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观后感1000字
第一篇:含泪活着观后感1000字
《含泪活着》观后感
父爱重如山—丁尚彪,一个要让女儿实现自己梦想的老知青,在日本熬了十五年,耗费大半青春,用这份沉重的父爱托起女儿的未来。一天打三份工,每天要到深夜十二点才能到家,因为是“黑人”,十五年来,只见过妻子和女儿一次,他默默地、坚韧地、含泪活着。不想去说值不值,不想去说这一切的题外话,单是这份付出,就值得尊重,值得榜样,令人动容不已。
最摄人心魄的是两次探遇,一次是与女儿分别的八年后,女儿考上了纽约大学,在东京转机探望父亲。短短十几个小时,浓浓的天伦之乐。八年后的相聚,开心喜悦却仍旧那么短暂。第二天,乘火车去机场,父亲没有身份证,不能去机场送别,只能提前下车。车到站了,父亲抹着泪下了车,站在车窗外,女儿在车内不敢回头,悲伤不能自已,几分种的煎熬,车终于开动了。女儿快速地回头,朝着站台上的父亲挥手说再见,渐行渐远„„
又一次的离别,又一次的天涯各一方。另一次是十三年后妻子的探望,惊人的相似。妻子第十二次申请签证终于通过,去美国探望女儿,也是中途在东京转机,探望丈夫。结婚二十多年,在一起的日子不到一半,丈夫在妻子来的前一天晚上,拿出了当年结婚时用的枕套,
铺在了床上,枕套是一对的,一个在上海,一个在东京。终于相见,久别重逢,是喜悦与开心,还有几分酸楚。丈夫带着妻子游览东京,一路拍照,一路幸福着。而总回避不了那个时刻,离别又摆在眼前。
还是那趟车,又是那个车站,车行穿越在青葱的大地,阳光温暖地洒在车内,两个青春不在的中年人,相对无言,泪千行。到站了,丈夫低着头快步走出了车门,仍旧是老位置,站在车窗外,含泪凝视着妻子,妻子低着头坐在车内,等待的还是离别。车子缓缓起动,妻子泪眼婆娑,回头向丈夫挥手作别。又一次,一家人天各一方,十三年的离别,何时是尽头。
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究竟可以证明什么呢?活着,是心酸是无奈是苦痛还是为了追求幸福,这一切都得去承受„„
第二篇:含泪活着观后感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责任。“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在大学第一节语文课上,我看了这部“比阿凡达更有吸引力”的纪录片。张丽玲历时十余年,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孤独与忍耐。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老丁1996年只身来到日本,怀揣梦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梦中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无比残酷。老丁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后他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老丁由名知青变为日本最底层的工人,每天各种工作,住在破旧,低矮,仅仅10平的房子里。生活艰辛而残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托,女儿的学费是他工作的目标。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回家后看女儿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却是15年难以相见。
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见到了亲人人两次,不足100个小时;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远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给了家人;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充满辛酸,老丁依然含泪活着。生活的苦涩,老丁懂得,却无人诉说。15年,太多太多生命难以承受的辛酸苦涩,老丁一一度过。在残酷的现实前,老丁选择坚持,选择了含泪活着。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读后感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终于踏上回国的。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生活的无奈,辛酸,苦涩,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老丁含了15年的眼泪,在飞机上流出,将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发泄。
这里,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更看到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坚持,责任,人格的崇高,伟大。活着,不单单是心跳,呼吸......更多的是责任与情感的承载,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苦涩,我们都要乐观的活着,因为,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第三篇:含泪活着观后感
纵然含着泪,也要活下去
“在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一个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最终章《含泪活着》中片头的一句话,而这个“顽强地含泪活着的中国人”便是片中的主人公丁尚彪。
纪录片《含泪活着》主要讲述了来自中国上海的丁尚彪在经历上山下乡、“文革”等运动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远赴日本留学打工15年的艰辛生活。乍一看《含泪活着》这个名字,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有同情与心酸之感,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完整的故事情节呈现给我们过后,苦尽甘来的幸福感便会取而代之。或许可以这样说,悲中有喜,哀中有美是这部片子的独特与魅力所在。
美学中这样定义“悲剧”和“喜剧”: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可笑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喜剧使人在笑声中得到美的感受。还记得“文革”后的丁尚彪吗?那时的他曾是一名光荣的知青,本以为**结束后可以继续读书求职,但时代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改革开放的洪流奔涌而至,没有资产,没有学识,眼看着大好的机会从眼前溜走,这是一件可悲的事。但聪明的老丁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大胆的决定:飞赴日本留学深造。抛开一切其他的客观因素,老丁的决定是一件可喜的事,因为他并未放弃,甚至还怀揣梦想与希望,这难道不是悲中有喜吗?到达日本后,时代依旧还是这个时代,可命运再次和老丁开了玩笑。原本好好学习日语,然后在日本找一份好工作的美好计划被眼前衰败的日语学校所击碎,没有专业的日语老师,没有舒适的宿舍,这一切的一切让老丁难以置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老丁偷偷逃出了日语学校,而这也让他的身份从留日华人变成了非法滞留的外国人,也正因为如此,老丁无法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能辗转于各种行业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而这一干就是15年。15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人惊奇,但坚持15年从未放弃的老丁着实让人心生敬佩。可悲的是15年的时间里老丁独自一人在日本奔波漂泊,但忠诚的妻子与懂事的女儿在遥远的上海苦苦等待着丈夫与父亲的归来,这难道不是悲中有喜吗?
面对这不长不短的15年,我曾有过许多质疑:老丁为什么一定要在日本打工挣钱给女儿攒学费?夫妻分居这么久会有隔阂吗?女儿还在读小学时就去了日本,女儿心中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的?还好,影片对我的质疑一一做出了精彩的解答。还记得“纵然含着泪,也要活下去”这句话吗?这是旁人对老丁的总结。也许是不甘心,也许是被逼无奈,也许是对女儿那份深深的爱致使老丁必须留在日本打工,无论怎样我们总该被这样一种精神所鼓舞,被这样一种信念所激励,被这样一种父爱所感动,这难道不是哀中有美呢?还记得老丁点播的歌曲《牵手》吗?“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地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正如歌中所唱,无论分离多久,无论发生什么,相知相伴,牵手一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难道不是哀中有美吗?还记得女儿丁琳对父亲的评价吗?在接受采访时丁琳这样说道:“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同样无论分离多久,无论发生什么,父亲依然伟岸如山,父爱依旧深沉似海,父亲的眼神女儿都能读懂,父亲的心思女儿都能明了。这难道不是哀中有美吗?
影片结尾,丁琳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老丁终于决定启程回国以妻子团聚并决定一同去探望女儿,结局可谓皆大欢喜,历经艰辛,苦尽甘来,其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也许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一种美的人生吧。
第四篇:《活着》观后感1000字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逐渐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第五篇:《含泪活着》观后感三
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上海男人为了家庭和女儿的未来,借下巨额债款只身去日本生活15年,在日本一天打三份工,深夜才回家,由于护照过期,15年一次也不能够回国与家人团聚,为了把女儿送入世界最高学府,忍受着孤单,背井离乡的生活着,一家三口都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思念、牵挂和辛酸,只为了明天的希望。
我很怕看老丁那双含着泪时的眼睛,太多的辛酸太多的过往不能追述,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即使含着泪,也要活下去的坚韧。
我相信这世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我不能想象,这样的一对夫妻,这样的一对父女,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15年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就只有照片里的样子,父亲对女儿的思念也只能借着那张还在怀抱里的女儿的照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对妻子的牵挂,所有所有的感情漫长又无法宣泄,这15年对这一家三口来说是压抑的,三个人的生活里只有希望,只能有希望,只有它是光明的,所以就只能朝着这光亮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晴天。
老丁说他从没后悔过,一家人都从没有后悔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妻子终于拿到护照可以去探望在美国上学的女儿,她将在日本转机,将有72小时的时间可以和丈夫相处,临行前一向节俭的她特地去做了身新衣服,理了头发,她很开心。老丁也是一样,他把结婚时用的枕巾拿出来,小心翼翼的铺好。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们含蓄而深沉的爱,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好像都很平静,老丁带妻子去逛日本,吃东西,他们都很开心,但是时间真的很短暂,离别的时候他们都哭了,背对着对方,那是不舍。上面的图片就是在地铁里的这一幕。
不过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他们等了15年,老丁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电影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