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牙周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牙松动脱位临床观察
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临床上传统的固定方法有牙弓夹板法和金属丝结扎法,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出现了其他的牙周固定法, 本文收集了我院口腔科门诊90例患者102颗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施行不同牙周固定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就治外伤导致牙齿松动的患者90例, 共102颗牙, 男性51例, 女性39例, 年龄10~51岁。其中上切牙75颗, 下切牙33颗, 均为恒牙。按照不同的方法分为3组, A组 (牙弓夹板固定) , 30例31颗患牙, B组 (金属丝结扎固定) , 30例34颗粒患牙, C组 (方丝弓正畸固定) , 30例38颗牙。
1.2 诊断标准
前牙外伤性松动Ⅱ~Ⅲ°, 部分脱位或者嵌入性脱位, 能够按时复诊和遵医嘱。排除完全性脱位牙、牙折、合并额骨骨折、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A组 (牙弓夹板固定)
采用京津釉质粘合剂 (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 和直径为0.25mm牙用结扎丝。常规消毒、清创、复位处理, 长度约为患牙两侧2~3个正常的牙齿, 沿牙颈部结扎固定夹板。先结扎健康牙, 后结扎脱位牙, 若有松动的牙齿较多, 可适当的增加牙弓的长度。
1.3.2 B组 (金属丝结扎固定)
首先清创、止血、复位治疗, 采取直径为0.2~0.3mm的不锈钢结扎丝围绕损伤牙及其2侧2~3个健康牙的唇 (颊) 舌侧, 做一总的环绕结扎, 然后用短的不锈钢结扎丝在每个牙间作补充垂直向结扎, 这样长结扎丝圈更为紧密牢固。
1.3.3 C组 (方丝弓正畸固定)
常规处理患牙, 清创、止血, 患牙行手法复位, 隔湿吹干后在牙面粘贴方丝弓托槽, 粘结方丝弓托槽于患牙及2侧正常牙, 取0.457mm×0.635mm的正畸方丝预弯制牙弓用直径0.25mm的不锈钢结扎固定。若患者的双侧切牙位间隙较小, 通常采用推簧扩大间隙。
1.4 患牙固定效果评价
治愈:患牙无松动, 无临床症状, 能够行使正常咀嚼功能, 并且X线未见根尖及牙槽骨的吸收, 牙周间隙清楚;好转:患牙基本能够行使咀嚼功能, 松动在Ⅰ°之内, X线根尖及牙槽骨的吸收<2mm;无效:治疗半年后患牙松动≥Ⅱ°, 对患者的正常的咀嚼功能有较大的影响或脱落, X线根尖与牙槽骨的吸收≥2mm。本组将治愈和好转计为有效。
注:C与A、B差异有显著性, P<0.05;A与B差异无显著性, P>0.05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种不同牙周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牙松动脱位的疗效显示:有效:A组25例, B组28例, C组36例;无效:A组6例, B组7例, C组2例, 总有效率:A组80.64%, B组73.52%, C组94.73%。C组与A组B组差异显著, P<0.05, 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 外伤性牙松动脱位的固定方法常有牙弓夹板固定法、金属丝结扎固定法及方丝弓正畸固定法等[6]。但牙弓夹板固定时结扎线常对牙龈组织造成损伤, 使病人产生无法耐受的疼痛。金属丝结扎固定简便, 但是不能实现三维方向的固定, 常导致患牙固定不牢, 而且易损伤龈乳头, 牙周创伤较大, 口腔不易清洁, 影响疗效。
方丝弓正畸固定技术固定松动牙能够改变松动牙的冠根比例, 分散牙合力。减少侧向力对牙周组织的损害, 能够固定牙段整体的阻力中心, 并且可以防止松动牙受力时容易发生扭动[3,4,5], 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 提高了松牙固定的成功率。方丝弓正畸固定术优于金属丝结扎术和牙弓夹板固定术, 是目前临床上非常理想的固定术,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方丝弓正畸法、牙弓夹板法和金属丝结扎法3种不同牙周固定术对外伤性牙松动脱位的临床疗效[1]。方法 90例患者一共102颗患牙外伤性松动, 随机将病人分为3组, 分别采用方丝弓正畸法、牙弓夹板和金属丝结扎法进行固定, 每组各30例病例, 观察其疗效。结果 方丝弓正畸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比其他2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方丝弓正畸组能够较好的固定外伤松动牙, 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不同牙周固定术,外伤性牙松动脱位,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素艳.外伤性牙脱位治疗的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16 (1) :69.
[2] 李传福, 杜新, 殷建宾.外伤性松动脱位牙粘结固定19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2 (8) :63~64.
[3] 罗建军.外伤性前牙脱位固定方法的研究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5) :51.
[4] 罗颂椒.当代实用口腔正畸技术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180.
[5] 黎明.正畸方托槽技术在松牙固定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1999, 8 (4) :210.
[6] 庞晓军.外伤性前牙脱位固定方法的研究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5)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