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
第一篇: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
第五章 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
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
吴立新 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本章共分四讲: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本课程设计适用于新型农民通识性技能培训和现代农艺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仅供基础教育适用。
第一讲
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1、 生长 —— 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分化 ——
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如: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如: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的发育;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生物所处的大 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4、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1、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通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细胞伸长。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可促进某些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细胞的伸长。
2、光照长度
根据作物开花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可分为:
a.长日性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天仙子等)
b.短日性植物。(中晚稻、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烟草等 ) c.中日性植物。(早稻、荞麦、豌豆等)
3、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合作用进行的同时,植物的呼吸过程也在进行。把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喜阳植物
光饱合点较高,所以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另外强光有利于作物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等都比较高。栽培的农作物多属喜阳植物。 耐荫植物
虽然要求一定强度的阳光,但可忍耐不同程度的荫蔽。相对较弱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一般植物生长较细长、嫩弱,蛋白质含量较少,水分含量较高。这对于以植物营养部分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很有利。
4、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
(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以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光能的吸收比例。 (3)改善水、热、气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在培育作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所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施,使作物的经济系数提高。
三、温度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育的“三基点”温度 A、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B、不同品种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同一种作物);
C、不同生育期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差异(同一种作物品种); D、不同生理过程和不同器官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
2、农业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简称界限温度。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用日平均气温表示)有:0℃、5℃、10℃、15℃和20℃。他们的农业意义为:
0℃——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冬小麦秋季停止生长和春季开始生长(有人采用3℃),冷季牧草开始生长。0℃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多数树木开始萌动。冷季牧草积极生长。5℃以上持续日数称生长期或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常称10℃以上的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等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稳定通过15℃的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日期;水稻此时已停止灌浆;热带作物将停止生长。
20℃——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热带作物正常生长。
3、温周期现象 (1)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温度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2)气温日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气温日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大,作物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产量也高。 另外,气温日变化还常和其它气象要素日变化(尤其是光周期)相结合共同对作物产生影响,即白天高气温、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而适当的气温日较差可增加白天的光合积累而减少夜间的呼吸消耗。
4、积温
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一般用单位为℃。
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一般分为: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与防治
冷害: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下限以下而受害。冷害发生时的日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冻害: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寒害: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与霜不同 。
高温热害: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
6、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灌溉: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的作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 松土与镇压:
(1)锄地(松土)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 (2)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量、热导率都有增加。 垄作:垄作可以提高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度提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
四、水分与农作物生长
1、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2、农作物需水规律。
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
3、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水分临界期: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之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水分临界期一般在作物的穗花期,不一定就是作物需水量最多。
水分关键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4、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5、水分异常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渍害。
五、养分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6种:
C、H、O、N、P、K、S、Mg、Ca、Fe、Zn、Cu、B、Cl、Mo等,其中N、P、K被称为“三要素”, Fe、Zn、Cu、B、Cl、Mo为微量元素。
2、农作物需肥规律:
前期(苗期)少,中期(器官形成期)多,后期(器官成熟期)少。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表现为“少-多-少”的规律,呈“S”形曲线。
3、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养分要以肥料的形式归还土壤,使土壤中养分保持平衡。
最少养分率也称木桶理论。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称作最小养分率。
报酬递减率是作为最少养分律的补充提出来的。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率却逐渐下降,即并不是施肥量越大产量和效益就越高。
因子综合作用率植物高产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受到气候条件【温度、光照、水分、氧气】和土壤条件【pH值、质地、供肥保肥性】的影响和制约。 小结:
作业:
1、名词解释
光长
光强
三基点温度
温周期现象
2、简答农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
3、简答施肥的一般原理。
第二讲
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以及农作物布局的一般原则与确定。
2、 掌握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理解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重点:
1、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
2、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难点:对种植模式、立体种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理解。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基本概念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
二、农作物布局
1、农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或农户】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决定因素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 需求
(2) 生态适应性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
三、种植体制
1、种植体制就是根据农作物对地力的影响、农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防治病虫害等因素所指定的能体现农作物总体布局要求和种植模式特色的种植顺序的组配。 种植体制通常由轮作、连作及其组合方式组成。
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也叫“重茬”。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 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
1)、轮作的技术原则
A、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B、前作有利于后作 C、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D、合理利用连作 2)、轮作的增产原因
A、提高土壤肥力
B、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C、 防除病害杂草
D、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
2、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可分为三类:
忌连作作物:最不能连作的作物有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甜菜。 不能连作的作物有豌豆、大豆、蚕豆、菜豆、向日葵、辣椒 耐短期连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 耐长期连作:水稻、麦类、棉花、玉米、
甘蔗、苎麻、紫云英等。
四、种植模式
1、种植模式由农作物结构和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
农作物结构是指田间农作物种群组成与空间配置,包含单作和多作。
种植熟制是指一年内种植农作物的季数,包括一熟制和多熟制。 多熟制是指在同一田地、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
2、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大豆(二茬复种);油菜—水稻—水稻(三茬复种)等。
复种有利于扩大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缓和粮、饲、果、菜、药等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稳产。
与复种相反的农作方式是休闲和撂荒。
3、复种技术
1).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2). 采用套作
3). 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4). 缩短农耗期
5). 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
4、间作、混作、套种
单作 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
混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混作简便易行,但不利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
间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5、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2).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3). 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4). 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
5). 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6、间、套种技术原则 1).缓和作物间的竞争;
2).确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
五、立体种植
1、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多层次、多茬口、多作物复合种植,成分利用空间、时间、光热肥水资源的种植技术。
2、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2)、农作物之间共生互利;
3)、投入和产出相适应;
4)、保证整体农作物持续增产;
5)、优质高产,产销对路;
3、主要立体种植技术 • 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玉米、蔬菜立体种植;
2)小麦、甘蓝、玉米、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玉米、双茬芸豆立体种植; • 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
2)小麦、菠菜、花生、玉米立体种植;
3)西瓜、花生、玉米、白菜立体种植 • 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玉米、蔬菜立体种植;
2)小麦、甘蓝、玉米、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玉米、双茬芸豆立体种植; • 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
2)小麦、菠菜、花生、玉米立体种植;
3)西瓜、花生、玉米、白菜立体种植; • 粮、棉、菜立体种植
1)小麦、越冬菜、棉花立体种植;
2)小麦、大蒜、棉花立体种植;
3)小麦、西瓜、棉花立体种植; • 其他立体种植
1)小麦、越冬菜、黄烟、甘薯立体种植;
2)小麦、越冬菜、黄烟、秋菜立体种植;
3)粮、棉、草肥立体种植;
4)粮、油、草肥立体种植;
六、种植制度的改革
1、种植制度改革趋势——由单元生产转向复合型生产,由平面生产转向立体生产。 1)、农作物组成改变 2)、复种面积增加 3)、多熟种植 4)、发展旱作种植制度 5)、发展农牧结合型种植制度
2、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3)、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主要的问题 教学小结: 作业:
1、名词解释
种植制度
种植体制
种植模式
立体种植
复种
连作
轮作
间作
混作
套作
2、简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讲
农作物的土壤耕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土壤耕作、土壤肥力、整地等概念。
2、 掌握土壤培肥技术环节和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重点:土壤培肥、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难点:整地技术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土壤耕作概述
1、 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 土壤耕作的任务 1). 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调整各种孔隙数量及比例, 使固相、液相和气相具有持久良好的比例关系,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养分转化。
2).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加厚耕作层(25-30cm)。整平地面,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
3). 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
二、土壤培肥技术
一)、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元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 二) 、土壤培肥的作用与措施
1、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
(1)、利用冬春热量充沛的有利条件,改造冬水田;利用冬闲地发展小麦生产,增加复种指数。
(2)、调整水稻布局,压缩双季稻,扩大中稻。 (3)、提高栽插玉米、红薯,千方百计躲过伏旱。 (4)、对水利条件差的水地改种旱作物
2、施肥养地
1) 合理使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2)深耕增施有机肥。
3、秸秆还田
1) 秸秆还田,结合施用氮肥磷肥。 2)发展畜牧业,使植物秸秆过腹还田。
4、种植绿肥
1) 直接翻压,结合施用钾肥磷肥。 2)发展肥饲兼用、肥粮兼用的品种。
三、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最基础的环节。 一)、土壤的基本耕作
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1、翻耕:一般采用铧犁(有壁犁)、圆盘犁进行。有壁犁同时具有翻土和碎土作用,有三种形式:
螺旋犁使土垡完全翻转,碎土作用小,适于草多的荒地。
圆筒犁碎土作用强,翻土作用弱,多用于翻耕菜园地。
半螺旋犁又称熟地型犁,作用介于上两种之间,适于大多数土壤。 • 翻耕方法主要有:
1)全翻垡【翻转180°,适合开荒,不适宜熟地】 2)半翻垡【翻转135°,适用于一般耕地】
3)分层翻垡【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耕地质量较高】 • 翻耕时期: 1)北方:一年一熟或两熟地区,在夏、秋季作物收获后以伏耕为主,秋收作物后和秋播前为秋耕时间。 2)南方:多在秋冬季进行。 • 翻耕深度:
旱地以20——25CM,水田以15——20CM为宜。
2、深松耕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旋耕
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碎、掺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松土和碎土,多用于水田。使用机具为旋耕机或旋耕犁。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它主要包括耙地、耖田、镇压、开沟、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施。
1、 耙地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2、中耕
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引)和锄头。
3、镇压
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V型、环型或网型镇压器,木磙或石磙。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4、作畦
平畦
北方种花生。畦宽2-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10-50m不等,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
南方种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畦宽2-3m,长10-20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开沟培土而成。
5、起垄
起垄可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40-70cm不等。起垄具有多种作用:
(1) 增加土壤与大气接触,增大阳光照射面,升温透气;
(2) 促进作物上层根系,特别是气生根的生长以及块根、块茎的膨大;
(3) 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区可保持水土。
四、少耕免耕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凡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以局部深松代替全面深耕,以耙茬、旋耕代替翻耕,在季节间、年份间轮耕,间隔带状耕种,减少中耕次数或免中耕等等,均属少耕范畴。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 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 少耕免耕的优点
(1) 少免耕和覆盖,减轻水蚀和风蚀。 以及土壤水分蒸发
(3) 秸秆覆盖使表土有机质增加。土壤好气性分解减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4) 农耗时间减少 (5) 节约成本
2. 免耕机理
(1) 以生物松土替代机械松土。
(2) 土壤自身的浆融或干湿变化带来耕层自然疏松。
(3) 避免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教学小结:
• 作业:
1、简答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
•
2、简答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方法与技术要领。
第四讲
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清选和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方式,以及常见育苗方式和农作物收获与储藏。
2、 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
1、种子处理方法、播种方式、育苗方式。
2、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播种
(一)播前种子处理: 1. 种子清选
选出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
常用方法:筛选、风选、粒选、液体比重选。 2.种子处理
使播种后发芽迅速整齐、出苗率高、苗全苗壮。 晒种——播前翻晒1-2天,可以增进种子酶的活性,提高胚的生活力,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毒 ——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
1%的石灰水浸种是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种子隔离,是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闷死。
种子包衣——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浸种催芽
——浸种是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让种子吸足水分。
催芽是人为创造一个适宜温、湿度,使种子发芽。【温度以25-35℃为好】种子吸水不足,则发芽率低,但吸水过度却会使养分外溢,播后易烂钟。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随作物种类和季节而异。
(二)播种期
一定地区的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 适宜播种的作用: 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低高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实现高产优质; 为后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条件,达到全年增产。
(三)播种深度
一般种子较大,子叶不出土,土壤质地较轻,含水量少时,应适当深播。反之,应适当浅播。
如:小麦、玉米3-4cm 烟草(需光)、油菜、棉花浅播
(四)播种方式
撒播、条播、穴播、精量播种。 1. 撒播
最早采用的播种方式,土地利用 率较高,省工抢时。 主要缺点:
(1)种子分布不均匀,覆土深浅不一致,出苗率低,幼苗生长不整齐。
(2)植株之间距离无规律,田间管理不方便。 2. 条播
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浅较一致,出苗整齐,后期通风透光良好,便于田间管理和间、套其他作物,经济用肥,便于机械化栽培等优点。
常见有:窄行条播、宽幅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 3. 穴播
又称“点播”,按一定的行株距开穴播数粒种子。种子播在穴内,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便于增加种植密度,集中用肥和田间管理,但仍需间苗。在丘陵山区应用较为普遍,如油菜等。
4.精量播种
在点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用种的播种方法。能将单粒种子,按一定的距离和深度,准确地播入土内,获得均匀一致的发芽条件,促进每粒种子发芽,不需间苗,达到苗齐、苗全、苗壮的目的。
二、育苗移栽
水稻、甘薯、烟草、茄子等蔬菜瓜果以育苗移栽为主,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在复种指数高的地区采用育苗移栽。
1、育苗移栽的意义 缓和季节矛盾,不误农时;
充分利用土地和光、温等自然资源增加复种指数; 苗床面积小,便于精细管理,利于培育壮苗; 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
可按计划规格进行移栽,保证合理密度和苗全、苗壮。 2. 育苗移栽的缺点
根系受损伤多,入土浅,不利于吸收土壤深层养分,抗倒伏力较弱。
人工移栽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 3. 育苗的方式
1)、湿润育秧
水稻常用的育秧方式。
苗床:泥脚较浅、土质带沙、肥力较高、水源清洁、排灌方便; 畦:宽130-150厘米,沟宽20-25厘米,沟深10-13厘米。 清除杂草,施足基肥,平整地块,上水验平。根据天气情况,前期沟内灌水,畦面保持湿润,以利发芽出苗,后期保持浅水层,以利秧苗生长,便于拔秧。
2)、营养袋、营养钵育苗
移栽时起苗易,不伤根,成活率高。适用于棉花、玉米及瓜类作物育苗。
3)、塑料软盘育苗
现在水稻抛秧即采用塑料软盘育秧。简便易行,成本较低,质量好,成功率高。 4. 移栽
移栽时期应根据作物种类、适宜苗龄和茬口而定。移栽前浇水湿润,以不伤根或少伤根为好。栽后及早浇水、追肥,促进成活和幼苗生长。
水稻移栽适宜叶龄为4-6叶,油菜以6-7叶为好。 移栽方法:手插秧、机插秧、抛栽秧。
三、田间管理技术
1、查苗补苗
及早补种,出苗后追肥促发,使补种苗赶上早苗。 选择阴天、傍晚、雨后进行,带土移苗补栽,及时浇水。
2、间苗定苗
间苗又称疏苗,去弱苗、杂苗、病苗,保持一定的株距和密度。 原则是去密留匀、去小留大、去病留壮、去杂留纯。 定苗是直播农作物的最后一次间苗。
3、中耕培土
中耕可疏松土壤,消除杂草,减少地力消耗,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物质分解,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抑制盐分上升。中耕一般进行2-3次,深度以6-8厘米为好。
培土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土温,提高玉米等大株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利于花生下针结荚和甘薯块根形成膨大,在雨水多的地方有利于排水防涝。培土一般结合中耕进行。
4、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应做到:以有机肥料为主,结合化学肥料,N、P、K三要素恰当搭配,因地制宜补施微肥。
1)基肥
A、一般结合整地进行,即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入土壤中。 B、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效与速效结合。 C、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0%—70%。 D、施用基肥的作用:
①满足作物生长中期以前的营养需要; ②提高肥料利用率; ③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④改善土壤环境;防治地力下降; ⑤增强作物抗逆力等。
2)种肥
播种或定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合施用的肥料。 种肥的作用:
可以补充基肥的不足,为作物初期生长供应养分。施用得当,可及早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又可省追肥用工。施用不当,会危害种子造成损失。
施用种肥的注意事项:
①不选有腐蚀性的肥料,如碳酸氢铵、过磷酸钙; ②不选有毒害作用的肥料,如尿素;
③不选有害离子的肥料,如氨化钾、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钾; ④不选强碱性化肥,如窖灰钾肥、钢渣磷肥; ⑤不选没腐熟的农家肥。
3)追肥
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
不同生育阶段根据需要均可追肥,但它们增产效果有很大差别,其中施用肥料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称为最高生产效率期。
一般作物的最高生产效率期是产品器官形成期,此时吸收养分最多,增加养分供给可促进产品器官的分化形成,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以速效性化肥为主,占总施肥量的30%—50%。
A、撒施追肥适用于种植密度较大或根系遍布于整个耕作层的作物。
B、穴施和开沟条施将肥料施于种子的底下,或施在一侧或两侧作种肥,也可在生育中期穴施、开沟施作追肥。
C、叶面喷施见效快,肥料利用率高。 D、注施,就是把液体肥料通过注射器注入土壤,使肥料深施入土,减少挥发。
5、灌溉排水
灌溉——除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外,还能调节土壤温度、培肥地力、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一般分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4类。
排水——排除地面水、耕层土壤中多余水、降低地下水位。一般分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
6、防治病虫草害
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一般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防治等。
田间杂草是影响作物产量的灾害之一。杂草和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降低了田土养分和土壤湿度,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同时也是病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场所,杂草丛生将增加病虫传播和严重程度,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农业除草法如精选种子、轮作换茬、水旱轮作、合理耕作等;机械除草法如机械中耕;化学除草剂除草法。
7、控旺技术 1).深中耕
采用人工松土的方法,使植株周围的土壤松动,损伤部分根系(切断浮根),减少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减缓苗叶生长,从而达到控旺目的。 2).压苗
主要用于麦类。镇压可以达到压苗的作用,更主要是沉实土壤,使土壤水分上移,增加地表商情,在干旱情况下能促根增蘖。 3).晒田
是水稻生产特有的先控后促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4).打(割)叶
采用手摘或刀割的办法,去掉一部分叶片。其作用是减少叶片的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利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5).摘心(打顶)
摘除主茎顶尖,能消除顶端优势,促进茎叶生长,使养分重新分配。
四、农作物收获与储藏 一)种子、果实的收获期
禾谷类、豆类、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理成熟期即为产品成熟期。
(二)以块根、块茎为产品的收获期
甘薯、马铃薯等无显著成熟标志,一般以地上部分茎叶停止生长,并逐渐变黄,地下部贮藏器官基本停止膨大,干物重达最大时为收获适期。
(三)以茎秆、叶片为产品的收获期
甘蔗、烟草、麻类作物等产品为营养器官其收获期常常不是以生理成熟为标准,而是以工艺成熟为收获适期。
(四)收获方法 刈割、摘取、掘取、机械收割。
(五)农产品储藏
1)、种子干燥
禾谷类作物的籽粒含水量不高于12-13%,油料作物的种子含水量不高于9-10%。晒干、扬净后储藏。
2)、棉花应分收、分晒、分藏。
3)、贮藏与保鲜
一般谷类、豆类、油料作物的种子采用仓贮、袋贮、囤贮等方式。
烟草麻类等在烘烤或剥制干燥等特殊处理后贮藏。 教学小结:
作业:
1、育苗方式有哪些?
2、田间管理技术有哪些?
第二篇:农机深松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农业活动中,耕地是其中的关键,采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能够充分的调整土壤结构,提高种植效果。
关键词: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07.077
作者简介:李双锁(1965-),男,山西新绛人,本科,农机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成人培训,E-mail:1137088780@qq.com。
以“农机的深松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积极效用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切实做好农机深松展开研究与分析,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1 农机深松整地的作用和优势
(1) 农机深松整地的作用。农机深松整地主要是指利用大型机械实现对土地的优质改善,如利用农业拖拉机等大功率器械携带深松机具进行改进土壤的理化性质。此技术可以大范围深层次的破坏犁底层的土壤,改变土壤的部分理性化结构。利用此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在雨季来临之时运用土壤中的蓄水层实现对水资源的大量存蓄,并将其应用到旱季,保证任何季节农田都不会因土壤缺水而出现干旱,保证用蓄水灌溉提升农作物的生长率。利用农田深松整地,可以增加相关作业技术水平,提升松整能力,保证使用大功率器械修整时减少人工成本投入,促进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使得农田作业力得到大幅提升。
(2)农机深松整地的优势。经过上述内容可知,合理的使用大功率机械设备进行土地修整,可有效增加土壤的蓄水量,缓解由地理原因导致部分区域的干旱问题,提升灌溉的有效率,减少农田干旱状况的发生率。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机械作业减少人工成本投资,促进农业增产。与此同时,机械化农机深松技术可以延长土地的有效使用时效,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2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要点分析
(1) 需要合理把控深松的时间段。在具体的应用中,此技术的使用时间主要是依据不同农作物的实际采收状况决定,通常情况下全面都可以应用,但是农作物种类不同,应用时间存在差异性。在小麦播种前可以在深秋季节应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保证土壤更好地存蓄深秋、冬季的降水与降雪,为春旱做好充足准备。需要在第二年春天进行播种的植被可以选择在入冬之前使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进而提升有效的机械生产效果,有效的积蓄冬季降水。
(2)保证高标准的作业质量。一般情况下,采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周期为3年左右,并不是必须年年进行的。在当年的深松技术应用前,必须考虑实际的降水情?r以及土壤的蓄水能力和含水量。一般实际作业中,理想的应用深松技术土壤含水率为10%~20%。因为深松作业的深度既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间隔的,因此必须要以实际为准进行严格把控。如深松形式是间隔的但也要保证行距小于70 cm,保证土壤破碎最深位置为一致的犁底层。若深松技术于施耕联合作业时,必须要确定土壤层细碎,地表平坦,不存在较大颗粒的土快,使得只需完成深耕,便可进行直接播种[2]。
(3) 合理使用深松农机具。在使用农机具之前应充分了解其用途、效果及操作要点,并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检查与调整,通过对水平方向的左右前后调整,保证操作使用的顺利性。水平方向左右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深松深度难以把控,使得土壤深松质量欠佳,影响整地效果;水平方向前后出现问题,会影响施耕、播种的联合作业质量,影响整体作业进度,增加燃料消耗量,将生产作业成本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做好对深松农机具的日常保养与维修。在深松作业班次结束后,及时进行农机具清理工作,将杂草等附着物进行清除,保证农机具始终具备良好的待业状态。注意大负荷作业下的农机具润滑工作,在每一个班次都需要进行两次的轴瓦注油或转动部位注油,并密切观察农机具的使用磨损情况,及时紧固小部件,必要时进行替换。同时注意对农机具运行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观察,尤其是要保证螺纹件的轴螺母紧固且牢靠。将短途运输中的犁位置提升,并适当的降低运行速度。
3 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措施
(1)加深人们对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认识。第一,要树立农民的正确认识观,使其在全面了解农机具深松整地技术的原理及作用的基础上,自觉应用此技术来提升经济效益。对此可以结合农村干部进行技术推广,同时组织专业的培训,进行专业性技术指导,利用领导层的力量,使深松整地技术层层推进。第二,加强宣传与政策鼓励支持,使农民改变传统认知,接受并使用此技术,扩大农机整地技术的推广范围。
(2)加强宣传的力度和范围。有关部门可结合媒体、广告等载体将深松整地技术进行宣传,使农民了解其特点、优势、作用,并对其实现理性化的认知,以便于将其应
用到实际作业中。注意宣传过程中,发挥媒体机构的特点,保证宣传具有权威性、可信性。同时注意有意识的扩大宣传范围,使得每个区域的农民都能详细了解此技术,不存在遗漏的状况,根据当地的农民思想和农耕现状合理的制定宣传方案[3]。
(3) 提高农机补贴,加强相关监督。有关部门可以结合相关补贴政策,增加对应用此技术带来增产的农户的实际补贴、奖励。并通过补贴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机使用数量,保证基础设备充足。适当的调整放松机构政策,扩大推广范围。与此同时,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农机补贴发放监督机制,严格监管补贴发放过程,保证机构补贴落户到实际中,以此作为推广农机深松技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兴平.论农机深松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5):135.
[2]田士秋.农机深松技术应用及与传统耕作效益对比分析[J].河北农机,2016(10):21.
[3]郭丽,王文国.农机深松技术在衡水市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装备技术,2016(2):22.
第三篇: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研讨论文
摘要:
竹荪栽培种植技术粗放,能够同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进行套种。套种后不只可以充沛应用土地,更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在竹荪的菌渣还田后还能进行土壤的坚持和肥力的增加,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本文从场地选择、原料准备、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讨论。
关键词:
农作物论文
竹荪又称竹参、网纱菌,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基于其外观外形,人们称之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于其不只具有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的等特性,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而不断以来都遭到广阔民众的喜欢,市场需求量也日渐增加。在栽培技术不时发展的条件下,竹荪的种植范围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扩展和进步,基于进步土天时用率和增加经济收益以及竹荪种植的特性,进行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曾经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但在详细的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些缺陷,本文试图在深化剖析的根底上对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倡议。
1菌种与栽培时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思索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根底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种类。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拟大的种类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时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关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请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构成的温度在22℃最宜。依据竹荪关于温度的请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域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域正逢梅雨时节,为竹荪的生长发明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潮湿,怕干旱的种植特性,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请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求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求1/3的光照。因而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地步,另外还要思索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能否是弱酸性、土壤能否疏松等要素。在菇床建立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状况而定,普通状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立成“龟背形”,以避免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求大量的腐殖质,因而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细致认真的铺设。竹荪可以合成和应用植物纤维素,能够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运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沛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越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假如可以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发掘,沟的深度坚持在8—10cm、沟宽坚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沛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办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准绳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外表掩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掩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平均铺撒在外表上,再盖好农膜,以避免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能够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普通距离50—60cm布置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自觉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根据,否则就会背道而驰,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意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由于,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水平时能够为竹荪的生长提供自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自然生长;此外竹荪消费之后的菌渣又能供应这些农作物丰厚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完成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惹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距离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坚持覆土的潮湿水平,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合。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疾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状况。假如料内菌块呈现白色绒毛状,标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呈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求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能够将农膜完整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到达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假如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到达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育会不时增殖,吸收大量营养后构成菌索,并不时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构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构成子实体。出菇期培育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坚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步呈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关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详细请求能够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状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干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求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干从破壳开伞到完整成熟,普通在12-48小时分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端自溶,这样就能够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悄悄扭动子实体将其渐渐拔起,要注意当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买卖请求完好、洁白、枯燥的竹荪子实体,因而,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完毕语
竹荪不只具有极佳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宏大的营养价值,所以深受市场喜欢,在往常倡导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优质平安的竹荪以及完成竹荪的大范围种植曾经成为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重要研讨对象。虽然目前我国的竹荪栽培技术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还有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农业专家和学者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和时间在相关课题的研讨中,针并且对文中存在的缺乏,提出指正倡议,为进步我国竹荪的优质栽培和平安高产做出重要的奉献。
第四篇: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
:竹荪栽培种植技术粗放,可以同其他类型的农作物进行套种。套种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更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在竹荪的菌渣还田后还能进行土壤的保持和肥力的增加,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本文从场地选择、原料准备、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探讨。
关键词
:竹荪;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
竹荪又称竹参、网纱菌,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基于其外观形状,人们称之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于其不仅具有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的等特点,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也日渐增加。在栽培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竹荪的种植范围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扩展和提高,基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益以及竹荪种植的特点,进行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已经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但在具体的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些缺陷,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建议。
1菌种与栽培季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考虑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品种。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季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对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形成的温度在22℃最宜。根据竹荪对于温度的要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区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区正逢梅雨季节,为竹荪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湿润,怕干旱的种植特点,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要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要1/3的光照。因此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田地,另外还要考虑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是否是弱酸性、土壤是否疏松等因素。在菇床建设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设成“龟背形”,以防止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要大量的腐殖质,因此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详细认真的铺设。竹荪能够分解和利用植物纤维素,可以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使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分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过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如果能够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挖掘,沟的深度保持在8—10cm、沟宽保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分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方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原则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表面覆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覆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均匀铺撒在表面上,再盖好农膜,以防止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可以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一般间隔50—60cm安排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盲目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便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因为,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为竹荪的生长提供天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天然生长;此外竹荪生产之后的菌渣又能供给这些农作物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实现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引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间隔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保持覆土的湿润程度,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宜。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迅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情况。如果料内菌块出现白色绒毛状,表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出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可以将农膜完全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达到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如果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达到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养会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索,并不断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形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形成子实体。出菇期培养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保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渐出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对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情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能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要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能从破壳开伞到完全成熟,一般在12-48小时候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这样就可以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轻轻扭动子实体将其慢慢拔起,要注意小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交易要求完整、洁白、干燥的竹荪子实体,因此,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结束语
竹荪不仅具有极佳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营养价值,所以深受市场喜爱,在如今倡导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优质安全的竹荪以及实现竹荪的大规模种植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目前我国的竹荪栽培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还有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农业专家和学者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针并且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竹荪的优质栽培和安全高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茜.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07):136+119.
[2]余茜.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技术[J].福建农业,2011(07):17.
[3]丁湖广.竹荪栽培技术的新飞跃——林果农作物套种栽培法[J].北京农业,2004(02):20.
[4]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06):7-12
第五篇:农作物质量技术要求
附件1:
永年大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地方白皮蒜。
(二)立地条件。
土质为褐土和潮土,壤土偏粘,地势平坦,土层0cm至20cm有机质含量≥1.2%,土壤pH值7.0至8.0,耕层≥20cm。
(三)栽培管理。
1.
种子要求:单瓣重≥6g。
2.
整地播种:每公顷施有机肥≥15000kg,纯氮≥7.5kg,五氧化二磷≥6.5kg。9月20日至10月20日播种,密度每公顷≤82.5万株,播种开沟深度4cm至5cm。
3.
水分管理:11月下旬浇冻水;翌年4月初浇返青水。
4.
收获:5月下旬,叶片变黄,假茎基部变软时,为大蒜收获适期。
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蒜头直径4cm至6cm、4至6瓣、蒜瓣大小均匀,蒜衣与蒜瓣紧密结合不易失水,耐储存。蒜瓣皮薄、肉嫩、汁多,辛香味浓郁。
2.
理化指标:蒜头产品每100g含大蒜素≥0.0794%,蛋白质≥7.0g,脂肪≥0.14g,粗纤维≤0.88g,维生素c≥13.3mg,氨基酸总量≥5.1g。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附件2:
盘锦河豚质量技术要求
(一)盘锦河豚的养殖。
1.
种源:红鳍东方鲀(Fugurubripes)。
2.
养殖条件:保护区范围内水温12℃至28℃,溶解氧≥5mg/L,海水盐度15%至32%,氨氮≤1mg/L,亚硝酸氮≤0.1mg/L,pH值7.8至8.3。
3.
亲本:选择自然海区无伤病、体质健壮、体表光滑、鳍条无损伤、游动活泼、溯水性强的红鳍东方豚作为亲鱼。雌性为3龄以上,尾重在1300g以上,体长300mm以上;雄性为2龄以上,尾重在1000g以上,体长250mm以上。
4.
苗种:应来自保护范围内经农业部批准的河豚鱼良种繁育基地。选择无畸形、无病害、游动活泼、溯水性强、体表光洁、鳍条无伤、无充血的自繁自育苗种,苗种的规格为50
mm至60mm。
5.
商品豚的养殖:
(1)清塘消毒:4月初对池底进行翻耙、曝晒,同时每公顷用生石灰1000kg至1500kg对池地进行泼洒消毒,然后排灌1至2次,冲掉池底腐质物。
(2)苗种投放:投放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投苗量为一龄鱼9000至12000尾/公顷水面,二龄鱼450至750尾/公顷水面。
(3)饲喂:投放冰冻新鲜的杂鱼杂虾。
(4)水质调节:池塘水深要保持1500mm以上,每7至10天进行1次换水,换水量要达到总水体的30%至40%,水体中的含氧量要保持在5mg/L以上,pH值要保持在7.8至8.3之间。
6.
捕捞:养殖规格达到500g/尾以上即可进行捕捞,500g/尾以下的河豚鱼要转到大棚土池或室内越冬,继续养殖。
7.
毒素控制:
(1)生长环境毒源控制:
①清塘消毒:放养前要进行清塘,铲除池底淤泥以及底栖贝类、藻类、细菌、放线菌等。然后用生石灰均匀喷洒消毒。
②水质控制:在进水口安装紫外线消毒装置和臭氧杀菌装置,对海水消毒处理,减少微生物毒源。同时增加海水消化细菌培养,形成优势群落,降低致毒微生物数量。
(2)饵料毒源控制:饵料要相对固定且保证是冷冻新鲜,严禁投放各种贝类饵料。
(3)肝脏、卵巢器官毒性监测:每半年要对河豚活鱼的肝脏、卵巢器官的毒素含量进行一次监测。
8.
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二)盘锦河豚冰鲜鱼的加工。
1.
盘锦河豚冰鲜鱼的加工要集中进行。
2.
加工人员必须经过河豚鱼安全加工操作专业培训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从事河豚鱼的相关加工工作。
3.
冰鲜鱼的加工要符合以下程序:清洗鱼体的表面污迹→剪下鱼鳍→除去鱼眼→划开肚皮→除去内脏→去鱼鳃→挤出骨血→除去体内衣膜→清洗鱼体。
4.
加工后的河豚鱼可食部分要即时放入保温箱内(温度应保持在0℃至5℃),上面要盖上一层碎冰,然后进行密封包装,并加贴盘锦河豚专用产品标识。
5.
销售盘锦河豚鱼的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取得许可。其包装、运输和贮存要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三)盘锦河豚活鱼的消费。
1.
活鱼的消费必须在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河豚鱼定点试食试用单位或指定的连锁分店进行。
2.
河豚鱼的加工操作间必须符合《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
3.
加工人员必须经过河豚鱼安全加工操作专业培训合格,并取得河豚鱼特种烹饪厨师证,持证上岗。加工人员要按照冰鲜鱼的加工程序进行。
4.
加工人员要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并认真做好河豚鱼加工后的废弃物处理。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肉质:肉质洁白,口感细腻,味道极鲜。
(2)鱼体:体背部为青黑色并常带有黑白花点,腹部为白色,胸上方有一对对称的圆圈状“大圆斑”,臀鳍为白色。
2.
理化指标:产品为无毒级。蛋白质≥18.0g/100g鱼肉中,维生素B1≥1.26g/100g鱼肉中,氨基酸≥11.0g/100g鱼肉中,脂肪≥0.26g/100g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15.36g/100g鱼肉中。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附件3:
莱阳梨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茌(慈)梨。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风沙土,质地为松砂和紧砂,土层厚度≥50厘米,排水良好,土壤pH值为6.0至7.0,有机质含量≥0.7%。
(三)栽培管理。
1.
苗木繁育:以杜梨或秋子梨为砧木,采用嫁接方法繁殖苗木。
2.
栽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或第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进行栽植。
3.
栽植密度:每公顷≤825株。
4.
掐花萼:谢花后20天进行,7天内掐完。
5.
肥水管理: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不少于30吨,合理配施无机肥料,适时灌溉。
6.
整形修剪:冬剪和夏剪相结合,确保树体通风透光。
7.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果实采收。
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后开始采收。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果皮色泽:绿色至黄绿色。
(2)果实外形:果呈倒卵形,萼洼深陷有锈斑,果点大而密,果梗周围或一侧凸起,果梗稍斜或直。
(3)口感:肉质细嫩致密,石细胞少,汁多可口。
2.
理化指标:果实横径≥80mm,硬度7.00至11.00㎏f/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总酸含量≤0.14%。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附件4:
双流二荆条辣椒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二荆条。
(二)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445米至550米;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的微酸黄壤土,pH值6.1至6.8;有机质含量≥1.5%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种子选择:选择提纯复壮繁育的二荆条辣椒种子,种子质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
2.
轮作:与茄科蔬菜之间实行3至4年轮作。
3.
播种:塑料大棚冷床育苗于10月中、下旬播种,温床育苗于11月下旬至12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每667m2栽培面积用种子70g至80g。每平方米苗床播种7g至8g。
4.
分苗:当幼苗生长到3至4片真叶时,2株为一穴,按株行距10cm×10cm于棚内分苗。
5.
定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000
kg至4000kg、过磷酸钙40kg至50kg、硫酸钾15kg至30kg;底肥宜采用2/3撒施、1/3条施的方法。3月中、下旬地温稳定通过12℃时,采用深沟窄厢、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密度:每667
m22600至2800穴,每穴栽双株。
6.
田间管理:定植到结果前应轻浇、勤浇,追肥由淡到浓。初花期可追施0.1%硼肥,开始结果后,重施挂果肥,中后期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1%至0.2%尿素作根外追肥。及时整枝打杈,摘除枯黄病叶,中耕除草,培土上厢,适度通风,保持厢沟排水畅通。
7.
采收:7月5日至8月15日,果实变为深红色时,分批及时采收。
8.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果形细长,果顶渐细尖,多数果顶呈J型钩状;纵径15
cm至18
cm,横径1.0
cm至1.2cm,单果重7g至9g;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果面较光滑,皮薄,质地细,辣微适中、香味浓。
2.理化指标:维生素C:130.0至150.0
mg/100g;辣椒素:0.03%至0.04%;粗纤维:5.5%至8.0%;水分:82.0%至85.0%;总糖(以蔗糖计)2.30%至2.80%。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附件5:
渠县黄花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宕渠花、武坪早、青龙花、三月花。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250至1000m。地势平坦或缓坡,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条件好的粘土或壤土。土层厚度≥30cm,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6至8之间。
(三)栽培管理。
1.
选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主推地方品种。
2.
育苗:以2至4月和9至10月为最佳育苗期。育苗采用分株(蔸)繁殖、切片繁殖以及花苔扦插和芽块繁殖等无性繁殖方法。生产上不采用种子繁殖。
3.
栽植:以春、秋两季栽植为。实行宽窄行窝栽或宽窄行条栽,栽植密度为每667m2栽植6000至8000株。栽植前对根部进行修整和处理,按种苗大小分级栽植。栽植后,每667
m2用腐熟清淡人畜粪水1500kg作定根肥。
4.
中耕除草:在苗高16.7cm,抽葶前5至10天,采花结束时进行中耕除草,做到田间清洁无杂草。
5.
施肥:合理施用化肥。实行降氮、稳磷、补钾,N:P:K的比例达到2:1:1。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根外追肥。严禁施用氯化铵、销酸铵、碳铵和化肥干施。春苗肥:每667
m2用人畜粪1000kg兑尿素10kg或10kg复合肥淋入。抽葶肥:在葶高16.7
cm时,每667
m2用腐熟人畜粪3000kg加尿素7.5kg淋入。稳蕾肥:在采摘后10d,用含有磷、钾的微肥作根外喷雾2至3次,每次间隔7至10d。秋苗肥:在秋苗长至20
cm时,每667
m2用粪水3000kg兑尿素10kg灌窝。
6.
冬管:秋苗枯死后割茬,清除地间杂草。在12月份前,用肥沃的有机土进行培土垒蔸。每667
m2用土5000kg覆蔸,厚度不低于10cm。
7.
采摘:鲜花在开放前上午12时采摘结束。做到细采、轻放、浅装、快运。
8.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加工。
1.
传统加工:将鲜花通过高温(750C至850C)脱毒杀青后,经休汗(30分钟)通过晾晒或烘干而干制黄花。
2.
现代加工:运用热风干燥或低温(冻干)干燥技术将鲜花进行干制和保鲜。
(五)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色泽淡黄或金黄,条色均匀,有光泽,无青条菜和杂质,具有黄花菜特有的香味。
项目
分
级
规
格
一级
二级
色泽
色泽淡黄或金黄,条色均匀,有光泽,无青条菜。
色泽金黄或棕黄,条色均匀,有光泽,青条菜根数不超过2%
气味
具有黄花特有的香味
具有黄花香味,无异味。
形状
干蕾条形均匀,开花菜和油条菜的根数分别不超过1%。
干蕾条形均匀,开花菜和油条菜的根数分别不超过4%。
肉质
肉质肥厚,每千克干花不多于2300根。
肉质厚,每千克干花不多于2500根。
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含水量
≤15.0%
总酸含量
≤3.0%(以柠檬酸计算)
总糖含量
≥37.5%
蛋白质含量
≥11.0%
脂肪含量
≥4.5g/100克
维生素B2含量
≥2,㎎/100克
胡萝卜素含量
≥380ug/100克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