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
第一篇: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
白鹿原的读后感1500字
木同
世代生长在关中平原上的庄稼人,把这块古老丰饶的土地当做是天爷爷的恩赐,一年四季起早贪黑的劳作,只求能有一块黑馍馍填饱肚子,再娶上一个媳妇,延续香火的同时恪守着祖宗们传下来的仁义忠厚的古训,求一辈子安稳。或许是上天垂爱,战火也未波及到这块灵气的土地。黝黑结实的汉子在田间挥洒着汗水,大娘在炕上盘腿纳着鞋垫,外间年轻的媳妇熟练的纺着布,半大的野小子们在坡上割草喂牛……关中平原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捏塑了一个个朴实忠厚的人儿,人们的血性和韧性造就了白鹿原上的传奇故事。
陈忠实具有驾驭宏大题材的笔力,以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脉络为暗线贯穿全文,结构严谨,描写这几十年来渭河平原上,宗法制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小说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情节都可能是在为后文的故事设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荒诞无稽,具体体现在文中:如白嘉轩陆续娶了七个女人,前六个没有一个活过半年,连带着也拖累了家境,直到买了鹿子霖家的“灵地”迁坟,一切才有所好转。如白灵冤死前给全家人托梦道别。又如田小娥的魂魄附身鹿三,并牵出一场瘟疫。每一次灵异事件的出现都能推动故事情节高潮起伏,给全文蒙上一层怪诞诡奇的色彩。
作者着墨最多的是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提及这位德高望重的族长,脑海中便出现文中反复提到的那句:“那人的腰挺得太直”,无疑,这句话也是对他最好的概述。仁义宽厚对于白嘉轩来说,是一种早已融入骨血的家风,是祖宗父辈们言传身教的结果。兴学堂,修宗祠,赈济灾民。桩桩件件虽不乏身为族中的使命所在,同时也是白嘉轩人格的体现。因为一生坦荡,所以他敢说:“我这一生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该做。”哪怕后来被黑娃的手下伤成了“罗锅嘉轩”,再也直不起腰,终日拄着拐杖佝偻如狗,族中也未曾有人敢轻他半分。“滋水县境的秦岭是真正的山,挺拔陡峭,巍然耸立的是山中的伟丈夫”,白嘉轩足以称得上“丈夫”二字。
白嘉轩是个世俗又不失儒雅的凡人,一生所践行的都是宗法制的伦理理念。信仰之深决定了他思想的保守性。在经历长子堕落、娇女丧命、身残之劫、失母丧妻的打击之后,他依然相信:“无论这世道如何更变,在这白鹿村里,只要是个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
另一个要说上一二的人物是这宗法制家族里的牺牲品——田小娥。人人都道她做了朱秀才的妾还不知廉耻勾引黑娃,被休弃和黑娃一起回到白鹿原村仍不本分色引诱鹿子霖和白孝文,淫荡之至。人们似乎忽略了嫁给朱秀才时她才十六岁,在正妻的奴役下“像根枯黄的豆芽”,和黑娃的结合是本性使然。她也想和黑娃平稳的过一生,哪怕进不了祠堂,在村外窑洞里清贫度日也不嫌苦。可在黑娃被抓之后她走投无路,只得求助村中有声望的长辈鹿子霖,没想到这位长辈却贪慕美色占了她,还利用她的愤恨撺掇着勾引白孝文。当认识到白孝文是个“做了错事的好人”之后,田小娥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鹿子霖。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的勾勒,却不难看出在她的心中也有着一把审度正义的尺。要说鹿三欠田小娥一个解释的机会,可即便让她开口,又能说上什么呢。她的死亡似乎是冥冥中的定局,那场看似相关的瘟疫,何尝不是一种血与泪的控诉?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在三从四德驯化下,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是任劳任怨命如草芥的长工罢了。
如果说白鹿原的色彩基调是雪一般纯净的白,田小娥的血则是白上刺眼的一抹红色,可悲可叹亦可怜。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白家长工的儿子黑娃。黑娃的身上有着同龄人所缺乏的反抗欲,是大家族的第一个反叛者,他不认同长辈所坚持的“读书才是正经出路”的说法,认为读书倒不如让他提笼割草来的愉快。不甘心像父亲一样当一辈子的长工,他孤身外出闯荡。从带回来一个名声败坏的媳妇开始,他所做的一切在村人看来无异于叛经离道让祖宗蒙羞。立农协,闹革命,砸宗祠,当土匪,血性的汉子敢于承担一切压力去挣脱宗法制的束缚。多年后,经历了生死起伏的黑娃拜朱先生为师,改掉身上的戾气转向风度儒雅,跪倒在那个曾被他砸过的祠堂之中。“浪子回头”的情节更耐人寻味。
书中还着重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聪慧刚烈的白灵,献身革命的鹿兆鹏,誉名关中的圣人朱先生等等。每个人物特征都很鲜明,性格饱满。此处略过,不作一一品读。
滋水县辖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水刚柔并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灵性的白鹿庇护着这片土地,白鹿原的儿女们也仍将续写这份传奇。
第二篇:读白鹿原有感1500字
《白鹿原》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动荡的历史中,以陕西渭南一带的白鹿村为故事发生地,细腻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书中虽然以战乱的年代为历史背景,但却没有花大量篇幅去写战乱中的悲苦生活,而通过对个别人物细腻的描述体现了出来,在表现整个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外也表现出了大西北农村的祥和。
书中以描写白嘉轩作为开场,他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村里人都认为白嘉轩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给他做媳妇。白嘉轩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人物,他是中国式家长、族长的典型代表,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做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他老实本分,坚信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隐忍坚强,一生遇到许多坎坷,即使经历死了6房老婆以及自己悉心栽培的族长继承人堕落这样的大事,他依然能够平静面对;他公正无私,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也强撑着实行家法;他仁义宽厚,对待长工鹿三如同家人一样,灾年荒月他仍然留下鹿三继续熬活;他甚至以德报怨,黑娃做土匪后让手下打折了了他一直硬挺的腰,而黑娃遇难时,他还是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救黑娃。他的身上仿佛具备了所有中国传统美德,可是正如黑娃所言,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了,以至于保守固执。他反对儿女读太多书,他从骨子里反对一切会打破《白鹿原》平静生活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持白鹿村的平静与秩序,从不会被潮流冲昏头脑,但是他如同千千万万个中国式传统家长一样,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洪流。
看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物,都会感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白嘉轩在取到第七个老婆的时候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的大儿子白孝文一直被他看好做族里的继承人,却因为被他人陷害和自己立场的不坚定沦落为被人耻笑的对象,在他对生活完全绝望时他家的长工却惊醒了他,让他再次走到别人的前面,加入国民党,在看到共产党即将胜利时,又转向投靠了共产党,以至于到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做了一县之长,尽管他的品性让人所不耻,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二儿子白孝武似乎就平淡多了,顺了父亲的教导,成了族里的继承人,凡事都和父亲一样,稳重中有点迂腐。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轩的小女儿,也是他的宝贝,从小被他宠坏了的白灵,他没有像他的三个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教导,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小的时候就选择了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由于父亲的疼爱,她没像其她女孩子一样学习针线,而是走进了学堂,当她去了一次城里的姑妈家时,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又再次毅然的选择去城里上学,在接受了新思想后,她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工作中又发现了共产党才是她想要的,于是又再一次毅然弃“国”从“共”,与此同时,她的恋人却与他背道而驰,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鹿兆海,选择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鹿兆鹏,尽管到后来她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但她的一生却是为自己而活,活的是那样的精彩。
通读整篇小说,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只要心怀希望,一切都会好的
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我们无法预料到不幸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降临到什么人身上,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时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思想,人在思想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同样需要尊重,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可能会因为财富、机会等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差一点,但是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小说中的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这就启示我们不论身处什么世道,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作 者:党 钊
第三篇:《白鹿原》读后感300字
《白鹿原》读完了,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小说,它被拍成电影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由想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如果单单着眼于当前中国文化的出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方法,我想只要两字:寻根。寻根之路漫漫。不少人只顾赚钱,捞了一票就跑路,好比在祖传的田里揪下一颗刚刚长出的麦苗,就当柴火烧了。所以,那些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值得尊敬的,例如一个合格的作家,他是为民族写书,记录下一个民族的故事,而不是为了赚稿费、挣排名榜;一个合格的导演,他是为民族拍电影,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而不是为了大拍商业片,忽悠了一把市场,捞了一票,拍拍屁股走人。
好像不少人是为了看书中描写的在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共内战中真实的农村百态。的确可供参考。不过,我在一次闲逛网站时,看到左右两派互吵,一派怒太祖当年搞合作社饿死多少人,一派骂委员长当年扒掉黄河大堤淹死多少人。我想,都是死去的人,过去的事了,再吵再哭再闹也无用,从现在起,踏踏实实干活,能改变的只有未来。
第四篇:《红岩》读后感1500字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红岩”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红色皮子,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许云峰。红岩开头不久,许云峰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在渣滓洞,英烈们承受了生理的极限,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任何的酷刑都没有摧垮他们的意志,任何的诱惑都没有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坚强不屈令我肃然起敬。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读《红岩》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信仰”。文中的人物,如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张口闭口不离共产主义的信仰,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信仰”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我要衷心地感谢《红岩》,不仅因为它为我树立了榜样,更由于它使我深入地体味到什么是光辉的历程,什么是血染的风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贵的青春,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青年,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积极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为现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在祖国母亲90华诞到来之际,让我们缅怀先烈,记住那些为我们和平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是民族之魂,是我们祖国的太阳,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1500字
活着读后感: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当时真是感慨良多,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略记一下我的思绪。
对余华的关注也是因为别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余华的笔下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生。
对于这本书,早就想读了,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于是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故事却又有着某种相似。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
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阴差阳错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
生活还在继续,此刻的福贵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国的历史,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没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残喘,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然没有了物质财富,但还有天伦之乐,还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贫苦的生活困扰着每个普通中国人,包括福贵一家。儿子有庆,到了一定的上学年纪,他们为了有足够的钱,决定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抚养,后来给了别人当佣人。但是与凤霞的爱,还是让他们决定留下凤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很快到了大跃进时期,此刻的妻子因为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为他却又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有庆和凤霞都是懂事的孩子,这或许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因为善良,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结果因为医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让年轻的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当然最早知道这个噩耗的是福贵,虽然他极度忍受不了,但为了妻子和女儿,他还是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个借口安慰还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脚步还是暴露了事实,妻子还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为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没有了儿子,女儿还是他们的牵挂。因为又聋又哑,到了出嫁年纪的凤霞只能在羡慕中和别人的闲话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女儿迎来了她的春天。虽然这个女婿是个偏头,但是女儿与他两情相悦,这就足够了。而且这个女婿还真的是个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风风光光地娶走了凤霞,两个人生活还算不错。福贵和家珍都很满意,有一天女儿女婿告诉他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凤霞的生产却带走了她的生命,还是在那家医院,那个夺走有庆生命的医院。
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为病魔,因为伤心,因为无牵无挂。只剩下他,女婿,还有女儿的孩子,苦根。二喜带着苦根每天工作,怀念凤霞。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夹死了。当他赶到那家小小的医院,已经见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带着苦根,生活还是要继续。
苦难已经经历太多,就不会因为苦难的深入而有所难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个苦孩子,没见过母亲的芳颜,不久父亲又去世了。
可是命运还是没放过他,因为贫穷,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难吃到的豆子撑死了。这种死法,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可是透过表面却有难以言尽的凄凉。
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独的存在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来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经不再痛苦了,因为他所爱的人都已经远离痛苦了。
后来,他的伴侣变成了一头牛,至少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和一头牛相伴,他也学会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没有一个人相伴,为了死去的亲人,爱人,还是要继续活着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舍不得,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谁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义就好,还是有很多不好表达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