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监护病房的的简写
第一篇:儿科监护病房的的简写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关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建设的建议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负责对危重患儿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具备有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我院儿科是全县唯一的儿科疾病治疗、预防专科,担负着全县及周围县市区儿科疾病的治疗及危重患儿抢救及生命支持的任务。所以成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势在必行,也是医院发展亮点。
对于成立PICU病房设施及管理提两种建议,一是全封闭式管理(无陪护)要求需要的病房区域较大,各功能单位齐全,需要护理人员至少12人。二是半封闭式(限制一人陪护),须严格病房管理,需要护理人员至少6人。(两种方法收费也不一样)。根据目前情况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宜。
1、病区的设置PICU病房可在现儿科东病区北侧的原急救间及相连的一间进行改造,内设置重症病床4-6张。
2、病区主要医疗设备设施每床均应配备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管道供氧、负压吸引装置1个、呼吸机(CPAP)2台、微量血糖仪、微量血气分析仪,颅脑降温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车(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及其他抢救用具)、可移动外线消毒车等。
3、规章制度
应当制定各类人员职责,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第二篇: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
40 年代开始建立手
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
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
监护
(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
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根
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
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
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
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
icu 的起源。随着
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 年
dandy 在
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
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
dandy 和
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
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
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
了推广。
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
杉矶医院用
50 多台
“
铁肺
”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
人,
高级麻醉师
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
在高水平
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
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
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
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
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
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
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
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
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
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至
92 年,
仅美国已大约有
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
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
icu 常见的分类
有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cicu) ,外科监护病房
(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
(micu) 。在
少于
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
icu 。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
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
医生。内科医生中,约
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
icu 内培
训,因而
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
icu 轮
训。
【危重症监护学
(criticalcaremedicine) 和
icu 】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
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
1/3 是在
“
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
”
之前
死亡,而且其中有
1/3 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以
“
复苏
”
概念作基础的危
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
“
紧急或即时的复苏
”
到
“
延长或强化的复苏
”
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
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
“
铁肺
”
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
是医学界看到
了希望,
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
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
础上,
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
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
胸外心脏按压
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
“
复苏
”
发展成为
60 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
(ccm) 的新概念。
而在
63 年第一个
ccm 进修医生培训班出
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
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
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
但又
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
运送病人,
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
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
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
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
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
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
室或
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
危重患者人需进入
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
icu 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
阶段工作。
【
icu 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
icu 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
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 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
以
“
心肺复苏
”(cpr) 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
(bls) 到高级生命支持
(als) ;
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
苏,
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
使病人自然的或
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
“
临床终末期
”
或
“
临床死亡
”
的病人逆转。
1980 年
shoemaker 等也指出
“
危重症监护
”
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
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
“
监护
”
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
使
治疗手段得以发展,
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
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
icu 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
“
监护
”
成为该学科的精
髓。
【
icu 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
1977 年至
1982 年期间收治
6680 例患者
中,
icu 患者的病死率为
7.9% ,而全医院包括
icu 的为
13% 。此外,
safar 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1973 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
当各科独立的
icu 被一个多专业的
icu 取代后,
衰竭患者的病死
率从
30% 降到了
10% 。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
内科医生,
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
icu 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
1986 年
knau 等总结了美国
13 家医院中病
死率最低的
icu 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
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掌握重症
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
icu 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
监护
”
是
icu 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
icu 发展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980 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
ICU 有低到高分为
4 各
等级。但由于
1 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
ICU ,故
ICU 实际上存在
3 个级别,即
i~iii 级。
i ,
ii 级
ICU 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
ICU 医师,
ICU 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
1 ,显然无法收容
APACHE2,SPAS 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
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
危重病人,
进行危重管理,
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 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
icu 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
ICU 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
时
ICU 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
icu 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
icu 的创建者们也
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
甚至无法确定
ICU 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
而
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
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
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
ICU 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10 以下护士与患者比=
1 :
4
10 ~
15 护士与患者比=
1 :
2. 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
1 :
1 ~
1 :
ICU 的组织和建设
:
1 、
ICU
的模式
目前,
ICU 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
ICU 或综合
ICU ;全时服务的
ICU 或部分时间服务的
ICU 。专
科
ICU 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
IC U 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
I CU 可以减少
ICU 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
ICU 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
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
ICU 开始,或专科
ICU 作为综合
ICU 的补充。在我
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
ICU 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
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
ICU ,
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
离开这一宗旨就
不成其为
ICU 了。
2 、人员训练
ICU 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
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
不少
SICU 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
SICU 形成的历史和
SICU 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
呼吸的问题有关,
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
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
胜任
SICU 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
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
ICU 专家
——
intensivist 已经出现,并承担
ICU 的重任。
、
ICU 的规模和建制
ICU 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
l %~
2 %,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
ICU 内,床位数以
8 ~
10 张为宜,超过
12 张床位应另设
ICU ,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
管何种模式的
ICU ,
做到
“
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
”
始终是
ICU 追寻的目标,
根
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
1 :
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
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
ICU 质量下降。任
何一个
ICU 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
ICU 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
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
ICU 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
ICU 是完全独立的科室,
ICU 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
ICU 又是高度
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
ICU 的治疗,特别对专
科问题,
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
并向
ICU 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
ICU 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
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
ICU 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
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
ICU 切忌两个
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
源于对
ICU 的功能缺乏了解。
5 、
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
ICU 收容指征,
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
毫无疑问,
ICU 收治的是那些
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
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
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
性和
ICU 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
ICU 获
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 、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
ICU 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
ICU 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
定。反之,在
ICU 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
ICU 的
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
ICU 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
ICU 的人员要求:
ICU 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
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
ICU 医生与病人之比为
1 ~
2 :
1 。
ICU 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
4h 能够
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
当病情突然改变时,
患者的生命在几秒、
几分钟内
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
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
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
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ICU 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
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
来源于护士。
即
ICU 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
最主要的人员之一。
ICU 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
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 护士多来自于外科、
麻醉科、
急诊科和内科。
不论对于
ICU 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
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
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
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
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 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
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
还应掌握各种
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
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
ICU 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
ICU 护
士标准。
ICU 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
应变工作能力强,
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
人员。
其素质标准为:
1 .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
2 . 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
3. 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 .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
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6. 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 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
2 ~
3 :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
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
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
在欧洲,
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瑞典是
1 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病室可以设化验员
1 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
1 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
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第三篇: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改造初探
内容摘要: 【摘要】目的 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提高危重症监护水平。方法 探讨监护环境中物理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操作环境中存在给患者康复带来负性影响的因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降低了监护环境对患者的负性影响,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结论 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创造良好的监护环境,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监护环境负性影响护理对策
近年来危重病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一般地市级医院都设有icu科室,每个专科科室也都设有危重患者监护病房。这些病房配备有较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备,使各科室病区内病情危重,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监测和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最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疾病康复水平。但是,监护环境存在的一些负性影响因素,也会给患者的疾病康复和医护人员的治疗抢救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影响重症监护的最终效果。以下就监护环境中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护理人员共同提高对危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水平。 1监护室环境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 1.1物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1.1声音主要包括监护仪器的监护提示声,突发的或偶发的监护仪报警声,各种仪器的搬动安装声,工作人员的对话、操作、走动及开关门声,医生间隔查房询问病员声,病区中监护室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来源的声音等等。在监护病房内由于仪器提示音的加入,环境的噪声强度可达45~80db,而超过60db就会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降低其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休息及睡眠。
1.1.2光线白天监护室内较暗的光线,夜间监护室内较亮的光线;烤灯刺眼的光线;每日应用紫外线灯的消毒照射等光线的不良刺激,时间如果较长,会改变患者的睡眠形态,给患者造成不舒适感。
1.1.3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温度、湿度、清洁度的监测设备和记录的不完善;空调的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监护室环境温度的调整;监护室空气的细菌含量检测不能及时准确;监护室内出入人员较混杂,不能够实施较好的清洁隔离措施;通风对流的环境设计和设备的配置缺陷,空气净化设备、设施的缺乏等不仅会造成监护室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的不适当而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还会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和有创伤口感染的危险性。 1.2心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2.1来自于工作人员的影响长期从事监护室工作的护士相对心理稳定性较低,敏感性及紧张性较高。个别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和调整不熟练,对监护仪器显示的数据不能够正确分析,在抢救危重病员时表情紧张,脚步慌乱,问答不确定,惊呼随口而出,这些都会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信任感、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往往被监护仪所引导,关注的常常是患者的疾病和损伤,谈论的通常是病情,较少同患者沟通交流,会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更关心的是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患者本身。
1.2.2来自于监护室环境的影响对监护室环境感到陌生,对搁置于监护室的各种监护仪器、抢救仪器感到陌生、紧张,对各种加之于身的监护仪器感到陌生,产生紧张和恐惧,对各种侵入性操作感到不安和恐惧。
1.2.3来自于其他危重病员的影响同病室的患者或相邻床位的患者病情的持续恶化时、病情突然出现变化进行抢救时、抢救无效或患者死亡时等都会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造成忧郁和悲观的负性心理影响。同病室患者存在的性别差异,在接受某些治疗或检查时,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够充分重视和满足患者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需求,人性化关怀意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尴尬、窘迫和心理紧张。
1.2.4来自于患者家属的影响由于患者家属陪伴对探视陪护时间的安排不满和不理解,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问题上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患者家属与患者交流后,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误解,甚至产生疑问和不信任,导致患者的不安全感。 1.3监护室生理环境和治疗操作的负性影响因素
1.3.1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生理损伤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保留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导尿等有创操作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生理上的损伤和不适。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使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潜在的并发症危险,如:动、静脉炎,动、静脉血栓,皮下出血,创口渗血等。
1.3.2血压持续监测袖带的压力刺激如果监测时间间隔太短、袖带包裹过紧等会给患者造成不适,有时还会导致袖带包裹部位出现皮下淤血点。进行血压监测的上肢静脉回流不良,如果还有静脉通道建立在该侧,则不仅会影响静脉输液的速度,同时,在血压监测时引起静脉血向输液管内的回流还会引起输液针头的堵塞等不良后果,以至于需要重行静脉穿刺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护理对策
2.1保持监护室良好的物理环境 2.1.1保证监护环境的安静
首先,icu病区应该选择设置成一个独立的病区,远离周围的嘈杂病区环境;病区内的危重症监护病房也应有较好的隔音措施;病室的门窗不仅要有良好的隔音效果还要有缓冲关闭碰撞时的隔垫。 其次,医护人员在监护室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查房时语言尽量简短,语调柔和亲切,声音的高低以患者可以清楚地听到为标准,不要过大,以免打扰其他患者;培养监护室护士良好的专业素质,遇到问题或紧急情况时要能保持沉着冷静,语调平静,表达清楚,切忌惊呼和大声慌张的问答。 第三,做好患者家属的探视宣教工作;在探视时间内嘱其不要大声喧哗,走路时脚步放轻稳;取放用物时尽量请工作人员帮助,以免打翻物品发出意外声响。
第四篇: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
重症医学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 科室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
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备定期核对、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
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 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
培训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 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 定期清理呼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
备完好率100%。
6、 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
审批后方能外借。
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
1、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要按规定着装,外出离开病房时要换便装。
2、 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须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
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分开护理。
3、 工作区域划分要规范,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
病人污染物时要戴手套操作,操作后要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物品。
5、 病房平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6、 治疗区和监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报告存档。
7、 治疗室和各监护区拖布、抹布应分开放置,标记明确,用后置
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干。抹布应一桌一布,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8、 监护区内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湿
式清扫每日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当墙面、地面、物体表面被HIV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可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9、 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
保持清洁。病人转出或死亡后作终末消毒处理。
10、 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定期更换,送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
11、 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和器械用后应初消,再清洗后送中心供应
室消毒处理;各种引流管、吸痰管、导尿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12、 各种引流液如无污染,可以直接倒掉。引流瓶或排泄物如有污
染或可疑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溶液混匀后静置30分钟后倒掉。
13、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各种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装入黄色塑料袋内有明显标识。
14、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
15、 医疗废物的管理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制度
1、 呼吸重症医学科分治疗区和监护区,治疗区内有非手触式流动
水洗手及干手设施,治疗车上备有快速手消毒剂,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15㎡。
2、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
应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治疗活动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3、 病房定时通风,保持环境清洁,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一次,
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
4、 工作人员进行重症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
罩、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及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诊查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每一例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均应洗手或手消毒,各项诊疗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季度对手、消毒液监测一次,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
5、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
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应洗手。
6、 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坚强医院感
染监测。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7、 病床采取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桌一桌一布,用后均须消
毒,保持床单、被套、枕套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
换,病人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 无菌物品与清洁物品分类放置,使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用
后毁型,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病人用后的各种监护仪器及医疗用品按规定消毒处理。
9、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防放置,进行无害化处理。
10、 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职责
1、 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重症监护病房
的护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2、 负责检查了解本病房的护理工作,并参加指导危重、大手术后
及抢救病人的护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的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事故。
3、 随同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及大手术或新开展
的手术、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
4、 负责本病房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
心、改善服务态度,遵守劳动纪律。
5、 组织本病房护理查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护理科研工作。
6、 组织领导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机技术训练。
7、 负责管理好病室,包括护理人员的分工,病房环境的整洁、安
静、安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
8、 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进修人员,并制定护师或有经验有教学
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9、 督促检查护工、卫生员、配膳员做好病人生活护理、饮食供应、
病区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10、 经常听取医疗、护理、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改进病房的管
理工作。
第五篇: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摘要】我院重症监护室为综合性病房,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症病患者,病人有严重生理病理紊乱,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素量大,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我科制定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程序及职业安全防护管理等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重症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方法
1.1制定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三甲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感染全面监控,科学规范管理,制定有《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探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及用后一次性用品处理制度》、《重症监护室质量检查标准》。科室每月质控自查2次,护理部、院感科各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科室及个人,做好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
1.2加强人员管理
1.2.1 进入病房更换工作服,鞋及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接触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处理被他们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按每两张床配制一个感应水龙头,每床配备速干消毒液,科室制定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一医护人员每次治疗操作前后都必须按洗手六步法进行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毒手,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次,对医护人员及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及监督。
1.2.2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疑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重视基础护理,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次,上午用5%碳酸氢钠棉球,下午用双氧水棉球两个+生理盐水棉球,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消毒2次,全身擦浴每日2次。
1.2.3每位病人每次只能进入一人探视,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专用鞋。进入病房探视病人前及结束探视用速干消毒液消毒双手,有呼吸道感染及婴幼儿、儿童避免探视。
1.3加强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3.1留置深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锁骨下静脉,每天更换穿刺口敷料,穿刺点局部红肿、有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
1.3.2留置尿管,严格无菌操作,采用密闭式、抗逆流引流袋,每日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每两周更换尿管。
1.3.3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树立人工气道粘膜保护意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及时清除冷凝水。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及背部体疗。
1.4物品管理
1.4.1 呼吸机及附属品: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管道送消毒中心统一消毒。
1.4.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使用的仪器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对于感染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4.3护理桌面、病人床单位、治疗车、药柜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电脑、电主要按钮、鼠标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4.4每天更换床单位。枕芯、被褥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1.5环境管理我科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排风口外表面的清洁擦拭,每日一次,过滤装置由专业人员负责,清洁每月两次。地面、门窗每日擦拭一次。有耐药菌感染,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一次。
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及时送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明确给时间和次数。并经常邀请药学部药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科室分管医院感染医生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
1.7废物及排泄物管理处理废物及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定点放置。病人尿液、粪便、分泌物、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
1.8加强监测与监督
1.8.1 院感科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及耐药状况,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相关感染。
1.8.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对疑是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作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1.8.3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结果
2009.1至2010.3医院院感科每月对icu物品、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茂康碘、呼吸机管道及医务人员手予卫生学监测,洗手不达标两人次,尿道感染一例,呼吸道感染5例。
3讨论
3.1监控与管理的必要性: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领导、院感科、科室主任、护士长应高度重视icu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把控制医院感染纳入年初的目标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及奖罚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3.2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医院感染和“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监督检查icu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理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3.3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应特别重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欣然、杨蒂危重病护理临床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