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哲学触动学生的心灵
第一篇:让哲学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作业的批改触动学生的心灵
青州市王坟镇传泰希望小学刘振梅刘玉萍
作业是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老师只重视作业的布置,忽视了作业的批改艺术。其实,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备课与评定是起点和终点。作业在现在的新课标教学中居于五个环节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讲究作业的批改艺术,不但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更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作业的真正目的。很多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单调,做错的打个“×”,做对的打个“√”,然后打个等次就行了。有的老师则什么也不写,只写个“阅”字,然后写上批改日期就完成任务了。每天都如此,老师这样批改作业怎么不觉得很累?学生做作业怎么不觉得枯燥无味呢?那对于批改作业我们应怎么做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批作业时的一些看法:
一、“变批改地点”法
我不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都喜欢在教室里批改,共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可以缩短作业反馈评价的时间;第二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点,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具体做法如下:(1)对于家庭作业,一般是利用第二天的晨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把做好的作业翻开,放在桌子角上,自行早读,教师巡回批改。(2)对于课堂作业,则在课内最后10至15分钟,让学生做作业,早做完的早批改。批改完后交与组长检查、收齐。实践证明,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巧用眉批”法
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例如:对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老师可以说:“你很认真!”“你真快!”也或是一个简单的“好!”也胜过那个无言的“☆”; “如果你速度再加快一点,字写得更好点,就太棒了!” “嘿,不错,有进步!” “教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试问:有什么书面评语能胜过老师面对面的亲切语言亲切的爱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自批互改”法
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同时,另选几名数学“尖尖者”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2)收集作业中做题的典型范例,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而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做三度批判与点拨者。从而将批改变为自主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四、“全收半改”法
以前数学作业的批改一般采用“全收全改”的方法,这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这样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不少教师只是打“√”或打“× ”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可采用“全收半改”法。
具体做法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列为单位编成A组与B组,即同桌分为 A号和B号,每次批改非A即B,轮流进行,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予评价。
总之,批改作业是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细枝末节,更是触及学生心灵的灵动之笔,以小孔成像的原理,从这一具体而又实际的“做”开始,来理解新理念,实施新理念,发展新理念,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走向教育的理想。
第二篇:触动学生的心灵
触动学生的心灵-----文明礼仪教育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理则不成,国无理则不宁。” 讲究文明礼仪、互相尊重,必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同志、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有利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个人而言,如果养成不文明的习惯,就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小公民。如何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班主任老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话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我从这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我校一直开展“文明礼仪之星”活动:三至五年级每周有一个班派四名文明小标兵,上、下学时在校门口值班。他们作为一个窗口展示了我们北兴小学的精神面貌。老师到校他们微笑问好,家长有事他们会主动上前,先问叔叔、阿姨好,再问是否需要帮忙。小弟弟、妹妹们有困难,他们会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文明礼仪之星”得到社会上的一致赞扬。我校还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
诚信、团结”等教育为主线,每周讲话内容充实,有明确的主题,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育活动应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点滴入手,使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二人三足”比赛活动,两个学生一组,并列站立,分别把一只左脚和一只右脚绑在一起。比赛开始时,两人要同时出脚,步调一致,才能前进。活动过程中,有些同学配合默契,轻声喊着“一二一”,同时出左脚或右脚,大踏步向前走,就像一个人在走路一样轻松;而有些同学配合不默契,你怨我怒,越想前进,结果越前进不了,甚至跌倒在地。赛后,总结成绩时,每一组同学都要发言总结经验。从游戏中,让学生明白了同学之间只要同心协力,才能共同前进、办好事情。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可见环境对文明礼仪形成至关重要。学校制定相应的礼仪教育教材《礼仪教育》《弟子规》《三字经》等。利用礼仪课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要求孩子做到尊老爱幼,团结;与人交往中,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上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关爱他人,保护环境。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到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捡起街上的白色垃圾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和锻炼。
平时我们常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小事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特点开展工作。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要求学生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按照学校规定的升降旗礼仪要求,升旗时,要庄严肃立,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讲话、不做小动作;升旗时队员要行队礼,不是队员的行注目礼,两眼看着国旗徐徐升上顶;唱国歌时要整齐、准确,声音要宏亮。这样的要求学生易于接受,也能轻松地达到要求,从而在参与这些小事中逐渐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
四、培养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稳”。 “狼来了”的故事家喻户晓,说谎终将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诚信教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了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须要进行的。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处于中心地位,是家中的“小皇帝”,容易造成很强的虚荣心。当然父母品行、家庭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社会的诚信危机,也会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出现不诚实的现象,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为主,开展主题班会,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开展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发动班上学生收集诚信等寓言小故事。使学生们在故事中感悟到“诚信”的重要,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家校合作,持之以恒。
我校一直开展“五好小公民”教育工作,要求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能做个好公民。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但对于小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反复现象,要想通过教育训练,达到目标,必须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学生家庭礼仪的缺失。因此,我认为文明礼仪教育还必须向家庭延伸。我们向学生家长提出学生家庭礼仪的具体要求,并布置家庭礼仪作业,通过校讯通进行家校互动。如:我利用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并让学生学会和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老师、周围的人为他们的成长做了哪 些事,自己应该怎样爱这些人,以激发孩子关爱父母的情感。让孩子为母亲(或教师)画一张相,制作一张爱心卡,帮助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这样互动事情学生还蛮乐意去做的。我借助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还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通过文明礼仪教育,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有自信心,与人相处关系融洽,做事主动自觉,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我校也一直是德育示范校。这都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效。我会再接再厉,争取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做得更好。
第三篇:用爱的精神触动学生的心灵
——《语言的魅力》第二课时例谈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老师的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语文课程注重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联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的精辟论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成长的地方。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言运用得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阅读目标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课程标准更强化了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对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影响作用,具有涵养化育的功能。】
一、趣导
讲《唐伯虎祝寿》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把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话用横线把画出来。 2.指名回答。(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3.引导学生比较句子。(课件出示两句话)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什么也看不见!
(1)读这两句话,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回答: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六个字。
【“浏览”一词的原初意思就是“约略地看、泛观”,浏览更强调的是获取信息,它是我们现代社会更加迫切需求的一种能力。】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起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文字: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感情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句富有魅力的语句。】
2.把这段话再小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想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呢?把体会用笔简单地写在这段文字的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是的,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春天于严冬交替中诞生的,一切渴望葱茏的树木,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怎会错失这大好春光?(板书:万紫千红)
5.春天多美啊!我们刚刚都是从文字中去感受到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吧!(课件播放春天的美丽画面)
6.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大了饱眼福,欣赏了这美丽的春景,可盲老人的眼前却是„„ 2.(课件切换到盲老人面前一片漆黑),学生看课件后回答,板书:一片漆黑
【刚才还是春光明媚,转眼间却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种鲜明对比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强烈的对比画面,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指名读描写盲老人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盲老人?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盲老人很可怜。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说明。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和“双目失明”等词语进行体会。)
5.指导学生读句子: “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盲老人叹息到:唉。。。。。。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这位盲老人悲伤着: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这位可怜的盲老人心酸呀: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6.面对如此可怜的一位盲老人,巴黎大街上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行人的反应。(板书:无动于衷、淡淡一笑)
7.齐读这一自然段。
【(精读阶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学习2—5自然段。
1.教师过渡:难道在偌大个繁华的巴黎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停步吗?难道过路人都只顾忙碌着自己的事对老人无动于衷吗?
2.默读课文思考:谁帮助了盲老人?是怎样帮助的?结果怎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是的,大家把自己的钱拿来帮助盲老人,书上是用什么词语描写的?板书(愿意帮助)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诗人不仅仅是帮助了双目失明的老人,还帮助了那些内心冷漠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5.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仅仅是书上写得富有诗意和感情吗?魅力还在哪里?
魅力还在于能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情感,诗人用这六个字触动了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
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模仿课文第六自然段,学写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课件出示) 【心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直接影响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一般来说,学习者只能学到他所做过的事情,在这里我情境提供的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他就会主动参与其事,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这些情境。】
五、拓展。
1、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富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 师:只有能唤起人们同情心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语言吗?
不仅仅是,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那些给人力量、给人信念,激发人们向上,给人以安慰、鼓励、帮助的话都是有魅力的!
2、课件出示几幅图画,
请学生为那几个提示牌写几句富有魅力的提示语。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给它写上提示语。 (2)、将自己写的提示语在小组里讨论,看是否有魅力? (3)、小组汇报。
(4)、教师展示自己写的富有魅力的提示语: “小草青青,踏之何忍!” “水,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我的美丽为你绽放!”
【结合课文内容,利用一些相关的资源,。通过这样的过程关注读写的迁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板书:
23 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无动于衷
变
产生同情
淡淡一笑
解囊相助
叹息
笑着
教后感悟: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在进行《语言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围绕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也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语句,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在文中起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请同学们将课文浏览一遍,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
生:我画的是“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课文中,这句话和哪句话句相比较,最具有吸引力? 生:和“我什么也看不见!”相比较它最具有吸引力。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结合课文,仔细想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独自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中最有魅力的语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学生初步阅读时的理解,要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口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用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理解和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魅力的语句。
二、春天到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中描写春天的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边读边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见的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有的学生说:“看见了茂盛的绿树、耀眼的红花。”有的学生说:“听到莺歌燕语声。”在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在反复的诵读中,电教手段的运用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之后,想像之后,头脑中出现了美丽春天的景象,这是学生的想像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
三、春天多美啊!(再打出一幅春光图)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 (画面:一片漆黑。转眼间竟是一片漆黑,通过电教手段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同时展现在同学的面前。这强烈对比的画面,撞击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学生对“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学生通过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理解语言,通过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说:生活中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式,最后的结果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说机智、幽默的语言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上次我们在实验小学听课时,听了罗爱华副校长对《语言的魅力》两节课做了点评之后,回来我根据她的建议设计的,是现学现教,学得不到位,请各位老师多包涵。
总之这次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挖掘教材不够深,体会“魅力”不到位。
2、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语、衔接语以及总结语十分重要,但对于我来说,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些恰恰是课堂生成中最精彩的地方。
3、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讲得太多了,可是回过头看看,又发现还有很多知识没有讲,真是太矛盾了!
4、《语言的魅力》需要老师用有魅力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偏偏我的语言是那么苍白无力,毫无吸引力,真揪心哪!
第四篇:美文触动我的心灵学生作文
一直认为美文如流水,清新漾动,滋润我的心田,流进我的心窝,一股清泉缓缓的流着,亘古不变地流着,从历史的足迹上流过,流向未来,流向明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轻轻吹拂,拂出春日的轻渺与美丽。春雨飘进了春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的美色在诗里,诗人用他的情述出夏天独特的个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只灵动的笔,绘出球的美丽画卷,球的魅力一览无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寒之际,梅花凌寒而放,其精神令人起敬。冬季之美随意挥洒,裸露在外。
一年四季,美丽的文字用她灵巧的纤纤玉手绘出了一幅幅典雅精致的画卷,谱写出一曲曲级越高昂的乐章,带着我的心,在四海遨游。
一直认为美文如长者,语重心长的述说着,带我走进历史的长河,浅尝古老的醇香,与历史碰杯,和历史对话。
黄河水在流淌,看,孔子在向我们缓步而来,侃侃而谈,道述儒家思想的真谛;新世纪在想我们奔来,展开卷轴,展现新文化的风格与魅力......读《三国演义》,欣赏到古时英雄豪杰的风骨;。观《狂人日记》,我感受到鲁迅的铮铮铁骨;阅《庶民的胜利》,我体会到李大钊对党深深的热忱与民族的激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体味到外国革命人士的坚强意志;读《繁星春水》,我明白......
从古到今,美文在向我叙述着中华民族的起起落落,阐述着中华儿女的壮志豪情,体现着人类的纯美情节。美文,让我感受到文学的芬芳与魅力,触动着我的心灵。
美文不停地向我展示着、叙说着,化作流水,化作老者,随它此起彼伏,波涛汹涌。无时无刻的触动我的心灵,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长江黄河,古往今来,令我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时而欣喜,时而悲壮,时而自豪,时而自惭,感染着我的情,撼动着我的心.....
第五篇:触动心灵,转化“问题学生”
括苍镇爱国小学 林华丽
摘要:当前,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应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爱”为纽带,在尊重和信任“问题学生”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浅谈对转化“问题学生”的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词:触动 转化 问题学生
所谓“问题学生”意指习惯不良或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碍的学生。当前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问题学生”的教育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不仅危及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应为我们的教育之重,但如何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地转化呢?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公平对待,让问题学生犯错时得到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待遇
平等对待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学生观。问题学生往往厌学,学习成绩差,注意不集中,课堂上难免搞搞小动作,“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他们,我们平时对于他们的了错误,总没有好脸相对。相比要是好生偶尔犯得错误,似乎就温柔了许多,这样的一个举动在差生看来,似乎就不那么能接受了,弄得不好会造成逆反心理。其实学生完全能够从你的表情和语气中感受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常会“训”好学生几句话,但都是从关心的角度,善意的来“训”,我认为只要你是善意的,真诚的,学生完全能接受你的批评和意见。我想,要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问题学生受到与其他学生同样的待遇。
二、赏识与惩罚并举,努力挖掘“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
赏识教育也好,惩罚教育也好,要把握好“度”。作为教育工作者,当赏识时给予及时的适度的赏识教育;当惩罚时给予及时的适度的惩罚教育,并且在赏识教育失度的前提下进行惩罚教育,在惩罚教育收到一定效果的前提下进行赏识教育。在适度中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真善美”的新时代的人才。
“问题学生”虽然后进,但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和积极因素,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抓住他们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发扬光大,变成“问题学生”转化的起点,让“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引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点的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排除自卑心理。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亮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三、付出爱心耐心教育,找寻问题孩子真正的内需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问题学生,更需要这样,我们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思想进步,和学生谈心、谈感受,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同时也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健康。对后进生更是倍加尊重,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争取进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班级中有一个全校所有师生都认识的学生-—何童鑫,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他是个典型的缺少母爱心里有疾病的孩子,他性格孤僻,并且多动,有好几次由于和同学一起玩,玩得不开心而哭泣,在他哭泣的时候,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有时候哭得失去理智,吃纸团,甚至想去跳楼,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花了不少时间陪在他身边,生怕他出事,有好多次由于他不停的哭泣,放学之后我独自一人陪着他做他的思想工作,为他买牛奶面包,陪他过马路,好几次亲自送他到家,这样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几乎每星期都会出现几次,好多同事都觉得心烦,为了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我让每位同学尽量不要和他玩,渐渐地班里的同学们远离他,他就越孤僻,越是孤僻就越容易出事,后来我改变思路,让每位同学伸出温暖的手帮助他,在班集体力量的感化下,何同学渐渐地合群了,也体会到了大家对他的关心,后来,这孩子渐渐地也学会了关爱他人。现在的他已经上了初中,经常给我打电话,可见,在他的心里,我就胜似他的妈妈。对于这样的孩子,她真正的内需是希望老师能像父母一样的关爱他。
四、以评语为契机,追求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也只有让学生被爱体验时,他才能从心理真正接受批评,从而改正不足,但如果仅仅把这一切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成为“过眼烟云”,收效难以持之。据此,笔者经常利用作业批改附言,给“问题学生”以艺术性的批评,又对他们身上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例如学生程云,常旷课违纪欺负女生,而且每次犯错误后,总是好几天不敢回校。不过,他很聪明,上课时还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于是,我在批改他的作业时,写了几句附言评语“见到你的第一眼,老师就被你那双黑珍珠似的大眼睛吸引住了。因为那里充满着顽皮,热情、智慧„„上课时,你发言积极,见解独到,那清脆的声音就像一股清泉‘叮叮咚咚’欢快地流过大家心田„„如果你能够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你赢得的就不仅仅是掌声,还有教师的信任、同学的敬佩”。读到这样一段充满情感、激励、期待中隐含艺术性批评的评语,哪个学生能不为之感动而改正缺点呢?果然,第二天,他就满脸惭愧地找到我,说出了自己好犯错误的原因,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当场作了保证。从那以后,他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进。
五、做好家访是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措施
转化“问题学生”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长了解“问题学生”的全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教育。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家访,以便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了解
“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这样可以和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帮助“问题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实行“对症下药”的教育。
总之,如果说“问题学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花朵,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其恢复生机、散发芬芳!让我们像园丁爱护每一朵鲜花那样爱护每一位“问题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