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100尿分析仪提示红细胞信息与显微镜检测结果分析
迄今为止, 对尿红细胞形态检测的方法虽多, 但却缺少统一、客观、准确的标准。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基于流式细胞原理结合细胞化学或化学反应, 通过形态及化学成分作出判断, 有快捷、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 但也存在易受。其他物质干扰致假阳性等缺点。目前基层医院常用的方法有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2种方法。为评价上述方法的价值, 我们2009年1月份以来, 对209例血尿病人分别进行上述2种方法检测和分析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我院患者常规送检的209份新鲜晨尿。其中男性96例, 女性113例, 年龄10~80岁。其中101例经详细的病史、血尿生化和免疫学检测、肾活检而证实为肾小球疾病另108例根据病史, 有关影像学检查, 如静脉肾盂造影、超声波或CT, 腹部平片、膀胱镜或病理活检等确诊为非肾小球性疾病。
1.2 仪器与试剂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及配套试剂, Olympus显微镜, 离心机。
1.3 试验方法
标本充分混匀后在UF-100尿沉渣分析仪上分析, 剩余尿液离心后取沉渣进行显微镜检。仪器分析均严格按标准操作程序 (SOP) 进行, 显微镜检查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 并由同一人完成。取尿沉渣0.5m L加入3%戊二醛1m L, 1h后摇匀取1滴, 置玻片上, 自然干燥, 瑞士染色, 用普通光镜油镜观察, 计数100个红细胞。
1.4 判断标准
UF-100:80%红细胞前向散射强度≥84ch称为均一性红细胞, 即为非肾性血尿, 80%红细胞前向散射强度≤126ch称为非均一性红细胞, 即为肾性血尿;红细胞前向散射强度介于二者之间称为混合性红细胞。镜检报告:红细胞形态判定根据Brich和Fairley标准, 当≥80%的的尿红细胞形态呈多样性 (大小不等、形态多样, 有突起、棘细胞样、面包样、皱缩状、靶样等) 时诊断为肾性血尿, 当≥80%的尿红细胞形态呈均一性, 诊断为非肾性血尿, 均一性及多样性均未达到80%时为混合性血尿。
2 结果
UF-100对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93.2%, 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82.6%。镜检对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90.1%, 对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79.1% (见表1) 。
3 讨论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肾性血尿及非肾性血尿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尿来源与尿红细胞形态变化的关系已得到公认。虽然肾穿刺活检可确认出血病因及病理变化, 但常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目前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分析提供了较准确、客观的实验手段。该仪器采用流式和电阻抗原理通过一定染液染色后检测尿液标本中单个细胞荧光强度和前向散射光强度及电阻大小来确定细胞的类型和形态, 故此仪器不仅能给出红细胞的定量, 还能给出红细胞的均一性和非均一性等参数。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的血尿患者, 101例次肾小球疾病所致血尿中有7例表现为混合性血尿, 诊断符合率为93.2%。因此,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的敏感性高, 尿红细胞为均一性则肾小球病变的可能性不大。而108例次非肾小球疾病血尿中13例次表现为混合性血尿, 10例次表现为肾性血尿, 不符合率21.2%, 提示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鉴别血尿来源也有一定局限性。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形态受菌尿、尿渗透压、尿p H等因素影响。
镜检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 为90.1%和79.1%, 符合率较低, 该法受观察者主观影响大, 重复性欠佳。而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具有客观、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所以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作为大规模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目前鉴别血尿来源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虽多, 但由于各种方法均存在不同的干扰因素, 2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因此, 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的鉴别诊断应将多项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有助于明显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摘要:目的 对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血细胞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提供简便、准确、客观的检查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209例患者清洁中段尿, 在实验规定时间内用此2种方法同时测定, 比较其血细胞检测值。结果 UF-100对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93.2%, 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82.6%。镜检对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90.1%, 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79.1%。结论 UF-100尿沉渣分析仪对血细胞检测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且快捷、省时, 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镜检准确, 但繁琐费时。应两者结合以提高尿液血细胞检测的效率。
关键词:分析仪,红细胞,血尿
参考文献
[1] 马骏龙.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鉴别血尿来源的探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7, 20 (5) :305.
[2] 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