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诗歌作品
第一篇:改革开放40年诗歌作品
[首藏作品](1956)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一)[最终版]
[首藏作品](1956)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
开放40年
(一)
开栏的话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震响在古老东方。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经济特区建立,从沿海城市开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华民族敞开胸襟、拥抱世界。40年求索奋进,40年众志成城,中国由一个有7.7亿贫困人口、经济面临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40年物换星移,40年岁月如歌。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本报开设专栏“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记录新时代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的生动足迹。
深圳,一个为改革而生的城市,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被刻在了它的基因里。
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里,40年前当地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影像真实再现在参观者眼前。曾经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都要偷渡逃离的贫困渔村,如今已是一座矗立在中国南海边的创新之城。
这一切的变化开始于那段“春天的故事”。经过十年浩劫,经济面临崩溃的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而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任。敢为人先,“做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深圳的每个角落都讲述着这样的故事。
“我的梦想是我们投资的企业能上市,带着村民们去敲钟。”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自信满满地向记者们畅想着未来。固定资产超过35亿元的南岭村早已不满足于“房东经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清华启迪南岭科技园,引进“千人专家”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与英国牛津大学OVM公司合作,投资智能制造。
深圳,一个让人相信“中国梦”可期的地方。
40年来,肩负着探路的重任,深圳人一步一个脚印,让改革开放的大旗高高飘扬。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从创造“深圳速度”到打造“深圳质量”,靠着创新的智慧和魄力一路走来。
逼出来的“自主创新”之路
深圳这个自主创新“优等生”其实资质平平。
39年前,当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时,这里还只是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海滨渔村。它的工业和科研基础是一个农机修理部。建市之初,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
1979年初,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办。这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管。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由于基础薄弱,早期深圳的工业主要由外商投资,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维系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是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行业。那时的深圳充斥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大量社会资源集中在贸易、证券环节,以至于史玉柱说了句“深圳不适合搞科技”的气话,转而将他的巨人公司搬到了珠海。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布,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
同时,维系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行业出现严重滑坡,深圳市经济一度低迷不堪。当时的决策者发现,没有核心技术和实体经济支撑的体系竟如此脆弱。
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正是这次战略调整,使深圳市步入自主创新的轨道。
挑战在21世纪初再次来临。虽然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完善,电子信息业超过90%,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与本土企业相比,加工贸易占比重依然过大;由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深圳在后产业转移阶段有可能会出现由于产业外迁带来的空心化问题。
同时,2000年以后,大量跨国公司自带供应链进入中国,并以长三角等地居多,这引发了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深圳在GDP增速上的落后。苏州市2003年的GDP增速超过深圳,差距增加到整整50亿元。
一时之间,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究竟继续要GDP,还是面向高科技?2005年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给出答案: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不追求短期GDP,继续加码科技创新。
这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城市。这是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自此,自主创新成为深圳的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了深圳前行的步伐。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深圳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不像”为代表的创新体系
如果说,每一次困境都能促成一次蜕变,是因为深圳决策者的正确选择,那么,能将决策落地成措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则是因为深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决策层用先人一步的开放意识,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一项项围绕创新的改革措施先后出台,深圳成为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1994年,中国尚无“无形资产”一词时,《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在深圳诞生;1995年,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在端着“铁饭碗”的时候,针对跳槽人员的《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在深圳出台;同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市战略,扶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形成高科技要素的积聚效应,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和高科技公司在这个时期大量流向深圳。由此,深圳自主创新踏上了快速成长之路。
1996年,全国还在探讨科研院所改革时,中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深圳诞生,开启了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
当时,支撑深圳经济发展的加工贸易业出现严重滑坡,促使深圳市开始寻找科技资源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一时期,国务院提出“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口号,号召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
“但是那时,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案例凤毛麟角,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亟须建立一座桥梁。”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回忆,在这一背景下,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大胆创新,于1996年12月21日签署协议,创建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其目标是“服务于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类研究单位被称为“四不像”机构。它们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民办官助”是其最鲜明的体制特色。
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方式通常是“事业费(人头费)+竞争性经费(项目费)”,而 “民办官助”运作体制“养事不养人”,政府对民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不负责事业费,采取“非竞争性经费(专项补贴)+竞争性经费(项目费)”的支持方式。
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极大激发了研究院的活力。“研究院是这一片第一栋楼,2003年我来深圳时,从这能看到对面的香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强感叹,如今,周边高楼林立,该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5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21家。
在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现名“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都因“民办官助”迅速成长。深圳又为大学科研成果“牵手”地方经济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同时,深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驱动引擎全速发动。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深圳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着眼未来的“超前布局”
来到前海蛇口自贸区,记者看到数十个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在这里,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5.3%。2017年前海合作区每平方公里注册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让每一寸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正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探索实施“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经过40年探索,深圳的成绩单足够亮眼: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378.78亿元,同比增长11.22%,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30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PCT国际申请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但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南岭村一样,深圳的决策层居安思危,在谋划更远的未来。
“我们清醒看到深圳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与记者交流中直言,比如,实体经济压力较大,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2018年,深圳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同时,它再被国家委以重任,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补齐短板,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持续投入。2017年起,深圳加大了基础研究布局,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着眼未来,深圳开始了新的改革探索。
站在新起点的“再出发”,不再是“难以为继”时的无奈之举,而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出击。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改革创新的尖兵,深圳在自主创新这条“新路”上的探索没有止境,也将继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时代的“样本”。[本文转自《科技日报》2018年 5 月 21 日第 1 版。]
第二篇: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变化总结学习
——史锦堂 1804班
改革开放已经40年,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开放为主题的国策。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长久以来对外封闭的局面,令中国(准确的讲不包括港澳台)对外敞开国门实施自由贸易,从而一举扭转了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改善了国际形象,使得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质生活大为丰富。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书籍资料的阅读去了解4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再综合近年的部分自身的经历,主要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出行,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实际上是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家整体的交通结构看,从公路的发展,逐步扩展到轨道交通,与航空出行。从公路交通的发展,经历了公交车主导的发展阶段;出租车主导的发展阶段;然后为私家车迅速增长的快速机动化阶段。轨道交通来看,可体现在轨道交通的效率与网络覆盖面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当私家车迅速增长的阶段过后,给公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地铁轨道交通再次成为城市人们的主流出行方式,地铁,轻轨等。铁路交通的技术与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交通工具可看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运营也让我们的出行变得高效便捷。于此同时,从之前的火车站人工买票,到如今的网络订票,从人工检票,到现在无票乘车,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现金新能源汽车的推出,很多高校及公司机构在研究,融合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让交通工具智能化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由于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更丰富的选择。据统计,现在每年小长假中国的出境率都在上升。航空事业的发展,以及多国的面签政策,离不开“坚持对外开放的方向不动摇”这一理念。
生活娱乐方面在互联网没有兴起时,人们通过电视机去观看节目,开展娱乐获得。21世纪的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电脑的使用,使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变更。改革开放提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发展。随互联网的兴起,农村不再仅仅是农民种地的地方。人们可将当地特产,结合网络营销模式,销往全国各地。随政府建立“特色小镇”的支持,很多农村做起了有情调的民俗,当地政府组织有乐趣的活动,以发展旅游业。高楼越来越多,城市也越来越多,农村 “特色小镇”也成为城市中上班族周末放松游玩的选择。
教育学习方面,深刻能感受到人民普遍素质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感也与日俱增。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稳定政局。21世纪初经常听到有偷盗报案之事,一时间导致铝合金防盗门等行业十分抢手。抬头看路边的房子,基本家家户户都装有防盗装置。而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但覆盖率已然降低了很多。只有中国人民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求发展,才能创造一副太平盛世之景。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达便利,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成果,我认为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中国改革的不惑之年,用自己的青春才华与奋斗汗水,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这样好的机遇,提高自身能力,力求在改革开放前进的浪潮中能够有所作为,为蒸蒸日上的祖国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第三篇:改革开放40年
一首《春天的故事》曾家喻户晓,故事开篇于中国南方的边陲小镇——深圳。
1979年深圳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脚步随之走过40载。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受到世界的普遍赞誉,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荒野上写华章,一跃从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最罕见的奇迹。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段旋律能唤醒尘封的记忆。
何煌友先生的摄影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再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特区建设的火热场景,记录了深圳的发展和成长,承载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也呈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身临其境感,置身于生动的历史之中,感受先行者们开创未来的风采。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不由得让人感叹,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也许你错过了一个时代的开端,但却不会错过这个时代发展的过程,只有走进这座城,你才能深谙一座城、一个国,风潮激荡、破茧化蝶的故事。
第四篇:改革开放40年材料
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定远的变化太大了,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改革开发的40年,虽然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短暂一瞬,但这40年,却是定远变化发展最快、最值得大书特书的40年,是党和政府为定远人民造福谋利的40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的2010年以来,定远县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区面积从80年代的5平方公里扩张到目前22平方公里。一条条道路拓宽变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使定远的辐射力、吸纳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定远县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辖2个标准镇、14个建制镇、6个乡,244个行政村。城镇化率由80年代初的6%左右增长到2016年城镇化率38.37%,城镇化增幅连续多年全市前列。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施城镇化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举措,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城镇规模迅速扩张,城乡面积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市场活力得到显现,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
全力推进规划提升行动,把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龙头来打造,规划设计东部新城,高品位引领县城建设。围绕“一山两湖”,做好山水文章,引导城市向泉坞山、曲阳湖方向发展,打造魅力新城。整体谋划高铁站区,全面推进2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和站区环境改造、黎明湖水景公园项目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揽山入城、依湖而居变成现实。目前,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防洪、排水、绿地、环卫、配电网、应急避难场所、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各个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体系基本完善,实现了县城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定远县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和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特色风貌规划初稿已完成,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等待专家评审。平台招标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推进,力求尽快实现一张规划蓝图、一套运行机制、一套技术标准、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动态项目库。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招标完成,规划成果正在编制。定远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正在开展。
二、高点定位,双城互动,着力提升拉动效应。
我们坚持城镇带动战略,把城当市建、把镇当城建,重点打造定城、炉桥两大龙头,全面提升双城的辐射力、吸纳力和带动力,让城镇成为生产要素最密集、交易成本最低廉、市场流通最高效的聚集地。第一,定城围绕“现代城市”目标,近期突出适度扩张、功能完善,远期突出分区组团、品位提升。按照“东扩南进西优北连”的发展思路,在谋划高铁站区、建设城东新区、改造老城区的同时,逐步改造和提升东南西北四门入口。“十二五”以来,我县城市建设总投资达420亿元,先后实施了261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更加优良。通过规划建设,城市迅速扩大,建成区面积已达2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已达20万人。
一是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按照市委、市政府美好新滁州的建设要求,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城市发展确定了“以道路构筑城市框架、以绿化提升城市品位、以公园凸现城市灵性、以文化挖掘城市底蕴”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城市综合开发力度。十三五末,定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到30万人,完成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基础工作,城镇化率达46%,初步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地域文化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植被绿量,改善人居环境。花园湖公园、新区生态公园
一、二期、包青天廉政文化园、新区绿化长廊、滨水休闲带、高铁站前广场公园建成投入使用,老城区开展街头游园建设,总绿化面积达320万平方米。 123万平方米的黎明湖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城北水库东岸湿地公园、南城河景观带改造正在进行图纸设计,即将开工建设。2017年城市绿地面积达57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3%,人均公园绿地8.8平方米。2012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提升“四门”出口形象,实施路网畅通工程。新区道路建设共计242公里,泉坞山大道等四纵四横8条路网已建成通车,投资近5亿元的高铁连接线、2亿元的迎宾大道、1.2亿元的西外环建成通车,东部新城路网开工建设。城东新区路网工程、经开区路网基本贯通,拉开了城市框架。大力开展老城区道路提升工作。完成了曲阳路等6条、18.6公里城区主干道“白加黑”提升。投入0.6亿元,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建设工程。重视“地下”工程,改造提升管网。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城市建成区地下管网综合普查建库工作,今年年底完成对老城区及新区雨污管网升级更新。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投资 43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于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到2017年底,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推进“互联网+”2015年4月,定远县成功获批为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县。我县以“善政、兴业、惠民”作为智慧城市的特色内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智慧定远”建设,营造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氛围,努力把定远打造成为绿色生态之城、生活宜居之城、产业可持续之城。目前,智慧城市的基础类项目定远县云计算中心与大数据中心已建成投入运营,“智慧城管”、“天网工程”“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多规合一平台”等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并产生良好效果, “智慧社区”,“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项目建设正在进行。
三是全面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建设。近年来,完成城东新区、经开区一期、山湖花园、瑞特、东园等保障性住房190.48万平方米,29421套,棚改一号地二期、月亮湾西苑一期、经开区二期、南门三号地安置等近100万平方米安置在建,将陆续交付使用。截止2017年底,全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135户,开展了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荷花巷等老旧小区3个,惠及618户住户。2018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个,完成惠及1150户改造。
四是全面实施公共服务工程。定远中学新校区、定远二中新校区工程、新区体育中心、新区小学建成使用,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建成免费开放,档案馆免费提供查阅资料等服务。政务服务中心、党校新校区、消防站、新汽运中心等正加紧建设,县综合应急中心已开展图纸设计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已完成天然气管网铺设259.7公里,燃气普及率99.3%。。
三、城乡联动,协调推进,着力统筹一体化进程。
我们始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的思路,以加快中心集镇建设为重点,以打造特色乡镇为目标,加快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坚持走特色兴镇、产业兴镇之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增强集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六大中心集镇围绕各自产业特色、区位优势,完善功能配套,增强承载能力。藕塘镇围绕藕塘烈士陵园迁建、令狐山风景区扩建等,做好红色经典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文章,着力打造定远副中心和省级重点旅游乡镇;西卅店镇围绕十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和金山滴水寺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农业强镇,加快创建省级旅游乡镇;永康镇加快推进四星级酒店建设,吴圩镇围绕合徐高速道口开通,加快专业市场规划,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形成物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张桥、池河等乡镇利用交通节点,着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每个乡镇都按照一个垃圾中转站、一个垃圾填埋场、一个商品超市、一个农贸市场、一个绿化公园、一个客运站“六个一”标准扎实做好创建工作,着力提高集镇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净化水平。
2、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镇、精品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一核两副三轴四星多点”,开展建设 “一核”,即定城老城区、城东新区、工业园区和高铁站区四大功能区;“两副”,即炉桥、藕塘两个副中心;“三轴”,即滁州至炉桥S311省道的东西向发展轴、合蚌路S101省道的南北向发展轴和永康—吴圩—张桥—藕塘—池河的县城南部环状发展轴、“四星”,即永康、吴圩、池河、张桥四个中心集镇;“多点”,县域一般集镇构成的多个发展点、开放式网络结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县城:围绕城市建设品质提升目标,“揽山入城、拥湖而居”。建成区扩展至22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0万人,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增创森林城市。炉桥镇:围绕“镇园合
一、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与藕塘镇一同成为“全国重点镇”。大力实施“百镇计划(全市近百个乡镇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一个翻番,五个显著”目标,即全市镇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实现翻番,镇域经济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显著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安排,坚持将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作为改善我县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宜业宜居生态山水之城的有效途径,作为建设幸福定远的重点举措,以抓铁有痕的干劲、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迈大步、上台阶,为加快美好定远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改革开放40年巨变感想
每当暮色苍茫时分,虬城的灯光便霎时亮起,从水南的海西工贸城到城北的金沙园,从城西的淘金山到城东的金谷工业园,整座城市漫妙在赤橙红绿青蓝紫交织之中。虬城的灯光是色彩斑斓的,虬城的灯光是动态悦目的,虬城的灯光是温馨迷人的。
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沙县只是一个三四平方千米的小县城。那时水南水北都是黑灰灰的平房,三五座四五层的楼房,兀立在平房之中,就十分的夺目吸睛。那时城北就两条窄小的主街道,临溪的李纲路连着城西南路,府前路连着城西北路。到了夜晚,街灯稀拉拉的,孤零又冷落,小城被反衬得特别寒碜。那时已不兴“以阶级斗争为纲”,但人与人之间还是隔着墙,人们心中依然是阴暗潮湿的。如果深夜独行街上,四周黑漆漆的包笼着,心中难免有几分紧张恐惧。普通市民家里一律是小盏的玻璃灯泡,晚饭后大多也为省电关掉,显得格外阴暗冷清。灯光映射出的是贫穷落后,是单调简陋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虬城人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城市逐渐向四周延伸扩大。记得拆迁改造是从李纲路的开始,拆除路两边的民房,建成七八层楼的高楼。一座座高楼陡然蔚起,路面拓宽,夜景工程受到重视,形成了一道虬城新景象。我曾这样赞美道:你曾是低矮的木屋,抬着望眼看太阳从西边的山岗降落,月亮从东边的山岗升起。现在你忽然长高了,宛若穿浅色长裙的女子,站在四月晚风里,杏花春雨一阵一阵飘洒,淋湿你的长发我的诗韵。扑进你的夜里,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照亮我向往已久的企盼。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意识浓烈的沙县人闯出了小吃创大业的路子,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小吃赚钱。小吃经营者手头有了钱,回到家乡首先就想在县城置业买房子,房地产市蓬勃兴起。从十五六层的小高楼,到三四十层的摩天楼,在沙溪两岸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县城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已扩大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倍,达到四十多平方千米。昔日的荒郊野岭,已成为城市中心地带,低矮破旧的民居也变成了巍峨高耸的现代小区住宅。城北主城区形成五横三纵主大路格局;建成了淘金山风景区、龙湖公园、体育公园、沙阳乐园、江滨公园、七峰叠翠栈道。东大桥、悬索桥、西大桥,大洲桥,铁路桥横贯南北,从原来的一桥飞架南北,到如今的六桥长虹卧波。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大桥公园,屋顶山上,处处都是灯光,无数的大灯小灯、红灯绿灯,齐放光茫,各放异彩,整座虬城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不夜天。
淘金山的盘山公路逶迤面上,灯火绕山攀行,到高处是光彩夺目的舍利塔。雄伟的高塔,金色的灯光层层盘绕,仿佛巨大的金柱君临天下,显示出无比的气势。盛夏的夜晚,人们驱车来到淘金山下,闪烁的装饰灯下,三五成群沿路泡茶消暑。这里成了人们夜生活的一个好去处。龙湖公园的绕湖灯光则以蓝色为主调,把整个公园幻化成神秘之境。灯光和花香、山上的亭影和湖水的涟漪,构筑成一个宜人怡情的世界。环湖栈道里,林间小路上,处处是饭后休闲的行者和谈情说爱的情侣。七峰叠翠的栈道傍山临水而建,如一条蛟龙从沙溪跃起。夜晚无数金光闪耀灯影倒映澄碧的溪水里,水上一条龙,水下一条龙,亦幻亦真,亦真亦幻,真是游人的好去处。沙溪两岸的江滨公园,依水而建,是隔溪相望的两条文化长廊,亭台楼阁里展示的是沙县千年的历史文化。夜晚斑斓的灯光下,人影慢移,树影轻摇,灯光与溪声相衬,历史与现实酬唱,真如坠入神话般的仙境。虬城的灯光之美妙,如歌如梦,真是个有诗难写之状,有笔难画之景。
现在有一些人,对现实爱发几句牢骚。当然现实再美好,总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发牢骚也不妨,但是如果让时光倒退四十年,回到那个食不果腹的落后年代,回到灯光暗淡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呢!那时候我还年少,生活在农村,夜晚家家家户户点的是松明或竹片。松明或竹片,一袋工夫就燃尽了,不时就要添料续火,更让人烦的是点松明烟很大,常常呛得人眼泪直流。也有人家点煤油灯,一灯如豆,如萤火虫一般,忽明忽暗,不时还风来灯灭。在灯下学习做作业,也要把书本凑近灯火,才能看得清。
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许多人已从乡村搬进了城里居住生活,人们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昔日低矮灰暗的虬城,如今变得如此宏敞巍峨;从前如萤的灯光,如今变得如此璀璨迷人!四十年来灯光的变化,折射时代的巨大变迁。在光与影织就的夜景中,虬城真是好一个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