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三册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音版第三册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人音版第三册音乐教案
小学人音版第三册音乐教案教案
第1课 问声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能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简析:
《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人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乐曲采用回旋曲式,G大调,2/4拍。乐曲以序奏“A B A C A”加结尾的程式构成。
《早上好》:是一首乌干达民歌,歌曲为F大调,3/
4、2/4变换节拍。歌曲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3/4拍,两个乐句,旋律级进,抒情、活泼。第二部分旋律2/4拍,旋律富有动感。歌曲反映出乌干达人民趋势、友善的情感和爽朗明快的性格。
《小麻雀》: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五声商调式,四乐句一段体结构。歌词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小跳与级进相结合,起伏得当,使得旋律流畅、优美。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有着抒情优美的风格,通过对小麻雀行为的描述,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
教学内容:
表演《早上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感受歌曲不同的节拍及其强弱规律。 过程与方法:乐于评价自己与他人演唱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能演唱好变拍子歌曲,能感受不同拍子的强弱规律。 备课时间:9月2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1)导入
导:我们每天早上来到学校,碰见老师和同学,总要向他们说声早上好!那请你来听听乌干达的小朋友是怎样和别人问好的?
(2)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导:乌干达的小朋友是高兴地和大家问好呢!你能不能带着高兴的心情听一听?
(3)复听歌曲 (4)再听歌曲
导:你刚才是怎么拍的?谁看清楚了? (5)范唱 提示:
A、注意第一句中两个“早上好”的旋律 B、第二句切分节奏的演唱,能唱清楚歌词 (6)演唱歌曲 A、接龙唱 B、男女声分角色唱 C、表演唱 (7)表演歌曲
跟着歌曲律动走一走,在歌曲换拍子里换方向走 (8)评价
导:你觉得自己刚才表现怎么样?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从优、缺两方面自我评价,以鼓励为主。 导:你觉得你的小伙伴表现怎么样?
2、学习儿歌 (1)齐读儿歌
导:你能给儿歌加上动作吗? (2)同桌表演读 同桌一起编上动作读一读 (3)加上律动 XX XX X (4)强弱处理
可用上渐强、渐弱进行表演读。
三、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
早上好 板 XX XX X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教学内容:
表演《小麻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韵律,并能准确地演唱三拍子歌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较好地演唱三拍子歌曲并乐于编创歌词。 备课时间:9月2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歌曲教学 (1)导入
导:谁能说说你认识哪些小动物?你能描述一下它们吗?今天我们要从歌曲中来认识一下小动物。听听,歌曲里唱的是谁?
(2)初听歌曲
导:你能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种小动物吗? (3)复听歌曲
导:小麻雀真可爱!那你能不能听出这首歌曲是二拍子的还是三拍子的?让我们用二拍子、三拍子分别来拍一拍。
(4)再听歌曲
导:你能不能自己编些动作来为歌曲伴奏? (5)范唱
导:听听歌曲唱了小麻雀什么? (6)学习歌词 (7)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演唱
导:小麻雀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地,你的声音也应该像小麻雀一样,一跳一跳地。
引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B、分组唱 C、分角色唱 D、个别唱 (8)表演歌曲
导:你能不能根据歌词,根据小麻雀的样子来编动作表演一下?
A、小组编创 B、小组表演 C、评议 (9)编创歌词
导: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你来听听我唱的是什么? 师示范改编后的歌曲
导:你能这样编吗?自己先试试。 请个别生唱 (10)表演新编歌曲
导:你能编歌词,那你能不能根据歌词来编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 小麻雀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听出乐曲的不同段落,感受乐曲的情绪及要素。 过程与方法:能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在乐曲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及音乐要素。 备课时间:9月9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森林水车》 (1)导入
导:在大森林里呀,在一只勤劳的水车,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了。请你听听,能不能在音乐里面找到水车工作的声音。
(2)聆听前奏
导:能听到水车的声音吗?除了水车还听到什么声音?你觉得这是大森林的什么时候?
(3)聆听主题 A、初听主题
导:大森林的早上,水车开始工作了,小鸟们也起床了,喳喳地叫着。那请你听听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是怎么样的?
B、复听主题
导:你觉得这会是什么动物的声音?你能用动作来表演吗?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跟音乐律动 (4)聆听插部一
导:听听,这段音乐是怎么样的?又是谁来了? (5)聆听插部二
导:这段音乐呢?有什么变化? (6)完整聆听全曲
导:让我们把曲子连起来完整地聆听一遍,看看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乐曲顺序:前奏——主题——插部一——主题——插部二——主题
(7)跟音乐律动
导:请你跟着音乐的变化表演出不同的动物,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2、编创活动
导:水车有自己的声音,能用线条画出来。那你能不能画出小鸟声、流水声和太阳升起的感觉?
三、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
森林水车
板 水车 书 水车的声音 设 计
教学后记:
———————————————————————————————————————————————————————————————————————————————————————
第2课 时间的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二、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编创节奏等音乐初中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能在音乐中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能主动参与编创活动,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简析:
《在钟表店里》:为德国作曲家奥尔特所作,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管弦乐曲。它描写了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工作的情景。
《调皮的小闹钟》:也译作《打切分音的钟》、《打出切分节奏的闹钟》,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所作。乐曲为C大调,4/4拍,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采用2/4拍,F大调式。歌曲采用了有规律的节奏,多为四分、八分音符,形
象地模仿了时钟“嗒嗒”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并采用了曲调的模进、节奏的重复,使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这是什么》:是一首儿童歌曲,采用2/4拍,六声宫调式,为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谜语为歌词,启发学生以形象思维,积极动脑思考,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并暗示着谜底。
教学内容:
欣赏《在钟表店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感受歌曲的情绪,尝试哼唱乐曲主题旋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乐曲的情绪编创不同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能较好地感受歌曲的情绪,尝试哼唱乐曲主题旋律。 备课时间:9月9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欣赏《在钟表店里》 (1)导入
导: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有很多很多好听的声音,那请你来听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聆听不同的闹钟的声音。 (2)认识不同的闹钟
导:小朋友们刚才听的是闹钟的声音。我们的生活可离不开小闹钟的帮忙,它会准确的告诉我们时间,不同的闹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看看这些闹钟,你都见过吗?
出示不同的闹钟图片。(以《在钟表店里》主题旋律为背景音乐) (3)聆听主题音乐 A、初听主题
导:小闹钟不仅能发出刚才那些好听的声音,还会唱歌呢!你听它是怎么唱的?
B、复听主题 出示旋律线
导:原来呀,小闹钟唱歌是有高有低的。请你也动动手指,让小手指跟着小闹钟唱一唱,注意一下它的高低。你觉得这段的速度怎么样?小闹钟的心情呢?
C、哼唱主题
导:哦,原来小闹钟是开心地唱着。让我们带上高兴的心情和小闹钟一起唱唱好不好?你来唱滴嗒的声音,我来唱后面的。
D、编创动作表演主题
导:小闹钟真会唱歌!那你能给小闹钟的歌声编上动作吗?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
(4)初听第一段
导:小闹钟滴嗒滴嗒地唱歌,声音真好听!请你听听这段音乐,小闹钟唱了几次?
(5)复听表演第一段
导:你能跟着音乐表演吗?小闹钟唱歌的时候我们用唱歌的动作来表演,其它地方你用自己的动作来表演一下。
(6)聆听第二段
导:刚才呀,小闹钟唱着歌高兴地玩着,那请你听听这段音乐,你觉得小闹钟在干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A、聆听全曲
导:小闹钟唱着歌高兴地走着,走累了它就休息、睡觉了。请你听听这首乐曲,乐曲一共有几段?哪两段是相似的?
B、复听全曲
导:那你能跟着音乐表演吗?小闹钟走的时候请你跟着一起走一走,小闹钟休息的时候也请你跟着休息一下。
三、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后记:
——————————————————————————————————————————————————————————
教学内容:
表演《这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大胆、自信、熟练地演唱歌曲《这是什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持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时钟与生活、学习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时钟与生活、学习的密切关系,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能大胆、自信、熟练地演唱歌曲。 备课时间:9月18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听听说说
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闹钟,那你还认识哪些其它的闹钟,你能来介绍一下它们吗?
2、动动比比
导: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小闹钟的功能可大了,不但可以告诉大家时间,还有自动闹铃的功能,它储存着小朋友们的作息时间表,会自动提醒小朋友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现在我来告诉你时间,你能用动作把该做的事情表演出来吗?看看谁的动作表现得最好!
情境表演:叮零零,叮零零,小朋友们,现在是X点了,小朋友们,该„„
3、学学唱唱 (1)初听歌曲
导:从小朋友的表演中,看得出大家都很遵守时间,也都知道时间非常宝贵,我呀十分高兴,想送给大家一首歌曲,请你来猜一猜,歌曲里唱的是什么?
(2)复听歌曲
导:原来歌曲唱的是小闹钟。那请你来听一听,歌曲里的小闹钟是怎么唱歌的?
(3)再听歌曲
导:小闹钟滴嗒滴嗒地唱着呢!那请你来听听,小闹钟唱的这两句一样吗?
指导生演唱难句,并用动作进行提示 (4)学唱歌曲
A、跟琴唱,师指导唱 B、分角色唱 C、个别生唱 (5)表演歌曲
导:你能跟着音乐自己给歌曲加上动作表演吗?
4、演演画画
导:小闹钟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不同形状的。我请你自己来设计一个小闹钟,把它画一画,看看你的小闹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功能!
三、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
这是什么 板 小闹钟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教学内容:
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时间像小马车》。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乐曲的情绪编创不同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时间像小马车》、聆听《调皮的小闹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及其所描绘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备课时间:9月18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1)导入
导:闹钟每天滴滴嗒嗒向前跑,在告诉我们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它向一辆小马车,载着我们一路飞奔,看谁能在时间的道路上学得最多、收获得最多!
(2)初听歌曲
导:请你来听听歌曲,听完了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3)复听歌曲
导:是呀,音乐的速度很快,就像我们的时间,总是飞快地过,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请你来听听,歌曲唱了些什么?
(4)再听歌曲
导:小马车嗒嗒嗒嗒地前进着,时间也一点点地过着。歌曲中这两句(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旋律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请你再来听一听。
(5)学唱歌曲 A、跟琴唱,师指导唱 B、分角色唱 C、分组唱 (6)表演唱歌曲
导:请你自己给歌曲编上动作,来唱一唱。
2、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初听乐曲
导:小闹钟不仅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还能提醒我们该做些什么,它真是我们的小帮手!可是,有时候,小闹钟也很调皮,你听,它是怎么调皮的?你刚才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谱来听音乐。 (2)复听乐曲
导:你真会想!那请你再来听一听,音乐里小闹钟的铃声响了几次?
三、课堂小结
真是个调皮的小闹钟!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下课的时候了。时间是辆小马车,飞快地行驶着,一闪而过。希望你能珍惜时间,更好地利用时间!
时间像小马车 板 时间飞快地流逝着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21
3课
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结合口风琴键盘认识“d、r、m、f、s”五个音,能按正确的姿势、按字母谱准确地吹奏口风琴。
二、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糖果仙人舞曲》、《小天鹅舞曲》,唱《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能在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中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能主动参与编创活动等音乐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简析:《四小天鹅舞曲》:即《小天鹅舞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里的一段舞曲。《糖果仙人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所作,。舞曲是G大调,2/4拍。《小红帽》:是一首巴西儿童歌曲。2/4拍,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大调式。旋律中音阶式的级进进行与分解和弦式进行穿插运用,使曲调流畅、活跃,与第一人称的歌词相配合,叙述了孩子们所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有一个人在林中》:是一首19世纪初加拿大民歌,也是一首蔷薇花的谜语歌曲。
22
教学内容:
聆听《糖果仙人舞曲》、《小天鹅舞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乐曲。
过程与方法: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糖果仙人舞曲》、《小天鹅舞曲》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能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备课时间:9月25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小天鹅舞曲》 (1)导入
23
导:小朋友们,你听过童话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老师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童话故事,你想听吗?
师讲《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
导:瞧,小天鹅们也高兴地跳起了舞,听,他们是怎么跳的?你觉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复听乐曲
导:小天鹅们跳着舞可真高兴!那你想跳吗?小天鹅的舞蹈跟别的舞蹈可不一样,想跳要先知道它的强弱。请你跟着音乐来拍一拍,强拍拍手,弱拍拍其它地方。
(4)再听乐曲
导:你觉得小天鹅会怎么跳?你能编编它的动作并来跳一跳吗? (5)观看录像
导:你的舞姿很美!请你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跳天鹅舞的。他们跳的是芭蕾舞!
2、聆听《糖果仙人舞曲》 (1)导入
导:《天鹅湖》讲了一个关于天鹅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还有一个关于糖果的好听故事,你想听吗?
讲《胡桃夹子》的故事 (2)初听乐曲
导:你听到了些什么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24
(3)复听乐曲
导:你能跟着糖果们一起跳舞吗?
3、简介柴可夫斯基
导:刚才这两首乐曲都是和童话故事有关的,它们都是由俄国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曲的„„
三、课堂小结
原来童话也可以变成音乐,音乐里也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是呀,音乐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了音乐,只要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和肯动的脑筋,你就会发现它!
板 天鹅湖的故事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25
教学内容:
表演《小红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乐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唱《小红帽》,能够演情景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能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备课时间:9月25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学唱《小红帽》 (1)导入
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小红帽》也是和童话故事有关的。 讲述《小红帽》的故事
26
(2)初听歌曲 导:歌曲唱了些什么? (3)复听歌曲
导:有旋律相同的吗?你能找出来吗? (4)师范唱歌曲 (5)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 B、分角色唱 C、小组唱 D、个别生唱 (6)表演歌曲
2、情景剧表演 (1)导入
导:《小红帽》的故事你都已经听了,那你能根据故事和这首歌曲来表演吗?需要准备什么?
(2)角色分配
角色:外婆、狼、妈妈、猎人 景色:树、房子 (3)表演
27
三、课堂小结
小红帽和猎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大灰狼,唱起了动听的歌!在生活中也一样,只要你肯动脑筋,很多困难都会解决的!
小红帽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28
教学内容:
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用柔和、生动的声音演唱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
过程与方法:能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唱《有一个人在林中》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能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备课时间:10月5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学唱《有一个人在林中》 (1)导入
29
导:在静静的森林里,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有一个人在林中,它不吃不睡、不说不动,穿着件紫红的长外套,戴着一顶小毡帽,你想知道它是谁吗?请你来听一听歌曲。
(2)初听歌曲
导:你能猜出它是谁吗?对啊,它就是紫蔷薇,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
(3)复听歌曲
导:请你再来听听,有旋律相同的地方吗?找一找。 (4)再听歌曲
导:歌曲里还有两句是差不多的,你知道是哪两句吗?对,这两句很像,但又有点不同,注意一下它们不同的地方。
(5)范唱歌曲
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相同、相近的乐句。 (6)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 B、分角色唱 C、小组唱 D、个别生唱
2、情境表演 (1)导入
30
导:小蔷薇在森林里静静地呆着,它很希望小朋友们能和它一起玩,让我们和它一起,戴上小毡帽,穿上紫外套,一只脚站着,边唱边来表演好吗?
(2)表演歌曲
A、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表演 B、学生自己根据歌词意思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蔷薇是一种花,可在森林里,它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就像个人一样的。在童话的世界里,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喜欢和童话有关的音乐!
有一个人在林中 板 你能猜出它是谁吗?它就是紫蔷薇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31
第4课
跳起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音乐特点。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教学重点: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教学难点:能准确的、有感情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
《在北京的金山上》:旋律出自一首藏族民歌,被当地人称作“工布箭歌”。歌曲为羽调式,4/4拍,由规整的四个乐句构成。歌曲简洁、明快,歌词纯朴,曲调委婉动听,是在群众中传唱最多的藏族歌曲之一。
《雪莲献北京》:是剪纸影片《金色的大雁》中的一首插曲。作品通过大雁带着珍贵的雪莲飞向北京的寓意,寄托着藏族人民对毛泽东深情的思念。歌曲为一段体结构,G七声宫调式,变换节拍(2/4和3/4拍)。
32
《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是一首藏族扎囊地区的童谣歌曲,2/4拍,前8小节为羽调式,后8小节巧妙地转换为商调式,别有情趣和韵味。欢快活泼的旋律极富动感,唱之欲舞。歌曲生动地描绘了藏族人民欢聚在一起的热闹气氛与愉快心情。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为2/4拍,五声宫调式,节奏简单,以四分、八分音符构成,旋律轻快活泼,流畅上口。唱起这首歌,眼前仿佛出现了藏族同胞歌唱家乡、载歌载舞的情景。
33
教学内容:
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用柔和、生动的声音演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过程与方法:学习藏族踢踏舞的动作,用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唱《多么幸福多么快乐》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特点。 备课时间:10月5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学习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1)导入
34
导:在我国的最西部,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穿着彩色的袍裙,戴着帽子,甩着长长的水袖,捧出雪白的哈达,热情地欢迎着我们呢!你知道是什么民族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藏族的知识?
(2)简介藏族(以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为背景音乐 导:对啊,藏族的风景非常秀丽、藏族的人民非常好客,藏族的歌舞也很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藏族的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3)初听歌曲
导: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你听了什么感觉? (3)复听歌曲
导:歌曲哪一句是唱了两遍的?有什么记号在? 介绍学习反复记号 (4)再听歌曲
导:歌曲有两个地方有附点,你来听听有了附点之后是怎么唱的。 师范唱附点,让学生进行对比,了解、掌握附点的演唱方法。 (5)师范唱歌曲学唱《多么幸福多么快乐》 引导学生注意二拍子歌曲的强弱。 (6)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 B、分角色唱 C、小组唱 D、个别生唱
35
三、课堂小结
藏族还有许多好听的歌曲、好看的舞蹈、好玩的乐器等着我们来认识、学习。回去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去找一找资料,再了解一下藏族,也可以去学学藏族的歌曲、舞蹈、乐器。
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36
教学内容:
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藏族弦子舞的动作,用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过程与方法:乐于主动参与歌曲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特点。 备课时间:10月12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 (1)导入
37
导:我们已经认识了藏族,也知道了藏族的舞蹈有三种。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适合跳踢踏,那请你来听听这首歌曲,你觉得它适合跳什么舞蹈?
(2)初听歌曲
导:适合跳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速度、情绪。 (3)复听歌曲 (4)跟着音乐表演
导:请你跟着音乐跳一跳,看谁能跳出藏族人民的心情。
2、聆听《雪莲献北京》 (1)导入
导:你真厉害,会跳弦子舞了。这里还有首歌曲,你再来听听,跳什么舞合适?
(2)初听歌曲
导:音乐是怎么样的?你觉得跳什么合适? (3)表演歌曲
引导学生自由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踢踏舞的热情就像好客的藏族人民,热烈地欢迎我们做客;深情地弦子则是像征着藏族人民和我们心连心,一家人。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应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38
教学内容:
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过程与方法:乐于主动参与歌曲表演,并以动作表现歌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唱《我的家在日喀则》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备课时间:10月12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学习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1)导入
39
导:在西藏有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叫日喀则,有首和日喀则有关的非常好听的歌曲,叫《我的家在日喀则》,请你来听一听,说说这首歌曲是怎样的?
(2)初听歌曲 导:歌曲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速度、情绪。 (3)复听歌曲
导:歌词中“啊索啊索马里拉)是藏族语的衬词,没有具体的意思。请你来听听歌曲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
(3)再听歌曲
导:是的,歌曲的第一句是越来越高,第二句是越来越低。 (4)学唱歌曲 A、齐学,指导演唱 B、分角色唱 C、小组唱
(5)学习打击乐器伴奏(没有的乐器用其它音响代替) 引导学生能准确地跟着书上的节奏来打击,学习看节奏。 (6)表演歌曲
导:你能跟着歌曲跳一跳吗?
2、游戏:听着鼓声走和停 (1)学习走、跑跑、停。
40
(2)游戏规则
教师X的节奏时,学生走路,XX的节奏时学生跑,0时学生自选四拍动作做。
三、课堂小结
藏族还有许多好听的歌曲、好看的舞蹈,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去找一找、学一学!
我的家在日喀则 板 X 走 书 XX跑 设 计
教学后记:
——————————————————————————————————————————————————————————————————————————————————————————————————————————————————————————————————————————————————————————————————————————————
41
第5课
愉快的劳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劳动歌》、《海娃的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l、re、d的位置,并能准确地吹奏。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在学习中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教学难点:能主动投入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简析:《劳动歌》:是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插曲。《劳动歌》是七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时唱的歌。《海娃的歌》:是由霄鹏作词、李嘉评作曲的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优秀创作歌曲,采用2/4拍、徵调式。歌曲由两部分组成。其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紧凑,十六分音符、《不再麻烦好妈妈》:由颂今、千红作词,颂今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采用2/4拍,六声C宫调式,六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表达了民事的小朋友对母亲的爱与感激。《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为2/4拍,G大调,二段词的分节歌。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歌曲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埋下种子,撕下希望”,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42
教学内容:
聆听《劳动歌》、《海娃的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主动投入编创动作的音乐实践活动。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劳动歌》、《海娃的歌》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中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备课时间:10月19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劳动歌》 (1)导入
43
导: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吗?白雪公主是善良的,七个小矮人是勤劳的。请你来听听这首《劳动歌》,它是动画片《白雪公主》里的音乐,听了之后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初听歌曲 导:歌曲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歌曲的强弱、力度来感受歌曲。 (3)复听表演歌曲
导:小矮人们在高兴地劳动着,你能跟着音乐来劳动劳动吗?可以学习书上的动作,也可以自己编些劳动的动作。
(4)谈谈体会
导:跟着音乐劳动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聆听《海娃的歌》 (1)导入
导:小矮人们爱劳动,住在海边的海娃们也很爱劳动。大海有许多宝贝吸引着他们,你知道大海会有哪些宝贝吗?海娃们在干些什么?
(2)初听歌曲
导:你能从歌曲里听出海娃们在干些什么? (3)复听歌曲
导:你觉得音乐是怎么样的? (4)表演歌曲
44
导:你能用动作来表演出海娃们劳动时的情景吗?
三、课堂小结
矮人和海娃们都非常爱劳动,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能帮助有别人做些事情,我相信小朋友们都会成为最爱劳动的人!
劳 动 歌
板 你觉得音乐是怎么样的?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45
教学内容:
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
过程与方法:能主动投入编创旋律的音乐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 备课时间:10月19日 授课时间: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 教 法:教师指导法、引导法 学 法:听唱法、 欣赏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46
(1)导入
导:小朋友们,你平时在家帮妈妈干家务活吗?你都帮他们干些什么?妈妈在家里干活干得很累,我们应该让她好好歇歇,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她了。
(2)初听歌曲 导:歌曲唱了些什么? (3)学习歌词
导:妈妈太辛苦了,让妈妈歇会儿吧!让我们来把歌词念一念,看谁最能念出对妈妈的感情。
(4)复听歌曲
导:请你再来听听歌曲,找出歌曲出旋律一样的地方。 (5)再听歌曲
导:请你来听听,歌曲里哪几个音唱得特别长? 引导学生认识二分音符(两拍),注意时值。 (6)师范唱歌曲
导:请你在心里跟着老师唱一唱,想想,要用怎么样的声音唱这首歌曲。
引导学生用情感带动声音 (7)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唱 B、分组演唱 C、分角色演唱
47
(8)表演唱 (9)编创歌词
导:除了会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袜,你自己还会干什么?你能把它编到歌曲里唱一唱吗?
引导学生编创歌曲演唱 (10)谈谈体会
导:学了这首歌曲之后,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学习歌曲《种玉米》 (1)导入
导:小朋友们,除了在家做家务活,你还会些其它的劳动吗?在印度尼西亚,有些小朋友会去田里劳动,去种玉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种的。
(2)初听歌曲
导:谁来说说,他们是怎么种的? (3)复听歌曲
导:歌曲里有一些这样的节奏X.X ,请你找一找,并听听这些地方是怎么唱的。
(4)再听歌曲
导:刚才你找的节奏里有个点,它叫附点节奏。有了点的节奏就像长了条小尾巴,唱得要长一点。
引导学生认识附点节奏并学习它的演唱方法。
48
(5)师范唱歌曲
导:请你在心里跟着老师唱一唱,注意附点节奏要唱得稍微长一点。
(6)学唱歌曲 A、齐唱,师指导唱 B、分组演唱 C、分角色演唱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小朋友们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让妈妈歇一歇,让妈妈别那么辛苦。谁能做到,谁就是爱妈妈的好孩子!
不再麻烦好妈妈 板 书 设 计
教学后记:
——————————————————————————————————————————————————————————
49
第6课
小动物的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听《鸟店》、《袋鼠》,唱《我的小绵羊》、《小袋鼠》,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编创动作、歌词,尝试用口风琴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课主题“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音乐中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主动投入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袋鼠》: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中的第六首小曲。由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作曲家为两架钢琴写出交替演奏的一停一顿的节奏音型,以及小二度音程构成的倚音,使乐曲颇具顽皮的色彩,好似袋鼠们机警地东张西望、跳跳停停的活泼情态。
《鸟店》: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莱克作曲。乐曲为降E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结构。
50
第二篇: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白皎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
备课教案
备课老师:肖小叶
第一课 朝 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
1、
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
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三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
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
3、
4、
5、#
4、
6、
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七课 雨 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踩雨》;听《踩雨》。 第二课时:听《雨滴》;唱《雨中》。 第三课时: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第一课时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二、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第八课 冬 雪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表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
二、第
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马瑞推荐阅读:
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011.09.11 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小学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教
2011.09.09 人音版小学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音版小学七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教
2011.09.08 人音版小学七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音版六年级(上)第十一册教案
2011.09.06 人音版六年级(上)第十一册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十一册)音乐教案
2011.09.06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十一册)音乐教案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98)| 评论(0)| 引用 (0) |举报
2011年教师节祝福语大全
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举办圣诞歌曲音乐会2010-12-13 20:03:56 抒情歌曲曲调优美节奏舒展2011-01-09 07:43:31
【引用】抒情歌曲曲调优美节奏舒展2011-01-09 18:40:41 文革歌曲(8)2010-07-04 17:00:57
流行歌曲为何流行2010-10-31 19:22:38 最近读者
zhucezhe 评论
zhucezheng2011
取消
验证码:换一张
网易微博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
页脚
公司简介招聘信息隐私政策手机博客 -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
第三篇: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 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1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
1、
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4.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5.6. 2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2.3.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
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6.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
(1)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三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3.学唱主题44.为这主题
4(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5.
(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
6.7.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
2.?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
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
5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6.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2.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二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
3.
第一课
1.2.
?3.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1.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
7 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4.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6.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
二、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
?3.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4.
?
?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1.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
10 分要有变化。 4.
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4.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
二、《回家》
1.
?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2.
?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
4.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三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2.3.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1.非常熟练唱好前82.掌握4/4拍或6/8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
2.3.4.5.
6.
(鼓励学生唱)看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1.
?(台湾校园歌曲) ?(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3.4.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
4.
?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
2.(1)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
14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1.2.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2.(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3.4.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6.学唱前8(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 15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1.2.?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
3、
4、
5、#
4、
6、
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16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
第一课时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
2.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学生们议论)
3.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5.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7.1.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2.
18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3.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
4(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
2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七课 雨 花
教 学 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第三课时: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第一课时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
2.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5.把歌曲的206.最后8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
20 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二、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
?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3.之奥妙吗? 4.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
?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
1.
21 2.3.4.5.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
(2)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
?它的名称是——?内容是——?(上)2.出示教学标题——
3.
?
?(暴风雨前的宁静) 4.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
22 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2.
3.因为是命题的自
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
4.创作展示。
23
第八课 冬 雪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
2.
?-梦-小动物-春风-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
25.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
7.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24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5.小结:这是20世纪30
1.2.3.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
二、第
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 25 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
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
3.初听全
(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5.
?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26
1.2.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27
第四篇:2015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朝 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
1、
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
4、3/
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
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聆听《嘎达梅林》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
一、聆听《嘎达梅林》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三课时 第三课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丰收锣鼓》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一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丰收的节日》
教学目标
1.演唱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丰收的节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体验人们丰收后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丰收的节日》的第一声部歌词,并能正确运用2/4拍的指挥图示边唱边划拍。
3.尝试在听听、读读、唱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清脆、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丰收的节日》。 2.教学难点:在演唱时能初步表现出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情绪,做到节奏准确,音色统一。
教学准备:钢琴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信息介绍
1、请学生分别来介绍回去收集的新疆地区的相关资料
2、教师也介绍自己收集的新疆地区的人文与音乐资料
二、新歌学唱
(一)感受情绪,熟悉曲调
1、完整聆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再次聆听范唱,学跳简单的新疆舞动作 (1)教师示范
(2)请个别学生示范 (3)分组练习 (4)集体展示
3、学2/4拍的指挥图示 (1)教师示范 (2)集体模仿
(3)跟音乐边唱边划拍
(二)学唱歌曲
1、用“lu”哼唱曲调
2、请学生找找哪些乐句应该唱得跳跃?哪些乐句应该唱得连贯?
3、用较慢的速度演唱第一声部歌词 (1)集体演唱
(2)找个小伙伴分别唱给对方听
4、再次仔细听录音范唱,并跟随音乐默唱,注意音准
5、跟教师钢琴伴奏略加快速度演唱全曲
6、自由结组找找难唱的乐句相互教唱
7、再次齐唱全曲
三、新疆歌舞交流
1、教师展示新疆舞蹈
2、请学生也来回顾、表演以前学过的新疆歌曲或舞蹈
四、小结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可爱的家》。 第二课时:唱《牧场上的家》
第一课时
一、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小村之恋》、《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第二课时:唱《乡间的小路》;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小村之恋》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乡间的小路》 教学目标:
1、 聆听和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乡间的小路》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2、 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农村的爱。
五、教学重点:
较熟练的演唱歌曲《乡间的小路》
六、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乡间的小路》,并为歌曲伴奏。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爸爸去哪儿》,生跟着一起唱
师:同学们都看了《爸爸去哪儿》,五位帅气又有型的爸爸带着自己可爱的孩子去了好多美丽又有趣的地方。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猜猜,咱们是去哪呢??(课件播放乡间的小路图片)欣赏野外美丽的风光图片
师:咱们去哪儿了??| 生: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起跟着音乐到乡间的小路上去走一走吧。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3个)
2、节奏朗读中熟悉歌曲骨架
师:当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定会感觉很亲切,令你思绪万千。B段歌词写得很好,恰当的表达了当时的心境。我们来读一下。 笑 . 意 写在 脸上 | 哼 一曲 乡居 小唱 | 任 思绪 在 晚风 | 中 飞 扬 — | 多 . 少 落寞 惆怅 | 都 . 随 晚风 飘散 | 遗 忘在 乡 间的 | 小 路 上 — |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按节奏念歌词。
师:同学们笑意写在脸上了吗?眉毛上扬一点,位置再高一点。(示范)
师:走在这么美的小路上有多少烦恼和不开心都让它随着晚风飘去吧。同学们这段歌词美不美?想唱唱吗? 生:跟琴哼唱一下。 3.完整学唱歌曲
师:《乡间的小路》是一首八十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当时有一批的台湾校园歌曲以它的轻松甜美的风格以及所特有的田园风味深受听众的喜爱,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却还是倍受青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学唱这首《乡间的小路》吧。但是在学唱之前,我们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向我们打招呼啦,你们看看它们是谁?? A. 复习反复记号,学习三连音。 B.用LA模唱全曲
C. 边唱边做自然行走的动作,表现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愉快心情。
4、解决演唱形式:
A、同学们,《乡间的小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B、是呀,《乡间的小路》唱的是一幅牧归图。它向我们描绘了浪漫,惬意的夕阳景象。那么运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C、学生讨论:领唱、齐唱、独唱、合唱(轮唱)。教师巡视,学生回答。
5、表现歌曲:
第一部分老师请一个人领唱,谁来领唱呢?再请一个人为他伴奏。注意你们俩要站着表演; 第二部分老师请这边的同学站着齐唱,而这边的同学呢用竖笛坐着伴奏; 第三部分,所有的同学都坐着:有打击乐的两组同学伴奏,其余的同学演唱。注意:好,各自梳理一下自己的角色,你是演唱或演奏哪几部分?是站的还是坐的?想好了吗?那现在就请有乐器的同学拿好乐器准备好了。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4.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详见右边)。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
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8.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如:
二、变奏练习:创作活动 1.不讲变奏的概念。
2.从本书上的“例”开始练习。3.完善书本上的“例”, 学生自己作变化发展。不要受书上的“例”限制,可以自由创作变奏曲,不仅是同一拍号,还可以是变拍子的。
三、音乐知识: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唱准“
3、
4、
5、#
4、
6、
5、3”。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感受维吾尔族音乐风格,体会少年与雏鹰奋发搏击的精神。
2、 引导学生用自信、热情、雄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完整学唱歌曲,并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自信、坚定、雄壮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伴用铃鼓为歌曲作简单的伴奏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图片: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教师:雄鹰都飞翔在蓝天之上,在人的心目中鹰的形象是勇敢的象征,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寓教于乐,学习歌曲
1、歌曲有什么的特点? 让同学们说一说初听的感受:欢快、自信
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这首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雏鹰之歌》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3、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这首歌曲的曲调具有什么地方的民族特色? (新疆)
4、请学生跟着录音用动作再次感受歌曲旋律。
5、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歌曲旋律。
6、老师纠错、指导。
7、引导学生跟随翻唱音乐,用“LU”来轻声哼唱。
8、按节奏读歌词
9、填唱歌词
10、在学会的基础上,学习下滑音的唱法。让学生体会加了下滑音歌曲有什么不同。
11、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三、用打击乐器为《雏鹰之歌》伴奏。
1.学生自己设想伴奏型
2.请学生展示。
3.评价,全班尝试伴奏。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叮铃铃》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叮铃铃》。 2.通过演唱歌曲初步感受湖南民歌的特征。
3.能用比较和谐的声音合唱,音准、节奏正确。
4.在体验和表现歌曲情绪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的风格特征。
2.把握歌曲的风格,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合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音乐,今天我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画面,聆听歌曲? 看看这是哪里,听听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寓教于乐
1、 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2)边听音乐边哼唱
2、学习歌曲 (1) 再次聆听:“层层叠叠的白云好美啊!嘘,孩子们听,白云深处飘来了一支动听的歌,你们仔细听歌中唱的什么?这支歌唱了些什么?听了这支歌你有什么感觉?这群放牧的少年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在歌唱啊?“(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节拍与演唱形式)
(2)复听录音范唱:听听歌曲唱了什么? (3)学习歌曲的高声部
①聆听老师弹奏高声部旋律:提醒装饰音的演唱 ②学生跟琴唱一次:“能唱吗?来试试。” ③聆听老师范唱高声部歌词:“你们的节奏唱得很准确。现在想不想听我唱一唱高声部的歌词呢,你们看着歌词,心里跟着我唱。”
④学生唱高声部歌词:“谢谢孩子们热情的掌声!我相信你们会唱得更好,来试试。”
(4)学习歌曲的低声部。
①师生合作:“你们的歌声太美了,我也想唱。现在我邀请三个孩子和我一起唱,谁愿意来表演?”(请三个学生唱高声部,教师唱低声部)
②跟琴唱旋律
③学生跟琴试唱歌词:
(5)二声部部分完整演唱、演奏
(6)学习齐唱部分:
①聆听齐唱部分:师生合作(老师唱齐唱部分,学生担任合唱部分
②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音乐记号,说一说名称
③老师顺势讲解歌曲风格:前倚音、#5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民歌风味 ④跟老师一起唱曲调:注意前倚音、#5的音准 ⑤学生跟琴唱曲调 ⑥学生填词歌唱
三、创造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①合唱(要求唱出少年的欢乐情绪)
(2)歌曲处理。加入力度记号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3)分组表现展现自我
(4)串铃、碰钟伴奏:要求在间奏和结尾长音处伴奏。
四、完美结课:
“在这动听的歌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孩子们再见。
第七课冬 雪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第二课时:; 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鉴赏,学会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恰如其分地表现小动物们在雪花的呼唤下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的意境。
2、临时升记号的演唱和含有十六分音符旋律弱起拍的演唱。
3、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动物、热爱雪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恰如其分地表现小动物们在雪花的呼唤下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的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临时升记号的演唱方法,含有十六分音符旋律弱起拍的演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你们都做过梦吗? 生:(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做过!做过!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发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聆听歌曲
1、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梦,想知道吗?仔细听我做了一个怎样的梦?(第一次听) 生:雪花、冬天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原来老师做了一个《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你们喜欢老师这个美梦吗?那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梦,听一听在梦中出现了那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呢?(第二次听)
生:小青蛙、小甲虫、小刺猬、小狗熊,他们在冬眠。
师:你们真聪明,对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也跟老师一样都在温暖的家里坐着甜美的梦呢。
3、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动物的梦境,用肢体语言再次来感受一下音乐的美妙旋律吧。(两种肢体语言,表现两个乐段)
三、学习歌曲
1、出示格子谱,读歌词
1)师:你们表现的真不错,我们来配合一下吧!我来读红色的,你们来读蓝色的。按照节奏轻声朗读。
★解决有感情朗读歌词方法。
师:同学们雪花用怎样的声音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到来了呢? 生:温柔的。。。。
师:你的感觉很到位。读一读试试。
我们试一试。 男女生互相告诉一下。
2)交换一下。声音再美一点,语调再高一点。 3)加上动作轻声拍手一起读一读。 师: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最美的冬天。 4)跟音乐读一读。
2、学唱旋律
1)用“lu”一起跟琴唱一唱。
师:表现的真不错,那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怎么样了?这首歌曲中有一处点“睛”之笔,给人带来“梦”境的特色音,能找出来吗? 生:有升记号。
师:那我们来听一听,从音高上有什么不一样?
师:这个是#记号,#记号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如果#记号和小音符拉手做了朋友,那这个音符就要唱高——半个音,成了变化音。我们来试一试。拿出我们的小手,托起雪花,唱这个变化音的时候要唱出雪花在飘的感觉。用“lu”来演唱。 (2)师:还有一处升记号能找到吗?
师:那你们能把这一句也变成雪花飘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乐句听辨对比,学习变化音。
2、同学们唱的很准。我们再用“lu”完整的准确的唱一遍吧。
3、这么美妙的歌曲我们加歌词一起来唱一唱吧。 解决难点
(1)第一乐句变化音与下滑音;突出音乐形象雪花与梦。 师:雪花带来了一个怎样的梦呢? (2)第二乐句四个“告诉”;采用断跳唱法,有弹性,跳跃的,师:告诉谁?高低远近!怎样告诉?声断气连。 师:怎样告诉小动物呢?
(3)第三乐句的推动演唱及乐句呼吸要恰当。“甜美的梦”中的“甜”字进行指导。 师:睡吧睡吧,软咬字头,气息推送。睡着了吗?mf、mp对比,对称呼应地。快快”要跟上前面的结尾
师:34| 5. 34 5. 35
附点音符要唱的长一点,雪花在为小动物摇摇篮呢,推动感强一点,起伏的感觉。
师:把谁来唤醒?——你们。强调一下。春姑娘 3.完整演唱
4.带处理地演唱
师:唱的很好。第三句为动物推摇篮的感觉要再强烈一点。起伏一点。注意呼气记号。
五、拓展
1、你们的歌声感动了老师,老师也要加入到你们的歌声中来。 1) 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加进来的?清唱
生:答 师:对你们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我加进来的。 2) 你们来试一试?
3) 分组演唱 清唱一遍 最后跟伴奏完整演唱。
2、师:同学们配合的真默契。老师感觉到了你们对小动物们温柔的爱意。同学们在冬天里喜欢做什么运动呢?
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给我们带来了一首管弦乐去《乘雪橇》
1、 介绍作者 莱罗尔·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早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师从著名作曲家辟斯顿学习音乐。1930年曾担任大学管弦乐队的指挥。一度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队从事编曲工作。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小品,旋律流畅生动,内容通俗易懂,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代表作为《号手的节日》、《打字机》、《蓝色探戈》等。
2、 初听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听到了怎样的响声?
生:马玲声、甩鞭声、马蹄声、马嘶鸣声。
师:小伙伴们正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快乐的划着雪橇呢。
3、 复听
听到马铃声、甩鞭声、马蹄声、马嘶鸣的声音是请举手示意。
六、总结
让我们盼望着温馨、愉快冬天的到来吧。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
二、第
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第五篇:人音版第7册音乐全册教案
第一课《水乡》
教 学 目 标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 学 内 容
聆听《采茶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采茶舞曲》 设问:
(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 (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
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的另一景色。
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聆听《渔光曲》(筝独奏)教学基本要求
1.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2.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聆听《渔光曲》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表演《采菱》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
(该知识在五年级教材中),而是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的唱好。同样D.S.的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这句的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表演《柳树姑娘》教学基本要求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
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编创与活动
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竖笛吹奏姿势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采菱》、《采茶舞曲》。
第二课时:唱《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听《洪湖水,浪打浪》 第三课时: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听女声独唱《渔光曲》,竖笛姿势讲解。 第四课时: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 材 分 析
1.歌舞曲《采茶舞曲》
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移到商调式上。前8小节的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最后的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30年代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其中不少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的歌曲。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前奏的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的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的心潮起伏。
歌曲的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第四句“晚上回来鱼满舱”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这个拖腔也出现在歌曲各段的末尾。歌曲的中段是二重唱,共四句。旋律由低音区开始,婉转起伏。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相互陪衬,最后又变为齐唱。这是韩英和秋菊发自内心的赞叹。
歌曲的第三段也是一段二重唱,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主旋律由高音部唱出,低音部延后两拍在下四度上模仿进入。然后两个声部时而交错,时而补充,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歌曲的三个段落结尾都使用了同样的拖腔,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的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歌中衬词的使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3.歌曲《渔光曲》
这是1934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在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凄楚的音乐中渗透了渔民的辛酸血泪。 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
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徐缓的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形象。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流露出浓重的压抑和忧愁。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筝演奏的《渔光曲》系采用歌曲的第一部分曲调,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低声部运用密集的分解和弦来衬托主旋律;第二次则使用宽松的分解和弦为主旋律伴奏,分别表现了海上波涛翻滚和风平浪静的情景。
作者介绍
任 光(1900~1941) 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4.歌曲《采菱》
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
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以及切分节奏
,给人以轻盈
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
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5.歌曲《柳树姑娘》 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简易二部合唱歌曲。歌词简炼,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 乡万物一新,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歌曲为3/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
“”为基本节奏型。第1-8小节,上下句对称,旋律采用了模进手法,三度、四度、 五度的跳进使得曲调舒展而又优美,形象地表现了“柳树姑娘”在春风里飘柔的姿态。第二声部只用了第一声部的同音支声,配以八分音符节奏及跳音的“啦”唱法,烘托出欢乐的气氛。第9-12小节,节奏突然紧缩,向上三度的模进,使曲调更为欢快,与前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最后曲调又趋平稳舒展。结束句在富有民歌特色的衬词“啊哩啰”中欢快地结束,抒发了人们对美丽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课后小结:
第二课《国歌》
教 学 目 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2.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 (1)国歌的作者是谁,谁作词?谁作曲?
(2)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请举例并唱几句。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作于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歌词是他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 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反动派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写成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完成寄回。这首歌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聆听独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在什么场合演唱或演奏《国歌》。 4.师生议论。
5.聆听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当国歌响起时你想到什么? 6.师生议论。
7.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生平及其代表作。
聆听《歌唱祖国》教学基本要求 1.欣赏《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 设问:
(1)听到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 (2)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2.复听《歌唱祖国》全曲。 设问:
(1)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3)跟着音乐哼唱行吗?
3.师生议论。
4.完成课本上的编序号及涂色。
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要求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学唱,注意后半拍、起拍及附点音符的时值。 2.跟着录音小声唱曲调。
3.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4.跟着录音或教师的伴奏歌唱国歌。 5.教师重点指导的部分:
带有“>”记号的要唱得加强力度。师生讨论这一句的含义,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下的民族危机;当前21世纪我们民族是否还存在危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设问:为什么这句的力度要越唱越响? “起来!起来!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设问:
(1)这一句的音乐形象,你想到什么?
(2)“前进”的谱上又用强音记号(>),为什么?
(3)为什么“前进”“前进”“前进”最后还要加一个“进”?
6.各组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各组讨论自行排练歌唱表演、造型表演、歌舞表演。 7.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师生小结:在21世纪我们要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奋勇前进。
音乐知识:“上行”
用上行手法编创自己的歌: (1)先简单讲解“上行”
(2)举一反三,
……
(3)以上行的手法,即兴编自己的歌。
如: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第二课时: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歌唱祖国》。
教 材 分 析
1.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田汉在被敌人逮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纸上送出的。音乐家聂耳也因敌人迫害而即将离国,他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写成了歌曲。随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2.歌曲《歌唱祖国》
自1980年5月起,每当人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就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9月。它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歌曲由主歌与副歌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由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健的感觉。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糅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歌曲在主题、副题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完全再现的三段曲式。 课后小结:
第三课 月 夜
教 学 目 标
1.本课的四首描绘“月夜”的中外音乐作品,充满着诗意,表达了音乐与社会的人文性。让我们用轻柔的声音深情地表现这一特定的情景,体验这“月夜”的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的意境。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连线”、“下行”的音乐知识,并用于创作活动。 3.进入学习“开始吹竖笛”的实践活动——Tu的口腔动作。 教 学 内 容
聆听《月亮月光光》教学基本要求 1.由于这是台湾民歌,歌词中带有方言,所以在聆听前要出示歌词,对方言要作解释(详见教材分析的谱例)。
2.欣赏《月亮月光光》,要求边听边看歌词,设问: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复听全歌。
设问: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这样的速度对表演这首歌起什么作用? 4.再次复听。 设问:
(1)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线条把它画出来吗? (2)这首歌曲由几个声部演唱,也请用线条把它画出来行吗?
聆听《小夜曲》教学基本要求
1.解题: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爱情歌曲,是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演唱的歌曲或演奏的器乐曲。 2.欣赏《小夜曲》。
介绍作品:这是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音乐柔美、活泼动听。
3.复听《小夜曲》主题旋律。
要求:大家看着书本上的图形谱,第一个音是Mi。 设问:你能听出是几个声部?主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衬托乐器的演奏方法上有什么特征。
答案:主旋律由一小提琴演奏,衬托的乐器用拨弦伴奏,由四件乐器合奏。 4.再听一次全曲。
简单介绍弦乐曲重奏的形式,结合课本上的插图。 5.小结:这是描绘“月夜”主题的器乐曲。
聆听《梦幻曲》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梦幻曲》是《童年情景》之七。
顺带介绍一下《童年情景》这部作品,有助于学生对《梦幻曲》的理解。
2.初听《梦幻曲》。 设问:这一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是哪个声部演唱的?听完后介绍童声无伴奏合唱的形式特征。
3.复听《梦幻曲》主题旋律。
讲解:刚才听到的音乐都是由一个主题发展变化而成全曲。聆听主题音乐(出示主题旋律谱)。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跟着这段音乐哼唱一下。 4.复听全曲。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用手势来表示旋律的起伏。 5.小结:这是夜晚温馨而甜美的梦。
表演《愉快的梦》教学基本要求
1.开门见山导入:晚上你做梦吗?你听听这是日本孩子做的《愉快的梦》—— 聆听范唱。
2.再听一次:要听清他做一个什么梦?在梦中看见了什么?(教师参与认真听,并打拍子。) 3.师生谈话议论歌曲内容。
4.你们是否注意到我刚才听的时候在做什么?——打拍子。请大家看谱,我们过去打拍子,都是四分音符为一拍。而今天的拍子不一样,是八分音符为一拍。请大家听我唱4小节曲调,我边唱边打拍,请大家认真听,认真看(教师范唱4小节曲调)。
5.请大家边看谱,边跟我打拍子。我再唱这4小节,已经领悟的同学可轻轻跟我唱。 6.按刚才的方法,大家自学下面第二句的4小节曲调。也就是带色块的4小节曲调。
7.第三句曲调再听我唱,请注意在什么地方换气。 (教师示范乐曲的曲调,在换气处要示意一下) 8.大家跟着我一起唱第三乐句。
9.请大家整理一下全曲,自学把歌的曲调唱会。 10.大家要非常连贯流畅地把曲调唱一下。注意连音线。 11.再听一次范唱。 12.全体唱歌词。
设问: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好? 13.师生讨论。
答案:
(1)唱的时候好像自己在梦中看到小矮人,看到金星。 (2)因为是做梦,所以声音是柔和的,要唱得连贯。 14.有感性地背唱歌曲。 听辨活动:曲调的上行或下行 1.教师弹奏二遍。
2.学生用手指向下或向下,表示听辨的答案。 3.跟着钢琴唱一唱,感受一下旋律行进的方向。 音乐知识:“下行”教学基本要求
1.结合歌曲《愉快的梦》的教学进行讲解。 2.当学生自学第二乐句时讲解。
设问:这4小节曲调的行进方向有什么特征? 答案:每两小节都是往下进行。
小结:在音乐中曲调行进的方向往下行的,我们称为“下行”。 同时复习“上行”——温故而知新。
巩固:《愉快的梦》曲调还有哪几处是下行的曲调请找一找并唱一唱,有没有上行的曲调也找一找并唱一唱。
编创与活动——编自己的歌
1.创作4小节下行的曲调,节奏与音符完全按学生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把典型的曲调介绍给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者。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夜晚多美好》;音乐知识:连线、竖笛。 第二课时:《月亮月光光》、《小夜曲》;竖笛。 第三课时:《愉快的梦》、《梦幻曲》。
2.寻找“月亮”的景色图片配合歌(乐)曲,以启发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竖笛“Tu”的口腔动作 1.吹气的练习: (1)吹纸片 (2)吹气泡
按教材的图示练习。 2.Tu的口腔动作: (1)长音
(2)短音
教 材 分 析
1.歌曲《月亮月光光》
这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的创作歌曲。由于歌曲旋律吸取了台湾地区的音调特点,因此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它们节奏完全相同,音调上抑扬起伏,优美流畅,勾勒出一幅月夜美景。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更是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合唱的两声部在音程关系上以
四、五度为主,具有柔美、谐和的和声效果及我国的民族风格。
2.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本曲为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
乐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带上弱音器奏出呈下行的柔美、活泼的主题旋律:
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用拨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第二个主题由于运用大跳和变化音,使人感到更为活跃:
第一部分反复一遍以后,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这里的主题是第一个主题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大跳和装饰音的运用,使这段音乐显得热情而富于生气。接着出现了平稳柔和的另一段旋律。
乐曲在渐弱和渐慢中结束,留给听者是一派宁静、安祥的气氛。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具有典雅质朴的情调,深受人们喜爱。此曲也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小提琴曲、钢琴曲和吉他曲。
作者介绍
海 顿(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出身贫苦,从小在艰苦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公爵家当乐长,工作繁重,地位低下,但在此逆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18世纪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赴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由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3.无伴奏合唱《梦幻曲》
德国作曲家舒曼在1847~1848年间创作了一部钢琴套曲,题名为《童年情景》。套曲共有十三首曲子,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儿童纯真的心灵。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把人们引入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
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十三首小曲要连续演奏,但是人们却常将第七首《梦幻曲》作为独立的乐曲来演奏或欣赏。这段音乐的旋律温馨甜美,和声纯朴厚实,听来令人神往。此曲除了作为钢琴曲外,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合奏曲以及无伴奏合唱曲。
这首曲子为单主题的三段体结构。
主题旋律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组成:
旋律气息悠长,起伏匀称,极富歌唱性,刻画了回忆和沉思的意境。中音区和低音区的伴奏 (唱)声部和谐地呼应,更衬托出主旋律的隽永秀丽。
到了中段,这一主题除了在调性上作了变化处理之外,音乐性格并没有改变,依然充满了温馨与柔和的情调: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主题旋律的变化再现。它又一次使人感受到渗透在曲中的诗情画意,勾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当第二乐句在高音上作延长时,速度也逐渐慢下来,柔美的旋律将人们引入了美妙的梦幻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遐想与回味:
无伴奏合唱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它要求充分发挥人声特性,运用和声手段造成丰满多彩的音响,运用复调手法造成音乐的流动感、层次感,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4.歌曲《愉快的梦》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般的想像,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色的认知和理解。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无太多的变化,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第一乐段的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深沉而带有神秘的意味。第二乐段旋律进行转为上行,音区移高,前乐句的后半部分以模进的方式将前半部分的音型带入歌曲的最高音(la),和声上构成下属调,产生了明亮的色彩,使人好像听到孩子们在看到了幻境中的神奇景象时发出惊喜的呼喊。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小结:
第四课 快乐的课间
教 学 目 标
1.课间、课余是同学们放松、快乐的时刻,本课的五个作品仅仅反映学生们快乐的课余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教育部“减负”的指示下,同学们会更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 2.在实践中初步掌握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知识并进行看图创作。
教 学 内 容
聆听《乒乓变奏曲》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变奏曲主题曲调。
设问:你听这段音乐像什么在跳动? 2.复听主题曲调。
要求: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唱一次,跟着录音的音乐唱一次。 3.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听出这一主题的不断变化吗?
你能说出这一主题(包含变化的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几次? 4.师生讨论。
5.复听全曲。 设问: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他们在课余打乒乓球的比赛精彩场面吗?如果你愿意,下课后也去试试。
聆听《陀螺》教学基本要求 1.解题:(城市的孩子有一部分未见过“陀螺”。) 设问:谁玩过陀螺,或见到过陀螺?说说怎样玩法?
解题:陀螺是一种玩具,请看教材中的插图:一个小孩执鞭子在打陀螺(椎形木制品两头尖的,在抽打下能快速旋转)。本曲就是作者在创作一组《儿童游戏》中的一首小品曲。 2.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从音乐声中感受陀螺在孩子们的抽打玩耍中飞快的转动的情景吗? 3.复听全曲。
要求边听边看教材中的两种谱——简谱与图形谱,了解快速的节奏与大跳音程所造成的欢快、热烈的气氛。
聆听《旋转木马》教学基本要求
1.如果说孩子们玩陀螺是一种传统的游乐活动的话,那么玩电动木马就是现代的游乐活动了。
2.初听全曲。
设问:你能从快速的节奏、高低起伏的曲调流动中想像到孩子们在电动木马上旋转的情景吗? 3.复听全曲。
设问:你能听出乐曲的开始部分与最后一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吗?当最后一部分再现第一部分曲调时,请举手表示你已听出来了,好吗? 4.小结:这两首乐曲都描绘了孩子们快乐的课余活动,你能讲讲自己的课余活动吗?
音乐知识:拍号 教学基本要求
1. 2/
4、3/4拍号的音乐知识教学结合歌曲教学进行。即:2/4拍穿插在《哦!十分钟》中,3/4拍穿插在《大家来唱》中。不单纯进行。
2. 2/
4、3/4拍号教学的重点是节拍感,即2/4拍的强弱。3/4拍的强、弱、弱。这一节拍感在前三年的音乐实践中都已进行,现在是在理论上让学生掌握,使这一节拍感成为他们自觉的音乐实践活动。
3.这种拍号的节拍感宜通过学习指挥图式、表演活动(队列步伐、跳圆舞曲)等对比,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和巩固。
4.在掌握了2/
4、3/4拍号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在图的下方配上节奏或用图谱表示”的创作练习。
如:“骑马”用马蹄印的深浅表示其强弱——图谱。也可用强弱的连续黑、白圆圈表示:
“荡秋千”用三拍子节奏与图谱,“时钟”当然是二拍子的节奏。
表演《哦,十分钟》教学基本要求
1.说理导入:上课时间40分钟非常宝贵,要集中注意力学习,下课10分钟也同样非常宝贵,因为只有休息、放松好,才能使下一节课精神更集中,这就是学习、休息两不误,你听听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 2.聆听范唱。
3.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再听一次范唱,请全体看着歌谱。 5.学习曲调。
(1)先学习前8小节。
设问:这8小节中有哪两小节是一样的?重复出现了几次?这两小节你能唱一唱吗?剩下的两小节就四个音,我相信你能看着谱唱好。 (2)讲解2/4拍号及指挥图式。 (3)学习第二句的8小节。
先听钢琴弹一次,然后你们用指挥图式自学。
(4)把这16小节连接起来唱一唱。边唱边划指挥图式。 (5)再下面的8小节,请跟着我的手势把它唱出来。 (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带着大家唱) (6)最后一句六小节跟我学唱。
6.用“啦”把全曲哼一下,要唱得轻松愉快。 7.跟着我的前奏完整地把歌唱一唱。
(注意前奏的速度与伴奏的配置,要营造欢快的气氛。) 8.练一下两小节的固定节奏型伴奏。 9.在伴奏的烘托下,欢快地歌唱。 10.小结:这课间十分钟快乐吗?
表演《大家来唱》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导入:刚刚我们学会了二拍子的拍号、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歌曲除了二拍子外,三拍子也非常多,下面一首歌是几拍子?你听! 2.聆听范唱,教师边范唱边打三拍子的图式。
3.这首歌就是3/4拍。再听一次。模仿我的动作一起跟音乐做三拍子指挥动作。 4.学曲调:先学唱第一声部。
用三拍子指挥图式边划动作边看谱唱。
要求:放慢速度。分成两个8小节,二次学唱。
(1)先学唱前8小节。注意1→i的跳跃要唱准,先想好音高再唱。 (2)再学唱后8小节。
5.学唱第二声部曲调,也分成两个8小节,二次学唱。 6.二声部合成(这是难点)。
(1)先唱好二个声部每句的第一个音,即:
(2)一句一句合成,唱好一句巩固一句。
要求:集中注意力,自己唱一个声部,耳朵听到另一声部。使自己的声音溶合在集体声音中间。做好一句及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二声部声音和谐带来的悦耳快感。
7.在曲调二声部都非常有把握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步:填上歌词,不然的话宁可唱第一声部的歌词,千万不可为了完成二部合唱而破坏了音乐的美感。一定要加强平时训练,水到渠成。
8.配上打击乐伴奏。还可以加上口风琴二声部的伴奏等。一切从班级实际出发。 9.要非常注意歌唱的流畅性与乐感,表达孩子们快乐的课间生活。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哦!十分钟》;2/4拍号,《乒乓变奏曲》。
第二课时:《大家来唱》;3/4 拍号,为三幅图配节奏。 第三课时:《陀螺》、《旋转木马》;二首歌曲总复习; 2/4拍3/4 拍对比。
教 材 分 析
1.钢琴曲《乒乓变奏曲》
《乒乓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
像通常的变奏曲一样,主题非常简洁,带顿音的单声部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灵巧轻快,好像乒乓球在小球手的你推我挡之下,一来一去,银光闪闪:
乐曲包含五个变奏。
第一变奏:主旋律在上方由右手弹奏,低音部左手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
第二变奏:左手在低音部弹奏主题,右手以上面这种分解和弦音型作伴奏。 第三变奏:左、右手均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型,但主旋律镶嵌在高音部的强位上,如:
第
四、五变奏:在和弦的衬托下,主题变化为由下行旋律及上行琶音构成的旋律。两个变奏中主旋律分别出现于高音部及低音部。但乐曲最后仍由右手奏出一个旋律扶摇直上的乐句作为结束,使人如闻为精彩的球赛所发出的喝彩声。
2.管弦乐《陀螺》
1871年法国作曲家比捷创作了十二首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这是一套以音乐来描绘儿童世界的小品曲。后又根据其中的五首改编成管弦乐曲,1873年于巴黎正式演出。组曲中的每一首都有标题,分别为:《进行曲——喇叭与铜鼓》、《摇篮曲——布娃娃》、《即兴曲——陀螺》、《二重奏——小先生、小夫人》、《加洛普——舞会》。第三首《陀螺》表现了孩子们在玩陀螺游戏的情景。
木管乐器奏出的主题采用以八分音符与休止符组成的节奏和连续作上行六度跳进的旋律进行:
音乐充满兴奋、热烈的气氛,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神情跃然于音乐之中。乐曲还通过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生动地描绘了陀螺的飞快转动。
作者介绍
比 捷(1838~1875)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比捷很早就显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他4岁开始学习音乐,9岁进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从音乐院毕业出来时已成为获奖的作曲家和第一流的钢琴家。他曾为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后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他还创作过多部歌剧,其中《卡门》于1883年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后,誉满全球,成为世界音乐的不朽名篇。
3.电子琴曲《旋转木马》
孩子们乘坐在正飞快旋转的木马上,怀着兴奋、激动、自豪、紧张等各种情绪,发出呼喊声、欢笑声,他们感到自己似乎正骑着一匹骏马向前飞驰。《旋转木马》这首电子琴曲就是表现了游乐场中这一幕情景。
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4小节引子以旋律声部作半音进行的一组和弦及“ ” 这样的节奏提示了本曲的特点,并将人们带入了游乐场的热闹气氛中。
第一部分的主题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高低跌宕的曲调构成,描绘了电动木马快速旋转的形象:
随后是一个带有切分节奏的短小的连接句——仿佛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把音乐又引回到木马旋转的主题。
第二部分音乐转入下属调(g小调→c小调),节奏疏密交替,密集和弦连续的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了孩子们兴奋、欢畅的情绪以及游艺场中热烈、喧闹的气氛。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以取材于主题的尾声结束全曲。乐声渐弱,好像是酣畅快乐的情景在孩子们心中久久难忘。
4.歌曲《哦,十分钟》
是一首2/4拍,D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节奏紧凑,曲调反复出现
这一音型,鲜明地表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音调转为舒展,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四度、三度的跳进。“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5.歌曲《大家来唱》
是一首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全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简洁的语言“你也唱,我也唱,大家来唱!”生动地描绘了快乐的孩子们围成圈,手拉手边唱、边跳、边舞的欢乐情景。歌曲是3/4拍,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第
一、四乐句曲调平稳,采用重复的手法,首尾呼应。第
二、三乐句运用了旋律的模进及出现的八度大跳,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突出了“大家来唱”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心情之中。 课后小结:
第五课 妈妈的歌
教 学 目 标
1.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作品中有唱不完的妈妈的歌。让我们走出教室,共同策划表现好 “唱唱我们的妈妈”表达“音乐与人”的亲密关系。 2.欣赏三首中外名家的“摇篮曲”,初步了解其风格特征。 3.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四拍子,并与
二、三拍子进行对比学习。 4.继续学习竖笛,吹好sol、la、si。
教 学 内 容
聆听《只要妈妈露笑脸》教学基本要求
1.这是一首孩子唱给妈妈的歌,选自朝鲜歌剧《血海》。
2.由于这首歌曲不长,曲调很流畅很动听,所以可以将歌曲用投影打出来或抄成歌片展出。
3.初听歌曲。要求了解歌曲的内容。 设问:
(1)妈妈为什么不露笑脸? (2)妈妈什么时候露笑脸?
4.复听歌曲。感受朝鲜音乐的风格。
设问:歌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在节奏与旋律上有什么特征。 5.再次聆听歌曲:随音乐轻轻哼唱,体验孩子对妈妈的亲切的呼唤。
聆听大提琴曲《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这是一首贺绿汀的名曲。在风格上有浓郁的汉族情调,表现妈妈在哄宝宝入睡时的情景。
2.初听第一乐段。 设问:
(1)这是中国风格的音乐还是外国风格的音乐? (2)从这段音乐中,你感受到什么情景? 3.师生议论。
4.初听第二乐段。
设问:这段音乐的情绪与第一乐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5.欣赏第
一、二乐段。
边听边画画来表达你对音乐的感受。 6.聆听全曲。
没有画完的可继续画,画完的同学看着你的画,想想是否与音乐的表达是一致的? 可以作修改。
7.展示各人的画图,相互交流。
8.小结:妈妈在哼着曲子摇着摇篮,宝宝睡得多香啊!
“唱唱我的好妈妈”演唱会
1.各组交流自己选的歌曲、乐曲,并推选代表。
2.由班长或课代表主持开班级演唱会,并邀请几位同学做评委。 3.评委宣布评委会的评选结果。
聆听管弦乐曲《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这又是一首名曲,是德国勃拉姆斯创作的。原是歌曲,现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由于它的曲调优美动人,在音乐会上成为一些歌唱家和演奏家的保留曲目。
2.在欣赏器乐曲前,可先欣赏声乐曲,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己表演,让学生对曲调有初步的印象(把歌曲板书出来让学生边听边看谱)。 3.欣赏管弦曲《摇篮曲》。 设问:你熟悉这曲调吗?乐队表现怎样的情景? 4.复听全曲。
设问:你能辨别出几种乐器的音色?在教材中标出来。 5.小结:这是一首欧洲风格的摇篮曲。
表演《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这是一首妈妈哄宝宝入睡时,唱给宝宝听的摇篮曲。
2.谈话:也许你已不记得婴儿期妈妈如何抱你、哄你入睡,但你可从影视片中,或周围邻居的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中,想像你当时的情况,这首歌就是歌唱那种情景的。 3.听范唱,教师做哄小宝宝入睡的动作。
4.再听一次。请看歌谱,这首歌的记谱与第三课的《愉快的梦》是一样的。上次我讲过那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这首歌谱同样也是八分音符为一拍,请大家边听边打拍子。 5.为了把这一曲调的节奏唱好,我们先复习一下第三课《愉快的梦》的曲调。 6.用点谱法学唱第一乐句4小节(做到90%以上的学生都能唱好)。 7.在教师指导下再学唱第二乐句4小节。
8.学生自学第
三、第四乐句(各4小节)。
9.能流畅、准确地完整唱好曲调后,唱歌词。 10.要求学生能用动作表演《摇篮曲》,投入角色(要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
1.启发学生用家里的废料,如:线、尼龙丝、竹片、木条等进行制作。
2.教师简单介绍弹拨乐的基本要求,振动弦,运用弹、拨的方法来发出声音。
开放式教学
1.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选一首符合本课题的歌,唱给妈妈听。 2.要求妈妈给孩子的唱写一个评语交给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该项活动的进行,也引起家长的重视与配合。
3.为下一节课全班开演唱会作好准备工作。
聆听、表演《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本曲教学上采用一个曲目两种形式,既是欣赏聆听又作为歌唱表演,同时学习4/4拍号的知识。
2.建议听唱结合,听听唱唱,唱唱听听,以加深对这一名曲的理解及表演。 3.先聆听《摇篮曲》。
(1)初听时要求能听清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复听时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要能聆听伴奏如何为摇篮曲营造气氛,演唱者如何用歌声表现出《摇篮曲》的情感及风格。 4.师生讨论。
5.学唱《摇篮曲》曲调。
(1)在聆听两遍的基础上,对曲调已有所熟悉,先在教师指导下唱好第一句与第三句曲调。
(2)第一句是两小节,教师先示范唱一次并让学生跟唱,同时边唱边划指挥图式。
教学提示:穿插讲解4/4拍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其中第三拍是次强拍,所以把第三拍上的“2•”唱得稍强一点,加上有附点稍长一点,“ ”作为带过去,这样“ ”
就能唱好(切忌把“ ”单独练习)。
(3)第三句即第
5、6小节,在划拍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第5小节“2•”及“3•”唱得强一些,第6小节装饰音在唱曲调时暂时不唱。
(4)剩下的第
二、四乐句学生稍自学一下即能唱出。 (5)连贯流畅地唱完整曲调,手还要划拍。 6.再聆听《摇篮曲》。 要求学生随音乐轻轻哼唱。 7.跟着音乐唱歌曲。
8.重点指导唱好第三句,尤其是带装饰音的这一小节。
9.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录音范唱,心里跟着唱体验音乐的特征与风格。 10.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有感情地表演《摇篮曲》。
选择《摇篮曲》的词语
1.目的是让学生用选择法来选出适合于该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征的词语。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在自己选择的基础上集体讨论。 2.通过复习三位著名作曲家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所以在活动时,先听这三首作品,再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3.不要搞标准的答案,凡是属于慢、亲切、轻柔、深情、平稳等均可,反差太大的要给予指出,如雄壮、有力等,当然是不符合的。 音乐知识:4/4拍号 教学基本要求
1.穿插在歌曲《摇篮曲》(舒伯特曲)中进行。
2.第三拍是次强拍,特别要注意。其指挥图式是由里向外打,它的力度次于强拍的由上向下打,但比第二拍与第四拍要强。 3.顺带复习2/4与3/4。
贺绿汀的《摇篮曲》是2/4拍,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3/4拍。
4.选择打击乐器为三首不同节拍的《摇篮曲》伴奏,就是带有三种节拍的对比及加深对这一音乐题材特征风格的认识。
5.听辨两种曲调是为了加强对二拍子与三拍子的最基本的单拍子的认识。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唱《摇篮曲》;听《只要妈妈露笑脸》。
第二课时:听、唱《摇篮曲》(舒伯特曲),讲4/4拍号;竖笛训练。 第三课时:听二首《摇篮曲》;开演唱会。
竖笛“吹好Sol、La、Si” 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训练
(1)手指的练习。
(2)Sol、La、Si的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练习。 2.请你跟我一样吹。
在教师带领下,模仿教师的吹奏。
3.按规定的节奏,开始用四分音符的Sol,结束用二分音符的Sol,自由创作曲调。 4.进一步纠正学生吹奏的姿势,使不正确的姿势纠正在萌芽期。
教 材 分 析
1.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这是朝鲜歌剧《血海》中的一首选曲。歌曲寄托了儿女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亲情、爱国情,交融在一起。
歌曲的基调明朗,情绪活泼,音调具有朝鲜民族的特点。歌曲可分为两个乐段。第一
乐段的节奏轻快,旋律多同音反复,平稳朴素,但四个乐句的句末落音( )
高低跌宕,错落有致,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和无限乐观的情绪。第二乐段的音调与前一乐段有着密切联系,但节奏舒展,与之形成对比,各个乐句旋律进行抑扬起伏,此起彼落,抒发了对妈妈深切真挚的感情。当第三乐句(“只要您呀笑一笑”)的旋律上扬达到高潮时,使人感受到一股奔涌而出的浓浓真情;而三连音节奏的运用则让人听到了儿女对妈妈的亲切呼唤。
2.大提琴曲《摇蓝曲》
这首摇篮曲是我国已故作曲家贺绿汀的佳作,和他的另一著名作品《牧童短笛》同时完成于1934年。在欧州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中获得二等奖(《牧童短笛》获一等奖)。
原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段通过优美动听、真挚纯朴的曲调,描绘了一位慈母在摇篮边轻轻哼着催眠曲,轻拍着心爱的孩子催其入眠的情景。
中段出现了变化,仿佛风雨骤起,小孩被惊扰而感不安:
风雨渐止,一切又回复平静。平缓起伏的音乐主题再现,这是乐曲的第三段。结尾处音乐转入低音区,婴孩平静地进入梦乡的意境刻画得十分形象而传神。
作者介绍
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起修习音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投身于革命,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行。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与《摇篮曲》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分别获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谱写音乐。“八•一三”事件后,参加救亡活动,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1941年去苏区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培养音乐干部。1943年到延安。解放战争期间任教于华北大学,并创作了《森吉德马》、《晚会》等管弦乐小品。解放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培养人才,并坚持创作,直至1999年去世前,笔耕不辍。半个世纪来,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十多部电影音乐等,并有不少论著。
3.管弦乐《摇篮曲》
每当人们说到“摇篮曲”,就会想起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是在他的两百余首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在古今摇篮曲中颇负盛名。歌曲具有民歌风格,曲调温柔美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愿。
歌曲采用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都由两个4小节乐句组成。前乐段曲调比较平稳,柔和恬静;后乐段则在两个乐句句首使用了八度大跳,抒发出母亲谛视着孩子而产生的幸福、激动的心情。
歌曲的伴奏部分自始至终贯串着切分节奏,生动地模仿了摇篮摆动的律动。 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的《摇篮曲》,虽然离开了歌词,但由于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器乐音色,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不仅营造了歌曲所具有的温存、亲切、安详的气氛,还赋予这首曲子更多的色彩变化。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一种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其音乐形象一般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特点。曲调平静、抒情,起伏不大,富有歌唱性,节奏平稳,律动均匀,以中等速度的6/
8、4/4和3/4等节拍为常见。伴奏往往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和声语言简洁。
4.歌曲《摇篮曲》
本单元的第一首由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由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体歌曲。6/8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
摇篮曲(催眠曲),这类歌曲的特点是优美抒情。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歌声要轻柔而优美,要唱好一字多音的歌词。并注意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变化重复。 5.歌曲《摇篮曲》
本单元中另一首歌曲《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这是他19岁时以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的。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个乐段分为两个乐句,每乐句都是4小节,因此结构十分规整:
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除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乐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 “X.X”,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作为艺术歌曲,除了旋律与歌词外,伴奏也是参与塑造艺术形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是歌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歌中伴奏音型“X X X X ”以及和声布局上采用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造成了安详的意境和摇篮摇动的形象,使这首著称于世的摇篮曲更具艺术魅力。 课后小结:
第六课 少年的歌
教 学 目 标
1.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他们最富于憧憬、最有朝气、最少保守,但“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也增加了”。本课四首中外少年歌(乐)曲,以不同的情绪反映不同时代少年的不同生活,这就是音乐人文性主题的一种表现。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名及变音记号——升记号唱法。
教 学 内 容
聆听《牧羊姑娘》
1.介绍同名歌曲的歌词,以便了解乐曲所描绘的基本情绪。
2.看着教材上的谱例,教师用钢琴奏出其旋律,简单分析该曲调由高向低的下行进行,使音乐显得苍凉而悲伤。
3.欣赏双簧管独奏《牧羊姑娘》全曲。设问:双簧管音色演奏的这一乐曲给你的感受如何?是悲哀的还是欢乐的?
4.对照着《牧羊姑娘》原歌曲的歌词,你想像到穷苦的牧羊少女的凄凉的生活吗?再次聆听本曲。
5.小结:这是旧社会少年的生活缩影的歌。
聆听《小机灵的歌》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导入:谁看过日本动画中《聪明的一休》?谁能说说一休的聪明伶俐的方方面面?
2.欣赏:《小机灵的歌》 这是动画中的主题歌,表达了对一休的赞美之情。
要求: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歌词理解歌曲的内容。 3.复听时要求学生随音乐哼唱。
4.在二次欣赏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编简单的歌词,最后的“小一休”改为X X X。 5.随音乐唱主题后,配上自己编的歌词,在音乐伴奏下表演“唱唱周围的小机灵”。 6.小结:这是机灵少年的歌。
表演《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基本要求
1.阿凡提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你能说出他的英雄事迹吗?
2.这是一首诙谐情调的歌曲,这首歌曲学生接触不多,所以要多让学生听录音范唱感受它的风格特征。
3.在学唱曲调前讲解音名与变音记号——升记号“#”。
(1)要讲解音名是健盘上固定不变的音高名称,而唱名,尤其我们现在教材中的简谱唱名的音高,是不固定的、流动的,通过具体歌曲说明。如本歌是1=C,《摇篮曲》(舒伯特曲)是1=F,《哦!十分钟》1=D,《大家来唱》是1=C等。
(2)通过本歌第一乐句的第3小节
,从唱的音高中让学生听
与
的比较区别中讲解变音记号的作用。
4.曲调学习可分为三部分,教师的指导重点在第一部分的曲调,即从第1小节到第17小节。而在第一部分中间,主要是头4小节及第13小节到第17小节。因此这9小节可以通过听唱与跟唱法学习,其它部分可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部分即从第18小节开始到结束比较有规律,可以组织学生自学、互学进行学唱。
5.歌曲是以第一人称“我”演唱的,所以每一位学生在歌唱时,必需在歌声中体现角色的风度与气质。
6.伴奏的配置:
(1)口风琴双音弹奏有困难的班级,可以用两支口风琴二个声部伴奏,以降低难度。 (2)打击乐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的方案归纳试奏,通过集体讨论选择一至二个方案伴奏。
7.歌词创作“谁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拓展他们的思路,这是综合能力的显示。
8.结合歌词创作进行小品设计与排练。各组可以施展集体的智慧创作表演。
表演《小小少年》教学基本要求
1.这首歌通过媒体在少年中流传很广,要唱这首歌曲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把握好风格与情绪,因为这首歌反映的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少年的多变心理状态。其次技术上的问题,弱拍上的附点八分音符;每句的弱拍起唱。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 2.因为有一定难度,所以还得从聆听范唱切入,以加强对作品的感受。
3.在学唱曲调中结合进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在实践中去掌握其节奏时值。 4.学唱曲调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乐段的8小节,第二部分是第二乐段的8小节。 (1)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教师指导学唱第一乐句的4小节,这一乐句的难点是: 这两种节奏。运用上一单元获得的4/4拍指挥图式,用划图式的方法解决节奏难点,如果第一乐句解决得好,第二乐句学生就能自学解决。另外要注意大跳的音准: 。
(2)第二乐段也是要解决好第三乐句,即:
最后第四乐句就能迎刃而解。第二乐段的重点是二声部的谐和有一定难度。如果班上有口风琴吹得较好的同学分别支撑一下,可能会解法得快些,但关键还是要锻炼学生唱一声部听另一声部的能力。
5.这首歌曲的演唱,声音既要明亮,同时要稍稍略带忧虑烦恼感,以表达这一时期少年的复杂的心情。
听辨活动
1.这是两条 与 节奏的对比练习。通过对比听辨,加深对这两种附点音符的理解。 2.第二条的附点八分音符均在第二拍弱拍上,唱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加以提示。
音乐知识:附点八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从骑马的
的象声词节奏中形象地进行附点八分音符的知识讲解。 2.从连音线的图解中讲解附点八分音符时值 。
3.对附点八分音符的掌握必需从本歌的歌曲实践中体验。
4.附点八分音符的教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同样要对附点作用的强化讲解。在唱奏中对带附点的音要强调重些,而附点后面的音可弱化,这样一强一弱,附点就突出了。 5.将
改成
的练习,是为了巩固
的技巧的强化而编制的大量的连续的
加深学生对
节奏的记忆。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三课时完成,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我是少年阿凡提》;音乐知识;音名,变音记号;编创小品。 第二课时:《小小少年》;音乐知识;附点八分音符。 第三课时:聆听《牧羊姑娘》、《小机灵的歌》,总复习。
教 材 分 析
1.双簧管独奏曲《牧羊姑娘》
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歌曲叙述了旧时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乐曲的第一部分,独奏乐器双簧管奏出充满辛酸、哀怨的主题:
双簧管的音色带有忧郁的色彩,这四句曲调又都是由高向低进行,使音乐更显得苍凉而悲伤,令人为牧羊女的不幸而一掬同情之泪。
第二部分音乐是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的:
这一部分音乐在旋律上略有上扬,节奏也较活泼,音乐的色彩略显明亮。也许是牧羊女对往日曾有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许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可是这都是瞬间即逝的景象。末尾句下行的旋律使幻想破灭,回到了悲惨的现实——荒山枯草,凉风飒飒。 在双簧管独奏的华彩段之后,悲凉的主题旋律重现,由乐队和双簧管分别演奏前、后半段旋律,将孤独的牧羊姑娘和饥饿的羊儿留在那暮色降临的山坡上。
2.歌曲《小机灵的歌》
这是日本系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主题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切分节奏和同音反复的使用使歌曲朝气蓬勃,充满了生机,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的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
歌曲引子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 ”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第一乐段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第
一、第二乐句为平行乐句,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则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但每句第3小节中的休止符及切分节奏 给人以 “机灵”之感。
经过4小节同音重复的连接句进入第二乐段。平行(同音重复)和上行的曲调、均称有力的节奏,表现了一休不怕困难、不怕邪恶的性格。尾声是引子的重复,但最后音调提高八度,表达了人们对一休的敬佩和赞美。
3.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歌曲在11小节跳跃的引子后,情绪欢快地进入第一乐段,这乐段共有四个乐句(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一乐句的句中出现了下滑音的唱法和临时变化音,即刻把少年阿凡提欢乐风趣的生动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乐句旋律上扬,唱出了少年阿凡提愉快的心情。第
三、第四乐句分别插入两个乐节的间奏,特别是第四乐句运用了“0 X X”切分节奏和重音记号加强了语气,更加突出地表达了少年阿凡提对破坏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的愤恨心情,突出了歌曲的主题。第二乐段以连续密集的节奏音型出现,旋律采用了模进的手法,配以富有民歌特色的衬词“啦啦啦”、“唻唻唻”更鲜明地表现了主人公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最后的乐句旋律作了变化重复,曲调宽紧交替,唱出了新一代少年阿凡提自豪、欢乐的心情。
4.歌曲《小小少年》
这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遭陷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的诚实和善良感动了对父亲怀有很深成见的外公,最后外公和父亲消释前嫌,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影片是随着“小小少年”的歌声开始的。这首歌曲4/4拍,弱起节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第
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的变化上作了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旋律坚定明朗,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
三、第四乐句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现,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使音乐更为丰满,与前形成了对比,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又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课后小结:
第七课 回 声
教 学 目 标
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了幻想与乐趣。本课的四首作品正是反映了音乐与自然的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吧。 2.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3.继续学习竖笛吹奏技巧——长音的练习,并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表演。
教 学 内 容
聆听《回声》教学基本要求 1.欣赏《回声》
设问:你听听这支歌讲些什么? 这支歌的歌名叫什么?
2.介绍《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从16世纪至今仍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
3.复听《回声》;边听边看教材中的歌词,听了这首歌使你联想起什么? 4.师生议论。
5.我们来做回声的游戏。 (1)介绍方法:刚才这支歌表演是采用一支小型合唱组(几个人)间隔一小节追随一支大型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表现出回声的效果。我们也学着做一下,我们全班45人对5人。5人模仿45人发出的声音:“噢” “噢”。 (2)各组自己设计语言,做回声游戏。
6.选一组做得效果最佳的表演。
7.小结:我们自己做了“回声”的实验。 在音乐标记中“f ”代表强,“p ”代表弱,它是意大利文强与弱的第一个字母。
竖笛:长音的练习 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长音
2.练习:
要求音色统一,声音谐和。 3.练习“ ”五音的指法。 4.吹练习曲(教材谱例)。
5.分句练习《划小船》(4小节一句),注意两小节换气。 6.游戏:小汽车与大卡车。
由两组学生,一组是小汽车,一组是大卡车,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或背对着以上两组同学),要求:听辨是哪一组按喇叭。 7.编创合奏曲(填空练习)。
(注意声音的和谐)。
聆听《羊肠小道》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导入:听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播放《羊肠小道》的引子部分的驴叫。 2.介绍作品名称及组曲《大峡谷组曲》。 3.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提示:这一部分你能听出驴叫声及驴子在山谷的羊肠小道上上山下山的走路声。 设问:在这一段音乐中你能想象旅游者骑着毛驴的情景吗?边听讲边编一个小故事,这一段主奏的乐器叫什么名称?
4.谁能讲讲你从音乐中听的故事? 5.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提示:如果说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驴子的,那么这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你能想像吗?
6.师生讨论。
7.复听第一与第二部分。
提示:两部分连起来欣赏故事就较完整了,你能编出来吗? 8.完整欣赏全曲。
9.小结:山谷里的景色真美啊!大自然真美啊!
表演《友谊的回声》教学基本要求
1.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讨论歌曲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3.学唱曲调:
(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
(2)先学习四行谱:前面8小节大家自学。接下去部分由教师唱。自学的时候一定要用2/4拍指挥图式一边划拍,一边轻轻的唱谱把音高与节奏唱准。
(3)师生接唱四行歌谱:即学生唱前8小节,教师接唱后面的16个小节(教师后面的16小节大量是切分节奏,所以学生有困难,通过教师范唱学生听唱逐步解法)。 师生交换接唱 学生完整唱第一乐段的四行谱。
4.学生自学第二乐段(最后的14小节歌谱)。
5.完整唱全曲。中间部分的 , 要表现出回声的效果。
6.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好歌曲的意境,把作品所描绘的景色表现出来,歌唱时脑海中要有画面。
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教学基本要求
1.力度是音乐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力度记号是记录力度强度的标记。 2.课文第41页三幅画,从人数的对比上可以看出力度的表现要求越来越高。 第一幅图:一人与众人,很显然,若以同样力度起唱,他们的音量对比是p-f。 第二幅图:一人与三人,虽然在力度上可能有些差别,但要表现p-f,必需作些技术上的处理。
第三幅图:一人对一人,那就必需在声音技术上作精心的处理,才能做到f-p的要求的效果。
3.这幅图的力度效果练习,是一个由能自然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表演《山谷静悄悄》教学基本要求
1.情景导入:山谷里有声音就会产生回声,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怎样的呢?山谷里有什么景色呢?
2.聆听范唱第一乐段。 3.师生讨论:山谷有雾,有花,有小白兔,所以没有声音,静悄悄的。
4.再听听有什么声音。——范唱第二乐段, 5.“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 6.学唱歌谱。
(1)先唱第一乐段。前4小节和第
7、8小节学生唱,中间第
5、6小节教师接唱。要求划4/4拍指挥图式。
谁能完整唱第一部分的站起来唱!注意八分休止符。
(2)第二乐段各人自学,注意八分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顿音记号。 (3)讲解渐强、减弱( )记号
(4)完整唱歌谱。注意前奏与问奏,进入要整齐,边唱曲调边划4/4指挥图式,注意各种记号。(教师的伴奏要优美、动听、和声配备要简洁明快。) 7.完整听一遍范唱:你能想像歌中的意境吗?
8.带着你想像的意境,有感情地表演《山谷静悄悄》。
编创与活动:到山谷去旅游 1.把本单元的内容整合起来,加上各种手段(打击乐、自制乐器、人声等)创设旅游情景。 2.形式可以各组,也可以几个人,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大家策划创编。
音乐知识:渐强、渐弱
1.渐强、渐弱的标记很形象化,学生一看就懂,不必花太多时间讲理论。 2.结合《山谷静悄悄》穿插进行讲解。重在实践运用。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听《回声》;音乐知识:力度记号;唱《友谊的回声》。 第二课时:唱《山谷静悄悄》;音乐知识:
第三课时:听《羊肠小道》;总复习;编创小品“到山谷去旅游”。
教 材 分 析
1.无伴奏合唱《回声》
本曲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拉索是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作者巧妙地采用轮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有置身于群山幽谷的感觉。
歌曲的歌词表现人与回声的对话,俏皮而有趣,赋予歌曲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使人们领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
回 声(无伴奏合唱) [歌词]
回声,美妙的回声!它在哪里?在哪里?哈哈哈哈哈! 它发出笑声,瞧多么有趣!做什么?请你唱一支歌曲,唱给我们听。不能,不能够。为什么? 我不愿意。那为什么?不能告诉你们。那么请你别扰乱!假如你是懒汉,就永远地别作声。再见吧回声,再见吧回声!
记住我们,安静,安静!隐约听见!美妙回声,安静!
2.管弦乐《羊肠小道》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长达数百公里,深约千余米,宽达十数公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为世界上罕见的奇观异景。大峡谷以其令人心惊的巉岩削壁,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奔腾的汹涌急流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美国作曲家格罗菲(1892-1972)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雄伟壮观、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决定以音乐来表达大峡谷蕴含的变幻无穷的自然之美。此后,他以十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大峡谷》组曲。本曲是其中的第三乐章,也是组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
乐章开始,整个乐队以响亮的全奏滑音,模仿了驴叫声。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乐段,这里,旅游者主题的音调与驴的叫声巧妙他融会在一起。这是乐曲的引子。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主体。第一部分,在打击乐器模仿驴蹄的节奏中,双簧管奏出了一支断断续续的,带有爵士味的诙谐曲调:
音乐形象地描绘了旅游者骑驴悠然行进的神情。忽然,音乐变得急促起来,双簧管与低音单簧管相继奏出全部由三度跳进构成的下行旋律,仿佛驴子步伐踉跄地跑下山去。 当驴子的嘶鸣声重又响起时,在驴蹄声和诙谐的曲调上,圆号奏出了旅游者的主题:
这支气息宽广、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气质开朗,具有美国西部音乐风性,表达了旅游者在大自然怀抱中舒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的衷心赞叹。
这一主题在不同乐器、不同背景上反复三次,然后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前面出现过的各种音乐素材通过乐队全奏进行展开。在一声驴子的长呜中,音乐突然停顿。乐曲进入中间段落,给人们带来梦幻般的宁静。钢片琴奏出清泉般的音响,使人疑为仙乐飘飘。随后是再现段落,弦乐的明快拨奏迎来了管弦乐队全奏的高潮,有如游客驱驴在山路上疾跑,乐曲在乐队奏出的响亮的驴叫声中结束。
3.歌曲《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或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4.歌曲《山谷静悄悄》
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 “XO XO X -|”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4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像
第八课 童 心
教 学 目 标
1.童心与童趣是连在一起的,他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我们要珍惜这有限而宝贵的“小孩世界”,使其如春天一样充满生机。让我们尽情地歌唱这充满朝气、欢乐的时刻。 2.用现代舞为歌曲即兴伴舞,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渲染这充满诗意的童心世界。
教 学 内 容
聆听《山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合唱曲《山童》是近年来创作作品中较优秀的作品之一,音调民族风格浓郁,歌词充满童趣,形象生动,内容带陈述性,层层深入,很受听众喜欢。
2.这首合唱曲较长,有条件的学校在欣赏时最好能把谱输入电脑,上课时随录音放映,学生看着歌谱能了解内容,欣赏才能有效果。至少把歌谱能抄出来供学生了解。 3.有时间最好能欣赏两次:第一次了解一下表现的内容,第二次从音乐中领悟山童在山间的活动,从而获得主题——童年多美好的意境。
聆听《真善美的小世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迪斯尼乐园的背景。如有录像片、VCD音像资料插放,学生更为欢迎。 2.欣赏全歌:边听边划 2/4 拍指挥图式。
设问:你能听清楚歌词的内容吗?你能区分歌曲的段落吗?为什么? 3.师生讨论。 4.复听全歌。
要求:选择两件打击乐器,当你听到音乐转入第二乐段时,换一件打击乐器伴奏。 (也可设计两个动作,表示乐段的区分。)
5.再欣赏全歌。 要求:可以边听边哼;可以边听边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如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教师准备些头饰、面具等道具供学生选择) 随音乐的节拍跳自己设计的舞步,把我们教室想像是一个迪斯尼乐园,大家尽情地玩吧。(对音乐的分乐段,要用不同的动作能表现出来。) 6.小结:童心在小世界里尽情地抒发吧!
表演《荡秋千》教学基本要求
1.荡秋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很有乐趣的休闲活动,儿童特别爱玩。贵州的仡佬族儿歌中的玩荡秋千是多么有趣!
2.听范唱,唱一遍歌,唱一遍曲。 设问你能听出这里有几句是重复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段曲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
(1)提示:这是一首欢乐的歌曲,速度应该稍快,但在开始学唱曲调时,可放慢速度。另外学唱曲调必需要打拍子或划 2/4 拍指挥图。
(2)难点与重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附点四分符点节奏要唱好; “ ”、"“ ”两处的大跳要唱准;八分休止符要断开。 4.学唱第二乐段曲调。学生自学。
5.用稍快的速度流畅地唱全曲。
6.欢快地表现儿童们在荡秋千时高兴玩耍的情景,有感情地表演《荡秋千》。
表演《小孩世界》教学基本要求
1.这是一首富有童趣想像的歌曲。内容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是这就是儿童的丰富的想像力。
2.歌曲的识谱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谱解决。学唱曲调还是分两个乐段分别学唱为宜。在学唱曲调前范唱是不能缺少的环节,完整的有感情的范唱能激发学生学唱的欲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3.第一乐段的识谱教学有这样难点:
(1)附点节奏,这首歌的附点节奏很多,很重要,它能形象地表现儿童欢快的性格。 (2)第四乐句的四级分解和弦的音准,要进行指导唱准。
(3) 2/4 拍的节拍感,要求学生一定要划指挥图式,突出强弱,唱好节拍感。
4.第二乐段识谱的难点是二声部的和谐。前二句是和声式的,后二句是复调式的。所以难度不小,从班级实际出发,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作些改变。 5.如果第二乐段能唱好,结束句就容易唱好。 6.完整唱全曲时要唱出两个乐段的情绪上的对比,尤其第二乐段的开始两句,节奏拉宽要唱得舒展、赞美,与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7.歌曲的处理要突出欢快自豪的情绪,速度稍快。
为歌曲伴舞
1.由于这首歌曲富有现代的气息,曲调带有通俗歌曲的风格,因此建议用现代舞动作为歌曲伴舞,更能表现其风格特征。
2.只要是双拍子的现代舞步都可以,如迪斯科舞步、恰恰舞步等。
3.选择打击乐为歌曲伴舞,烘托其气氛。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荡秋千》、《山童》。 第二课时:《小孩世界》。 第三课时:《真善美的小世界》;总复习。
教 材 分 析
1.合唱曲《山童》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而创作的儿童合唱曲。 歌曲通过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主人公——山童的耳闻目睹,展示了色彩绚丽、音响纷繁的山间景物,生气盎然,诗意浓郁,更充满谐情童趣,令人心驰神往。 歌曲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旋律跳荡,节奏活泼,表现了孩子快乐舒畅的心情和对美好景物的热情赞美,同时又以多种多样的衬词,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地模仿了羊儿的踢踏鸣叫,河水的流淌喧哗,鞭儿的挥动作响,呈现出一幅诙谐、生动的有声图画。这个段落的后半部分撷取前面旋律进行中由“mi”与“si”构成的纯五度音程,运用重复、模进的手法加以展开,最后乐句由低而高连续上行,喻示了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的山间黎明的景象。
紧接着一个节奏舒缓、起过渡作用的乐段把歌曲引入第二个段落,这个段落的节奏平稳、音调起伏,同主音大小调频频交替,营造了优美恬静却又充满生气的、如梦如画的意境。 随后,一个由同音反复构成的节奏性间奏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安谧,随着太阳冉冉升起,万物苏醒,山林变得热闹起来,这就是歌曲的尾声。调性转为原调,速度增快,词曲的材料均分别取自前面两个段落。最后再现了过渡性乐段并作了扩展,连续地用二分音符长音一字一音地唱出歌曲的主题——“童年多美好”。
2.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这是一首歌唱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歌曲。 在美国有两个迪斯尼乐园,它们都以已故美国著名的动画片大师、米老鼠形象的原创者——沃尔特•迪斯尼的名字命名的。乐园每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在这里,你能看到由人所扮演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欢迎你;在这里,既有富于教育性的文艺节目,又有根据民间传说、神话、科学幻想为题材编成的“冒险乐园”、“未来世界”等等,使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在这个小小世界中感受到的美好和欢乐以及对真善美这一人类心灵崇高境界的赞颂和追求。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A段中每个乐句都是从弱拍开始,从低音向上大跳,跌宕起伏,充满活力,表现了游人们的欢乐情绪。B段为副歌,由强拍开始,旋律平稳,优美,节奏舒展,与A段形成对比,这是人们对真善美小世界发自内心的赞叹。 美国杨百翰大学艺术团几次来我国演出时,都以这首歌作为终场曲。在演唱中加入了口哨,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在音乐上使用了多次的转调。热情的演唱在乐队的烘托下,丰富和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3.歌曲《荡秋千》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结构方整而短小。可以把它看着是一首三乐句结构的对称性极强的单二部曲式。除第二部分的首句与第一部分的首句同尾换头外,其余二个乐句完全一致。旋律的调式音阶“
1、
2、
3、
5、6”五声宫调式。A段的第一乐句有着鲜明的个性,曲调质朴流畅,口语化的旋律平稳而亲切,第二乐句词曲营造的意境浑然一体,在旋律上先是一个三度小跳“6→i”,继而下行六度大跳 “i→3”,再一个七度大跳“ ",把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句子又回到了平稳的旋律线上来,它似乎是荡秋千的儿童陶醉了,自由地飞荡,情景多美啊!
4.歌曲《小孩世界》
是一首曲调明快、活泼的儿童合唱歌曲。 2/4 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表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的童心世界,追求愉快欢乐、和谐的生活。歌曲的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节奏规整,曲调欢快。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是旋律的完全重复,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在前乐句上作了四度、二度上移的旋律模进,特别是每个乐句的句尾都运用了相同的节奏型“ ”,衬词“啦”更增强了欢乐情绪的表现。第二乐段节奏舒展,曲调优美抒情,旋律进行出现在高音区与第一乐段形成了对比,表现了宽广的山野风光,紧接着富有跳跃的节奏音型与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得歌曲更为活泼生动,同时带有复调式对比性的第二声部烘托,抒发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心世界。尾声以级进下行的曲调,渐弱的声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高洁的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