错放到了定语的位置上,应把“这么”放在“大”之前作状语。

90

(二)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2)*郑敏之是同林慧卿作了长时间的“对磨”后才以2∶3败北的,第五局的比分

是23:21。(报)

(3)*这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劳动教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政策上对劳动教养

工作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报)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例(2)包含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是从郑敏之的角度说的,说郑敏之跟林慧卿打了五局才以2∶3败北,那么后一分句在说明她们的关键性的第五局的比分时,应将郑敏之的得分数排在前面,林慧卿的得分数排在后面。可是,作者摆错了她们两个人得分数的位置,说成了“第五局比分是23∶21”,似乎第五局是郑敏之赢了。这就造成了前后语义矛盾。应将“23:21”改成“21:23”。例(3)应该把“深刻的阐明”放到“详细的规定”前面,使“从理论上”这一个状语跟“深刻的阐明”相对应,“从政策上”这一个状语跟“详细的规定”相对应。

(三) 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龙须沟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这些“老北京”都是非常了解的。

(4)*赵丹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之一,他的名字无论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

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3)宜改为“我们这些‘老北京’,对于龙须沟的巨大变化都是非常了解的”。例(4)宜改为“无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赵丹这个名字都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6)*他是有名的“往里扒”,跟这种人你别打交道。(书)

(7)*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的

报道。(报)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例(6)“跟这种人”要放在“你别”之后。由介词“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后面。例(7)“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这一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要保留介词“关于”,那就得把“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移至主语“世 91 界各大报纸”的前面。也可以有另一种改法,那就是把“关于”换成“对于”。

(四) 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2)*在浦东十天的考察中,浦东今天崭新的发展面貌,上海人观念上的深刻变化,

既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又感动,也使我们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真正含义。(报)

(3)*当时班上王敏玟、张莹玉和我是大家公认的尖子,我们三个,谁都想赶在最

前面,可是不知怎么的,我这个男子汉怎么赶,总不能跑在她俩前头,几何考

分不是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刊)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例(2)的毛病与例(1)类似。改法有二,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前边,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后边。如果采用后一种改法,干脆把中间那个“使我们”删去,改成“使我们既惊叹,又感动,而且使我们也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真正含义”。例(3)“不是„„,就是„„”要求处于对称的位置上,宜改为“不是几何考分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例(4)宜将最后一个分句里的“比他哥”挪到“学得”的前面。

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2)*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谁呢?(书)

(3)*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刊)

(4)*他为了说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特意举了国内外许多由于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灾难的实例。(报)

例(2)可以在“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吗?”和“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的谁呢?”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种。例(3)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例(4)把“为了„„”和“在„„时”这两种句法格式混在一起了。改法有二,或将“为了”改为“在”,采用“在„„时”的说 92 法;或将“时”删去,采用“为了„„”的说法。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 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 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 *目的是„„为目的的 [3] 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 *是为了„„为目的的 [4] 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 以„„为宜

„„即可

→ *以„„即可 [6] 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 *是出于„„决定的 [7] 是由„„造成的

是因为„„

→ *是因为„„造成的

[8]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比去年同期增加/减少了„„

→ *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9]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 *本着„„为原则 [10] „„的特点是„„

„„有„„独到之处

→ *„„的特点是„„独到之处 [11] 深受„„的欢迎

深为„„所欢迎

→ *深受„„所欢迎 [12] 听到„„噩耗

„„噩耗传来

→ *听到„„噩耗传来 [13] 奔向„„

向„„奔去

→ *奔向„„奔去 [14] 以„„为幌子

打着„„的幌子

93 → *打着„„为幌子 [15] 以„„为名

借口„„

→ *借口„„为名 [16] 经过„„

在„„下

→ *经过„„下

[17] 对于(关于)„„问题,„„

在„„问题上,„„

→ *对于(关于)„„问题上,„„ [18] 由于„„的领导(帮助)

在„„的领导(帮助)下

→ *由于„„的领导(帮助)下 [19] 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为例来说明„„

→ *举了一个„„为例来说明„„ [20] 为„„所欢迎

受到„„的欢迎

→ *受到„„所欢迎

(二) 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人为地糅在一起

这是杂糅的另一种情况。例如:

(1)*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非

常重要的。(报)

(2)*当上级决定把12月19日夜里在天安门“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舞龙的任务

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那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报)

这两个例子是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一句。例(1)宜在“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之后点断,并在后半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加一个代词“这”,使另立为一个分句。即全句改为:

(3)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这也是

非常重要的。 例(2)也应分成两句话:“当„„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写作中不留神,把标点符号丢了,也会造成类似的杂揉毛病。例如:

(4)*他的名字叫张慧芳在牡丹电视机厂工作。(报)

(5)*堂屋的左边是书房大约有十平方米。(书)

例(4)应在“张慧芳”后面加上一个逗号;例(5)应在“书房”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这样便都没有毛病了。

(三) 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

前后两个分句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也把它归到杂糅的语法错误里。例如:

(1)*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两台扫描 机、一台刻盘机等。

例(1)是在一个联合词组中把不同的格式杂糅在一起了。在列举事物时,既可以采用“有 94 +名词+数量词”说法,也可以采用“有+数量词+名词”的说法,但不能在同一个联合词组中混着用。修改时,如采用前一种说法,宜将顿号改为逗号,并将句末的“等”删去,全句改为:

(2)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扫描机两台,

刻盘机一台。

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全句可改为:

(3)现在我们研究所有18台PC电脑、2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以及两台扫描机、

一台刻盘机等。 下面是犯同样毛病的例句:

(4)*我去采访的时候,学校正进行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刷墙,有的擦

玻璃窗,也有在操场上拔草的。(报)

(5)*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书) 例(4)“有的„„,有的„„”是对一个群体里的个体逐一分述的一种句式,“有„„的,有„„的”是另一种分述的句式。现在这句话把这两种分述句式混用在一个复句里了,造成杂揉的毛病。宜将最后的那个分句改为“还有的在操场上拔草”。例(5)孤立地看,前后两个分句都没毛病;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不妥了。既然前一句说“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那么后一句应顺着上文,说“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可是作者忽然改换说法,致使句子语气脱节,让人读着感到别扭。此句可改为:

(6)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 或改为:

(7)在汉语里,名词可以充任主语,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主语。

上面第四小节曾讲到“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的问题,其中所举的病例,如“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从某个角度说,也可以看作这里所讲的“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的杂揉毛病。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8)*他是一个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干起事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 可是做得比谁都差。 例(8)前面用“比谁都说得动听”,后面用“做得比谁都差”,前后不相称。如保留前面的说法,后一分句应改为“可是比谁都做得差”;如保留后面的说法,前一分句应改为“说得比谁都动听”。

代词指代不明

在说话写作中,运用代词可以避免重复罗嗦,同时能保证语言的连贯性。但是使用代词一定要做到指代明确无误。可是不少人在写作中常常犯指代不明的毛病。在分析这种语法错误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个概念,那就是“前词语”。

“前词语”是指“代词所替代的词语”。当句子里要用到除第

一、第二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和“你、你们”等)以外的代词时,一般必须先出现“前词语”。例如:

(1)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

气喘。(孙犁《荷花淀》)

(2)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邨《杂文四则》) 例(1)“女人”是代词“她”的前词语,“丈夫”是代词“他”的前词语。例(2)“陶渊明”是代词“他”的前词语。

在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段话里,用几个相同的代词来指代不同的前词语,即指代不同的对象。下面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病例:

95 (1)*陈刚心里明白,如果徐鹏飞真正知道了他们地下工作者的的名单,就不会跟

他1这么费事了,正因为他2不知道,所以他3说“知道了”。(刊)

(2)*徐书记推门进实验室,李教授也正好要推门出实验室,他1立刻把买实验

仪器的事告诉了他2。(刊)

例(1)根据句子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1”是指代陈刚,“ 他2”、“ 他3”都是指代徐鹏飞的,但都用“他”来指代,会让人读着一时搞不清“他1”、“ 他2”、“ 他3”都分别是指代谁的。宜将“他1”改为“自己”。例(2)根据句子的内容也没法搞清楚“他1”和“ 他2”是分别指代谁的。从小说内容看,是徐书记把买实验仪器的事告诉李教授,因此应将“他1”改为“徐书记”。下面例子里先后用了七个“他”,每个“他”指代谁,更让人弄不清了:

(3)*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他2说出原棉的秘密,

那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他3难于应付,他4知道他5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本身就暴露

了其中必有问题,只有鼓励他6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他7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例(3)一共用了七个“他”,分别交叉指代梅厂长、韩云程和徐总经理。读者读着感到费劲,要来回细细捉摸,才能搞清每个“他”之所指。这样的文字是很要不得的。“他2”可删去,“他3”宜改用“梅厂长”,“他4”也宜删去,最后一个“他7”宜改用“徐总经理”。全句改为:

(4)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说出原棉的秘密,那

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梅厂长难于应付,知道他2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反倒会暴露

其中的问题,只有鼓励他3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徐总经理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还有种情况,代词虽只有一个,但可以被看作前词语的名词不止一个,这样,也可以造成指代不明。这种毛病也较为普遍。例如:

(5)*天刚拂晓,联军部队急行军赶到了卡萨布莱桥,守在桥东头的两个团的敌人

惊恐万状,他们立即抢修工事,组织好队伍,准备强夺卡萨布莱桥。(书)

(6)*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跟她学画的胡

絜青老师。(刊) 例(1)“他们”是指代“联军部队”呢,还是指代“敌人”?要读到最后一个分句,才知道是指代“联军部队”。这里的“他们”宜改为“联军指战员”。例(2)里的“她”是指代“林虹”,还是指代“顾晓莹”,还是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到底遇见了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不清楚。要搞清楚,还将涉及到“她”前面的“跟”该理解为连词还是介词的问题。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林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胡絜青老师”两个人,那么宜将“跟”理解为连词(这种情况,“跟”最好改为“和”),将“她”改为“自己”,而且最好在“学画”后加个“时”字,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7)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自己学画时的

胡絜青老师。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遇见的只是“胡絜青老师”一个人,“跟”得理解为介词,那么干脆将介词“跟”和“她”都删去,而且最好将“胡絜青老师”改为“老师胡絜青老人家”,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8)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学画的老师胡絜

青老人家。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顾晓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胡 96 絜青老师”两个人,“跟”得理解为连词,那么宜将连词“跟”改为连词“和”,将“她”改为“顾晓莹”,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9)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

老师胡絜青老人家。

有时,前词语和代词的位置摆得不当,也会造成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10)*一天,她在火车站里被沙皇暗探发觉了,母亲在被捕之前,迅速打开皮箱,

把所有传单散发给了大家。(刊)

例(10)会让读者误认为“她”和“母亲”是两个人,其实是指一个人。应该前面用“母亲”,后面用“她”来复指“母亲”。

也有这样的情况,文中用了代词“他”或“他们”,而前词语在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也是指代不明的一种毛病。例如:

(11)“妈,他哪儿去了?”志刚一进门就问。“你说谁啊?”妈反问了一句。(书)

(12)*编辑同志:你们转来的信我都看了,意见提得很中肯,在此我感谢他们指出

了我的疏忽之处,纠正了我的错误。 例(11)“妈”为什么会反问呢?就因为志刚在问话里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前后却没出现前词语,叫志刚妈摸不掌握头脑。例(12)读者当然会按常理推断出信中所说的“他们”是指写信提意见的人。但那是读者按常理推断出来的,不是信中说清楚的。

数量表达混乱

数量表达混乱,也是常见的一种语法错误。

在讲到数量减少时用了倍数的说法,这是数量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例如:

(1)*由于加强并改善了交通管理,广泛开展了“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教育活

动,今年本市交通事故只发生了五十七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将近一倍。(报) “本市”去年发生了多少起交通事故?光凭例(1)这个句子所提供的数据是推算不出来的。好在“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材料中曾有过透露,说去年“本市”发生了一百一十八起交通事故。可见,例(1)的表达法很不恰当。应将“减少了将近一倍”改为“减少了将近一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数量增加多少也好,说数量减少多少也好,指的都是差额,而差额都要以原来的数量作为基准,因此,讲到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而讲到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分数,决不能用倍数。有的人所以会犯错误,就在于讲差额时以减少后的数量作为标准了。下面的例句犯了同样的毛病。

(2)*沈阳粮食公司的职工研究出先进的保管方法,囤粮用的席子比过去节省了将

近一倍。(报)

(3)*这就是说,质量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它的半径如果从目前的七十万公里缩小

到三公里,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就要演变为黑洞。(刊) 例(2)“节省”也是减少的意思,应将“节省将近一倍”改为“节省了将近一半”(或“节省了将近二分之一”)。例(3)“缩小”也是减少的意思,“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宜改为“即只为原来的二十多万分之一”。

说明数量上的增减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增减了多少;一是说增减到多少。这两种说法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明增减的那部分数量,后者是指明增减以后的实有数量。混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数量表达中常见的毛病。例如:

(4)*今年蚌埠站到6月份已超计划完成了2.4万吨集装箱运输任务,与去年同期

相比,提高到50%。(报)

(5)*中学民办教师原来全省只有二千二百多人,现在则有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增

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报)

97 (6)*这个区的菜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蔬菜供应紧张的一个原因。据金刚、张北、

花台三个大队报告,他们原有菜地二百四十多亩,由于市城建局频频征用土地,

两年来减少到八十来亩,现在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报) 例(4)既然是“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显然不会是“提高到50%”。应将“到”删去,也可以将“到”改为“了”。例(5)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当是二千二百多人的32.6倍。“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应将“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改为“增加了三十一点六倍”,或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是原来的三十二点六倍”。例(6)按“减少到八十来亩”的说法计算,现有菜地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现有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的说法算,两年来菜地应是减少到一百六十多亩。看来百分数是可靠的,“减少到„„”的说法出了毛病。应将“到”改为“了”。

“甲比乙大/多/高三倍”和“甲为乙的四倍”,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常常有人把这两种说法混起来,说成“甲比乙大四倍”而出错。这也是数量表达上的一种毛病。例如:

(7)*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书)

(8)*现在去境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北京来说,去年去境外旅游的旅客只3000 多人,而今年增至30000多人,比以往多十倍。(报)

(9)*鱼虾的价格涨得更惊人,八十年代初,太湖螃蟹每斤只卖三元多,现在涨到

六十多元一斤,价格比过去高二十倍。(报) 例(7)应改为“大十一倍”。例(8)或改为“比以住多九倍”,或改为“是以住的十倍”。例(9)或改为“价格比过去高十九倍”,或改为“价格为过去的二十倍”。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类说法是有歧义的。因为由“超过”带上数量宾语所形成的述宾词组本身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格式。例如,“超过六个”,那“六个”可以理解为超出的数量,例如:“我们每人每天定量二十个,小李今天超过六个。”这实际是说小李今天完成了二十六个。那“六个”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超过的数量。例如:“定额并不高,只要求每人每天编十个筐。可是小李哪一天都完不成任务,能超过六个,就算不错了。”这就是说小李每天至多只能编

七、八个。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实际就是上述的述宾词组。假定年计划为60吨,那么“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就是24吨。“超过24吨”的说法是有歧义的。不少人不了解这一点,滥用“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一说法,造成数量表达模糊的毛病。例如:

(10)*一车间去年的产量超过年度计划的百分之九十,是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好

的一个车间。(报)

一车间的年度生产计划到底完成了没有?就这个句子本身无法判断。如果全厂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很好,那么一车间当然是大大超产了;如果全厂完成计划的情况不怎么好,那么一车间在全厂虽名列前茅,也还是个没有完成生产计划的车间。例如:

(11)*今年元旦,永安矿务局夺得开门红,生产原煤二千五百六十多吨,超过日

产量的两倍。(报)

永安矿务局肯定是超产了。但是,原定日产量多少?元旦那天的产量比原定的日产量高多少?不清楚。因此,这类格式使用时要谨慎。只有在不致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格式。例如:

(12)煤炭工业传来捷报,今年一月份产量超过了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

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是捷报,所以“超过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不会引起误解。不过最好还是采用“超额(产)百分之多少”的说法。上例也可以用“比去年十二月超产百分之十”的说法。

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

98

在写作中出现语法错误,大凡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修养太差,一是疏忽大意。我们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新闻报导,写一个年度总结,或写一个调查报告等,不可能写一句就来考虑一下自己写的句子有没有语法毛病,一般总是先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作多次修改润色,甚至征求他人意见,最后修改定稿。因此人们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在开始把自己想的写下来时,为了求快,在初稿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要养成一种分析的习惯,使自己的思路更有条有理,力求避免出现一切可能在初稿中出现的语病。有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很容易发现和改正。有些语法错误则不容易一下子发现,需要作一番分析后才能发现和把握,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较长――或是句子内部包含长而复杂的附加成分,或是包含好些分句;一是错误比较隐晦,似是而非。为了帮助大家对付上述两种情况的语法错误,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

(一)紧缩法

一个句子,如果比较短,有语法毛病,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句子如果比较长,句子有语法毛病,我们会感到念着不顺,但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哪里。人们常常喜欢把句子比作一棵树。一棵树有主干,有枝叶,枝叶纷繁茂盛,就不容易看清主干。句子也有“主干”和“枝叶”,“主干”就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里的核心名词、谓语里的核心动词以及宾语里的核心名词等;“枝叶”就是种种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就不容易一下子看清楚,有了语法错误也就不容易发现。这时我们可以用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上面在讲属于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时,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这个句子的毛病就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因为修饰成分太多。我们在分析这个病句时,就用了紧缩法。把“枝叶”去掉些,句子一紧缩,毛病立刻显露出来了。请看:

(2)我又看到了„„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 “乡音”和“笑声”怎么能看到呢?再分析个实例:

(3)*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葱。(报)

(4)*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北大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王选教授亲自主

持和带领下,在北大各相关系科的协助下,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

年的紧张劳动,我国终于研制出了世界第一个汉字彩色照排系统。(报) 例(3)要是去掉一些修饰成分,如定语“福缘小区的”、“广大”,状语“在„„下”、“经过„„”、“一共”、“更加”等,句子就紧缩为:

(5)*居民„„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郁郁葱葱。

一紧缩,立刻会发现这个句子犯了主语与谓语不搭配的毛病。应将“新增”改为“新栽”,并在最后一个分句头上加上“使小区”三个字,全句改为:

(6)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栽了两万多棵槐树,使小区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例(4)如将“枝叶”,特别是状语成分都去掉,紧缩为:

(4)*全体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我国研制出了汉字彩色照排系统。

一眼就能看出,句子显然不通。原句由于修饰成分太多,作者写到后边忘了前面已经有个主语“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修饰成分写完后又引出了一个新的主语“我国”,使原先的主语没着落了。可以在“我国”前加一个介词“为”,还让“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 99 作人员”作全句主语,而又不失原意。

有时,毛病不是出在“主干”上,而是出在“枝叶”上。这也可以通过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

(5)*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这个句子,我们读着总觉得别扭。不妨通过紧缩来检查一下。例(5)可以紧缩为:

(6)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

这没有语法错误。那么问题可能出现在“决心”的定语上。那定语是“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不妨再将它紧缩一下:

(7)*为完成任务的

这个定语显然有问题。这里的“为”是介词,“完成任务”是作介词“为”的宾语。由“为”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带“的”作定语。可以有多种改法:一是将介词“为”删去,全句改为:

(8)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二是在“完成任务”后加“而奋斗”三个字,全句改为:

(9)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而奋斗的决心。

三是在介词“为”后添加“祖国”或“国家”等名词,让它作介词“为”的宾语,而介词结构“为祖国/国家”作“完成任务”的状语,全句改为:

(10)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祖国/国家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运用紧缩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紧缩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原句子的基本结构,换句话说,不能破坏原句子的基本结构。第二,某些修饰成分去掉后,会影响句子的原意,明显的如否定词语删去后,意思必然会跟原句相反。所以,紧缩时,对于那些会严重影响原句意思的修饰成分还得适当保留。

(二)类比法

明显的语法错误,一看就发现了。有些病句一下子看不准,似是而非。碰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具体说,当怀疑一个句子有语法毛病时,可以按所怀疑的句子格式仿造一些句子,看那些仿造的句子站得住站不住。例如:

(1)*他默默凝视着墙上悬挂着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画像。 这个句子读着有点儿别扭。但由于这个句子从内容到用词都不是口语里所说的话,所以这个句子到底能说不能说,一时不好判断。那我们就不妨按这个书面语句子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的句子:

(2)*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着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着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着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着故事。 这些都是比较口语化的句子,一读就会感觉到它们都站不住,不能那么说。把句子里的“着”改为“的”,这些句子就都能说了,请看:

(3)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的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的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的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的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的故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例(1)确实是个病句,也应把其中的“着”改为“的”。

再看个实例:

(4)*书桌上放着整整齐齐摆着的线装书。

100 这个句子书面语味道也比较浓,能不能说,一时也难以断定。也可以按这个句子格式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一些的句子:

(5)*床上放着整整齐齐叠着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整整齐齐站着的队伍。 *怀里抱着严严实实裹着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结结实实捆着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严严实实封着的铁桶。

*墙上贴着歪歪扭扭写着的标语。 显然,这些句子都是不能说的,正确的说法是:

(6)床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站得整整齐齐的队伍。

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捆得结结实实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封得严严实实的铁桶。

墙上贴着写得歪歪扭扭的标语。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断定例(4)是有毛病的,得改为:

(7)书桌上放着摆得着整整齐齐的线装书。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仿造的句子应力求跟原句的句子格式一样;第二,仿造的句子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话。

上面我们介绍了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时,在检查语法错误时,需交叉使用这两种方法。请看下面这个病句:

(8)*你把这几天各位专家就国企改革、实行股份制等问题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应该 好好归纳一下。(刊)

这个句子也让人读着感到似是而非,但因为比较长,书面语味道比较浓,所谈的内容一般人又不是很熟悉,所以毛病在哪儿,一时不易发现。检查时,可以先紧缩一下,紧缩成:

(9)*你把种种观点应该归纳一下。

(注意,这是个“把”字句,所以句子里的“把„„”这个介词结构虽然是状语,但不能随便删去,得保留)再用类比法,仿造一些口语里的“把”字句。如:

(10)*你把他们的意见应该整理一下。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看一下。 *你把这件事应该说一下。 *你把时间应该安排一下。 *你把书应该借来。 *你把话应该说清楚。 *你把奶奶应该接来。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保管好。

以上这些“把”字句显然都读着别扭,原因是助动词“应该”的位置不对,“应该”要放在“把”字前,说成:

(11)你应该把他们的意见整理一下。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看一下。

你应该把这件事说一下。 你应该把时间安排一下。

你应该把书借来。

101 你应该把话说清楚。

你应该把奶奶接来。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保管好。

至此我们就知道原句,即例(8)里的“应该”放得不是地方,要把它挪到“把”字前边。

102

第三篇:·常见病句的语法错误

病句的“病”,有的属于思想不正确,有的则是不合逻辑、不合语法、不合修辞。本文仅就不合语法的一些病句,作些分析,供教学参考。

常见的语法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毛主席指出:“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残缺成分的病句中,残缺主语、宾语的较为普遍。残缺谓语的比较少见。

1、残缺主语:

例①打从老队长跟我谈话以后,解开了我思想上的疙瘩,提高了我的认识。

这个句子,主语究竟是“老队长”还是“我”呢?看来都不是。倒似乎是“打从老队长跟我谈话以后”。而“打从……以后”,是一个介词结构,价词结构作主语,不合语法。应改长“老队长的一席话”或干脆改成“老队长”。或保留这个介词结构作句子的状语,“打从……以后”,的后面改写为“我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我的认识提高了。”把“疙瘩”、“认识”分别作为两个并列分句的主语。

例②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将“从”、“中”二字删去即可。

例③通过揭批“四人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将“通过”删去,在“四人帮”后加“的斗争”。

例④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删去“在”、“中”即可。

2、残缺谓语:

例⑤我们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促进语言的规范化。

全句找不到谓语。如果把“促进”作谓语,前面是一个顿号(、),当与“为……健康”并列,“为……”是一介词结构,表目的。故应在“规范化”的后面加“而斗争”,使“斗争”作句子的谓语。

例⑥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要平反昭雪的工作。

在“我们要”的后边补上谓语“做好”。

例⑦陈景润是我们学习的。

在“的”字后加“榜样”这一名词,使它和前面的“是”充当句子的合成谓语。或在“是”的后面加上“值得”,让“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和前边的判断词“是”一块充当句子的合成谓语。

3.残缺宾语:

例⑧我们要在广大青年中,造成一种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在这个句子中,有谓语“造成”,但“造成”什么呢,没有写出来,因而句子残缺宾语。故应在“用科学”后加“的风气”,使“风气”一词当作句子的宾语。

例⑨大家认真地讨论了具体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在“教育方针”后加“的问题”,以作“讨论”的宾语。

例⑩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老师们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在……上”是一价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可是,其中缺宾语,语句不通。故应当在“积极性”后加“的问题”或加“这个问题”。

二、配搭不当。

1、主谓配搭不当。

例(11)雷锋同志的光辉印象经常在我脑海翻腾。

这个句子毛病较多。首先,主语“印象”一词用得不确切,可能是“形象”之误,因为“印象”是指人对某个人、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的粗浅认识和初步感觉,而人的“模特儿”才称为“形象”,故应将“印象”改为“形象”。其次谓语“翻腾”也用得不切确?“形象”怎么“翻腾”呢?应改为“浮现”或“闪现”。即以“印象”而论,也只有淡薄或者深刻的区别,也不能说“翻腾”。

例(12)王铁人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革命精神”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能成为“榜样”呢?很显然,主语“革命精神”和合成谓语“是……榜样”配搭不上。可将“的革命精神”删去,或将“榜样删去。

例(13)由于工人甩开膀子大干,这个厂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提前实现了。

将“实现”改为“完成”.

2.动宾配搭不当:

例(14)我们要提高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句中谓语“提高”与宾语“理论”配搭不当,可说“提高”什么“觉悟”,“提高”什么“水平”。可将“提高”改为“学习”。或将“理论”改为“下继续革命的觉悟”。

例(15)我们要不断铲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

“铲除”和“流毒”、“影响”均配搭不当。可将“铲除”改为“清除”。

例(16)大家一致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接受学习雷锋同志的号召。

“表示”的宾语是由主谓词组充当的,这个主谓词组中的谓语“接受”跟“号召”配搭不拢,应将“接受”改为“响应”。

例(17)听了动员报告后,志坚订出了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和决心。

谓语动词“订出”只能跟“计划”相配搭,不能与“决心”相配搭,故将“和决心”删去。

例(18)我们一定要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节省开支”可以,“节省浪费”则费解。故可将“浪费”删去。

3.状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19)我们坚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坚强”跟“抵制”配合不当,应将“坚强”改为“坚决”。

例(20)在大会上,他提出了决心,要英雄地攀登科学高峰。

将“提出”改为“表示”(系动宾不当毛病),同时宾语“决心”的同位语“要英雄地攀登科学高峰”中,状语“英雄地”与中心词”攀登“配搭不当,可将“英雄地”改为“英勇地”。

例(21)他深深地保持着沉默。

将“深深地”改为“始终”或“一直”等。

4.定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例(2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作用”只有大、小之分或积极、消极之别,没有“充分”与否。故将“充分”改为“巨大”或改为“积极”均可。倒是谓语“发挥”前可用状语“充分”加以修饰,故可将“充分”移至“发挥”之前。

例(23)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他们大义凛然,毫不退让。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立场

“坚定的”可以修饰“立场”,却不能修饰“原则”,故可将“原则”删去。

5、补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例(24)粉碎了“四人帮”,我们高兴得很快乐。

“高兴”和“快乐”意义相近,“快乐”不足以表示“高兴”的程度,不如将“快乐”改为“跳起来”或改为“手舞足蹈”更形象具体。

例(25)大家争论得很猛烈。

将“猛烈”改为“激烈”。

例(26)课外活动时,大家玩了个饱。

“饱”系方言,意思虽不错,但不规范,作为书面语不适当,可将“饱”改为“痛快”。

三、结构错乱。

例(27)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是非常了解的。

“我们”是主语,却置于介词“对于”之后,而宾语“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却占了主语的位置。应按语言习惯,将全句改为“我们对于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是非常了解的。”或改写成“我们非常了解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例(28)广大知识青年表现了无比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热忱。

将”无比的”置于“热忱”的前面。

四、用词不当。

例(29)要说到贫下中农村对我们的帮助教育的事例,可真是罄竹难书啊!

“罄竹难书”是含贬义的成语,只能用以形容敌人的罪恶多端。所以必须将“罄竹难书”改为“不可胜数”或“不胜枚举”。也可通俗一点,改为“说也说不完”。例(30)《东方红》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歌。这是改错别字,根本不是语法问题。“创造”应改为“创作”。

例(31)在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出现老师爱戴同学,同学尊敬老师的新气象。

将“爱戴”改为“爱护”即可。

五、呼应混乱。

例(32)只要经常锻炼,才能增强体质。

这是一个条件句式,“只要”与“才能’呼应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或将“才能”改为“就能”。

例(33)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哪怕”与“就要”呼应不当。可将“哪怕”改为“就是”,同时将“就要上”改为“也要上”。或将“就要上”改为“也敢上”。

例(34)既使困难重重,他也毫不畏惧,正是我们的好榜样。

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笔者误写成了“既使……也”,“正是”以后与前面脱节,句子不连贯,不通顺。故应将“既使”改为“即使”,将“正是”改为“他是”。

例(35)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并且摇撼不了人们的志向,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浪潮。

笔者强加了表递进关系的“并且”,按基本意应为转折关系,故应将“并且”改为“可是”或“却”。本句尚有动宾不当的毛病,故必须将“摇撼”改为“动摇”,将“浪潮”改为“烈火”。

例(36)上课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听讲,不能思想开小差。

“专心”、“集中注意力”、“不能思想开小差”都是一个意思,只要保留一个就可以了。

上述五种类型的病句,主要从“不合语法”角度提出,难免以偏概全。事实上,学生习作中的病句,往往还兼有“逻辑”、“修辞”等毛病,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第四篇:公文写作常见错误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举例分析

公文是单位与单位之间处理公务的文书,特别是在党政机关单位,公文的往来十分频繁,几乎每人每天都要与公文打交道,所以熟练使用公文显得相当重要。但由于公文写作主要是在中高职学习阶段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大学生很少再接触使用公文,从而导致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相关人员公文知识的匮乏,公文使用常常难免出现差错。本文对公文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列举与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正确的修改意见,旨在减少公文使用的错误,提高公文办理质量。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现行各类党政机关的公文种类有15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一、错将日常应用文当做公文

(一)直接将“工作总结”当做公文

×××关于中秋国庆节期间水产畜牧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总结 ×××:

根据×××要求,现将我局中秋国庆节期间开展水产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结报送贵办。请审核。

……

常用的公文种类中没有“工作总结”这种文种,“工作总结”只是日常应用文并非公文,要将“工作总结”报送常常要依托公文文种“函”来完成。正确写法应将标题改为:“×××关于报送中秋国庆节期间水产畜牧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总结的函。”函是公文的一种,“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二)直接将“说明”当做公文文种

×××内陆100吨级渔政船建造项目委托设计费付款说明 ×××水运规划设计院:

×××与你院签订的《内陆100吨级渔政船建造项目委托设计协

- 1见随文报送贵委,请审示。

……

“意见”是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即将进行的主要工作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和具体的处理办法,并直接发至下级机关或转发到有关部门遵照执行的一种具有指示作用的公文。而此文的审核意见只是单纯的认可或同意,不属于行政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这种意见的报出常常只能依托公文文种“函”来完成。正确的标题应修改为:×××关于报送广西2013年奶业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的函。

(五)直接将“工作要点”当做公文

×××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2013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

为切实抓好我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节能工作,根据×××结合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际,制定我局2013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要点。

……

“工作要点”是日常应有文中的一种,并非公文文种。要报出“工作要点”常常只能依托公文文种“函”来完成。正确的标题写法应修改为:×××关于报送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2013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的函。

(六)直接将“公示”当做公文

关于《广西水产畜牧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

根据×××精神,经研究,决定推荐×××等105名科技人员作为《广西水产畜牧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对象(名单详见附件),现予公示。

对推荐人选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并署真实姓名,于×年×月×日前邮寄或直接送×××监察室(邮编:×××;联系电话:×××)。

“公示”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运而生的应用文书,但它决不仅限于党政干部任前的公示,其适应范围广泛,使用的频率相当高。近年来,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等向社会或有关单位及人员公开某一信息,以达到广泛征询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的目的时,常使用“公示”。由于公示制产生的时间不长,“公示”这一应用文的文种及格式等问题,目前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

- 3

……

“通知”和“函”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在一份公文的标题中不能同时用两个文种(转发、印发的公文除外)。正确写法应将标题改为:“×××关于参加海洋100吨级渔政船设计方案讨论会议的通知”(主送单位为下级单位)或修改为“×××关于参加海洋100吨级渔政船设计方案讨论会议的函”(主送单位是平级或不相隶属的单位)。

例2:

关于×××项目批复的通知 :

……

“批复”和“通知”是两种不同的文种,这两个文种不能在同一份公文的标题中使用(转发、印发的公文除外)。正确的写法应将标题改为:×××关于×××项目的批复。

(二)用函代替通知

关于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

备案管理办法(修订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自治区环保厅、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市、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自2007年实施以来,对规范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规定,近期对“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办法”(修订稿)送请你们,请于2014年1月1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我局畜牧与饲料处,以便尽快修改完善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逾期不反馈视为同意。

……

自治区环保厅、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发文单位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是不相隶属的单位,不相隶属的单位特别是主送级别高一级的单位是不能用“通知”这种公文文种的。正确写法应将标题修改为:关于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修订稿)修改意见的函。

(三)用“报告”代替“函”

关于上报2013年上半年广西生鲜

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总结的报告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

为提高我老秘网区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根据×××要求,我局下达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2013年广西生鲜乳

- 5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兽药监督执法工作总结的函。

(四)公文标题用词不准确

例1:

×××关于 :

印发全国渔业渔政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

“精神”一般只能传达而不能印发。正确的写法应将标题修改为:×××关于印发全国渔业渔政工作视频会议要点的通知。

例2:

关于给予2013年下半年奶牛布病结核病扑杀补助经费的

“经费”一般用“拨付”来表述,正确写法应改为:关于拨付2013年下半年奶牛布病结核病扑杀补助经费的请示。

例3:

自治区×××局关于请求自治区台办领导参加我局赴台项目

对接洽谈工作团行前培训的函

自治区台办与发文单位自治区×××局是不相隶属的单位,发文单位没有资格要求台办的领导参加本单位举办的会议。正确的写法应将标题改为:×××局关于邀请自治区台办领导莅临我局指导赴台项目对接洽谈工作团行前培训工作的函。

例4:

×××关于

申请延长桂北渔80209号等2艘渔船

批准书有效期的请示

“申请”与“请示”词义重复,应将“申请”两字去掉,正确的标题应为“×××关于申请延长桂北渔80209号等2艘渔船批准书有效期的请示”。

例5:

×××关于

同意将文明渔港创建项目资金调整为

南万渔港航标维修经费的批复

“同意”与“批复”词义重复,应将“同意”两字去掉,正确的标题应为:×××关于文明渔港创建项目资金调整为南万渔港航标维修经费的批复。

例6:

广西×××局关于

提供在建大型渔政船拟使用进口船用产品情况的函

- 78 -

第五篇:公文写作常见错误

一、文种使用常见错误

1、上行文中“请示”与“报告”不分

“请示”和“报告”均是上行文,但有很大区别。“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应当一事一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单位,需要同时送其它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机关;“请示”只能事前汇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请示”,应予以回复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报告”可以事前、事中、事后汇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报告”,一般不予回复。

行政公文“请示”和“报告”的错误使用表现形式有3种:该用“请示”时用“报告”,如《关于增加教学科研用房的报告》;“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请示报告合用,如《关于某某问题的请示报告》。

2、“请示”与“函”不分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根据这些规定,与不具有隶属关系的单位行文,如省教育厅各处室、滁州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单位,不应使用“请示“文种。主送省教育厅,请求指示批准应使用“请示”。

3、“报告”与“意见”不分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报告”只适用于上行文,

- 1 -

而“意见”可以用于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意见”作为上行文,应按请示性公文的程序和要求办理。上级机关应当对下级机关报送的“意见”作出处理或给予答复。“意见”作为下行文,文中对贯彻执行有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应当遵照执行;无明确要求的,下级机关可参照执行。“意见”作为平行文,提出的意见供对方参考。

4、“通告”与“公告”不分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而“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根据上述规定,“公告”的特点适用于级别较高的单位,并且发布的事项重要或者是法定事项,告知的范围是国内外;“通告”适用于级别较低的单位,并且发布的事项是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告知的范围较公告小,如《滁州学院关于拆除违章搭建的通告》。

5、创造文种。即在13种文种之外,自己创造出文种,如《关于五一工作安排的设想》

二、行文程序错误

行文没有按照拟稿——部门负责人审核(会签)——院办核稿——院领导签发的正常顺序进行,而是没经核稿直接请院领导签发,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公文质量。

三、随意撰写公文主题词

主题词是用于揭示公文内容,便于公文检索查询的规范化的词和词组。公文主题词通常由公文制发机关的最高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制定和发布。标引规则在标引数目、顺序、选词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标引的每个主题词,必须从公文主题词表中选用最专指、最恰当的词或词组,不得采用主题词表以外的词或- 2 -

词组。由于多数同志不太了解公文主题词的标引规则、方法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易出现随意撰写公文主题词的现象。

五、数字使用和标题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第二十五条

(九)款规定:“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另外党委系统发文日期和行政系统发文日期有所区别,行政公文用汉字,党委公文用阿拉伯数字。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第十条

(六)款中规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滁州学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就应改为滁州学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 3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