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在临床上, PAD作为糖尿病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对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轻者可能出现静息痛或间歇性的跛行, 重者则可可能出现糖尿病足坏疽。在各类非外伤型截肢事件中, 应糖尿病足而造成的截肢率占据了首位, 且其中, 由于大血管病变, 如PAD而造成的干性坏疽, 更是造成该类患者截肢的最主要因素。如此, 给予临床糖尿病足坏疽并PAD患者有效治疗, 很有必要。文章抽选该院收治的60 例糖尿病足坏疽合并PA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以具体探讨该类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 并总结出介入治疗适应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该院于2013 年2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60例 (90 条患肢) 糖尿病足坏疽合并PA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男40 例, 女20 例, 年龄均在45~80 岁间, 平均年龄为 (60±4) 岁, 平均糖尿病史为 (10±3) 年。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AI血管造影与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为股浅动脉之下, 尤其是腘动脉之下的3 支主动脉的闭塞性或上段狭窄病变, 均满足糖尿病、糖尿病足坏疽与PAD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在局部麻醉情况下, 应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对患者患侧股动脉行顺行穿刺处理,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若术前患者经MAI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较显著斑块或狭窄情况, 或是在术前查体中未触及股动脉搏动者, 考虑到其顺行穿刺比较困难, 或是易造成不良后果, 就可给予其患侧股动脉行逆行的穿刺“翻山”治疗[1];在成功穿刺后, 在股浅动脉处置入一6F动脉鞘管, 并在管内注入3000U肝素钠行全身肝素化处理, 后用造影剂给予患者患肢动脉行常规造影处理, 以便更好的把握病情变化情况;造影结束后, 将超声消融导管沿着0.018 超滑导丝送入患者闭塞或狭窄病变位置, 行超过消融处理, 并在消融结束后, 将Diver导管同0.014 导丝交换, 继续将球囊送入仍比较狭窄的病变位行球囊扩张处理。
在介入术后, 对于术中病变未存在严重斑块堵塞或血管痉挛患者, 可继续留置动脉鞘管1~3 d, 或是常规留置型号为5F的直头导管, 并经导管持续动脉泵入凯时、肝素钠等扩管、融栓与解痉、抗凝药物, 以提升治疗效果; 而对于无需留置直头导管或是动脉鞘管的患者, 则于术后3~5 d常规给予其4100~6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以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 若患者不存在药物禁忌情况, 也可长期每天口服100 mg/次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术后半年内每天口服75 mg/次的氯吡格雷, 而且待患者术后伤口血供情况有所好转的时候, 立即对其创面进行有效处理。
1.3 观察项目
记录患者术后与随访期间的手术技术成功率, 若术后患者术中闭塞股浅动脉或髂总动脉再通, 亦或是术中最少开通了患者患肢膝盖之下3 支主要血管中的1 支闭塞血管, 或患者患肢术后血管狭窄率低于30%。
2 结果
该研究中, 60 例患者 (90 条患肢) 共被给予了75次介入治疗, 其中, 5 例行单纯超声消融治疗, 48 例行超声消融+球囊扩张治疗, 其余7 例行超声消融+球囊扩张+支架治疗。 60 例患者术中技术再通率达91.11% (82/90) , 且所有患者术后出现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与缺血性溃疡等症状均有所改善。 所有患者均行术后随访, 并被给予超声、MAI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以及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 术后1 月患者血管通畅率为88.89% (80/90) , 术后3 月血管通畅率86.67% (78/90)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关于糖尿病足坏疽并PAD的常规内科治疗办法与手段正在逐步发展, 所使用的药品种类也在陆续增多, 但在病症治疗方面, 仍有着一定局限性, 并不能再通一些已闭塞大血管, 而因这类大血管病变而致的糖尿病足坏疽患者, 最后只能截肢处理, 大大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为此, 积极探讨出该类病症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很有必要。 近些年来, 伴随微创外科治疗技术与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被广泛应用在该病症治疗中, 实现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与外科腔内技术治疗的有机结合, 特别是通过有机结合超声血栓消融术、 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术等相关介入治疗手段, 使得该类患者患肢已闭塞大血管得到明显再通, 血供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大大提升了糖尿病足坏疽病症的治疗效果[2]。
但是, 在介入治疗中, 具体结合患者的情况, 寻求介入治疗适应证, 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该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结合自身情况被给予了相应的介入治疗, 结果显示, 60 例患者术后、术后1 月与术后3 月血管通常率分别是91.11%、88.89%、86.67%, 整体效果比较稳定且显著。基于此, 笔者认为给予糖尿病足坏疽并PAD患者介入治疗的时候, 需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腘动脉之下闭塞或是狭窄病变患者, 超过消融+球囊扩张治疗, 同单纯球囊扩张相比, 效果更显著, 而超声消融可通过机械粉碎或间接助溶, 消融患肢血栓, 分解其动脉硬化斑块, 从而畅通闭塞大血管血供, 效果更好;2在超声消融治疗中, 若患者术中合并动脉痉挛或是形成急性动脉血栓, 可在给予其硝酸甘油、前列地尔等药物应用基础上再次行超声消融治疗, 不可行球囊扩张,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3];3在介入治疗过程中, 医生还需做好抗凝处理, 注意患者全身肝素化, 合理应用肝素, 以免形成血栓;4对于下肢血管缺血, 特别是腘动脉之下闭塞或狭窄病变的患者, 给予其超声消融术时, 需尽量选用顺行穿刺法, 以更好的进行操作, 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术中存在动脉痉挛或是术后效果改善不是很显著的患者, 可常规留置直头导管, 于术后从血泵入相应药物, 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从整体上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给予临床糖尿病足坏疽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D) 患者行介入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 并总结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抽选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坏疽合并PA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具体结合其行为给予其介入治疗, 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 (90条患肢) 共被给予了75次介入治疗, 其中, 5例行单纯超声消融治疗, 48例行超声消融+球囊扩张治疗, 其余7例行超声消融+球囊扩张+支架治疗, 术中技术再通率达91.11%, 且术后随访, 发现效果较稳定。结论 对于临床上的糖尿病足坏疽并PAD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应介入治疗办法, 可明显提升患者的动脉血管再通率,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足坏疽,PAD,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旭英, 孙丽蕴.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6) :1843-1845.
[2] 周辰光, 董巍巍, 赵晓静.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及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5, 21 (1) :109-111.
[3] 王甫能, 郎江明.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重要性[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6) :2663-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