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一篇: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后感 这讲的就是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动人的又让人无比痛心的故事。
故事讲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女人默默爱着一个男人二十几年,在弥留之际,终于鼓足勇气用书信的方式告诉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与他发生的种种。包括女孩从孩童时期的懵懂钦慕,到少女时期为爱献出身体,到为养活他们的结晶而迫于无赖嫁给另一个不爱的老男人,怎样抚养爱子的长大,而在已为人妇、为人母的期间,在她绝望地以为再无法遇到她心爱的男人时,却机缘巧遇,于是再次为爱沉沦。女人与他心爱的男人四次际遇,四次都发生了床弟之事,然而直至女人死,男人都不知道与这样的一个女人有过这么多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着卓越才情和迷人气质的却又是世俗之中的登徒浪子。他爱着无数的女人,亦或他一个女人也未爱过,他的确是滥情的,也是无情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女主人公倾其一生为他痴狂、为他奉献自己的所有。然而,这个伟大而可怜的女人她又得到了什么?一生无尽的哀伤、痛心、一生战战兢兢的爱情、一个有缘无分的儿子„„
写到此,我不禁又潸然泪下,为这可怜的女人,也为这对爱始终抱有纯洁之心的女人。不禁想狠狠责问这个滥情又无情的男人:当你四次驰骋于这尊美丽的身体后,你也曾问过这个女人“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想的只是和别的女人有过相似的云雨吗?
是啊,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我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时,我就憧憬着做你的女人,我衣衫褴褛,于多少个午后翘首以盼你的归来,哪怕你带着其他漂亮的女人,窥伺着你们喝酒、跳舞、闲谈„„我抚摸你的
门的把手,想象着那是与你握手,我看你看到了我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便赶紧飞快躲开了去„„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知,是为了你,我情窦初开,还是我情窦初开,为了你。
我出落得亭亭玉立了,我来找你。风里,我自成一景,只为惹你为我盼顾流转一回。那夜,我,终于不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真正属于你的。
你走了,不再回来,可小生命已孕育,为让小的他成为你一样的男人,我选择嫁予他人妇,看着小的他,即使没有你,我也能想得出是你躺我怀里,挽我手臂„„
再遇着你,我,再沦陷,直至小的你去得那么突然,我对你的爱才不知道是死了,还是醒了。猛然觉得,我之于你,根本不复存在。只在最后永别之时,只此一书,告诉你:我曾这样爱过你,而且,与你无关„„
感谢茨威格,让这样一个陌生女人的情常住我们心间,也感谢人类中伟大的爱情!
第二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台词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的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在从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像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像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见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地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得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娇嫩。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阿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在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防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
女人: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这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文雅。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到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我看到你了,你和我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了。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向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第三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评论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
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人世间最深沉的爱情莫过于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一部极为经典的女性小说,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作品以一个陌生女子充满深情且绝望的自述信为小说的主要文本,用淡淡的凄语述写了其一生爱恋的激情、寂寞与悲凉。茨威格的这个陌生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权的失语,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这种从属地位的保守与麻木,使人对其既产生怜悯之心,又生发斥责之情。更深层的还存在着对男权社会利欲熏心,泯灭人性的强烈控诉,呼唤人性的关怀与回归。 男人———爱情的乌托邦:作品中,陌生女子满篇地述说着对作家R的爱慕之情,即使知道自己的痴心无望也情愿为这份痴心坚守一生,甚至连生命最后一息的言语还对其充盈着柔情和敬仰。在描写陌生女人初见作家R时,作者笔功细腻且饱蘸温情,用限制视角层层揭开R 的形象, 使人物随着陌生女子期待的视线和心理慢慢地走进读者的眼睛,先见其光环再见其人,烘托出很强的绅士气息,来引起读者对陌生女子遭遇的认同。作家R对陌生女子的吸引力随即变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努力向上、改变一切来接近作家R。可终于能够亲近他,却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没有走进期待中的爱情圣殿,而是完全相反的,是一切苦难的开始。作家R虽然外表温文尔雅,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玩弄女人的情场老手,陌生女人是知道这些的,但却宁愿飞蛾扑火般地撞进那个‚美丽的‛爱情。他就是她的生命,他就是她的激情,他就是她闪耀的光辉。他就是她的一切,可这一切,作家R却一无所知。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两个极端表现,为作者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当时的社会中,爱情的存在似乎是虚弱无力的,男人对女人的爱只存在于肉体上,只把女人看作是艳丽的配饰来欣赏把玩,而从来没想过要对她们投以人性的关怀。这在一开头,对陌生女人老邻居的男主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描写中也有表现。一个粗暴,一个绅士,社会上两种地位的男性却同时对女性施加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就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受歧视的尖锐而深刻的表达。陌生女人的遭遇就是这种社会中性别阶级的鲜活表现,把女性渴望爱情却又得不到爱情的矛盾演化成沉默的厮守,却又甘心情愿, 那样完美的男人俨然成为了女人所向往之爱情的乌托邦。 儿子———令人心碎的重吟:儿子的出世,就犹如作家R赐给她的神圣礼物,是陌生女子全部的生命支撑。‚你没有我也活得很自在,可是孩子需要我,我得抚养他,我可以吻他,可以把他搂在怀里。我似乎已经摆脱了对你朝思暮想的焦躁心情, 摆脱了我的厄运,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从陌生女子对儿子的情感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把对作家R的炙烈的爱转移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万般呵护着他的母亲,可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就像母亲对他父亲的爱情因太炽烈而短暂。她累了,精疲力尽。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根本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进行着,甚至在他每个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他白玫瑰,可这也没有唤醒他的回忆。她依然只有默默的守候着心里那份执着又‚神圣‛的爱情。
她为了儿子又可以去做妓女。‚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这近似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抚养儿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女子想要拥有富足的生活就只有嫁给富人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可同时自尊也就随之出卖了。女子对男子的附属心理,坚定、麻木。似乎这就是她们顺理成章的人生。
为了那个‚完美的‛作家R,她放弃了本应富足的生活,宁愿受苦受穷地去守护他。为了那‚第二个‛作家R,她献出了身躯,宁愿做受人蔑视的妓女。这是爱的伟大,同时也是人格的自残。茨威格通过陌生女人沉默而又激情的一生,暗示出女子在情感和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痛苦状态。儿子的死,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支烛光,使她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个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精神之恋完全崩溃,最后只有把自己的一生幻化成一张轻薄的信纸,展现在R的面前。 熟悉与陌生———二元对立模式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陌生女人这个近乎极端的艺术形象,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甚至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对于作家R来说,陌生女人实际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非常亲密的时光———她把少女的贞洁献给了他,又生养了他们的孩子。可是后来R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她给遗忘,或者不到两个月。
作家R与陌生女人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活动,是对男人和女人这个二元对立模式中两个极端的形象表达: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只建立在性需要之时。伪善的风度、温情的眼神,是他们欲擒故施的陷阱,‚那种充满蜜意的目光, 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
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我唤醒,使我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陌生女人完全被这种虚设的光环所吸引,甚至为之珍守一生。相对于R的冷漠,在两个月里就可以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熟悉与陌生在顷刻之间,转化无形。在这种强烈对比中,不禁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即男性世界中对女性关怀的缺失。将陌生女人的暗恋人生写成一封长信,公之与读者面前,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依恋,又是用一种对女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视角(李辉)
叙事视角是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作者引入读者阅读的角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以书信体的方式在主体部分进行叙述,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将劣势化为了优势。书信体不仅是本小说叙事因素的故事由来和基本结构框架, 它更成为主人公吐露肺腑、诉说衷情的最佳方式, 也是其昭示自身一生为情而生、为情而累、为情而死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机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 十分有利于作者迅速而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此外,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叙述中有超过80%心理活动的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臵,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确切地说是作者找到另一个‚我‛来展现他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小说中陌生的女人在追寻自己爱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往日的孩子的梦还没有破灭:说不定你还会再一次吧我叫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为了这可能有的一小时的相会,我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好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 我这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而现实中,作家则在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他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和理想的回归。但是,陌生女人却发现‚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犹如从一道河边走过,你碰在我的身上犹如碰在一块石头身上,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可是叫我永远等着。‛同样的,作家的精神体系也在现实面前崩溃了。‚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变换视角,使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表达得更为真实,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真挚,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小说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的绝望的呼喊‚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后则是无奈的悲叹‚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以及临别前的一吐为快‚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仿佛是两个人的对话, 但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我‛是一个双重功能的叙述者,同时承担着接受和叙述的功能。‚陌生女人‛激情叙述的直接接受者是R 作家‚你‛,间接的接受者则还是女主人公‚我‛。这种‚我‛和‚你‛的‚一人对白‛让小说中贯穿着一丝丝的悲凉,‚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直至女人生命的最后, 她对于深爱着的R 作家还是个‚陌生的女人‛。如果说人称的转换只是变换了观察故事的角度,那么小说中的人称变换则为是添加了一个悲剧性主旋律的背景乐,人物的遭遇便构成了这首乐曲的音符。陌生女人用尽全部生命去爱, 但这爱忧伤而飘渺。但现实是残酷的,‚我‛面对的是作家‚你‛越来越陌生的眼神,遭遇的是贫困和沦落风尘,是作为作家替代物的孩子的悲惨死去, 痴情的‚我‛不能不在这封写满爱恋的情书中5 次发出‚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他也是你的孩子呀‛ 的哀叹。
1、于是, 我们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也不会精明地去算计爱人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不想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却又渴望着他能够从熟悉的眼神和举止中认出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认出自己, 直到把信看完‚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 一个少女, 一个夜总会的女人, 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 混乱不堪, 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 闪烁不定, 变幻莫测。阴影不时涌来, 又倏忽散去, 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到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 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 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己。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与他之间彼此不可知的隔绝, 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的二重性和精神的分裂。而她的精神世界则相对是健全的, 她的爱构成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 她的一生因爱而完整。然而儿子死去的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残酷, 爱的虚幻, 上帝连一个完整的梦境也不肯给她。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他丰富了她的人生, 也摧残了她的一生。
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性的抒情色彩,作者的创作是诗性的、直觉的, 也是艺术的, 这种艺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而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谈到艺术, 我指的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谈到诗, 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 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我感觉除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身, 作者所关注的还有这种
超越任何目的的爱情目的。小说塑造的是一个非理性非功利的视爱情如生命, 更确切地说是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具有超然的美的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 才告诉他这份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爱, 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而实际上她也并不希望他在此之前知道太多, 知道了又能如何。也许正如加缪所说‚每个人都生来孤独, 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可能。‛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
2、
一、叙述时空的转换:电影与小说虽然共同属于‚叙述‛这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有时给人的感觉是相互对垒的,分别处于叙述的‚两端‛。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目的都是让人来欣赏,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让人们阅读,而电影却是以镜头的方式,在人们眼前接连展开,让人们观看,因此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文字阅读形成的思想形象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导致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元素便是叙述时空处理的差异。
小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时序、时值、时速、时差的种种变化,锻造了小说时间的多样化,生活时间、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和阅读时间相互作用又彼此依互,建构起了以时间思维为中心的小说艺术。而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以镜头为基础单元,组接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延续,时间被隐没了,尤其电影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频繁的场景切换、突兀的视角转换,跳跃性的叙述等等,使空间成了表现的主要对象,时间丧失了整体感,变得若有若无。就茨威格的小说和徐静蕾的电影来说,茨威格的小说对时序的重组和时值的锻造都十分重视。在时序的重组上,他先写作家收到来信,然后由女人倒叙事件,最后再回到作家;从时序来看,茨威格将现在与过去的顺序颠倒了,在女人的叙述中不断插入心理感受;从时值的锻造来看,一方面他对人物遭遇某种突然事件的时刻刻意拉长,另一方面,他对与突然事件无关紧要的背景、原因等外在因素有意缩短,就像一个女人的一生可以在一封信中展开一样,而在信中陌生女人的一个动作可以拉长好几页。徐静蕾的电影却是视觉空间的冲击,电影由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个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不管是环境画面,还是人物画面,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下展开,唯一可以看到的时间就是电影在画面背景中所展示出来的时间,比如看到画面中积雪的胡同,你就知道是北平的冬天,放鞭炮贴对联代表春节的气象等等。但是在某些时间的处理上,电影就没有小说那么灵活了,电影不得不在荧幕上显出时间,或者由人物说出时间。如字幕上的1930 年,3 个月后、1 年后,从女主人公口中说出的‚在6 年里‛、‚时隔8 年‛等等,借助于蒙太奇的组接,电影比小说更让人直感到时间的瞬息流逝,相对于接受者来说,读者是参与了时间的阅读,时间在读者的想象中溜走,但是电影观众却是被告知时间已经过去。同一文本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别,导致时空叙述的差异,给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觉。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容纳着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和过程。‚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视角,也可以从两部作品的叙述主体、被述客体、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来看小说和电影分别是如何展开叙述视角的。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隐含作者,一个是陌生女人,在作品开始,隐含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始讲述作家从山里郊游回来,从火车站回到家里,直到作家开始往下读信,这是整个小说的第一段。在下面的部分叙述者发生了自然的转换,变成了陌生女人,而隐含作者就自然的隐没了,陌生女人从自己儿子的死去开始,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直到文章结束时的最后一段,隐含作者开始讲述作家在看完整封信之后的感觉。隐含作者只是开始讲述和结束讲述的时候现身,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小说这样安排叙述结构,是为了迎合接受主体也就是读者的心理。叙述者的功能就是要吸引着读者阅读作品,所以作品一开始利用全知视角的形式,让读者和叙述者站在同一个视角,可以掌控全局,无所不知,在结尾的时候也可以满足接受主体的心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陌生女人的视角在牵制读者的视角,但是在结尾的时候,隐含作者现身,将读者带出牵制,又变成全知的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心理一览无遗,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读者。但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叙述者,那就是镜头,镜头带领接受者,也就是观众,看完整个影片。镜头既是电影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操控者,它把握着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一方面它引导着观众跟随镜头;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让观众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叙述者的不同,带给接受者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整篇几乎全是心理描写,读者会有深入到每个角色心理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窥视欲望,也会让读者与作品角色达到零度距离,接受者会感同身受。但是电影却始终将接受者臵于一个观望的位臵,一直是旁观者的角色,而且看到的也只是影片里的人物的行动,由于距离上的陌生感,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也许是更侧重于视觉上的享受。就像徐静蕾说的‚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
三、文化主体的臵换: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小说表现出面貌迥异的审美特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视为从一种审美形态到另一审美形态的转换。虽然是迥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能够通过改编这个途径实现从一种到另一种的转变,还是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基础,否则不存在转变的可能。导演将西方小说改编成中国电影,除了要巧妙地将文字变成影像,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导演将如何归位文化主体。很明显电影除了在故事情节上对茨威格的小说进行了移植,对
于影像中所必需的文化质素,徐静蕾却是极尽所能使这部影片中国化。
首先,在地点的选择上,导演在放臵故事发生地点的时候,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20 世纪30 年代的北平,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都有着陌生而又好奇的期待,对于西方观众,再现老北京是东方奇观;对于中国观众,北京情节作祟,北平永远是一个可以发生任何故事的神秘地方。当然其中也穿插了在山东和四川的一些镜头,虽然是很短暂的镜头,而且在女主人公的叙述中一带而过,但是这些镜头所传达的确是这些地方最有特色的地域色彩,比如山东无垠的大海,四川雾气笼罩的江边小镇。
其次,在时间上的考虑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故事,但是故事中未婚生子、交际花的色彩就会因放到现代而蒙上一层道德阴影。所以导演让故事倒退到‚五四‛之前,在那个**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具有极大包容性,不会存在社会道德批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会把这个故事仅仅看作是一个爱情故事。
最后,在文化上的渲染上,整部影片的文化基调都是中国味道十足的,人物语言都是一股京腔,偶尔还夹杂着老北京的方言俚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是老北京的味道:窄狭斑驳的胡同,特点鲜决的建筑,缭绕咿呀的京剧,婀娜妖娆的旗袍,甚至还有老北京炸酱面等等,一个弥漫着怀旧气息的城市,城市里的故事也难免不被这味道浸染。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是茨威格的著名作品。这篇作品的女主人公一直是评论的焦点。作家曾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就是囿于某种单一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
一、自恋——少年时代的心伤: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内在都有一种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的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女主人公少年时代一直过着贫穷、封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父爱缺失,导致了少女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自恋。她曾经骄傲的向R先生宣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她认为她的爱与R先生是无关,她其实爱上的是自己的爱情。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二、自虐——成年之后的变态激情:弗洛伊德在1894 年提出了著名的‚防御‛概念。意思是,在本能的强烈冲动所引发的过度焦虑的压力之下,个人自我会被迫采取某些极端手段以解除压力,这种手段就叫做防御(机制)。防御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有压抑、倒退、反作用、形成、隔离、取消、投射、自虐、逆反等。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13 岁少女的生活环境。出身贫苦的会计师家庭,父亲早亡,母女俩‚深居简出,不声不响地过着我们小市民的穷酸生活‛周围的邻居都是那种‚自己穷苦潦倒,却最恨邻居的贫困‛的破落无产阶级。恰在此时出现了作家R 先生,用少女的话说就是‚你⋯⋯显得英姿勃发的脸,还有那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呀。‛由于事先在R 先生身上罩上了她自己假想的光环,所以使得她对真正见到的R先生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迷恋。其实少女对博学、年轻且富有的R 先生的迷恋只是她内心对温暖有安全感的生活的渴望的一种投射。在她的眼中R 先生的笑是明亮温暖的,R 先生的房间是那层灯光晕出来的感觉也是温暖的。而且少女时代相对自闭的生活,使得少女在心中把R 先生所代表的一切无限放大,变成了一种崇拜,‚从这天起⋯⋯在我整个可怜的儿童天地里,没有什么比你更使我感兴趣的了‛‚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但事实上R 先生对她既没有什么印象也不关注,她‚是一个放逐于‛R先生‚生活圈子边缘地带无名无姓的女人‛。因此R先生及他所代表的一切更成了少女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东西,这种渴求因为其不被满足而成为一种情结,在少女内心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些焦虑和压力已经被少女压抑到无意识中,为了求得平衡——也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御‛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少女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态,也就是自虐。
因此,她不去追求她渴望甚至应该得到的感情和照顾,,常年郁积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宣泄,个人只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加以解除,这就是我们从《来信》的女主人公身上看到的自虐精神。
三、自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少年时代的自恋和少女少妇时代的自虐都是和女主人公的自欺交织在一起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信件道出了自己的深情执着和自虐,给文本营造了一种表面上的‚激情‛,但是掩饰不住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在信的正文,每一段集中的陈述几乎都以孩子的死作为开头,面对绝望,女主人公表面上以对R 先生的‚激情‛来抵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毋宁说是一种‚自欺‛。少女时代,她一厢情愿地把R 先生习惯性的勾引女性的目光视为对自己温柔的注视。这种少年的狂恋在远离R先生的几年里被无限放大,她拒绝门当户对的男青年的求婚。‚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的、惬意的生活,⋯⋯自己折磨自己,‛等到成年之后,她有了成熟的判断力,因为她目睹R先生和另一个女人紧挽胳膊一起走的时候也曾经感到灵魂的撕裂。接着她意识到她必须面对始终没有被R 先生认出来的可悲命运。直到死前,他也不愿破坏自己营造的这种平衡。‚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这种自欺造就她飞蛾扑火的盲目与偏执的‚激情‛。而这种自欺式的激情,其必然的结局是自我的沦丧和毁灭。
第四篇: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钟承梅
时值初秋的午后,风儿无休止地吹着。望着窗外的低沉的天空,思绪不由自主的远飞了。
脑海里想起前几日看过由徐静蕾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内心勾起了千万丝情绪。并非是我矫揉造作、心血来潮,而是同为女性的我为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观感到十足可贵,甚至可以说是敬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它显得那么超凡脱俗、凄婉动人,她的生命也因付出了爱情而更为富足。
于是,今早把原著细细品味了一番,完毕,不禁再一次被深深地感动到泪流满面。作者茨威格用了极其细腻的手法通过长信的方式使主人公自我宣泄、披露心灵,字里行间毫无保留地透露着这个陌生女人内心热烈又坚贞的情感。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十三岁少女暗恋邻居青年作家,委身与他并怀上了他的孩子。但是作家善忘,几次离奇的邂逅仍没有想起她,历经艰辛与折磨,还被作家误认是卖笑女郎。尽管如此,她也没有向他暴露身份,而是独自生下他们的儿子,直到儿子不幸夭折,自己也感染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标题为“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
从十三岁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她始终将作家当作余生的信仰和生活的寄托与希望,像是一支鲜活的血管里缓缓流淌着的血液,热切又沸腾,融入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支撑着自己勇敢的面对命运,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十年如一日的爱情。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肆虐的时代,谁能秉持一颗纯洁无畏的心去流露自己的真挚情感呢?尽管作家生性健忘、轻浮、善交新欢,但她却一次又一次像飞蛾扑火般舍身忘己地将那份炙热的感情交付与他。这也许就是爱情里的英雄气概吧!“命运注定,我一生就这样站在你紧闭着的生活面前等着。”
使我印象较为深刻地一段话是:“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这份震撼人心且赋有自尊的爱呀!怎能不令人惆怅感怀万分呢?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生命正依恋着你,并且为你憔悴。
第五篇: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爱情里的遗忘经不起深究
——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当我看到“生活经不起深究,越简单越好”这句话时,突然想到了奥地利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茨威格笔下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陌生女人,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小说,当然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也让我为之震撼,也为之感动,当然也流了不少眼泪。 可是在为之流过泪的时候,感动和震撼之后,不经让我又有点感叹,感叹爱情里的遗忘
一个从少女时期毫无计较的爱到有所期待甚至到后面的想有所占有的爱,爱得那么深入骨髓,也爱得那么的卑微,却也爱得那么轰轰烈烈,爱了就不回头,直至生命的结束。
看到这里时,我还不得不这么如果,假设如果她只是在在少年时期的无所计较的爱。傻傻的爱,如果,她不想让他注意到她和她的爱,就不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他,如果她没有毫无保留的献给他,就不会期待他和她的下一次温存,如果没有下一次,那么她可能也不用那么在乎他的遗忘了,如果她不在乎他的遗忘,也就不会为了唤起他的记忆而所作的一切努力,在一切努力都白费的时候,如果不在乎遗忘,也就不会为了重新让他注意到自己而放弃原本应该稍稍平静的生活,或许你成功了,可他还是会遗忘啊!
为什么一定要重复着以前的悲伤呢,难道一个女人真的没办法跳出这样的情况,就是明知前面是火坑,还是要往里面跳,只为了那可能会有的温度,可是你却还没有死心,你要用你最后的幸福来赌他的记忆可能会是永久的,为了这个可能,你付出了一切,不过上帝并没有眷顾你,你还是活在了他的遗忘里,就连那一束一束的玫瑰还是没让他想起你,而你却再也没办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连生活都经不起深究,更何况是爱情里的遗忘,有人曾说过,在爱情的世界里,没必要一定要追求“双百“,你的爱是百分百,就不要为了另一个百分百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在你输不起的情况下,不要深究另一个百分百,为了那百分 之一可能有的可能而失去失去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肯定,这个赌注是不是太大了?
爱不是不爱了或是不记得了就要毁灭,也不是不爱就要恨的,不必太极端。太过深究会让我们变得认真,太过认真会让我们变得计较,太过计较会让我们失去得更多,失去得更多会让我们渴望得到更多,可结果我们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己什么时候迷失了也不知道,我们所仅有的也只是那所谓的深究了。
生活经不起深究,爱情里的遗忘更经不起深究,越简单越好。不一定要飞蛾扑火,也不一定要跳火坑,或许也还是可能会看见光明,感受到温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