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通用)

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通用)

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第一篇: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

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

第一篇:培养高中化学学习兴趣

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例如, 在讲授“对数”时, 用了以下的例子: 一张稿纸厚只有0.08 毫米, 把它对折(用实物进行初步演示)50 次后, 请问这时叠纸的厚度有多少? 有的学生说4 毫米(误用0.08×50 得出), 有的说有教学楼的高度那么厚, 有的说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那么高, 有的说像喜玛拉雅山那么高⋯⋯教师都一一加以否定, 并告知远不止我们想象的这些高(厚约为90, 071,992, 547 米), 到底有多厚等我们把“对数”学完了就可以算出来了。于是学生们带着急于得出问题答案的心情开始了“对数”的学习。如此的“诱学”方法应用在其他的章节,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章前图的解说; 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 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 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

二、一题多解,一题巧解

数学课堂上最能吸引他们注意的是老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的时候。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三、把教学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兴起。中学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辅助,计算机的运用给中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增函数,减函数定义中的区间性,任意性就是难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这四个图像,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也乐意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讲述中外数学家的故事

实践表明高中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令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而且以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场白”,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最能吸引其注意是老师讲一些数学的课外知识。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杨辉三角,费马猜想,华罗庚摸球试验等,通过这些小故事,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五、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本人的形象、气质、情操及教学的水准与学生兴趣的孕育、保持和加深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把教师当做偶像是常有的事。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对数学的钟情、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的满腔热忱以及自如的艺术化教学都将转化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 增强着他们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种移情效应, 也就是把他们本人的感情看做数学事实与数学方法本身的东西, 给数学事实与数学方法蒙上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而这种移情在学生心理上的出现, 就往往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表现有关。正因为如此, 也就要求教师对自身数学修养, 对数学问题思维过程是洞察所及采用的教学艺术诸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总之,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指导练习时注重探索解题技巧,通过巧题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适当的语言鼓励、表扬,肯定同学的成绩,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衰减,日积月累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逃避数学,讨厌数学,排斥数学。这样学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丢掉包袱学数学,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始。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当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谈话激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六、小组竞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激将激趣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也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动力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动力,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活力。

第三篇: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福建省诏安霞葛中学林辉祥(邮编363512)

[摘要]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兴趣因素,结合实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持之以恒地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初中化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兴趣是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把兴趣比喻成炸药。他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爆炸得干干净净”。兴趣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联,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怀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关注它,全力以赴地追求它,直到达到忘我的程度。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浅谈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尝试。

一、贵在平时渗透,春风化雨

在丰富多彩的变化和五彩纷呈的现象之中,要抓住时机,不断渗透有趣成份,使学生在趣味性很强的课堂中愉快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电解水实验中,学生极易混淆哪个电极产生H2,哪个电极产生O2,我们简单而又幽默地说“父(负)亲(氢)”,学生一想而知负极产生H2,正极必产生O2;又如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我们就归纳了一首诗:“左反右生中条件,化学式最为关键,质量守恒要配平,标明气体与沉淀”,这样学生便巧妙地记住了极其重要的步骤„„此外还有许多如实验基本操作、离子符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金属活动性顺序、反应规律等均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在朗朗上口的“韵文”中愉快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这样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了许多有趣同时又很关键的信息。

二、妙在善于挖掘,形式多样

要渗透兴趣教育,教师就得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成份,不拘一格地传递给学生,既不能冲淡课时的教学主题,又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一种极为有趣的享受过程。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精心准备,授课时生动形象地传之于学生。

1.挖掘知识的社会价值

任何知识都有其社会价值,讲授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现学以致用的价值观,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结合介绍教材隔热效果很好,在航空领域中有很重要地位的聚硅氧烷等合成新材料的神奇作用,给学生展示了化学神话般的彩色,无疑对于十

五、六岁的初中生有很强吸引力;结合教材讲解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如:氧气可以供呼吸,液氢可作火箭燃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熟石灰可用于中和酸性废水等等;也可以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介绍一些物质的医药作用:如抗酸药有CaCO

3、NaHCO

3、Al(OH)3等,调节电解质平衡的药物有NaCI、KCl、NaHCO3等,此外还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FeSO4,致泻作用的MgSO

4、酚酞等,杀菌消毒作用的H2O

2、KMnO4等,这些知识不但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容易与立志学医的学生引起理想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效应。通过这些化学学科特有的教育,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2.发挥化学实验魅力

化学实验极其重要,要用好这一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往紫色的石蕊试液通入CO2气体时试液为什么会变红色?加热后为什么又变为紫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逐渐滴入稀盐酸时为什么会退为无色„„等等这些奇特的现象容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时可以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无色的澄清石灰水在涂有酚酞的白纸上写出“红”字,学生就感到奇怪,有了求知的欲望。此外,还有“神奇的酒瓶”、

“玻棒点灯”、“叶脉书签的制作”、“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另外,还可以用化学实验检验区别一些物质。例如:怎样检验硬水与软水?怎样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怎样区别碳酸钠和氯化钠„„等等这些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不仅有趣,而且很实用。利用这些实验,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既然化学实验的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如此丰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课内重知识,课外求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不可忽视课外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载体。例如:利用教材众多的课外选学阅读资科,如:“绿色化学”、“水煤气”、“温室效应”、“可燃冰”、“水的净化”、“灭火器”、“干冰的妙用”等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环境化学等内容举行化学知识讲座;也可以开展利用废电池回收二氧化锰、金属锌等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化学氛围,形成一个兴趣攻势。学生的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悟性很高,有创造性,是实现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开展这类课外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功在巩固发展,持之以恒

化学科是学生盼望己久的学科,又是许多学生一辈子仅学一年的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很珍惜学习化学的机会;但当他们碰到抽象难懂的化学概念原理时,当接触到简单难记易错的化学用语时,当遇到繁纷错杂的化学变化时,他们会遇到许多困惑,会产生失落感,对化学渐渐地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抓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1.循序渐进、由浅而深,让学生充分尝到成功的快乐。

几年来,我们尝试单元目标跟踪教学法,既要掌握单元目标,又要跟踪管理,实现个案施教,因而无论是课堂抽查提问,还是单元测试等信息反馈手段,都要做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回答不准确时,不要一味责怪,要用亲切的语言、关爱的目光鼓励他们,让学生品尝到受人关心的温馨。

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种做法,始终保持融洽奋进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勤学好问,劲头十足,效果不错。

2.发挥教师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情感。

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爱护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还是在日常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都要树立起对知识的不舍追求的情感力量,以这样情感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这样的兴趣培养才是更深层次的。例如2008年有个学生化学作业、测试马虎应付,单元跟踪很不理想,笔者找他谈心,通过交流,得知他以为化学有许多危险品,有恐惧心理,就逐步给他启发暗示,使他的看法慢慢发生改变,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最后在中考时化学取得满分。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回乡看望老师,还津津乐道地探讨化学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一种欣慰。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尝试,从几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看,所任教班级的高分率、及格率、平均分等项评比均居全县前列。此外,还有许多学生通过自学继续深造化学,也有许多学生进入了工厂在实践中应用化学,可以说兴趣的培养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在教学实践还需要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只有如此,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朱嘉泰:《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评价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贺湘善:《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主编:《中学化学教学问题参考》。

作者:林辉祥

通联:福建省诏安霞葛中学(邮编:363512)

邮箱:13709382916@139.com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不可想当然

中学历史教学 2009.1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0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教师纠正自身教学错误是勇敢的,是负责任的,也是严谨教学的开始。不久之后,我就此前所犯错误向学生致歉,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关于地动仪是否测出汶川大地震还在查证过程中。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