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 惠及子孙后代, 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首先, 中国人“不患寡, 而患不均”的思想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 西藏教育公平问题关系到西藏各族人民的自身利益, 对推进西藏教育公平, 促进西藏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平解放60多年来, 在西藏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 西藏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完善了教育体系, 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随着近几年教育公平问题的升温, 西藏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为西藏人民关注的焦点, 并日渐成为摆在西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教育的区域间的不公平、城乡间的不公平、校际间的不公平、群体间的不公平, 都实实在在的存在, 牵涉到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
1 自然环境因素
1) 高寒缺氧, 气候恶劣, 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是阻碍西藏引进内地优秀教育人才的最大障碍。西藏自治区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 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 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大气压力在570~780毫巴之间, 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缺氧现象对人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容易引起头痛、失眠、脱发、呼吸及脉搏加快、红细胞增多、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易疲劳等症状, 冬天更是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的高发期。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严重, 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 人的皮肤易晒黑, 产生红斑或日光性皮炎, 人显得过早衰老, 人眼易损害, 白内障的发病率较高。
2) 地广人稀, 居住分散且规模小, 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本大。西藏总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近300万人, 人均占地约0.4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设1个地级市 (拉萨市) 、6个地区 (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 和73个县 (市区) 。人口分布也不均, 只占全区总面积5.2%的拉萨地区, 其人口数量却占全区人口的20.2%, 其人口密度7.12人/平方公里, 这主要是由于它地处雅鲁布江中游河谷地区, 更主要的是这里形成了西藏最大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城市——拉萨市, 仅该市城关区就居住着155897人, 其余的30多万人口分别分布于11个县。在纯畜牧业区, 几公里甚至是几十公里才有一户人家, 学校的规模普遍较小, 教育的投资效益不高。
3) 交通不便, 进出西藏交通成本高。西藏四面环山, 处于崇山峻岭的包围之中。绵延数千里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于西藏的整个南部边缘, 形成一堵巨形屏障, 不但切断了印度洋热气流向腹地的一切通道, 而且阻挡了向南通向海洋的所有道路。东部由横断山脉拦腰截断, 堵住了东去的路口, 西面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北部又有唐古拉山脉雄踞于此。因此, 西藏自治区受地形的影响, 仍然十分闭塞, 交通十分不方便。
2 经济因素
2.1 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公平的根本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方面的保证就是教育投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教育优先的决策, 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但仍然不能满足西藏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不足的最根本因素还是西藏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 地方政府“造血功能”差,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教育发展的后盾。
2.2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
在西藏自治区, 人均教育投入量以拉萨市区最高, 其次是地区行署所在地如林芝的八一镇, 再次是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县, 如拉萨下辖的林周, 然后是经济条件中等、教育发展一般的县, 最后是边缘地区及教育基础差的县, 如那曲的巴青县, 林芝的墨脱县等。一些地方花很多的钱去打造所谓的重点学校, 这就使得学校之间的不公平更加明显, 有的学校修得宏伟壮观, 有的学校却还是破桌烂椅, 甚至不通水电。
2.3 教育经费在使用上的高投入和低产出之间的矛盾也严重影响教育公平
我在西藏农牧区考察的时候看到绝大数学校条件在当地比起来算好的了, 经过八次提高“三包”经费, 每个学生每年教育的投入为2000元人民币, 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很多学生却选择逃课, 不愿意在校学习, 高投入却并没有换来高回报, 这影响了地方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积极性。
3 政策因素
“政府是政策的主体, 担负着政策制定及执行、评估及监控的职责, 教育政策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 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行为, 是政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西藏, 学校政策的制定、执行都是通过政府实现, 因此, 政府对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不公平现象必然与教育政策息息相关。
3.1 教育资金分配政策的城乡差距
分级办学制度是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体制, 这就导致教育经费在本来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在教育内部的配置不均衡。教育资金的投入呈现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西藏农牧区县和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 几乎是没有企业的, 政府的收入就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拨款。县乡两级薄弱的财政就导致了农牧区的教育处于弱势地位。
3.2 教师待遇的不公平
可以看出城市教师的居住问题是通过政府出资或者是提供政策优惠购买、租赁等方式解决的, 然而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模糊。在西藏全额拨款的学校, 教师的工资是可以得到完全保障的, 但是工资以外的福利待遇却是很多农牧区工作的教师没有享受到的。如课时费、节日福利、报销路费、培训进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的待遇的不公平现象必然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机会的都会想往城市调, 那必然会影响农牧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而加剧西藏教育的不公平。
3.3 文化信息资源方面的分配不均衡
“文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 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随处可见, 然而在农牧区是基本没有的, 农牧区的文化贫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优质的教育软件资源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农牧区共享。在城区, 网络覆盖面比较广,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和使用频率都是非常高的, 然而在农牧区学校, 大多一个学校一个计算机教室, 并且没有网络覆盖, 有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 但是没有老师会使用, 因为电脑装的是汉语系统;有的偏远地区的农牧区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 但是没有电, 计算机室也就成了一个摆设了。这样的现状非常不利于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3.4 考试和升学的重点在城市
农牧区学生和城区学生不一样的自然环境, 不一样的教学条件, 不一样的师资配备, 但却面对一样的试卷, 一样的录取分数。很明显, 结果就是更多城区的考生通过这种看似平等的考试完成了升学, 而更多的农牧区学生却没有办法继续升学,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还不排除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因个人特权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这种现象虽然不多, 但是社会影响却极其恶劣, 对教育公平的推进造成了不良影响。
4 观念因素
4.1 家长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 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家长的观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牧区部分家长也认为孩子接受现代教育很重要, 尤其是会说汉话和会做算术很重要, 因为农牧区与城区的经济交流逐渐多了, 这两样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上学影响也不大, 回家放牧也不需要现代知识, 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自由自在的在草原上, 也觉得很不错。还有少数家长觉得送孩子去寺庙学习更让一家人有自豪感。
4.2 教师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榜样。每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有一套内隐的观念和看法。这种观念和看法一旦形成后, 就作为精神支柱,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人际关系。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各有不同的。有的学生说某某老师对他们很好, 有的学生说某某老师很凶, 有的学生又说某某老师对自己到偏远地区来工作很愤怒等等。教师这种种观念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了影响。
4.3 当地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一直以来, 西藏农牧区和城区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又因为农牧区都在相对偏远的地方, 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对其影响极小, 再加上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信息交流极少, 农民主要的活动就是耕地、播种、收获;牧民的主要活动就是放牧、捡牛粪、采集藏药等, 这些活动不需要多少科技含量, 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没有高要求, 小学生也可以帮助父母完成部分的工作。特别是在那曲农牧地区, 到挖虫草的季节学生就是主力, 可以为家庭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
4.4 宗教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一种宗教从元朝在西藏地区正式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以来, 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佛教思想渗透到藏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佛教观念在藏族人的脑海里扎下了深厚的根基。藏族学生、家长信仰佛教、参与宗教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 重视寺庙, 轻视学校的观念在农牧区也比较普遍, 部分学生辍学当喇嘛, 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入学率的提高。
4.5 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笔者通过对众多农牧区孩子上学意愿的访问发现, 60%以上的学生上学意愿并不强烈, 甚至有20%的学生表示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学习压力大, 上小学就学习三种语言, 藏语、汉语、英语, 很多课根本听不懂。
第二, 从小就离开父母, 到寄宿学校学习, 亲情的缺失让他们觉得心理孤单。
第三, 觉得课本内容离他们很遥远, 不知道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有何用处。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见到外国人, 即使见到外国人也不需要跟外国人交流,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
第四, 觉得如果成绩不好老师不高兴, 家长也不喜欢, 心理压力大。
4.6 基层政府存在落后的观念
在农牧区与农牧民接触最紧密、联系最广泛的就是基层人民政府, 他们能够在农村牧区基础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基层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执行工作的随意性强, 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
4.7 不重视学前教育
在历史上, 西藏教育并没有学前教育, 政府和农牧民也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这个词对于西藏自治区的广大农牧民来说是极其陌生的。
5 社会因素
5.1 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藏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是通过藏语来具体体现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过早的对学生尤其是农牧地区的学生进行“双语” (藏语、汉语) 甚至是“三语” (藏、汉、英) 教学,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很多学生感觉课本离生活很远, 学习压力很重, 逐渐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笔者在农牧区和小学生没有办法用汉语交流, 高年级学生能听懂一些, 低年级的学生是完全听不懂汉语, 农牧区初中学校中, 能说流利汉语的学生也不多。如果不进行“双语”或者是“三语”教学, 那么学生在全区统一的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升学的愿望极难实现, 即使顺利升学了, 高中和大学的课程都是以汉语教学为主, 学生也极难适应。
5.2 升学和就业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在西藏, 城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升学率达到80%以上, 而在农牧区, 升学率不足30%。这样的差距对于农牧区学生来说, 上学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在就业方面, 农牧区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60%以上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放牧, 在生产方式上和没有上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部分家长对学生上学并不十分支持。
摘要: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西藏的必然要求, 也是西藏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 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引发了人们对其原因的诸多思考。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文化认知与氛围、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构成了影响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
关键词:教育公平,原因分析,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