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英语+人文思政课程融合改革探索——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是经海南省唯一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外语类高职院校, 是海南省外语语种最多、外语专业最齐的高校。该校的校训是:学贯中西, 会通中外。该院校承载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培养输出各语种应用型涉外国际人才的重大使命。
一、国际人才培养使命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各层次国际交往日趋频繁, 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参与全球治理的需求也在增强。在“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深入,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 当今时代对外语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语人才在国际交流当中, 担当着桥梁的角色, 帮助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 实现顺畅友好的沟通。同时, 外语人才还是中国的国际名片和形象大使, 担负着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 传播中国文化, 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正能量的使命。此外, 外语人才还是国家外交战略的践行者。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需要涉外人才了解和掌握, 在涉外事务中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二、外语人才的基本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知识+技能”的“工具人”培养专向了“全人”培养 (马琳, 2015;文旭, 2016)
1951年, 周恩来总理对涉外人才的基本素养提出了16字方针:站稳立场, 掌握政策, 熟悉业务, 严守纪律。作为涉外人员, 首先要爱国。坚定立场和信念, 三观正确, 忠于本国和人民的利益, 是涉外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其次, 要懂世界。涉外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 洞悉国际形势, 并且通晓国际规则, 知己知彼, 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合理合法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再次, 涉外人才还需要了解中国国情。唯有对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有着深刻的了解, 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认同, 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另外, 涉外人才还需要具备出色的对外交流能力。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思辩能力, 才能认清形势, 尽最大可能地为我国和人民争取最大的权益。
此外, 在欧框的八大核心素养中, 外语素养作为单列, 涵盖了全球意识, 国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等素养等方面 (裴新宁, 2013;刘义民, 201) 。我国教育部2014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概念框架中 (见下表) , 也列出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人文意识类基本要点, 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信息意识、问题解决等思辨能力类素养。
综上, 可见人文意识素养和思辨能力素养等“隐性素养”, 在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之外, 对于新时代的涉外人才而言的重要性。
三、国际人才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英语类专业是特殊专业, 具有涉外性质。该类专业的培养人才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中, 需要长期接受外国语料、外语国家文化的异域内容输入, 在校学习期间和未来的涉外职业发展过程中, 还正在、将要与外国媒体、外国人群的言论观点密集接触,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还将有可能与外国人群和事物密集接触。常言道, 身在庐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由于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英语类人才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长期接受西方文化输入, 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输入相对不足。
以定位国际旅游岛的海南为例, 随着自贸区、自贸港的建立, 其国际化进程会不断推进, 免签国数量会陆续增加, 国际开放程度会不断提高。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 英语类人才如果相对缺乏母语文化的认知、认同, 与自信, 没有坚定的信仰与信念, 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 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缺乏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则将会面临被反华言论和行为误导, 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的风险。
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主要担负国家桥梁、中国形象名片和外交大使的人语类人才, 如果不熟悉了解西方思维与文化, 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面临文化冲突, 给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会阻碍国家的外交战略实施。
综上, 英语类人才对于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政治素养等人文思政类核心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外交无小事。成就顺畅外交的外语类人才培养, 更是如此。
四、人文思政素养的融合课程改革探索
案例、场景, 和学科课程是最好的核心素养培养载体和平台 (常姗姗2018;成尚荣, 2015) 。
鉴于以上分析, 课题组提出了英语语课程加载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改革思路, 以期在进行专业语言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 结合特定场景和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唤起培养人才的相关信息注意, 开启相关领域的认知, 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实现人文思政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 通过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介绍、中国外宣形象树立、外媒看中国、等内容的英文时事报刊选读, 可以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 帮助起英语类专业人才形成国家认知和认同, 了解国家外交战略和国际形势, 窥探西方思维等, 形成国际视野, 实现人文思政素养的培养。在英语翻译课中, 在政治、外交翻译单元, 可以结合我国的外交政治立场, 对比不同态度和情感色彩对于翻译语汇的选择, 实现语言政治技能培养和国家认知、国家认同、价值观传递的有机融合。在商务英语类课程中, 可以结合商务场景和案例, 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规则, 和国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中, 还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差异意识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除了第一课程, 第二课堂也是人文思政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专家讲坛和辩论社、读书社等社团的活动, 都可充分利用来开启素养认知, 获得认同, 和强化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能力锻炼。
五、结语
对英语专业类的人才培养, 除了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还要结合专业的涉外特点, 和地域特点, 从国家需求和安全的角度出发, 提高对于人文类和思政类核心素养的关注和重视, 优化学科课程设计, 实现语言课程+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 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摘要:课程组以核心素养视角为导向, 结合时代国际化环境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区一港建设的地域环境, 结合英语专业特点, 分析了其人才培养的素养需求, 提出了以英语类专业课程为载体, 加载人文思政素养培养的课程融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人才,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课程融合
参考文献
[1] 常珊珊, 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 (09) .
[2]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 (01) .
[3] 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6, 17 (02) .
[4] 马琳, 赵晓光.商英教改: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J].安顺学院学报, 2015, 17 (06) .
[5] 裴新宁, 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 (12) .
[6] 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